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心跳共有5筆結果

  • 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因《犀利人妻》爆紅的藝人隋棠,近期竟遭指控是惡鄰,放任三個孩子在深夜、清晨時奔跑嬉鬧,讓鄰居不堪其擾。對此隋棠昨(7)日晚間在個人社群寫下長文,反批鄰居歇斯底里、早有前科還長期騷擾。今(8)日隋棠鄰居也再發聲明和證據駁斥,怒轟隋棠夫婦仗著身為公眾人物一派胡言,惡鄰風波持續延燒。     樓上的聲音讓我快抓狂!真的有對聲音特別敏感的人嗎?   台灣居住密度高,噪音爭議不只發生隋棠的大直豪宅,相信也存在於許多人的生活周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根據研究真的有所謂的「恐音症」(Misophonia),又稱為「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症」(Selective sound sensitivity syndrome),顧名思義就是這類人對於不容易注意到的聲音特別敏感,例如咀嚼聲、口哨聲、按壓筆的聲音、敲鍵的聲音、呼吸聲等,這些聲音通常都擁有高重複性的特徵,並且會造成恐音症患者心理極度不適,更甚者還會影響患者的情緒管理,做出傷人的舉動。     這些聲音讓我崩潰!恐音症患者面臨的焦慮和恐慌   早期對於恐音症的研究甚少,大多都是將無法忍受「聽到他人製造的重複性噪音」判斷為強迫症,恐音症的症狀及治療也較不受重視。後來荷蘭的三位學者Nienke Vulink、Damiaan Denys 和 Arnoud van Loon編制了一個專門適用於恐音症的量表(Amsterdam Misophonia Scale, A-MISO-S),透過這個量表的評估及後續進一步的研究,團隊終於定義出了幾個明顯的恐音症特徵:   恐音症者反感的聲音,都是人類所製造出來的特定聲音。(例如吃東西、呼吸的聲音) 恐音症患者在發作時,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生理現象,例如憤怒、厭惡、噁心、焦慮、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等,嚴重時甚至可能失控攻擊發出聲音的人。 恐音症患者有自覺認為這種負面情緒是不合常理的。 恐音症患者會主動避免可能發作的社交環境,或者如果患者無法迴避的話,則會以強烈的不適、憤怒或厭惡來忍受造成恐音的情境。 恐音症患者會因為害怕聽到這些特定聲音,而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對日常生活有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例如恐音產生的憤怒或厭惡,可能會讓人難以在工作中執行重要任務、結識新朋友、上課或與他人互動。 恐音症患者的憤怒、厭惡和迴避沒辦法用另一種疾病更好的解釋,例如強迫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參考資料來源: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isophonia   雖然直至今日仍未發現恐音症的致病機轉,但根據過往研究結果指出,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可能是神經科學的影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解釋,也就是患者大腦中的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和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會因為過度運作,而讓患者無法控制情緒,還會產生心跳加速、汗水直流的反應,所以當患者聽到特定的觸發聲音時,就會不由自主的有強烈的焦慮、討厭和憤怒的感受。     對咀嚼聲敏感的人,就連「看」到動作都會恐懼?   恐音症不一定是「聽」到聲音才會發作,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並不只是單純累積噪音感到的厭惡,有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視覺」感受而觸發恐音症。例如該患者對於按壓的筆聲特別敏感,因此當看到他人準備要寫東西,拿起筆來的情景時,這時患者的恐音症就有可能會發作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恐音症並不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而是聽到「特定的聲音」才會發作,這個特定的聲音會視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恐音症都是順風耳?別與聽覺過敏搞錯了!   恐音症通常在青春期時出現,患者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某些聲音的反應較為極端,而且難以自制。