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徵兆共有7筆結果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喝水嗆到真會「嗆死」?會咳嗽不只是喝太急,這些危險徵兆要注意!吞嚥訓練完整教學 你身邊有很常喝水嗆到的朋友或長輩嗎?每次都想可能只是喝水的時候不專心,或是喝太急,但會嗆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還有些是重大疾病的徵兆!到底為什麼人會常常嗆到?喝水嗆到又會導致什麼問題,最後我們可以怎麼避免呢?美醫誌這次邀請到復健科美女醫師王薏茜,跟著王醫師甜美溫柔的嗓音,一起學習吃飯時的注意事項,牢記怎麼做吞嚥訓練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4 經常嗆到的原因? 01:46 為什麼會容易嗆到呢? 03:11 經常嗆到會有什麼風險? 05:04 什麼時候應就醫檢查? 05:58 經常嗆到可以看哪一科? 06:48 日常生活如何避免嗆到? 諮詢醫師:王薏茜醫師 學經歷: 台大醫學系畢業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 台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專任講師 超越復健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影片|這樣吃火鍋,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從用餐順序舒緩胃食道逆流,聚餐不再「火燒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09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猴痘(Monkeypox)卻悄悄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了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指出,猴痘確診者為20多歲男性,於2022年1月~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在機場新冠肺炎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什麼是猴痘?認識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根據疾管署公佈資料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疾病才會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指出,目前這一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猴痘會有什麼症狀?猴痘會變成下一個新冠?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發燒、頭痛、畏寒/寒顫、出汗、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疲倦等症狀,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中,這次的猴痘疫情患者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發燒症狀較不明顯、皮疹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等情況,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傳播對象較有侷限性,多是有與患者親密接觸,或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今(27)日於臉書中指出 ,猴痘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因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是變異快的RNA病毒,相較起來DNA病毒較為穩定,不易變異,再來目前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還是有效的,暴露前或暴露後使用都可以,大約有85%保護力,加上基因分析顯示目前的爆發還是來自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且猴痘R0值約2至3,相比於Omicron R0值12,傳播力不致於到不可控制,但李建璋教授也提醒,對於猴痘疫情還是要提早做好準備,公共衛生的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在星星之火便捻熄。 如何預防猴痘?衛生觀念要做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以粘膜接觸到帶有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雖然風險相對低,但此波猴痘疫情個案病徵都不明顯,患者可能身上有疹子也不自知,民眾也有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碰到猴痘感染者的皮膚病灶,因此也就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施信如主任提醒,民眾只要謹記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可以預防猴痘,並記得攜帶酒精消毒來自保,但酒精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讓酒精均勻分佈,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除了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的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等預防方法以外,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手段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目前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7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又有MIS-C、MIS-A恐慌相繼來襲。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簡稱MIS,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稱為MIS-C,成人則稱為MIS-A。而昨(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公佈,目前國內2例疑似成人MIS-A個案,初步判定皆未完全符合美國CDC對MIS-A的定義,將由專家進行後續分析討論。 