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美醫誌共有178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自5月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以來,公共場所關閉,公司企業啟動居家辦公模式,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到底疫情對於喝酒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說,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雖然喝酒地點從餐廳轉移到家中,許多國家都發現大多數喝酒的人喝的量會比原本還要多,在美國、英國、德國也發現酒品銷售量反而增加。 此外,可能是因為在家中時間變長的關係,歐盟國家的家暴通報案件大幅增加,這也反映出面對疫情的恐慌,或是家人之間的相處問題在此時浮上檯面。有些人選擇喝酒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安恐懼,在門診也觀察到有不少原本已經戒酒成功的病人,在疫情期間控制不住又開始喝酒了。 至於喝酒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呢?張祜銘表示,大量喝酒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能力,研究也發現,大量喝酒會抑制打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此外,喝酒可能會造成肝臟、腸胃及心血管等器官病變,造成在疫情期間不必要的外出就醫。OECD國際組織在2020年曾經提出呼籲,各國政府應該重視國民飲酒健康問題並制定政策,飲酒者也應該注意喝酒習慣在疫情期間的變化。 面對疫情可以怎麼做呢?張祜銘提供以下一些方法讓大家可以試著幫助自己度過疫情帶來的恐慌: 1.規律作息:固定的躺床及起床時間,避免睡眠紊亂而依賴酒精。 2.適量飲食:固定的吃飯時間,選擇健康飲食,避免空腹飲酒造成更大傷害。維持體能:定期安排在室內可以做的運動,例如瑜珈、快走、深蹲。 3.維持人際:主動關心久未見面的親友,也可以定期安排視訊聚會,避免因隔離的孤獨感而飲酒。 4.接納自己:接納疫情期間的壞情緒,不要藉酒澆愁反而愁更愁。 5.建立目標:多出來的時間空檔,很適合為自己訂下一個具體的目標並做出改變,回歸工作時同事也會驚訝於您這段期間的改變。 6.尋求協助:如果自己的情緒、睡眠或飲酒問題無法獨自處理,也可以電話聯繫專業人員尋求建議或主動就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具有完整的成癮醫療團隊,可在門診進行飲酒問題的評估與治療,此外也在衛福部協助下設置飲酒問題諮詢專線,民眾對於醫療資源相關疑問都可以撥打電話至(02)2728-5791諮詢酒癮個管師。希望在疫情尚未落幕之前,大家都可以調整好生活型態並維持健康,為回歸原本工作及生活做好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東方人的髮色屬於黑髮,想要變換髮色呈冷灰、粉紅、乾燥玫瑰等顏色,就必須要藉由脫色、脫染劑(俗稱漂髮)先淡化頭髮中的黑色素,再輔以染髮劑來顯現出色彩。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您,頭皮是毛囊最多、最密集的部位,使用脫色、脫染劑要小心留意,不當使用則可能出現如紅斑、搔癢等症狀。 食藥署表示,脫色、脫染劑一般多有兩劑,第一劑為鹼劑,有些產品會添加過硫酸銨(Ammonium persulfate)、過硫酸鉀(Potassium persulfate)、過硫酸鈉(Sodium persulfate)等成份,利用氧化還原的反應熱強化效果;第二劑則為含過氧化氫的水溶液,使用時將兩劑混和,可淡化毛髮中的黑色素氧化分解使毛髮顏色變淡。而使用脫色、脫染劑時記得要戴手套。塗抹時要避免脫色脫染劑接觸臉部或頸部,若不慎接觸時,應立即沖洗;也要避免塗抹及沖洗時接觸眼睛,若不慎接觸時,應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迅速就醫。使用後若皮膚有任何異常現象,應迅速就醫。 脫色、脫染劑屬於特定用途化粧品管理,購買及使用前可以先上食藥署建置的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系統(網址:http://info.fda.gov.tw/MLMS/H0001.aspx)查詢是否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准,使用脫色、脫染劑前應請詳閱說明書,並依據使用方法正確使用;也不要將脫色、脫染劑使用於頭髮以外的毛髮,如眉毛、睫毛等;此外,剛修臉或剃臉後,也應避免使用,如屬於敏感性皮膚者,建議使用前諮詢皮膚科醫師;於脫色、脫染後一星期前後,不建議進行燙髮。 食藥署提醒您只要過去曾因為使用脫色、脫染劑,引發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等症狀;或頭皮、頸、臉部有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或身體有特殊情況(如患病、病後恢復、生理期及懷孕期間等);腎臟疾患或血液疾病之患者,都應避免使用脫色、脫染劑。而脫色、脫染劑未使用時,要存放時應放置於孩童無法接觸的地方,也要避免存放於高溫及日光直射的場所。 最後,消費者若發現有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可通報食藥署建置的「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通報專線:(02)2521-5027。為增加消費者對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食藥署特別成立「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粉絲團,更多化粧品安全選用資訊請上http://www.facebook.com/tfdacos查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維護民眾佳節期間吃得安心,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啟動「110年中秋複合式專案」,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月餅及其餡料製造業稽查」及「中秋應景食品抽驗」等兩項稽查專案,於源頭製造端及市場販售端加強查驗,全面把關秋節食品! 