一般來說恐音症患者對聲音都會比較敏感,但正如前述提到的,這種「敏感」並不是指能夠聽到很細微的聲音,恐音症患者有接受正常頻率和聲量的聽力,他們所敏感的是「特定的聲音」,這些聲音不會受到音量的影響。   如果你的症狀是對所有聲音感到恐懼,那可能是另一種經常與恐音症搞混的病症「聽覺過敏」。(Hyperacusis)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聽覺過敏是指對聲音的音頻、音量等特別敏感的人。舉凡一些生活中經常聽到的空調聲、腳步聲等,這些一般人不以為意的細微聲響,在聽覺過敏症的患者耳裡,卻是讓耳朵感到不適的巨響,更別提如果有人突然尖叫,或是車輛狂按喇叭時,他們會有多抓狂了。   聽覺過敏除了對聲音的感受會比較大以外,也會引發其他問題,例如無法集中精神、經常感到頭痛、睡不好等等,也會因為想盡量避免社交情境、減少與他人交流的機會,進而變得自我孤立。如果對聲音的敏感更加惡化,聽覺過敏的患者也有可能會患上恐音症。   聽覺過敏可能與身體其他病症有關,例如顳頜關節疾病、頭部損傷、耳朵感染、壓力或抑鬱症等,因此若發現不對勁,應盡早治療,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噪音」讓人不堪其擾!正視聽覺病症帶來的困擾   如果家中有恐音症或聽覺敏感的患者,家人和照護者要多予以耐心和同理心,在發出聲音前可以先提醒患者留意,預先做好心理準備或迴避。林佳瑾諮商心理師也提醒,最好在早期發現不適症狀時就尋求治療,而不是放任這些憤怒、焦慮的感受持續累積、膨脹。我們的神經系統如果反覆經歷這些過程,聲音與負面情緒的連結就會越顯強烈,所以在發現問題時盡早處理。   雖然恐音症現階段無法治癒,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說明,還是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或「放鬆訓練」來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針對聽到不舒服的聲響以及接連誘發的不適情緒,慢慢解除兩者之間的制約,讓患者不再將「不舒服的聲響」跟「負面情緒」做連結。而放鬆訓練則是讓患者重新回到身體感受,增強生理的控制感,慢慢能自主放鬆生理及心理,來減少焦慮和煩躁感,在專業治療的輔助下學習轉移注意力,像是聽音樂、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感官上等,讓大腦漸漸淡化對特定聲音的反應,不要再讓聲音影響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https://youtu.be/8Y5M_MD7i0Y 2. https://www.hearingaction.com/hearing-trivia/misophonia 3. https://kb.commonhealth.com.tw/library/678.html?from=search#data-7-collapse 4. https://hkincus.com/zh-tw/blogs/blogs/hyperacusis 5.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47257 6. https://www.facebook.com/GuangMingDR/posts/2952543931428438/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09

  • 梨泰院推擠意外,怎變成創傷性窒息大型死亡現場,與死神搶人關鍵6分鐘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不曾想南韓首爾這個已經是相當進步的國家,會發生在人潮中,站著活活被擠死的憾事,但這樣的荒謬慘案卻發生在一個萬聖節晚上的狂歡,一條位於梨泰院三米二巷弄,造成156人死亡,我們到底從這場意外學到了什麼?     人潮中站著推著走,擠到缺氧吐血昏迷,創傷性窒息搶救艱難   10月29日是許多人心裡抹不去的痛,事發至今死亡人數已攀登至156人,傷者151人,據外媒報導,參與急救的韓國醫師李範錫(音譯)這麼描述:「傷者當中許多人流著鼻血,我嘗試進行心肺復甦術時,看到血液從他們嘴裡湧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是踩踏至死,而是被推擠著活活窒息而死。」這場悲劇來得太突然,是意外還是人禍,沒有人能定論。   「什麼是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在急診服務的兒科醫師吳昌騰指出:「人類的肺部是個彈性容器,一般來說相當堅固,除非尖銳的穿刺傷和鈍器強力重擊,否則很難把胸廓構造破壞掉;但在人擠人、人壓人甚至是人堆人的情況下,來自人群四面八方的壓力使人們難以呼吸。醫學研究顯示,一般成年人胸腹部受到40kg至50kg,較強壯者受到80kg至100kg的壓力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何況我們從現場照片看,是有多人疊在一起!」   