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ID共有189筆結果

  • 預防食道癌 避開菸檳酒 「離」癌遠一點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08年有2,833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好發於50~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揪出食道致癌因子 保持警覺有效防癌   目前已知食道癌致癌因子,包括:抽菸、飲酒、嚼檳榔、含亞硝胺食物(如醃漬、煙燻食物)、過熱的飲食溫度、食道曾受腐蝕傷害、吞嚥功能疾病、胃食道逆流、肥胖及口腔衛生不良等,建議民眾把握以下3要點,提早預防以遠離食道癌。   1.避免過燙的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     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 另外,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     3.有異狀速就醫   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食道癌目前沒有實證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落實健康生活並遠離致癌因子及規律運動,將是必要的防癌步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戒除菸、酒及檳榔,減少食用加工、燒烤及避免過燙食物,避免對食道造成傷害或負擔才能降低罹癌風險;民眾平時需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請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17

  • 呼吸會喘?40公分巨大卵巢囊腫竟藏在婦人肚子裡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   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   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   二、贅生性卵巢囊腫   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   三、惡性卵巢腫瘤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   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鄭志堅說,良性卵巢瘤的併發症不常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的併發症有:   一、扭轉   為常見的婦科急症,需要需要緊急手術,不到10%的卵巢腫瘤會併發扭轉。   二、破裂   可分為外傷性及自發性兩種,卵巢腫瘤破裂可能造成內出血的急症。   三、感染   另外,卵巢腫瘤依大小可分為三種:   ● 一般大小:約5~10公分。   ● 大卵巢瘤:10~20公分。   ● 巨大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   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另外,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   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   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16

  • 眼用藥品的選擇很重要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3C產品人手一支,加上疫情影響線上會議開不停,有時會感到眼睛乾澀、看不清楚(眼睛疲勞),甚至兔子眼(紅眼睛)。目前已有許多眼用藥品可以改善、緩解眼睛的不適,但你選對了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賴妘薇表示,氯化鈉、玻尿酸或聚合物潤滑劑,具有保濕效果以減緩眼睛乾澀。若產品中含有維生素B12、B6成分,則可以舒緩睫狀肌、恢復眼部調節能力,有效減緩眼睛疲勞。   至於naphazoline、tetrahydrozoline等成份屬於血管收縮劑,可使眼球血管收縮,改善眼睛充血的症狀。上述多為市面上眼用藥品所內含的成份,民眾可以針對自己的症狀,在醫師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並注意使用說明。   眼用藥品在包裝上有分瓶裝或單支裝,針對有配戴隱形眼鏡習慣的民眾,盡量選用單支包裝或選擇使用改良型防腐劑的瓶裝產品,以免防腐劑沉積在隱形眼鏡上造成角膜受損。   賴妘薇提醒大家,使用眼藥水前,請洗淨雙手,點藥水時,藥瓶瓶口不可接觸眼睫毛、眼球和手指。藥水開瓶超過28天,或藥液混濁、變色甚至出現異物時,勿繼續使用。平日也請保有正確的護眼習慣,讓眼睛適度休息,以恢復眼睛的調節力,才能常保一雙明亮健康的雙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8

