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分泌共有11筆結果

  • 年終大宴小酌不斷,醫授保糖降脂心法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潘立昕醫師特別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   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   潘立昕醫師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   醫師同時提出一個案例來說明,有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   潘立昕醫師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   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15

  • 卵巢早衰至不孕 小心免疫失調是關鍵!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32歲A小姐本身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結婚三年都沒有受孕,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卵巢功能竟然明顯退化,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值已經在1以下(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存量」偏低,懷孕機率大幅下降,由於月經長期不規則,加上常有臉部潮紅與皮膚乾燥的情況,從沒想過這麼早的年紀卵巢就開始早衰,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看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A小姐的卵巢早衰不是屬於典型的腎虛型老化導致的卵巢衰退,反而是免疫失調導致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卵巢,造成卵巢機能衰退,而且紅斑性狼瘡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等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可隨便亂用溫補藥,應該以調節免疫的思維去治療,經過一年中藥與針灸的長期抗戰,今年已經34歲的A小姐在疫情嚴峻時候成功安穩生下小寶寶,紅斑性狼瘡症狀在中藥與西藥相互搭配的治療下,也有顯著好轉。   周宗醫師翰解釋,卵巢早衰一般是提早老化的徵兆,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案例是跟免疫調節失調有關係,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卵巢造成卵巢功能暫時衰退,這時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也會跟著偏低,可能伴隨出現月經延後,不孕、性慾下降、潮熱多汗、陰道乾澀、失眠煩躁等假性更年期症狀。   傳統中醫治療以補腎為主,但是面對免疫失調導致的卵巢早衰,胡亂溫補反而會讓免疫失調症狀更加惡化,也可能加重本身潛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的惡化,如關節腫痛越來越嚴重,皮膚癢疹越來越惡化,通常這類型的病友補藥酒是碰不得的。   周宗翰醫師表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卵巢早衰的患者要自然受孕有一定的難度,先決條件是月經週期一定要規律,免疫疾病的症狀一定要控制好,所以長期規律服用的西藥也不能隨便貿然停用,中醫利用針灸與中藥把身體的平衡抓回,讓身體回到它該有的平衡,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身體發炎,卵巢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所以風邪外感常用的桂枝、荊芥、紫蘇葉,或是調理腸胃的木香、白朮、茯苓等中藥,對於治療卵巢早衰至不孕也有正面幫助,而頭皮針與耳針刺激,刺激耳廓影響迷走神經,傳訊至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免疫調節,可以讓不聽話的免疫系統變溫馴。   周宗翰醫師說明,要調節免疫改善卵巢早衰的不孕,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是很重要的身體修復時間,身體所有細胞的亞健康或微發炎狀況,都是在睡眠時修復,再來就是情緒要穩定,日常生活應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會傷害臟腑,例如怒會傷肝;肝是掌管自律神經的總司令,情緒影響肝,肝影響荷爾蒙,荷爾蒙又會影響子宮卵巢的作用,進而影響女性健康。   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絕對有必要,因為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變口感、外觀色澤、香味及延長保存期限,往往含有防腐劑、色素、人工香料等添加物,火鍋料、醃製類絞肉食品,泡麵、罐頭等,都屬於容易刺激免疫系統的地雷食物,應避免食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7

