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肥共有30筆結果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238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4人,更是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平均每天有44人罹患大腸癌,且近9成的個案是發生在50歲以上的民眾;衛福部112年死因統計有6,791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規律且及早接受糞便潛血篩檢與大腸鏡檢查是很重要的關鍵。 大腸癌常見症狀如下:大便中有血或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秘)、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然而可怕的是,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在門診中遇到有明顯症狀而來的病人,檢查後常常都已經是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起來複雜且困難;而且治療過程與結果對病人及家屬都是一個沉重的負荷。 近年國內與國外的醫學統計數字上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統計顯示全國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十萬人40.63人上升至2021年48.18人。因此行政院已經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強化癌症篩檢政策。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原來僅針對50∼79歲民眾,而國民健康署自114年1月1日起,提供45~74歲民眾及40~44歲且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曾患有大腸癌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謝文斌說,大腸癌是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並治療的一種疾病。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相反的,如果大腸癌進展至第四期才診斷出來,5年存活率只剩15~16%。根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謝文斌建議大家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並且規律運動,還要定期篩檢「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而大腸癌正是這句口號最合適的疾病代言人。謝文斌提醒,中壯年族群在社會經濟及家庭具重要角色,大腸癌年輕化,不只對家庭影響巨大,也會造成總體經濟損失。若能早期發現,可以單純使用大腸鏡切除,避免了開刀的風險與後續化療的煎熬。為了家人與自己健康著想,記得按時接受篩檢,遠離大腸癌,才能擁抱健康的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02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是美食天堂,新奇百變的食物應有盡有,若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食物中毒或腸胃炎,這兩種疾病雖然表現出類似的症狀,如腹痛、嘔吐和水狀腹瀉,但它們的成因及應對方式有所不同,以下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科主任洪子堯進一步說明。 食物中毒通常由食用了含有有害細菌、病毒或毒素的食物引起,如肉類、海鮮未煮熟或食物保存不當。例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就是由於食物不當處理導致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滋生。而食用受污染食物的多數人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症狀,通常影響2個以上的人。 腸胃炎(胃腸型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物體接觸傳染或人糞口方式傳播(接觸分泌物後,沒有使用肥皂洗手)。而酒精無法有效殺死這些病毒,需要使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潔雙手以預防感染,肥皂清潔時間要有七步驟(內外夾弓大立腕),且搓洗20秒以上。 洪子堯提醒,有以下症狀就需要趕快就醫: 1.脫水跡象:持續嘔吐或腹瀉導致口渴、少尿、皮膚乾燥等。 2.劇烈或持續腹痛:腹痛劇烈或不間斷,或大便中有血或膿,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 3.高燒:體溫超過38.5°C,尤其症狀持續不緩解。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或腸胃炎,洪子堯提出以下建議: 1.個人衛生:使用肥皂和水勤洗手,尤其是在處理食物、用餐前後和上完廁所後。/span> 2.食物安全:確保食物充分煮熟,避免食用未經檢查或過期的食品。 3.水份補充:腹瀉或嘔吐時,應增加水分攝取。可考慮購買藥局的電解質水,避免高糖分的運動飲料,因其電解質含量通常不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5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乳癌為臺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及112年死因統計,111年有17,366位婦女罹患乳癌,112年有2,972名婦女死於乳癌。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近年呈上升趨勢,標準化死亡率持平。111年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92.0及13.1(每十萬人口),其中標準化發生率較110年的82.5上升9.5。由於第零期至第二期乳癌五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四期乳癌五年存活率卻只剩下約4成,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為乳癌患者治療的關鍵。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乳房外科主治醫師謝佳蓉說,乳癌是一種在乳腺組織中形成的癌症,其中大多數始於乳腺管。乳癌發病率基本上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但與其他癌症的最大區別在於,有可能在相對年輕的時候便患上乳癌。