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穴位共有3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過年期間聚餐不斷,餐餐好料大吃大喝、暴飲暴食,常會導致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排便不暢等胃腸道問題,而過年時節醫院和診所又大多休息,這時中醫保健就派上用場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徐敬閔表示,若是出現不嚴重的消化道問題,可以試試穴位按摩或一些中藥茶飲來舒緩。 1.內關 位於手掌側,手腕橫紋中點往上約3橫指距離處,適用胃脹氣、胃痛、噁心等。 照片來源:徐敬閔醫師提供 2.中脘 位於肚臍正上方,約1個手掌的距離處,吃太多導致的腹脹、胃痛等可按摩此處。 照片來源:徐敬閔醫師提供 3.足三里 位於腿前側,外膝眼下約4橫指距離處,可改善腸胃問題、幫助消化。 照片來源:徐敬閔醫師提供 4.陷谷 位於足背第二趾和第三趾骨頭交接之凹陷處,可舒緩腹痛脹滿、腸鳴泄瀉的不適。 照片來源:徐敬閔醫師提供 至於幫助消化之中藥茶飲的部份,可使用以下: 1.陳皮:理氣健脾燥濕。 2.山楂、烏梅:消食化積,助肉類消化。 3.麥芽:助澱粉消化。 4.決明子:助潤腸通便。 5.茯苓:利水消腫健脾。 另外,在年假期間除了吃喝,就是玩樂,長時間使用電腦和手機追劇、打電玩或是久坐玩牌、打麻將,不論是眼睛保健或是長期維持一個不動的姿勢,也都是大家必須小心注意的。 徐敬閔說,眼睛保健方法不外乎用眼環境光線充足,眼睛與物體距離的適當,養成每用眼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的習慣等,而在中醫保健方面,可以對以下幾個穴位進行按摩,但在進行按摩前,一定要注意指甲剪短、雙手洗淨,以指腹輕緩按摩,力道適度不需要過大,有感到微微痠脹即可,記住千萬不可以直接按壓眼球,避免造成傷害。 照片來源:徐敬閔醫師提供 1.攢竹:位於眉頭前凹陷處。 2.絲竹空:位於眉尾後凹陷處。 3.睛明:位於內眼角凹陷處。 4.瞳子髎:位於外眼角凹陷處。 5.承泣:瞳孔直下,與下眼眶的交點處。 5.四白:承泣直下,眶下孔的凹陷處。 此外,為求身體肌肉受力均勻,避免痠痛反覆發生,建議大家坐姿要端正,頸部直立不聳肩,腰桿挺直不駝背,膝蓋朝前不內縮及不外擴,「腳踏實地」好好坐,過年長假才能好好過。而椅子選擇也很重要,最好選擇有椅背,適當高度及軟硬度的椅子,若發現椅腳太高時,也可將小板凳墊於雙腳之下,以解決雙腳騰空受力不均問題。 年前勞動未舒緩,年假久坐不循環,如此一來疲憊的身軀一旦吃不消,便會壞了過年的大好興致。因此提醒過年長假勿久坐,每30分鐘起來動一動,休息走動搭配伸展肌肉,眺望遠方配合眼周按摩,可達到同步放鬆身體肌肉與舒緩眼睛疲勞的效果。年假期間吃好睡飽,年後開工順順利利,新的一年各個方面都成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1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醫看「冷底」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除了使用藥材與針灸來改善,冬天應早睡晚醒,避免陽氣過度耗散。百病起於寒,日本學者研究發現,體溫下降1℃,免疫力就減少30%,中醫又是如何看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趙品諭指出,俗稱「冷底」的虛寒體質,與陽氣不足有關,體內暖流運行不順,對影響陽氣的事物特別敏感且不易調整,例如夏天開冷氣會不舒服、冬天穿再多還是手腳冰冷;或是吹到風就打噴嚏、吃冰冷食物就拉肚子等等。 陽氣不足可顯現在身體各部位,像是胸悶、脹氣腹瀉、頻尿夜尿、關節肌肉僵硬痠痛、憂鬱不好動、女性生理期不順等等。不過,趙品諭醫師說,「冷底」的嚴格定義是指罹重病、長年痼疾、手術多次、年老體衰等身體機能退化。如果只有冬天手腳冰冷,夏天和正常人一樣,算是亞健康狀態,不全然算是冷底。 中醫調理「冷底」的方式,分為兩大方向,所謂「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通常會從脾腎著手來增強陽氣。例如,以辛熱的乾薑補脾,可溫中散寒;具強心成分的附子,用來補腎可回陽救逆,而肉桂性熱,亦具溫補腎陽之效。然上述中藥材藥性強,須由中醫師調配為宜。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如果不是真冷底,只是容易手腳冰冷,最常用的方法是喝「薑茶」來改善。趙品諭另提供一道簡易茶飲,以土肉桂葉為主角,和肉桂同樣具有驅寒溫陽之效,但容易取得,劑量較為溫和,可搭配魚腥草或金銀花,降低辛辣度。