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台灣失智症協會共有5筆結果

  • 害怕變老?初老心理學帶你回顧個人的「人生任務」階級表!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真的清楚長輩究竟在想什麼嗎?有時候他們對你的建議似乎不以為然,卻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或是經常抱持負面想法,認為自己是家中的累贅負擔,明明沒有人這樣說,為什麼還會這麼想呢?到底年輕族群和長輩之間出了什麼問題?這次讓我們從生命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檢視影響成功老化的關鍵因素,找到改善老年生活品質的方法,幫助長者邁入幸福老化的歷程,也帶領大家發現長輩行為背後的心聲,陪伴家中長輩一起渡過晚年生活,也讓自己未來在老化的過程中,不再感到焦慮無助。     你成功「老化」了嗎?認識人生成長理論   很多人「聞老色變」,發現自己白髮蒼蒼、皺紋變多、記憶力衰退、體力大不如前了,就會感到恐懼不安。變老是生命必經的過程,老化不僅帶來身體外觀的改變,伴隨而來的健康問題、體力衰弱及活動力降低,都會影響日常的行動和生活。在職場退休或社會角色的變化可能會造成適應不良,導致心理壓力及焦躁不安。   先讓我們先從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H. Erikson)「人生八階段成長理論」開始,了解人生每個階段不同的任務及目標,如果能順利達成,就能得到心理康輔感,你的人生任務解到哪個階段了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闡述每個階段的任務目標:           1.嬰兒期 嬰兒期是培養安全感的任務目標,如果發展不順利,容易焦慮不安。     2.幼兒期 幼兒期的關鍵是著重自信地學習,如果發展不順利,容易產生自我懷疑。     3.學前期 學前期是培養好奇心、進取心的重要養成期,如果發展不順利,可能會因為不能達到他人要求,而產生內疚退縮的心理。     4.少年期 少年期如果有展現勤奮,當獲得他人讚賞時,便會更加努力。但一旦發展不順,面對挫折就容易自卑,產生自我懷疑。     5.青年期 青年期是形塑自我認同及自信心養成的重要階段,也是影響成功老化的關鍵因素。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思考「我是誰?」、「我可以做好什麼事情?」、「如何發揮所長?」,如果在青年期的發展不健全,可能會造成自我迷失,盲目追隨意見領袖,或成為人云亦云的性格。     6.成年期 成年期是建立良好且安全的親密關係的養成期,進而懂得欣賞自我。如果階段任務發展失常,可能對人性的真誠度產生疑慮,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     7.中年期 中年期應發展成有明確的自我概念,傳承親密關係或職場領域的關愛與抱負,進而提升社會責任。如果此階段的任務發展不佳,容易表現出對一切漠不關心。     8.晚年期 晚年期是統合人生的職場、工作、家庭及人際關係的累積經歷,當整合成功時,會對晚年生活感到舒適及快樂,獲得滿意的人生成就感。然而,有些人在整合過往經驗後感到挫折,例如感嘆年輕時選擇了錯誤的工作,對婚姻感到不滿,或抱怨兒女不孝順…..等。自我整合失敗是缺乏自我認同感,認為人生幸福來自於家人、工作及婚姻等途徑,忽略了這些途徑在人生歷程變化中都可能會中斷,當晚年失去這些幸福來源,就會感到悲觀或絕望。     掌握三大關鍵,改善老年生活品質   亞洲傳統文化總認為年紀大了就要「頤養天年」、「子孫滿堂」,但在少子化、經濟壓力的影響下,這些觀念可能已經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雖然錢很重要,但錢也不是全部,「心理需求」的滿足,才是無法衡量的。其實,老化也能過得獨立自主又快樂,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出三大關鍵,幫助大家邁向幸福的老年生活:   1.生活獨立、行動獨立:擁有健康的身體、自在的空間以及經濟自由。   2.擁有控制感:在老化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生活上漸進式的失控問題,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及記憶力逐漸下降。因此不妨透過掌握日常微小的事物,拿回逐漸消失的控制感,例如自己決定要去哪裡、要穿什麼、要吃什麼等。   3.認識並且接受老化: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將生命比喻成一顆水晶球,生命的歷程經過長年的滋養已孕育出許多美麗的結晶體,不能單看老化的外殼,應接受老化只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心理才會湧出力量繼續向前走。     多傾聽,運用資源,幫助長輩過得更好   現今社群媒體上不時有老少之間針對博愛座禮讓的衝突,其實與長輩之間的情感連結,是需要耐心和細心的,面對情緒捉摸不定的長輩,到底該怎麼相處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出以下4點建議:   1.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多聆聽,不要剝奪長輩的話語權,並且開新的話題幫助長輩表達想法,進一步明白他的心思。   2.協助長輩提升自主能力:提出多種選項供長輩選擇,幫助他取得控制感,做出自己想要的決定。   