尤其亞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較歐美國家年輕5至10歲。過去臺灣年輕型乳癌高峰在40至49歲,近10年臨床發現,有越來越多20至30多歲的女性被診斷為乳癌。任何人都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因此瞭解乳癌特徵,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非常重要,需要謹慎面對。 謝佳蓉指出,女性荷爾蒙(雌激素)與乳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初經早或停經晚、從未生育或較晚生育、未哺乳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增加,即是與分泌的雌激素量有關。雌激素分泌在月經初潮前後增加,40多歲後逐漸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分泌。此外,雌激素雖然主要由卵巢分泌,但體內還有其他來源,因此即使進入更年期後,也有可能罹患乳癌。其他危險因子包含家族病史、相關基因變異(尤其BRCA1和BRCA2遺傳基因)、曾經得過相關癌症的過去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老化、有異常或良性乳房疾病、緻密型乳房、缺乏運動、肥胖、服用荷爾蒙藥物、酗酒、壓力,或曾因疾病治療接受過高劑量輻射線曝露。 乳癌常見可能症狀包含腫塊(通常是無痛的)、乳頭異樣分泌物、乳頭凹陷、左右乳房形狀不同或外型改變、局部凹陷或凸出、皮膚變化如橘皮樣、紅腫、或潰瘍。大部份乳癌初期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甚至不一定摸得到腫塊;患者若在摸到腫塊時才就醫檢查,往往腫瘤可能已經不再是早期,因此想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房影像學檢查相當重要。 「早期發現」是指在乳癌分期較早的時候即發現病變。乳癌分期分為第零期至第四期,取決於癌症在乳房中的擴散程度、是否已經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已經擴散到遠離乳房的器官。相對存活率會隨著分期的進展而降低。 謝佳蓉表示,為了在早期發現乳癌,定期進行乳癌篩查相當重要。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有效提早發現並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將乳房夾在兩塊板子之間並加壓,使用低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拍照檢查,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臨床症狀之非常早期的乳癌,敏感度較乳房超音波高。對於亞洲女性緻密型乳房,除了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外,輔以超音波檢查,加強對緻密型乳房內的腫瘤之辨別,以及是否已經擴散到周圍的腋窩淋巴結。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為互補的檢查,各有優缺點,無法互相取代。當乳房有可疑病灶時,通常需要兩種檢查都進行,才能得到完整的評估。如果在這些篩查中發現任何異常,則採集一部分病灶檢體進行病理檢查,以正式診斷。不過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皆有其限制,仍有一定比例的乳癌無法偵測到。因此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二次定期檢查之間,如有發現任何異狀,仍應盡速就醫評估。 今年起,每二年一次的乳癌篩檢(乳房X光攝影檢查)除了原本45~69歲女性外,延伸年齡擴大至40~44歲及70~74歲女性。乳癌相對存活率和期別息息相關,會隨著期別的進展而顯著降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乳癌患者治療的關鍵。建議您定期進行乳癌篩檢,守護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位於後腰部,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並促進造血。然而,腎臟常常被許多人忽視,直到病變發生,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誰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廷說,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逐年攀升,但是只有約一成的病人知道自己腎臟有問題。以下是慢性腎臟病的八大高危險族群: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成因之一,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進而引發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亞洲糖尿病患者,腎病惡化速度較快。建議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降低病變風險。 2.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會直接損害腎臟血管,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以減少腎功能惡化的風險。 3.痛風患者 高濃度尿酸會沉積於腎臟組織,增加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尿路結石的風險。建議補充足夠水份並控制尿酸數值。 4.65歲以上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功能逐漸退化,須正視多重用藥與泌尿道感染等相關問題。 5.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應避免濫用藥物,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6.有家族病史者 如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家族病史者,須定期檢查腎功能。 7.吸菸者 吸菸會增加腎臟病變風險,且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戒菸可顯著改善腎臟與心血管健康。 8.代謝症候群患者 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減重可改善蛋白尿,及延緩腎臟病變。 2025如何知道腎臟生病了? 建議可藉由「泡、水、高、貧、倦」口訣幫助識別腎臟異常: 1.泡(泡泡尿) 腎絲球的過濾功能損傷,形成持久、不易消散的泡泡尿。 2.水(水腫) 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多餘水份,導致下肢或眼皮水腫。 3.