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蔬菜共有22筆結果

  • 清明風邪、濕邪易入侵!中醫師教你如何養肝祛濕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清明時節草木逢生,氣候逐漸回暖,是冬天、春天轉換之際,京都堂中醫林易萱中醫師表示,在中醫觀點裡,此時節陽氣開始升發,肝氣也逐漸旺盛,春季養生應著重在養肝,以免肝氣過旺影響到消化道機能,同時這個時節氣候溫差大且雨量增加,會使得免疫力下降,「風邪、濕邪」容易入侵體內,影響到脾胃功能外,也容易引發感冒、呼吸道疾病、過敏等問題。     林易萱中醫師表示,清明養生應養肝為要,祛濕為輔。此時節應選用平、甘、微溫的食物,並減少食用酸類、重口味的食物,可以多選擇薏米、黃豆、黑豆、赤小豆等食物,並避免飲酒過量,保持充足睡眠,以防肝氣過旺。另外清明節前後雨量增加,容易使人體內的溼氣更加重,可以多吃生薑、薏仁、紅豆、山藥等食物,有促進體內循環、代謝水份、健脾利水的效果,也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微微出汗有助於肝氣疏泄、促進氣血運行,可以將體內的濕氣排出。   再看到清明節傳統習俗——吃潤餅,京都堂中醫王宇婕營養師提到,即便潤餅裡面有許多蔬菜,但醬料、花生粉等熱量卻不低,一份潤餅大約就有400~500大卡的熱量,是一位成年人要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的熱量,建議可以在製作潤餅時將常見的油炸五花肉換成瘦肉、豆干、雞絲、蝦仁等優質蛋白質,將醃菜換成多種新鮮蔬菜,如高麗菜絲、芹菜、胡蘿蔔絲、木耳絲、苜蓿芽、豆芽菜等增加營養素,而炸蛋酥則可以換成煎蛋絲,以降低油脂,熱量極高的花生糖粉也可以換成無糖花生粉或是黑、白芝麻粉,約加一匙的量即可,若還是擔心熱量的話也可以將潤餅皮換成越南春捲皮,熱量減半;另外也可以再搭配茶葉蛋、無糖豆漿增加攝取蛋白質,燙青菜、滷海帶以增加攝取的蔬菜量。   林易萱中醫師最後提醒,時節進入春天後,日夜溫差會逐漸加大,容易引起感冒、過敏、氣喘、關節疼痛等問題,甚至會有心血管及腸胃不適的問題發生,建議可以多喝薑茶、紅棗茶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保暖,透過良好的作息、適當運動以及飲食調理,在春天養好身體,是為接下來一整年健康打下基礎的重要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20

  • 擴大癌症篩檢!妳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了嗎?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子宮頸癌的發生通常與持續的高危型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大部分患者在早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早期篩檢對於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     自114年1月1日起,國民健康署擴大癌症篩檢,增列25~29歲女性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5歲、45歲、55歲女性當年度1次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服務。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季瑤呼籲大家,保持警覺,預防為主,早篩檢、早發現,共同為女性的健康保駕護航。   林季瑤說,子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以HPV為最常見的性傳播病毒,約70-80%的女性在某一時期會感染HPV,雖然大多數感染會在兩年內自行清除,但部份高危型HPV(如HPV16和18型)可能引發子宮頸癌。另外,有多個性伴侶的女性或是免疫系統弱化者,感染HPV的機會較高,進而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異常陰道出血(例如月經期間外的出血,或是性行為後出血)、骨盆區或下腹部不明原因的疼痛、白帶呈現異常顏色或帶有異味、性交疼痛。   如何預防子宮頸癌?林季瑤提出以下建議:   1.接種HPV疫苗   HPV疫苗是預防高危型HPV感染的有效手段,尤其對青少年或尚未開始性行為的女性來說,可以顯著降低未來患子宮頸癌的風險。這疫苗對男性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預防HPV相關的其他癌症。     2.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   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夠檢測子宮頸的異常細胞變化,及早發現可能轉變為癌症的病變。一般建議18歲以上、或開始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進行一次抹片檢查,且建議25歲以上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檢查。     3.安全性行為   使用避孕套可以減少HPV感染的風險,儘管避孕套無法完全避免HPV傳播,但它仍然是一種有效的防護措施。     4.避免吸菸   吸菸會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感染HPV的風險,並加速病變過程。     5.健康飲食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多吃蔬菜水果,維持良好的體重,避免過度壓力,增強免疫系統的健康。   子宮頸癌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篩檢和預防措施大幅減少的疾病。林季瑤建議女性朋友應該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早進行HPV疫苗接種,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若出現異常症狀,應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03

