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皮膚過敏共有5筆結果

  • 你聽過慢性過敏嗎?頭痛、失眠、拉肚子,身體不適可能都是過敏害的?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 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是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水果盛產,在炎炎夏日民眾除了吃西瓜消暑之外,最常吃的就屬芒果了,由芒果做成的各式甜品和冰品也隨處可見,不過坊間有傳聞吃芒果會造成皮膚過敏、芒果吃多了會產生蕁麻疹、芒果有毒等謠言,究竟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吃芒果真的會過敏嗎?跟著美醫誌一起來破除謠言,讓你安心享受好吃的芒果!     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相信每個人都心有所選,不過在夏天最夯的那就非芒果莫屬了,光是想像吃上一口芒果冰就讓人垂涎欲滴,但是在吃芒果之前,坊間似乎有些傳聞吃芒果可能造成過敏、吃芒果會得蕁麻疹、甚至傳出芒果有毒的消息,面對這些消息來源,其實民眾不用緊張,讓醫師來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芒果過敏原從何而來?少數人出現的過敏交叉反應   皮膚科鄭百珊醫師指出,芒果造成身體過敏有兩種,一是接觸性皮膚炎、二是遲發性全身過敏。接觸性皮膚炎是因為果樹的外表,或是芒果外皮一層油油黏黏的東西,那種汁液叫做漆酚,比較不溶於水,皮膚接觸後十分鐘內就會被吸收,所以在切芒果或吃芒果時會碰到果皮有可能造成手或嘴巴周圍癢的症狀,只要把果皮清洗乾淨就可減少這樣的問題。   遲發性過敏與體質有關,但一般對果肉敏感的人非常少見,這類民眾吃完一兩小時後身體開始發作,其症狀可能以蕁麻疹的樣子出現,比較嚴重可能有血管性水腫,包括眼皮嘴唇都會有影響。談到過敏,某些人會有乳膠水果過敏症候群,就是身體內部有過敏源的交叉反應,就是說如果某種食物會引起你過敏反應,某些相類似的食物,可能也會造成你過敏反應;例如,如果你對蝦子過敏,通常你不只對蝦子過敏,可能你對螃蟹、龍蝦、甲殼類海鮮都會過敏,這叫做交叉反應(Cross-reactivity),主要是他們有相類似的過敏原致敏蛋白,只要吃進去某些食物,體內的系統就會誤認成為相似的,出現相似的反應,像是奇異果、香蕉、芒果、鳳梨、哈密瓜、番茄、百香果、酪梨等等,吃進去喉嚨會發癢腫脹或蕁麻疹反應,甚至有過敏性休克,但是這侷限於少數,並不是大部分的人都有。           鄭百珊醫師表示,有些家長會聽別人說某些食物會過敏,然後就禁止小孩吃,她建議家長要先讓小孩以少量嘗試,不是別人會過敏的食物自己就會,其實很少人會對多種食物過敏。人體最大過敏源是來自空氣,因為有塵蟎和其他物質,不能把所有過敏怪罪到吃的食物。           吃芒果有蕁麻疹且有毒,真實原因包含多種   吃芒果會得蕁麻疹,是不是芒果有毒,這是民眾最常傳出的謠言;蕁麻疹分成急性跟慢性,急性可能與食物有關,像是蝦蟹甲殼類、海鮮或是不新鮮的食物,另外感染也是會引起蕁麻疹,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壓力也可能會誘發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定義是6週以上,像是溫度的冷或熱、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疾病、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不明原因等等都有可能會引起慢性蕁麻疹。