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焦慮症共有10筆結果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已是一種日常現象,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美妝社群分享者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年輕呢?近年國外新興的名詞「絲芙蘭孩童」,意指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購買高額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學著拍攝社群影片分享,成為同齡人中的自媒體傳播者。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呢?這樣的狀態是否代表容貌焦慮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身為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吧。 未成年化妝太早熟?你身邊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自媒體盛行,社群平台變成每個人經營自我形象的最低門檻,「絲芙蘭孩童」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絲芙蘭」音譯於國外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化妝品、保養品,勇於展現自我的孩子更會拍攝影片,將自己的美妝保養技巧分享給觀眾。 這些熱衷於美妝保養的「絲芙蘭孩童」往往需要大量的彩妝用品或是高貴的保養品,這些龐大的消費金額並非孩童能負擔,只能尋求父母支援或是把零用錢拿來偷偷購買,但為什麼這些孩童會這麼追求外在容貌的形象呢?這是一種容貌焦慮的表現嗎?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因素,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這些孩童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他們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這些年輕的「絲芙蘭孩童」會想要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者是他們的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 在未成年階段,孩童們的內在會有「歸屬感」的需求,歸屬感通常會從同儕認同而來,若是完全跟不上話題,往往就會被孤立在群體之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孩童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建立心中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社群媒體加速了「絲芙蘭孩童」的誕生 絲芙蘭孩童增加的原因,與社群及修圖軟體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現今有各種不同的App和方便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我們在網路上看見大部份都是精修後的圖像,但孩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還沒有內定的時候,容易產生恐慌與焦慮,而精修過的圖像容易使人陷入完美容貌的誤區中,好像所有人皮膚都很好、容貌長相特別完美,過著精緻閃耀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網路,從而產生了非理性的執著。 社會結構的改變,化妝已經是普遍的日常習慣,這些唾手可得的保養美妝產品、隨處可見的藥妝店、網路上大量的彩妝保養影片,都會不斷帶給人們強烈的刺激。 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難道我有「容貌焦慮」嗎? 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會過度的擔心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害怕別人注意到那一點點的不完美,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整理儀容,甚至對自己的形象抱持負面評價。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果你已經過度的擔心容貌,並且為此感到害怕,從而讓自己受到強烈的影響,這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的表現。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身體臆形症代表已經不只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而是過度在意容貌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已經吹毛求疵到覺得臉部不對稱,或認為他人總是在批評自己的外貌等,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臉部自然是無法完全對稱的,也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自己的容貌。身體臆形症的患者便會像例子中一樣,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臆想之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建議立刻到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也可以透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去了解自己是否有容貌焦慮的傾向,盡早進行治療。 