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男性共有19筆結果

  • 大意使用陰莖環,拔不起來真麻煩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性功能向來是男性相當在意的問題,近來坊間出現標榜能加強勃起硬度與持久性的陰莖環,王先生因為步入中年,時常覺得欲振乏力,看到相關廣告非常心動,立馬下單火速拆封使用,萬萬沒想到套上後卻拔不下來,心急如焚的他趕至醫院就診,最後所幸在醫生協助下順利將陰莖環取下,後續也並未造成長期的後遺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許哲維指出,針對上述所提到陰莖絞勒,國外相關醫學期刊認為,因年紀不同,可能和對性好奇、希望提升性功能、以及長期尿失禁使用尿套有關。國內過往相關案例較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合併尿失禁,使用尿套時因照護者疏於注意,進而導致陰莖絞勒;不過近年來因男性功能越來越被各界所重視,網路或坊間通訊軟體上出現各種偏方的廣告,其中尤以陰莖環的使用需要特別注意。   臨床上會詢問病人相關病史和評估其風險因素,進一步抽血或安排相關檢查,最後針對病人不同需求給予後續治療,可能的治療選項包括口服藥物、針劑、體外震波、合併治療或是以生活作息調適為主。若是使用陰莖環時,須避免使用金屬材質,建議以塑膠材質為主,萬一有突發狀況也比較好處理。然而各種方式均有其優缺點,建議與醫師充分溝通諮詢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處理方式。   許哲維提醒,居家辦公少外出、常熬夜追劇或是運動頻率下降,這些都是男性勃起功能的「沉默殺手」;此外若發現有血精、血尿等問題時,更應該積極求診、接受檢查,切勿相信傳統偏方。適度運動搭配健康飲食和規律作息,才是重振雄風的關鍵根本。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22

  • 陰莖低能量震波,讓男人重振雄風的新選擇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陳先生39歲,本身是工程師,育有一女。因為工作及照顧小孩的原因,常常睡眠不足且缺乏運動。最近一年勃起狀況總是力不從心,不論是晨間勃起或是跟太太的房事表現都大不如前,特別是在硬挺程度明顯變差不少。為了重拾以往美好的夫妻生活,陳先生自行上網購入藥品服用,吃完後覺得表現不但沒有變好,甚至有強烈的頭痛及臉脹副作用,因此前往泌尿科診間尋求幫助。     經由醫師診察及建議,陳先生調整了自己的生活作息,並增加運動習慣。在醫師評估下,接受陰莖低能量震波治療,兩周後覺得晨間勃起次數大幅增加,在夫妻性生活部分也讓太太大為滿意。陳先生也表示,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後並無明顯不適,跟使用藥品的頭痛等副作用相比,著實少了許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高國維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在全球有很高的盛行率。40歲以上的台灣男性約有三成比例深受其困擾。勃起功能障礙原因包含:血管、神經、內分泌及心理因素,在治療上除了處理已有的疾病,如控制血糖、血脂,改善生活作息及舒緩心理壓力等,再來則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如威而鋼、犀利士,若藥物效果不彰或副作用明顯,陰莖低能量震波就是一個不錯的治療選擇。   陰莖低能量震波是一種非侵襲性的治療,原理是利用震波作用於陰莖,達到血管新生效果,使更多血液流入海綿體,進而改善勃起功能。適合的族群為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不願意口服藥物或口服藥物效果不彰的患者。療程為每周一次,持續六周,每次約15分鐘,此治療副作用少,唯獨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要謹慎評估。另外有文獻指出,陰莖低能量震波合併口服藥物治療對勃起功能障礙有更多的幫助。   高國維醫師表示,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需要謹慎細心,藉由共同討論及醫病共享決策模式(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建構完整治療計劃,深入瞭解患者的需求與期待,提供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若民眾有相關問題,或想更瞭解陰莖低能量震波治療,歡迎至泌尿科門診由醫師進一步評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8.16