  • 找到頭暈原因 才能有效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神經科門診常見主訴頭暈的病人,各個年齡層皆有,尤其是在長輩族群。每個人形容自己感受是各式各樣,昏昏的、脹脹的、頭重腳輕、天旋地轉,或是走路不穩、地震般晃動、噁心嘔吐等現象。     神經內科醫師周友芳表示,頭暈最常見的是眩暈,常是陣發性的,患者感受有如天旋地轉,或是突然感覺如地震般晃了一下,嚴重時可能伴隨冷汗、嘔吐,或走路困難等現象。有時感覺視力模糊,其實是因為眼睛出現規則的跳動,也就是神經學所謂的眼震,表示內耳、腦幹及或小腦病變。常見原因是內耳的耳石掉到半規管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如果伴隨有耳鳴及聽力減退現象,通常為梅尼爾氏症,有時因病毒感染引起前庭神經炎所致。   如果走路不穩更勝於暈的感覺,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的病變或是後腦循環不良而引起腦幹或小腦的灌流不足。如果伴隨講話不清楚、複視、臉及肢體麻木無力、意識不清或吞嚥困難,則可能是腦幹及小腦中風。   沒有天旋地轉的頭暈,常常讓人覺得頭部悶悶脹脹、重重不清爽的感覺,比較少是因為掌管平衡的神經病變引起的。這種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焦慮、神經衰弱症、失眠、貧血、病毒或細菌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若是突然站起來會頭昏眼花,眼前一片黑,甚至昏過去,通常幾秒鐘就恢復正常,這種情形最常是因為姿勢性低血壓。這種頭暈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或是降血壓的藥物,使得下肢的血管收縮不足,血液回流減少,引起腦血流不足造成頭暈。另外還有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情況,但少數心血管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周友芳說,頭暈的治療,除了針對頭暈原因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慢性頭暈也可以藉由前庭平衡復健(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exercise)來改善,增進生活品質,預防跌倒。有研究指出,同時並用前庭復健與藥物治療比單獨服用前庭神經抑制藥物效果較好。雖然,對中樞前庭神經病變不是主要治療方式,卻仍有相當程度的療效。   前庭復健有許多方式,一些新的科技如虛擬實境、任天堂wii系統,也有設計前庭平衡的復健,但是簡單的自我訓練也可以達到相當效果。例如,坐著或躺的時候,伸出一隻手臂食指比一,眼睛注視食指,頭往左往右往上往下轉動,頭轉動的時候,眼睛保持注視食指,如此反覆做20次。其他還有彎腰撿球、閉眼站立、坐姿轉圈、雜耍拋球、旋轉雨傘……等。   周友芳提醒,頭暈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因為跌倒外傷,引起生命危險。找到頭暈的原因,予以適當治療,並配合前庭復健運動,改善因為頭暈引起的步伐不穩,除了減少跌倒,期能重拾信心走向戶外,享受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06

  • 注意低溫及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時序入春,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4日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各地天氣明顯轉涼;北部、東半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短暫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低溫與早晚溫差大均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進而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呼籲民眾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一定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     從「心」認識自己,避免造成遺憾   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膽固醇偏高等,但其實這些是可以被提早預防的。首先,先了解是否有家族病史的疾病,並善用政府提供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透過健檢的結果,早期發現是否有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國民健康署再次呼籲,由內到外保命的5個重點:   1.控制三高   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維持量血壓-量測7天、每天2次、每次2遍原則、定期測血糖習慣,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     2.健康飲食、體重及腰圍的控制   採低油、低糖、低鹽、高纖(3低1高)原則,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並建議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於18.5-24之間;另外,腰圍部分,成年男性控制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     3.規律運動、減輕壓力   避免早、晚低溫時段外出運動,運動前先充分暖身,或天冷時改採室內運動;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泡湯時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避免冷熱溫差過大,且不宜單獨泡湯。     4.戒除喝酒取暖、戒菸、遠離二手菸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血管傷害以及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戒菸、遠離二手菸危害;另,以茶(水)代酒,避免喝酒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茶(水)溫度以攝氏65度以下入口,避免食道灼傷。     5.注意保暖   留意天氣,採多層式穿搭法,適時增減衣物,外出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暖暖包(須注意溫度與放置的位置)等。     心血管疾病猝發不能等,撥打119速送醫   春季氣溫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或乍暖還寒的天氣型態,要多留心身體徵兆,如果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若有以上的現象發生,應隨時留意自身的狀況且同時告知身旁的人,由於可能立即危及生命,應儘速撥打119送醫治療。對於本身有心臟病史的民眾,務必要隨身攜帶健保卡與緊急時的救命藥物以備不時之需。若有中風的徵兆,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一症狀,記下時間點(Time),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2.21

  • 入境旅客檢疫措施調整!長程航班旅客落地時採檢,防堵境外移入確診數增加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0日表示,Omicron變異株於全球迅速擴散,近期境外移入確診數大增,為降低COVID-19威脅國內社區防疫安全,自今(2022)年1月11日零時起(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調整入境旅客檢疫措施如下,請旅客務必配合。   搭乘歐美、中東及紐澳等航線長程航班旅客,於抵臺時進行落地公費採檢及快速核酸檢驗,檢驗結果陰性者接續入境通關程序,且應搭乘防疫車輛前往防疫旅宿/集中檢疫所完成檢疫;檢驗結果陽性者,指派專人完成證照查驗後,由空側搭乘救護車後送專責醫院。   指揮中心再次強調,適逢春節前返鄉人潮,請旅客返臺必須事先瞭解,並主動配合我國現行入境檢疫規定,並依指揮中心規定的交通方式前往檢疫地點,同時遵守檢疫期間各項檢疫、防疫措施,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1