身體臆形症測驗: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你家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儼然成為「絲芙蘭孩童」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 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 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也抱持開放的心態,對孩子的選擇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緩解容貌焦慮的方法 容貌焦慮是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你被洗腦了嗎?認識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種課程」不合理! 影片|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1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經歷聖誕節後,跨年活動也將隨之而來,社群媒體上充滿許多年輕族群參加各種活動,精心打扮的照片或影像,但是有些裝扮或修圖後的模樣,竟然已經讓家長認不出這原來是自家小孩了?為什麼青少年們會這麼追求想中的外貌呢?先等等,你聽過「絲芙蘭孩童」嗎?這個詞來自於國外的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所費不貲的化妝品、保養品,甚至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美妝保養秘訣。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還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鑽研呢?這真的是「容貌焦慮」嗎?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先別一味責怪、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妨好好坐下來看看今天的《Ariel聊心室》吧! 身體臆形症測驗: 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1 什麼是「絲芙蘭孩童」? 01:01 絲芙蘭孩童是容貌焦慮的表現? 01:57 絲芙蘭孩童逐年變多的原因 02:55 容貌焦慮與身體臆形症 04:14 給絲芙蘭孩童及其家長建議 05:05 練習緩解自我容貌焦慮的方法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害怕變老?初老心理學帶你回顧個人的「人生任務」階級表!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30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俗話說「一白遮三醜」、「世界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但……這些是真的,還是也是被光鮮亮麗廣告所日漸推崇的大眾審美觀念呢?在探討這之前,中國官方已準備伸手限制廣告內容範圍。 有鑑於中國消費者協會收到的官網投訴數據逐年增加,醫美的不實宣傳被認為是最大,也最嚴重的問題。繼娛樂產業、遊戲產業等祭出規範整治後,中國大陸官方現打算針對醫美產業進行擴大規範與監控,於2021年8月27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起草了《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尋求反饋意見,並於2021年9月26日截止。 其中內容將針對所認為的十項醫療美容廣告問題將給予重點關注: 中國大陸針對以下醫美廣告內容將給予重點打擊 (一)違背社會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 (二)違反藥品、醫療器械、廣告等法律法規規定,對未經藥品管理部門審批或者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作廣告。 (三)宣傳或者含有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審批、備案的診療科目和服務專案等內容。 (四)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證性承諾。 (五)使用患者名義或者形象進行診療前後效果對比或者作證明。 (六)利用廣告代言人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醫療美容廣告中出現的所謂「推薦官」「體驗官」等,以自己名義或者形象為醫療美容做推薦證明的,應當被認定為廣告代言人。 (七)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人物專訪、新聞報導等形式變相發佈醫療美容廣告。 (八)生活美容機構等非醫療機構開展醫療美容廣告宣傳。 (九)對食品、保健食品、消毒產品、化妝品宣傳疾病治療功能或者對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聲稱具有保健功能。 (十)其他違反廣告法律法規規定,嚴重侵害群眾權益的行為。 醫美廣告已融入日常,被認為對審美標準與消費觀念造成影響 根據中國人民日報於2021年9月14日發布的消息,內容提及醫美廣告在各個公車站台或各個社交網站或內容平台上曝光,認為廣告只強調「無痛」、「微創」、「立刻看到效果」,卻並未說明其可能有的風險與後遺症,或是將好看的樣貌與「勤奮」或「成功」做聯想,容易誤導消費者。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日報亦提及,近年民眾過於追求體態纖瘦、白皙皮膚也可能與廣告脫離不了關係,為此中國市場監管總局便會再針對醫美廣告內容提出細項要求。 不能放術前術後照,須避開「保證性承諾」 除了須避免容貌與個人特質的不當,使用患者的名義或形象發布術前術後的效果對比照片也被視作NG。此外診所也需避免宣傳診療效果,像是做出安全性或功效這類的保證性承諾。 ➦ 加拿大竟然有黑心整形醫師,擅自將患者照片公開到社群媒體上宣傳?來看看是怎麼回事! 影片連結:再有黑心整形醫Po病患隱私照!個人權益如何保障?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 容貌焦慮與大眾審美,真的會受醫美廣告影響嗎? 想變得好看是許多人會有的想法,人本來就會對於美醜有自己的喜好,世界上也沒有容貌100分的人。