高(高血壓) 體液平衡與內分泌失調,易發生高血壓,並加重腎損傷。 4.貧(貧血) 紅血球生成的作用受損,導致貧血、臉色蒼白、易喘。 5.倦(疲倦) 電解質不平衡與毒素累積,使人感到倦怠無力、疲憊。 2025如何檢查腎臟功能? 陳怡廷指出,腎臟病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疲倦、水腫、食慾不振等表現時,通常已是病情中晚期,因此早期篩檢至關重要。 檢測腎功能的方法包括: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和尿液檢查尿蛋白。國健署提供的公費成人健康檢查中皆包含此二項檢查,鼓勵大家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早期篩檢,早期預防疾病。 2025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護腎的原則包含生活方式、飲食調整與正確用藥: 1.三多三少 • 多喝水、多運動、多蔬果 • 少鹽、少油、少糖 2.五控三避 • 管理:血壓、血脂、血糖、尿蛋白、尿酸 • 避免:抽菸、過度疲勞、傷腎的藥物及檢查 3.五不原則 • 不聽別人推薦的藥 • 不信神奇療效的藥 • 不吃別人送的藥 • 不買來路不明的藥 • 不要推薦藥給別人 陳怡廷表示,腎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及風險控制,能大幅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進展速度。讓我們一起照顧好腎臟,迎來腎利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攝護腺(又稱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統的重要器官,位於膀胱下方,包覆尿道外圍。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體積通常會逐漸變大。當體積超過20立方公分時,即可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此外,攝護腺還可能發生發炎或癌症等疾病,因此男性學會如何保養攝護腺,對健康至關重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德撝特別分享一個簡單實用的「三多三少」保養秘訣,讓您和家人都能輕鬆受益。但在開始之前,仍要提醒大家,若有明顯症狀或困擾,例如排尿困難、夜尿頻繁等,建議儘早就醫,尋求泌尿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接下來進入保養重點。 三多:多吃這些好食物 1.深綠色蔬菜多 常見的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菜、地瓜葉等,富含抗氧化成份,能有效減少體內發炎反應,甚至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2.豆類多 豆類食品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大豆異黃酮有助於改善排尿流速及減輕殘尿感。平日可以多選擇豆漿、豆腐等豆製品。 3.番茄多 特別推薦煮熟的番茄,因為加熱後的番茄可以提高人體對茄紅素的吸收效率。茄紅素具有抗氧化效果,對攝護腺健康有益。 三少:少吃這些不健康食品 1.紅肉少 像牛肉、豬肉等紅肉應盡量減少攝取。如果偏好吃肉,可以選擇魚肉或雞肉作為替代,對健康更為有益。 2.加工肉類少 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肉類通常含有大量添加物,可能對攝護腺造成刺激,應該儘量避免。 3.含糖飲料少 可樂、汽水、雪碧及手搖飲料中的高糖份可能會促進攝護腺增生。若無法完全戒掉飲料,建議選擇無糖或微糖版本。 健康管理的重點提醒 攝護腺保養應該從日常開始,即使沒有症狀,也要重視健康管理。若已出現排尿困難、頻尿或其他症狀,不要拖延,現在的藥物治療效果很好,新一代手術技術也極大地降低了副作用,完全可以放心接受治療。 希望今天分享的「三多三少」保養祕訣能成為您日常健康生活的一部分,讓攝護腺健康永駐!如果有任何疑問,請隨時諮詢專業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0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Netflix爆紅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的「無限料理地獄」環節,針對「豆腐」需要想出許多不一樣的料理的環節,豆腐本是料理常見的品項,但《黑白大廚》裡,無論是將豆腐做成炸雞型狀,連味道都驚艷評審的愛德華李主廚,還是三星主廚的滸苔豆腐拌麵把豆腐當成醬料,或是其他主廚所做出的豆腐料理都令人印象深刻。眾所周知豆腐是非常適合減重的食物,網路上就有許多靠著豆腐減肥法來減重的例子,如韓國女星宋慧喬就曾分享過自己的豆腐減肥法,吸引許多人學習模仿。 京都堂中醫周律廷醫師表示,大豆與其製品如像豆腐,不僅具有營養價值且相當適合推薦給減重者的食物,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熱量低又能增加胃部的飽足感與膽固醇代謝,相對來說是適合正在增肌減脂、飲食控制者食用,另外豆腐的原料之一石膏,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裡非常適合燥熱體質,如胃熱濕阻型、肝鬱氣滯型的人食用,在中醫裡,石膏通常會搭配黃連、知母等中藥材來清胃瀉火、清熱收濕,但由於其性味甘、大寒,所以體質偏寒者不適合過多食用,有痛風者以及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也要注意分量,切勿過多攝取。 京都堂中醫張家榕營養師表示,要盡量選擇接近黃豆原型,沒有過度加工的豆腐,如板豆腐、傳統豆腐、嫩豆腐,並減少選擇百頁豆腐、魚豆腐,一塊百頁豆腐的熱量及鈉含量都是傳統豆腐的兩倍以上,而魚豆腐的原料也並非黃豆,而是魚漿及其他原料,所以他並不是真正的豆腐,在食用時要避免攝取過的的鈉。除了豆腐以外,還有許多豆製品也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一杯馬克杯的豆漿大約就含有1.5顆蛋的蛋白質,但要注意豆漿富含的鈣含量其實很低,所以可以另外搭配芝麻等補充鈣質;另外還有像豆干因含水量低的原因,營養密度較豆腐大大提升,所以如果要補充鈣及蛋白質,豆干是一個好選擇,但也因水分低,所以熱量相對較高,每一百公克大約會有200大卡的熱量。 圖片來源:翻攝自Netflix實境節目《黑白大廚》 張家榕營養師提醒,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胺基酸,我們可以利用食物搭配,來補足身體需要的完全蛋白質,例如黃豆製品可以搭配全穀類或是堅果種子類的食物,因黃豆製品的「甲硫胺酸」較低,「離胺酸」豐富,而穀類和堅果類的「離胺酸」含量低,但「甲硫胺酸」含量高,兩者可以互相補足彼此缺乏的胺基酸,滿足完全蛋白質的需求。