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長者共有13筆結果

  • 眼壓正常就不會有青光眼?做錯這步當心離失明更近一步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青光眼是一種退化性的視神經病變,在不同病人可能有不同的致病原因;而青光眼主要危險因子,除了高眼壓與視神經盤不穩定的血流供應之外,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皆是高危險族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葉師榕表示,青光眼疾病初期,在視野缺損輕微時,病人大都無感,直到有大面積的視神經纖維損傷,才會感覺到視覺功能有異,導致不可逆的視覺功能損傷,甚至失明。所以越早發現,越能保留最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避免失明。   「眼壓高,可能有青光眼嗎?眼壓不高,就沒有青光眼嗎?」葉師榕指出,高眼壓雖是原發性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但眼壓並沒有絕對的安全值,無法單純依據眼壓的高低來判定病人是否有青光眼;且人的眼壓和血壓一樣會有高低起伏,所以不少患者在被診斷為青光眼時,其眼壓是在正常的範圍內。   每個人視神經對眼壓的耐受度不同,加上視神經血流循環的不同,有些人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視神經依然健康;但有些人即使眼壓低於20毫米汞柱,仍會產生青光眼視神經病變。   面對青光眼這個隱形的視力殺手,鼓勵大家到眼科做篩檢,一旦對視神經的狀況有疑慮,可以安排進一步的檢查確認。葉師榕說,面對青光眼,毋須恐慌,最重要的是積極治療、規律用藥。配合醫師長期追蹤的大部分病人,較可能延緩青光眼病程之惡化與保存較多的視覺功能。國外研究指出,病人若在五年內沒有接受穩定的治療,視力惡化的比例是有接受治療病人的兩倍多;根據統計,台灣約有七成病人會自行停藥,其中大多數病人甚至於治療第一年便自行停藥,這恐導致離失明更近一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9

  • 失智症安寧照顧,美麗奶奶的故事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圖片僅供示意,非報導當事人  摘要  美麗奶奶(假名)在診斷出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後,住進了老人安養護中心。在症狀輕微的初期,她住在安養棟,在看護協助之下過著悠閒生活。但在認知逐漸退化到生活難以自理,言語功能幾乎喪失,肢體也逐漸攣縮後,她搬遷到養護棟,接受更全面照料。美麗奶奶的孩子們不僅個個有成就,也和她很親密,經常輪流來探望她。     為了讓美麗奶奶在生命末期能過得更舒適,孩子們申請了機構內的安寧共同照護。除了機構內的護理師與看護員全天候照護,還會有合作醫院的安寧團隊去訪視。這個安寧團隊除了醫師、護理師,還安排臨床心理師擔任個案管理。安寧團隊在第一次和美麗奶奶的孩子們會面時,就發現這個家族相當有組織、有計劃。他們在奶奶入住安養護中心之後就安排好時間表,每一至二天就有家人陪伴,每年辦理三次至四次家族聚會。   安寧團隊在評估家屬的善終準備時,美麗奶奶的女兒們細數先前如何完成老人家的未了心願,也向團隊說明在老人家往生後的喪葬安排與家屬分工。面對準備充分的家屬,安寧團隊感到溝通順暢,之後的合作也相當愉快。一年之後,美麗奶奶往生,家屬除了親人之外,只邀請安寧團隊參加家祭,成為參與美麗奶奶人生畢業典禮的一份子。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高振傑說,這個案例是由真人真事所改編,目的是讓家中有失智長輩的家庭能瞭解,即使罹患失智症,生命末期仍可獲得舒適照護,直到人生畢業為止。身為服務年長者的臨床心理師,發現不少家屬認為將失智長輩安排到安養護中心是不孝、是讓老人家等死。事實上,在失智症末期,長輩不僅在認知功能持續下降,生理機能也會持續衰退,以致食衣住行的照顧上需要特殊設備與知識。家屬與家庭看護其實難以照料這個階段的老人家,而需要有專用設施與專業人力的安養護機構。   雖然並非每個安養護機構都有合作的安寧團隊,但持續地關懷、完成未了心願、計畫後事,這些事情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得到。由於失智症是一種持續性衰退的疾病,家屬若能為老人家接下來的階段做好準備,長輩不僅能善終,還能在人生畢業之前舒適度過。就如著名的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在81歲時曾說:「老年好比是另一個國度,如果到達之前能先妥為準備,你將會在那兒過得更愉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6