首先,針對中秋佳節國人常購買作為送禮或與家人共同享用之月餅,食藥署將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月餅及其餡料製造業之作業環境、製造過程、人員衛生及產品標示等進行稽查,並抽驗其月餅或餡料,檢驗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相關規定。另於量販店、賣場、超市、傳統市場等各類販售通路,加強抽驗蛋黃、生鮮蔬果、禽畜水產品、豆製品及醬料等中秋應景食品,檢驗各項衛生標準、食品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殘留等項目,保障民眾在佳節期間的食品衛生安全。 食藥署呼籲食品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遵守食安法相關規定,並響應政府防疫政策,以兼顧防疫與民眾食用安全。此外,提醒民眾歡樂過節之餘,記得不要吃太多而造成身體負擔;購買之月餅及食材也要妥善保存,隨時注意新鮮度並於保存期限內儘早吃完,這樣才能開心享受佳節美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衛生福利部於30日舉辦「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秋節產品聯合推廣活動」線上記者會,總統蔡英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透過線上相挺,齊聲邀請社會各界共同響應這次「無接觸送禮兼作公益」的活動。熱血主播徐展元、輪椅舞國手黃薏蓉,與衛福部次長李麗芬,更一同用開球儀式為線上展售會揭開序幕,用最熱血的態度,齊力推薦最優質的商品,精彩內容通通都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粉絲頁。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募款狀況不如往年,衛福部特別設計環保的電子書,並首度於官網推出「暖心送好禮活動」,透過「一指訂購」讓民眾「無接觸,送好禮,送到心坎裡」。總統蔡英文現聲表示,請大家上網搜尋815179,就能找到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優質的中秋產品,每一樣都是送禮的好選擇,呼籲大家將愛心化為實質幫助,也將滿滿的祝福傳遞給親朋好友,過個最有意義的中秋佳節。 這麼多元優質的中秋好禮如何選擇呢?衛福部社家署貼心推出line@機器人客服,透過一對一的問答服務,讓民眾快速瞄準心儀的好禮,一指下單不手軟,將最用心的中秋祝福散播出去,讓後疫情時代的中秋節不僅圓滿,更充滿溫暖。 最多元的選擇,更便利的購買方式,就是要讓你「一指」買好買滿,相關活動資訊都將陸續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faa.gov.tw),歡迎大家加入持續追蹤,或可上活動官網(www.815179.com.tw)了解更多,誠摯邀請您送禮兼做公益,用最實際的購買力給予身心障礙朋友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肺癌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肺癌是107年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癌。而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 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際,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顧肺4招「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呼籲共同降低肺癌發生及COVID-19隱形威脅。 第1招 戒菸 「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另外,吸菸者若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因此,戒菸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https://reurl.cc/MAz58p),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https://reurl.cc/ogY2rj),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2招 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並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3招 篩檢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有關LDCT肺癌篩檢之建議族群及相關風險等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手冊】https://reurl.cc/O0m3KD、【影片】https://reurl.cc/Ak3mZK)。 第4招 警訊 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肺癌和新冠肺炎雖然都有咳嗽、喘不過氣、衰弱疲倦等症狀,但新冠肺炎個案之上開症狀,通常是急性發作,且多伴隨著發燒、肌肉疼痛、味覺及嗅覺喪失;而肺癌通常是持續性或原因不明的咳嗽、喘不過氣;疲倦衰弱現象通常持續超過4週,且多伴隨著咳血(痰中帶血)、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其他肺癌警訊尚包括:持續或反覆性的胸部感染、肩背疼痛、聲音沙啞或呼吸出現喘鳴聲等。以上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或新冠肺炎引起的,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做好防護措施,儘早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以免耽誤病情。 