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性病共有13筆結果

  • 包皮破皮龜頭痛?保護男性私密處,「這3點」要注意!

    文/紀璇 圖/翁嘉妤      摘要  「小鳥」雖稱之為小,但是小鳥一旦出了事,就成了每個男人的大事。許多男性都曾有包皮破皮的困擾,但多數患者遇到私密處問題都不願立即就醫,或是不曉得自己其實正因錯誤的衛生習慣讓陰莖受傷,因而讓包皮反覆發炎,反倒造成更難挽回的痛苦。這次美醫誌就來教你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弟弟,別因為錯誤習慣斷送了「下半身」的性福。     狂打手槍,當心GG真的GG!   男性的包皮與龜頭,其角質層非常薄,比一般的皮膚更加脆弱,因此過度或大力的自慰可能會導致包皮破皮。泌尿科醫師黃維倫指出,如果只是小傷口,可在家裡自行使用生理食鹽水消毒清潔後,再塗上抗生素藥膏即可,每天1~2次,連續3~5天,傷口就能逐漸癒合。在這段期間,建議停止任何刺激,避免二次傷害。如果傷口變得嚴重或面積較大,一定要盡快就醫。     私密處發炎不一定是沒洗乾淨?專業醫師這樣說   包皮炎、龜頭炎及包皮龜頭炎,顧名思義都是這些部位的發炎,最常見的原因便是感染。黃維倫醫師表示,除了細菌感染外,過敏、刺激性物質以及自體免疫疾病,都可能引起男性私密處發炎,這些發炎的症狀包括紅腫、癢、刺痛,甚至可能出現丘疹、分泌物或膿包,發炎會讓包皮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傷。   為了減少發炎的機會,黃維倫醫師說明,在清潔私密處時,建議使用清水或適量中性清潔劑。然而若是發炎時,建議使用清水清洗,避免使用清潔劑或其他刺激性物質。此外在清潔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柔。如果已經依照醫師指示清潔,但仍反覆發炎,則可能是包皮過長、服裝太緊或清潔不當造成的,例如冠狀溝容易藏污納垢,清潔不易、難以清潔乾淨,也就容易滋生細菌。黃維倫醫師提醒,除了清潔不當會導致發炎外,過度清潔也可能引起發炎,過猶不及,皆會對私密處造成不良的影響。   特別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反覆的包皮龜頭發炎,長期發炎會導致包皮變硬、變緊,勃起時會疼痛,甚至影響性功能。因此有這方面問題的朋友,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念珠菌感染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要注意   除了細菌之外,酵母菌也很常感染人類的私密部位,最常見的就是念珠菌。雖然酵母菌好發於女性陰道,但不論性別,只要會陰部長期處於悶熱潮濕且清潔不當的狀況,就容易引起酵母菌感染,尤其以體態過胖、糖尿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為好發族群。     性病也可能導致包皮破皮,甚至發生嚴重感染   黃維倫醫師表示,性傳染病可能會直接造成生殖器的潰瘍,比如梅毒或軟性下疳;皰疹有機會產生小水泡,在水泡破裂後會形成傷口;而淋病則可能導致尿道口搔癢,在抓癢時可能會產生傷口。不論是什麼樣的狀況,都應該即時就醫,避免因延誤治療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摩擦龜頭降低敏感?當心硬不持久還討皮痛   有民間傳說,用海綿或其他軟物摩擦龜頭可以增加持久度,對此黃維倫醫師指出,雖然透過這樣的方式可能有達到減敏的效果,但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種方法能治療早洩或延長射精時間,反而有可能會導致包皮龜頭損傷,進而引發感染或包皮纖維化,甚至勃起疼痛,因此提醒民眾千萬不要隨意聽信偏方。     正確保養你的「小鳥」 醫師教你愛鳥三招   男性的汗腺發達,總排汗量比女性高出許多,加上久坐或是穿著長褲,私密處的位置較常處於高溫、潮濕的狀態,因此容易孳生細菌或產生異味,平時男性也應留意私密處健康,以下3點千萬要注意:   1.自慰時避免過度用力 包皮繫帶位於陰莖腹側,連接包皮與尿道口,是非常脆弱且敏感的組織,特別是對於繫帶較短的男性,在自慰時需要特別留意。     2.愛愛時記得戴保險套及適度使用潤滑液 在性行為中,無論是自己還是與他人,都可以適度使用潤滑劑,這能降低摩擦,減少傷害,正確使用保險套也能降低摩擦,並減少性傳染病的風險。     3.保持私密處通風、清潔 選擇透氣、柔軟、舒適的內褲,並定期更換,保持私密處的清潔,能有效減少細菌滋生。如果包皮過長、包莖或繫帶過短,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私密處的構造較為敏感、脆弱,因此若有任何「鳥事」發生,都應該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讓我們的小鳥保持最佳狀態、一展雄風!       諮詢醫師:黃維倫醫師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奇美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泌尿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鈞安婦幼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醫師優異獎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設醫院(NUH)研修醫師 性傳染病友善門診專家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影片|小烏龜頭破血流啦!包皮破皮怎麼辦?你也會用「這東西」摩擦弟弟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25