  • 水原一平,大賭翔平?賭博成癮比你想像中的更難戒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最震撼的新聞莫過於大谷翔平的貼身翻譯水原一平因沉迷於賭博,因而竊取了大谷翔平高達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在驚訝之餘,我們也必須感嘆賭博是如此的有破壞性與成癮性,讓水原一平深陷債務中而無可自拔,導致身敗名裂,令人不勝唏噓。     賭博成癮有徵兆?專業門診助戒賭   全台灣首創賭博成癮門診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在黃名琪院長的帶領下,治療賭博成癮已頗具規模。身為其中一員的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賭博成癮是一個正式的醫學診斷,患者可能會有以下數種症狀:   1.花在賭博的金額持續增加   原本可能玩個一、兩百元淺嚐即止,但胃口逐漸被養大,後來便需要一萬元、五萬元、十萬元才夠刺激、過癮。     2.試著戒賭時會變得焦躁易怒   賭博的當下感到刺激過癮,相對的在平常沒有賭博的時候便會感到無聊、坐立難安、煩躁,個案往往會用「阿砸」來形容這種感覺。     3.思緒被賭博所佔據   賭博具有最致命的吸引力,會讓個案朝思暮想都是跟賭博有關的事情,無論念書、工作、吃飯、洗澡都會一直想到,甚至是睡覺時都會魂牽夢縈。     4.心情不好、壓力大時更想賭   心情不好時找紓壓方式是人之常情,但患有賭博成癮的個案第一且唯一的紓壓方式就是賭博。但諷刺的是,往往他們的壓力來源就是賭輸之後欠下的債務。     5.輸錢就會想要翻本   賭輸了之後,個案往往會做的事情就是繼續賭,拚下一把連本帶利贏回來,江湖行話叫做「呸回來」。但其實很常「呸」不回來,反而欠下更多的賭債。     6.欺瞞家人   起初個案會向家人隱瞞事實,會用各種名目、理由向家人要錢,但總有一天紙包不住火了,家人才赫然發現個案的狀況是如此嚴重。     7.需要靠別人幫忙還債,並因此失去學業、工作、友情或是親情   近期的新聞便是一個很適切的例子,水原先生因此已遭球團開除,同時也失去了許多人的信任。     賭博成癮並非老年專利,臨床觀察多為小鮮肉?   這幾年透過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的賭博成癮門診,鄭勝允醫師發現了許多讓人相當意外且吃驚的事實:   1.願意就診的個案,積欠的賭債都非常多   鄭勝允醫師表示,因賭博而來求診的患者,絕大多數都已輸數佰萬元以上,甚至有輸幾千萬甚至破億的。這也暗示著,在台灣的賭博成癮個案,往往要欠下超過七位數的賭債,才會開始覺得自己生病了。     2.個案幾乎都是年輕男性   台灣人對賭徒的形象多半來自電影,因此也多半認為賭博是中老年人才會做的事情。但實情卻不盡然,前來賭博成癮門診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有部分甚至還是20歲出頭的大學生。     3.許多人都有相當好的職業   我們所看到的賭博成癮個案,許多有著高學歷以及亮眼的工作。而這些工作也通常規範員工需要有一定的道德標準。這也是妨礙許多患者前來就醫的一個因素,但因為害怕就醫紀錄被公司知道,而選擇繼續逃避,結果個案在賭博上越陷越深,欠債越來越多,到最後工作反而就真的保不住。     4.最後變成不得不賭   賭到最後個案往往欠下鉅款,靠一般的工作根本無法償還,只好心存僥倖再去賭博,期待能贏一把大的,就此把賭債還清,但最後能夠鹹魚翻身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背負了更多的賭債。     5.治療具初步成效   所幸,近幾年在賭博成癮治療上有長足的進步。透過個案、家人與醫院的互相合作,許多個案的賭博行為都獲得控制,甚至停賭的人也不在少數。但由於賭博已破壞大腦中的獎賞中樞,若想必要達到完全康復,個案需要停止賭博行為至少三年。   賭博成癮是影響大腦成癮中樞的疾病,令賭博成為一個強迫型的行為,往往會讓個案和親朋好友受到極大的痛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數年前首創了賭博成癮門診,已累積了許多寶貴的臨床治療經驗。賭博成癮絕對不會是絕症,但需要個案、家人和醫院的通力合作,方能拯救這些深受折磨的靈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25

  • 年終大宴小酌不斷,醫授保糖降脂心法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潘立昕醫師特別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   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   潘立昕醫師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   醫師同時提出一個案例來說明,有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   潘立昕醫師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   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15

  • 出國旅遊應注意 防範蟲媒傳染病威脅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20多歲男性,因為雙腳腳踝及腳掌疼痛且覺得雙下肢無力三週就診,經醫師問診得知,個案在緬甸工作,前一日剛返臺,於三週前有發燒、全身痠痛且出疹,檢查後雙下肢骨頭並無異常,皮疹已消退,同事也有跟他一樣類似症狀,因此幫他通報及採檢登革熱及屈公病,最終確診屈公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指出,屈公病在台灣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當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但由於交通發達等因素,流行區已逐漸擴大。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症狀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屈公病較少見致死案例,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復。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屈公病較少出現死亡,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當罹患屈公病有可能會病況嚴重。   黃馨慧說,屈公病為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蚊子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與登革熱一樣,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不但能預防登革熱,同時能防止屈公病。   預防方法包括:   做好防蚊措施,包含: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徹底落實「巡、倒、清、刷」,讓病媒蚊不出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9.04