吳昌騰醫師說明:「我們的肺部是需要空間來擴張,當受害者的胸腔受到強力壓迫時,由於這時肺不能舒張,也就無法吸入空氣。當受害者無法呼吸,他們會迅速呼吸困難、窒息,進而引起心跳驟停。」而進入心跳驟停後這6分鐘是我們跟死神搶人的最後倒數計時,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喪命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慘劇也可認為是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壓迫性窒息主要原因是胸部遭重力壓迫,導致無法呼吸,縱使周遭有氧氣也法進行氣體交換。     照片來源:翻攝自推特/@ha_hello__     「人群推擠」的潛在危險性,被擠壓超過30秒可能失去意識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述英國薩福克大學教授史提爾(G. Keith Still)曾在2021年美國休士頓Astroworld音樂節發生10死的推擠事件後指出,「人群推擠事故相當於一大群人一起跌倒,若是空間不足,人們就無法起身。推擠力量大到能彎曲鋼鐵,受困民眾極難喘息;更可怕的是,在人群推擠事故中即使沒有倒地,光是站著就可能被活活悶死,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大約30秒就可能失去知覺。」   史提爾對此也提到,「在上方和下方都是人的情況下,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人們將難以呼吸,約6分鐘後就陷入壓迫性窒息,形成人群推擠事故中的死因。在人群推擠導致跌倒時,人們試圖站起身,在推擠中手腳扭曲糾纏在一起流往腦部的血液愈來愈少,人們不是因為恐慌而死,而是因為瀕死而恐慌。」   「當整個人群都倒在一起,如果又是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倒下的人們就有可能站不起來了,這時,這群人們幾乎沒有逃跑的空間。」這樣的情境下,因窒息導致的心臟驟停,雖然高品質CPR心肺復甦術是第一時間要做的。但是,如果心臟驟停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也是為什麼梨泰院這次死傷這多人的原因。     照片來源:路透社     人潮密度太高致意外發生,南韓政府尚未發表道歉聲明,令人扼腕   研究數據顯示在人群達到一定密度時,即使不移動也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當人群密度大於每平方公尺4到5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就可能會導致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倒塌。而當人群密度接近每平方公尺9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本身就可能造成壓迫性窒息。   一旦在人潮中開始感受到壓力,感覺兩邊肩膀或身體的好幾個地方都受到碰觸,這已是趕緊逃命的警訊。然而,如果已是動彈不得的處境就要站穩腳步,努力不要跌倒,而且別把背包放在地上,造成任何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跌倒的障礙。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8件衣物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6雙鞋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截至目前為止,韓國政府與理應維護公共安全的南韓官方高層,包含親自去到事故現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至今卻沒有任何道歉,彷彿發生憾事與政府無關。相關善後措施也被批評濫用稅金,不傾聽民情,受到選舉左右等負面評論。即使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是當地自發性舉辦的慶典,沒有任何主辦單位,目前也未見有任何單位可能出來負責,對商家來說更是嚴重的打擊;然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當傷害已經發生,我們只能祈禱傷者早日康復,願家屬得著安慰,願此地得著安寧。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investigations/interactive/2021/what-happened-astroworld-travis-scott/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29/seoul-halloween-crowd-crush-surge/ 3.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rDoctor/     延伸閱讀 文章|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2