  • 偏頭痛怎麼辦?偏頭痛的預防與治療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偏頭痛是一個常見疾病,影響全球約12~15%的人口,也是一個已知有顯著性別差異的神經科疾病,女男比約3:1,尤其好發於20到50歲女性,有週期性。誘發因素包含情緒、壓力、飲食、情緒及睡眠品質等,甚至在疫情期間也使偏頭痛平均天數延長,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莊凱如指出,在台灣,有高達兩百萬人口受偏頭痛困擾,但根據台灣頭痛學會於今年7月份的問卷調查(共2,300多位民眾填寫),有將近七成民眾以為頭痛只是一種「症狀」,但其實偏頭痛是一種疾病,除了反覆頭痛之外,可能還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特色。且超過半數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有預防性治療,且過度使用頭痛藥,反而造成頭痛更嚴重,就是所謂的『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莊凱如說,為提升民眾對於偏頭痛的認知並把握適當就醫時機,台灣頭痛學會也推出「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服用止痛藥超過2天以上可能使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希望加深民眾印象。   以下是偏頭痛的疾病定義與治療:   ● 偏頭痛   單側(但也可雙側),中重度,搏動性,日常活動會加劇頭痛,持續4到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症狀。   ● 慢性偏頭痛   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且每月超過15天,符合偏頭痛的天數超過8天。   急性治療   一般止痛藥物,有痛才吃。   預防用藥   定期使用。(是否需使用偏頭痛預防藥物,須經由醫師評估)   ‧ 口服預防用藥: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抗憂鬱藥等   ‧ 肉毒桿菌的針劑治療   ‧ CGRP單株抗體製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5

  • 卵巢早衰至不孕 小心免疫失調是關鍵!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32歲A小姐本身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結婚三年都沒有受孕,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卵巢功能竟然明顯退化,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值已經在1以下(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存量」偏低,懷孕機率大幅下降,由於月經長期不規則,加上常有臉部潮紅與皮膚乾燥的情況,從沒想過這麼早的年紀卵巢就開始早衰,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看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A小姐的卵巢早衰不是屬於典型的腎虛型老化導致的卵巢衰退,反而是免疫失調導致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卵巢,造成卵巢機能衰退,而且紅斑性狼瘡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等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可隨便亂用溫補藥,應該以調節免疫的思維去治療,經過一年中藥與針灸的長期抗戰,今年已經34歲的A小姐在疫情嚴峻時候成功安穩生下小寶寶,紅斑性狼瘡症狀在中藥與西藥相互搭配的治療下,也有顯著好轉。   周宗醫師翰解釋,卵巢早衰一般是提早老化的徵兆,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案例是跟免疫調節失調有關係,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卵巢造成卵巢功能暫時衰退,這時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也會跟著偏低,可能伴隨出現月經延後,不孕、性慾下降、潮熱多汗、陰道乾澀、失眠煩躁等假性更年期症狀。   傳統中醫治療以補腎為主,但是面對免疫失調導致的卵巢早衰,胡亂溫補反而會讓免疫失調症狀更加惡化,也可能加重本身潛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的惡化,如關節腫痛越來越嚴重,皮膚癢疹越來越惡化,通常這類型的病友補藥酒是碰不得的。   周宗翰醫師表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卵巢早衰的患者要自然受孕有一定的難度,先決條件是月經週期一定要規律,免疫疾病的症狀一定要控制好,所以長期規律服用的西藥也不能隨便貿然停用,中醫利用針灸與中藥把身體的平衡抓回,讓身體回到它該有的平衡,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身體發炎,卵巢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所以風邪外感常用的桂枝、荊芥、紫蘇葉,或是調理腸胃的木香、白朮、茯苓等中藥,對於治療卵巢早衰至不孕也有正面幫助,而頭皮針與耳針刺激,刺激耳廓影響迷走神經,傳訊至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免疫調節,可以讓不聽話的免疫系統變溫馴。   周宗翰醫師說明,要調節免疫改善卵巢早衰的不孕,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是很重要的身體修復時間,身體所有細胞的亞健康或微發炎狀況,都是在睡眠時修復,再來就是情緒要穩定,日常生活應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會傷害臟腑,例如怒會傷肝;肝是掌管自律神經的總司令,情緒影響肝,肝影響荷爾蒙,荷爾蒙又會影響子宮卵巢的作用,進而影響女性健康。   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絕對有必要,因為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變口感、外觀色澤、香味及延長保存期限,往往含有防腐劑、色素、人工香料等添加物,火鍋料、醃製類絞肉食品,泡麵、罐頭等,都屬於容易刺激免疫系統的地雷食物,應避免食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7