在COVID-19疫情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約為25%,而肺癌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建議民眾,尤其是肺癌等癌症患者,務必做好預防措施(正確勤洗手及配戴口罩、避免觸摸眼鼻口),保持社交距離,並經醫師評估後施打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慢性病人不敢去醫療院所但有定期就醫服藥需求,健保署自110年5月15日起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全國三級警戒降級或解除之次月底為止,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不僅有效減輕患者疫情期間就醫的心理壓力,更可降低暴露風險。 王先生住在台南市東山區,長期固定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去(109)年9月因腹部不適,需要進一步檢查,診所醫師將其轉診至嘉義的醫院並診斷出肝癌早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定期追蹤。今年5月恰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王先生即便身體稍有不適也不太敢就醫,預定回診日前晚還焦慮到失眠。醫師評估王先生病情尚屬穩定,告知疫情期間可透過「視訊診療」看病;但因不諳智慧型手機操作,於是請王先生可用「電話問診」,看診後由家屬攜帶健保卡至醫院過卡、繳費及領藥。 健保署南區林純美組長表示:目前雲嘉南地區已有55家醫院、1,389家基層診所受衛生局指定為視訊診療機構,民眾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即時查詢各縣市視訊診療的院所名單及掛號資訊,以電話或網路預約,亦歡迎加入健保署官方FB、Line帳號,進一步了解視訊診療就醫流程等最新消息。建議可先電話詢問院所,或撥打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0。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ㄧ,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8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等危險因子外,有菸檳行為者,定期口腔黏膜檢查也不可少。 實證顯示,有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增加3成5,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情形也大受影響,根據1~6月最新統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減少約1.5萬人次(6/%)。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於防疫期間做好全防護,抗疫也要防癌,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記得於疫情緩和後,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自我檢查5症狀-「破斑硬突腫」 預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為「拒絕菸檳、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有嚼食檳榔與吸菸行為的民眾需及早戒除菸檳等有害物質,也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建議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口腔黏膜檢查,降低死亡風險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篩檢率達約5成,就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為降低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不過,防範口腔癌不能僅靠政府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等單方面推動篩檢,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之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就可接受檢查。依資料顯示,經檢查發現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是為建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的機制,中央與地方腳步一致,加強疫苗接種推動,提升群體保護力,維護國人健康。 2021年7月22日版本 試辦期間若台灣本島地區民眾也進行意願登記,試辦期過後是否還需二次進行意願登記? 不需重新登記,意願登記只要登記過一次待接獲簡訊通知,即可於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進行預約登記。 意願登記成功後,符合資格會以簡訊通知,手機號碼輸入錯誤該如何修改? 手機輸入錯誤,於開放意願登記期間皆可重新修改。 已施打第一劑,第二劑也可以先進行意願登記嗎? 可以,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於預約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後,隔日開放意願登記。 可以重複進行意願登記嗎? 若已完成意願登記成功,再次登記則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供確認。 如何查詢之前的意願登記結果? 請您直接點意願登記輸入身分驗證資料,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 使用意願登記查詢,出現 「您符合預約資格,將暫停您『意願登記』登記功能」的訊息? 此訊息表示您符合預約接種登記資格,需要等到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隔天,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若您未進行預約接種登記者,需等到該期預約接種登記時程結束後,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請問公費疫苗預約簡訊通知內容?