  • 拯救男性更年期危機 找回青春活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2歲的黃姓銀行經理,最近感覺上班注意力不能集中,開會時變得易怒罵人,下班後看電視會打瞌睡,腰圍變粗,性慾下降很多。黃先生驚覺是否罹患男性更年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泌尿科求診,經過評估與血液檢查,證實睪固酮濃度為285ng/dL明顯偏低,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衛教,改善了男性更年期症狀,順利找回青春活力和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女性以停經為界線,女性更年期很容易理解。男性的活力和性功能是靠睪固酮來維持,從30歲以後會逐漸下降,到了50歲大約有38%的男性睪固酮濃度就已經低於正常值。   睪固酮對於男性的生理機能十分重要,負責精子製造、性慾、勃起功能、肌肉質量、骨質密度、情緒穩定、體脂肪的穩定、心臟健康等。隨著年紀漸長,睪固酮逐年下降,男性會感覺活力不如從前、容易疲倦、記性不佳、性功能變差、情緒變得暴躁。詳細的男性更年期檢測表如下。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自我檢測量表   性慾降低 感覺活力下降 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 身高變矮 感覺生活變得沒有樂趣 覺得心情不好,脾氣變得暴躁 勃起功能變差 運動能力減退 晚餐後、看電視會打瞌睡 工作表現不佳   若有以上任三項症狀,極可能為睪固酮低下症。     男性更年期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許富順說,男性更年期不僅影響性慾和造成陽痿,更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有著因果關係。研究顯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中,睪固酮低下的比例高達40-52%,比無慢性病者來得高很多。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已建立預測模型,代謝症候群越嚴重的患者,睪固酮越低。因此,治療(補充)睪固酮,能成功的改善代謝症候群,譬如降低內臟脂肪、縮小大肚腩、增加肌肉質量、改善高血糖值和高血脂症。   此外,國外長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補供睪固酮能降低男性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補充睪固酮   人體的睪固酮是由腦下垂體的性腺激素調控,再由睪丸製造釋放到血液中。對於睪固酮低下(低於350ng/dL)或在臨界值卻有男性更年期症狀者,補充的方法有針劑、皮膚吸收凝膠、鼻內凝膠或口服藥。因為口服藥有肝毒性的疑慮,現在已經非常少在使用。打針的方式血中濃度變化較大,現在泌尿科醫師多半建議以凝膠方式補充,劑型有皮膚吸收或鼻內吸收。   補充睪固酮的患者,醫師會定期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PSA、血糖、血脂、血紅素等。   補充睪固酮可以讓男性變得年輕有活力,但有沒有副作用?許富順表示,若有轉移攝護腺癌,或者正要準備生育的男性,不適合補充睪固酮。其他可能的副作用有血紅素過高。至於是否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或攝護腺癌的發生,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睪固酮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   許富順強調,男性過中年,面對所謂中年危機,毋須沮喪,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若確認是睪固酮不足,現在有方便使用的補充凝膠,睪固酮濃度回復正常,輔助少鹽少油的飲食習慣、每週三次的有氧運動,很快的年輕帥勁、活力滿滿,又是猛龍出閘!   ※資料來源: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 每31分鐘14秒 就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 預防食道癌 避開菸檳酒 「離」癌遠一點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8年有2,833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好發於50~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揪出食道致癌因子 保持警覺有效防癌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建議民眾把握以下3要點,提早預防以遠離食道癌。   1.避免過燙的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另外,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3.有異狀速就醫   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並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將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或負擔才能降低罹癌風險;民眾平時需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請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17

