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食補共有2筆結果

  • 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腎病變 中醫輔助治療延緩腎衰竭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只是常常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mmHg,原來自己有高血壓的情況,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患者不以為意,直到公司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3mL/min、尿素氮(BUN) 30mg/d、 Creatinine Cr高達2mg/dl,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西醫腎臟科醫師隨即給予高血壓藥物治療,過了兩個月追蹤,指數不見起色,血壓依舊高高低低,小便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建議患者有洗腎的心理準備,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求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針灸以及飲食調控,蛋白尿血顯著下降變成1個+,Creatinine Cr回復到1.7mg/dl,腎絲球過濾率(GFR)顯著回升到68mL/min,已經經過兩年腎臟功能無惡化跡象,血壓穩定,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往往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   周宗翰醫師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   中醫針對高血壓腎病變的治療方式十分多元,用藥方面中醫的治療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而降低血壓方面根據病情變化常使用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如大黃、丹參、黃耆、車前子,外治法中醫常使用耳尖刺血,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痛降壓、減輕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但是必須要合格的中醫師才可以施作,一般民眾不可自行操作,以免發生感染以及暈針事件,但是往往這類型的患者已經服用過多西藥,且西藥通常沒有辦法停止使用,這時中藥的使用不見得有必要,所以中醫的頭皮針,耳針,體針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輔助治療更為重要,搭配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減緩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對於血液的通透性。     周宗翰醫師表示,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飲食調控更是關鍵   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   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烹調時可採用醋、檸檬汁、鳳梨或加香辛料如蔥、薑、蒜、花椒、胡椒、香菜等方式來減少食鹽鈉的攝取。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乳品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可適量食用。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攝取,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必須配合足夠的熱量,才可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這時可以諮詢營養師的建議。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   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5

  • 中醫產後調養三步驟 分階段食補恢復媽媽元氣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般歐美婦女體格較為健壯,常聽到西方國家婦女產後三日即可下床工作,但我國婦女體格較為嬌小,因此在九月懷胎及耗力生產後,仍然需要適度的休息及營養的補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謝明憲主治醫師表示,孕婦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後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大約需6~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關係到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如果能抓住生產的機會調整體質,或治療某些生產以前身體上的疾患。     教你這樣做月子   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好好的補充營養,充分的休息,就能帶來往後幾年的健康身體。但產後不同時期,婦女生理狀態不同,飲食及藥物的調養上也有所不同,在產後需分階段性的照護。     《第一階段》 剛生產完,傷口還在復合,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食辛燥刺激類食物,以免傷口發炎,因應孕婦生理特殊需求,必須將水分留在體內以增加血液的供應量,在剛生產完時,生理尚未回歸正常,身體容易積累水分,因此在飲水方面需要限制以防止水腫,產後一周內可限制在1,000cc以內,可使用杜仲煮水來代替白開水,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機會。後續因哺乳需求,分泌乳汁所耗損的水分逐漸依乳汁量補充上來,建議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等蛋白質水來補充。   ★建議方式 自然產5~7天,剖腹產7~10天開始可服用七帖的生化湯,促進惡露的排出。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生化湯可以清楚地減少產褥熱與感染,讓子宮供血充足,改善收縮,即使有稍微傷到子宮內壁都可以幫助其修復,減少將來子宮內息肉及沾黏。一般吃下三十分鐘後,子宮會收縮微痛,也會促使乳汁分泌,但通常第一胎喝生化湯子宮收縮不會很明顯。     《第二階段》 生產後經過一周的恢復,身體已經度過了一小階段的恢復期,傷口也逐漸的修復,此時在飲食上可以稍作適度的補養。第二週可以開始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其處理方式是薑僅爆香而非爆焦黑,這樣就不是大補,可炒腰子、瘦肉、豬肝、蛋、紅蟳。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其中的油脂具有潤腸作用,可以使排便問題獲得改善。如果屬於燥熱體質,在煮麻油料理時,可不爆薑、不用酒,因為麻油料理之所以算是燥熱性食物,主要是因為食材綜合起來屬性偏熱。   ★建議料理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子、麻油炒桂圓: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或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杜仲腰子湯:煮杜仲,取藥汁備用,將腰子剖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3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翻炒數回,再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入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此時中藥以補血為主,稍作補氣,可以用中醫補血名方「當歸補血湯」來加減使用,另外在藥材或飲食中可以酌加四神湯的組成成分,補養脾胃,利水袪濕,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的形成。     《第三階段》 生產後經過二到三週的休養及調理,身體已經到了可以大補的階段,此時米酒料理就可以進場。產後14天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因這道料理含酒,在東方食補的觀念中屬於較「燥」的食物,不宜在產後初期食用,平均在產後的第15天開始食用,直到坐月子結束。   ★建議料理 一般麻油雞煮法如下:鍋子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7分熟,將1:1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分鐘。體質燥熱的媽媽,酒跟麻油的比例要降低。台灣冬季天氣較冷,一般來說大概地域,中北部薑可以爆黑,一般產後坐月子需要食用6-10隻雞。3個月內小產則須服用3-4隻雞。此時中藥調理主要使用如「十全大補湯」等大補氣血的方劑,一般服用三帖,一帖服三天,煎煮藥汁後與魚或烏骨雞再燉煮,可跟麻油雞交替食用。其主要功效為幫助卵巢、骨盆恢復,補腎固筋骨。     謝明憲醫師表示近來有報導指出,產婦飲酒會導致其分泌母乳中亦含有酒精成分,擔心食用麻油雞等含酒料理後其乳汁中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幼兒腦部及神經的發育。但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指出產婦食用雞酒料理會讓幼兒將來的腦力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坐月子的產婦亦不用過度擔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食用麻油雞料理半小時後母乳中的酒精濃度會達到最高峰,三小時候則退至零,所以如果對此擔心的話,建議在食用麻油雞料理三小時後再哺乳,或在進食前先將母乳擠出儲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