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通知]您的登記序號:0000000000,請於0/0~0/0至本平台選擇接種站及時段,進行預約接種。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身份認證方式?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2種方式: 1.身份證號+健保卡卡號 2.健保快易通APP+驗證碼(無讀卡機請使用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IOS下載點這裡,Android下載點這裡)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預約管道? 提供4種管道: 1.疫苗預約平台 2.健保快易通APP 3.攜帶健保卡前往藥局或各縣市衛生所預約 4.攜帶健保卡前往4大超商使用kiosk機預約 手機誤植該如何修改? 請您點選取消預約後,重新進行預約接種登記。 預約接種登記成功,忘記列印預約記錄該怎麼辦? 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年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查詢後可利用列印功能列印預約記錄,也可使用手機拍照。 系統可以查詢預約記錄嗎? 可以,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 請問選擇施打站要如何看到施打站詳細地址? 選擇施打站後,主畫面會顯示施打站詳細地址。 為何選擇日期/時段卻出現「額滿」? 表示該日期/時段預約人數已額滿,請您改選擇其它日期/時段,謝謝! 已預約但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以修改嗎? 當您預約成功後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於當期開放預約期間內,於系統點選取消預約功能,取消疫苗預約後於開放預約期間內皆可重新預約。 已預約登記成功但忘記去施打疫苗,是否會再次發送簡訊提醒可再次預約登記? 系統會於每一輪意願登記截止後,發送簡訊給當期可預約接種的民眾,請您依簡訊通知於開放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重新預約。 外藉人士進行意願登記出現「您的卡號錯誤或非本期開放登記對象[9999]」? 外藉人士請依下列判斷輸入資料: 1.若已至移民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第一碼為英文),並且至健保署更換為新式居留證號健保卡,則以新式居留證號+新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2.若外藉人士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但尚未至健保署更換健保卡,則仍以舊式居留證號+舊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無法接種,最快何時可以再預約接種登記? 若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未完成接種者,則需等候該輪施打期程整個結束後的下週二才會收到簡訊通知,才能再至系統重新預約接種。 以第二輪接種期程為例,施打期程:7/16~7/22,若預約7/16但當日因故未接種,則需等候至7/22期程結束後的下週二(7/27),才會到收簡訊通知,才能重新至系統預約接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6日表示,「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指揮中心再次提醒,請民眾於「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開放意願登記時,先進行意願登記,後續才會收到預約簡訊通知。系統平臺會按疫苗分配情形、參照民眾登記之意願,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收到簡訊通知者才可進行下一步預約接種。尚未收到簡訊的民眾,會於後續符合預約資格後,收到簡訊通知,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請民眾放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醫兒科門診常有過敏體質兒童或青少年前來求診,其中一部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據統計,此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通常在接受治療後改善,但若一段時間未服藥或擦藥則容易復發,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中醫科醫師陳欣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臨床表現上為反覆發作,疾病程度會隨時間而波動,兒童的病灶為急性濕疹樣紅色斑塊,通常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伸側,嚴重者會搔癢不適、有滲出液,初期會有水泡、結痂,日久則脫屑、龜裂、苔癬化,過去認為此病是兒童疾病,但依據遺傳學與生理學資料顯示為終身性疾病,實際上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甚至在成年後才會發病,所以有些父母認為「長大後就會好」而不治療是錯誤觀念。西醫治療主要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的保水力,有三步驟治療流程,分為口服及外用藥,依病人輕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 陳欣瑜醫師說,根據文獻記載,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奶癬」、「胎歛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病因有: 一、稟性不耐:具有異位性體質; 二、濕熱內蘊:父母在孕前或妊娠期間恣食魚蝦、烤炸辣等物; 三、飲食不節:兒童容易嗜食偏食,特別是西式飲食含有大量糖份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四、外邪侵襲:氣候變化、暴露寒熱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肌膚腠理開合不調,在臨床表現上以濕、風、熱、瘀為主,臟腑則與心、肺、肝、脾相關。 