國內疑似出現MIS-A首例個案? 昨日國內新冠肺炎新增5萬6,339例本土案例、115例病故、209例中重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各區看來已經脫離,或正在脫離高原期,因此本週個案數較穩定,在排除假日效應後,預計從本週三(22日)起就很有機會單日降至5萬例以下。 而日前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兒童重症康復後,再度發高燒,引發諸多討論的「MIS-C」,如今國內又疑似出現2例「成人版」,這2例疑似MIS-A的個案,分別為6月初公佈過的50多歲男性確診死亡個案,以及新光醫院 20 多歲染疫康復後的男性。 其中50多歲男子,在染疫後11天出現了多器官發炎、衰竭的狀況,當時診斷有心肌炎、肺炎,後續死亡後經初步判斷,並沒有臨床標準提到的發燒 38 度症狀,所以初判並沒有符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 MIS-A 病例定義。而另一位20多歲男性的案例,染疫復原後出現肝臟、腎臟器官系統發炎病變,也有休克情況,但目前沒有發現有嚴重心臟疾病的條件,因此仍不符合定義。後續會再經由專家討論後,再判定是否為台灣的MIS-A首例。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MIS-A、MIS-C 到底是什麼? 根據CDC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部、腎臟、消化道、大腦或皮膚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其中分為成人(Adults)和兒童(Children),MIS-A便是「成人多系統炎性症候群」,而MIS-C則是「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於臉書中指出 ,目前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確診後的2~12週可能引發MIS-A,預估國內將陸續出現相關案例,若發現確診後突然發高燒,但呼吸症狀不明顯,務必就醫檢查,以免耽誤到病情。 羅一鈞表示,MIS-A比MIS-C少見很多,國際上通用的病例定義也只有美國CDC有訂定,符合臨床和實驗室標準的患者,才會被列入是MIS-A。目前確實有研究看來MIS-A致死率比MIS-C高,但因為成年人較容易有慢性疾病、年齡等干擾因子,要全部排除才能確認,比兒童MIS-C判斷更複雜,將請專家討論應如何定義做分類。 MIS-A會有哪些症狀? 羅一鈞說明,確診到MIS-A發病間距平均28天,範圍則是從20~36天,一般而言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可能會出現MIS-A症狀。 MIS-A主要常見症狀有5大項,分別是發燒(96%)、低血壓相關症狀(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52%)、腹瀉(52%)。 根據美國CDC指出,MIS-A病例定義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並在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大於38度,更要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3項。主要臨床標準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新發左右心室功能障礙,以及2或3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皮疹合併非化膿性結膜炎,但心臟驟停不符合此標準。 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在個人臉書中提醒民眾,若有持續發燒情況,並有胃痛、腹瀉、頭暈、眼睛紅、皮膚有疹子、嘔吐等任2項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MIS-A。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無法保持清醒,或是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MIS-C會有哪些症狀? 國內陸續新增MIS-C個案,截至21日記者會公佈數據,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5例,包含21例腦炎、15例肺炎、3例敗血症、7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MIS-C 12例、5例家中死亡。 指揮中心於本月初邀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進行MIS-C的衛教說明,黃瑽寧醫師指出,MIS-C的發生族群從0歲到19歲都有可能,其中以6~12歲佔最多。兒童及青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後6週內,若有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以上任一症狀,須立刻就醫評估。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如何預防MIS-A和MIS-C? 美國CDC表示,目前仍在了解MIS-A及其對成年人的影響,對於部份成年人的感染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預防感染新冠肺炎。 黃瑽寧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只要打過1劑新冠疫苗,便有助降低97%得到MIS-C的風險,因此「打疫苗」就是最好的防護方式,留心相關症狀,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死亡率。指揮中心也提醒,家長發現孩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並跟醫師詳細說明情況。 延伸閱讀 文章|藥品保存問題多,開封後能放多久?藥水可以放冰箱?過期藥品怎麼辦?藥師教你這樣做!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2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天氣冷血壓飆升釀中風?心血管疾病不是老人專利,這個時間點最可怕! 忽冷忽熱的天氣常讓你不知道該怎麼穿衣服嗎?近來氣溫常像溜滑梯一般驟降,急遽變化的溫度成了各種心血管問題發作的推力,尤其農曆年期間常有意外發生。本集邀請林安民醫師來跟大家分享,究竟哪些事項與時間點須特別注意,做好「這些準備」一起快快樂樂過新年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8 氣溫驟降對人體的影響 00:49 什麼時間點須特別注意? 01:36 心血管疾病的警訊有哪些? 