  • 皮膚科醫師三大對策 拯救悶熱口罩肌

    文/光澤醫美診所提供      摘要  5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社區大爆發,戴口罩已成為防疫新日常,目前正值盛夏時節,溫度不斷飆高。而皮脂的分泌會隨著溫度而改變,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皮脂腺分泌會增加10%,加上戴口罩呼吸時產生的水氣,又油又水的狀態,使皮膚成為適合細菌滋生悶熱環境,皮膚容易出現泛紅搔癢、大冒痘或是粉刺、敏感問題。皮膚科醫師王朝輝表示疫情期間戴口罩時間大幅增加,因此更要留意口罩下肌膚的保養,透過三大對策,來緩解肌膚敏感期之不適。     避免厚重彩妝,清潔要徹底   長時間戴口罩肌膚容易悶熱、透氣性差,濃厚的彩妝、油垢及皮脂相混,容易堵塞毛孔長出痘痘,還可能引發皮膚紅腫癢等過敏問題。王朝輝醫師建議戴口罩時盡量不要帶妝,如有化妝需求,質地輕爽的粉餅會比厚重粉底更佳適合,或者輕透的膚色防曬乳也可以取代淡妝。下班回家後儘快卸妝與清潔,給予肌膚舒適清爽環境。     勿使用相對滋潤保養品   夏季天氣炎熱,口罩遮住肌膚不通風的情況下,油脂分泌量增加的同時,細菌也特別容易滋生,因此若使用太過滋潤的保養品會引發痘痘或粉刺。王朝輝醫師建議防疫時期保養品可以選擇輕爽的乳液,若是較為乾燥的肌膚,使用霜類保養品的用量就要減半。     肌膚有問題,儘快治療   民眾長時間佩戴口罩,呼吸產生的溼氣使臉部溫度升高,容易引起毛囊發炎形成痘痘,並誘發脂漏性皮膚炎、酒糟,其毛囊皮脂腺容易分泌較多油脂,下巴、鼻子及臉部也容易泛紅。若佩戴口罩產生痘痘、皮膚炎及過敏情況發生,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7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您是不是「肺阻塞」高危險者 1分鐘登階測試便知曉!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一年造成逾6,000人死亡,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肺阻塞是一種因為慢性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的刺激,例如:吸菸、空氣汙染、在工作環境中吸入粉塵、煙霧或化學物質等,造成呼吸道長時間受刺激,產生發炎反應讓呼吸道分泌過多黏液,進而造成支氣管阻塞,使氣體無法順暢進出肺部,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等問題。     1分鐘登階測試,幫助自我檢測   根據本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顯示,肺阻塞患者有6成認為疾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不便,但由於肺阻塞早期易與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患者易因輕忽症狀或缺乏病識感而延遲就醫,病患確診時病情多已達中重度,而造成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特別是長期吸菸的民眾或自覺有慢性咳嗽(長達3週)、濃痰、喘鳴、運動易喘,建議多利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發展的「1分鐘358」登階測試(爬樓梯),進行自我檢測肺功能的狀況,如有異常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避免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0~30階:如果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屬於高風險族群,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 ● 30~50階:如果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屬於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 ● 50~80+階:如果1分鐘內,能登階 50 階以上,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於低風險族群。     控制您的肺阻塞,請您跟著這樣做 一、戒菸與遠離二手菸   「菸害」是造成肺阻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另根據本署相關調查,曾吸菸的肺阻塞患者仍有44.1%未戒菸,呼籲患者為改善自身呼吸道症狀及保護親人,都應儘早戒菸。可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醫療院所及地方政府衛生所的戒菸門診,尋求專業的戒菸協助。   二、規律正確用藥、定期回診追蹤   支氣管擴張劑是治療肺阻塞的主要藥物之一,應遵醫囑規律且正確使用藥物及吸藥技巧,並按時回診追蹤監測,可有效控制疾病避免惡化。   三、肺部復原運動   患者配合醫囑指示,並依照身體狀況進行肺部呼吸及運動訓練,來增強肺功能,相關運動安排建議:散步、騎腳踏車、噘嘴式呼吸或腹式呼吸。   參考資料: 1. Lokke, A., Lange, P., Scharling, H., Fabricius, P. and Vestbo, J. (2006). Developing COPD: a 25 year follow up stud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orax, 61(11), pp.935-93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在家也要動起來!10分鐘居家運動 提升健康防護力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為了預防新冠肺炎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從幼兒園到大學許多學校已實施遠距教學或其他自主學習方式,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老師及學生,為了避免久坐造成健康危害,儘管在家進行遠距教學,上課1小時也要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活動伸展筋骨,才能提升健康防護力對抗肺炎疫情。     久坐不動小心增加罹病風險   「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提出,過多的靜態時間會提高成人在許多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運動有助於大腦分泌腦內啡,對於提升學習效能,有顯著的效果,居家上課或讀書期間,若久坐容易產生肩頸與腰部僵硬,透過進行伸展活動,才不會因久坐而累積疲勞。     不出門也能運動,讓生活更健康   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伸展及超慢跑運動,讓您在家輕鬆鍛鍊身體,保持體力、增強防護力。   一、居家伸展運動   伸展肩頸、下背部、臀腿部、小腿,每個部位做15到30秒,可逐漸改善肌肉僵硬及痠痛症狀。   二、居家超慢跑4訣竅   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一開始先維持10分鐘,再循序漸進到每天30分鐘。 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國民健康署呼籲居家防疫期間,要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態,並注意運動環境安全,保持通風及適時補充水分,和家人一起提升健康防護力,共同對抗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2

