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5筆結果

  • 孕媽咪失眠毋免驚 儘速就醫勿拖延

    文/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摘要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全台約有十分之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另有研究發現,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機率高於男性,這可能和女性生理期、懷孕、更年期的生理及荷爾蒙變化有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如有失眠困擾,請儘速尋求醫師診治,如經醫師診治評估確有服用藥品必要,始由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孕媽咪應遵照醫囑服用,切勿自行服藥或拖延治療;亦不宜自行將親友的安眠藥拿來服用。     常見的鎮靜安眠藥多屬管制藥品,且均為醫師處方藥。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定,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須由醫師開立專用處方箋,民眾須憑身份證明簽名領受。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在使用藥品要看清藥袋標示、清楚用藥方法、服藥時間、服用劑量及服用方式;如欲停用鎮靜安眠藥,須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症候群或反彈性失眠。服用安眠藥後,應立即準備就寢,避免其他活動,以免發生跌倒等危險狀況。   另外,為了改善睡眠問題,食藥署建議孕媽咪,平時除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飲食及學習自我壓力調適外,還可以嘗試調整燈光及室溫,並隔絕噪音,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 止痛藥使用要小心,別忽視疼痛帶來的警訊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

  • 中醫針藥雙管用 輕鬆助眠無負擔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年關將近,壓力漸增,上班族趕在連假前加班將手邊的工作完成,回到家已經十點過後,簡單梳洗後,躺在床上,明明已累壞了,翻來覆去,卻怎麼也睡不著,想到明日成堆的工作,更加難眠,好不容易入睡,可能已經是午夜時分,早上鬧鐘一響,仍要拖著疲累身軀起床迎接一天的挑戰,日復一日,每天都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久而久之,失眠帶來的疲倦、憂鬱、脾氣暴躁、意外風險甚至是肥胖問題逐漸影響著生活。一般人第一印象知道可求助西醫身心科,中醫其實也能有效解決,甚至達到「不藥而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常見的失眠問題可分成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三種類型,背後的原因包括環境、飲食、藥物、生理與心理…等因素;而關於失眠,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了「目不瞑」失眠的核心概念在「陽不入陰」,因此臨床上常見患者主訴睡不著時思緒紛亂,腦袋不停轉動,很累卻無法入睡的情形,如機器空轉無法靜止,中醫介入的手段會選用收斂安神的中藥「引陽入陰」,或針灸相關的穴位,目的在於放鬆身心理,避免神經訊號過度活化。   李維哲表示,上述常見的壓力型失眠,與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的「金匱要略」書中原文「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類似,可參考使用,但臨床上仍需視患者氣血虛實寒熱做調整,如心火熾盛型易口破、口苦,平日喜歡涼飲,處方上就要以黃連這類清熱瀉火的藥為主,虛證的患者,則要選遠志、茯神這類具滋養作用的藥物。   針對服用西藥後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可轉往中醫門診尋求協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臨床上曾遇一位服用西藥十多年的長期失眠患者,睡前吃了四至五種西藥,仍入睡困難,常需等待兩到三小時方有睡意,嚴重時甚至整晚無法入睡,轉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過醫師診斷及辨別體質,加入中藥調整,兩個月後已能一小時內入睡。   若對中西藥效果不佳或想減少對西藥的依賴,可嘗試以針灸治療,選用穴位以百會和四神聰為主,再依據患者的氣血虛實狀況,搭配特定經脈穴位,如心經與肝經,若平日久坐工作,肩頸酸痛,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風池穴與完骨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也有助於晚上一覺好眠;需注意的是,停用西藥,需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停藥。   李維哲提醒有失眠困擾的民眾,除了醫療上的處置外,培養良好的睡前衛生習慣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規律作息,自我生理時鐘,每天上床的時間儘量固定,避免相差至一小時以上。   2.中午過後禁咖啡和茶類飲品。   3.睡前三小時內不吃過多食物。   4.睡前一小時可聽輕音樂、靜坐深呼吸或閱讀輕鬆的書刊幫助放鬆,避免持續滑手機、看電視或進行耗腦力的工作。   5.睡前避免以飲酒方式助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30

  • 雙手乾癢怎麼辦?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延燒讓國人更加注重手部的清潔與衛生,與此同時,相繼有民眾抱怨手部常會莫名地冒出奇癢無比的紅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蔣承臻指出,這很有可能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症狀。     手部的「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過往好發在家庭主婦、清潔人員和醫護人員等身上,這和他們的工作得經常碰水、接觸清潔劑息息相關。醫師蔣承臻表示,近來皮膚科門診因「富貴手」而上門的病患激增,推敲和民眾落實勤洗手、洗手次數變多有關。如果使用的清潔劑又是較具刺激性的,則對手部的傷害會變本加厲,甚至產生乾裂脫皮的現象。   針對此有人不禁疑惑,為何以前日常洗手不會遭致如此嚴重的結果呢?事實上,我們的皮膚是需要油質來作為保護的屏障。疫情之前我們雙手或許只是用水清洗罷了,所以即使經過多次的清洗也無大礙,如今疫情肆虐,我們以清潔劑取代清水洗手,無形中皮膚的屏障遭到破壞,這使得清潔劑等刺激物更容易引發皮膚的不適,再加上台灣冬季氣候一般較為乾燥,凡此種種因素更弱化我們皮膚的屏障。   市面上清潔劑百百種,到底要使用哪一種最適合我們自己呢?蔣承臻建議,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特定的接觸過敏原,可到皮膚科做貼膚測試。北市聯醫有28種常見過敏原可測試,幫民眾找出過敏原。此外,建議民眾使用標示為低致敏性的清潔劑來洗手,同時盡量以溫水取代冷、熱水,洗手後要確實擦乾雙手,再塗上護手霜。在生活中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直接接觸,例如洗碗、拖地等時,請戴上橡膠手套,這正是保護雙手的撇步。   如果民眾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狀況已趨於嚴重時,請不要等閒視之,應儘早向專業咨詢,早日還您漂亮寶貴的雙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2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