  • 春節吃得多動得少,你又胖了嗎?年後健腸減脂大作戰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剛過完新春農曆春節,年節期間的吃喝玩樂常讓民眾體重悄然的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近五成民眾在年節期間因運動量減少,飲食量增加,體重平均增加約1.7公斤。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在年後迅速恢復健康體態,成為許多民眾共同的挑戰。     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高熱量飲食容易讓腸胃系統負擔過重,甚至影響消化道健康。這時候,可運用飲食調整、補充足量水分與適量運動,來有效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特別是飲食方面可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要來源,例如豆腐、毛豆、豆漿等,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及當令當地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幫助腸道蠕動及廢物的排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藍玉芬說,膳食纖維在健康飲食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     一、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果膠、植物膠、海藻膠、寡醣、黏液等。   2.常見食材:燕麥、蘋果、蒟蒻、豆類、黑木耳等食物。   3.功能:可吸水膨脹,增加糞便的柔軟度,有助於排便順暢。同時,它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降低血膽固醇,是控制體重和穩定血糖的好幫手。     二、非水溶性膳食纖維   1.纖維種類: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幾丁質(甲殼素)等。   2.常見食材:蔬菜、糙米等全穀食物、各種麩類、木本植物等。   3.功能: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殘渣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降低腸道癌症風險。     美醫小教室:膳食纖維的建議攝取量   兒童以年齡加5克的公式計算。例如,7歲兒童每日需攝取12克膳食纖維。成人每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35克。多樣化選擇當地當季的蔬菜、水果及根莖類,能更有效地滿足膳食纖維需求。   膳食纖維需搭配足夠的水份才能發揮效用。使用簡單的計算公式:體重(每公斤)x30c.c.。建議每日飲水量保持在2000~2500c.c.。若夏天排汗量增加或體液流失時,流失的水份也請記得補回來。     運動與飲食的雙重效益:   1.運動處方 年後恢復健康體態,適當的運動不可少。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搭配肌力訓練,幫助燃燒脂肪、增強肌肉。運動前後可補充適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肌肉流失。     2.運動與膳食纖維的結合 高纖維飲食與運動能相輔相成。運動促進腸道蠕動,高纖維飲食則提升腸道健康,兩者搭配能加速代謝、減少便秘的風險。   藍玉芬提醒,年後的飲食調整是一種重新審視健康的契機,藉由膳食纖維攝取、足夠水份與適量的運動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每一步都能為健康奠定基礎。掌握年後飲食的核心原則,擁有健康、美好的新一年。     【示範食譜 五彩鮮蔬】   一、材料(10人份)   ● 原料:紫山藥100g、竹筍100g、芥藍芽100g、紅蘿蔔50g、鴻喜菇50g   ● 調味料:油15g、鹽適量、米酒少許     二、作法   1.山藥、竹筍、紅蘿蔔洗淨後去皮,切成條狀1x1x6~7cm;芥藍芽切成6~7cm長度,鴻喜菇去除蒂頭,洗淨後備用   2.竹筍蒸20分鐘備用,山藥、紅蘿蔔用熱水川燙備用;芥藍芽用鹽水加油川燙熟後裝在盤內備用。   3.拌炒山藥、竹筍、紅蘿蔔及鴻喜菇,再加入鹽、米酒後起鍋擺盤。       圖片來源:藍玉芬營養師提供     三、營養分析(10人份)   熱量(大卡):265 醣類(克):34 蛋白質(克):10 脂肪(克):8 鈉(毫克):403 膳食纖維(克):7.5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23