3.協助長輩建立交誼圈:製造長輩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增加人際互動,創造日常的關係網絡,產生交誼圈,幫助長輩提升生命活力,創造生命意義。   4.善用資源:運用可信賴的諮商資源,協助長輩改善心理憂鬱。如果有失智因擾,可以利用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的諮詢服務,關懷專線:0800-474-580。     圖片來源:公視、MyVideo     在《不夠善良的我們》中,女主角林依晨與嫂嫂蔡淑臻的一段對話引發許多網友共鳴。林依晨面對想將母親送進療養院的嫂嫂說「怎麼能把媽送進那種地方?」,而蔡淑臻只是簡短回了一句「還是把媽交給妳?」,就讓林依晨啞口無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奉獻但不犠牲」是照護的宗旨,在協助長輩改善老年生活品質時,也需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不能失去自我,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要照顧自己,建立緊密但保有自我喘息的空間,才能讓照護及陪伴之路走得更長遠。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該怎麼照護失智的家人?這些照顧訣竅要記牢! 影片|你害怕變老嗎?心理師教你長輩行為背後涵義,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03

  • 你害怕變老嗎?心理師教你長輩行為背後涵義,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你害怕變老嗎?心理師教你長輩行為背後涵義,什麼是老年憂鬱症?   你真的清楚長輩究竟在想什麼嗎?有時候他們對你的建議似乎不以為然,卻很容易聽信別人的話,或是經常抱持負面想法,認為自己是家中的累贅負擔,明明沒有人這樣說,為什麼還會這麼想呢?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飾演女主角的林依晨就在劇中因為照顧失能的婆婆而感到身心俱疲,到底年輕族群和長輩之間出了什麼問題?中秋佳節團圓之際,跟家中長輩間卻沒有話題聊,尷尬到不行?這集《Ariel聊心室》做為兩代之間溝通的橋樑,帶你一起弭平代溝,家庭和樂就靠這集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對「老化」感到恐懼是正常的嗎? 03:39 如何改善老年生活品質? 04:37 晚輩與長輩溝通的建議 05:54 Ariel的貼心小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9.16

  •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該怎麼照護失智的家人?這些照顧訣竅要記牢!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身旁的長輩是不是會突然忘東忘西、不記得說過的話,或有經常走失的情形呢?根據衛福部2011年至2013年調查結果顯示,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推估2022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 加上65歲以下年輕型失智人口, 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1萬人。如果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那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照護過程,照顧失智症時該怎麼做,又有哪些社會資源能協助失智症家庭呢?一起來深入認識失智症照護,幫助全家人打造一個和諧的互助環境吧。     失智症不是失憶症,而且很難察覺!   失智症只是「記憶失調」問題嗎?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不等於失憶症,而且近來失智症也不再是高齡者的專利了,根據台灣臨床統計,65歲以下的失智症患者超過1萬人。失智症是一種非正常老化現象的疾病,失智症症候群是結合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行為障礙,導致多種生活功能逐漸退化,影響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認知障礙包含記憶障礙、方向感障礙、語言表達障礙、行為障礙及視覺空間障礙等;精神行為障礙包含妄想、幻覺等。   極輕度、輕度的失智症行為表現不明顯, 一般人很難察覺。湯麗玉秘書長指出,當所有人都能看出是失智患者時,通常就已經是重度失智症了,因此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多觀察長輩的行為變化,察覺長輩認知功能與過去有明顯不同,或是個性轉變,例如長期準時的長輩突然開始忘記約定、平時溫和的個性突然變得易怒等等,可以從日常生活軌跡發現疑似失智症的輕度症狀,記得早期就要積極尋求醫師診斷,及時的接受治療。   如果感到自己或親友常常忘東忘西,或是認知行為發生變化,可透過「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的篩檢表自行評估,如果行為描述符合(含)2項以上敍述時,即可安排就醫評估,前往醫療院所的精神科、神經內科、失智症特別門診或記憶門診。         