周律廷醫師也指出,透過食療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吸收身體所需的養分,但若是食用過量便會造成反效果,所以要記得均衡攝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2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 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其實人體有自我調節的機制,人體體溫大約維持在36度、37度,當身體對熱調節能力下降,核心體溫上升過快,散熱機制失衡,身體出現發炎現象,另外,面對高溫時,除了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也會因大量流汗、蒸發等導致水份快速流失,若水分補充不及或不足導致脫水現象,也是影響腎臟功能,造成腎臟損傷的一大危機。 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份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 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 腎臟是負責維持人體液體平衡的器官,因此對極端高溫特別敏感,熱傷害還可能產生併發症橫紋肌溶解,橫紋肌溶解是一種急症,因橫紋肌急速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肌肉的一些蛋白質及肌球蛋白滲漏,進入血液中並出現在尿中,若沒有即時治療,肌肉破壞的太嚴重,會導致腎臟機能損傷,甚至是嚴重的急性腎衰竭。 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 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9.0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三年疫情解封,旅宿業和餐飲業開始復甦,各家餐飲廣告滿天飛及民眾外食邀約不斷,各式腹痛腸胃疾病問題不斷在醫院門急診出現,膽結石甚至膽囊炎就是其中一個大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指出,造成膽結石的成因有很多,與種族、性別(女性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患者、腸道手術後及缺乏運動有關,但最主要成因是飲食習慣。 黃郁創解釋,根據解剖位置,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製造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位在膽管旁可儲存膽汁,就如同位在長江旁的洞庭湖一樣,可調節長江水量(雨季吸水儲存,旱季則出水)。如果喜好常食用高脂肪類食物,膽囊就必須不斷儲存、收縮,這會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飽和,就會形成膽砂、膽石。另一種不良飲食習慣,台語俗稱「大小頓」,空腹很久後去吃大餐,也會造成膽汁濃縮而過飽和,形成膽砂、膽石。所以要避免膽結石,一定要避免高卡路里、高油的食物,還要三餐定時定量。 膽結石的患者若無膽囊炎症狀,不一定要治療,定期追蹤即可。至於膽結石溶解藥物(Chenodeoxycholic acid),療效對東方人並不一定,使用上較有爭議。膽結石的患者若有膽囊炎症狀(如:上腹痛、噁心、黃疸、發燒、畏寒),就需積極治療,合用抗生素及手術。手術主要分成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和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而用來對付腎臟結石的體外震波碎石(ESWL)已被證實成功率低,負作用大,鮮少被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5.2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名42歲的陳先生,左側鼻孔鼻塞及黃鼻涕半年,於診所就醫多次,症狀仍未緩解,前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耳鼻喉科做內視鏡檢查後,發現為左側鼻腔巨大息肉。據了解,陳先生平時有抽菸習慣,無其他慢性疾病,接受了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簡稱FESS)之後,鼻子功能恢復正常,重新體驗順暢呼吸的美好,而病理檢查結果為良性息肉,也讓陳先生安心不少,藉此機會戒菸,一舉數得。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郭乃文指出,單側鼻竇疾病很多跟牙齒相關,病患如果有單側黃鼻涕、單側鼻塞、頭痛等,要小心齒源性鼻竇炎,最好同時請牙醫師協助診療。單側鼻竇炎可能的診斷還有黴菌感染、良性及惡性腫瘤等,必要時須接受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清除病灶,得到確切的病理診斷,以治療疾病,緩解症狀。 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是一種透過內視鏡技術治療鼻竇疾病的微創手術,用於治療鼻竇炎、鼻息肉、鼻腫瘤等等。手術目的主要是清除鼻腔及鼻竇內的病灶,改善鼻竇的通氣功能、減輕鼻塞及發炎症狀。內視鏡手術相對傳統手術傷口較微創,透過不同角度的內視鏡更增進手術視野,手術中可搭配不同角度的微創旋轉刀頭及鼻科手術器械,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降低復發及併發症機率,也讓病患康復時間縮短,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鼻竇炎及鼻過敏是民眾常常分不清楚的診斷,郭乃文說明,鼻竇炎指的是有黃鼻涕、可能併發息肉,症狀有鼻塞、黃鼻涕、鼻涕倒流、咳嗽、眼睛周圍脹痛、嗅覺減退等等,嚴重者則有顱內及眼睛症狀,例如:頭痛、複視;鼻過敏則是鼻甲或鼻黏膜肥厚,常見症狀有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眼睛癢。鼻過敏的人常常會說兩隻鼻子輪流鼻塞,分不清楚有沒有鼻竇炎,這時候可以就醫接受鼻咽喉內視鏡檢查,直接看鼻腔裡的狀況來判斷。 郭乃文建議,有鼻塞、鼻涕症狀應儘早就醫,確定診斷,才能用適當的藥物或手術治療疾病,以避免產生相關併發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30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布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至2020年成人過重及肥胖率已高達50.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全球肥胖年報中,台灣為東亞地區肥胖盛行率第一名。肥胖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呼吸睡眠中止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等等,甚至也會提高罹患癌症風險,所以肥胖是國人應該要重視的健康問題。 WHO已定義肥胖是慢性病,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基因、生活習慣、環境、個性、身體健康等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與飲食最相關。 