  • 吃湯圓易有胃食道逆流!「這類人」要特別注意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俗話說,過了元宵節,農曆新年才算真的結束,但無論是過年期間的大魚大肉,或是緊接著慶祝元宵節的湯圓,都是會一不小心就導致熱量超標的食物。其中元宵節所食用的湯圓,更是熱量高且難消化的食物。   京都堂中醫洪敏芝中醫師表示,湯圓為糯米製品,富含澱粉且不易消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脹氣,且甜度高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因此建議腸胃較弱的朋友們在食用時要注意份量;另外患有慢性病,像是腎臟疾病、糖尿病的朋友們,都需要注意食用的量,因湯圓屬於高GI食物,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糖尿病患者們在食用時需注意血糖的變化;鹹湯圓的烹調方式通常會加進許多鹽,腎臟疾病的朋友們建議不要喝湯,注意份量,而花生、芝麻口味等包餡甜湯圓內的磷含量也很高,需要特別注意。   京都堂中醫張家榕營養師表示,20顆小湯圓的熱量趨近於半碗白飯,而包餡的甜湯圓及包肉的鹹湯圓每四、五顆也大約等於一碗白飯的熱量,因此,在食用時需要特別注意熱量的攝取,以免過量。張家榕營養師也特別提供以下方法,避免攝取到過多熱量的同時可以吃得健康:   1.一天不要攝取超過4顆的包餡甜湯圓 2.與主食澱粉做替換搭配,避免澱粉過量 3.鹹湯圓加入蔬菜,如茼蒿、香菇、蘿蔔等食材,營養均衡     除了上述三點以外,張家榕營養師也建議湯底的部分可以選擇搭配「五型藥膳飲」,五種口味皆由漢方藥材熬煮而成,無論是針對湯圓容易脹氣、難消化的問題,還是湯品熱量太高的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如甜湯圓可以選擇潤膳飲來搭配,內含有紅棗和枸杞,味道屬香甜的風味,同時含有當歸、黃耆可以幫助滋補強身、營養補給;鹹湯圓可以選擇衡膳飲來搭配,內含當歸、桂枝,可健康維持、精神旺盛、增強體力,另外再搭配茼蒿、白蘿蔔、紅蘿蔔、枸杞、菇類、蔥白,營養均衡同時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透過搭配五型藥膳飲,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達到進補、食療的效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2

  • 攝護腺也要保養?手搖飲料要少喝!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的重要器官,位於膀胱下方,包覆尿道外圍。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體積通常會逐漸變大。當體積超過20立方公分時,即可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此外,攝護腺還可能發生發炎或癌症等疾病,因此男性學會如何保養攝護腺,對健康至關重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德撝特別分享一個簡單實用的「三多三少」保養秘訣,讓您和家人都能輕鬆受益。但在開始之前,仍要提醒大家,若有明顯症狀或困擾,例如排尿困難、夜尿頻繁等,建議儘早就醫,尋求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接下來進入保養重點。     三多:多吃這些好食物   1.深綠色蔬菜多 常見的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菜、地瓜葉等,富含抗氧化成份,能有效減少體內發炎反應,甚至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2.豆類多 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改善排尿流速及減輕殘尿感。平日可以多選擇豆漿、豆腐等豆製品。     3.番茄多 特別推薦煮熟的番茄,因為加熱後的番茄可以提高人體對茄紅素的吸收效率。茄紅素具有抗氧化效果,對攝護腺健康有益。     三少:少吃這些不健康食品   1.紅肉少 像牛肉、豬肉等紅肉應盡量減少攝取。如果偏好吃肉,可以選擇魚肉或雞肉作為替代,對健康更為有益。     2.加工肉類少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類通常含有大量添加物,可能對攝護腺造成刺激,應該儘量避免。     3.含糖飲料少 可樂、汽水、雪碧及手搖飲料中的高糖份可能會促進攝護腺增生。若無法完全戒掉飲料,建議選擇無糖或微糖版本。     健康管理的重點提醒   攝護腺保養應該從日常開始,即使沒有症狀,也要重視健康管理。若已出現排尿困難、頻尿或其他症狀,不要拖延,現在的藥物治療效果很好,新一代手術技術也極大地降低了副作用,完全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希望今天分享的「三多三少」保養祕訣能成為您日常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讓攝護腺健康永駐!如果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諮詢專業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04