協助長輩就醫有訣竅:尊重長輩自尊心、共同掛號評估   初期失智症症狀較不明顯,而且大部份疑似失智的長輩缺乏病識感,礙於面子較難主動提出就醫需求,湯麗玉秘書長分享鼓勵長輩就醫的訣竅,家屬需顧慮失智長輩的自尊心,透過長輩喜愛的關鍵人物溝通,循循善誘提醒失智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就醫時,家屬可一同進行失智症評估,讓長輩知道並非只有自己需要被評估,降低抗拒與防衛心。平常也應該為長輩記錄行為異常狀況,作為醫師問診時的參考資料,減少在醫師面前談論長輩的症狀,避免長輩自尊心受挫,更能順利就醫。     打造失智症安全的居家照護,「看、問、留、撥」幫助走失者回家   1.提升失智者活動量:打麻將、散步或參與社區活動等,增加患者活動量及促進人際互動。   2.走失防護:選擇一種以上多元性的防走失方法,幫助走失親友回家。   大門設置門簾:為防止患者在無親友陪同的狀況下外出,可在門前加上門簾遮蔽大門,減少失智者看到門想外出的念頭。 建立鄰里互助網絡:請附近鄰居協助注意失智家人的行蹤,例如超商、早餐店、水果行等,在社區環境中打造友善生活圈。 向台灣失智症協會申請緊急連絡卡,掛在失智者出門常用的包包。 向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各縣市社會局申請愛心手鍊,讓他人協助找回走失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每位長輩20個布標,家人可縫在衣服及佩件上。 準備衛星定位器或開啟手機定位,並妥善將裝置充電。     圖片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3.小心火源:失智者可能會發生忘記關火的情形,須注意火源,以免引發火災。   4.製作一目了然的物件標示:失智者會有物品分辨困難的情形,例如無法辨別沙拉油或沙拉脫,家屬可在易混淆的物品上貼上字大且清晰的標示牌。   5.家中尖銳家具增添防護墊:失智者容勿碰撞銳利桌腳,可在尖銳家具上加上防護墊。   6.注意門檻:失智者無法分辨門檻高低,造成跌倒。   7.採取地中海式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   8.妥善治療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會影響認知功能,如果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按時服藥, 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免加速退化狀況。     美醫小教室:多一點關心,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發現疑似失智者在街上徬徨徘徊,請主動關心,採取「看、問、留、撥」4動作,幫助走失者回家。   看:觀察 問:了解他狀況、與他對話 留:陪在他身邊 撥:確認需求後, 撥打110     給照顧者的重要指引,照顧者應優先照顧自己   家中如有失智者就如一場長期抗戰,照顧者應優先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他人。   給照顧者的重要指引:   1.家屬需理解失智症的病程及照顧方式,如果事前未能理解疾病,常會發生家庭吵假及衝突等兩敗俱傷的事情,造成家庭不睦,徒增照護困難。   2.期待需合乎現實,明白失智症並非治療後就一定會回到正常狀態,失智症是無法痊癒的。   3.鼓勵照顧者參加家屬團體及照顧訓練課程,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從中獲得支持與鼓勵的力量。   4.善用社會資源,協助失智者參加失智據點或日間照顧中心,增加活動及互動機會。失智症患者白天體力得到適當地發洩,夜晚就能睡得好,改善症狀,減輕照顧者的照護壓力。   5.照顧者家屬需安排自己喘息及放鬆的時間,在照護的漫漫長路才能走得久遠。   6.如果有失智症相關問題,可電洽台灣失智症協會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週一~週五9:00~21:00),或有長照需求可洽衛福部長照專線1966,提供諮詢及協助。       諮詢專家:湯麗玉秘書長    學經歷: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 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委員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 世界失智症理事會理事 國際失智症協會 理事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副主任 財團法人健順養護中心失智照護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影片|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31

