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壓力賀爾蒙共有2筆結果

  • 壓力荷爾蒙猶如類固醇,想改頭換面瘦得健康,先學會擺脫情緒風暴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當情緒的調節出現問題,你習慣用吃來排解嗎?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從心理因素來探討無非是想找出多一分減重成功的機率,讓長期失衡的患者走到對的減重道路上。因承接太多的心理壓力導致肥胖,並不代表你就是一個抗壓性低的人,只是每個人的宣洩辦法不同,你的身體也會因為荷爾蒙下的指令而囤積脂肪。 掌握身體的主控權,從認識自己,學習分析壓力來源,你會知道原來自己的不安,可以被轉換,進而成為減重的動力。     荷爾蒙讓人無所適從?情緒壓力被釋放,體重自然瘦   每當壓力爆棚,情緒得不到紓解,你是否很想吃鹽酥雞,抱著炸雞桶當消夜,這樣的情緒轉換最直接影響的,自然是我們的體重了。奇怪的是,大家都知曉晚上吃炸的會胖,也知道吃類固醇會變胖,卻不曾想壓力荷爾蒙其實就是類固醇,當你累積太多的壓力荷爾蒙,當然就變胖啦!   有些人心寬體胖,心情好才能吃更多,越有壓力越能吃,幸福肥就是他。有些人則是一旦面對壓力,注意力都在上面,身體受到壓力荷爾蒙的影響而越吃越多卻沒有感覺,因為注意力都集中在對抗壓力來源,沒發現飲食狀況已出現異常,回過神,才驚覺自己怎麼變成一個不認識的樣子。     掌握身體的主控權,擁抱壓力而非迫於壓力   談到情緒壓力影響體重,內科醫師馬文雅分享:「現實中總會有怎麼樣都瘦不下來的苦主,飽受溜溜球效應影響,減肥後又不斷復胖,苦苦掙扎卻總是陷入迴圈。」在這樣的情況層出不窮下,馬醫師開始改變作法,引導病患重新認識自己、審視需求,進而找回身體自主權,喚起改變的動機,這樣下來減重效果反而優於過往。     別用食物填補內心安全感,找對宣洩的方法才是減肥必勝秘笈   與其嚴格控制各項數值,不如想想壓力從何而來;肥胖大多是各種壓力造成的堆積,當壓力大軍壓境,食物成了安全感的替代品。   馬醫師認為:「我們對於減重的期盼值遠高過於正常可達成的範圍,許多病人要解決的先是他的外表焦慮,他的自我厭惡;在認同的議題上,我們帶著病人去分析肥胖的成因,當病人需要重新設立目標,至少我們能先告訴他改變自己對待身體的方式。」     外貌焦慮是現代社會通病,肥胖議題只是心靈破碎的遮羞布   透過對話與選擇,她希望能讓病患重新掌握自我認同,而不是長期處在自我厭惡的情境下,又因醫囑上的嚴格要求感到腹背受敵;有時這樣的情緒反而會讓患者產生強烈的排斥感,原本我們只是限制他的飲食,立意良善,在對方看來卻變成否定他的樣貌,這也是外貌焦慮的一個現象。   過去我們總認為是肥胖造成我們不自信、焦慮、憂鬱,進而引發多種生理疾病,但沒想到生理反應是在服務心理需求,是心靈的匱乏,才讓嘴巴不停想用吃來填補空洞。   馬醫師笑談,以前她會指著數據追著病人,每天的糖量攝取只能多少,鹽類攝取又超過多少,要運動、要喝水、數值有沒有超標;現在,她明白先解決病人在意的點,點破患者的過多期望,當患者丟棄誇張的目標設定後,反而能輕鬆面對減重,事半功倍 。     壓力來臨打或逃,不,你可以接受並重新轉化成推進力   野生動物的本能是遇到危險要麼打,要麼逃,他們沒有囤積食物的習慣,也不會把自己吃出一個肥肚子影響活動。(除了橘貓)   每一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不滿意的地方,壓力代表你對自己的期待在哪裡,但目標要求是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就成為醫師與病人的共同議題。當你正視這個問題,不帶情緒的眼光去面對減重,別把身材與人生成敗掛勾,這條路也就沒那麼難了。     諮詢醫師:馬文雅醫師    學經歷: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兼健康衛教諮詢中心主任、教育部部定講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醫師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特約主治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會員 糖尿病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看不見的壓力荷爾蒙,自我厭惡合併飲食失衡,小心讓你一路肥到掛 影片|瘋狂運動健身就是鍛鍊不出川字腹肌?醫美儀器助你「躺著」增肌減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2

