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法內雇主與勞工所約定之勞動契約,可區分為「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兩種。
陳亮甫醫師表示,以主治醫師的工作型態而言,可能較適合「不定期契約」,
不定期契約意即沒有終止期限,除非被裁員或自動離職,否則可以持續工作,
被迫離職時,可以視工作年資長短領到額度不等的資遣費,
只要符合退休條件,也可領取退休金。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主治醫師加入勞基法會遇到什麼困難?錢和時間怎麼算?
勞基法行之有年,已經擁有相當完善的體系和檢查機制,從住院醫師適用於勞基法的先例,主治醫師或許也可以研擬,該如何透過納入勞基法來改善勞動環境現況,但是雖然勞基法看似很完美,只要將主治醫師加入保障範圍,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納入制度後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蔡豐州醫師直指:「現在最主要的阻礙在勞基法,主要是資方(認為)所有的保障都是要由我來出錢,資方跟勞方有矛盾,資方一定會覺得說,如果納入了,醫師的工時怎麼計算?醫師為了救人,怎麼可以有什麼時間限制呢?但如果這樣講很多行業,照理說都不應該納入勞基法。」
陳亮甫醫師舉例:「如果說我這是一位外科醫師,他今天白天開了3台手術,有3個病人現在還在醫院裡面做休養跟照顧,他今天利用白天的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完成這3台手術,下午他看了1個門診,到下午5點的時候他離開醫院,下班之後如果說他前面的這些病人出了狀況,他可能還是得回到醫院裡面,可以說是只要他還有一個病人,他的下班時間就不存在,在這個狀況之下去限制工時,就會變得非常地困難。」
假設主治醫師若早上進行手術,下午看診後下班休息,
一旦早上開刀的患者有狀況,可能還是得回醫院待命,
導致醫師的工時沒有盡頭,只要還有醫療需求,就必須隨時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
這就是現階段施行的困難點之一,要讓醫師適用勞基法規保障,由於主治醫師的職業屬性較為特殊,不同於下班後較不需要待命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是經常需要隨時待命或候傳的,但目前勞基法中並沒有規定這樣的工作型態。因此該如何制定醫師的工時上限,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特別是人力缺乏的醫院在交接的安排上也就更加不易,主治醫師隨時都有可能被叫回醫院,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若要將這些時間歸類為加班,那加班成本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巨大支出。
因此為了因應勞基法的適用,醫療體系也就需要補充更多的人力,但以目前現有的醫療資源而言,能夠增加的總額如果無法跟著擴大,也就會影響醫事人員的報酬。這種情況對於人員較少的偏鄉醫院而言,衝擊更是巨大,院所因為無法符合法規,可能就會影響經營的意願,不只讓醫師失去工作機會,也讓偏鄉的民眾失去就醫的權益。
除了工作時數以外,醫師的薪資也是一個困難點,陳亮甫醫師繼續說:「大家可能會預期一個醫師,他至少應該要月入個10萬、20萬,可是實際上在一個醫院裡面,可能是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屬於固定的,另外十分之九的比例都是業績。」當醫師工時受到限制,報酬也就理所當然的減少了, 這也是讓部份醫師擔心的問題,一部份的醫師對納入勞基法保障也就有所疑慮,擔心改變帶來的影響。
陳亮甫醫師表示「目前許多院所和醫師的做法,是採低底薪高獎金,
或高抽成比例的工作條件約定,鼓勵醫師多增加業務量,
對醫師而言,多做事才能幫助醫院與增加薪資,
因此醫師反而擔心若有工時限制,就不能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
此外,因為主治醫師的薪資沒有固定比例,浮動較大,因此像是退休金,若用平均值來做計算,就會多了許多成本考量,可能會造成醫療院所的財務負擔,而當院所的經營受到影響,自然也就衝擊到醫師的生計問題。
顯然,勞基法是無法直接套用於主治醫師身上的,但主治醫師的職業類型雖然特殊,不代表就必須在過勞的環境下超時工作,醫師也是勞動者,理應有法律保障醫師的勞權。現階段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要與相關單位溝通,研議出符合現況、讓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在加與不加之間,還有第三條路?先取得基本保障
主治醫師的勞動條件,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從醫療資源到制度、體系,甚至到健保規範等,都會影響到醫師的勞動環境,要改善現有勞動條件,並非將主治醫師全部納入勞基法保障這麼簡單,若強硬實行,可能還會造成醫療資源分配上的衝擊,那麼還有沒有其他做法,可以讓主治醫師先擁有基本的勞動權益呢?
陳亮甫醫師指出:「有沒有可能我們今天先把我剛剛所提到的其他點,不管說是職災,或是最低服務年限、違約金、定期契約等等的,這一些相對地跟工時和勞動業務量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的議題,可以把它拉出來,然後專門地放到一部法規裡面去做一個保障,先不要去談工時,或者說先避免去碰觸到敏感的醫療業務量的問題,但是我們先讓醫師跟醫療機構所簽出來的這一紙契約,先不要出現一些非常奇怪的條文,這其實我覺得是這一兩年我們在思考的一個第三條路。第一條就是維持現況,第二條就是我們直接納入勞基法,第三條路也許就是把勞基法裡面一些概念抽出來,專門放到另外一部法規裡面,試圖地去先保障一部份的權益。」
陳亮甫醫師坦言「由於勞基法在主治醫師的工時劃分上仍有很多疑義,
因此是否能夠不先談工時及業務量的問題,先追求讓勞動契約合理、有保障,
這是工會目前思考的第三條路。」
然而特別建立一個專章或特別條例,可能在挑選適合納入的條例時,使其他權益喪失,或是陷入不知道該由衛福部或勞動部管轄的處境,這也是該如何制定法規時,所需面臨的難題。
蔡豐州醫師表示:「主要精神是在傷病跟死亡,以及它任意資遣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有這個工作權,我們的工作權在沒有法案的保障之下,今天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管你今天採訪了勞基法或相關的法,上層結構永遠都是醫界最忽略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呼籲大家,大家都應該更對自己的同行抱有更多的寬容跟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