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身心科共有5筆結果

  • 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也許會感到悲傷、心情低落或情緒不穩,嚴重者可能會有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等情緒疾病,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些人透過與親朋好友的傾訴溝通,心情即能獲得緩解,然而有些人卻無法得到內在壓力的釋放,負面的信念在身體裡日積月累的沉積壯大。如果你有相關的情緒困擾,不妨可以試試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協助,或許能夠找到一個適當的陪伴,與你一起走到安定心靈的出口。     「諮商心理師」是什麼?誰需要諮商?   即使是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到院所看精神科或身心醫學科門診,仍會讓有些人難以啟齒或覺得羞愧,但是在充滿壓力、步調快速的社會模式下,你是否也感覺很難找到一個喘息的機會?隨著近來社會大眾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視提升,「諮商心理」也越來越普及化了,但究竟什麼才算是「諮商心理」呢?   如果認為諮商心理師只是與個案聊聊天,和親友聊天一樣,那就錯囉!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聊天較屬於雙向互相傾訴、傾聽的過程,雖然可以緩解鬱悶的心情,但不一定會得到有建設性的幫助及自我覺察,而諮商心理師會以個案為主角,洞察個案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提供專業性的建議及方向,協助個案找到方法,與聊天單純的宣洩情緒是不同的。   心理諮商條件: 依據科學理論 建立方向及目標 實施具體改變   不少人可能也會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就不能進行心理諮商,因而放棄尋求專業幫助,但其實如果你有感受到任何不自在,即使沒有心理疾病,也可以嘗試獲得諮商心理師的協助。     精神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   當有情緒困擾時,應該找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呢?這兩者的確是不同的,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為開藥及診斷,而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為心理衡建及心理晤談。如果個案採用二種專業協助,也能達到相輔相成、並進前行的效果,並不一定要擇一進行。例如有些人可以在服用精神科醫師開立的藥物後,在諮商期間便能平穩情緒,更自在地談論問題,處理渾沌的狀態。     我們可以從哪裡找到心理諮商的資源?   心理諮商的費用會因為場所、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政府醫療單位、社區機構、諮商所或診所等,諮商費用也會有所落差,從每小時1,000至5、6,000元皆有,建議評估個人的經濟能力,選擇讓自己感到自在的諮商師。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除了付費的諮商管道外,也有一些免費諮商資源可以尋求幫助,例如一般大學都會設有諮商心理師,提供學生免費諮詢,社區也會有諮商心理服務,可上網查詢預約,此外也可以向各縣市政府的地方衛生局或衛生所洽詢。若是在非上班時段感到情緒相當低落,想要尋求幫助時,也有24小時免費專線可以選擇,包括生命線1955或張老師專線1980,但記得在接受專線協助,暫時緩解情緒後,還是要去做詳細的心理諮商,去徹底改善問題的核心關鍵,避免再次陷入難以掙脫的泥沼喔。   隨著科技進步,心理諮商的溝通方式也變得相當多元,包括常見的面對面諮商、電話諮商及網路諮商,只是雖然諮商的談話門檻降低了,卻仍要留意諮商單位的合法性,以及該單位是否擁有合格的心理師,才能受到專業的保障。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心理諮商屬於保密行為,除非個案違反保密條款的例外約定,包含強烈且明確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或想要結束他人生命的意念,個案是都會受到保密條款保護的。     如何選擇諮商心理師呢?「感覺對了」最重要   找到適合的心理師是決定諮商過程是否順利的關鍵,諮商心理師林佳瑾建議,可由心理師的價值觀著手,透過網路搜尋心理師的文章或部落格,了解雙方價值觀是否有共鳴的經驗。此外提醒民眾不要輕易相信網路評價,因為諮商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其實並無好壞之分,重點是要個案感覺自在即可,網路評價僅作為參考。諮商關係屬於緊密、隱私且保密的狀態,心理師需陪伴個案一段時間,個案認為雙方價值觀合適時可先預約初談,如果初談後仍覺得陌生、距離感或不自在,可再進行評估並重新做選擇。     心理諮商大揭密!諮商室的設計巧思   ● 空間設計   諮商室的空間設計會採用溫暖並具有安全隱私的內在色彩呈現,例如下圖中的諮商室是採用淺灰色及霧感的設計,代表內在的隱私。當個案走進諮商室,將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留白感,屏除過多的干擾物影響思緒,幫助個案安靜思考及自我覺察。這樣的空間也適合進行催眠治療,協助個案調整及改變內在自我價值觀深層的信念。       照片來源: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     ● 沙遊治療   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是以榮格理論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心理治療包含會談的語言互動,非語言治療包含夢的解析或沙遊物件,目的是讓當事者進到諮商室後,透過三度空間的方式,在自由安全的狀況下,從上百或上千的沙遊物件中選取自己內心世界想像的東西,並將物件放進沙箱裡,創作成內在感知的世界。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沙遊治療是具有創造力、介於語言及非語言之間的溝通橋樑,幫助我們在認知情緒行為上進行推演及改變。透過治療中使用沙遊物件呈現的過程,可以協助內在及外在達到一致的目的。當治療推進且有進展時,沙箱裡的沙遊就會產生不同的互動方式。當沙箱中的物件隨著治療過程改變,同時也會反應在個案行為上的調整及變化。       照片來源: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     勇敢面對心理困擾,探索不安的內在心靈   人們為了促進身體健康,會服用保健食品或進行休閒運動,可是心理健康因為看不見、摸不到,所以容易受到忽視,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問題不重要。