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研究共有5筆結果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醫師診治,日常生活中也脫離不了醫病,但在需要醫師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主治醫師的勞動權益,跟你的受醫權益也息息相關呢?台灣的醫療保健水準雖然受到世界肯定,但醫事人員的勞動環境卻相當苛刻,近年來隨著大大小小的陳情活動和抗爭宣導,醫事人員的勞權開始逐漸受到關注,但主治醫師至今卻仍然沒有勞動法規規範。透過本篇深入報導,一起來了解主治醫師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該如何關心、支持這項議題,希望未來能夠盡早使主治醫師的勞動權完善地納入法規保障,讓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加健全、平衡。 主治醫師不受勞基法保障,任意資遣、鉅額違約金時有所聞? 在亞洲社會,醫師應該是人人稱羨的職業,但其實台灣的醫療勞動環境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以往我們認為光鮮亮麗、收入高的主治醫師,其背後沒有勞權保障的辛酸,是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課題,卻也是必須處理的當務之急。 在台灣只要是受雇身份,就會受到勞基法的保障,在2019年9月後,住院醫師也已經納入勞基法規定,而臨床研究醫師也被衛福部保障,在醫院簽訂勞動契約約滿至少30天要通知是否續聘。然而負責各科門診及住院病患主治診療的主治醫師,卻仍然是勞權孤兒,在沒有勞基法的保護下,不僅沒有傷病給付,也有可能遭到資方任意資遣,被迫只能狼狽離職,缺乏基本的保障。 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豐州醫師指出:「當你離職的時候,要簽一份叫做永不錄用,一個在醫院工作那麼多年(的醫師),他因為一年一聘、因為某些因素,他不需要開勞資相關的委員會,一些相關的權利都沒有受到保障,人家就可以直接叫你走路。」 在這樣的勞動條件下,主動權皆在院方,主治醫師可能會遇到院所惡意不續聘的情況,甚至無法領到應有的資遣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醫師表示:「醫師跟醫院之間這樣子簽署的契約,其實都是定期契約,也就是期滿自動失效,要開除,或者是說要跟受僱的醫師之間解除雇傭的關係,是不需要任何的成本的。」 在沒有勞基法的保障下,主治醫師面對勞動契約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契約的掌控權也都在院所身上,主治醫師為了謀生,只能遵院方提出的契約時限、違約條款和各方面的條件,當中便可能產生不合理的勞動情況。 陳亮甫醫師說明:「醫師跟醫院之間其實很常會簽立一些契約,而這個契約是要求醫師必須要服務滿一定的時間,可是在這一定時間之內醫院可能人事改組、可能勞動條件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一些變化,使得說他萌生想要離開,或是有更好的出路這樣的念頭,可是在這個時候卻面臨到醫院要求你必須要按照契約上面的時間走完,否則就要負擔相對高價的、甚至動輒數百萬的違約金的這樣子的狀況。」 勞基法內雇主與勞工所約定之勞動契約,可區分為「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兩種。 陳亮甫醫師表示,以主治醫師的工作型態而言,可能較適合「不定期契約」, 不定期契約意即沒有終止期限,除非被裁員或自動離職,否則可以持續工作, 被迫離職時,可以視工作年資長短領到額度不等的資遣費, 只要符合退休條件,也可領取退休金。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主治醫師加入勞基法會遇到什麼困難?錢和時間怎麼算? 勞基法行之有年,已經擁有相當完善的體系和檢查機制,從住院醫師適用於勞基法的先例,主治醫師或許也可以研擬,該如何透過納入勞基法來改善勞動環境現況,但是雖然勞基法看似很完美,只要將主治醫師加入保障範圍,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納入制度後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蔡豐州醫師直指:「現在最主要的阻礙在勞基法,主要是資方(認為)所有的保障都是要由我來出錢,資方跟勞方有矛盾,資方一定會覺得說,如果納入了,醫師的工時怎麼計算?醫師為了救人,怎麼可以有什麼時間限制呢?但如果這樣講很多行業,照理說都不應該納入勞基法。」 陳亮甫醫師舉例:「如果說我這是一位外科醫師,他今天白天開了3台手術,有3個病人現在還在醫院裡面做休養跟照顧,他今天利用白天的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完成這3台手術,下午他看了1個門診,到下午5點的時候他離開醫院,下班之後如果說他前面的這些病人出了狀況,他可能還是得回到醫院裡面,可以說是只要他還有一個病人,他的下班時間就不存在,在這個狀況之下去限制工時,就會變得非常地困難。」 假設主治醫師若早上進行手術,下午看診後下班休息, 一旦早上開刀的患者有狀況,可能還是得回醫院待命, 導致醫師的工時沒有盡頭,只要還有醫療需求,就必須隨時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 這就是現階段施行的困難點之一,要讓醫師適用勞基法規保障,由於主治醫師的職業屬性較為特殊,不同於下班後較不需要待命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是經常需要隨時待命或候傳的,但目前勞基法中並沒有規定這樣的工作型態。