但畢竟現在是資訊爆炸時代,民眾取得資訊的管道增多,過程也變得容易,人們可以很輕易窺探他人「塑造」出來的生活與個人形象。而資訊繁多的內容,便會讓人覺得一切都如此容易,並有錯誤的認知,認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 然而就如同我們對外,以及與自己獨處時有多種面向,只透過片面的內容就獨斷判定是很危險的,且醫美廣告畢竟還是商業宣傳,對於療程的暴露也並非全面,人們可能會因一時的潮流而使某種療程變的熱門,也可能會因某種療程反覆出現在面前而產生想要整形的想法。 在先前的報導中我們也有提到,若透過外在行為去緩解焦慮,往往只會讓症狀擴大且變嚴重,外貌的美也並非永久,唯有建立起心裡的安全堡壘,給予自己適時的肯定,讓身體與心理維持在健康狀態,自然就是美得獨一無二。 延伸閱讀 文章|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08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經常會不自覺的搔、抓、摳皮膚嗎?即使沒有不適感,但這樣的行為,對於有「皮膚搔抓症」的人而言,就是難以停止,甚至反倒讓健康的皮膚,因為不斷的摳抓動作增加傷口,甚至留下傷疤。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皮膚癢」的感覺,又要怎麼分辨自己是否有「皮膚搔抓症」呢? 英國一名患有皮膚搔抓症的婦人,每天幾乎都要花上3小時搔抓皮膚,她表示自己在搔抓皮膚當下的感覺很好,但事後卻覺得羞恥不已,而這一習慣也導致她身上多處傷痕累累,更讓她女兒開始模仿,這也使得她開始尋求治療,為求改善這個惡習。 「癢」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癢」?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癢」,是因為連接皮膚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所導致的。人體感受癢覺的神經末梢「癢覺受器」(pruriceptor)在受到某些介質的刺激後,負責傳遞癢覺的「C纖維」(Histamine-sensitive C nerve fibers)會把訊息沿著神經帶到脊髓,再上傳至大腦。 C 纖維是傳遞「癢」這個訊息的重要介質,屬於無髓纖維,傳導速度很慢,是一種特化的神經末稍,也是神經纖維中最細、末端分支非常廣的神經。因此「癢」這一感覺更深入來說,就是因為神經介體刺激C 纖維後,傳入脊髓的背根,再經由脊髓丘腦束、網狀結構傳入丘腦以及下視丘,最後到達多處的大腦皮層,於是大腦皮質把此感覺判定為「癢」。 癢的傳遞路徑(資料來源:Itching for Insight) 有趣的是,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專門在處理「癢」這個訊號的腦區,所以癢其實跟許多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存在。 你認為的癢其實不是真的癢,認識皮膚搔抓症 皮膚搔抓症(excoriation(skin picking)disorder,SPD)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根據美國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皮膚搔抓症的發病率為1.4%~5.4%,約有75% 的患者為女性。多數的患者也會有反覆的拔頭髮、咬指甲、咀嚼臉頰,或做其他重複性的身體動作。 美國皮膚科醫師 Joshua Zeichner 表示,皮膚搔抓症在有痘痘困擾的人身上是很常見的,患者會搔抓膿皰,或是還處於恢復期的皮膚。就像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摳抓結痂,直到痂皮不小心脫落、傷口滲血時,才感到內疚不安,這種現象通常與精神失調有關,例如需要靠摳抓來讓心理獲得暫時性舒緩的焦慮症。 有時候甚至在「沒有傷口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抓癢,即使沒有結痂、沒有疤痕,眼睛明擺著說「別傻了,你的皮膚好得很」,但腦子裡卻迸出個想法告訴你「聽話,現在抓一抓這塊皮膚,你心裡會舒坦很多」,下一秒手就是會難以控制的去抓個兩三下。Zeichner醫師指出,患者會抓自己感到搔癢的部位,或感覺皮膚上有蟲在蠕動。 簡單來說,皮膚搔抓症的核心症狀是會反覆性的、強迫的搔抓皮膚,導致組織損傷,皮膚疾病可能是造成搔抓的誘因,但這種不必要的過度搔抓,更可以歸類成是一種強迫性的儀式動作。 過度搔抓負面影響多,適時求援幫助重建正常生活 過度的搔抓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學業,並開始迴避出入公共場合,避免進行社交、娛樂活動。大部份的皮膚搔抓症患者會羞於暴露患部,且會利用化妝或用衣著來試圖隱藏這些傷口。更嚴重的情況是,搔抓行為可能引起組織損傷和其他疾病,例如局部感染、敗血症,嚴重的可能會引發癱瘓或硬腦膜外膿腫。 一般而言,皮膚搔抓症的症狀可約略分為: 1 .反覆搔抓皮膚,導致皮膚受損、病變。 2. 反覆的試圖抑制、減少搔抓皮膚的動作。 3. 對搔抓行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的損害。 如果你也有皮膚搔抓症的症狀,且原因並非來自於其他物質的生理反應(例如可卡因)或身體疾病(例如疥瘡)所導致,請主動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包括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習慣反向治療(Habit Reversal Training),也有患者在戒除皮膚搔抓症後,進而透過醫美雷射療程來消除身上的傷疤,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總是伴隨著焦慮油然而生,卻也經常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身體。其實對於心理的病症,我們並不需要感到羞恥,有時候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改變的機會,尋求專業治療,相信你的身體也會覺得如釋重負的。 延伸閱讀 影片|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30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男女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改善外觀美貌,已是一件普遍的事。