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腰圍共有4筆結果

  • 拯救男性更年期危機 找回青春活力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52歲的黃姓銀行經理,最近感覺上班注意力不能集中,開會時變得易怒罵人,下班後看電視會打瞌睡,腰圍變粗,性慾下降很多。黃先生驚覺是否罹患男性更年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泌尿科求診,經過評估與血液檢查,證實睪固酮濃度為285ng/dL明顯偏低,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衛教,改善了男性更年期症狀,順利找回青春活力和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女性以停經為界線,女性更年期很容易理解。男性的活力和性功能是靠睪固酮來維持,從30歲以後會逐漸下降,到了50歲大約有38%的男性睪固酮濃度就已經低於正常值。   睪固酮對於男性的生理機能十分重要,負責精子製造、性慾、勃起功能、肌肉質量、骨質密度、情緒穩定、體脂肪的穩定、心臟健康等。隨著年紀漸長,睪固酮逐年下降,男性會感覺活力不如從前、容易疲倦、記性不佳、性功能變差、情緒變得暴躁。詳細的男性更年期檢測表如下。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自我檢測量表   性慾降低 感覺活力下降 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 身高變矮 感覺生活變得沒有樂趣 覺得心情不好,脾氣變得暴躁 勃起功能變差 運動能力減退 晚餐後、看電視會打瞌睡 工作表現不佳   若有以上任三項症狀,極可能為睪固酮低下症。     男性更年期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許富順說,男性更年期不僅影響性慾和造成陽痿,更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有著因果關係。研究顯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中,睪固酮低下的比例高達40-52%,比無慢性病者來得高很多。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已建立預測模型,代謝症候群越嚴重的患者,睪固酮越低。因此,治療(補充)睪固酮,能成功的改善代謝症候群,譬如降低內臟脂肪、縮小大肚腩、增加肌肉質量、改善高血糖值和高血脂症。   此外,國外長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補供睪固酮能降低男性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補充睪固酮   人體的睪固酮是由腦下垂體的性腺激素調控,再由睪丸製造釋放到血液中。對於睪固酮低下(低於350ng/dL)或在臨界值卻有男性更年期症狀者,補充的方法有針劑、皮膚吸收凝膠、鼻內凝膠或口服藥。因為口服藥有肝毒性的疑慮,現在已經非常少在使用。打針的方式血中濃度變化較大,現在泌尿科醫師多半建議以凝膠方式補充,劑型有皮膚吸收或鼻內吸收。   補充睪固酮的患者,醫師會定期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PSA、血糖、血脂、血紅素等。   補充睪固酮可以讓男性變得年輕有活力,但有沒有副作用?許富順表示,若有轉移攝護腺癌,或者正要準備生育的男性,不適合補充睪固酮。其他可能的副作用有血紅素過高。至於是否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或攝護腺癌的發生,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睪固酮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   許富順強調,男性過中年,面對所謂中年危機,毋須沮喪,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若確認是睪固酮不足,現在有方便使用的補充凝膠,睪固酮濃度回復正常,輔助少鹽少油的飲食習慣、每週三次的有氧運動,很快的年輕帥勁、活力滿滿,又是猛龍出閘!   ※資料來源: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 遠離脂肪肝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     健康生活 消除脂肪肝   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   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適逢農曆年關將近,在此之前,民眾免不了參加公司的尾牙或朋友的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菜的準備,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相關健康的訊息,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 查詢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 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 防疫也要遠離慢性病:透過慢性病風險評估,掌握自己身體健康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慢性疾病占超過一半,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之新冠肺炎與非傳染性疾病訊息說明(Information Note COVID-19 and NCDs)顯示,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包含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說明有8成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有潛在的慢性疾病史,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慢性疾病是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民眾在家可應用電腦或平板輸入健檢資料,透過健康署發展的風險評估平台可測出自己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進而採行健康生活方式,才可遠離慢性疾病。     遠離慢性疾病的第一步: 從掌握風險開始   國民健康署已建立國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或於國民健康署官網及健康九九+(健康檢測)搜尋,35歲至70歲的民眾在家裡可自行在平台上輸入最近一次的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網站上也提供簡易的健康建議(如:少鹽、戒菸、運動、健康飲食等)以及提醒危險因子控制(如:體重、腰圍及血壓等),鼓勵民眾在家裡也可透過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並持續改善健康數值,就可降低自己的罹病風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     疫情期間,國健署教您簡單居家的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得慢性病的風險   在掌握風險後,疫情期間要如何在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呢?國健署也有提供各種居家健康生活的方式供大眾參考。   一、健康吃:每天可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並檢視是否吃足6大類食物,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二、快樂動: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 1.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 2.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 3.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 4.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   三、向菸說不:疫情期間是最好戒菸的機會,請在居家期間有菸癮的朋友們,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人員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劃   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在國內COVID-19疫情嚴峻的現在,一定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保護彼此的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8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