因此該如何制定醫師的工時上限,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特別是人力缺乏的醫院在交接的安排上也就更加不易,主治醫師隨時都有可能被叫回醫院,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若要將這些時間歸類為加班,那加班成本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巨大支出。 因此為了因應勞基法的適用,醫療體系也就需要補充更多的人力,但以目前現有的醫療資源而言,能夠增加的總額如果無法跟著擴大,也就會影響醫事人員的報酬。這種情況對於人員較少的偏鄉醫院而言,衝擊更是巨大,院所因為無法符合法規,可能就會影響經營的意願,不只讓醫師失去工作機會,也讓偏鄉的民眾失去就醫的權益。 除了工作時數以外,醫師的薪資也是一個困難點,陳亮甫醫師繼續說:「大家可能會預期一個醫師,他至少應該要月入個10萬、20萬,可是實際上在一個醫院裡面,可能是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屬於固定的,另外十分之九的比例都是業績。」當醫師工時受到限制,報酬也就理所當然的減少了, 這也是讓部份醫師擔心的問題,一部份的醫師對納入勞基法保障也就有所疑慮,擔心改變帶來的影響。 陳亮甫醫師表示「目前許多院所和醫師的做法,是採低底薪高獎金, 或高抽成比例的工作條件約定,鼓勵醫師多增加業務量, 對醫師而言,多做事才能幫助醫院與增加薪資, 因此醫師反而擔心若有工時限制,就不能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 此外,因為主治醫師的薪資沒有固定比例,浮動較大,因此像是退休金,若用平均值來做計算,就會多了許多成本考量,可能會造成醫療院所的財務負擔,而當院所的經營受到影響,自然也就衝擊到醫師的生計問題。 顯然,勞基法是無法直接套用於主治醫師身上的,但主治醫師的職業類型雖然特殊,不代表就必須在過勞的環境下超時工作,醫師也是勞動者,理應有法律保障醫師的勞權。現階段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要與相關單位溝通,研議出符合現況、讓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在加與不加之間,還有第三條路?先取得基本保障 主治醫師的勞動條件,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從醫療資源到制度、體系,甚至到健保規範等,都會影響到醫師的勞動環境,要改善現有勞動條件,並非將主治醫師全部納入勞基法保障這麼簡單,若強硬實行,可能還會造成醫療資源分配上的衝擊,那麼還有沒有其他做法,可以讓主治醫師先擁有基本的勞動權益呢? 陳亮甫醫師指出:「有沒有可能我們今天先把我剛剛所提到的其他點,不管說是職災,或是最低服務年限、違約金、定期契約等等的,這一些相對地跟工時和勞動業務量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的議題,可以把它拉出來,然後專門地放到一部法規裡面去做一個保障,先不要去談工時,或者說先避免去碰觸到敏感的醫療業務量的問題,但是我們先讓醫師跟醫療機構所簽出來的這一紙契約,先不要出現一些非常奇怪的條文,這其實我覺得是這一兩年我們在思考的一個第三條路。第一條就是維持現況,第二條就是我們直接納入勞基法,第三條路也許就是把勞基法裡面一些概念抽出來,專門放到另外一部法規裡面,試圖地去先保障一部份的權益。」 陳亮甫醫師坦言「由於勞基法在主治醫師的工時劃分上仍有很多疑義, 因此是否能夠不先談工時及業務量的問題,先追求讓勞動契約合理、有保障, 這是工會目前思考的第三條路。」 然而特別建立一個專章或特別條例,可能在挑選適合納入的條例時,使其他權益喪失,或是陷入不知道該由衛福部或勞動部管轄的處境,這也是該如何制定法規時,所需面臨的難題。 蔡豐州醫師表示:「主要精神是在傷病跟死亡,以及它任意資遣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有這個工作權,我們的工作權在沒有法案的保障之下,今天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管你今天採訪了勞基法或相關的法,上層結構永遠都是醫界最忽略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呼籲大家,大家都應該更對自己的同行抱有更多的寬容跟照顧。」 蔡豐州醫師說道「沒有說勞基法是完美的,或是醫師法要推動的就是不完美, 而是說盡早通過一個大家可以認可 接受的條例,是來保障勞動權益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我們想要呼籲的精神。」 勇於捍衛自身勞權,在健全的環境下,進行守護健康的工作 創造一個讓主治醫師安心工作的環境,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的,推動法律保障醫師勞權的路並不容易,但這條道路上最大的困難,是事不關己的冷漠和消極。 陳亮甫醫師說道:「我覺得我們真正要面對的最大的對手,是我們的冷漠,是我們的不討論,是我們抱著一種心態,就是這個問題應該我不會這麼倒楣碰上吧,或者是說,以後真的不幸的遇到了,我再來想辦法這樣子的心態,那我們的進度就會非常非常地緩慢,不管今天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醫師回歸勞基法保障,或者說今天我們是希望另外訂定一部法律,例如說用醫療法或其他的這些法令來保障醫師的權益,我覺得冷漠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主治醫師若要納入勞基法,確實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需要嚴肅審視,但若只有少數人去努力爭取權益,那改革便會難以推行,因此以實際行動表達訴求,或是給予相關團體支持,對改變醫療勞動環境才是正向、健康的發展。 