  • 出國旅遊應注意 防範蟲媒傳染病威脅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20多歲男性,因為雙腳腳踝及腳掌疼痛且覺得雙下肢無力三週就診,經醫師問診得知,個案在緬甸工作,前一日剛返臺,於三週前有發燒、全身痠痛且出疹,檢查後雙下肢骨頭並無異常,皮疹已消退,同事也有跟他一樣類似症狀,因此幫他通報及採檢登革熱及屈公病,最終確診屈公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黃馨慧指出,屈公病在台灣是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當人被帶有屈公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疫情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但由於交通發達等因素,流行區已逐漸擴大。   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很相似。症狀主要包含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屈公病較少見致死案例,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復。部分感染者倦怠感和關節痛會持續數週至數月,此與登革熱表現不同。屈公病較少出現死亡,但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當罹患屈公病有可能會病況嚴重。   黃馨慧說,屈公病為病媒蚊叮咬而感染的急性傳染病,蚊子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屈公病流行的可能性,與登革熱一樣,平時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不但能預防登革熱,同時能防止屈公病。   預防方法包括:   做好防蚊措施,包含:選擇裝有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於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使用。如有防曬需求,建議先塗抹防曬乳,間隔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徹底落實「巡、倒、清、刷」,讓病媒蚊不出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9.04

  • 流感重症會死亡?勿輕忽流感威脅,平安健康過好年

    文/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提供      摘要  疾病管制署今(18)日表示,近期門急診類流感診人次呈上升趨勢,陸續出現流感重症確定病例,近日再添1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為南部70多歲女性,未接種流感疫苗,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於去(2022)年12月17日因呼吸急促就醫,並於12月18日收治加護病房,流感快篩檢驗為B型,之後因心衰竭併心因性休克於今(2023)年1月8日不幸病逝。     疾管署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威脅,並特別留意家中老年人、嬰幼兒、孕婦及高風險慢性病人等流感高風險群之健康,如有呼吸道症狀,應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契機,降低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月8日至1月14日)門急診類流感就診達45,284人次,近期呈上升趨勢,亦較過去前2個流感季同期為高。近4週社區合約實驗室分離出呼吸道病毒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流感病毒分離以A型H3N2為主。本流感季自去年10月1日起至今年1月16日止,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3例(17例A型H3N2、2例A型H1N1、4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43%),22例(占96%)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15例(占65%)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4例(3例H3N2、1例B型),均為65歲以上具慢病史長者,且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呼籲,農曆春節假期將至,返鄉及旅遊人潮將陸續湧現,農曆春節前後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好發季節,請民眾務必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留意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及早就醫,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   疾管署提醒,春節期間如有類流感症狀,可至該署「 流感防治一網通」網頁,或運用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及健保APP,查詢開立公費流感藥物診所及急救責任醫院急診即時訊息等資訊,並請佩戴口罩儘速就醫,按醫師指示服藥,以減少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8