  • 失智症的預防及治療的新曙光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發現自己經常忘東忘西,不禁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逐漸減退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不僅影響短期記憶,還會導致語言、空間感、計算能力、注意力及抽象思考能力的退化,甚至可能改變個性,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腦部病變引起腦功能下降所致。   失智症的三大成因:   ● 退化性失智症:因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引起腦部病變,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梗塞或出血造成腦部損傷,逐漸引起認知功能下降,例如腦中風。   ● 可逆性失智症:由感染、內分泌異常或營養不足引起,若及時治療,有可能逆轉病情,例如神經性梅毒、愛滋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水腦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預防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策略。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魚類及不飽和脂肪,可降低23%的癡呆症風險,即使有家族遺傳史,也能有效降低發病機率。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提出的ReCODE療程(逆轉知能退化,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及針對致病因子的個性化治療,在失智症初期逆轉病程的效果顯著。研究顯示,輕度患者(MoCA量表得分≥19)受益最大,而重度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有限,但生化指標仍可能改善。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和galantamine(利憶靈),能降低乙醯膽鹼轉移酶的量,增加突觸間膽鹼的濃度,促進腦神經元間的傳導,改善失智的症狀,適用於輕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副作用是容易噁心嘔吐,通常可減低使用劑量和緩步增量,來降低不適的症狀。另外的副作用是心跳減緩、低血壓、失眠、鮮明的夢境等。另外Rivastigmine 肝功能不佳或體重小於50公斤者,須調整劑量,Galantamine 則是末期腎病或嚴重肝功能異常者禁忌使用。   周友芳說,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除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外,可用麩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拮抗劑,包括memantine(憶必佳;威智),能保護腦細胞,避免因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過度活躍產生的毒性,使得腦細胞的受損或死亡。其主要由腎臟排除,腎功能低下的人,需要調整劑量。   以上這些藥物,能夠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隨著腦神經元的持續凋零,終究失效。   雖然科學家數十年前,早已發現異常的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造成了阿茲海默症,但過去的藥物均無法從根本治療。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出現了劃時代的新曙光,可以針對類澱粉蛋白加以清除,延緩失智病程。但嚴重的副作用如腦水腫和腦出血,以及昂貴的檢查和藥物費用,令人觀望卻步,尚待科學家及醫界繼續努力。   預防失智症最佳策略,就像《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等生病之後才開始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   生活中以地中海飲食均飲食、規律運動,時時關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保持學習讓腦部在老化過程中依然充滿活力。周友芳提醒,失智症初期徵兆至關重要,例如記憶力異常下降、判斷力變差或情緒劇烈改變,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初期出現症狀時及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7

  • 年終大宴小酌不斷,醫授保糖降脂心法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潘立昕醫師特別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   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   潘立昕醫師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   醫師同時提出一個案例來說明,有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   潘立昕醫師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   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15

  • 遠離脂肪肝 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下降。另,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有1萬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肝癌的致病因子約有8成是病毒性B型或C型肝炎所引起,配合國家2025年消滅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型肝炎病毒,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起,針對年齡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補助終生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民眾可多加利用,瞭解自身是否為肝炎病毒帶原者,如果有B型肝炎、C型肝炎,相關的治療藥物健保有給付,記得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治療,避免演變為肝病、肝硬化,並預防肝癌的發生。     健康生活 消除脂肪肝   肝癌有8成為病毒性B、C型肝炎引起,另約有2成是脂肪肝所引起。正常情況下,肝臟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造成肝臟細胞受損,最終演變成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研究指出臺灣的脂肪肝盛行率約為33.3%,在亞洲,每1,000個脂肪肝的個案中,一年約有5.3名個案會死亡。   由於目前沒有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適逢農曆年關將近,在此之前,民眾免不了參加公司的尾牙或朋友的聚餐,心情放鬆之餘,仍要注意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或是蔬果攝取不足、運動量不夠等情形。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認識自己的BMI、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並定期量測腰圍;此外,年菜的準備,要有一定比例跟不同種類的蔬菜,並遵守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的原則,有效降低身體脂肪的堆積,向脂肪肝說掰掰。   相關健康的訊息,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 查詢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 每31分鐘14秒 就有1名國人罹患大腸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 均衡吃 規律動 向脂肪肝說NO!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 食藥署啟動「110年度醃漬蔬菜製造業稽查專案」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醃漬蔬菜具有特殊風味及酸辣爽脆口感是民眾日常食用的配菜,為維護民眾食用醃漬蔬菜產品的衛生安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醃漬蔬菜製造業者啟動稽查抽驗專案,並將近年抽驗不合格或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曾有初查不合格之製造業者優先納入查核名單,以落實源頭管理。     本次查核重點除食品業者登錄、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原料合法性及產品標示等進行稽查外,同時亦加強查核業者製程及食品添加物使用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並抽驗成品檢驗防腐劑及漂白劑等項目,以確保業者製程品質。   食藥署呼籲民眾購買醃漬蔬菜產品,建議挑選完整包裝產品,並留意產品上是否有明確的中文標示以掌握產品訊息,盡量避免選擇顏色偏白或過於鮮艷之產品,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5