參考資料: 1. 9成醫師不受勞基法保障 民團籲立院速修《醫療法》(Yahoo新聞) 2. 讓醫師變醫奴的定期聘僱契約(Dr.131醫生醫) 3. 工時超過20小時、扛生死協商...勞基法能解救住院醫師的過勞嗎?(今周刊) 4. 熱議題/診所難敵疫情倒閉潮 下波還有少子化(聯合新聞網) 5. 獨/醫療院所門診暴量健保點值低 衛福部補助方式出爐(聯合新聞網) 6. 臨床研究員(Fellow)與醫療機構訂定聘用契約注意事項條文說明(衛生福利部) 7. 醫師納入勞基法──給醫病的啟示(獨立評論) 8. 定期契約?不定期契約? 兩者差異及適用範圍?(中華民國勞資關係服務協會) 9. 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只是開窄門 工會盼主治醫師獲保障(聯合新聞網) 諮詢醫師:陳亮甫醫師 學經歷: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 現職台北市醫學中心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 諮詢醫師:蔡豐州醫師 現職: 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醫學博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台北市生物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消基會/醫策會醫療委員 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延伸閱讀 影片|只要還有病人,我就無法下班!主治醫師沒有勞基法保障?逃不走的醫生怎麼辦? 影片|不錄了不錄了!醫生喝著喝著就哭了?對醫學系後輩喊話「活下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1.15
圖、文/翁嘉妤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 摘要 國內連續34天本土案例「加零」破功!9日傍晚傳出一名中央研究院南港P3實驗室人員,疑似因進行新冠肺炎實驗而不慎染疫確診。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證實,確實有實驗人員PCR檢驗陽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更表示,這應該是國內首起P3實驗室發生工作人員感染的個案。 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昨(9)日,傳出一名女性員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讓國內連續35天加零確定破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為20多歲女性,居住地位在新北市,在中研院前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員工作,過去有咳嗽症狀達一週,直到12月8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主動就醫採檢後確診。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9日深夜已趕往集中檢疫所視察。 圖片來源:王必勝個人Facebook 針對院內傳出確診案例,中研院發佈新聞稿指出,在接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知後,便立即組成應變小組,進行相關處置措施。自9日晚間開始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全面清潔消毒,除配合檢疫對象外,全棟同仁居家辦公。後續院方將配合指揮中心各項作業,持續掌握發展情況,提供同仁諮詢與協助,並且會於10天內完成調查報告,全力配合防疫。 中研院確診足跡公佈!常坐捷運、逛百貨趴趴走 該名研究人員本土確診足跡遍及雙北,活動史含有古亭屈臣氏、京站時尚廣場、汐止康是美、大三元酒樓、汐止孫東寶、汐止遠雄陶板屋、台北月見ル君想フ餐廳等,且因主要搭乘捷運通勤,因此也曾造訪捷運南港站、古亭站、東門站、台北車站等地。包括環球購物中心及京站時尚廣場等商場也於9日公告指出,已收到北市衛生局確診者到店通知,將在全館閉店後進行清潔消毒作業。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10日出席防疫記者會,公佈該名研究人員相關足跡。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北市目前已匡列94位居家隔離者,80位PCR報告陰性,其餘尚在檢驗中,但目前有症狀者2人。柯文哲表示,該案足跡遍布雙北,若民眾有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不要輕忽,可至7大醫療院所做篩檢,以往7大院所僅開放上午篩檢,今天起將恢復全天篩檢,讓篩檢量再度擴大,並呼籲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台北市7家公費PCR檢測醫院: 1.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2.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3.