  • 眼球中央視力霧煞煞?當心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找上門!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一位65歲男性病患到診間向醫師反映:「醫師~為什麼我看人的臉都看不清楚,我看您的臉也不清楚,好像有個東西擋住似的?」,一經檢查才知道是自己得了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主治醫師楊上嫺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隨著年紀增長,視網膜黃斑部逐漸退化的眼睛疾病,可引起不等程度的視覺障礙,患者就診反映的症狀五花八門,從「中央視力模糊」、「看東西扭曲變形」、「像隔了一層紗在看東西」、「影像變得灰暗」或「一塊黑影擋住視線中間」……等等皆有可能。   楊上嫺醫師說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分濕性與乾性兩種類型,差別在於有無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靠黃斑部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影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G)及循血綠眼底血管攝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檢查檢測出來。   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沒有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對視力影響較小,但將來仍有發展成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可能,因此需定期追蹤。而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則伴隨有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可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視力因而減退,需要治療。   目前針對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以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用於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在臨床上使用成效顯著,過去因不同藥劑不同價錢,一劑需自費數千元或數萬元不等,再加上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常需要多次施打,往往對患者造成經濟上的負擔。但近年來健保給付逐漸放寬,目前只要病患條件符合健保審查的標準,便可經健保給付施打,替病患省下不少開銷,實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的一大福音。   楊上嫺醫師進一步提醒,許多患者常常因一眼正常,但另一眼有黃斑部問題而不知曉,因為還可以靠正常眼看東西,自動忽略了有問題的那隻眼,往往等到兩眼都有問題才發現前來就診,因而延誤治療。建議不妨輪流遮眼,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問題,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給飲酒者在疫情中的溫馨提醒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自5月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以來,公共場所關閉,公司企業啟動居家辦公模式,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到底疫情對於喝酒的人會有什麼影響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張祜銘說,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雖然喝酒地點從餐廳轉移到家中,許多國家都發現大多數喝酒的人喝的量會比原本還要多,在美國、英國、德國也發現酒品銷售量反而增加。   此外,可能是因為在家中時間變長的關係,歐盟國家的家暴通報案件大幅增加,這也反映出面對疫情的恐慌,或是家人之間的相處問題在此時浮上檯面。有些人選擇喝酒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安恐懼,在門診也觀察到有不少原本已經戒酒成功的病人,在疫情期間控制不住又開始喝酒了。   至於喝酒對於身體會有什麼影響呢?張祜銘表示,大量喝酒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對抗病毒的能力,研究也發現,大量喝酒會抑制打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此外,喝酒可能會造成肝臟、腸胃及心血管等器官病變,造成在疫情期間不必要的外出就醫。OECD國際組織在2020年曾經提出呼籲,各國政府應該重視國民飲酒健康問題並制定政策,飲酒者也應該注意喝酒習慣在疫情期間的變化。   面對疫情可以怎麼做呢?張祜銘提供以下一些方法讓大家可以試著幫助自己度過疫情帶來的恐慌:   1.規律作息:固定的躺床及起床時間,避免睡眠紊亂而依賴酒精。   2.適量飲食:固定的吃飯時間,選擇健康飲食,避免空腹飲酒造成更大傷害。維持體能:定期安排在室內可以做的運動,例如瑜珈、快走、深蹲。   3.維持人際:主動關心久未見面的親友,也可以定期安排視訊聚會,避免因隔離的孤獨感而飲酒。   4.接納自己:接納疫情期間的壞情緒,不要藉酒澆愁反而愁更愁。   5.建立目標:多出來的時間空檔,很適合為自己訂下一個具體的目標並做出改變,回歸工作時同事也會驚訝於您這段期間的改變。   6.尋求協助:如果自己的情緒、睡眠或飲酒問題無法獨自處理,也可以電話聯繫專業人員尋求建議或主動就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具有完整的成癮醫療團隊,可在門診進行飲酒問題的評估與治療,此外也在衛福部協助下設置飲酒問題諮詢專線,民眾對於醫療資源相關疑問都可以撥打電話至(02)2728-5791諮詢酒癮個管師。希望在疫情尚未落幕之前,大家都可以調整好生活型態並維持健康,為回歸原本工作及生活做好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5