  • 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當記憶逐漸淡忘,日常瑣事也開始需要人幫忙……失智症剝奪了記憶,也讓家人逐漸變成恍若不同的人,而身為與他最親近的照護者,我們該怎麼與他相處?失智症早期都是難以發現的,到底哪些症狀需要多注意,有哪些社會資源能幫忙,又該如何打造友善社區避免長輩走失?今天美醫誌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來與大家聊聊,身為失智症照顧者的我們,有哪些能做到的事。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3 失智症是什麼 00:40 失智症會有什麼影響 00:56 失智症的迷思 02:02 失智症治療的關鍵 02:19 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03:16 失智症要看哪科 04:07 怎麼帶失智者就醫 05:30 就醫時的注意事項 06:14 失智長輩的居家照護 07:18 延緩退化的飲食 07:25 慢性病會影響失智症狀 07:35 怎麼預防失智長輩走丟 08:31 預防走失可以準備的物品 09:24 遇到走失長輩怎麼辦 10:04 給照顧者的建議 11:56 怎麼找適合的長照資源 12:12 湯秘書長的小建議       諮詢專家:湯麗玉秘書長    學經歷: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 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委員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 世界失智症理事會理事 國際失智症協會 理事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副主任 財團法人健順養護中心失智照護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影片|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01

  • 打完新冠疫苗死亡案例頻傳?洗腎診所丟棄剩餘疫苗?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宣布新增例確定病例,175例全數為本土個案,死亡19例。近期由於確診數減緩,坊間有聲音傳出6月28日是否解封三級警戒或是降級,對此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未來10幾天是研判基礎,必須看疫情的變化才能做決定。因為疫情瞬息萬變,國內現在仍存在著社區傳播風險,且已出現人流及交通回升的跡象,所以宜繼續維持三級警戒的狀態。     打AZ疫苗後死亡頻傳?衛福部解釋勿恐慌   15日開始施打AZ疫苗已來台,陸續出現多名死亡案例,造成各界人心惶惶,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國際上大規模接種已來,不管英國日本或是韓國,若是年紀大的長者通常都有潛在的疾病,注射疫苗會引發不良反應,死亡數量就會增加。死因通常會看病歷資料及解剖來釐清是否與疫苗相關,民眾不應多做揣測或過多聯想。   另外死因也可以用持續性監測自然死亡率來看,透過我國109年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有143萬3,286人,死亡9萬5,367人,得知沒有接種疫苗狀況下,每日會有200多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目前已有113萬3,515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有17萬4,098名75歲以上長者,自施打疫苗以來接收到11例死亡通報,11例中有8例是75歲以上,這些長者大多數有慢性病;此外11例有2例經解剖發現有心血管及動脈阻塞疾病,死亡其實還是與潛在病史相關,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     洗腎診所丟棄剩餘AZ疫苗?指揮中心:可往下開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開放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的洗腎診所可以自行接種,但是卻有傳出洗腎診所臨時打不完,又卡在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身分,只能將剩餘疫苗丟棄。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說,洗腎診所醫事人員及病患都是固定的,可以估算出來,也可事先準備,若有剩餘劑量可找一到七類對象來接種,盡量以一到三類為主,可在不浪費前提下往下開放。     9萬失智者並未納入優先施打名單?指揮中心:評估中   隨著疫苗已經開打,但是部分的族群及團體也不斷爭取能夠進入優先施打名單中,台灣失智症協會舉國外數據指出,國外疫情死亡人數中失智者的占比高達2至4成,顯示失智者應優先受到保護,扣除75歲以上失智者外,仍有約9萬名失智者沒有機會施打疫苗,並呼籲政府應將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納入第五類施打名單中,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國內7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佔71%,若往下推算至65歲就會來到90%,指揮中心會納入討論與評估,再做最後的決策。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 文章|保肺大作戰!綠茶能杜絕新冠病毒入侵你的肺?營養師教你吃出免疫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