  • 小烏龜頭破血流啦!包皮破皮怎麼辦?你也會用「這東西」摩擦弟弟嗎?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烏龜頭破血流啦!包皮破皮怎麼辦?你也會用「這東西」摩擦弟弟嗎?   糟糕,槍打過頭讓弟弟滲血、破皮了! 私密處受傷雖然超級痛,但多數患者都不願立即就醫,或是不曉得自己其實正因錯誤的衛生習慣讓陰莖受傷,因而讓包皮反覆發炎,造成更難挽回的痛苦。本集《名醫問診室》就要拯救各位男性,為大家上一堂成人健教課,別忘了DIY的手勁要溫柔,「這族群」要特別注意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9 常打手槍包皮易破皮? 01:07 陰莖的各種發炎差異 02:22 男性也要注意酵母菌感染? 02:44 性傳染病會導致包皮破皮? 03:07 平常應該如何避免包皮破皮? 03:58 長期摩擦龜頭可以提升持久度?       諮詢醫師:黃維倫醫師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奇美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泌尿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義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鈞安婦幼聯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醫師優異獎 新加坡國立大學附設醫院(NUH)研修醫師 性傳染病友善門診專家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保險套怎麼用?不想太早當爹娘,買套套前先看「這裡」! 影片|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15

  • 嘉明的味道!從精液氣味、顏色看健康?出現血精要注意?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台灣各家電視台八點檔競爭激烈,為求刺激收視率,劇情發展總是不斷突破觀眾的想像,其中三立電視台《牽手》劇中的「嘉明的味道」就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在你轉發迷因梗圖的同時,有沒有真的觀察過精液的味道呢?其實每個人的精液氣味、顏色都有所不同,除了能夠反映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偏好以外,甚至是一種反映身體健康的徵兆,就讓泌尿科醫師帶我們來破解精液的迷思。     正常精液究竟是什麼味道?先了解精液成份   精液是由男性泌尿道生殖系統製造而成,主要由睪丸、副睪丸、攝護腺與尿道球線分泌所組合成的產物。每次射出的精液量只有約 1% 為精子,是不是比想像中少很多呢?精液的其他成份大多是水,還有少部分的蛋白質、胺基酸、酵素、果糖以及一些攝護腺液,以及一部分的離子像是鎂鉀鋅鈣,精液的PH酸鹼值約落在 7.2~8.0 微鹼性的範圍。   由於精液裡含有「氨」元素,正常精液會有淡淡的氨水、漂白水味,也由於含有「果糖」,而具有輕微的甜味,泌尿科醫師陳鈺昕提醒,如果長期聞到過濃的甜味,可能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的症狀,精液已發出糖尿病的早期警訊。         影響男性精液味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到飲食的影響,如果喝了大量的咖啡,或是吃了比較多大蒜,可能就會聞到相似的味道。若吃了比較多的肉類或是食用了比較多蛋白質的話,精液的味道聞起來就會比較濃郁。但是如果精液出現了腐爛、惡臭、魚腥味……等異味,也許就是泌尿道系統發生問題,尤其是泌尿道感染發炎或是性傳染病等,這時候就要盡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精液氣味百百種,你屬於哪一種?   吃什麼得什麼,精液的味道與食物有關,當食物的味道經腸胃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到達儲精囊與攝護腺後,精液就會帶食有物的氣味分子,尤其是特定食物會更明顯,陳鈺昕醫師舉例如下:   芹菜、鳳梨:可能會讓精液變成比較溫潤比較甜的果香味 口服維他命、保健食品:精液變得具有礦物味或是金屬味 咖啡:精液可能也會有咖啡味 抽菸:精液味道也會改變   沒有割過包皮的男性也要留意,陳鈺昕醫師指出,因為尿液、皮質分泌物、細菌會堆積在過長的包皮底下,形成包皮垢,若沒有適當清潔,在射精的時候,這些包皮垢可能與精液混在一起,精液味道就會有所變化。除此之外,當劇烈運動完或是小便後沒有擦乾淨的情況下,因為汗水與尿液含有較多的鈉,乾燥後會留在皮膚上,若在性行為之前沒有作適當的清潔,就會導致事後的精液氨水味、漂白水味甚濃。   陳鈺昕醫師特別提醒,若是覺得精液味道不好聞,也不要對著私密處噴香水,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香臭混雜反而更噁心難聞。有些人會因為求好心切,想透過頻繁洗澡來清潔私密處,但過度的清潔反而會讓包皮反覆破皮、發炎。陳鈺昕醫師建議,如果想要改變精液味道,可以從飲食做起,日常只要使用乾淨清水清潔私密處即可,並記得穿著寬鬆棉質的內褲。     吃精液真的可以「養顏美容」嗎?   針對網路謠傳「精液其實很營養」一說,陳鈺昕醫師表示,食用精液並沒有實際的健康效益,雖然精液裡有微量的營養成份存在,但遠遠不及直接從自然食物攝取的量,也無法取代食物來源。若對方有性病或其他傳染病,更有可能因為食用精液而造成傳染,因此安全性行為真的非常重要,不要因為一時的快感把疾病傳染給另一半,也不要相信一些網路謠言,食用精液並沒有美容效果、改善體質的效果,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你觀察過精液顏色嗎?