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4.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5.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6.萬芳醫院 7.關渡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Alpha老鼠一咬竟得Delta?「老鼠門」猜測四起 堅守已久的本土「嘉玲」破功,不僅讓民眾人心惶惶,網路上也開始有許多謠言發酵,甚至傳出該名女研究員是被實驗室的Alpha老鼠咬到才會感染,卻初步判定是感染Delta,各方懷疑、猜測盡出。對此柯文哲強調,根據醫學知識,不太可能是動物傳人,目前全世界數據也沒有動物傳人的案例,該案更有可能是實驗室在處理病毒時的外洩事件,除了調查人員以外,還需要調查整起案件。指揮官陳時中也在9日緊急記者會時表示,「實驗室有相關的病源在,病原和染疫的基因序列到底是如何要進一步判斷,所以我們要求內部要有檢討、調查報告,外部也會有專家進去做相關的檢查」。 圖片來源:PAKUTASO 新北市歡樂耶誕城辦不辦?侯友宜:暫不受影響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今(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針對這名個案已匡列66名接觸者,居家隔離44人,PCR結果顯示43陰性,1個結果未顯示。其中女研究員與男性友人同居,但該男性友人PCR已顯示為陰性,僅剩1人PCR結果未出爐,侯友宜表示今日下午會對外說明,請民眾勿過度恐慌,市府會全力防堵,嚴正以待面對疫情。 對於新北市年末的壓軸活動「新北市歡樂耶誕城」,侯友宜指出,目前活動暫不受影響,希望民眾參與活動配合防疫規定,全程配戴口罩,遵守實聯制,會場設有飲食專區可供民眾飲食,新北市會隨時掌握疫情最新狀況,萬一疫情有擴大情形,必要時仍會限縮活動規模,一切以疫情變化及安全為主要考量。 時值2021年末,聖誕、跨年、春節等大型活動也將陸續展開,王必勝表示,希望每個人的防疫基本功「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能確實做好、持續保持,盼台灣也能安然度過這次危機。 延伸閱讀 文章|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0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談到癌症,不論男女應該沒有一個人想要與它共存,以女性來說的話就是「乳癌」令人聞之色變,因此定期篩檢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不管是有無隆乳的女性,若不幸罹患乳癌,就必須透過手術來進行切除全部或部分乳房,另外在整形手術協助下重建義乳,在手術過程中是否就不會再得到其他的併發症呢?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研究下,找出了些微的差異性,而此研究也發表於國際的美容外科醫學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讓台灣在國際醫療上再度獲得肯定。 生病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尤其是那些會拖垮家庭與生活經濟來源的重症,癌症就是其中之一,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是大腸癌,其中女性聞之色變的就是乳癌了,衛福部統計每年約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約2,000位死於乳癌。若以年齡層來看,每3位乳癌病人就有一位發生在45~54歲之間,甚至有5成5的乳癌發生在40~59歲的中年女性,每年高達8,835人,可見乳癌對於女性是相當有殺傷力的。因此定期乳癌篩檢,透過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的方式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是不幸發生乳癌,就要透過手術方式做乳房部分切除或是全部切除,若是癌細胞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就要合併標靶治療,例如電療及化療來輔助病患度過難捱的時期。 乳房重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因為在手術切除乳房後,女性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性徵,心理上會有擔憂及煩擾,重建不只可以恢復外觀上的完整,心理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高,站在整形外科的角度,會建議已切除乳房的女性來做重建,不過很多女性對於重建猶豫不決。第一,重建費用不便宜,必須自費10萬至20萬不等。第二,有些人會擔心乳癌會不會復發,造成要再把義乳拿出來再重做一次。對此鄭旭棠醫師說明,重建前都必須要跟病患說明各項的細節,包括原本胸部大小到底適不適合、重建金額以及癌症復發後該如何處理,當然最重要就是尊重病患的意願,才會進行重建。 另外重建手術是有其併發症,雖然機率很低,不管曾經有沒有隆乳過的女性都應該要了解,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下: 1.乳房皮膚壞死:乳房外科醫師在手術切除乳癌過程中,可能造成皮膚切得太多導致皮膚壞死的情況。 2.傷口及義乳感染:傷口或是義乳感染經常會導致細菌附著在義乳上,嚴重的感染甚至要再接受傷口清創並且移除義乳。 