  • COVID-19流行期間的飲食建議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營養科徐裴莉營養師指出,研究發現,「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減輕此波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相關風險和發病率。     一、每日攝取3份蔬菜類、2份水果類,搭配全穀雜糧類 蔬果雜糧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C、D、E、B群、鋅、硒、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它們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節劑,可利用多種途徑促進免疫細胞功能,進而優化免疫系統。     二、每日補充適量的豆魚蛋肉類與1~2杯的乳品 含有優質蛋白質,可建造修補上皮細胞及器官組織,為身體提供良好防禦屏障,降低病毒入侵機會,同時可以維持肌肉組成,避免衰弱肌少症狀。     三、每日攝取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海鮮,海藻油,海魚和亞麻籽中存在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支持免疫系統;橄欖油、葵花油、紅花籽油和堅果中的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則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徐裴莉營養師表示,文獻顯示足夠的水分對於細胞穩定、腎臟功能維持、體溫控制、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胃腸道和心臟功能以及預防頭痛、脫水等至關重要。根據不同年齡層、活動量、生理和疾病狀態,每天建議兒童4~5杯,青少年7~11杯,成年人10~12杯的水份需求。此外,目前尚無文獻顯示營養補充品對於預防COVID-19的功效,因此最好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無須從補充品中獲得。   徐裴莉營養師提醒大家,面對疫情,建議民眾每日以新鮮食物作為均衡飲食的基礎,注意水分補充,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品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需根據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建議補充,否則多食無益。除了平日的飲食保養,應以謹慎態度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才是杜絕疫情流行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Christianne F.C., Flavia C. C., Fabiane L. S., Carla M. P., Alessandro L., João F. M.(2020).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Nutr Rev, 1–14. doi: 10.1093/nutrit/nuaa06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8

  • 居家體控不要胖 慢性疾病不上門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 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臺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與慢性病及十大死因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肥胖除了造成多種慢性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風險並增加3倍住院風險,根據美國調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中,有48.8%需要入住加護病房,而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天天量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二、飲食三多三少   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O2-GYg2lw)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三、規律運動   依據「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運動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6。防疫期間也可在家運動,不須任何工具就可在家「超慢跑」或利用椅子做伸展、抬腿等運動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hfoaW09-w)。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6