  • 黑髮變金髮 脫色脫染的魔法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東方人的髮色屬於黑髮,想要變換髮色呈冷灰、粉紅、乾燥玫瑰等顏色,就必須要藉由脫色、脫染劑(俗稱漂髮)先淡化頭髮中的黑色素,再輔以染髮劑來顯現出色彩。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您,頭皮是毛囊最多、最密集的部位,使用脫色、脫染劑要小心留意,不當使用則可能出現如紅斑、搔癢等症狀。     食藥署表示,脫色、脫染劑一般多有兩劑,第一劑為鹼劑,有些產品會添加過硫酸銨(Ammonium persulfate)、過硫酸鉀(Potassium persulfate)、過硫酸鈉(Sodium persulfate)等成份,利用氧化還原的反應熱強化效果;第二劑則為含過氧化氫的水溶液,使用時將兩劑混和,可淡化毛髮中的黑色素氧化分解使毛髮顏色變淡。而使用脫色、脫染劑時記得要戴手套。塗抹時要避免脫色脫染劑接觸臉部或頸部,若不慎接觸時,應立即沖洗;也要避免塗抹及沖洗時接觸眼睛,若不慎接觸時,應立即以大量清水沖洗,並迅速就醫。使用後若皮膚有任何異常現象,應迅速就醫。   脫色、脫染劑屬於特定用途化粧品管理,購買及使用前可以先上食藥署建置的西藥、醫療器材及化粧品許可證系統(網址:http://info.fda.gov.tw/MLMS/H0001.aspx)查詢是否經過衛生福利部核准,使用脫色、脫染劑前應請詳閱說明書,並依據使用方法正確使用;也不要將脫色、脫染劑使用於頭髮以外的毛髮,如眉毛、睫毛等;此外,剛修臉或剃臉後,也應避免使用,如屬於敏感性皮膚者,建議使用前諮詢皮膚科醫師;於脫色、脫染後一星期前後,不建議進行燙髮。   食藥署提醒您只要過去曾因為使用脫色、脫染劑,引發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等症狀;或頭皮、頸、臉部有腫脹、受傷、過敏、發炎狀態、皮膚疾病或身體有特殊情況(如患病、病後恢復、生理期及懷孕期間等);腎臟疾患或血液疾病之患者,都應避免使用脫色、脫染劑。而脫色、脫染劑未使用時,要存放時應放置於孩童無法接觸的地方,也要避免存放於高溫及日光直射的場所。   最後,消費者若發現有不良品或使用時發生不良反應,可通報食藥署建置的「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通報專線:(02)2521-5027。為增加消費者對化粧品安全使用的認知,食藥署特別成立「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粉絲團,更多化粧品安全選用資訊請上http://www.facebook.com/tfdacos查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4

  • 中秋節安心吃月餅!食藥署啟動專案聯合衛生局稽查中秋食品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維護民眾佳節期間吃得安心,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啟動「110年中秋複合式專案」,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月餅及其餡料製造業稽查」及「中秋應景食品抽驗」等兩項稽查專案,於源頭製造端及市場販售端加強查驗,全面把關秋節食品!     首先,針對中秋佳節國人常購買作為送禮或與家人共同享用之月餅,食藥署將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月餅及其餡料製造業之作業環境、製造過程、人員衛生及產品標示等進行稽查,並抽驗其月餅或餡料,檢驗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稱食安法)相關規定。另於量販店、賣場、超市、傳統市場等各類販售通路,加強抽驗蛋黃、生鮮蔬果、禽畜水產品、豆製品及醬料等中秋應景食品,檢驗各項衛生標準、食品添加物、農藥及動物用藥殘留等項目,保障民眾在佳節期間的食品衛生安全。   食藥署呼籲食品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遵守食安法相關規定,並響應政府防疫政策,以兼顧防疫與民眾食用安全。此外,提醒民眾歡樂過節之餘,記得不要吃太多而造成身體負擔;購買之月餅及食材也要妥善保存,隨時注意新鮮度並於保存期限內儘早吃完,這樣才能開心享受佳節美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3