淺黃深黃大不同   陳鈺昕醫師指出,正常的精液顏色應為乳白色、乳黃色或是淺灰色,呈現像是生雞蛋或是蜂王乳般稠度的液體,每個人的精液顏色會與其基因、飲食以及整體健康條件有關,變濃變淡都是正常變化。   若食用了薑黃、大蒜、洋蔥或是其他辛香料,香料裡的色素或是硫磺可能就會讓精液呈乳黃色,但是隨著這些食物被我們代謝之後,顏色也會慢慢變淡。   若是正在食用某些抗生素或是維他命,也會讓精液變成黃澄色。另外若有抽菸、禁慾、長期不射精的情況,精液顏色也會變得較偏深黃色,這是因為一些舊的、死去的精子會讓精液變色。   隨著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一般來說精液顏色出現深淺變化都是正常的,除非是遇到很少見的顏色,像是綠色、紅色,同時伴隨著腥臭、惡臭時,則應馬上就醫尋求幫助。     精液有血絲該怎麼辦?認識「血精症」   陳鈺昕醫師針對精液出現血液的狀況特別說明,假設精液變成了紅色、棕色或是混有血塊,表示精液裡有血絲存在,在臨床上會將此稱呼為「血精症」,較常見的原因如下:   1.受傷、劇烈性行為或自慰: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儲精囊或是攝護腺中的微小血管破裂。 2.攝護腺問題:包括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攝護腺手術、攝護腺切片……等,都有可能造成血精症。 3.儲精囊、輸精管、尿道問題:這些地方若有外傷,也會導致血精症。 4.性傳染病:淋病、披衣菌、生殖器的皰疹也會造成血精。 5.睪丸、副睪丸:睪丸或副睪丸發炎,或睪丸癌都有可能造成血精症。 6.高血壓:高血壓也會造成血精症發生。   上述可以看出血精症的成因,主要與男性生殖系統的微小血管破裂有關,陳鈺昕醫師表示,這些狀況大多是良性的,也可以自行痊癒,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有頻繁發生血精,且久不見好,還是要趕快就醫釐清病情,痊癒後才能開心地享受歡愉。       諮詢醫師:陳鈺昕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博士班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灣泌尿科專科醫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員 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保險套怎麼用?不想太早當爹娘,買套套前先看「這裡」! 影片|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2

  • 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八點檔長壽劇《牽手》因為一幕「這就是嘉明的味道」的劇照爆紅,在你轉發迷因梗圖的同時,曾經真的觀察過精液的味道嗎?原來精液是真的有「味道」的?究竟精液氣味與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偏好是否有關聯,又是否能傳達身體健康的徵兆呢?這次讓我們認真來精益求精的探討精液的奧秘,下次別再把嘉明隨便丟掉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2 精液會有味道嗎? 02:18 精液氣味大賞 04:09 精液適不適合食用? 04:52 正常精液是什麼顏色? 06:06 出現血塊的血精需要就醫嗎?       諮詢醫師:陳鈺昕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博士班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灣泌尿科專科醫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員 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陰莖還是老的大?塑化劑是造成陰莖「世代差異」的原兇嗎? 影片|嘉明的味道讓醫師也瘋狂?男生射精多少多濃算正常?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25

  •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該怎麼照護失智的家人?這些照顧訣竅要記牢!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身旁的長輩是不是會突然忘東忘西、不記得說過的話,或有經常走失的情形呢?根據衛福部2011年至2013年調查結果顯示,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推估2022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 加上65歲以下年輕型失智人口, 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1萬人。如果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那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照護過程,照顧失智症時該怎麼做,又有哪些社會資源能協助失智症家庭呢?一起來深入認識失智症照護,幫助全家人打造一個和諧的互助環境吧。     失智症不是失憶症,而且很難察覺!   失智症只是「記憶失調」問題嗎?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症不等於失憶症,而且近來失智症也不再是高齡者的專利了,根據台灣臨床統計,65歲以下的失智症患者超過1萬人。失智症是一種非正常老化現象的疾病,失智症症候群是結合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行為障礙,導致多種生活功能逐漸退化,影響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認知障礙包含記憶障礙、方向感障礙、語言表達障礙、行為障礙及視覺空間障礙等;精神行為障礙包含妄想、幻覺等。   