常見有脾虛濕熱、血虛風燥、濕熱內蘊等證型,中醫師會根據四診合參歸納病人當下情況來決定用藥,除內服藥之外,針灸與外用藥(藥膏、外洗方)亦有相同治療效果,可依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 陳欣瑜醫師指出,近代研究發現,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搔癢、睡眠改善程度皆優於安慰劑,可有效減低西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量,由此可知,中醫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且可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學習與工作能力。除接受治療之外,須做到以下自我的日常保養,以維持療效: 一、皮膚適當保濕清潔; 二、環境中避免過敏原、控制室內濕度及溫度; 三、飲食方面:少吃加工、冰冷及油炸物,儘量吃新鮮原型食物,烹調方式清淡,記錄飲食以找出致敏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為內含空氣的腔室、當中有三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分為前庭(負責平衡)和耳蝸(負責聽覺),耳蝸內含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為聽覺的終端受器;柯蒂氏器含有兩種聽覺細胞: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當聲波從中耳進入內耳時,外毛細胞會放大聲音振動;內毛細胞會將聲能轉換為電位差、以利後續神經信號傳遞。傳輸至大腦以解讀聲音的訊息。 臨床上針對主訴聽覺困難者,會施予純音聽力檢查判斷其聽力損失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以優耳聽覺級為主,正常:小於25分貝;輕度聽損:26~40分貝,建議尋求專業諮詢;中度聽損:41~60分貝,建議使用助聽器;重度聽損:61~80分貝,需使用助聽器;極重度聽損:81分貝以上,使用助聽器並配合相關復健計畫,需學習唇語。 耳鼻喉科醫師上官瑋娟指出,聽覺系統任一部位受損皆可能造成聽力損失,依病變部位可分為: 一、 傳導性聽力障礙 發生於外耳、中耳,常見原因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情況。常可藉由藥物或手術改善。 二、 感音神經性聽障 發生於內耳或聽神經,常見原因有感染、老化、噪音、耳毒性物質暴露。 三、 中樞性聽障 發生於中樞聽覺系統,可能因老化、腦傷、其他神經疾病造成。常導致聽覺記憶及理解能力的減退。 四、 混合性聽障 同時存在兩種以上聽障類型。 感音性聽力障礙雖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輔具科技的進步、對於此類聽障者大有裨益。上官瑋娟醫師表示,目前常見的聽覺輔具依形式可分為: 一、 助聽器 基本原理是利用內建麥克風接收聲音、經過擴音器將聲音處理並放大後傳出,使聽損失者聽見本來聽不清楚的聲音。市面常見有:耳掛型(behind the ear)、耳內型(in the ear)、耳道型(in the canal)、深耳道型(completely in the canal)及骨導式助聽器。視情形可配合使用其他語音清晰度增強技術,如:方向性麥克風、噪音消除機制、雙耳配對功能等。 二、 人工電子耳 需藉由外科手術將電子裝置植入耳蝸,可放出電流、刺激聽神經產生聽覺。適用於兩側極重度聽損者,植入後仍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學習。 三、 生活輔具 主要功能是解決使用者生活上的問題、減輕生活中參與限制,依功能分為: 1.警示輔具:利用閃光或振動以警示環境變化; 2.電訊輔具:如電話擴音器、網路攝影機; 3.溝通輔具:使用圖卡或文字表達。 《日常聽力保健》 ● 避免過度或不當清潔外耳道。 ● 避免菸、酒、高分貝噪音場所、長時間配戴耳機。 ● 作息規律、睡眠充足、保持心情平靜。 ● 飲食均衡,攝取維生素ACE、Omega-3脂肪酸、深綠色葉菜。 ● 慢性病需穩定控制、定期回診檢查。 ● 聽損溝通零距離。 ● 儘量去除背景音。 ● 說話速度放慢點。 ● 關鍵字請說清楚。 ● 面對面和他說話。 ● 說話不要用吼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每個寶寶出生都充滿珍貴而喜悅,讓寶寶健康平安的長大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根據衛生福利部近5年(105~109年)統計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及嬰兒事故傷害始終列為嬰兒死因前十大之列,發生原因與寶寶的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遵守「五招安心睡」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避免讓寶寶暴露於嬰兒猝死及窒息危機中。 注意睡姿,安心舒眠 今年2月發生,高雄媬姆餵完奶將男嬰放在房間床墊上趴睡,之後離開房間,過了約1個半小時回房間查看,嬰兒已無呼吸,經地檢署相驗確定男嬰是吐奶再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喝完奶後仰睡容易嗆奶或溢奶,然根據研究顯示,趴睡是導致嬰兒猝死症的重要危險因素,由於寶寶仰睡時,食道在氣管的下方,吐奶逆流的液體因重力往下方透過吞咽進入食道,不會引起嗆到或窒息的問題,反而是趴睡或側睡,恐因逆流的液體進入氣管機會增加,造成嗆傷或窒息風險大增。因此,家長應特別注意嬰兒睡姿及睡眠環境的安全,才能幫助孩子擁有香甜的睡眠品質,降低意外發生。 安全睡眠環境,五招讓家長安心 為提供寶寶安全舒適的睡眠環境,國民健康署提出簡單好記的「五招安心睡」原則,協助父母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第一招 「不趴睡」 正確姿勢是「仰睡」,側睡因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另,父母或照顧者不要躺著在身上哄寶寶睡,避免大人小孩睡著發生翻身窒息或跌落等意外。 