  • 熱血主播、輪椅舞國手邀你一指做公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衛生福利部於30日舉辦「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秋節產品聯合推廣活動」線上記者會,總統蔡英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透過線上相挺,齊聲邀請社會各界共同響應這次「無接觸送禮兼作公益」的活動。熱血主播徐展元、輪椅舞國手黃薏蓉,與衛福部次長李麗芬,更一同用開球儀式為線上展售會揭開序幕,用最熱血的態度,齊力推薦最優質的商品,精彩內容通通都在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粉絲頁。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募款狀況不如往年,衛福部特別設計環保的電子書,並首度於官網推出「暖心送好禮活動」,透過「一指訂購」讓民眾「無接觸,送好禮,送到心坎裡」。總統蔡英文現聲表示,請大家上網搜尋815179,就能找到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及團體優質的中秋產品,每一樣都是送禮的好選擇,呼籲大家將愛心化為實質幫助,也將滿滿的祝福傳遞給親朋好友,過個最有意義的中秋佳節。     這麼多元優質的中秋好禮如何選擇呢?衛福部社家署貼心推出line@機器人客服,透過一對一的問答服務,讓民眾快速瞄準心儀的好禮,一指下單不手軟,將最用心的中秋祝福散播出去,讓後疫情時代的中秋節不僅圓滿,更充滿溫暖。   最多元的選擇,更便利的購買方式,就是要讓你「一指」買好買滿,相關活動資訊都將陸續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sfaa.gov.tw),歡迎大家加入持續追蹤,或可上活動官網(www.815179.com.tw)了解更多,誠摯邀請您送禮兼做公益,用最實際的購買力給予身心障礙朋友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2

  • 「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四招保肺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肺癌是全世界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一位。在台灣,肺癌是107年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僅次於大腸癌。而肺癌標準化死亡率雖已連續9年下降,肺癌仍高居台灣癌症死因首位,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2%)。     每年8月1日是「世界肺癌日」,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COVID-19)之際,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顧肺4招「戒菸、防護、篩檢、警訊」,呼籲共同降低肺癌發生及COVID-19隱形威脅。     第1招 戒菸   「吸菸」是造成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另外,吸菸者若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因此,戒菸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https://reurl.cc/MAz58p),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https://reurl.cc/ogY2rj),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2招 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並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外出戴口罩,回家後,記得用肥皂洗手、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https://airtw.epa.gov.tw),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3招 篩檢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有關LDCT肺癌篩檢之建議族群及相關風險等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手冊】https://reurl.cc/O0m3KD、【影片】https://reurl.cc/Ak3mZK)。     第4招 警訊   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肺癌和新冠肺炎雖然都有咳嗽、喘不過氣、衰弱疲倦等症狀,但新冠肺炎個案之上開症狀,通常是急性發作,且多伴隨著發燒、肌肉疼痛、味覺及嗅覺喪失;而肺癌通常是持續性或原因不明的咳嗽、喘不過氣;疲倦衰弱現象通常持續超過4週,且多伴隨著咳血(痰中帶血)、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等現象。其他肺癌警訊尚包括:持續或反覆性的胸部感染、肩背疼痛、聲音沙啞或呼吸出現喘鳴聲等。以上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或新冠肺炎引起的,若有相關症狀,建議做好防護措施,儘早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以免耽誤病情。   在COVID-19疫情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癌症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約為25%,而肺癌患者相較其他癌症的死亡風險更高達1.6倍。建議民眾,尤其是肺癌等癌症患者,務必做好預防措施(正確勤洗手及配戴口罩、避免觸摸眼鼻口),保持社交距離,並經醫師評估後施打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降低新冠肺炎的威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1

