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第一次共有4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懷孕期間因為考量會造成孕婦不適(曾有醫學報告指出,精液中的前列腺素造成腹痛甚至早產),許多準爸爸在此時會自動配合降低或暫停性生活需求,但畢竟性生活也是維繫親密關係的一環,等到寶寶誕生後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再度開機呢?這是很多媽咪和爸爸的疑問。 坐月子期間想愛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鄭志堅指出,古代婦女在產後大多夾緊雙腳乖乖在床上休養,不過古今中外並沒有一定的法則和研究指出坐月子時不能有性生活。通常自然產媽咪的性生活在產後二到四星期就可開始,但因為剛經歷生產過程,生殖器官(陰道和會陰)都會有些變化和創傷,譬如自然產的媽咪生產過程大多都會做「會陰切開術」,在外陰部會有傷口,而生產所造成的外陰水腫、充血,至少也需要十餘天恢復正常。 因此過早開始性生活,不僅會疼痛,也容易造成媽咪陰部感染。而剖腹產或是使用產鉗、或是大量出血、感染等情形的媽咪,子宮和外陰等器官的恢復會比自然產的媽咪更慢,所以性生活開始的時間可能更要延後一些。剖腹產媽咪子宮內傷口的癒合至少也要四到六週,所以性生活開始時間一般建議在六週後,也就是產後回診後再開始。 總之,如果自然產的媽媽沒有任何生理上的不適,產後數周內可以開始嘗試緩慢溫和的性生活,但要避免情緒起伏和猛烈衝撞;而剖腹產的媽媽則建議做完月子後再考慮開始性生活,不過因為現在醫療進步,傷口復原狀況可能因人而異,所以可以視傷口復原狀況評估性生活開始的時間。 鄭志堅建議,如果真的不知何時可以開始恢復性生活,不妨可以和婦產科醫師討論,如果夫妻彼此真的有性趣,而且沒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或是醫師建議,其實可以慢慢的由愛撫開始,畢竟性慾也是人類慾望之一,對增進夫妻生活具有正面意義,而且性生活的刺激更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只是剛開始時,可能無法一開始就如未懷孕時的狀況,需要彼此慢慢熟悉,緩慢、放鬆進行,以免造成疼痛。 產後媽咪會延後性生活的開始甚至有所抗拒,因為生理機能需要時間來慢慢恢復,心理上也可能會隨著新生命的到來需要調適。然而媽咪的「性」趣缺缺可能會讓另一半覺得被冷落,而造成關係和情緒上的挑戰。其實媽咪和爸爸要一起瞭解產後的身心變化,彼此支持和溝通,不需過度擔憂或顧忌,便能重溫兩人親密世界。 影響性生活品質的身心因素 鄭志堅說,媽咪的身心狀況在產後都是很敏感的,以下狀況可能會影響性生活的品質,然而,只需要時間、耐心和關懷,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復原的。 1.陰道疼痛與乾澀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產後想要恢復愉悅的性生活,陰道保養很重要。自然產媽咪在會陰切開處未完全癒合,且子宮開口也未完全緊閉時從事性行為,可能會將細菌帶入造成感染,或使傷口裂開而導致出血。此外,因為產後荷爾蒙的急速下降以及哺餵母乳因素,也會使得陰道黏膜乾澀、皺摺變少,在性行為時感到不舒服。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現象,只要傷口癒合良好,隨著組織復原和荷爾蒙分泌正常後,自然而然的,這些不適都會解除。 2.骨盆腔肌肉無法有效收縮 媽咪在經歷生產過程之後,骨盆腔肌肉筋膜會受到破壞而下垂,陰道可能會變得較為鬆弛,下垂的骨盆腔組織會讓陰道無法有效收縮,導致在性行為時會比較沒有感覺,嚴重時還可能產生漏尿和子宮脫垂等問題,此時可用提臀運動和凱格爾運動來鍛鍊骨盆腔肌肉。 3.乳房漲痛 媽咪一般在產後第三天開始就會有輕微的發熱與乳房漲痛等症狀,如果只是輕微不適,可以用熱敷來舒緩,定期將乳汁排空也有助於舒緩不適。只是哺乳的媽咪因為每兩個小時就要哺乳一次,在身心上比較勞累,這些都會影響性生活的愉悅感,需要另一半多加體諒。 4.失去自信 產後身體變化,包括身材變形、陰道乾澀與鬆弛等,都是媽咪在意的問題,也常會因此對自己失去自信心,對性生活也提不起勁。這個時候除了應該讓爸爸知道懷孕生產身理變化,也提醒爸爸在言語行動上都應該多給予支持、鼓勵和體諒,畢竟親密關係仍是建立在雙方情感上,所以回到愛的基本面是最重要的。建議給新手爸爸在新生命來到之後,不要太忙碌於工作,或者把重心完全移到小孩身上,讓媽媽覺得失去關注。 蠟燭多頭燒,沒了「性」緻 有了寶寶之後,生活更忙碌了。哺乳媽咪需要休息,而產後回到家中、職場之後,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要分給這麼多事,在疲勞的狀況下,通常也會對性行為沒有興趣。此時建議如果是哺乳媽咪,可以適當儲存乳汁備用,減少哺乳準備時間;同時也和另一半一起討論如何分配家事和帶孩子的時間,只要雙方溝通良好,相信都是可以克服的。同時也要提醒媽咪,別因為寶寶而忽略了另一半。寶寶是愛情的結晶,而媽咪和爸爸則是愛的源頭,這樣才是完整又幸福的家。 重拾美好性生活 有了寶寶之後,生活更忙碌了。哺乳媽咪需要休息,而產後回到家中、職場之後,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要分給這麼多事,在疲勞的狀況下,通常也會對性行為沒有興趣。