極輕度、輕度的失智症行為表現不明顯, 一般人很難察覺。湯麗玉秘書長指出,當所有人都能看出是失智患者時,通常就已經是重度失智症了,因此失智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多觀察長輩的行為變化,察覺長輩認知功能與過去有明顯不同,或是個性轉變,例如長期準時的長輩突然開始忘記約定、平時溫和的個性突然變得易怒等等,可以從日常生活軌跡發現疑似失智症的輕度症狀,記得早期就要積極尋求醫師診斷,及時的接受治療。   如果感到自己或親友常常忘東忘西,或是認知行為發生變化,可透過「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的篩檢表自行評估,如果行為描述符合(含)2項以上敍述時,即可安排就醫評估,前往醫療院所的精神科、神經內科、失智症特別門診或記憶門診。         協助長輩就醫有訣竅:尊重長輩自尊心、共同掛號評估   初期失智症症狀較不明顯,而且大部份疑似失智的長輩缺乏病識感,礙於面子較難主動提出就醫需求,湯麗玉秘書長分享鼓勵長輩就醫的訣竅,家屬需顧慮失智長輩的自尊心,透過長輩喜愛的關鍵人物溝通,循循善誘提醒失智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就醫時,家屬可一同進行失智症評估,讓長輩知道並非只有自己需要被評估,降低抗拒與防衛心。平常也應該為長輩記錄行為異常狀況,作為醫師問診時的參考資料,減少在醫師面前談論長輩的症狀,避免長輩自尊心受挫,更能順利就醫。     打造失智症安全的居家照護,「看、問、留、撥」幫助走失者回家   1.提升失智者活動量:打麻將、散步或參與社區活動等,增加患者活動量及促進人際互動。   2.走失防護:選擇一種以上多元性的防走失方法,幫助走失親友回家。   大門設置門簾:為防止患者在無親友陪同的狀況下外出,可在門前加上門簾遮蔽大門,減少失智者看到門想外出的念頭。 建立鄰里互助網絡:請附近鄰居協助注意失智家人的行蹤,例如超商、早餐店、水果行等,在社區環境中打造友善生活圈。 向台灣失智症協會申請緊急連絡卡,掛在失智者出門常用的包包。 向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各縣市社會局申請愛心手鍊,讓他人協助找回走失者。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每位長輩20個布標,家人可縫在衣服及佩件上。 準備衛星定位器或開啟手機定位,並妥善將裝置充電。     圖片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3.小心火源:失智者可能會發生忘記關火的情形,須注意火源,以免引發火災。   4.製作一目了然的物件標示:失智者會有物品分辨困難的情形,例如無法辨別沙拉油或沙拉脫,家屬可在易混淆的物品上貼上字大且清晰的標示牌。   5.家中尖銳家具增添防護墊:失智者容勿碰撞銳利桌腳,可在尖銳家具上加上防護墊。   6.注意門檻:失智者無法分辨門檻高低,造成跌倒。   7.採取地中海式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及五穀雜糧。   8.妥善治療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會影響認知功能,如果是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按時服藥, 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免加速退化狀況。     美醫小教室:多一點關心,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發現疑似失智者在街上徬徨徘徊,請主動關心,採取「看、問、留、撥」4動作,幫助走失者回家。   看:觀察 問:了解他狀況、與他對話 留:陪在他身邊 撥:確認需求後, 撥打110     給照顧者的重要指引,照顧者應優先照顧自己   家中如有失智者就如一場長期抗戰,照顧者應優先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他人。   給照顧者的重要指引:   1.家屬需理解失智症的病程及照顧方式,如果事前未能理解疾病,常會發生家庭吵假及衝突等兩敗俱傷的事情,造成家庭不睦,徒增照護困難。   2.期待需合乎現實,明白失智症並非治療後就一定會回到正常狀態,失智症是無法痊癒的。   3.鼓勵照顧者參加家屬團體及照顧訓練課程,提升對失智症的認識,從中獲得支持與鼓勵的力量。   4.善用社會資源,協助失智者參加失智據點或日間照顧中心,增加活動及互動機會。失智症患者白天體力得到適當地發洩,夜晚就能睡得好,改善症狀,減輕照顧者的照護壓力。   5.照顧者家屬需安排自己喘息及放鬆的時間,在照護的漫漫長路才能走得久遠。   6.如果有失智症相關問題,可電洽台灣失智症協會專線0800-474-580「失智時,我幫您」(週一~週五9:00~21:00),或有長照需求可洽衛福部長照專線1966,提供諮詢及協助。       諮詢專家:湯麗玉秘書長    學經歷: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 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委員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 世界失智症理事會理事 國際失智症協會 理事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副主任 財團法人健順養護中心失智照護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影片|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31