  • 長輩量六力 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超高齡的浪潮即將到來,老化使身心功能衰退是一個重要課題,若到達失能階段,則更需要依賴家庭成員或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甚至造成家庭嚴重負擔。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數據指出,109年國人健康餘命與平均餘命差距約8年,即平均需仰賴家人或主要照顧者照顧8年。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身心功能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策略而維持或回復,進而預防及延緩失能的發生,並明確點出「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是維持生活品質者不可或缺之六項能力。     為因應疫情並提高功能評估的可近性,國民健康署依據WHO指引,於今(111)年發展六項能力的線上評估工具,民眾可加入「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好友(LINE ID搜尋「@hpaicope」),在家中即可評估長輩有無衰退徵兆,後續可採取LINE@中之健康資訊或搜尋社區據點課程或活動,及早獲得生活照顧上的改善。     長者整合式照護 22縣市共同守護   為能推動長者功能評估,國民健康署於全國推動「預防及延緩失能之長者功能評估知能提升試辦計畫」,運用各式宣導管道並與社區據點合作,教導民眾如何使用自評工具進行自我健康管理,並招募醫療院所加入試辦計畫,針對自我評估異常、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的衰弱高風險長輩,提供更深入之功能評估。亦透過整合社區內運動、營養等各類據點與資源,提供居民整合性的照護。   111年為因應疫情及提升功能評估的可近性及便利性,國民健康署建置「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目前好友人數計約7萬名,並透過約450個社區合作點推廣自評工具,總計近20萬人次完成自評,其中約9.4萬人次(佔47%)有1項以上功能異常,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27%及20%;醫療院所提供之專業功能評估服務,已服務約8萬人,其中1.3萬人(佔16%)為至少1項功能異常者,評估結果以行動及認知異常較多,分別占總評估人數之8.9%及4.2%。     長輩定期自我評估 需要家屬與主要照顧者共同支持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至少每六個月,利用長者量六力線上工具進行自我檢測,早期發現異常,及早介入處理,是預防及延緩長輩失能的關鍵行動,若長輩有多重慢性疾病或高齡75歲以上,家屬可協助至專業功能評估單位,由醫事人員深入評估六大能力,並安排整合式的照護計畫。若家屬及主要照顧者能共同關心長輩健康,協助自評、陪伴就醫,並鼓勵參與社區活動,更能發揮預防及延緩失能的最大效益。     「國健署 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請透過LINE ID搜尋「@hpaicope」或掃描下方QR code,加入好友並註冊後,即可進行自我檢測。簡介及操作影片請至健康署健康九九+觀看,連結網址:   1.加入長者量六力 讓健康不退流行: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8 2.長者量六力LINE@操作教學: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75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2.27

  • 夏天補水份 保護心血管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台灣已進入夏季炎熱天氣型態,防疫期間,多數民眾在家防疫,但仍有部分民眾需在外辛勞工作,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做好個人防護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日須留「心」:保持涼爽、補充水份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葉宏一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份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份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份須與醫師討論評估。另進出冷氣房時,因冷熱溫差較大,亦會增加心臟血管負擔,也不能輕忽。     夏季護心 照顧自己也保護家人   炎炎夏日防疫期間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落實護心行動於日常生活中,保持涼爽、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居家也要規律運動、向菸說不、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善用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之「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自己對健康多一分留「心」,就是預防疾病、落實防疫措施最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hf.org.uk/informationsupport/support/practical-support/weather-and-your-heart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1