  •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身邊的人有說過你會在睡覺時打呼嗎?明明好像睡了很久卻總是沒睡飽?小心睡夢中三高悄悄找上門!包羅萬象的併發症竟然都和這個病症有關!年紀越大越危險,呼吸中止症隱藏的危機,讓好久不見的松松一次帶你了解!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4 為什麼會打呼? 02:59 哪種人容易打呼? 05:09 是否需要就醫? 06:41 如何判斷打呼症狀? 07:59 有哪些併發症?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0

  • 醫美注射恐與新冠疫苗排斥?爆首例過敏反應 嚴重者引起臉部腫脹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各國專家都在為全民健康安全努力,積極研發可以抵禦病毒的疫苗。如今隨著疫苗研發核准上市,許多人也紛紛接種疫苗防疫,但在日前,美國卻傳出首起施打Moderna Covid-19疫苗(莫德納疫苗)的過敏案例,曾在臉部注射過填充物的患者,施打疫苗後出現了臉部腫脹、過敏的情形。     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讓全世界淪陷,在這一年中,各國皆致力研發可以抵禦病毒的疫苗,美國在12月18日核准了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疫苗的施打。然而,日前一名波士頓醫師在施打莫德納疫苗後,卻傳出過敏反應。根據美國食藥局(FDA)的說法,莫德納疫苗可能導致使用臉部填充劑的人出現腫脹反應,有患者在接種疫苗前六個月進行了臉頰填充劑的治療,另一名患者則是在接種疫苗後兩天做了唇部填充,都出現了相同的過敏反應。   那名出現過敏反應的美國波士頓醫生Hossein Sadrzadeh指出,自己對貝殼類過敏,屬敏感體質,在施打疫苗後短短幾分鐘內就出現頭暈、心跳加速、舌頭麻木、冒冷汗等嚴重過敏反應,緊急使用速效注射型腎上腺素(EpiPen)才得以緩解。而美國疾控中心(CDC)也建議有嚴重過敏史的人不適合接種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疫苗。   另一方面,加州皮膚科Shirley Chi博士表示:「當注射疫苗後,造成發炎反應的免疫系統會加速運轉,此時某些體內非自然存在的物質就會產生免疫反應,這是很正常的運作原理,只要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就能治療這些副作用。」FDA生物學評估與研究中心負責人Peter Marks指出,新冠疫苗中含有「聚乙二醇(PEG)」,是可能導致過敏反應的一種成分。目前疫苗製造廠與美國衛生研究院正在考慮是否要將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接種者進行臨床試驗,以釐清引發過敏的原因。   疫情遲遲不退,進入秋冬時節,更是讓民眾人心惶惶,深怕成為下一個確診者,在有效且安全的疫苗上市前,建議還是要依照各個國家規範執行防疫措施,保持安全距離,戴上口罩,才能保護自己及他人。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sun.ie/news/6333625/doctor-allergic-shellfish-suffers-severe-reaction-moderna-vaccine-epipen/ 2. https://meaww.com/is-moderna-covid-19-vaccine-allergic-reactions-side-effects-cosmetic-facial-fillers?fbclid=IwAR2m67woYEFd0iZ98gKZRZtvPprwu4ntXLesnSdKWVKdDnLuex6LfgczAO4     延伸閱讀 文章|公費流感疫苗你打了嗎?一次搞懂流感疫苗接種事項,現在打還來得及!  文章|女打抗皺填充物致失明!醫療糾紛頻出如何預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29