  • 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 眼球中央視力霧煞煞?當心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找上門!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一位65歲男性病患到診間向醫師反映:「醫師~為什麼我看人的臉都看不清楚,我看您的臉也不清楚,好像有個東西擋住似的?」,一經檢查才知道是自己得了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楊上嫺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隨著年紀增長,視網膜黃斑部逐漸退化的眼睛疾病,可引起不等程度的視覺障礙,患者就診反映的症狀五花八門,從「中央視力模糊」、「看東西扭曲變形」、「像隔了一層紗在看東西」、「影像變得灰暗」或「一塊黑影擋住視線中間」……等等皆有可能。   楊上嫺醫師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分濕性與乾性兩種類型,差別在於有無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靠黃斑部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影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G)及循血綠眼底血管攝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檢查檢測出來。   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沒有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對視力影響較小,但將來仍有發展成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可能,因此需定期追蹤。而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則伴隨有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可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視力因而減退,需要治療。   目前針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用於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在臨床上使用成效顯著,過去因不同藥劑不同價錢,一劑需自費數千元或數萬元不等,再加上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常需要多次施打,往往對患者造成經濟上的負擔。但近年來健保給付逐漸放寬,目前只要病患條件符合健保審查的標準,便可經健保給付施打,替病患省下不少開銷,實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的一大福音。   楊上嫺醫師進一步提醒,許多患者常常因一眼正常,但另一眼有黃斑部問題而不知曉,因為還可以靠正常眼看東西,自動忽略了有問題的那隻眼,往往等到兩眼都有問題才發現前來就診,因而延誤治療。建議不妨輪流遮眼,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問題,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國人每年超過3千人死於口腔癌 早期檢查揪出病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ㄧ,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8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等危險因子外,有菸檳行為者,定期口腔黏膜檢查也不可少。     實證顯示,有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增加3成5,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情形也大受影響,根據1~6月最新統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減少約1.5萬人次(6/%)。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於防疫期間做好全防護,抗疫也要防癌,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記得於疫情緩和後,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自我檢查5症狀-「破斑硬突腫」   預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為「拒絕菸檳、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有嚼食檳榔與吸菸行為的民眾需及早戒除菸檳等有害物質,也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建議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口腔黏膜檢查,降低死亡風險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篩檢率達約5成,就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為降低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不過,防範口腔癌不能僅靠政府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等單方面推動篩檢,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之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就可接受檢查。依資料顯示,經檢查發現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9

  • 孕媽咪失眠毋免驚 儘速就醫勿拖延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全台約有十分之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另有研究發現,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機率高於男性,這可能和女性生理期、懷孕、更年期的生理及荷爾蒙變化有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如有失眠困擾,請儘速尋求醫師診治,如經醫師診治評估確有服用藥品必要,始由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孕媽咪應遵照醫囑服用,切勿自行服藥或拖延治療;亦不宜自行將親友的安眠藥拿來服用。     常見的鎮靜安眠藥多屬管制藥品,且均為醫師處方藥。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定,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須由醫師開立專用處方箋,民眾須憑身份證明簽名領受。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在使用藥品要看清藥袋標示、清楚用藥方法、服藥時間、服用劑量及服用方式;如欲停用鎮靜安眠藥,須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症候群或反彈性失眠。服用安眠藥後,應立即準備就寢,避免其他活動,以免發生跌倒等危險狀況。   另外,為了改善睡眠問題,食藥署建議孕媽咪,平時除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飲食及學習自我壓力調適外,還可以嘗試調整燈光及室溫,並隔絕噪音,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 531「世界無菸日」顧肺四招 守護您的肺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台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3%)。5月31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起的「世界無菸日」,2021年訂定為「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年,呼籲全球吸菸者戒菸。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之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 24.1倍;雖然吸菸及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顯示吸菸以外的因素,如家族史等不容忽視。     為喚起社會對肺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提醒顧肺4招「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共同對抗肺癌。     第一招 戒菸益健康   「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   呼應2021年世界無菸日的口號「承諾戒菸」,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72),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二招 自我須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自我防護5要點: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為減少油煙,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另外,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三招 篩檢慎思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依據國民健康署與相關醫學學會以及民間團體共同訂定之《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醫療版),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量進行LDCT篩檢:   1.年齡介於50~80 歲,抽菸史超過30 包年之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肺癌) 3.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 4.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   1.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 2.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3.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以上LDCT篩檢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連結網址:【手冊】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1、【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798)     第四招 警訊早就醫   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   1.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 2.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 3.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加強防蚊並按時攜幼兒接種疫苗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疾病管制署25日公佈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高雄市大寮區4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5月5日出現頭痛症狀,自行服藥後症狀改善,5月8日因發燒就醫,隔日因高燒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入院後發現有失語症狀,5月10日通報,經採檢後確診。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鴿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其於住家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滅蚊及誘蚊燈懸掛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1)年截至目前共2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7至2020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4及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指出,國內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疾管署提醒,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份的防蚊藥劑。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 全身無力不能跳?小心肌少症悄悄上身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造成現代人活動量越來越少;另外,飲食精緻化或是因年紀增長退化而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缺少活動加上營養不均這兩大要素,可能造成一種疾病的發生,就是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就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       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是BIA生物電阻抗分析去檢查身體肌肉量(即是上述低肌肉質量的證明),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即是上述低肌肉力量的證明)。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比較麻煩,民眾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是否疑似肌少症。     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即是上述低體能表現的證明)。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作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等。     營養改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到六份,另外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改善方面,須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依循下列方式每天施作:       資料來源:聯合醫院提供     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 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 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 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 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 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透過以上的居家運動學習,可以有效維持肌肉力量,避免肌肉流失。所有人都會因年齡增長而造成肌肉量逐漸減少,但可以努力減緩肌肉流失速度與避免因為肌少症造成意外傷害。只要從日常生活的規律運動與飲食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人人都能免於肌少症帶來的困擾與傷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3