  • 4招抗癌兼抗疫 全民一起來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癌症再度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已連續39年居十大死因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1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男女合計)順位依序為:(1)肺癌、(2)肝癌、(3)大腸癌、(4)女性乳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及(10)卵巢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5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導致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菸、酒、檳、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及肥胖、感染(如:人類乳突病毒(HPV)、B、C型肝炎病毒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及環境因素等。   為喚起社會對防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出抗癌4招「拒菸酒檳、飲食衛生、規律運動、均衡營養」,邀請全民共同抗癌兼抗疫。     第一招 拒菸酒檳   癌症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應拒檳榔、拒菸,避免過度飲酒。嚼檳榔不但增加口腔癌風險,長期下來還會危害全身健康,如食道癌、心血管疾病、腸胃系統疾病、腎功能受損與肝硬化等,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除了增加罹癌風險,也會增加感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風險,吸菸會導致肺功能受損,若吸菸者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   喝酒除了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癲癇等200多種疾病外,過量飲酒還會降低免疫力,甚至會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風險。想用酒精抗病毒,外用就好,不要喝酒。     第二招 飲食衛生   自行烹煮前應徹底將食材洗淨,無法自行烹煮時應選擇注重衛生的店家,減少生食、不飲用生水及不共飲共食、使用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防疫。此外,也可避免經糞、口傳染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擤鼻涕及如廁後都應徹底洗手。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第三招 均衡營養   健康均衡的飲食可增加抵抗力、增進營養及改善免疫系統。選購當季、新鮮的食材,避免加工類食物及甜食和含糖飲料,當無法親自採買或想避免至人多的地方採買,也可運用網購方式聰明選擇優質新鮮的產品,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多喝水,選擇原形食物最健康;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https://ppt.cc/fiGZux),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較容易落實每一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     第四招 規律運動   運動可增加心肺功能及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規律運動也有益於身心健康,可降低高血壓、有助於控制體重,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之風險,而這些疾病也是導致COVID-19重症的原因,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抵抗力。   疫情期間使人們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多了,也不方便出門運動,這時可在家進行居家運動如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超慢跑、健康操等(網址: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72),選擇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亦可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亦可在久坐後歇息片刻,進行3~4分鐘的低強度身體活動(如伸展運動),有助於肌肉舒緩及改善血液循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 健康過端午 吃粽無負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端午佳節即將來臨,除了觀賞划龍舟及正午立蛋之外,不免俗的也會享用粽子來應景慶祝。要如何聰明吃?營養師提供幾個原則讓大家參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何宜蓁表示,臺灣粽子種類繁多,南部粽的特色是直接把糯米及配料包起來,以水煮方式烹調;北部粽則是會將配料及糯米先炒過再包進粽葉中,然後蒸熟;客家粽也稱為粿粽,是用糯米粉或在來米粉製成,裡面多添加豬絞肉及菜脯,吃起來像粿一樣;鹼粽口感類似粿,一般都沒有包餡料,所以本身沒有味道,多是沾糖食用。   何宜蓁營養師教導大家,市售粽子該如何挑選呢?提供以下兩項原則:   原則1 看標示,如購買有營養標示的粽子,建議仔細閱讀,選擇份量較小或熱量較低者,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如無標示熱量,通常北部粽因加油拌炒,一顆熱量約600大卡,相較於南部粽一顆熱量約500大卡,其熱量較高;而客家粽體積較小,熱量約180大卡;鹼粽體積雖小,熱量也有120大卡,但不含砂糖熱量,一湯匙糖約60大卡,請酌量沾食。   原則2 挑食材,在食材方面,建議挑選添加全榖雜糧的粽子,如燕麥、紫米、薏仁、糙米等,不僅可減少糯米不易消化、容易脹氣問題,也可從中多補充膳食纖維。而餡料部分,挑選以瘦肉、雞肉或豆干、豆皮等豆製品取代高脂肉類,如豬五花肉,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且可多選擇含有菇類、竹筍、木耳、洋蔥等食材,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在享用粽子的過程中,何宜蓁營養師也提供三要點給大家參考:   1.適量攝取,糯米屬全榖雜糧類,一顆粽子約有8分滿的飯量,適合當正餐享用,且一餐應攝取一顆即可。如有需限制飲食時,亦可以和親朋好友分享,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2.搭配蔬果,粽子主要食材為糯米及肉類,缺少蔬菜類。建議在品嚐粽子的時候,搭配一碗時令蔬菜及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如:奇異果、柳丁或桃子等,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3.沾醬減量,粽子本身已有調味,但許多民眾吃粽子時,習慣搭配甜辣醬、醬油膏、番茄醬等,容易攝取過多的鈉含量,造成身體負擔,而吃鹼粽時會沾砂糖或果糖,雖然可以增添風味,但容易吃進過多熱量,建議吃粽子時,盡量以原味為主,如欲沾食醬料或糖時亦請減量。   最後何宜蓁營養師提醒,在享受美味粽子之餘,建議大家在端午期間多出門走走,到戶外踏青或是出外觀賞划龍舟,維持適量體能活動,給自己一個健康愉快的端午佳節。   ※粽子熱量表   種類 北部粽 南部粽 客家粽 鹼粽 重量 200公克 200公克 80公克 80公克 熱量 500~600大卡 450~500大卡大卡 160~200大卡 120大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4