  • 腎友及長者應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先打有保障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自新冠肺炎疫情於5月中旬逐漸擴大後,民眾對於疫苗接種由觀望逐漸轉趨積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於6月中取得分配給洗腎病患的AZ疫苗後,旋即安排在隔天為腎友施打,接受率約九成,其中還包含一位102歲的陳奶奶及併有大腸癌及肝、肺轉移的蘇先生。     腎臟科醫師徐永勳表示,洗腎患者通常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通常也是年紀較大的長者,因為洗腎病患須頻繁進出醫療院所,透析患者得到新冠肺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20倍,而且透析患者若得到新冠肺炎,死亡率為10~30%,是一般人的10倍,建議腎友應該盡早接種疫苗,先打先有保障。   對於長輩們擔心的血栓問題,腎臟科醫師田翹榜表示,其實打疫苗會造成血栓是在對血小板有特殊抗體的病人才有關聯,跟一般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中風或心肌梗塞機轉完全不同,有此類特殊抗體的病人非常罕見(約十萬分之一),且大多發生在西方白種人,長輩及腎友可以不用太擔心。         至於需不需要等待莫德納或其他疫苗,腎臟科醫師洪惠萱說明,打疫苗並不是就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可減少演變成重症的機會,就這個觀點來說,現在台灣已有或將有的疫苗都是好疫苗,都可有效降低未來被染病時的重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感染科醫師顧文瑋補充,所有疫苗都有其副作用,常見的有注射部位疼痛、疲倦、全身肌肉痠痛等,這些反應在長者反而比較少發生,也沒有哪種疫苗比哪種好或安全,像注射完發燒的狀況在莫德納會比AZ多,莫德納也有罕見的心肌炎報告,但案例主要發生在年輕人,長輩們也毋需多慮。顧文瑋醫師建議腎友及長輩在有急症或才剛恢復的狀況下先暫緩接種,若有慢性病但控制穩定,就可以接種。   陪伴陳奶奶出入洗腎室的媳婦表示,當初家人看新聞上注射疫苗後疑似副作用的報導時也很猶豫要不要讓奶奶接種,但是換個方式想,為了洗腎奶奶兩三天就要來醫院,萬一染疫了她的年紀更承受不起,且家人及替奶奶洗腎的醫護人員也會有被傳染的疑慮,所以還是決定讓奶奶接種。另一位病友蘇先生的女兒則表示,她也經歷了同樣的猶豫與擔心,因此尋求父親腫瘤科醫師及腎臟科主治醫師的意見,考量其父親病情穩定,經醫師的專業分析及家人討論後,父親自己決定接受注射。   徐永勳醫師說,從注射疫苗到現在已超過2週,洗腎室一百多位腎友們都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蘇小姐跟陳奶奶媳婦則一致表示,如腎友或長者對於接種新冠疫苗有猶豫或擔心,應信任主治醫師的建議,保護病人,也保障家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6

  • 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避免戶外空間成為防疫的破口,許多公園綠地已暫停使用,以減少社區群聚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落實社區防疫外,長者的肌力對維持日常生活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至為重要。建議長者在家仍可穿合腳的平底鞋或赤腳,慢慢訓練自己下肢的肌力及腳趾對地面抓地力或是身體移動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發生跌倒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前可依自己的健康狀況逐步增加運動的次數及每次維持的時間。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如常維持健康的體能增加防護力,一起守護健康安然度過疫情的警戒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防疫宅在家 防跌要注意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跌倒會造成頭部受傷、骨折等,嚴重跌倒則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曾經跌倒的長者常因害怕再次跌倒而在生活中更依賴家人,使健康照護上的需求及複雜程度增加,並花費更多人力及金錢,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及家屬,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65歲以上老人,每6人就有1位有跌倒經驗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而依衛生福利部歷年死因統計,跌倒也是導致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常見室內跌傷地點前三名:臥室、客廳、浴室   長者因身體功能下降(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部分的長者都宅在家中,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另外,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由於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防跌5妙招,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疫情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   妙招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   1.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 2.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 3.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可加上防滑墊。     妙招2:注意居家照明是否充足   1.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 2.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妙招3:注意樓梯安全   1.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 2.樓梯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可加裝夜光防滑條。 3.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     妙招4:注意浴廁防跌措施   1.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 2.浴室放置防滑墊。 3.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     妙招5:注意臥房環境規劃   1.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能容易上下床。 2.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 3.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4.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讓長者起身及坐下、躺下時更安全。     國民健康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讓您防疫在家,防跌免驚   國民健康署出版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民眾版),可協助長者改善生活中防跌環境與習慣,鼓勵防跌運動,以增進步態、肌力與平衡能力,並編印「老人防跌工作手冊」(專業版),協助健康照護人員增進防跌照護知能,歡迎民眾於健康九九網站及本署官網下載及索取手冊運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止痛藥使用要小心,別忽視疼痛帶來的警訊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