第二招 「不用枕」 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即能舒適入睡,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都可能提高窒息風險。 第三招 「不同床」 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為了避免睡著後同睡者之身體或被蓋覆蓋嬰兒口鼻造成窒息,嬰兒不可與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同床睡。 第四招 「不悶熱」 保持通風,保暖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 第五招「不鬆軟」 睡眠區域不宜有任何鬆軟物,如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床墊應平滑堅實,不建議使用防撞護墊及記憶海綿床墊。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小寶寶的睡眠環境很重要,遵守寶寶「五招安心睡」原則,可大幅下降嬰兒猝死風險,另外,保持空氣清新,尤其禁止二手菸,避免寶寶吸入造成氣管收縮,增加猝死症風險。家長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新生兒照顧錦囊,其中有「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安全睡眠環境」等資訊,針對寶寶的睡眠環境逐一進行檢視。相關衛教資料已放在國民健康署網站(網址:https://reurl.cc/O0R2E7)可自行下載使用,一起為寶寶睡眠安全把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仍然持續對全球民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幾種症狀如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血氧降低外,它同時還可能感染心臟、腎臟、免疫及神經系統,堪稱是無孔不入,這些器官的感染同樣可能造成嚴重及持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值得關注。 神經外科醫師莊淵丞表示,正常人體中的腦及神經組織會受到血腦屏障的周密保護,不會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輕易通過。但新冠病毒可使組織發炎產生縫隙後進入腦神經開始肆虐,引發腦炎、腦膜炎、脊髓發炎等狀況,患者此時會感受到頭痛、肌肉疼痛、肢體乏力、嗅覺味覺的改變及喪失等等不適。當病毒感染腦幹時,人體會無法察覺缺氧的危機,導致猝死,這是隱性缺氧或稱快樂缺氧的由來。 大腦中的血管也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目標,當血管發炎受到傷害後,原本提供給大腦的養分及氧氣會減少,影響到腦部運作,患者會感到白天容易疲倦嗜睡、夜間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更糟的情況是腦血管血栓的產生,伴隨而來的腦出血、腦梗塞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 許多研究指出,神經症狀的發生機會跟患者本身健康狀況、慢性疾病的存在、免疫能力等息息相關,當患者已產生新冠重症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時,會更加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所以已轉入加護病房,已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的患者,都會是可預期的高風險族群。 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還能產生多少後遺症?理論上大腦細胞組織受損會增加後續發生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機會,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追蹤。 莊淵丞醫師提醒,要避免新冠病毒的種種危害,仍是預防更勝治療。除了加強個人防護,避免群聚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接種疫苗預防染疫後產生重症、免疫力下降等等狀況,身體健康才有保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母乳具有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以增強嬰兒免疫力,保護嬰兒避免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並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西元2021年4月8日指出,迄今為止,尚未檢測到透過母乳和母乳哺育而傳播的活性COVID-19病毒(可引起感染的病毒),並建議所有母親繼續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遵循該基金會提供之「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保持寶寶健康與安全的哺乳技巧」,以確保母嬰的安全: 一、保持衛生良好下繼續母乳哺育 餵養寶寶須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把握3W的重要技巧(Wear餵養寶寶時戴口罩、Wash觸摸寶寶前後用肥皂洗手、Wipe定期清潔和消毒接觸過的表面)。 二、如果染病,要採取特別衛生措施並繼續母乳哺育 如果在分娩前或母乳哺育時感染新冠狀病毒的母親,其乳汁中會有抗體,可以保護嬰兒並增強嬰兒自身的免疫反應。如果母親有發燒、咳嗽或呼吸困難,要立即尋求醫療照護,並遵照醫護人員的指示,若身體狀況還可以哺餵母乳,都要遵守上述3W技巧,才可以繼續哺乳。 三、當染病嚴重而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以擠出母乳餵養嬰兒 當母親病情嚴重而無法哺餵母乳時,應立即就醫,並可以將母奶擠出來,請家庭中未受感染的成員遵守上述3W技巧,協助餵養嬰兒。 