鄭百珊醫師表示,吃芒果發生的機率非常非常低,應該排除這種芒果有毒錯誤的觀念,若本身有蕁麻疹還是要給醫師評估原因是哪一個。     水果適量攝取好處多 打成果汁非最佳選擇   芒果是台灣盛產水果,有豐富維生素A,可以改善乾眼症和促進皮黏膜健康;另外也有維生素C、番茄素以及ß胡蘿蔔素,富含纖維可以增加腸胃蠕動,不過因為含糖量高,一顆大芒果就有50~60克的糖分,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過度食用,另外一般人吃太多會因為ß胡蘿蔔素過量而有皮膚泛黃的問題,因此水果固然對人體有多種好處,但是一旦過度攝取卻可能帶來壞處。鄭百珊醫師表示,水果攝取對人體健康很重要,衛福部建議國人每日三份蔬菜兩份水果,水果有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幫助腸道吸收,但若是打成果汁比較不建議,因為糖份過高,血糖上升容易變胖、熱量變高,所以吃水果也記得要適量即可、盡量攝取水果原型而非榨成汁飲用。       諮詢醫師:鄭百珊醫師    現職: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紫外線過敏4成因你也有嗎?原來檸檬、香菜都會讓皮膚發炎變色!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9

  • 惱人「濕疹」惹的禍!指紋消失無法Touch解鎖?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不論是炎熱夏天或是寒冷冬季,濕疹都可能找上身,一旦罹患濕疹伴隨而來的搔癢,更是奇癢難耐!你知道什麼是濕疹嗎?皮膚發紅、濕癢,就是濕疹嗎?皮膚乾燥又粗糙又發癢,也是濕疹嗎?讓專業醫師帶你認識濕疹、對症下藥,告別惱人的濕疹!     指紋辨識功能不靈了?原來是富貴手惹的禍!   富貴手為皮膚角質層粗糙、乾燥而引起的一種手部濕疹,不僅會反覆復發,也會造成指紋淡化,而無法使用行動裝置中的指紋辨識功能。皮膚科專科周哲毅醫師建議患者及時尋求專業醫生診斷及治療,並作好手部保濕護理,富貴手痊癒了,指紋也會恢復!           季節也是影響濕疹發生的因素之一,就像乾燥型濕疹又稱冬季濕疹,好發於氣候寒冷的冬天,皮膚因油脂分泌不佳造成皮膚乾燥,建議民眾避免使用過熱的熱水沖澡,以免破壞皮膚的保濕油脂而加速濕疹惡化。     濕疹是非感染性皮膚炎,與體質、環境過敏源有關   濕疹是常見的非感染性皮膚炎,為皮膚表皮角質層發炎反應引起的皮膚疾病,病徵多呈現皮膚發紅、組織液滲出或皮膚乾燥、粗糙,同時具有皮膚搔癢的症狀。濕疹不分年齡層、性別、族群都有可能罹患濕疹,基本上只要有皮膚覆蓋的位置皆有誘發濕疹的機會,包含頭部、臉部、手部、腋下、四肢及軀幹等。   目前研究指出,濕疹成因與遺傳無直接關係,與先天體質、環境過敏源有關。濕疹好發於過度乾燥及纖薄皮膚,此時的皮膚角質層屬於脆弱及不完整的狀態,無法有效隔絶強烈的日光曝曬或是環境過敏源(例如塵蟎、化學藥劑等)形成良好的皮膚障壁,一旦過敏源進入體內,就容易形成濕疹。     濕疹原因、症狀大不同   不同的原因及症狀將濕疹分為急性濕疹、慢性濕疹及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皮膚在短時間內呈現非常紅、非常癢,甚至產生皮膚組織液滲出現象。   ●慢性濕疹:皮膚表面乾燥,因反覆搔抓造成皮膚脫皮、乾裂,造成皮膚反覆性增生,呈現皮膚乾、厚、暗沉、色素沉澱的現象。   ●亞急性濕疹:呈現急性濕疹和慢性濕疹之間的現象。     濕疹為廣泛性的通稱,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錢幣型濕疹:外觀呈現圓盤形狀,多好發於四肢部位,尤以下肢部位最容易產生。臨床研究顯示,15~25歲及50~60歲這二個年齡區段,是好發族群。   ●汗皰疹:多長在手掌、腳掌上,外觀像一顆一顆小水泡。   ●苔癬性濕疹(又稱癢疹):由慢性搔抓造成皮膚粗糙乾燥、角質增厚,呈現皮膚粗皮或是顆粒狀。     濕疹別抓癢,避免刺激發炎,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   周哲毅醫師指出患者發現濕疹時,請及時就醫,避免用手抓搔患處,以免刺激發炎反應或造成皮膚角質增生,引發慢性濕疹;嚴重者可能導致傷口破裂,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造成細菌感染危機。濕疹的治療方式會依局部性濕疹及全身性濕疹,提供不同的治療方式。針對局部性濕疹以擦式藥膏治療為主;全身性濕疹採取口服藥及針劑方式,協助患者病情控制及治療。   一般民眾擔心長期使用藥物會造成藥物依賴的問題,周哲毅醫師表示,濕疹藥膏多屬於類固醇藥膏或是免疫調節藥膏,過度使用會導致臨床病變風險,例如皮膚萎縮、皮膚泛紅、血管擴張等,擦藥過度也可能會引發毛囊炎、痘痘等問題。全身性濕疹過度用藥會導致全身血液吸收狀況影響代謝問題,例如月亮臉、水牛肩等,或是代謝性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但在臨床上發生上述藥物副作用是十分罕見的,患者只要遵循醫師醫囑,即可安心治療。     保濕型保養品舒緩濕疹皮膚   罹患濕疹時,除了配合醫師用藥,平日以保濕型保養品護理也能有效舒緩及改善皮膚狀況。濕疹發作時皮膚較為敏感,避免使用含有酒精、芳香劑、去角質等刺激性保養品,建議使用能有效增加皮膚保濕度的保養品,包含神經醘胺、維他命B5、玻尿酸等具有保濕成分的保養品。濕疹治療期間切勿接受雷射療程,防止刺激及惡化濕疹現象,更不能進行換膚療程,避免酸性物質促使皮膚曝露,受到外部環境或過敏源影響。     輕鬆告別濕疹—增強免疫力、使用正確保養品、專業醫師諮詢治療   濕疹雖是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皮膚病,平時多運動、提升免疫力,保持身體健康;使用正確保養品,減少濕疹發作機率,尋求專業醫師諮詢治療,也能輕鬆和濕疹說再見。     美醫小教室   保養護理皮膚,預防濕疹簡單上手: 1.維護皮膚完整度,確保皮膚保濕狀態,使用保濕保養品修護角質層,減少外來過敏源的侵犯。 2.避免接觸強烈的日曬刺激,造成皮膚敏感誘發濕疹。 3.呵護手部肌膚,並使用護手霜滋潤及保養皮膚。雙手容易接觸水份及化學劑,進行清潔活動時可戴上手套隔絶過敏源。     諮詢醫師:周哲毅醫師    現職: 維格醫美診所院長 學經歷: 南西維格皮膚科診所醫師 靚顏維格診所醫師 國立台南成功大學系 成大醫院醫學士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文章|戴口罩引發肌膚災難?!口罩防痘Q&A!就算天天戴口罩臉也不會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13