  • 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失智症照護指南,照顧者帶長輩看醫生的技巧!哪些症狀是失智症惡化前兆?   當記憶逐漸淡忘,日常瑣事也開始需要人幫忙……失智症剝奪了記憶,也讓家人逐漸變成恍若不同的人,而身為與他最親近的照護者,我們該怎麼與他相處?失智症早期都是難以發現的,到底哪些症狀需要多注意,有哪些社會資源能幫忙,又該如何打造友善社區避免長輩走失?今天美醫誌邀請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來與大家聊聊,身為失智症照顧者的我們,有哪些能做到的事。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3 失智症是什麼 00:40 失智症會有什麼影響 00:56 失智症的迷思 02:02 失智症治療的關鍵 02:19 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03:16 失智症要看哪科 04:07 怎麼帶失智者就醫 05:30 就醫時的注意事項 06:14 失智長輩的居家照護 07:18 延緩退化的飲食 07:25 慢性病會影響失智症狀 07:35 怎麼預防失智長輩走丟 08:31 預防走失可以準備的物品 09:24 遇到走失長輩怎麼辦 10:04 給照顧者的建議 11:56 怎麼找適合的長照資源 12:12 湯秘書長的小建議       諮詢專家:湯麗玉秘書長    學經歷: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秘書長 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委員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 世界失智症理事會理事 國際失智症協會 理事 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副主任 財團法人健順養護中心失智照護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不是年長者的專利!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影片|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01

  • 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地創下新一波的感染,而關於疫苗的網路傳言也從來沒有斷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傳出一則訊息,內容說明接種疫苗當天應該停用藥物: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以及注射疫苗後去揉注射部位產生血栓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傳言使得年長者出現了疫苗緩打潮,連帶影響到整體國民的接種進度和全體免疫率,究竟藥物跟人體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美醫誌帶您來破除謠言。     接種疫苗已成為近期台灣主要的話題流量之一,不過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有關疫苗的假訊息也從來沒有少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出現了最新的傳言,呼籲民眾接種疫苗當天停用藥物如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而部分民眾就確信通訊軟體內的訊息,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經過醫學證實的傳言,大家還是小心為妙。   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些傳言其實都沒有根據,打疫苗根本不須停用上述這些藥物,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打疫苗與藥物服用相關;民眾或長者或許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存在,例如本身有心肌梗塞,醫師會給抗凝血劑來減緩血栓形成,若停用藥物接種疫苗後會發高燒然後加速心肺負擔,加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原則上並不用停用這些藥物,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吃原本的藥物,相對於急性病患者都是安全的。若民眾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者,重症和死亡風險是比一般人高,陳煌麒醫師說,這類人更需要打預防性的疫苗,因為本身有疾病的人,得到感染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例如肺炎加重之後會變成肺阻塞,肺阻塞了之後更加重肺炎程度,這是惡性循環,疫苗的概念是預防這一波急性的轉變,避免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然被誘發成為急性患者,所以才更需要打疫苗。   接種疫苗的手臂如果去揉會產生血栓,這也是另一種無稽之談,陳煌麒醫師表示,疫苗是打在肌肉端,而不是打在血管內,揉這個動作是加快藥物被吸收,但建議民眾不要揉疫苗接種處,因為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紅腫、肌肉潰爛,其實與血栓無關。