四、如餵食配方奶時要格外注意 母乳哺育是提供嬰兒健康成長和發育最佳食物。但在某些情況下,母親無法或決定不進行母乳哺育,而以配方奶餵養嬰兒,應按照包裝說明,並特別注意徹底清洗奶瓶、奶嘴和其他使用的設備,同時也要遵守上述3W技巧。 參考資料: 1.WHO (2020). Breastfeeding and COVID-19. Scientific Brief. 2. Breastfeeding safel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How to nourish your child following the current expert guidance. 3. Breastfeed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ips on keeping your baby healthy and safe.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已進入夏季炎熱天氣型態,防疫期間,多數民眾在家防疫,但仍有部分民眾需在外辛勞工作,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做好個人防護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日須留「心」:保持涼爽、補充水份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葉宏一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份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份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份須與醫師討論評估。另進出冷氣房時,因冷熱溫差較大,亦會增加心臟血管負擔,也不能輕忽。 夏季護心 照顧自己也保護家人 炎炎夏日防疫期間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落實護心行動於日常生活中,保持涼爽、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居家也要規律運動、向菸說不、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善用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之「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自己對健康多一分留「心」,就是預防疾病、落實防疫措施最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hf.org.uk/informationsupport/support/practical-support/weather-and-your-heart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表示,「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三輪的意願登記已於19日中午12時截止,全國約有887萬人登記,其中約495萬人有意願接種AZ疫苗。 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自今(20)日上午10時起,將針對第六、八、九、十類及197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民眾,約170萬人會陸續收到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2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Z疫苗,施打期間為7月23日~7月29日,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未來將視疫苗到貨量,每週二發送簡訊,提醒民眾預約接種。如接獲簡訊,但沒有完成預約者,將自動加入下一次簡訊通知名單。 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該系統平臺自19日中午12時以後將先暫停意願登記,後續視疫苗新到貨量後重開意願登記。此外,重新開啟後,增勾或改勾AZ疫苗者,將於第三輪意願登記接種AZ疫苗之495萬人優先處理後,再接續處理。 指揮中心提醒,請民眾須先於「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完成意願登記,才能在接到簡訊通知後進行預約。系統平臺會按疫苗分配情形、參照民眾登記之意願,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收到簡訊通知者才可進行下一步預約接種。尚未收到簡訊的民眾,會於後續符合預約資格後,收到簡訊通知,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請民眾放心。 指揮中心強調,「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是為了建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且穩定有效推行的機制,中央與地方腳步一致,加強推動疫苗接種,提升群體保護力,守護國人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為積極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COVID-19)疫情防疫需求,於110年7月18日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公衛、法律及醫學倫理專家召開會議,討論高端MVC-COV1901新冠肺炎疫苗(以下簡稱高端疫苗)專案製造申請案。 經過一天充份的審查與討論,鑑於高端疫苗的中和抗體數據已證明不劣於國人接種AZ疫苗的中和抗體結果,達成食藥署公告之「新冠疫苗專案製造或輸入技術性資料審查基準」要求,且安全性數據顯示無重大安全疑慮: 1. 高端疫苗組與AZ疫苗組之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eometric mean titer ratio, GMTR)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3.4倍,遠大於標準要求0.67倍。 2. 