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手術、藥物都有協助改善肥胖的方式,但這些體重控制管理方法背後的原理,都是強制肥胖病患少吃,來達到體重下降的效果。少吃意味著攝取的營養素減少,可是人體每天都需要基本六大營養素的補充,藥物或手術介入治療只是輔助,治標不治本。 利用減重手術快速瘦身的病患,普遍都有皮鬆肉垮及產生肥胖紋的問題,這是因為強制減少食物的攝取後,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也變得不足,造成肌肉量減少,皮膚的膠原蛋白流失且失去彈性,也失去正常皮膚的保水功能所引發的問題。 2017年肥胖因素醫學期刊中的一篇隨機臨床研究報告,針對高蛋白飲食與標準蛋白飲食對代謝症候群體重下降的影響報告中發現,在進行高蛋白飲食的這組病患,半年後體重平均下降了7公斤,而進行標準蛋白飲食這組病患,半年後體重平均下降5.1公斤。這些大型臨床研究告訴我們,人體攝取足夠量的蛋白質,就會造成體重下降,提高蛋白質的攝取量會使體重下降更為明顯,但每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如果要以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減重方式,還是需要諮詢專業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分享兩位病患經驗,一位來自桃園的李先生,四年多前因大腸癌末期進行手術切除腫瘤後,再接著九個月的化療,變得極為消瘦,在2023年10月與朋友慶祝癌症重生四週年紀念,大吃大喝21天,胖了約20公斤,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病上身。回診時談到慢性病的危害有時比癌症更可怕,李先生接受建議以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方式進行體重管理,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便減少了14公斤,減掉的幾乎都是脂肪,肌肉量沒有下降反而上升1公斤。 另一位也是來自桃園的黃小姐,因為做大腸鏡時發現有癌前病變的瘜肉,切除瘜肉後發生大腸穿孔的併發症,轉介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進行緊急手術,術後心情低落,醫師建議她嘗試進行提高蛋白質攝取量的減重方式,也是不到3個月的時間,減掉11公斤體重,減掉的也都是純脂肪,肌肉量大約上升1公斤。 郭智偉指出正確的減重方式,需要耐心及時間,而非少吃多動,過度挨餓,既容易放棄,也會復胖,應養成良好的飲食觀念及習慣,才能瘦得健康又美麗,也能夠養成不易胖的體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0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52歲的黃姓銀行經理,最近感覺上班注意力不能集中,開會時變得易怒罵人,下班後看電視會打瞌睡,腰圍變粗,性慾下降很多。黃先生驚覺是否罹患男性更年期?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泌尿科求診,經過評估與血液檢查,證實睪固酮濃度為285ng/dL明顯偏低,經過泌尿科醫師的藥物治療和衛教,改善了男性更年期症狀,順利找回青春活力和自信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表示,女性以停經為界線,女性更年期很容易理解。男性的活力和性功能是靠睪固酮來維持,從30歲以後會逐漸下降,到了50歲大約有38%的男性睪固酮濃度就已經低於正常值。 睪固酮對於男性的生理機能十分重要,負責精子製造、性慾、勃起功能、肌肉質量、骨質密度、情緒穩定、體脂肪的穩定、心臟健康等。隨著年紀漸長,睪固酮逐年下降,男性會感覺活力不如從前、容易疲倦、記性不佳、性功能變差、情緒變得暴躁。詳細的男性更年期檢測表如下。 男性更年期/睪固酮低下自我檢測量表 性慾降低 感覺活力下降 體力變差或耐受力下降 身高變矮 感覺生活變得沒有樂趣 覺得心情不好,脾氣變得暴躁 勃起功能變差 運動能力減退 晚餐後、看電視會打瞌睡 工作表現不佳 若有以上任三項症狀,極可能為睪固酮低下症。 男性更年期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 許富順說,男性更年期不僅影響性慾和造成陽痿,更與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有著因果關係。研究顯示,肥胖、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骨質疏鬆症患者中,睪固酮低下的比例高達40-52%,比無慢性病者來得高很多。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已建立預測模型,代謝症候群越嚴重的患者,睪固酮越低。因此,治療(補充)睪固酮,能成功的改善代謝症候群,譬如降低內臟脂肪、縮小大肚腩、增加肌肉質量、改善高血糖值和高血脂症。 此外,國外長期的研究顯示,長期補供睪固酮能降低男性整體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 補充睪固酮 人體的睪固酮是由腦下垂體的性腺激素調控,再由睪丸製造釋放到血液中。對於睪固酮低下(低於350ng/dL)或在臨界值卻有男性更年期症狀者,補充的方法有針劑、皮膚吸收凝膠、鼻內凝膠或口服藥。因為口服藥有肝毒性的疑慮,現在已經非常少在使用。打針的方式血中濃度變化較大,現在泌尿科醫師多半建議以凝膠方式補充,劑型有皮膚吸收或鼻內吸收。 補充睪固酮的患者,醫師會定期抽血檢驗睪固酮濃度、PSA、血糖、血脂、血紅素等。 補充睪固酮可以讓男性變得年輕有活力,但有沒有副作用?許富順表示,若有轉移攝護腺癌,或者正要準備生育的男性,不適合補充睪固酮。其他可能的副作用有血紅素過高。至於是否會影響心血管疾病或攝護腺癌的發生,根據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睪固酮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和攝護腺癌的發生。 許富順強調,男性過中年,面對所謂中年危機,毋須沮喪,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的診斷評估,若確認是睪固酮不足,現在有方便使用的補充凝膠,睪固酮濃度回復正常,輔助少鹽少油的飲食習慣、每週三次的有氧運動,很快的年輕帥勁、活力滿滿,又是猛龍出閘! ※資料來源: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0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音波保養日益受到歡迎,今(14)日Merz Aesthetics®莫氏醫學美容集團旗下品牌美國音波Ulthera®公開舉辦「即視青春。拉提隨我」記者會,並公佈在台針對589名消費者進行音波拉提問卷調查結果,數據顯示超過6成消費者在做完音波保養不滿意拉提效果,有超過5成消費者認為拉提維持時間不夠長。彭賢禮醫師、黃政傑醫師提醒音波拉提成效提升的關鍵來自於「精準、安全」的施打,美麗不盲從,先從不盲打開始! 主辦本次活動的Merz Aesthetics®莫氏醫學美容集團台灣洪淑芬總經理表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能擁有獨特的美麗與自信,而美國音波Ulthera®正是讓消費者能重拾自信的肌膚保養首選。