個人體質才是形成血栓的要素,以東西方人來比較,西方人較為肥胖,形成血栓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入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女性荷爾蒙,那麼血栓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早期疫情開始之時,那時還未強調群體保護力,而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加上印度變種病毒肆虐傳染力大增,群體保護力就顯得重要,至少100位民眾要有70位打過疫苗,才可以避免互相之間的傳染。不過疫苗施打有好處也有副作用,陳煌麒醫師說,以抗凝血劑來說,對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都有預防的效果,但缺點就是會造成胃腸道出血,民眾就會往壞的那一方面想,會忽略了原本的作用。疫苗也是如此,大家目前糾結於施打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是其他等等的副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疫苗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無法達到群體保護力。這很有可能到時新一波疫情又起,大家得到重症的機率就變得很高,疫苗的概念是減少不必要的重症,而不是要終結病毒產生,打了疫苗仍然有可能確診,國外已經多國都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民眾不得不慎。   陳煌麒醫師補充,若是慢性病患者建議還是要儘速去接種疫苗,急性重症如腦中風者就不建議施打,先度過不穩定期觀察14天之後再行施打疫苗。醫師站在保健預防立場,網路傳言很多,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正確的知識,另外疫苗施打絕對是必要,達到群體保護力,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的傳播。       諮詢醫師:陳煌麒醫師    現職: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 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接種的疫苗到來,國人開始依政府規定的類別接受施打,近日也開始實施殘劑預約劑,讓非規定類別的人員也可以盡早打到疫苗,不過注射疫苗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除了有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反應,皮膚是最常表現症狀的部位,注射後出現紅腫及癢感也是有可能,甚至有人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如何緩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讓醫師來告訴你。     你或你的家人去接種疫苗了嗎?相信部份長者都已經接種過了,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在注射疫苗後有人卻出現了副作用,部分是全身性的反應,像是身體痠痛、發燒等症狀,有些像是局部性的,例如打的部位痠痛、皮膚產生紅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及各種濕疹型的變化,會因疫苗種類和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反應。   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英國《刺胳針》報告顯示,出現比較多副作用的族群落在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以現行AZ疫苗來說,一般來說打完疫苗隔一兩天這些紅疹和痛感就會出現,但是約一周它自動就會消腫並痊癒;若是以mRNA疫苗來看,症狀其實也是差不多,但是要注意有人在打完後一周手臂出現局部大型紅腫的遲發性反應,令民眾感到又腫又痛,它被稱做「新冠手臂」,會有人誤以為這個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其實不是,而新冠手臂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至於腳、嘴部及臉部皮膚會不會有影響,蔡長祐醫師說,擴散至其他部位就是全身性的皮膚反應,比較常見就是蕁麻疹、少見的如玫瑰糠疹、麻疹、肢端紅腫的皮膚反應。   至於年長者會不會有這些皮膚表現,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一般來說年長者的皮膚對疫苗反應比較溫和,多半是發燒或痠痛,反而年長者要多注意慢性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風險。若是皮膚本身有過敏的人,也會懷疑是否在注射疫苗後引起其他的反應,何信君醫師說,這要看體質和疫苗內容物是否有相關,本身對疫苗內容物有過敏現象,當然接種後就會有。   部份民眾會因為打了第一劑疫苗產生副作用後而對第二劑接種產生卻步,認為自己是不是對疫苗過敏,蔡長祐醫師說,其實副作用都會有,就算是注射第二劑也會有可能再度出現,但症狀就會比較輕微許多,他呼籲民眾還是要去接種第二劑來抵抗病毒的入侵。   至於在臨床上來看,民眾若覺得注射後有不適,可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去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就兩位醫師的角度來說,注射完後發生症狀前來求診的並不多,反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皮膚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水泡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前來就診,不過醫師沒辦法證實,還是要透過篩檢才能知道。