  • 手術麻醉風險高 到底是「誰」幫你做的麻醉?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Bossini創辦人、已故「針織大王」羅定邦孫女羅貝兒(Law Bonnie Evita)今年1月在首爾整容診所接受抽脂手術後死亡,根據死者丈夫Danny Chi在起訴書中指出,羅貝兒進行抽脂手術的現場,並沒有麻醉科專科出身的專業麻醉師,這可能也是導致她喪命的原因。 麻醉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只是一個你不會注意到的項目,但其實麻醉不僅攸關整個手術的成敗,甚至可能會影響你的性命。   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 是手術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確保患者術後可以安全、舒適的甦醒。因此術前除了確認執刀醫師的專業背景外,也要了解手術過程中是否有麻醉醫師的參與,才能將麻醉風險降到最低。 麻醉專科醫師的養成相當不容易,麻醉專科醫師陳法章指出,麻醉醫師必須經過醫學院畢業,經過醫師考試、取得證書之後,再到專門訓練麻醉醫師的醫院(例如台北榮總、三軍總醫院、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等各醫學中心)完成4年的受訓,最後通過專科醫師的考試後,才能取得麻醉專科醫師的資格。   麻醉不是醫師一人的事 團隊努力才能完美執行 對於手術中負責麻醉的人員,坊間經常使用「麻醉師」來稱呼,但在台灣專門醫事人員職業考試項目中,其實沒有所謂的「麻醉師」。麻醉除了要注意負責醫師資歷是否為麻醉專科外,還需要留意是否有麻醉協同團隊來輔助執刀醫師進行手術。 陳法章醫師表示,手術中並不是只有一人擔當麻醉的任務,而是有一整個麻醉醫師和麻醉護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在運作,從術前麻醉醫師為患者做評估開始(包括考量患者的年紀、過去病史、過去的手術麻醉史、過敏史等),一直到手術麻醉的執行,其中麻醉過程又可細分為誘導、維持、甦醒、恢復四個階段,這些都需要麻醉團隊來為患者的安全做嚴格把關。 麻醉團隊需要各司其職,在手術過程中隨時待命,一刻都不能鬆懈。陳法章醫師解釋,團隊中是由麻醉醫師發號施令,而護理師的工作則是在一旁協助麻醉醫師,以確保手術中任何可能發生的風險,都在團隊的掌握之中。  麻醉的目的是讓人失憶?認識麻醉的主要目標 你能想像每場重大手術中,如果沒有麻醉會怎麼樣嗎?麻醉不僅可以降低手術風險,也減少我們對疼痛的恐懼,還能讓執刀醫師放心的進行手術,但麻醉執行的每一個細節,都是不容許任何模糊空間的。陳法章醫師指出,麻醉的主要目標有4點,為了安全的完成每一場手術,麻醉團隊必須齊心為此全力以赴。 【麻醉的主要目標】 1.失憶:讓患者免於手術恐懼,讓手術順利進行。 2.止痛:讓患者不會因為痛覺反應,造成心跳變快、血壓變高的情形。 3.幫助肌肉鬆弛:由於現在手術皆以微創的方式為主流,因此在麻醉後肌肉鬆弛的情形下,醫師能夠透過極小的傷口便能完成手術操作,在放鬆的肌肉下獲得較廣闊的視野。 4.維持良好的生命徵候:手術中患者施打了很多麻醉藥、肌肉鬆弛劑、止痛劑等藥劑,雖然可以幫助手術順利進行,但也會影響患者的血壓、心跳,因此掌握適當的劑量,維持患者的生命徵候,便是麻醉醫師的重要工作。     麻得太多、麻得太少都不好 麻醉講求剛剛好 手術範圍廣泛的整形外科,自然也少不了麻醉環節。整形外科手術中常見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靜脈全身麻醉、硬脊膜麻醉。陳法章醫師指出,硬脊膜麻醉類似無痛分娩,只是施打的部位在胸椎而不是腰椎,通常是為了讓隆乳手術的患者親自確認乳房尺寸,在手術中途甦醒的麻醉方式。然而無論麻醉的程度大小,其實任何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手術前一定要確認是否有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全程陪同。 掌控適當的麻醉劑量,是麻醉專科醫師的職責,這項使命在整個麻醉過程中是很重要的。陳法章醫師表示,麻醉劑量會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徵候,包括心跳、血壓、呼吸等,例如過深的麻醉可能會讓患者的血壓降太低,引發休克,或可能因為呼吸抑制,造成缺氧的危險,所以需要相當精準的控制,才能確保手術的麻醉品質。   麻醉並非人人能麻 整形手術前別忘停看聽 麻醉並非只要是「醫師」就能執行,各司其職才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陳法章醫師建議,因為麻醉會牽扯到患者呼吸道及生命徵候的問題,基於患者的安全考量,建議整形外科醫師專心執行手術的部份,而麻醉團隊則做好執刀醫師的後盾,才能讓手術成果完美又安全。 近年來有不少因麻醉事故而引發的整形手術糾紛,針對麻醉安全,陳法章醫師提醒,患者求診前可以注意診所是否有展示專任麻醉專科醫師的執照,若沒有的話,也可以詢問診所是否有約聘麻醉專科醫師。畢竟麻醉事關重大,建議術前先做好確認工作,對自身的手術麻醉也相對較有保障。     諮詢醫師:陳法章醫師    現職: 知美整形外科診所專任麻醉醫師 學經歷: 台灣麻醉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麻醉醫學會重症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專科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3.20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