3.傷口內部血腫:可能的原因是手術中或是手術後的出血,導致傷口內部血腫,嚴重的血腫可能要再次手術移除血塊。 4.積水:所謂積水是因為重建手術後通常都會放置引流管,太早移除引流管導致組織液會積在裡面。 5.最嚴重的併發症通常是嚴重的上述情況,導致必需將整個義乳移除。 由於台灣婦女乳癌全切除手術後,接受重建手術的比例跟歐美國家比較起來相對比較低;至於隆乳後,因罹患乳癌而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並且接受立即義乳重建手術分析,相關併發症的文獻及資料更少,因此鄭旭棠醫師便決定投入研究,比較隆乳病患及沒有隆乳病患,因罹患乳癌接受乳房切除及義乳重建後併發症的情形。 鄭旭棠醫師的研究運用系統性評價及統合分析的方式,綜合全世界僅有的6篇研究,241位在義乳重建前有做過隆乳,1,441位則是沒有,對照後發現曾經有隆乳過的患者得到血腫比例為3.39%,相較沒隆乳者只有2.15%,併發症的確是稍高了一些。這份研究對於國外來說非常的重要,過去沒有人做過這項研究,《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將鄭旭棠醫師這份報告公開,希望不只其他醫師可以了解,病患也可以知道如果罹患乳癌時,接受義乳重建可能會發生的情形,醫病雙方可以更仔細的面對這些問題。 諮詢醫師:鄭旭棠醫師 現職: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整形外科研究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手外科醫學會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產後婦女、乳房重建者必看!胸型自然、不位移的隆乳選擇 影片|柔滴隆乳打造「少女酥胸」?隆乳材質怎麼選,價格、優缺點一次看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在三級警戒下,許多營業場合都禁止人們進入,避免傳染原繼續擴散,此時人們就只能待在家裡很長的時間,心理的狀態不免浮動,若是能到戶外活動筋骨,或許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是戶外就是擴散疫情的根源之一,如何拿捏也是叫人為難。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做了一項研究,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如何使用公園,結果發現公園與其周邊的社區確診案例,並沒有關聯性;聽起來是相當特別,跟著美醫誌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疫情期間嚮往戶外活動嗎?想必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點頭,但是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戶外可能遇到人們群聚,出現防疫的破口,加上政府宣導盡量待在家中避免被感染,因此在戶外活動的人口也就不常容易見到,像是住家附近鄰近的小公園,人潮比疫情前就少了許多。不過在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針對費城及紐約共22座公園進行調查研究,在疫情當前之際是否有更多人來到公園,這些人之後都確診新冠肺炎了嗎? 這項研究從2020的5月到7月總共為期3個月的時間,全部是針對中小型的公園,其中15座公園位於費城,7座位於紐約市。由於去年美國疫情嚴重,為了避免群聚,市政當局關閉了設有盪鞦韆等高接觸度的公共遊樂設施,除此之外在整個大流行過程中公園依然開放使用。調查發現人口密度高的區域,公園的確更被頻繁地使用,但是使用率增加不等於新冠肺炎的傳播率上升,肺炎反而是與社會的脆弱度有關聯。 在疫情期間外出的人通常被視為高風險的族群,原本一般人既有的觀念認為,這些人未保持社交距離的接觸性運動、不戴口罩、或者是咳嗽沒有摀住嘴巴,一定是他們造成疫情擴大的原因之一。但是經過研究調查後,其實大多數人還是有守紀律,調查指出費城約22.7%、紐約為1.2%的公園使用者未戴口罩。另外隨地吐痰或咳嗽未摀住嘴巴在費城只有0.7%、紐約只有0.9%的人。未保持社交距離的接觸性運動者在費城約1.6%、紐約為12.9%。 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博士Franco Montalto表示,在調查期間仍然不斷有人來到公園,雖然政府考量疫情關係關閉部分設施,整體研究顯示沒有足夠的證據足以證實,公園在大流行期間的使用率上升,會造成疫情的擴散,這反映了人們還是需要有適當的空間來舒緩短暫精神上的壓力。當然能夠盡量避免外出還是比較好,若是要外出採買記得戴好口罩,減少與人的接觸, 回家記得最好清潔和消毒,才有可能阻絕病毒的入侵。 資料來源: 1. Study: Parks Not Only Safe, but Essential During the Pandemic | Now | Drexel University 2. Urban Park Usa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Journal of Extreme Events (worldscientific.com) 延伸閱讀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文章|台灣疫情升溫,咳嗽、發燒心驚驚!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怎麼分?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