  • 均衡吃 規律動 向脂肪肝說NO!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 「視訊診療」,疫情期間就醫不中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疫情升溫,很多慢性病人不敢去醫療院所但有定期就醫服藥需求,健保署自110年5月15日起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全國三級警戒降級或解除之次月底為止,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不僅有效減輕患者疫情期間就醫的心理壓力,更可降低暴露風險。     王先生住在台南市東山區,長期固定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去(109)年9月因腹部不適,需要進一步檢查,診所醫師將其轉診至嘉義的醫院並診斷出肝癌早期,經治療後病情穩定定期追蹤。今年5月恰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肆虐,王先生即便身體稍有不適也不太敢就醫,預定回診日前晚還焦慮到失眠。醫師評估王先生病情尚屬穩定,告知疫情期間可透過「視訊診療」看病;但因不諳智慧型手機操作,於是請王先生可用「電話問診」,看診後由家屬攜帶健保卡至醫院過卡、繳費及領藥。   健保署南區林純美組長表示:目前雲嘉南地區已有55家醫院、1,389家基層診所受衛生局指定為視訊診療機構,民眾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即時查詢各縣市視訊診療的院所名單及掛號資訊,以電話或網路預約,亦歡迎加入健保署官方FB、Line帳號,進一步了解視訊診療就醫流程等最新消息。建議可先電話詢問院所,或撥打諮詢專線:0800-030-598,手機請改撥02-4128-6780。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國人每年超過3千人死於口腔癌 早期檢查揪出病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ㄧ,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8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等危險因子外,有菸檳行為者,定期口腔黏膜檢查也不可少。     實證顯示,有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增加3成5,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情形也大受影響,根據1~6月最新統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減少約1.5萬人次(6/%)。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於防疫期間做好全防護,抗疫也要防癌,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記得於疫情緩和後,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自我檢查5症狀-「破斑硬突腫」   預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為「拒絕菸檳、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有嚼食檳榔與吸菸行為的民眾需及早戒除菸檳等有害物質,也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建議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口腔黏膜檢查,降低死亡風險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篩檢率達約5成,就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為降低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不過,防範口腔癌不能僅靠政府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等單方面推動篩檢,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之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就可接受檢查。依資料顯示,經檢查發現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9

  • 疫苗預約超詳解QA!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操作問答集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是為建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的機制,中央與地方腳步一致,加強疫苗接種推動,提升群體保護力,維護國人健康。     2021年7月22日版本   試辦期間若台灣本島地區民眾也進行意願登記,試辦期過後是否還需二次進行意願登記?   不需重新登記,意願登記只要登記過一次待接獲簡訊通知,即可於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進行預約登記。     意願登記成功後,符合資格會以簡訊通知,手機號碼輸入錯誤該如何修改?   手機輸入錯誤,於開放意願登記期間皆可重新修改。     已施打第一劑,第二劑也可以先進行意願登記嗎?   可以,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將於預約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後,隔日開放意願登記。     可以重複進行意願登記嗎?   若已完成意願登記成功,再次登記則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供確認。     如何查詢之前的意願登記結果?   請您直接點意願登記輸入身分驗證資料,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會顯示上一次意願登記結果。     使用意願登記查詢,出現 「您符合預約資格,將暫停您『意願登記』登記功能」的訊息?   此訊息表示您符合預約接種登記資格,需要等到當期之施打期間結束隔天,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若您未進行預約接種登記者,需等到該期預約接種登記時程結束後,才可再次更改意願登記。     請問公費疫苗預約簡訊通知內容?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通知]您的登記序號:0000000000,請於0/0~0/0至本平台選擇接種站及時段,進行預約接種。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身份認證方式?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2種方式:   1.身份證號+健保卡卡號   2.健保快易通APP+驗證碼(無讀卡機請使用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IOS下載點這裡,Android下載點這裡)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有哪幾種預約管道?   提供4種管道:   1.疫苗預約平台   2.健保快易通APP   3.攜帶健保卡前往藥局或各縣市衛生所預約   4.攜帶健保卡前往4大超商使用kiosk機預約     手機誤植該如何修改?   請您點選取消預約後,重新進行預約接種登記。     預約接種登記成功,忘記列印預約記錄該怎麼辦?   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年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查詢後可利用列印功能列印預約記錄,也可使用手機拍照。     系統可以查詢預約記錄嗎?   可以,您可以利用簡易查詢功能,輸入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後3碼及圖形驗證碼,即可查詢預約接種記錄。     請問選擇施打站要如何看到施打站詳細地址?   選擇施打站後,主畫面會顯示施打站詳細地址。     為何選擇日期/時段卻出現「額滿」?   表示該日期/時段預約人數已額滿,請您改選擇其它日期/時段,謝謝!     已預約但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以修改嗎?   當您預約成功後發現日期/時段有誤,可於當期開放預約期間內,於系統點選取消預約功能,取消疫苗預約後於開放預約期間內皆可重新預約。     已預約登記成功但忘記去施打疫苗,是否會再次發送簡訊提醒可再次預約登記?   系統會於每一輪意願登記截止後,發送簡訊給當期可預約接種的民眾,請您依簡訊通知於開放預約接種登記期間重新預約。     外藉人士進行意願登記出現「您的卡號錯誤或非本期開放登記對象[9999]」?   外藉人士請依下列判斷輸入資料:   1.若已至移民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第一碼為英文),並且至健保署更換為新式居留證號健保卡,則以新式居留證號+新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2.若外藉人士已更換新式居留證號,但尚未至健保署更換健保卡,則仍以舊式居留證號+舊健保卡卡號進行意願登記。     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無法接種,最快何時可以再預約接種登記?   若已預約接種,但預約當日未完成接種者,則需等候該輪施打期程整個結束後的下週二才會收到簡訊通知,才能再至系統重新預約接種。   以第二輪接種期程為例,施打期程:7/16~7/22,若預約7/16但當日因故未接種,則需等候至7/22期程結束後的下週二(7/27),才會到收簡訊通知,才能重新至系統預約接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8