02:34 心血管急症的判別與急救 04:09 醫師給高風險族群的建議 05:10 寒流來襲的保暖注意事項 諮詢醫師:林安民醫師 學經歷: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大學 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影片|老人才會有的「加齡臭」?!活動力差、代謝慢都可能會引臭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31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體重減輕與癌症有關?年輕族群尤須當心!放射科偵探幫你揪出癌症徵兆 癌症一直都是現代人聞之色變的病症,不僅罹病人數持續上升,年齡層也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本期MEnglish帶各位了解平時我們應如何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以及如何辨別哪些情形可能是癌症腫瘤需盡速就醫,快跟著MEnglish學英文保健康吧! Cancer has always been a disease that people are afraid of. Not only the number of patients has been rising continuously, but the age group has also gradually become younger. So how to detect and prevent cancer is very important. This episode of MEnglish will let you know how to understand the messages of your body, and identify which conditions may be cancer, and need medical treat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Follow MEnglish to learn English and keep healthy!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20 Opening 開場 00:52 Conversation 會話 03:05 Topic 今日重點 05:48 Keywords 單字教學 06:1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沈彥君醫師 學經歷: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醫師 陽明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聞「痣」色變?5大要點自我察覺皮膚癌徵兆 影片|私密處整形怎麼做?更年期服用荷爾蒙會致癌?專業破解錯誤迷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11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皮膚上的黑痣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獨特識別,例如藝人楊丞琳、蔡琴、韓佳人、小松菜奈等,光是臉上的痣就能夠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特徵,但話雖如此,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黑痣變多,難免還是會擔心這是否代表皮膚癌病變的警訊,本期美醫誌就帶你認識這些長期以來默默陪伴你的小黑點們,也教你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自我觀察,提早察覺皮膚癌的徵兆! 每個人身上的獨特標記,除了常見的胎記、疤痕等,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痣」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辨別的特徵。可別以為小小的一個黑點很不起眼,近期經媒體爆料而備受關注的韓國兩大天團BIGABANG和BLACKPINK的緋聞,其成員GD權志龍與Jennie秘密戀愛的消息傳開後,就有不少網友當起鍵盤柯南分析兩人的社群照片,包括一張GD過去曾發佈的牽手照,有網友發現其中一隻手腕有顆痣,正和Jennie手腕痣的位置相同,被斷定為這是兩人默默放閃的舉動。 圖片來源:i_love_lisa_m 姑且不論網友們的判斷是否屬實,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痣」都是一項個人特徵,甚至足以靠痣來辨別出他人,但痣的存在感在除了這樣的特定時刻,在平常似乎還是不高。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1年3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國人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甚至有高達6成民眾,是沒有在留意身上的痣是何時出現的,究竟我們是否有必要觀察痣的狀態,痣變多是否為正常現象呢? 你識痣嗎?原來痣都是後天才開始長出來的? 一般大家泛指的「痣」是指黑痣,學名為黑色素細胞痣,是由於皮膚黑色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因為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素,所以黑色素細胞的主要工作,就是製造黑色素來傳遞到表皮細胞,通常每20~30個表皮細胞就會有一個黑色素細胞。 這種痣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廣泛存在於人類皮膚上,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一部位,包括陰莖、陰唇等私密處也有可能會有痣。 通常我們認為痣應該是先天的,但其實大部份的痣都是後天才產生的,因為這種痣最大只會成長到0.3~0.4公分,是很細小的斑點,所以也就是俗稱的「蒼蠅痣」。 一般情況在20至40歲之間,皮膚會陸續有新痣,特別是青春期是高峰,30歲以後新痣產生的頻率就會開始減少,如果40歲以後皮膚還不時有新痣,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老人斑或皮膚癌的警訊。 「大痣」原來不是好事?認識常見的3種皮膚癌! 傳統觀念認為「痣越大財越旺」,但以醫學的角度而言,「大痣」可能並非好兆頭。其實黑色素細胞跟一般細胞相同,可分為良性跟惡性的分化,一般的黑痣就是良性分化來的「良性瘤」;若是惡性分化,則可能會產生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我們統稱的「皮膚癌」。 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雖然低,但其特性一旦轉移,就會擴散全身各處,影響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雖然臨床上較常出現在皮膚上,所以被歸類成皮膚癌,但也有出現在眼睛、口腔、胃腸道、呼吸道、私密處等罕見的情況。 