  • 「乾洗手」抗菌不成反傷手? 正確洗手「5+7」才是防疫高手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杜絕病毒,做好清潔是關鍵。除了人人都在搶的酒精、次氯酸水,其次就是手部清潔用品-乾洗手。乾洗手的抗菌效果如何?成分有哪些?使用太多是否會傷手?都會是考慮的重點之一。乾洗手能夠真正達到防疫效果嗎?只有醫師能夠傳遞最正確的觀念,讓我們都能安全地度過危機時期!   乾洗手清潔Q&A,教你如何輕易消毒又不讓肌膚受傷 Q:乾洗手是什麼? A:乾洗手就是含有以酒精等成分為主的消毒抗菌產品,有些還會添加保濕及香精成分凸顯特色。功效主要就是能夠讓你在不易清洗雙手的場合(在戶外、進入醫療院所時,用餐前,接觸眼口鼻之前),簡單做到清潔且能夠降低手部病毒附著的產品。 Q:既然可以隨時使用,那是不是使用越多越好? A:當然不行!乾洗手最主要的就是酒精,其屬於一種有機溶劑,使用過多可能會造成蛋白質變性,或是把皮膚保濕因子及油脂一併溶解、揮發,過度使用可能會造成皮膚角質層受損,導致皮膚屏障功能下降。 Q:使用過多可能會出現哪些皮膚問題? A:當皮膚角質層受損就不能提供肌膚有很好的保護力,過敏原就更容易進入到皮膚表皮層甚至真皮層。因此可以先從下表初步判斷皮膚的受損嚴重程度   手部症狀 皮膚疾病 急性過敏期 手部症狀有破口或傷口時,手部發癢、有小水泡、起紅疹 皮膚疾病急性濕疹、急性皮膚炎 慢性過敏期 手部症狀小水泡類似像汗皰疹情形,情形持續好幾個禮拜,會發現皮膚彈性下降、裂開,因為癢反覆搔抓,使皮膚某些部位會變厚 皮膚疾病皮膚苔癬化 嚴重過敏期 手部症狀失去彈性後,皮膚就容易裂開出現傷口,除了癢還會合併其他病毒感染 皮膚疾病可能合併蜂窩性組織炎 另外還有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手腳乾癬及富貴手的患者,因缺少保濕因子、角質代謝異常等原因,皆不適合使用像是乾洗手、酒精這種容易刺激肌膚的產品! Q:使用乾洗手後,怕手太乾會擦護手霜或乳液,抗菌效果是否會降低? A:不會喔!手部在使用消毒液之後,病毒數量已趨近於零,這時候再使用保濕產品,理論上是不會去影響抗菌能力的,除非保濕產品裡含有病毒,但機率應該很小,不用太過擔心使用保濕產品對於抗菌效果會有影響的。 Q:乾洗手種類眾多,可以怎麼選? A: 噴霧型:使用上比較方便,但揮發快,使用量不一致,不能確保手部有完整被消毒到。 凝膠、凝露型:添加少量保濕成分、增稠劑、高分子膠及多元醇聚合物,多了一些保護皮膚的效果,優點是可以明顯知道是否確實塗抹到手部。 乳液型:添加更多保濕成分,如角鯊烯、神經醯胺,滋潤度更高,對於敏感性膚質或是常使用乾洗手的族群(如醫護人員),建議可以考慮此類型的產品。 皮膚科專科醫師黃景昱建議若要確實的達到抗菌效果,凝露、凝膠劑型的乾洗手對於消費者會比較容易去確認雙手是否有確實被消毒到,保濕效果也比噴霧型來的較好一些。 Q:濕洗手就會更乾淨嗎? A:使用乾洗手時,用量不一定足夠,若停留在手掌的時間不足、沒有仔細搓揉,都會影響消除病毒的能力,清潔效果還是有限的。因此允許的狀況下,建議使用清水搭配洗手乳或含有界面活性劑的產品產生泡沫,藉由泡沫來包覆病毒、飛沫,最後再用大量清水將泡沫沖乾淨,時間持續20~30秒鐘,才能有效達到清潔乾淨的作用。 Q:確實洗手就能更乾淨,是不是常常洗手也沒關係呢? A:有些人會說既然濕洗手比較乾淨,只要認為手髒了就去洗手,結果手越洗越乾,皮膚也出現了狀況。黃景昱醫師說到這個現象與水溫有關,溫度過高容易破壞皮膚角質層,使用冷水洗手為佳,接著選擇溫和且含有保濕成分的洗手乳,盡量不要使用肥皂,肥皂偏鹼性可能會破壞皮膚的PH值平衡。因此建議使用低溫水及溫和洗手產品達到清潔目的又不會傷到肌膚。 黃景昱醫師解釋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都會有點焦慮,深怕把病毒吃下肚而反覆洗手,建議吃東西、觸碰眼口鼻之前,再洗手或使用消毒乾洗手產品即可,以免導致皮膚越來越敏感、脆弱。若擔心肌膚過度清潔導致水分油脂的流失,清潔或消毒後可擦保濕乳液或護手霜來平衡肌膚的保濕因子。