  • 看不見的壓力荷爾蒙,自我厭惡合併飲食失衡,小心讓你一路肥到掛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大家常說30歲後新陳代謝變慢,喝水就會腫,吸空氣都會胖?!但科學研究證實,新陳代謝直到60歲後才開始不可逆轉地下降。讓人變胖的主因,其實是來自於壓力引發的荷爾蒙反應;當你的內分泌失調、荷爾蒙失常,又怎麼能維持健康體態呢? 所以,減肥最忌諱走錯路,找出壓力荷爾蒙生成的正確原因,檢視你的壓力來源,才能在減重的路上,筆直向前,而不是來來回回。成為一個幸福瘦的人,心情愉快不復胖,一點也不難。     心靈創傷使人肥,原來情緒與肥胖大有關係   一個禮拜前才喊著說要減肥,現在手上卻捧著一顆甜甜圈,安姆安姆吃得正開心,轉過身卻發現鏡子裡的自己,已經把舊衣服撐得變形!這樣的場景還熟悉嗎?是不是在很多生命階段都曾出現?   身材胖瘦的癥結點從來不僅僅是飲食與運動而已,當人們發現心情是影響身材的主因,還會讓自己天天暴露在壓力反應爐下,緊緊依附零食帶來的短暫美好嗎?這個問題其實很有趣,過去人們認為肥胖問題影響生理機能,間接影響情緒;但臨床經驗卻顯現不一樣的結論,肥胖是一個結果,它的存在無非是因情緒的調節出現問題。     逆反心態讓人忽略肥胖成因,孩子也有身材焦慮   要談論到成人肥胖的問題前,先讓我們看看孩子的大腦是如何面對肥胖壓力;小朋友的想法單純,杏仁核反應直接,當他受到指責、嘲笑會出現兩種反應,一種是陽奉陰違:說著不會再吃了,但還是受不了誘惑繼續吃。   另一類的孩子則是表現出叛逆的情緒,否認外在給他的定義;內科醫師馬文雅說:「這樣的孩子會常顯現出『你越這麼說,我越是要這麼做』的行為反應;『你說我胖,我就越不節制,因為我不覺得自己胖,你這麼說我,代表你根本不愛我。』孩子從心裡去否定這件事,在情緒上先給雙方打了一個叉。」日後要再修復親子關係,也非常困難。   「未來,這樣的孩子即使過胖也可能認為自己不需要減肥,要說服他改變生活習慣也很困難,他認為自己這樣子很健康而不是胖,最嚴重的是沒有病識感,你要他承認自己胖是一件很難的事,羞恥與憤怒也會左右對方的行為意念。」     成年人減重議題,找到壓力來源,喚回身心健康,而非挑戰極限   「成人的大腦承擔壓力的方式相當複雜;有些人天生骨架大,從小就長得比較大隻,他的減重議題可能常困在「我想變成別人」的自我厭惡中,總是想尋求他人的認同感而不自知;他要面對的議題則是現實與期望目標的差異,改善自我厭棄;找到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減重就能事半功倍。」馬文雅醫師這麼說。   另一類人則是青春期都還保持在正常體重,但出社會後工作幾年,整個橫向發展,連自己都沒有發覺,等到某天照鏡子才發現,奇怪自己怎麼變成一個認不出來的樣子。這是因為人們承擔了過重的環境壓力,專注力都在放在外面了,忽略自己正在發胖;但是人們的身體機能並沒有辦法承受這些突然增加的體重與脂肪,這些多出來的負擔會對身體更大的危害,生理機能遭到破壞,這樣的族群反而更容易生病。     人體的自然防衛機制,體重5%上下修正皆為安全範圍,超過則要當心   馬醫師也提到:「我們的身體很聰明,一般情況下,體重因外在影響上下調整5%是很正常的,但若是突然超過這個範圍,例如一個月突然胖10、20公斤,上下變動過猛,就要特別注意。」也許是荷爾蒙出現變化、新陳代謝改變,這樣的生理因素就要按照醫師的指示下進行體重管理,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當社會壓力蓄積越多,人們受到的情緒反彈也就越大,我們身處在相對壓抑的時空背景下,因著疫情的關係,許多人也悶出不少毛病來,唯有找到壓力的釋放點,找回身體的掌控力,才能在眾多挑戰中,常保隨遇而安的閒適自信。     諮詢醫師:馬文雅醫師    學經歷: 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任兼健康衛教諮詢中心主任、教育部部定講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醫師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特約主治醫師 桃園榮民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內科醫學會會員 糖尿病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小心甜蜜陷阱!皮膚老化、記憶力衰退、抑鬱上身,都是「糖」惹的禍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1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