此時建議如果是哺乳媽咪,可以適當儲存乳汁備用,減少哺乳準備時間;同時也和另一半一起討論如何分配家事和帶孩子的時間,只要雙方溝通良好,相信都是可以克服的。同時也要提醒媽咪,別因為寶寶而忽略了另一半。寶寶是愛情的結晶,而媽咪和爸爸則是愛的源頭,這樣才是完整又幸福的家。 只要注意以下提醒,就能在產後重拾「性」福: 1.避孕 坐月子期間懷孕其實不建議,另外考量身心、家庭狀況,也不建議在剛開始哺乳沒多久便再度懷孕;此外,理論上兩胎太接近的話,流產機率也比較高。 2.前戲很重要 建議用比較長的時間醞釀第一次的性行為,把前戲時間延長,循序漸進地刺激陰蒂和陰道是比較建議的。如果媽咪因為陰道乾澀不是很愉快,可以使用陰道潤滑劑。 3.性行為要溫柔 這個時期強度和次數過度的性行為是要避免的,可能會造成傷口裂開甚至出血;考量傷口的位置,體位也要注意不要太奇怪,可以採用「女上男下」的姿勢,除了比較不易擠壓傷口,女方也較能引導另一半採取讓自己較無壓力且舒服方式。而此時提醒行為時間不適宜太長。 4.注意清潔 性行為後盡量解出小便,有助於沖走細菌以避免感染;並用清水清潔私處,若還有會陰傷口尚未完全癒合,則使用稀釋優碘或生理食鹽水清潔,並同時更換護墊。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較不會造成感染。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僅供示意,非報導當事人 摘要 美麗奶奶(假名)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後,住進了老人安養護中心。在症狀輕微的初期,她住在安養棟,在看護協助之下過著悠閒生活。但在認知逐漸退化到生活難以自理,言語功能幾乎喪失,肢體也逐漸攣縮後,她搬遷到養護棟,接受更全面照料。美麗奶奶的孩子們不僅個個有成就,也和她很親密,經常輪流來探望她。 為了讓美麗奶奶在生命末期能過得更舒適,孩子們申請了機構內的安寧共同照護。除了機構內的護理師與看護員全天候照護,還會有合作醫院的安寧團隊去訪視。這個安寧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還安排臨床心理師擔任個案管理。安寧團隊在第一次和美麗奶奶的孩子們會面時,就發現這個家族相當有組織、有計劃。他們在奶奶入住安養護中心之後就安排好時間表,每一至二天就有家人陪伴,每年辦理三次至四次家族聚會。 安寧團隊在評估家屬的善終準備時,美麗奶奶的女兒們細數先前如何完成老人家的未了心願,也向團隊說明在老人家往生後的喪葬安排與家屬分工。面對準備充分的家屬,安寧團隊感到溝通順暢,之後的合作也相當愉快。一年之後,美麗奶奶往生,家屬除了親人之外,只邀請安寧團隊參加家祭,成為參與美麗奶奶人生畢業典禮的一份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這個案例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目的是讓家中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能瞭解,即使罹患失智症,生命末期仍可獲得舒適照護,直到人生畢業為止。身為服務年長者的臨床心理師,發現不少家屬認為將失智長輩安排到安養護中心是不孝、是讓老人家等死。事實上,在失智症末期,長輩不僅在認知功能持續下降,生理機能也會持續衰退,以致食衣住行的照顧上需要特殊設備與知識。家屬與家庭看護其實難以照料這個階段的老人家,而需要有專用設施與專業人力的安養護機構。 雖然並非每個安養護機構都有合作的安寧團隊,但持續地關懷、完成未了心願、計畫後事,這些事情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得到。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若能為老人家接下來的階段做好準備,長輩不僅能善終,還能在人生畢業之前舒適度過。就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81歲時曾說:「老年好比是另一個國度,如果到達之前能先妥為準備,你將會在那兒過得更愉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表示,已於上午與各縣市政府完成召開第一次「全國防疫會議」。 會議決議如下: 一、 請各地方政府儘速盤點熱區採檢站設立事宜,並提報指揮中心評估協助。 二、 針對採檢、後送就醫、診療程序及集中檢疫場所設置標準等,請指揮中心相關單位會後儘速研議提供各地方政府。 三、 有關地方政府防疫物資需求,請提報指揮中心,以及時撥補,以利時效。 四、 醫療資源整合部分,後續將由衛生福利部統籌進行全國盤點與分配事宜。 五、 指揮中心已於5月16日授權地方政府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發布原則,將進行整合跨區域公共場所活動史及處理流程,供各地方政府參考。 六、 請各地方政府優先提供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COVID-19疫苗,後續到貨部分,將依疫情風險評估調整公費對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