另外就是戴口罩容易因臉部溫度升高、摩擦增加,而出現接觸性過敏、痘痘、酒糟肌產生,也要提醒患者們必要的時刻、場合才執行配戴口罩,空曠、沒有群聚的環境就沒有必要配戴口罩。人人都怕病毒找上身,防疫前若沒有先仔細了解防疫抗菌的正確方法,就算學了再多的方法都是白費的喔!   洗手步驟「5+7」,你學會了嗎?   【濕搓沖捧擦】 濕:以乾淨自來水沖濕雙手,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搓:兩手心互相磨擦,自手背至手指搓揉,搓揉手掌及手背,擦洗指尖,徹底清潔手部至少20秒。 沖:刷洗雙手至手叉至少20秒。 捧:捧水將水龍頭清洗乾淨。 擦:取紙巾擦乾雙手,再以紙巾墊手旋轉水龍頭,以免再度污染。     【內外夾弓大立腕】 內:搓揉手掌。 外:搓揉手背。 夾:搓揉指縫。 弓:搓揉指背與關節。 大:搓揉大拇指與虎口。 立:搓揉指尖。 腕:清水沖淨並擦乾雙手。 美醫誌小教室 酒精、次氯酸水等等的抗菌產品也隨處可見,但使用前你是否都以了解這些成分及使用方法呢?   ◆酒精:容易取得且成分單純,有著讓病毒外套膜達到蛋白質凝固變性的效果,像是冠狀病毒、流感病毒,都可以有效降低、抑制病毒活性。建議濃度70~75%可達到最好的消毒效果。   ◆乾洗手:在不易清潔的環境下,能夠簡單達到清潔效果的產品。主要以酒精為消毒成分,額外添加天然保濕成分及可抗發炎的成分。對皮膚較敏感的患者有一定的保護效果。   ◆次氯酸水:成分次氯酸擁有很強的氧化能力,病毒有無套膜都可以利用次氯酸水達到消毒的作用,缺點是保存不易、活性不穩定、需裝在避光容器以及避免高溫的環境下。對於人體來說具有一定的傷害性,建議使用在環境消毒、蔬果、食品及器皿。    ◆漂白水(次氯酸鈉):用於環境消毒,但不適合用在蔬果、食品、器皿消毒以及人體上。對人體黏膜、呼吸道會有很強的刺激性,建議戴手套後再使用抹布沾取、擦拭,避免直接與肌膚接觸。也不可以混合酸性洗劑(如鹽酸),容易產生化學反應,製造出大量氯氣,傷害人體!     諮詢醫師:黃景昱醫師    現職: 群英楊麗珍黃景昱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學經歷: 新竹安慎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3.27

  • 擺脫換膚迷思 膚況才是做療程的主因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擺脫換膚迷思 膚況才是做療程的主因 是不是真的要透過換膚療程,才可以得到全新的臉龐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為了做而做,首先要檢視自己的膚況是否適合,像有些人有痘痘或是痘疤,應該依症狀的不同來對症下藥,處理好個別的問題,皮膚才會有變好的機會。   諮詢醫師:莊德揚 現職: 立悅皮膚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接觸性皮膚炎特別門診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美容醫學皮膚科醫師認證 中華民國醫用光電雷射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會員 Sculptra舒顏萃原廠認證醫師 Juvéderm&Botox愛力根原廠臉部美學大師班認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0.1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