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心理健康會反應日常的情緒狀態,而心理師猶如一個建立心房的角色。   在華人社會,通常對於心理諮商的印象,都是和「生病就醫」的心態有點類似,因此在無法控制情緒、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時候,往往會先想要「自行解決」,不管是靠分散注意力,或是單憑自己的意志力撐過去,都不會想要尋求外界的援助。然而當這些心理狀況已經影響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時,其實就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幫助,即使沒有生活上的困擾,想要進行自我探索,或是對某些議題感到焦慮、敏感,甚至恐慌時,都可以找心理師談談。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最後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的話,「不經反省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反映了我們惟有不斷地覺察及反思,調整自己喜歡的樣子,才能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年終獎金、過年紅包還剩多少?為什麼意外之財總是留不住?先來認識你的「心理帳戶」!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30

  • 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除了對日常社會產生許多影響外,也間接造成強迫症患者逐漸增加。「強迫症」可能早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美醫誌這次就要帶大家認識你我都可能有的強迫症,並了解該如何改善、矯正,別讓這些無形中的「束縛」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56 強迫症是什麼? 01:36 強迫思考是什麼? 02:57 強迫行為是什麼? 04:11 為什麼會產生強迫症? 04:51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強迫症? 05:54 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嗎? 06:38 沈迷某件事算是強迫症嗎? 07:17 成麽程度才需要就醫? 08:36 強迫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呢? 09:39 強迫症有可能不藥而癒嗎? 10:44 強迫症容易復發? 11:18 如何與強迫症親友相處?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 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5月15日是臨床心理師節嗎?你是否對「臨床心理師」一詞感到陌生?在1953年,台灣出現了第一位臨床心理師,而1986年5月15日在考試院的會議紀錄上,第一次將臨床心理科專業人員登載於官方文件上,即正式確立「臨床心理師」職業稱呼。但臨床心理師總被冠上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是「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但其實這三者都是不同的職位,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下,協助患者一步一步重整生活,走出困境,創造人生新的意義。     心理師等於醫師嗎?   心理師和醫師是不一樣的!心理師(包含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和醫師的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師雖具備精神科相關藥物的知識,但沒有開藥或下診斷的權限,只有精神科醫師才有資格開立藥物與診斷書,而心理師的專長是為患者做心理評估、諮商與治療,但精神科醫師則是以藥物為主要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穩定基本生活,談話為輔。另外,其實在台灣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只有「心理師」或是「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喔!     臨床/諮商心理師有各自的專業   「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又是不同的職位,雖然都是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但「臨床心理師」在培訓養成的過程中,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學習和臨床經驗,「臨床心理師」在面對精神病或心智功能障礙的患者時,能協助醫療評估並安排深層的治療計畫,例如為腦部受傷患者的神經心理功能進行治療,通常面對的患者都是有持續性問題,而且偏離生活常態的人。   諮商心理師則是提供暫時適應不良的患者尋求支持、宣洩情緒、傾聽心裡話的一個管道,患者還保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主要是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諮商的對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調適情緒,提升他們對生活的適應力,找出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尊重專業,別再傻傻叫錯了!   不論是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都是具備專業證照,並在各自的領域中為患者提供最好的協助,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在患者患病的過程中能出現轉捩點,為患者的人生帶來一絲微光,在他們心裡肯定也承受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的負擔與壓力,所以更需要尊重他們的專業,好好的稱呼他們,談到這邊,ME粉們是否對「臨床心理師」有更多瞭解了呢?在今天臨床心理師節,讓我們好好對臨床心理師們說:「謝謝您們,因為您們的存在,讓世界多了更多溫暖與期待!」。     資料來源: 1. http://www.tch.org.tw/tchweb/ArticleContent.aspx?UniqueID=1915&Category_D_ID=39 2. https://www.lijen.net/post/10qa-about-counseling 3. http://www.tncp.org/p/tncpa01.html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430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醫師心理大解密!分享醫師執刀前的身心調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5