  • 高齡孕婦掌握7原則 助安心懷孕平安生產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2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4%。而10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也顯示生母年齡為35歲至39歲之早產比例達12.54%,較25歲至29歲之早產比例高(8.31%)。隨著孕媽咪年齡升高,懷孕早產風險也隨之提升。另,正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期間,孕媽咪對於是否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擔心及焦慮,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應「重視產前檢查」、「注重葉酸、鐵攝取」、「注重體重管理」、「避免危害物質」、「認識早產預兆」、「瞭解產兆來臨」及「自我健康管理」等原則,幫助寶寶健康長大。     好孕助攻原則,確保孕期健康           為讓高齡懷孕媽咪降低妊娠相關併發症風險,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原則:   重視產前檢查 孕婦定期產前檢查,可追蹤胎兒發育及母體生理變化,發現任何異常,就能及早治療。自今年7月起,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4次產前檢查、3次超音波檢查及妊娠糖尿病、貧血、乙型鏈球菌等檢查,請孕媽咪務必按照妊娠期程接受產檢。   注重葉酸、鐵攝取 葉酸與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建議每日應攝取3~4份深綠葉蔬菜、豆類及切塊水果約2~3碗,以達到每日葉酸建議攝取量;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建議食用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及豆類,可於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注重體重管理 懷孕期間,孕婦體重應依懷孕前體重做適量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若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會增加胎兒成長發育不良、早產風險;高於建議體重,會有胎兒過大,增加生產風險。如果增重異常者,或有特殊情況者如懷多胞胎,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避免危害物質 菸(含二手菸)、咖啡因、酒都會對準媽媽及胎兒造成危害,包含影響胎兒智力發展及發育,或造成早產或流產的風險。孕媽咪若有戒菸、戒酒的困擾,可主動向您的產檢醫療院所人員提出,讓專業人員提供您相關支持與協助。   認識早產徵兆 如出現產兆,或是子宮規則性收縮、腹部悶痛、腹痛、下墜感或便意感、胎動較平常明顯減少等早產徵兆,應儘速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   了解產兆來臨 若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陣痛或腰痠(不規則疼痛轉變為規則陣痛,且無論按摩或走動都無法減輕)、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生產徵兆,應儘速至醫院待產。   自我健康管理 建議孕婦依照孕期時程進行產檢。平日非必要請勿出門,避免接觸人群而增加感染風險,並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如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其他症狀應主動告訴醫師,讓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順利渡過孕產期。     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防疫諮詢管道一把罩   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照護資訊;相關防疫措施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3

  • 天然蔬果抗疫給力 吃出五彩人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民眾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   一、綠色   (一)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 (二)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   (一)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 (三)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紅色   (一)代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 (二)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   (一)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   (一)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 (二)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民眾如果不想出門買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舉辦的「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結合60家農業電商業者,超過3萬多項農產品,並且為了鼓勵多吃蔬果,更推出不同份量大小的「蔬菜(果)箱」,民眾透過網路即可輕鬆購得優質且具溯源的國產農產品,讓大家買得安心、吃得健康。(產品內容以網站公告為主:https://www.facebook.com/1661286914196139/posts/2931504770507674/?d=n)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大家一起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5

  • 親子宅料理 吃出保護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措施升級調整,大小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家長們也多了陪伴和照顧的任務,除了需準備餐點,也要想盡各式活動讓小朋友開心度過居家時間,國民健康署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在備餐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小朋友也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     宅在家不無聊,健康點心動手做   國民健康署特別設計了3款營養點心,讓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簡單動手做,讓宅食光增加樂趣。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空熱量的零食。   燕麥堅果餅乾 用湯匙就可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   馬鈴薯披薩 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   五榖黑豆飯糰 小朋友可透過捏飯糰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材料選用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     動動手指玩遊戲,抽精美小家電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大家,攝取均衡營養是強化抵抗力的好方法,可以利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與手勢,檢視是否吃足六大類食物。即日起至110年6月1日止,歡迎至「餐盤知識隨堂考」活動網站挑戰營養小知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家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農曆過年挑戰,糖尿病病友如何控制血糖?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因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造成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異常。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筱芳說,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約有第二型糖尿病16萬人及第一型糖尿病近400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作用逐漸降低,胰臟內細胞功能不斷惡化,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因此喪失進食後立即輸出的胰島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開始降低,餐後抑制肝醣輸出的功能降低,餐後血糖濃度逐漸升高。   最新研究也顯示,腸道分泌的腸促胰素也逐漸減少。餐後血糖升高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多之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減少,葡萄糖自主氧化增加,纖維溶解減少,餐後初期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阻抗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代謝增加,血液凝固增加,血管斑塊穩定度下降,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使一氧化氮釋放減少,及游離脂肪酸增加。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飲食份量控制、運動及藥物控制。在過農曆年期間,大家都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大吃大喝。過年後常見糖化血色素(HbA1C)的飆高,併發症也就快速的進行。如何在過年期間維持血糖的控制?對糖尿病病友是很大的挑戰。   潘筱芳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是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有,只是份量需要控制。要好好的控制血糖,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別人吃一碗飯,血糖還好。你吃一碗飯,血糖會升高多少?通常檢測餐前血糖與餐後血糖可以告訴你這資訊。其他會升高血糖的澱粉類食物也可以這樣測出來。這樣就可以自己斟酌澱粉類食物要吃多少。特別要注意隱藏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玉米、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湯圓、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   另外,吃大餐前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山東大白菜,都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減緩餐後的血糖上升。過年期間請多加利用。   有人認為吃蛋白質的食物,不會增加血糖。但是大多數的人也發現,不吃澱粉,只吃大量的蛋白質的人,很少有低血糖的發生。其實,吃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因為肝臟需要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醣質新生(Gluconeogensis),仍舊會增加血糖。而且大量的蛋白質也會增加痛風發作。糖尿病病友仍需小心蛋白質的份量。   潘筱芳提醒,平常有做運動的人,也請保持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協助人體肌肉攝入血中的葡萄糖,由此幫助降血糖。但須注意運動前血糖在150-300 mg/dl之間比較安全。若血糖不夠高,在開始運動後容易發生低血糖。若開始運動時血糖太高,則在開始運動後,自主神經系統的啟動,會導致血糖更高,造成危險。因此糖尿病病友在運動前測血糖可以避免危險。   農曆新年期間,請糖尿病病友小心選擇食物及份量。盡量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平平安安且快快樂樂的過農曆年。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06

