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糞便共有4筆結果

  • 及早篩檢,遠離大腸癌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4人,更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衛福部112年死因統計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規律且及早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鏡檢查是很重要的關鍵。     大腸癌常見症狀如下: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然而可怕的是,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在門診中遇到有明顯症狀而來的病人,檢查後常常都已經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而且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及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荷。   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全國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十萬人40.63人上升至2021年48.18人。因此行政院已經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強化癌症篩檢政策。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原來僅針對50∼79歲民眾,而國民健康署自114年1月1日起,提供45~74歲民眾及40~44歲且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謝文斌說,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治療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相反的,如果大腸癌進展至第四期才診斷出來,5年存活率只剩15~16%。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謝文斌建議大家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並且規律運動,還要定期篩檢「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而大腸癌正是這句口號最合適的疾病代言人。謝文斌提醒,中壯年族群在社會經濟及家庭具重要角色,大腸癌年輕化,不只對家庭影響巨大,也會造成總體經濟損失。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單純使用大腸鏡切除,避免了開刀的風險與後續化療的煎熬。為了家人與自己健康著想,記得按時接受篩檢,遠離大腸癌,才能擁抱健康的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02

  • 超高齡社會來臨!7大癌症篩檢標準一次看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數據,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老年健康議題早已成為每個家庭與社會無法忽視的重要話題。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如何及早預防疾病,特別是高齡者癌症篩檢,已成為促進健康老化的關鍵課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劉力幗指出,定期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對健康老化的重要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帶來的不僅是醫療需求,也增加了家庭照護需求。台灣目前約有四成高齡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癌症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和篩檢可有效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劉力幗說,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間倒數,為了因應高齡社會,協助長者維護健康的生活,衛生福利部及臺北市衛生局於今年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特別是在癌症篩檢方面,擴大免費健康檢查和七癌篩檢,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一、肺癌篩檢   具有以下任一情形民眾可接受每兩年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1.具肺癌家族史: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2.重度吸菸者:50~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菸齡x每天包數>20),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二、乳癌篩檢   針對年齡範圍擴大至40~74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乳癌。     三、子宮頸癌篩檢   年齡篩檢資格調整為25歲以上女性,每三年可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針對35歲、45歲、及65歲的女性增加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服務,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相關癌症。     四、大腸癌篩檢   針對45~74歲,以及40~44歲具有家族史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五、口腔癌篩檢   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或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六、肝癌篩檢   針對45~79歲民眾,終身1次B型、C型肝炎篩檢服務。而B型、C型肝炎是肝癌的重大風險因子,故篩檢與治療B型、C型肝炎即是降低未來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七、胃癌篩檢   45~74歲民眾,可接受終身一次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篩檢。預計於2025年2月中旬開始進行試辦。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不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全面保障。劉力幗呼籲民眾多加利用最新七癌篩檢以及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癌症診療服務,及早就醫,善用資源,與我們一起從七癌篩檢邁向健康老化的美好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05

  • 春節吃得多動得少,你又胖了嗎?年後健腸減脂大作戰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剛過完新春農曆春節,年節期間的吃喝玩樂常讓民眾體重悄然的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近五成民眾在年節期間因運動量減少,飲食量增加,體重平均增加約1.7公斤。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在年後迅速恢復健康體態,成為許多民眾共同的挑戰。     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高熱量飲食容易讓腸胃系統負擔過重,甚至影響消化道健康。這時候,可運用飲食調整、補充足量水分與適量運動,來有效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特別是飲食方面可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要來源,例如豆腐、毛豆、豆漿等,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及當令當地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幫助腸道蠕動及廢物的排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藍玉芬說,膳食纖維在健康飲食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     一、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果膠、植物膠、海藻膠、寡醣、黏液等。   2.常見食材:燕麥、蘋果、蒟蒻、豆類、黑木耳等食物。   3.功能:可吸水膨脹,增加糞便的柔軟度,有助於排便順暢。同時,它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降低血膽固醇,是控制體重和穩定血糖的好幫手。     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幾丁質(甲殼素)等。   2.常見食材:蔬菜、糙米等全穀食物、各種麩類、木本植物等。   3.功能: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降低腸道癌症風險。     美醫小教室:膳食纖維的建議攝取量   兒童以年齡加5克的公式計算。例如,7歲兒童每日需攝取12克膳食纖維。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35克。多樣化選擇當地當季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能更有效地滿足膳食纖維需求。   膳食纖維需搭配足夠的水份才能發揮效用。使用簡單的計算公式:體重(每公斤)x30c.c.。建議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2500c.c.。若夏天排汗量增加或體液流失時,流失的水份也請記得補回來。     運動與飲食的雙重效益:   1.運動處方 年後恢復健康體態,適當的運動不可少。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增強肌肉。運動前後可補充適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肌肉流失。     2.運動與膳食纖維的結合 高纖維飲食與運動能相輔相成。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高纖維飲食則提升腸道健康,兩者搭配能加速代謝、減少便秘的風險。   藍玉芬提醒,年後的飲食調整是一種重新審視健康的契機,藉由膳食纖維攝取、足夠水份與適量的運動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步都能為健康奠定基礎。掌握年後飲食的核心原則,擁有健康、美好的新一年。     【示範食譜 五彩鮮蔬】   一、材料(10人份)   ● 原料:紫山藥100g、竹筍100g、芥藍芽100g、紅蘿蔔50g、鴻喜菇50g   ● 調味料:油15g、鹽適量、米酒少許     二、作法   1.山藥、竹筍、紅蘿蔔洗淨後去皮,切成條狀1x1x6~7cm;芥藍芽切成6~7cm長度,鴻喜菇去除蒂頭,洗淨後備用   2.竹筍蒸20分鐘備用,山藥、紅蘿蔔用熱水川燙備用;芥藍芽用鹽水加油川燙熟後裝在盤內備用。   3.拌炒山藥、竹筍、紅蘿蔔及鴻喜菇,再加入鹽、米酒後起鍋擺盤。       圖片來源:藍玉芬營養師提供     三、營養分析(10人份)   熱量(大卡):265 醣類(克):34 蛋白質(克):10 脂肪(克):8 鈉(毫克):403 膳食纖維(克):7.5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23

  • 每31分鐘14秒 就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