然而,有人願意砸大錢,一整再整,國際上就曾發生過度整形或重複整形,導致毀容或死亡的案例。中國年僅十六歲的網紅自十三歲起經歷整形手術上百次,即使整形手術會有風險,卻欲罷不能、停不下來!成癮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美醫誌帶你認識難以抗拒的癮,別讓成癮整形誤了美麗,也傷害了身心健康。 「美」該由誰來定義? 由大陸女星趙薇所監製的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首集《魔鏡》內容即講述現代女性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故事,在這個看重顏值的年代,容貌美醜已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標準,當被他人認定你長得美,你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反之,若被判定你長得醜,他人的言語會讓你變得痛苦、自卑,因而對容貌產生焦慮感。但並非人人都有著能夠與美麗自信劃上等號的姣好容貌,因此為了讓容貌看起來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就會採用化妝手法或是選擇醫美整形手術去做調整。 圖片來源:微博@騰訊視頻聽見她說 但使用化妝或是醫美整形就可以減輕容貌為你帶來的焦慮症嗎?在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年幼肥胖遭到霸凌,做了整形手術,成為人人稱羨的校園女神,卻也因為整形讓她擁有人工美女、整形怪物的稱號,變美的同時,其內心更需要去承受外界的言語霸凌,究竟愛美有沒有錯呢?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有關,屬強迫症,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 愛美不是錯,適度的愛美都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效果。因為沒有完美無暇外貌,所以美顏相機、濾鏡功能大放異彩,基本上已成為大家手機裡的標配。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也能有效改善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多次整形者,一次又一次的歷經整形手術,還是無法達到自我滿意,只能無限循環的進行整形。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期待自己變得完美,而採用整形手術的人,有些人是為了解決現實事物,但透過多次整形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可能是受到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焦慮症、社交恐懼…等。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有關,患者過於放大或執著於自我察覺身體某些特定缺陷,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而造成日常功能障礙。「身體臆形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屬於強迫症的類別,通常會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高達九成的人患有憂鬱症,七成的人患有焦慮症,也會造成強迫的行為。現在精神醫學並未將它劃分成先天或是後天原因,需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共同評估。有些患者可能是先天基因造成容易焦慮的狀況,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加上後天抗壓力較低,先天生物脆弱性強烈,就容易導致類似症狀出現。 心理壓力及心理受創,易造成情緒焦慮,誘發成癮行為 在心理影響層面,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有些事物容易成為上癮的原由,例如酒精成癮、購物成癮、性成癮或整形成癮…等,大多是心理壓力或是心理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事件,投射在某種物品或行為上,以減緩心理上的痛苦,減少情緒焦慮。成癮的患者會透過某種行為來緩解當下焦慮,利用重複的行為降低內在的焦慮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在重複某種行為後而忘卻原始原因,而成為儀式化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喜歡整形的上癮程度並沒有程度之分,雖然網路上有分成單純想美容變漂亮類型、外貌缺陷型、敏感多疑型、或是要求過高型…等,但精神醫學手冊(DSM)未對上癮行為的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可透過自我檢示方式察覺是否有上癮狀況—檢測接受整形行為後生活或情緒上是否有受到主觀性的改善,例如,在整形之後,主觀上是否覺得生活變得美滿又幸福?若整形手術後,自我愉悅感在短期內即消失,且焦慮感愈來愈高,急切的需要再進行整形手術,還會伴隨胸悶等生理反應,就可能是整形成癮了。 並非人人都有強迫症,緊張時也易產生類似的重複動作 每個人在緊張狀況下,可能會出現特定的反覆動作或行為,但並不構成強迫症。強迫症定義需包含持續足夠的時間,及造成重大功能的損失。嚴重者會影響生活作習,例如無法正常就學、正常上班。日本就曾出現案例,患者認為自己身上有某種難聞的味道,導致患者離群索居,閉不出戶。 強迫症主要由「意念」及「行為」構成,有某種意念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緩解焦慮。臨床上強迫症表現出來的類型眾多,例如:勤洗手、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關好、瓦斯是否關好…等,性行為後的不潔感,需重複洗好幾次澡,而造成皮膚受傷,都是強迫症的行為表現。 雙管齊下—心理及藥物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進行探索,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個人角色或是生活功能,也能搭配藥物進行緩解。成癮者或是符合身體臆形症診斷的患者,常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使用抗憂鬱症藥,能有效減緩症狀。