蔡長祐醫師表示,處理這些症狀與一般皮膚問題大同小異,給病人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都能得到不錯的一個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蔡長祐醫師    現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前蔡仁雨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前王仁暉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進修 日本東京大塚形成外科研究員       諮詢醫師:何信君醫師    現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膚外科研究員 長庚大學部定講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公佈,7月1日起開放到第八類6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民眾可自選疫苗廠牌接種,但目前傳出許多年長者接種疫苗後疑似猝死的案例,讓不少民眾對疫苗還是抱持觀望態度。蔡英文總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此表示,指揮中心跟專家正在調查死因,「每一個國人都是我們的家人,任何人離去,我們都會感到非常不捨」,相較於感染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蔡總統指出,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呼籲民眾不要因為這樣而不去打疫苗,並提醒接種前要向醫護人員確認身體狀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施打。     打疫苗會猝死?疫苗接種「緩打潮」!慢性病患者要注意   台灣雖然目前已逐步開放各類人員施打疫苗,但卻不斷傳出疑似接種後猝死的案例,造成疫苗緩打潮,對此陳時中20日於記者會中強調,尚無證據證明死亡個案與疫苗直接相關,因此雖然能夠理解民眾擔憂,但國內疫苗施打率還是不足,大方向仍希望讓施打率提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查證後發現,接種後死亡的年長者多有慢性疾病,目前也有9例透過司法相驗解剖,死亡原因釐清是與心血管、慢性病相關,與疫苗無關,並有1例解剖後確診新冠肺炎,莊人祥提醒,高齡長者接種前,需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若自身慢性病狀況不穩定,應等症狀穩定後再安排接種。   根據2020年度台灣人口統計資料,即使在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兒科醫師謝宗學也在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以2009年H1N1新流感疫情舉例,當年許多民眾在施打新流感疫苗後,雖然快速控制了疫情,但卻也出現許多時間序列相關事件,包括猝死、流產、癌症、感染等,所有「不好的事件」都容易被懷疑與疫苗相關,使得新流感疫苗也迎來了緩打潮,間接造成隔年再次爆發新流感疫情,但最後經證實,大部份時間序列相關事件,都與疫苗無關。       圖片來源:翻攝自翻攝自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到底要不要打疫苗?仔細了解疫苗優缺點,為自己的判斷負責   新冠肺炎疫苗副作用讓民眾人心惶惶,但其實安排年長者優先施打疫苗的立意,是為了提供對抗病毒的保護能力,幫助年長者免於新冠肺炎重症的威脅。不過雖然數據顯示如此,但情感上難免會無法接受,在防疫情況下,還是端看個人是否能面對做出這項「決定」的後果。   謝宗學醫師強調「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如果極度擔心疫苗可能帶來的風險,謝醫師表示可以不要勉強接種,只是要承擔染病重症死亡的風險,「每一個決定都有風險,選擇相信的方向,並承擔風險,這樣就可以了」。   是否施打疫苗,最後還是要視個人意願而定,謝宗學醫師建議,在提供家中長輩客觀資料後,最重要的還是尊重長輩個人的想法,若長輩失能無法決定,子女可以詢問長輩慢性病醫師的意見,再決定該如何處理。         諮詢醫師:謝宗學醫師    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你是不是容易忘東忘西的?要注意有可能是失智症或是神經認知障礙找上你了,通常這種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但是也有可能在年輕族群身上發現,要如何預防這個可怕的疾病呢?趕快來看看美醫學英文的醫師叮嚀吧!   Do you easily forget things?Be careful!You might have dementia 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This disease happens above the age of 65 years old, mostly on elderly people. But it could be found on younger generations. How’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ollow MEnglish and you’ll find out mor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30 Opening 開場 00:40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2 Conversation 會話 02:38 Topic 今日重點 05:59 Conclusion 結論 10:01 Keywords 單字教學 10:3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私密處除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小心增加感染性病的機率!