  • 農曆過年挑戰,糖尿病病友如何控制血糖?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的代謝疾病,因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胰島素阻抗),造成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的代謝異常。第一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缺乏,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及功能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濃度增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筱芳說,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糖尿病患者人數約有第二型糖尿病16萬人及第一型糖尿病近400人。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作用逐漸降低,胰臟內細胞功能不斷惡化,導致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因此喪失進食後立即輸出的胰島素,周邊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也開始降低,餐後抑制肝醣輸出的功能降低,餐後血糖濃度逐漸升高。   最新研究也顯示,腸道分泌的腸促胰素也逐漸減少。餐後血糖升高會造成:三酸甘油脂過多之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清除減少,葡萄糖自主氧化增加,纖維溶解減少,餐後初期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阻抗性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代謝增加,血液凝固增加,血管斑塊穩定度下降,內皮細胞功能障礙使一氧化氮釋放減少,及游離脂肪酸增加。   糖尿病的治療包括飲食份量控制、運動及藥物控制。在過農曆年期間,大家都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大吃大喝。過年後常見糖化血色素(HbA1C)的飆高,併發症也就快速的進行。如何在過年期間維持血糖的控制?對糖尿病病友是很大的挑戰。   潘筱芳指出,糖尿病的飲食是均衡飲食,各類食物都有,只是份量需要控制。要好好的控制血糖,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別人吃一碗飯,血糖還好。你吃一碗飯,血糖會升高多少?通常檢測餐前血糖與餐後血糖可以告訴你這資訊。其他會升高血糖的澱粉類食物也可以這樣測出來。這樣就可以自己斟酌澱粉類食物要吃多少。特別要注意隱藏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玉米、芋頭、番薯、山藥、馬鈴薯、湯圓、紅豆、綠豆、蓮子、薏仁、小米、大麥…等。   另外,吃大餐前先吃富含纖維質的綠葉蔬菜、白花菜、青花菜、高麗菜、山東大白菜,都可以增加飽足感,更能減緩餐後的血糖上升。過年期間請多加利用。   有人認為吃蛋白質的食物,不會增加血糖。但是大多數的人也發現,不吃澱粉,只吃大量的蛋白質的人,很少有低血糖的發生。其實,吃大量的蛋白質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因為肝臟需要將過多的蛋白質進行醣質新生(Gluconeogensis),仍舊會增加血糖。而且大量的蛋白質也會增加痛風發作。糖尿病病友仍需小心蛋白質的份量。   潘筱芳提醒,平常有做運動的人,也請保持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以協助人體肌肉攝入血中的葡萄糖,由此幫助降血糖。但須注意運動前血糖在150-300 mg/dl之間比較安全。若血糖不夠高,在開始運動後容易發生低血糖。若開始運動時血糖太高,則在開始運動後,自主神經系統的啟動,會導致血糖更高,造成危險。因此糖尿病病友在運動前測血糖可以避免危險。   農曆新年期間,請糖尿病病友小心選擇食物及份量。盡量控制血糖在安全範圍。平平安安且快快樂樂的過農曆年。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2.06