  • 睡到一半吸不到氣?小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您是否也有睡眠中吸不到氣而驚醒的經驗?您很有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一位52歲男性患者,身材不胖但長期有打鼾問題,鼾聲大到太太長期睡不好,自己也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     在耳鼻喉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該患者有雙側扁桃腺第四級的肥大,並有懸雍垂過長,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後,診斷有重度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相較於傳統電燒刀,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   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口腔「破斑硬突腫」勿輕忽 昔日檳友呼籲:別再吃檳榔傷身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每天有9人死於口腔癌,21人罹患口腔癌。另外,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資料分析,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其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60歲,而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相比,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壽命。     使用檳榔、菸品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之致癌物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為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還要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及注意口腔黏膜變化,可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及死亡風險,亦可以避免後續多重癌症之發生。     多重生活不良習慣 增加罹癌風險   國民健康署分析106年17,470位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6成6長時間有喝酒,檳榔、菸、酒等習慣皆有者近5成。過去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然而嚼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發生機率,也會對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造成傷害,近年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高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民健康署分析男性癌症患者資料,追蹤至106年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情形,經調整年齡、死亡與追蹤時間,男性癌症病患中,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風險是其他非口腔癌症患者的1.9倍,其發生之第二個癌症比率為21%。     出現「破斑硬突腫」速就醫、保健康   葉先生因工作關係吃檳榔超過20年,這段期間在口腔內發現白色斑塊,嘴巴張不開等症狀,然而因為僥倖心態,認為只要戒除檳榔、刷牙清潔口腔,就不會有問題,一直沒有就醫。直到客戶發現他臉頰腫起來,口腔有異味,趕緊就醫後,已是口腔癌第4期,靠著治療及想照顧妻小的動力與堅定的意志力,撐過了艱難的治療與復健期,因此葉先生看到現在嚼檳榔的朋友常以生活交際、工作需要檳榔、檳榔吃不多沒關係為由,無視檳榔對身體傷害的嚴重性,回想過去自己經驗,語重心長的呼籲吃檳榔的檳友們「檳榔千萬不要吃」,「工作需要檳榔提神、交際,都是藉口!」,「不要以為只要戒檳、清潔口腔或是有做其他保健就沒事」。   國民健康署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需定期接受檢查 才能預防口腔癌發生!   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9

  • 早期攝護腺癌以無創海福刀治療,可保性福免漏尿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72歲吳先生是退休的科技業老闆,因健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偏高,且有排尿不順的症狀,而接受超音波切片檢查,診斷為第二期攝護腺癌,吳先生選擇接受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術後體力毫無影響,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無漏尿現象,追蹤數年仍無復發。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許富順主治醫師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僅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相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第一或第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傳統根除性手術、機器輔助根除性(達文西)手術、冷凍微針治療、海福刀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依組織惡性度的不同,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若是中低惡性度,則可考慮局部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   許富順表示,達文西根除性手術的優點是可摘取淋巴腺,有6個小傷口,術中出血約200c.c.至500c.c.不等,術後一段時間會尿失禁,仍有病患會長期漏尿。冷凍微針治療和海福刀標靶治療都屬於低侵入性的治療,術後恢復快,較不會有尿失禁的後遺症,不過冷凍微針的組織破壞區域較大,術後陽萎的比例約七成。至於海福刀標靶療法,則是利用超音波探頭伸入肛門,以高能量超音波集中於病灶、摧毀腫瘤,身上無傷口,術中不會出血,當日或隔日即可返家,術後一週內會感覺解尿不順,待治療區域消腫後即恢復正常。   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顯示,國內海福刀長期無復發率為73%,國外為75%,與根除性手術並無差異,但海福刀術後併發症少,患者生活品質較佳。   許富順醫師表示海福刀除了標準治療方式,亦可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患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單側罹癌,就治療該側的範圍,避開神經血管叢,即可保留性功能。不過,後續仍應配合定期追蹤。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21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