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昏迷共有4筆結果

  • 外送員天天曝日頭 小心中暑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為防堵疫情擴散,全國持續維持疫情警戒第三級,民眾因減少外出,網購情形也相對增加,郵差、快遞、外送員等工作量暴增,不僅面臨送貨壓力更要長時間曝曬在太陽底下,如果沒有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就可能因大量流汗造成脫水,進而引發熱衰竭甚至中暑,若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超過30%。     針對在戶外工作的外送人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預防熱傷害3要訣」,以提前預防熱傷害的發生。     要訣1:保持涼爽   1.裝備選擇   (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可適度搭配透氣輕薄長袖防曬衣物,但勿包覆過多,造成悶熱。   (2) 選擇使用國家標準檢驗合格防曬或涼感產品,挑選商譽良好店家生產、中文標示清楚的產品。須長時間於陽光下活動時,應選擇防曬係數較高(如SPF 30或更高),同時具有 UVA (以★號或PA+號表示)防禦效果的防曬產品。   (3) 選購太陽眼鏡時,應挑選具有商品檢驗及完整標示的產品,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水貨及仿冒品;護眼防曬係數(E-SPF, Eye-Sun Protection Factor):係數分為5、10、25三類,數字越大效果越佳。另開車時請勿佩戴顏色過深的深色太陽眼鏡,避免天色昏暗時影響行車視線,才能確保行車安全。     2.身體降溫及散熱   (1) 避免長時間高溫曝曬,應適當安排時間至陰涼通風處或有空調地方,讓身體適度降溫及散熱,並卸下易致身體悶熱物品,例如:安全帽及長袖防曬衣物等,幫助身體儘速散熱。   (2) 可適時在身上噴灑冷水及搧風,加速身體降溫。     要訣2:補充水分   1.戶外工作者可每小時補充2-4 杯冷開水(1 杯為240c.c.),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大量流汗時可喝加少許鹽的冷水。   2.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   3.如患有慢性病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等),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依疾病需求,定期量測血壓、血糖等,諮詢醫師用藥及適當水分攝取,並定期回診追蹤。   4.可透過檢查尿液顏色來初估喝水量是否足夠,一般來說,大致可以將尿液顏色分成五種顏色,透明無色、透明黃色、黃色、烏龍茶色、濃茶色,分別代表不同情況: (1) 透明無色:表示體內水分可能過多,不需要補充水分。 (2) 透明黃色(淺黃色):表示體內水分充足,可正常補充水分。 (3) 黃色:表示可能有一段時間未補充水分或有持續出汗之情形,需要持續補充水分。 (4) 烏龍茶色:表示身體可能已出現缺水狀態,要立即補充水分。 (5) 濃茶色:表示可能已1~2天完全沒有水分攝取,此時喝水可能對於腸胃吸收速度已經太慢,建議尋求醫療單位協助,以吊點滴的方式補充水分。     要訣3:提高警覺   1. 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儘量避免長時間待在高溫環境,並做好防護及適時降溫散熱。   2. 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如有不適切勿逞強,應先休息並儘快求助或送醫。   3. 雇主應加強宣導認識熱傷害的症狀及預防,以提升員工自我保護力。     國民健康署提醒您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2

  • 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加強防蚊並按時攜幼兒接種疫苗

    文/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提供     疾病管制署25日公佈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高雄市大寮區4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5月5日出現頭痛症狀,自行服藥後症狀改善,5月8日因發燒就醫,隔日因高燒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入院後發現有失語症狀,5月10日通報,經採檢後確診。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鴿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其於住家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滅蚊及誘蚊燈懸掛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1)年截至目前共2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7至2020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4及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指出,國內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疾管署提醒,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份的防蚊藥劑。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 讓專家教你!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日因為疫情關係,全台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居家辦公比率也提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連日高溫炎熱,近期各縣市接連亮起高溫預警燈號,氣溫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8度,高溫環境最害怕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才可以在家安心防疫!     什麼是熱傷害?   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熱傷害依照傷害程度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除了室外因為有輻射容易造成熱傷害,室內也是需要注意預防熱傷害,因為如果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空間內的熱能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散熱不易的狀況,特別是人體溫度調節較不佳的人,像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產生熱傷害,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要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及通風。     預防熱傷害 記住3要領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共同守護健康。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務必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會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讓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穿寬鬆的服裝可以讓衣服內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氣帶走。尤其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處最好寬大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出現疑似徵兆要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夏季高溫預防熱傷害相當重要,悶熱的環境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是否產生有熱傷害徵狀,如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昏迷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請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之處理,恐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面對疫情的嚴峻,做好防疫措施外,也要預防高溫引起的傷害,多補充水分,大家一起渡過炎炎夏日及新冠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正確使用安眠藥,才能避免藥物成癮!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或一些潛在疾病影響,常有失眠的困擾。持續性的睡眠缺乏會進而造成情緒不穩、精神無法集中等問題。     目前最常見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用藥主要為作用在GABA-A受體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BZRAs),包括有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 BZDs)如:triazolam、estazolam、diazepam、flurazepam等,以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enzodizepines, non-BZDs)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等。不同的苯二氮平類藥品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作用開始時間及作用時間長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婉蓉說明,短效且作用快速的藥品可幫助減少入睡的時間,並且隔日白天較不會有殘留的鎮靜作用,但是短效藥物在突然停用的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反彈性失眠。中、長效的藥品可幫助維持睡眠,減少睡眠中斷的問題。這類藥品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肌肉無力、運動失調等等。雖然安全性高,但長期服用也必須留意耐藥性及依賴性的問題。非苯二氮平類藥品的作用時間快速,可幫助快速入睡,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   林婉蓉提醒,特殊族群像是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上必須特別小心。大部分的安眠藥多經由肝臟代謝,老年人因為肝臟代謝藥物能力降低,會使得藥物有較高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的效果延長,因此較容易出現過度鎮靜、認知障礙、譫妄、及跌倒等藥物不良反應。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具備有正確的用藥知識才不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及造成藥物濫用的問題。安眠藥應於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藥後就立刻就寢不要再進行其他的活動。服藥後8小時內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行為,若隔日有殘留的嗜睡感,應與醫師討論可考慮換成較短效的安眠藥。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搭配規律的睡眠習慣,並且不應自行增減用量,若是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戒斷症狀,必須經過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酒精會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可能會有過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嚴重可能會昏迷、呼吸抑制,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千萬不可與酒精一併服用。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尋找失眠的原因,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0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