美國音波Ulthera®擁有市面唯一即視顯像功能,獲得國際醫療審查權威機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台灣衛福部認證,且是一種全球新興備受矚目的非侵入性肌膚保養技術,近年尤其受到亞太區消費者喜愛。日前在韓國特別邀請李敏鎬、金荷娜及全昭旻擔任品牌大使,以『See My Skin, Lift My Way即視青春.拉提隨我』的主張,透過這些巨星長時間站在鎂光燈所背負的壓力下,與美國音波Ulthera®相遇,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肌膚保養方式,找到屬於自我的美麗,擁抱最獨特的自己!」 現場也首播亞太區品牌大使李敏鎬、金荷娜、全昭旻3位韓國巨星影片,揭曉保養首選秘訣來自美國音波Ulthera®的精準量身照護,大使之一全昭旻也特別為了台灣粉絲錄製獨家影片,分享保養美麗秘方。活動品牌大使莫允雯也站台分享美國音波初體驗,親自傳授自信美拉提養成術。 6成消費者不滿拉提效果、5成認為維持時間太短 「即視青春。拉提隨我」記者會公佈音波拉提問卷大調查,問卷內容針對台灣589名消費者進行調查。問卷邀請到彭賢禮醫師進行數據解讀,調查結果顯示: 針對醫美治療選擇上,86%消費者傾向非侵入式,如音波、電波;14%消費者傾向侵入式。選擇非侵入式音波保養的主因為不需開刀(72.8%)、沒有傷口(68%)、能快速看到效果(63.1%)、較無恢復期(60.2%)。 消費者主要希望透過音波拉提臉部皮膚鬆弛(82.5%)、促進膠原蛋白增生(58.3%)、拉提輪廓線(54.4%)、拉提紋路(48.5%)、拉提雙下巴(35%)、拉提下垂眼皮 (33%)、拉提皮膚鬆弛身體部位(20.4%)。 有體驗過音波拉提的消費者,多數進行保養後不滿意的原因來自拉提效果不如預期(65.4%)、維持時間太短(57.7%)。而沒有體驗過音波拉提、想嘗試的消費者,最在乎保養後立即拉提的效果(72.7%),及希望維持效果能較長(63.6%)。 9成以上消費者願意多付出成本選擇獲得國際權威機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品質與安全性更有保障的音波拉提儀器,並在施作音波拉提過程中,透過即視影像顯示清楚看見醫師施作的皮膚層,更精確施打到正確的位置。 彭賢禮醫師提醒:「許多消費者對於音波保養有迷思,甚至可能因聽過音波保養有效果進而施打,然而選對音波才是真正關鍵。音波維持效果長的關鍵來自儀器施打的深度以及精準度,才能在適當深度提供適量熱能,刺激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的增生,讓肌膚在幾乎沒有修復期的情況下進行自然拉提,並且可以為消費者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肌膚保養方式。而擁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認證的儀器,在施打過程能提供穩定且較佳的治療品質,我會提醒想進行音波保養的消費者優先注重精準與安全這兩大要點。」 即視影像可準確掌握施打位置與深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率 黃政傑醫師說明:「不同年齡層的人需求不同,並非真的要皮膚非常鬆弛才能施打,年輕族群想調整嬰兒肥、泡泡臉,也是可以通過音波讓臉型更加緊緻。然而施打音波過程,若是探頭拿得不夠服貼,就容易打在不對的層次,輕則無效,重則燙傷。因此透過音波拉提的即視顯影功能可以清楚看見醫師施打的皮膚層,協助醫師精準施打位置及深度,可有效降低因為探頭不夠服貼而產生的併發症,讓音波拉提非盲打,從未施作過的民眾也能對音波拉提感到更加安心。」 莫允雯首次體驗音波拉提,打造夢幻情人肌 首次體驗音波拉提的莫允雯表示因為拍戲需要面面俱到,而脖子是最能看出女人年齡的部位,所以選擇保養脖子部位,她表示:「原本擔心過程中無法即時了解狀況,效果不如預期,但美國音波可以根據我個人的需求,精準量身打造屬於自己的透明化拉提與肌膚保養方式,恢復期也較短,無需過長時間就感受緊實效果,讓我非常安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2.1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位居第1位,依據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等同於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7歲,相較108年延後了1歲。 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資料顯示,近期因疫情稍緩,111年大腸癌篩檢量較110年增加13.3萬人(增加12.4%),但仍未恢復疫情前(108年)的篩檢量;其中,111年男性篩檢人數49.2萬人,女性70.1萬人,男性篩檢人數相較女性少,而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則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應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癌症不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減緩發生,為了「腸」保健康,民眾應積極接受癌症篩檢,只要兩步驟即可揪出潛「腸」危機,第一步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第二步當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異常時,請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及早揪出潛藏在大腸的息肉及癌症。 第一步: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 有鑑於大腸癌的發生有近9成(88%)為50歲以上的族群,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歲至未滿75歲之民眾,補助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科學實證研究顯示,定期接受篩檢,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及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照著8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 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 在採便管外的標籤寫下姓名、採便日期與時間。 旋轉管蓋後,將採便棒向上拔開。裡面的水勿倒掉。 在坐式馬桶內斜鋪衛生紙,避免糞便掉入水中不易採集。 坐上馬桶解便。(也可在報紙上解便後取得檢驗樣本) 在整條糞便上以輕劃方式重複來回刮取適量的檢體。 將沾有檢體的採便管插回管內並用力蓋上。 送回醫療院所,回家等待檢驗報告。 