白天飲用適量為佳,不宜晚上喝,以免太刺激導致失眠。 中醫也會以艾灸方式來溫熱穴位以增強陽氣,將艾絨放在肚臍附近的「氣海」及「關元」穴,每次灸20至30分鐘,2、3天灸一次,冷底的人可以每天灸。雖然坊間有販售艾灸相關產品,但不建議自行使用,因為有些人體質並不適合,甚至會過敏,應諮詢中醫師,由專業人員協助使用。此外,可在冬至後的3個9天敷貼「三九貼」,運用辛溫藥物刺激穴道,達到溫養經絡、保暖去寒之效。 從西醫角度,提升陽氣就是拉高基礎代謝率,可多補充蛋白質,像羊肉是辛溫大補的食材;而外形像大腦的核桃,具溫肺補腎效果。料理時不妨使用辛香料,如肉桂、孜然、辣椒、八角、茴香、薑等酌量入菜,可產生熱度。在日常作息方面,現代人常熬夜,會造成陽氣過度耗散,尤其是冬天應早睡晚醒,白天等日出後再外出活動比較不會受涼。運動習慣仍要維持,天冷時最好在室內做,不要到戶外吹風運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年關將近,壓力漸增,上班族趕在連假前加班將手邊的工作完成,回到家已經十點過後,簡單梳洗後,躺在床上,明明已累壞了,翻來覆去,卻怎麼也睡不著,想到明日成堆的工作,更加難眠,好不容易入睡,可能已經是午夜時分,早上鬧鐘一響,仍要拖著疲累身軀起床迎接一天的挑戰,日復一日,每天都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久而久之,失眠帶來的疲倦、憂鬱、脾氣暴躁、意外風險甚至是肥胖問題逐漸影響著生活。一般人第一印象知道可求助西醫身心科,中醫其實也能有效解決,甚至達到「不藥而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常見的失眠問題可分成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三種類型,背後的原因包括環境、飲食、藥物、生理與心理…等因素;而關於失眠,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了「目不瞑」失眠的核心概念在「陽不入陰」,因此臨床上常見患者主訴睡不著時思緒紛亂,腦袋不停轉動,很累卻無法入睡的情形,如機器空轉無法靜止,中醫介入的手段會選用收斂安神的中藥「引陽入陰」,或針灸相關的穴位,目的在於放鬆身心理,避免神經訊號過度活化。 李維哲表示,上述常見的壓力型失眠,與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的「金匱要略」書中原文「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類似,可參考使用,但臨床上仍需視患者氣血虛實寒熱做調整,如心火熾盛型易口破、口苦,平日喜歡涼飲,處方上就要以黃連這類清熱瀉火的藥為主,虛證的患者,則要選遠志、茯神這類具滋養作用的藥物。 針對服用西藥後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可轉往中醫門診尋求協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臨床上曾遇一位服用西藥十多年的長期失眠患者,睡前吃了四至五種西藥,仍入睡困難,常需等待兩到三小時方有睡意,嚴重時甚至整晚無法入睡,轉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過醫師診斷及辨別體質,加入中藥調整,兩個月後已能一小時內入睡。 若對中西藥效果不佳或想減少對西藥的依賴,可嘗試以針灸治療,選用穴位以百會和四神聰為主,再依據患者的氣血虛實狀況,搭配特定經脈穴位,如心經與肝經,若平日久坐工作,肩頸酸痛,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風池穴與完骨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也有助於晚上一覺好眠;需注意的是,停用西藥,需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停藥。 李維哲提醒有失眠困擾的民眾,除了醫療上的處置外,培養良好的睡前衛生習慣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規律作息,自我生理時鐘,每天上床的時間儘量固定,避免相差至一小時以上。 2.中午過後禁咖啡和茶類飲品。 3.睡前三小時內不吃過多食物。 4.睡前一小時可聽輕音樂、靜坐深呼吸或閱讀輕鬆的書刊幫助放鬆,避免持續滑手機、看電視或進行耗腦力的工作。 5.睡前避免以飲酒方式助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