  • 流行性感冒季節來襲 用藥安全小叮嚀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隨著天氣漸入秋冬,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也即將到來,藥師表示,如何預防與治療流行性感冒,守護自身健康為首要目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翟晉德說,患者治療方法仍以症狀緩解為主,或給予抗病毒藥劑治療。抗病毒藥劑應儘可能於發病後48小時內投與效果最好。     症狀緩解常用藥物注意事項:退燒止痛藥、止咳劑、化痰劑、流鼻水藥…等   1. 退燒止痛藥:例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Brufen)、普拿疼(acetaminophen)等,可退燒及減輕頭痛、肌肉痛等病徵。但使用阿斯匹靈及布洛芬退燒易使胃部不適,宜於飯後服用,阿斯匹靈亦可能增加兒童雷氏症候群Reye’s syndrome發生機率應避免使用。   2. 止咳劑:如有濃痰狀況不建議使用。   3. 流鼻水藥:用來緩解鼻塞、流鼻水的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s)此類藥物易引起睡意、口乾、頭昏、視力模糊等副作用,使用後應避免駕駛器具。     翟晉德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抗病毒藥劑有下列四種:   1. Zanamivir (Relenza®,瑞樂沙旋達碟) Zanamivir乾粉吸入劑,使用需要技巧,優點是局部作用,較無藥物全身性作用。成人治療劑量每天兩次,每次吸入兩劑(2X5 mg),療程5天,不需因肝腎功能調整使用劑量。五歲以上兒童使用劑量與療程與成年人相同。懷孕期間不可使用,除非經醫師診治人為使用效益大於風險。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頭痛、喉嚨痛、咳嗽與呼吸道刺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因為乾粉吸入劑可能會刺激氣管,增加氣管收縮的機會,使用後若出現支氣管收縮或呼吸功能下降的症狀應停藥並就醫。   2. Oseltamivir (Tamiflu®,克流感,Eraflu®,易剋冒) 成人及13歲以上青少年治療劑量每天兩次,每次75 mg,療程五天;兒童須依照體重調整治療劑量,1歲以下兒童則不可使用Oseltamivir預防流行性感冒。Oseltamivir是懷孕與授乳婦女流行性感冒的首選藥物,使用劑量、療程無須調整與成年人相同。常見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頭痛,一般患者皆可耐受。   3. Peramivir (Rapiacta®,瑞貝塔) Peramivir為注射針劑,正常成年人治療劑量為300 mg單次點滴靜脈注射15分鐘以上。腎功能不全及接受血液透析患者須慎重使用。懷孕婦女經醫師診治確認使用效益大於風險才可以投與;哺乳婦女在藥物治療期間建議避免哺餵母乳。常見不良反應為腹瀉、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症狀一般停藥後不需治療即可以改善。   4. Favipiravir (Avigan®) 使用於符合新型A型流行性感冒通報定義經使用Zanamivir、Oseltamivir治療無效且經醫師評估及病患/家屬同意以專案進口方式使用。口服1600 mg一日兩次,接續四日口服600 mg一日兩次,療程共五日。Favipiravir有致畸胎風險,兒童及已知/準備懷孕者皆不可使用,用藥前須先確認無懷孕,用藥後七日需避孕,藥品會分泌至乳汁中,服藥期間授乳婦女須停止授乳。     希望能藉由上述內容,提升民眾對藥物的認知,協助民眾正確使用藥品並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14

  • 中醫產後調養三步驟 分階段食補恢復媽媽元氣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一般歐美婦女體格較為健壯,常聽到西方國家婦女產後三日即可下床工作,但我國婦女體格較為嬌小,因此在九月懷胎及耗力生產後,仍然需要適度的休息及營養的補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謝明憲主治醫師表示,孕婦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後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大約需6~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關係到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如果能抓住生產的機會調整體質,或治療某些生產以前身體上的疾患。     教你這樣做月子   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好好的補充營養,充分的休息,就能帶來往後幾年的健康身體。但產後不同時期,婦女生理狀態不同,飲食及藥物的調養上也有所不同,在產後需分階段性的照護。     《第一階段》 剛生產完,傷口還在復合,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食辛燥刺激類食物,以免傷口發炎,因應孕婦生理特殊需求,必須將水分留在體內以增加血液的供應量,在剛生產完時,生理尚未回歸正常,身體容易積累水分,因此在飲水方面需要限制以防止水腫,產後一周內可限制在1,000cc以內,可使用杜仲煮水來代替白開水,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機會。後續因哺乳需求,分泌乳汁所耗損的水分逐漸依乳汁量補充上來,建議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等蛋白質水來補充。   ★建議方式 自然產5~7天,剖腹產7~10天開始可服用七帖的生化湯,促進惡露的排出。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生化湯可以清楚地減少產褥熱與感染,讓子宮供血充足,改善收縮,即使有稍微傷到子宮內壁都可以幫助其修復,減少將來子宮內息肉及沾黏。一般吃下三十分鐘後,子宮會收縮微痛,也會促使乳汁分泌,但通常第一胎喝生化湯子宮收縮不會很明顯。     《第二階段》 生產後經過一周的恢復,身體已經度過了一小階段的恢復期,傷口也逐漸的修復,此時在飲食上可以稍作適度的補養。第二週可以開始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其處理方式是薑僅爆香而非爆焦黑,這樣就不是大補,可炒腰子、瘦肉、豬肝、蛋、紅蟳。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其中的油脂具有潤腸作用,可以使排便問題獲得改善。如果屬於燥熱體質,在煮麻油料理時,可不爆薑、不用酒,因為麻油料理之所以算是燥熱性食物,主要是因為食材綜合起來屬性偏熱。   ★建議料理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子、麻油炒桂圓: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或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杜仲腰子湯:煮杜仲,取藥汁備用,將腰子剖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3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翻炒數回,再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入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此時中藥以補血為主,稍作補氣,可以用中醫補血名方「當歸補血湯」來加減使用,另外在藥材或飲食中可以酌加四神湯的組成成分,補養脾胃,利水袪濕,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的形成。     《第三階段》 生產後經過二到三週的休養及調理,身體已經到了可以大補的階段,此時米酒料理就可以進場。產後14天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因這道料理含酒,在東方食補的觀念中屬於較「燥」的食物,不宜在產後初期食用,平均在產後的第15天開始食用,直到坐月子結束。   ★建議料理 一般麻油雞煮法如下:鍋子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7分熟,將1:1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分鐘。體質燥熱的媽媽,酒跟麻油的比例要降低。台灣冬季天氣較冷,一般來說大概地域,中北部薑可以爆黑,一般產後坐月子需要食用6-10隻雞。3個月內小產則須服用3-4隻雞。此時中藥調理主要使用如「十全大補湯」等大補氣血的方劑,一般服用三帖,一帖服三天,煎煮藥汁後與魚或烏骨雞再燉煮,可跟麻油雞交替食用。其主要功效為幫助卵巢、骨盆恢復,補腎固筋骨。     謝明憲醫師表示近來有報導指出,產婦飲酒會導致其分泌母乳中亦含有酒精成分,擔心食用麻油雞等含酒料理後其乳汁中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幼兒腦部及神經的發育。但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指出產婦食用雞酒料理會讓幼兒將來的腦力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坐月子的產婦亦不用過度擔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食用麻油雞料理半小時後母乳中的酒精濃度會達到最高峰,三小時候則退至零,所以如果對此擔心的話,建議在食用麻油雞料理三小時後再哺乳,或在進食前先將母乳擠出儲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5

