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關節痛共有4筆結果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隨著元宵節到來,象徵著過年連假結束,許多人因為豐盛聚餐的大魚大肉,使得痛風問題浮上檯面,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更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很多人會以為痛風不痛就是痊癒了,但其實痛風的風險還是存在,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未爆彈。究竟平時要怎麼避免痛風,小心這種隨時可能爆發的健康隱患呢?這次美醫誌就帶大家深入了解什麼是痛風,別讓疼痛感影響你的新年好心情囉! 什麼是痛風?為什麼好發於男性? 痛風是一種因尿酸結晶引起的發炎反應,發作時相當疼痛,連微風輕撫都令人痛不欲生,因此俗稱為「痛風」。內科醫師蔡昀臻指出,尿酸通常由腎臟或腸道排出,但當體內的尿酸含量太多,或尿酸排出受阻時,尿酸便可能在關節形成結晶,引發痛風。 尿酸是普林代謝的產物,普林經由肝臟代謝形成尿酸,最後由腎臟將尿酸排出體外,主要來自於如海鮮、內臟等高普林食物或老廢細胞代謝,男性若每100毫升血液中的尿酸值在7毫克以上,女性6毫克以上時,便可能有痛風初期的「高尿酸血症」表現。 痛風的高風險族群,通常會因為代謝或排泄功能異常,而容易積累尿酸。常見的好發族群包括有家族遺傳史者、患有糖尿病或慢性發炎等疾病者、長期攝取高普林食物者等。除此之外,男性罹患的痛風機率也相較於女性更高,這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幫助尿酸排出,因此女性的尿酸濃度通常會比男性來得低。 痛風4病程!你的痛風在哪階段? 痛風的病程可分為4期,初期症狀可能較不明顯,因此許多患者會先求助於家醫科、內科或腎臟科,蔡昀臻醫師建議,若症狀頻繁或無明顯改善,則可考慮至風濕免疫科進行進一步的專業診斷與治療。 1.高尿酸期:通常是在抽血檢查時發現尿酸值偏高,進而發現可能有痛風風險。此階段無明顯的關節炎症狀,雖然不一定要治療,但仍應特別留意藥物的使用,避免誘發痛風,並記得定期追蹤,留意關節是否有不適感。 2.急性期:尿酸結晶在關節堆積,導致關節突然的紅腫、劇痛,常於午夜發作,疼痛部位常見為腳指頭、膝蓋、手肘等關節處。 3.間歇期(慢性期):急性痛風的腫脹消失,關節不再疼痛,但痛風其實並未治癒。 4.關節炎:此階段疼痛次數會更加頻繁,關節處出現結晶沉積,伴隨關節壓迫或變形。 痛風的治療方式,這些要點要記牢 痛風治療的前提,要先釐清造成痛風的原因,究竟是攝取的食物含有過多普林,還是身體的肝、腎、腸道出了問題。 痛風治療可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有些人急性期時會自行購買藥物來緩解疼痛,但降尿酸的藥物在使用上應特別留意,避免造成藥物過敏,蔡昀臻醫師建議,最好先經過醫師評估後,再依照醫囑建議使用藥品來緩解。 ● 急性期痛風 急性期痛風治療的首要目標,便是止痛、消炎,通常會使用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但有些患者可能腎臟有些損傷,不適合服用消炎藥,所以醫師可能會用到類固醇。另外可能還會用到秋水仙(Colchicine)來緩解發炎,秋水仙並非降尿酸的藥物,而是透過抑制免疫細胞來達到消炎的目的,可能有噁心、嘔吐和腹瀉等副作用,也較容易與其他藥品產生交互作用,因此在治療上需要由專業醫師評估,限制秋水仙的使用。 ● 慢性期痛風 慢性期痛風的治療的關鍵,就是攝取減少高普林食物、使用降尿酸藥物、適量的攝取水份、適度運動及調整生活作息。很多人會以為痛風「不痛」就已經康復了,但其實痛風風險還並未消失,因此蔡昀臻醫師提醒,痛風患者一定要記得規律看診,痛風其實和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相同,都是需要長期關注、留意的病症,切勿擅自停藥或改服來路不明的偏方。 痛風患者需注意的生活習慣 1.飲食控制:避免高普林食物,如奶類及乳製品、蛋、肉類、海鮮類、豆類及豆製品、蔬菜類、酵母粉等。 2.水份攝取:少喝酒精飲品及高果糖飲料,每日飲水量至少2000㏄,幫助尿酸排泄。 3.健康生活:規律運動、適量減重,並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健康食品,以減輕肝腎負擔。 痛風並非只發生於中老年男性,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年輕人痛風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蔡昀臻醫師表示,痛風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發現與持續追蹤,因此年後若發現關節疼痛不適時,千萬不要輕忽,盡早就醫檢查,別讓新的一年被痛風影響。 諮詢醫師:蔡昀臻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 台大臨醫所博士班 台灣內科醫學會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 風濕關節復健治療訓練合格 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AFAA)個人體適能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中醫減肥有效嗎?年後發胖怎麼救?該選埋線還中藥? 影片|痛風不痛不代表沒事?不只飲食要注意,慢性痛風沒治療,當心留病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3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痛風不痛不代表沒事?不只飲食要注意,慢性痛風沒治療,當心留病根! 年終歲末尾牙、春節假期的大魚大肉,也讓這個時間點成為痛風好發的高峰期。痛風是一種常見,但也很容易被忽視的代謝性疾病,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痛風好發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年輕,但很多人往往都只注重痛風急性期的緩解,反而忽略慢性期的治療,認為痛風「不痛」就沒事,其實痛風並未完全康復,在身體中形成健康隱患。這集《名醫問診室》就要揭密痛風的病程和治療注意事項,你以為痛風只要不吃海鮮、不喝酒就沒事了嗎?能夠讓這麼多人痛到懷疑人生的痛風,可不是這麼簡單的小角色!一起來聽聽醫師怎麼說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6 什麼是痛風? 01:13 痛風好發族群 01:42 痛風的病程 02:48 痛風該看哪科? 03:16 痛風的治療方式 04:35 痛風的注意事項 05:20 醫師小提醒 諮詢醫師:蔡昀臻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 台大臨醫所博士班 台灣內科醫學會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 風濕關節復健治療訓練合格 美國運動體適能協會(AFAA)個人體適能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久坐不動風險高!血栓嚴重到要截肢?沒坐飛機也可能有「機艙症候群」 影片|中醫減肥有用嗎?為何我減得這麼慢?該選中藥還埋線?年後減重必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03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常見的過敏,可能是對於食物、空氣、過敏原等等引發的過敏反應,但你知道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嗎?慢性過敏從輕微的蕁麻疹,嚴重到氣喘發作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很容易被誤診。所以這一次美醫誌要帶大家來認識什麼是慢性過敏,包括慢性過敏的病程是如何發展的、怎麼樣才會判斷為慢性過敏,以及慢性過敏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6 所謂的慢性過敏是? 01:37 過敏與發炎反應關係? 01:44 長期發炎對健康的危害? 02:45 脂肪對慢性發炎影響? 03:09 慢性發炎會影響心理疾病? 03:29 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03:56 過敏原檢測有用嗎? 04:51 醫師給慢性過敏者的建議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換季過敏不用怕,抗炎彩虹食物打造全身抗敏防護盾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