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抗組織胺有副作用嗎?為什麼吃完感冒藥、過敏藥後會犯睏?

2024-05-21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抗組織胺有副作用嗎?為什麼吃完感冒藥、過敏藥後會犯睏?
 
 摘要 
抗組織胺藥物為常見的家庭用藥,包含過敏藥、感冒藥、暈機藥或蚊蟲叮咬藥的成份皆含有抗組織胺。我們對這類藥物的印象,往往是吃完以後「容易想睡覺」,這是為什麼呢?網路謠傳長期服用抗組織胺,可能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危害程度不輸巴比妥,這是真的嗎?一起來認識抗組織胺的作用原理及副作用,不要聽信網路謠言錯誤用藥喔!
 

 

感冒藥、過敏藥都有它!什麼是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經常使用於改善過敏、蕁麻疹、流鼻水等不適症狀,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藥物成份。陳怡安藥師表示,在了解抗組織胺的原理前,可以先從組織胺認識起,組織胺(Histamine)是人體會自行合成的物質,廣泛存在於身體各個組織,組織胺的角色就像是身體的保鏢,當受到外來的侵害時,譬如過敏源、感染、或蚊蟲叮咬等外在刺激時,體內的肥大細胞將釋放組織胺,促進血管擴張,使白血球可以對抗細菌、修復組織,同時也會引起各種的過敏反應。
 
而組織胺的作用需與組織胺的受器結合,以過敏反應而言,就是與組織胺結合的H1受器(H1-Receptor)有關。H1受器廣泛分布於身體的各個部位,當H1受器受到組織胺的刺激,就會引起各種生理反應。例如當作用在鼻黏膜,便會引起鼻塞、流鼻水的症狀;作用在腸道平滑肌,會引發腹痛、腹,因此抗組織胺的目的,便是阻止組織胺與H1受器結合,用以緩解身體的各種過敏反應。
 

 

抗組織胺還有分?三代抗組織胺的差異

 

抗組織胺可以分為一代、二代、三代,適應症和副作用皆有略微差異,醫師和藥師會評估患者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的藥品,三代抗組織胺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以下陳怡安藥師分別說明不同代抗組織胺的特性及差異:
 

● 第一代抗組織胺

 

脂溶性高,容易進入中樞神經,因此可能引起嗜睡或疲倦的問題,在改善過敏症狀時,也會刺激副交感神經,引起視力模糊、口乾或排尿不順……等副作用,會依個人的體質而異。
 

 

● 第二代抗組織胺

 

水溶性高,不易進入中樞神經,改善了第一代抗組織胺造成的嗜睡、疲倦等問題,適用於需要集中注意力、高專注力的工作者,例如長途司機或需要操作大型機具者。如果是青光眼、攝護腺肥大、或者尿道阻塞的患者,也比較適合使用第二代的抗組織胺。
 

 

● 第三代抗組織胺

 

具有不易嗜睡、藥效長的優點,每日僅需服用1~2次,大幅提升了服藥便利性。
 
陳怡安藥師提醒,如果是懷孕、哺乳中的婦女,抗組織胺可能在吸收或代謝的過程中分泌到乳汁裡,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此外若是青光眼、高血壓、排尿困難、攝護腺肥大或心肝腎功能不佳的族群,請務必事先告知醫師及藥師自身的健康狀況,幫助專業人員妥善評估選擇適合的藥物,確保生活品質及用藥安全。
 

 

外用型的抗組織胺,副作用相對於口服劑型輕微

 

常見的蚊蟲叮咬、過敏、濕疹或蕁麻疹……等症狀的外用止癢藥,其實大部份都含有抗組織胺。陳怡安藥師指出,如果過敏症狀輕微或局部範圍較小,通常會建議使用外用藥膏,減少全身性的藥物吸收,避免產生副作用。以第一代抗組織胺為例,雖然口服藥的嗜睡副作用高,但若採外用藥,則可以大幅降低嗜睡的情形。
 

 

抗組織胺為指示藥,可經由醫師或藥師指示於藥局購買

 

陳怡安藥師說明,「指示藥」通常成份溫和,不需醫師處方箋,經由醫師或藥師諮詢後,遵循指示用藥即可,大部份的感冒藥、胃腸藥都是指示藥,而抗組織胺也屬於指示藥,常見的抗組織胺藥物例如鼻炎藥,可經由藥師指示後在藥局購買,但仍有一部份的抗組織胺為處方藥,必須有醫師開立的處方箋才能購買。
 

 

抗組織胺不能和「這個」一起吃?飲食禁忌要知道

 

服用含有抗組織胺藥物的期間,不能搭配酒類、葡萄柚汁或果汁一起使用,避免影響抗組織胺的藥效及副作用,如果吃到上述類型的食物,需間隔1~2個小時再行服藥。此外,抗組織胺可能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藥物,務必事先告知醫師及藥師,評估及調整藥物。
 
陳怡安藥師提醒,抗組織胺藥物雖然具有輕微的副作用,但是專業醫師在開立藥品時,都會評估病患的健康狀況,且藥物在服用後也會被身體代謝,所以不用過度擔心。抗組織胺不會造成身體危害,也不會有網路上謠傳記憶力衰退的問題,服藥時記得要遵照醫囑,以確保用藥安全,不要因為網路謠言就擅自停藥,或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症狀不僅變得更嚴重,還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