基底細胞癌:國人最常見的皮膚癌,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部份都能夠透過手術切除即可治療,但由於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緩慢,早期不痛不癢,因此常常被患者忽視或誤以為是普通的肉芽、黑痣,而延誤就醫,進而造成腫瘤過大,使手術變得更加困難,術後恢復期也相對變長。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隆起的紅色腫瘤或潰瘍,表面粗糙不平,好發於臉部、頸部、嘴唇、耳朵等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逐漸成長,變成蕈樣的腫塊,而且可能會藉由淋巴腺的傳播,進而導致淋巴結腫大,也有機率會轉移到身體裡的其他內臟器官。 預防癌症惡化自己來!自我檢測癌變徵兆 黑色素細胞癌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即便黑色素細胞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僅約為十萬分之一,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痣會痛、潰瘍有傷口、流血,才是有健康疑慮的徵兆,國人對於病灶的忽視,經常導致錯過了黃金治療的時機,因此臨床有許多患者都是到了第3、4期以後才發現,特別是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較不明顯的地方,不容易發現,所以平時就應提高警覺,養成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 我們可以定期觀察痣的大小、形狀、顏色、生長速度、表面是否光滑等,透過自我檢查來判斷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方式,是依照ABCDE準則來評估,包括: 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 C(Color)顏色不均勻 D(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 E(Evolving)外觀快速變化或生長 如果發現痣有出現以上的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利早期發現病變徵兆,早期治療。 雖然皮膚癌的危險性不容忽視,但我們也不用對任何「痣」都過於緊張,一般的黑痣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考慮到美觀問題或有病變疑慮時,才需要處理,如果不確定痣的情況是否為惡性,可以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檢查。 預防皮膚癌就要防好防滿,讓防曬成為日常習慣 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防曬並不是愛美女性專利,事實上,人人都應該注重防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表示,要降低皮膚癌風險,就要將防曬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但在了解該怎麼防曬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識防曬到底是在預防什麼。 根據光的波長不同,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3種: ●100nm~280nm的「UVC」:致癌風險高,但經過臭氧層時會被吸收,無法到達地表。 ●280nm~320nm的「UVB」:俗稱的 B光,波長短,穿透能力弱,會造成皮膚的灼傷及紅斑。 ●320nm~400nm的「UVA」:俗稱的 A 光,穿透力極強,能穿過玻璃窗與雲層,也可以深入到真皮層,使膠原蛋白變性,彈性變差,造成皮膚鬆弛、老化、長皺紋。 可見在紫外線如此不近人情的強烈照射下,不只會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還會讓人提早老化,因此防曬並不只是為了防止曬傷灼傷,更是為了減緩老化、預防長斑,果然是不是該好好做好防曬了呢? 皮膚癌在台灣或許存在感不高,但在美國可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在預防上,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強力宣導出門必備「手提袋(Tote Bag)」,袋子裡須準備太陽眼鏡、長袖罩衫、寬緣帽、防曬產品來保護皮膚,防曬產品要記得每2小時就要隨時補充,流汗、游泳後,甚至是經衛生紙、毛巾擦拭後,都要立即補擦,並盡量避免在中午日曬正盛時出門,如果必須在中午時段出門,則應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以保護皮膚。 以往不少民眾都是看「天氣」防曬,如果外頭陽光正盛才會做好防曬措施,但其實應該是要看氣象局公佈的紫外線觀測數據,來做好防曬應對,因為紫外的強弱與陽光強烈與否無關,陰天或氣溫低的時候也會有紫外線曝曬的可能,在預防時應多加注意。 皮膚癌聽起來雖然可怕,但只要做好充足準備,勤補防曬,定期自我檢查身上的黑痣,有病變徵兆時立即就醫診斷,便能夠幫助自己遠離皮膚癌的威脅,放心享受陽光的美好,也不再聞「痣」色變。 延伸閱讀 文章|【父親節特輯】難纏「老人斑」靠雷射就能輕鬆去除?!郭董去斑祕密大公開!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掉100根頭髮就是雄性禿?治療禿頭危機不用靠神明! 八八節將至!身為一位成熟的爸爸,您是否有禿頭的徵狀或困擾?!男性禿頭的比例較高是因為受到雄性禿的影響較嚴重,而本集將從禿頭該如何發現,從什麼狀況時須開始注意、禿頭的一些種類介紹及一些現有的治療方式!ME粉們的親戚朋友有落髮的困擾嗎?快來看看醫師怎麼說吧!若有任何禿頭問題,都歡迎在底下分享、留言告訴我們喔~ 各節重點: 00:19 造成禿頭原因有哪些? 01:15 如何精算每日掉髮量? 01:40 落髮型態如何區分?(非疤痕性落髮:雄性禿、產後落髮、休止期落髮、圓禿等) 02:19 疤痕性落髮介紹 (頭部外傷、燒燙傷、頭癬等) 02:53 性別差異與禿頭的比例介紹 03:18 男性雄性禿頭的範圍(M型禿頭、髮旋禿頭) 03:53 女性雄性禿的範圍(分髮線明顯) 04:07 圓禿介紹 04:50 禿頭治療的方式(雄性禿口服藥、生髮水、植髮) 05:38 植髮方式介紹(FUE、FUT) 06:50 植髮術後的維持時間 諮詢醫師:沈志龍醫師 現職: MyHair生髮植鬍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中華民國植髮醫學會會員 台灣生髮抗老化醫學會會員 寇約翰原廠專業使用認證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三軍總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