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sero-response rate)的95%信賴區間下限為95.5%,遠大於標準要求50%。 基於疾病管制署認定國內確有疫情及疫苗緊急公共衛生需求之前提,評估整體醫療利益與風險平衡,與會專家出席21人,主席不參與投票,18人同意,1人補件再議,1人不同意。 食藥署依「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核准高端疫苗專案製造,適用於20歲以上成人之主動免疫接種,接種兩劑,間隔28天,以預防COVID-19。另針對專家會議建議,該疫苗於專案核准製造期間,藥商須每月提供安全性監測報告,並於核准後一年內檢送國內外執行疫苗保護效益(effectiveness)報告,以保障國人用藥安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9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全國三級警戒持續延長,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 國際文獻及世界心臟聯盟(WHF)指出:心血管疾病是COVID-19患者常見的合併症,而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COVID-19後,易有重症、高死亡率;及民眾對疫情產生恐懼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常規就醫及急症就醫急遽減少而加重病情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對疫情勿過度恐懼,疫情期間更應預防心血管疾病,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病人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不可擅自停藥,做好個人疾病控制。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葉宏一名譽理事表示,若發現心血管疾病發作徵兆也不能輕忽,不要避諱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 落實防疫護心,照顧自己也保護家人 提供防疫護心小秘訣,您也可為自己和家人做好健康管理,共同對抗疫情: ● 落實防疫措施、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加強居家環境消毒。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多喝水、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避免菸害。居家運動可參考本署健康九九網站的「我家也是健身房」多媒體影音,跟著動一動舒展身體,維持心情愉快。 ● 三高控制:定期量血壓及血糖。 ● 確保個人身心狀況:睡眠要充足,情緒要平穩,採取適用的放鬆技巧,如腹式呼吸、音樂、泡澡等,若感到個人身心有壓力或焦慮,尋求家人或朋友協助或您的醫療照護團隊諮詢。 ● 按時服藥:遵照醫師處方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領慢箋患者可優先至社區健保特約藥局領藥或應用醫院藥來速方法取得。 ● 做好個人防護定期回診:可優先選譯社區診所照護,或健保署因應COVID-19之調整作為,可撥打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視訊診療門診掛號專線,或上網至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慢性病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或視訊看診或居家電話看診服務。針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或自主健康管理者,可聯繫縣市衛生局轉介至指定視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安排看診。 提高警覺心血管疾病發作徵兆 心臟病史的民眾,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多留意自己或親友身體的變化,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記住中風症狀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做好個人防護並快快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參考文獻: 1. COVID-19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2. world-heart-federation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社區大爆發,戴口罩已成為防疫新日常,目前正值盛夏時節,溫度不斷飆高。而皮脂的分泌會隨著溫度而改變,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皮脂腺分泌會增加10%,加上戴口罩呼吸時產生的水氣,又油又水的狀態,使皮膚成為適合細菌滋生悶熱環境,皮膚容易出現泛紅搔癢、大冒痘或是粉刺、敏感問題。皮膚科醫師王朝輝表示疫情期間戴口罩時間大幅增加,因此更要留意口罩下肌膚的保養,透過三大對策,來緩解肌膚敏感期之不適。 避免厚重彩妝,清潔要徹底 長時間戴口罩肌膚容易悶熱、透氣性差,濃厚的彩妝、油垢及皮脂相混,容易堵塞毛孔長出痘痘,還可能引發皮膚紅腫癢等過敏問題。王朝輝醫師建議戴口罩時盡量不要帶妝,如有化妝需求,質地輕爽的粉餅會比厚重粉底更佳適合,或者輕透的膚色防曬乳也可以取代淡妝。下班回家後儘快卸妝與清潔,給予肌膚舒適清爽環境。 勿使用相對滋潤保養品 夏季天氣炎熱,口罩遮住肌膚不通風的情況下,油脂分泌量增加的同時,細菌也特別容易滋生,因此若使用太過滋潤的保養品會引發痘痘或粉刺。王朝輝醫師建議防疫時期保養品可以選擇輕爽的乳液,若是較為乾燥的肌膚,使用霜類保養品的用量就要減半。 肌膚有問題,儘快治療 民眾長時間佩戴口罩,呼吸產生的溼氣使臉部溫度升高,容易引起毛囊發炎形成痘痘,並誘發脂漏性皮膚炎、酒糟,其毛囊皮脂腺容易分泌較多油脂,下巴、鼻子及臉部也容易泛紅。若佩戴口罩產生痘痘、皮膚炎及過敏情況發生,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