  • 10分鐘居家超慢跑,提升讀書效率!

    文/國民健康署    編輯/高芷瑩      摘要  雙十連假將近,許多國高中(職)、大專院校生為了準備連假後的第1次段考,可能長期處於坐姿低頭的同一姿勢讀書,因此常會有肩頸痠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產生。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考生除規律作息及充足睡眠外,提供一套在家超慢跑運動,讓莘莘學子們能夠以伸展運動加上10分鐘的居家超慢跑來舒緩身心,提升讀書效率!     輕鬆運動4+1,運動提神又紓壓   運動有助於大腦分泌腦內啡,對於提升學習效能,有顯著的效果。考前可以透過聽音樂、到附近公園走走來舒緩情緒,在家也可藉由放鬆運動加上超慢跑來活動筋骨,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每天累積30分鐘,減緩久坐造成的肩頸僵硬與酸痛不適,且有助於舒展身心! 一、左右低頭:身體打直,低頭看向右下方地面,保持順暢呼吸維持約10-15秒,左側同樣動作。 二、左右轉頭:身體打直,頭向左後轉,感覺緊繃後停留,並保持順暢呼吸約10-15秒,右側同樣動作。 三、抬肩膀:身體打直,配合吸氣將兩側肩膀用力往上聳,維持出力約5秒,配合吐氣將肩膀放下,並把力量全部放掉,以達到身心呼吸順暢。 四、胸肌伸展:將左手前臂及手掌貼住牆面,手肘與胸同高呈現L型,身體向右旋轉,感覺左側胸肌緊繃後停留,並保持順暢呼吸10-15秒,右側同樣動作。 五、居家超慢跑: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先維持10分鐘開始,再循序漸進到每天30分鐘。     居家超慢跑4訣竅   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國民健康署也提醒莘莘學子們保持體力與腦力,充足的睡眠與三餐均衡還是最關重要。國民健康署提醒飲食當中要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高刺激、不易消化或平常未接觸的食物,建議以涼拌、蒸煮等方式為主,減輕腸胃負擔,許多學生可能為了提神而飲用咖啡、含糖飲料,但因含糖飲料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影響專注力;含咖啡因及冰冷飲品則具刺激性,易利尿及造成腸胃不適;最後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在家運動請注意室內保持通風,出汗後要進行適度保暖及飲水,保持最佳戰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2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