第二步:篩檢結果異常 6個月內儘速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的民眾,經由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平均每2人中1人有息肉、每20人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我國實證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若超過6個月不做大腸鏡檢查,罹癌風險會增加30%;而超過一年以上才做大腸鏡檢查,罹患晚期大腸癌的風險則增加2.8倍。國民健康署提醒,篩檢結果異常時,請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儘早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 足量蔬果與規律運動 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的風險因子包含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肉、羊肉、牛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新春連續假期期間,與親友聚餐多攝取蔬菜水果,減少紅肉及加工肉(煙燻、鹽漬或亞硝酸鹽加工),另外不妨安排一同出遊「走」春,每日一萬步,健康「腸」保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1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8年有2,833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好發於50~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揪出食道致癌因子 保持警覺有效防癌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建議民眾把握以下3要點,提早預防以遠離食道癌。 1.避免過燙的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另外,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3.有異狀速就醫 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並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將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或負擔才能降低罹癌風險;民眾平時需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請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1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 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 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 二、贅生性卵巢囊腫 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 三、惡性卵巢腫瘤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 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鄭志堅說,良性卵巢瘤的併發症不常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的併發症有: 一、扭轉 為常見的婦科急症,需要需要緊急手術,不到10%的卵巢腫瘤會併發扭轉。 二、破裂 可分為外傷性及自發性兩種,卵巢腫瘤破裂可能造成內出血的急症。 三、感染 另外,卵巢腫瘤依大小可分為三種: ● 一般大小:約5~10公分。 ● 大卵巢瘤:10~20公分。 ● 巨大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 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另外,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 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 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16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肺癌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肺癌是107年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癌。而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 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際,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顧肺4招「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呼籲共同降低肺癌發生及COVID-19隱形威脅。 第1招 戒菸 「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另外,吸菸者若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因此,戒菸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https://reurl.cc/MAz58p),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https://reurl.cc/ogY2rj),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2招 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並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3招 篩檢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有關LDCT肺癌篩檢之建議族群及相關風險等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手冊】https://reurl.cc/O0m3KD、【影片】https://reurl.cc/Ak3mZK)。 第4招 警訊 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肺癌和新冠肺炎雖然都有咳嗽、喘不過氣、衰弱疲倦等症狀,但新冠肺炎個案之上開症狀,通常是急性發作,且多伴隨著發燒、肌肉疼痛、味覺及嗅覺喪失;而肺癌通常是持續性或原因不明的咳嗽、喘不過氣;疲倦衰弱現象通常持續超過4週,且多伴隨著咳血(痰中帶血)、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其他肺癌警訊尚包括:持續或反覆性的胸部感染、肩背疼痛、聲音沙啞或呼吸出現喘鳴聲等。