  • 戴假牙要長久,矯正工作可不能少!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65歲的林太太掛號門診,主訴想要做假牙。臨床檢查後發現,因為長期缺牙,加上牙周病,導致多顆牙齒歪倒傾斜,牙齒位移,齒列上有多處大小不等的縫隙。因此,建議林太太在做假牙之前,先接受齒顎矯正跟牙周病的治療,才能做上假牙。通常長者們聽到要做矯正,內心不免質疑:都那麼老了,還做什麼矯正,浪費錢啦!而且那麼老還能做嗎?做完牙齒會不會掉光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嵐婷指出,相對於小孩或青年族群,中老年人尋求矯正治療,除了美觀問題之外,更多是為了要做假牙,改善咬合,和治療牙周病。   林嵐婷說,牙齒排列不整齊、歪七扭八,或缺牙導致的牙齒傾倒,會造成牙齒清潔困難。牙菌斑、牙結石長期累積下來,除了破壞牙齒,造成蛀牙,更會影響牙周組織的健康,牙齦紅腫發炎、齒槽骨不斷被毒素破壞的結果,就是變成牙周病,牙齒鬆動脫落。透過矯正,將牙齒排列整齊,扶正傾倒的牙齒,可以幫助去除刷牙時刷不到的死角,改善牙周病問題。   做假牙時,最怕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可做,再加上牙齒本身根基有問題,做上的假牙勢必不好用。透過矯正,將過度萌發的牙齒壓入,建立適當咬合高度,並將傾倒的牙齒扶正,將牙齒鬆動位移後,造成齒間縫隙都關閉,把牙齒移動到適當位置上,不僅假牙能做得好,做好後也才能維持清潔,讓假牙用得長久。   林嵐婷表示,醫院門診以長者佔大多數,主訴不外乎是牙周病或要做假牙。但往往臨床檢查發現,口內牙齒從年輕時期開始,就因為排列擁擠,造成清潔不易,長期累積下來形成了牙周病,到了中年以後,許多牙齒開始搖動,嚴重者必須拔除。但拔完牙卻未做上假牙,長期缺牙的結果,就是兩側的牙齒歪倒傾斜,對咬的牙齒持續萌出,增加了製作假牙的困難度,也加深了牙周的問題。因此,在做假牙之前,有時會建議,先接受齒顎矯正跟牙周病的治療,將牙齒重新排列,把做假牙的空間分配好,建立正確的咬合,才能做好假牙,清潔上也才更容易,能將口腔衛生控制好,避免牙周病的持續惡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3

  • 寒流接力襲台!機車族要留意!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1月12日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天氣寒冷,今年寒流再三襲台,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持續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冬天可以說是機車通勤族最辛苦的季節,需忍受低溫加上車速帶來的冷風,國民健康署提醒,強風會造成體溫流失過快,騎車時應放慢速度,穿著須保暖且具靈活度以免影響車輛操作的精準度,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等外套,注意四肢保暖(如穿戴手套及襪子等)及頭頸部保暖(穿戴圍巾和口罩等),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並切記放慢車速以策安全!   低溫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民眾如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盡速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   心臟病徵兆: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或暈厥等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要立即就醫接受治療,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一樣要注意;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者,在送醫前,可先使用醫師開立的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     中風徵兆:牢記FAST(快、快、快)   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記下時間快送醫」,用來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搶救急性中風。   「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就是ARM-手垂: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下垂。   「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送醫,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2

  • 讓專業的來!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各地天氣轉冷,強度已接近大陸冷氣團,國民健康署提醒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也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如果是三高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禦寒8要點 健康免煩惱   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不僅是長者及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特別注意,另外有抽菸、酗酒、肥胖、缺乏運動,以及本身或家人曾有心臟病、中風等高危險族群,都要做好預防保健措施,才能遠離猝死威脅:   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3.要隨身攜帶保暖衣物:由於長者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4.不大吃大喝及不過多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5.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6.不加重身體壓力: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7.要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8.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8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