  • 八成婦女難逃產後憂鬱症 產後胯下痛、漏尿恐是憂鬱原因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懷孕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事,隨著寶寶健康出生,有些產後媽媽卻開始出現情緒低落的憂鬱情況,甚至嚴重者還會罹患產後憂鬱症,造成情緒及生活上的不適。若是不幸得到產後憂鬱症,產後媽媽及其家人又該如何因應呢?讓身心科醫師帶你認識產後憂鬱症,陪伴你走過情緒療癒,展開健康的生活。     暫時性的產後憂鬱情緒,產後一至二週大多能緩解   新生兒誕生之後,約有七成至八成的產後媽媽,在生產後三至五天會出現短暫的憂鬱情緒、焦躁不安、難以專心、莫名流淚、睡眠品質不佳或自我懷疑的情形,類似的精神及心理狀況持續一週至二週後,就會慢慢緩解、復原。但有些產後媽媽,憂鬱低落的情緒會繼續漫延,甚至演變成「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無法自行痊癒,需及時醫療協助   根據臨床統計,產後憂鬱症約有10%的盛行率,產後憂鬱症在產後三個月至六個月的時間,產後媽媽會出現連續二週以上的整天情緒低落,對原本喜歡的事物興趣缺缺、沉浸悲傷情緒、思考變慢、猶豫不決、懷疑自我能力、食慾不振胃口不佳,或難以入眠、容易夜醒無法入睡的睡眠障礙等情形,嚴重者甚至會有自殘或是自殺的想法。若是發現產後媽媽有上述症狀需提早就醫,以防病情惡化衍生悲劇。若是未能即時治療,相關的憂鬱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個月或一年以上。           產後憂鬱症難以自行痊癒,若沒有即時治療,可能會衍生其他的精神疾病,例如:憂鬱會變成重度憂鬱症,焦慮症狀衍生為焦慮症,容易煩心大小事、煩躁不安,或引發強迫症,過度擔心小孩的健康,造成重複清潔、洗手等狀況。更嚴重者會出現產後精神病,產生幻想、幻覺,甚至引發高自殺率或殺嬰率。     生、心理及社會都可能影響產後憂鬱   ●生理層面:產後雌激素及黃體素急遽下降,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色胺酸、正腎上腺素等)下降都會影響情緒起伏,產後胯下痛、漏尿、痔瘡等生理不適,也會增加產後媽媽的壓力負擔。   ●心理層面:產後媽媽的角色轉換,從原本的被照顧者,需轉換成照顧者,有些媽媽對自我缺乏信心或自我懷疑,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另外,產後的身形變化,也會讓媽媽難以適應。   ●社會層面:家庭組織從原本夫妻二人,加入寶寶變成三角關係,組織的改變,需要經營建構穩定的關係,爸爸也要學習適應如何當個好爸爸的角色,爸爸角色轉換也需和媽媽一起努力,都可能造成產後媽媽的壓力。再者,家人長輩對小孩教養意見的分歧,也是新手媽媽壓力來源之一,例如餵母乳、是否吃保養品等,都可能引起家庭紛爭或是情感不悅。     體貼細微的觀察,提早察覺產後憂鬱症狀   產後憂鬱症會影響患者情緒及生活作習,產後媽媽及家人也能經由生活中細微的觀察,察覺自己或家人是否有產後憂鬱的症狀。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常會感到無由的身體疲累,做事效率降低、難以作決定,自我感覺不同於過往。家人的感覺通常更加明顯,會發現產後憂鬱症的媽媽容易心不在焉,沒有精神、變得自閉,減少社交活動等。     身心科就醫,專業療程擺脫產後憂鬱焦躁困擾   若懷疑或發現自己或家人有產後憂鬱狀況,可盡早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身心科醫師李旻珊表示,醫師首先會與產後媽媽進行深度會談,了解媽媽的家庭背景及壓力來源,判斷是否罹患產後憂鬱症。   治療產後憂鬱症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因產後媽媽大部分都有哺乳需求,建議從非藥物治療著手,透過心理諮商紓解壓力源,提供精神營養品的補充,或最新的微電流刺激,有益媽媽緩解憂鬱情緒,另外,藉由芳香療法也能幫助媽媽舒緩焦躁情緒。   藥物治療會針對產後媽媽的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有些人會擔心藥物對哺乳寶寶造成影響,其實不用太擔心,抗焦慮及抗憂鬱的藥物不會分泌到乳汁中,所以不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但若是鎮靜型的藥物,會導致寶寶出現嗜睡的情形,建議媽媽暫時停止服用。   李旻珊醫師呼籲產後憂鬱的媽媽,家人的陪伴及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產後媽媽或是朋友有出現類似症狀,千萬不要遲疑,也不要聽信網路偏方,請尋找專業的身心科醫師進行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重拾幸福健康的家庭生活!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現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 院長 學經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身心醫學及認知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2

  • 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你是否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失眠?你知道失眠和睡眠障礙的差別嗎?想要依賴安眠藥改善睡眠,卻會導致夢遊!?生理或心理疾病都有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好,本集邀請到精神科李旻珊醫師為我們講解什麼是失眠?人人都會有的失眠症狀到底如何解決?趕快來看看醫師教你如何睡得好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23 失眠掛號科別疑慮:身心科/精神科 00:44 失眠的定義介紹 :睡眠時間、深度睡眠 01:27 睡眠障礙介紹:失眠、夢遊、不寧腿 01:52 睡眠障礙的原因 :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 02:51 睡眠障礙治療方式 04:50 睡眠檢測流程介紹 05:59 居家睡眠檢測儀 06:23 病患服史蒂諾斯夢遊案例 07:57 B群食用建議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採訪感謝: 聖諦亞健康管理診所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老年精神專科醫師 臺灣成癮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0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