以上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或新冠肺炎引起的,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做好防護措施,儘早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以免耽誤病情。 在COVID-19疫情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約為25%,而肺癌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建議民眾,尤其是肺癌等癌症患者,務必做好預防措施(正確勤洗手及配戴口罩、避免觸摸眼鼻口),保持社交距離,並經醫師評估後施打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1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母乳具有多種抗體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質,可以增強嬰兒免疫力,保護嬰兒避免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建議各國政府單位應持續鼓勵那些懷疑或確診的母親開始或繼續母乳哺育,並勸告母乳哺育的好處遠大於傳染病傳播的潛在風險。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西元2021年4月8日指出,迄今為止,尚未檢測到透過母乳和母乳哺育而傳播的活性COVID-19病毒(可引起感染的病毒),並建議所有母親繼續哺餵母乳。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遵循該基金會提供之「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保持寶寶健康與安全的哺乳技巧」,以確保母嬰的安全: 一、保持衛生良好下繼續母乳哺育 餵養寶寶須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把握3W的重要技巧(Wear餵養寶寶時戴口罩、Wash觸摸寶寶前後用肥皂洗手、Wipe定期清潔和消毒接觸過的表面)。 二、如果染病,要採取特別衛生措施並繼續母乳哺育 如果在分娩前或母乳哺育時感染新冠狀病毒的母親,其乳汁中會有抗體,可以保護嬰兒並增強嬰兒自身的免疫反應。如果母親有發燒、咳嗽或呼吸困難,要立即尋求醫療照護,並遵照醫護人員的指示,若身體狀況還可以哺餵母乳,都要遵守上述3W技巧,才可以繼續哺乳。 三、當染病嚴重而無法哺餵母乳時,可以擠出母乳餵養嬰兒 當母親病情嚴重而無法哺餵母乳時,應立即就醫,並可以將母奶擠出來,請家庭中未受感染的成員遵守上述3W技巧,協助餵養嬰兒。 四、如餵食配方奶時要格外注意 母乳哺育是提供嬰兒健康成長和發育最佳食物。但在某些情況下,母親無法或決定不進行母乳哺育,而以配方奶餵養嬰兒,應按照包裝說明,並特別注意徹底清洗奶瓶、奶嘴和其他使用的設備,同時也要遵守上述3W技巧。 參考資料: 1.WHO (2020). Breastfeeding and COVID-19. Scientific Brief. 2. Breastfeeding safel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How to nourish your child following the current expert guidance. 3. Breastfeed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ips on keeping your baby healthy and safe.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2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台灣已進入夏季炎熱天氣型態,防疫期間,多數民眾在家防疫,但仍有部分民眾需在外辛勞工作,除了要預防中暑外,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避諱就醫,另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自身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做好個人防護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日須留「心」:保持涼爽、補充水份 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為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葉宏一理事長指出,因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份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英國心臟基金會呼籲長者、年幼小孩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人應特別注意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11點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輕便、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並隨身攜帶水,疫情爆發期間保持涼爽和補充水份尤為重要,惟心血管疾病合併腎臟病病友,補充水份須與醫師討論評估。另進出冷氣房時,因冷熱溫差較大,亦會增加心臟血管負擔,也不能輕忽。 夏季護心 照顧自己也保護家人 炎炎夏日防疫期間該如何護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強調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落實護心行動於日常生活中,保持涼爽、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居家也要規律運動、向菸說不、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善用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之「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自己對健康多一分留「心」,就是預防疾病、落實防疫措施最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 https://www.bhf.org.uk/informationsupport/support/practical-support/weather-and-your-heart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