  • 吃葉黃素護眼? 5個常見錯誤觀念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科技發達造成滿街低頭族,眼睛過度使用已是家常便飯,這樣的演變造就「葉黃素」在保健食品的詢問度名列前茅,但它真的這麼神奇嗎?對眼睛相關疾病都有幫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威廷表示,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它和玉米黃素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可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鏈,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藉此調節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     富含葉黃素的食物   深綠色蔬菜: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芥藍菜等 黃色蔬菜: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 水果:柳橙、奇異果、葡萄等 其他:蛋黃   當無法從食物獲取足夠葉黃素時,該如何補充?林威廷說,市面上含葉黃素保健食品分為兩種:游離型與酯化型,游離型分子量大約只有酯化型的1/2,一般也認為吸收率較佳。酯化型雖具有較好的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須透過腸道酵素輔助,將其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且最好搭配油脂一起服用,若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較不建議食用此類型的葉黃素。   有研究認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6 mg(毫克)葉黃素,有助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議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 mg。葉黃素多吃無益,若不小心攝取過多,還可能有皮膚變黃的問題。另外,建議不要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因為產生競爭吸收,使得葉黃素吸收率下降。       圖片來源:聯合醫院提供     葉黃素常見的錯誤觀念:   1.葉黃素對眼部任何疾患皆有幫助? 補充葉黃素在一般健康人眼睛保健方面,可增強黃斑部功能,使視力增進,視覺敏感度增強,長期補充葉黃素,可降低老年性黃斑罹患率。但對於其他黃斑部疾病,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定論。   2.葉黃素吃了馬上有效果? 葉黃素具有累積性,口服約2週後,血液中濃度明顯上升,但黃斑部中的濃度卻未顯著增加,必須至少連續補充2至4個月後,黃斑部葉黃素的濃度才會有意義的增加。簡單來說,葉黃素的保健效益不是立即性,必須連續服用2至4個月,才能顯著提升視網膜黃斑部中的葉黃素濃度,達到抵禦藍光效果。   3.葉黃素的含量愈高愈有效? 長期且持續服用才是最重要關鍵,短時間內服用高含量葉黃素,只是讓血中濃度快速上升,但若想讓黃斑部內的葉黃素濃度達到保護效果,天天服用比久久吃一顆有效。   4.除了葉黃素外,其他成份愈多愈好? 不一定。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所需營養素也不一樣,只要仔細評估個人缺乏的保健成份含量是否足夠即可,以免徒勞無功。   5.大家都稱讚的產品最好? 評價高、口耳相傳的保健食品,不一定最適合自己。選購產品時須將自身狀況、有無服用其他藥品及保健食品等因素一起考量,其他人的使用情形僅供參考,如此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葉黃素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該如何選擇、如何補充,一定要有正確觀念,以免失去原本的美意。若有任何相關疑問,可諮詢專業人員,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好好把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3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