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私密處除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小心增加感染性病的機率! 冰河時期後人類就退去身上大部分的毛髮,開始在除毛的道路上進行一段與體毛的戰鬥,但你知道毛髮本身具有的保護作用,可以阻擋病菌入侵身體嗎?私密處的痘痘跟除毛之間千絲萬縷、糾纏不清?美醫誌隆重推出動知識單元,用動畫帶您了解除去私密處毛髮會造成哪些身體變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6.11

  • 【母親節特輯】愛吃海鮮讓妹妹變臭?私密處異味這樣解!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明明清潔都有做好,卻還是有異味產生,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消除異味,讓私密處擁有香香的味道呢?私密處飄出難聞的味道不僅會讓自己感到不適,也會因此拉開與他人的距離。而私密處有味道可能是一種警訊,你的妹妹其實已經受到感染了!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私密處沒有味道呢?讓專業醫師告訴你怎麼做!   KO謠言 來聽醫師怎麼說 Q1:聽說多吃鳳梨、蔓越莓等味道香的食物就可以讓私密處味道變香? A: 這兩種食物有助於私密處的健康,像是鳳梨內含的維他命C以及鳳梨酵素是可以幫助身體菌叢平衡;還有常見婦女有反覆泌尿道感染的問題,也會建議多補充蔓越莓來改善。 Q2:愛吃海鮮、無辣不歡,私密處是不是容易有異味? A: 這是因為食物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經過汗腺被分泌出去,若你愛吃蒜頭、辣椒等味道較重的辛香料,或是喜歡吃紅肉、海鮮類的蛋白質食物,都會影響到自身的體味,連帶著私密處味道也會有所改變,另外,水分的補充也很重要,若是水喝太少,體味也是會變重的喔! Q3:私密處很臭,噴上香水就可以去除了嗎? A: 基本上不太建議在私密處噴香水,由於女性私密處很脆弱,所使用的產品成分都要很小心,雖然用香味可以掩蓋、降低私密處的異味產生,但過香的產品對於私密處來說大體上是不太好的。 Q4:聽說做完私密處除臭療程,妹妹就永遠不會再臭了? A: 當然不是!私密處除了頂漿腺的味道,私密處癢、出汗、感染都可能是造成異味產生的因素。私密處除臭療程,基本上是將頂漿腺去除,改善私密狐臭的問題,其他的因素若沒有改善,異味還是會存在的。     分泌物過多、異味飄出,很有可能是私密處受感染了! 私密處大多是因為天氣過於悶熱,穿太過緊身的衣物、清潔沒有做好,或是本身屬多汗體質以及私密處構造的關係,就容易孳生細菌或黴菌,導致異味產生並伴隨著紅癢症狀。常見像是毛囊炎、囊腫發炎以及巴氏腺體囊腫發炎,嚴重一點就是念珠菌的黴菌感染。 私密處是否感染可以從分泌物做初步辨別: 分泌物呈白色帶有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的感染。 分泌物呈黃綠色帶有泡沫:可能會是性病、淋病及陰道滴蟲的問題。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你免於異味困擾 1.出汗:可以打肉毒桿菌或是做私密處除汗雷射,抑制出汗問題也能減少異味發生。 2.毛量較多者:可以考慮除毛療程,讓毛量減少就能避免細菌滋生產生異味。 3.私密處狐臭:若本身是有私密處狐臭的問題,可以用微創手術將私密處的頂漿腺去除,傷口大約0.3cm左右,對組織的侵犯較小,能減輕疼痛感及術後腫脹的問題。術後3天會有腫脹感,傷口大約在1~2周會癒合。   改變穿著習慣 打造透氣環境 才是除去異味的不二法門 由於私密處的PH值較一般肌膚來得低,在健康的情況下,建議使用一般的沐浴用品來做清潔就可以了;但當私密處在脆弱且敏感的情況時,可以選擇私密處專用的溫和型清潔產品來做清潔。在日常保養時,可以選擇純棉透氣的內褲材質,盡量避免穿著緊身、厚的褲子,讓私密處保持乾燥,這樣就可以降低私密處有異味及感染的問題發生。     諮詢醫師:胡怡萱醫師    採訪感謝: 京硯聯合診所 學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5.10

  • 【母親節特輯】下體飄「魚香」異味?私密處感染知多少?妹妹保養這樣做才對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母親節特輯】下體飄「魚香」異味?私密處感染知多少?妹妹保養這樣做才對 有些女性除了會有狐臭之外,下體異味過重也是可能為女性潛在的生理問題之一,有些較嚴重的症狀甚至會引起毛囊炎,造成下部的不適。胡怡萱醫師介紹私密處異味並非是單一問題引起,而是綜合許多的因素形成,可能是陰道細菌感染,或是一些分泌物,也有可能是排汗較多造成異味,必須去釐清並做出適當的治療,才能逐步改善沉重的「海鮮味」,有這類型困擾的熟女,也可多參考皮膚科醫師的建議,找回乾淨亮麗的「妹妹」!       諮詢醫師:胡怡萱醫師    現職: 京硯聯合診所 皮膚科副院長 學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5.0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