  •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四輪自7月30日起開打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6日表示,「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指揮中心再次提醒,請民眾於「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開放意願登記時,先進行意願登記,後續才會收到預約簡訊通知。系統平臺會按疫苗分配情形、參照民眾登記之意願,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收到簡訊通知者才可進行下一步預約接種。尚未收到簡訊的民眾,會於後續符合預約資格後,收到簡訊通知,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請民眾放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7

  •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有一套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醫兒科門診常有過敏體質兒童或青少年前來求診,其中一部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據統計,此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是7.88%,台灣特定族群約4.1~6.7%,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病人通常在接受治療後改善,但若一段時間未服藥或擦藥則容易復發,除局部搔癢外,可能還會有滲出液,嚴重時影響睡眠,甚至因外觀不好看而自信心受創、學習工作能力降低。     中醫科醫師陳欣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又稱為異位性濕疹,屬於慢性發炎性疾病,在臨床表現上為反覆發作,疾病程度會隨時間而波動,兒童的病灶為急性濕疹樣紅色斑塊,通常長在臉頰、頸部及關節伸側,嚴重者會搔癢不適、有滲出液,初期會有水泡、結痂,日久則脫屑、龜裂、苔癬化,過去認為此病是兒童疾病,但依據遺傳學與生理學資料顯示為終身性疾病,實際上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有四分之一的病人甚至在成年後才會發病,所以有些父母認為「長大後就會好」而不治療是錯誤觀念。西醫治療主要是修復皮膚,維持皮膚的保水力,有三步驟治療流程,分為口服及外用藥,依病人輕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   陳欣瑜醫師說,根據文獻記載,異位性皮膚炎在中醫屬於「奶癬」、「胎歛瘡」、「浸淫瘡」、「四彎風」等範疇,病因有:   一、稟性不耐:具有異位性體質;   二、濕熱內蘊:父母在孕前或妊娠期間恣食魚蝦、烤炸辣等物;   三、飲食不節:兒童容易嗜食偏食,特別是西式飲食含有大量糖份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四、外邪侵襲:氣候變化、暴露寒熱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肌膚腠理開合不調,在臨床表現上以濕、風、熱、瘀為主,臟腑則與心、肺、肝、脾相關。   常見有脾虛濕熱、血虛風燥、濕熱內蘊等證型,中醫師會根據四診合參歸納病人當下情況來決定用藥,除內服藥之外,針灸與外用藥(藥膏、外洗方)亦有相同治療效果,可依孩子的接受程度來選擇治療方式。   陳欣瑜醫師指出,近代研究發現,中藥對於紅斑、表皮損傷、搔癢、睡眠改善程度皆優於安慰劑,可有效減低西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的使用量,由此可知,中醫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程度的療效,且可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學習與工作能力。除接受治療之外,須做到以下自我的日常保養,以維持療效:   一、皮膚適當保濕清潔;   二、環境中避免過敏原、控制室內濕度及溫度;   三、飲食方面:少吃加工、冰冷及油炸物,儘量吃新鮮原型食物,烹調方式清淡,記錄飲食以找出致敏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