若患者造成人際關係困難或社會功能受損時,需提早就醫治療。 繁忙的生活步調,容易讓現代人產生情緒壓力,心理學家林佳瑾建議深層探尋內在的需求及議題,若僅用外在行為緩解焦慮只會擴大症狀。學習覺察自我情緒,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的時間及空間與情緒共處,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外在的壓力。成癮行為是為緩解自我焦慮的一部分,出現成癮行為的患者較難察覺自我狀態,身為家人及朋友請保持溫柔的態度,並陪伴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遠離成癮糾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產後憂鬱讓媽媽們好崩潰 及早治療才能找回自我 擁有一個新生命是一件美好的事,媽媽的偉大更是不可言喻,從懷孕生生產以及開始照顧小孩,一連串的過程是相當辛苦,因此不少媽媽得到了產後憂鬱症,從飲食到睡眠,甚至在精神想法上都有負面的想像,對於新手媽媽們來說更是一大負擔,究竟什麼是產後憂鬱症?它會帶來什麼影響,各位辛苦的媽媽們一定要看下去。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17 生產後的情緒症狀有哪些? 00:45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因素? 02:11 產後憂鬱症的實際狀況 02:56 自己能察覺產後憂鬱症嗎? 03:33 產後憂鬱症衍伸出的疾病 04:20 醫師如何協助產後憂鬱症的媽媽? 05:20 藥物治療對寶寶的影響 05:45 醫師給予產後憂鬱者的建議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現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學經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身心醫學及認知 延伸閱讀 文章|八成婦女難逃產後憂鬱症 產後胯下痛、漏尿恐是憂鬱原因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近年來總能在新聞媒體上看見關於整形上癮的案例,像是全身要整成和芭比娃娃一樣,或者是整了一次還不夠,又再整二、三次,只為追求成為最美。然而從旁人眼中看來這似乎是一種病態的症狀。今天美醫誌不聊關於醫療手術的內容,要帶你來一探究竟關於「整形成癮」這件事,一整再整求美真的無上限嗎?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21 「整形成癮」是什麼? 01:51 是否和先天、後天有關係? 02:37 出現上癮的原因有哪些? 03:32 強迫症的症狀有哪些? 05:58 嚴重上癮情形是否可以藉用藥物來減緩呢? 06:44 出現成癮的行為時,可以如何去控制?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文章|變性手術不是說變就變?原來術前需要經過這麼多道手續! 影片|醫師心理大解密!分享醫師執刀前的身心調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4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想睡好覺嗎?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已是現代人都會有的症狀,有時就算早早休息,閉上眼睛想要快點入睡,腦袋卻持續運轉不停歇,先前美醫誌也針對失眠做過相關報導,更介紹了許多幫助失眠問題及入眠的方法,來改善不良的睡眠品質。近日外媒相關報導指出大麻含有的大麻二酚(CBD)成分可以改善睡眠質量,在歐美也有部分人在使用此成分,但使用上是否安全還是有待評估。本篇就要帶你來了解近期最受討論的「大麻二酚CBD」,能為人體帶來什麼作用呢? 根據《歐元周報》報導中指出,在歐美對於大麻的使用上較寬鬆,也有部分人漸漸使用CBD來緩解慢性疼痛、癲癇發作,焦慮症及睡眠質量,但讓人存疑的是CBD是從大麻中萃取出的成分之一,使用上是否安全有待考量。大麻在大多數國家皆被列為有毒物品,是人人皆知的禁忌品,然而近期卻備受討論及使用,到底CBD到底是什麼呢?為何人們可以安心去服用它呢? 大麻萃取物你敢用嗎? CBD是大麻中的一種成分「大麻二酚(Cannabidiol)」不是興奮劑,也不是鎮靜劑,更不會讓人上癮。根據科學家研究指出大麻二酚CBD擁有最具醫療價值的成分,能夠保護神經、舒緩皮膚敏感、泛紅等發炎症狀,可以改善皮膚濕疹、過敏,抗焦慮、抗精神病、止吐和抗炎。其中抗焦慮和放鬆作用更是被發現能有效利用在患有失眠情形的患者身上,利於更快入睡,改善焦慮,食慾不佳等狀況,調節體內平衡,讓身心得到寧靜,找到生活的平衡點。許多有慢性疼痛、精神病的患者,睡眠品質大多不好,CBD擁有的止痛成分能夠減輕疼痛感,改善睡眠,助於恢復更好的睡眠品質。 想用CBD改善睡眠 安全性尚待評估 歐美國家使用大麻相較於東方國家寬鬆,近年來也漸漸的使用在日常用品上,包括電子煙油、潤唇膏、卡布奇諾咖啡、汽泡水等應有盡有,英國更有約25萬人在使用。CBD雖有醫療價值,可以改善21世紀人人都會有的文明病及皮膚病,但使用上的安全性仍是未知數,台灣目前也尚未有任何的法令公告CBD是核可的成分,若想要使用含有CBD成分的產品來改善睡眠品質及其他病症,建議還是要諮詢醫師,使用安全且核可的方法,以免誤用成分,疾病未治好反而更傷身。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6/200626114755.htm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14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你是否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失眠?你知道失眠和睡眠障礙的差別嗎?想要依賴安眠藥改善睡眠,卻會導致夢遊!?生理或心理疾病都有可能造成睡眠品質不好,本集邀請到精神科李旻珊醫師為我們講解什麼是失眠?人人都會有的失眠症狀到底如何解決?趕快來看看醫師教你如何睡得好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23 失眠掛號科別疑慮:身心科/精神科 00:44 失眠的定義介紹 :睡眠時間、深度睡眠 01:27 睡眠障礙介紹:失眠、夢遊、不寧腿 01:52 睡眠障礙的原因 :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 02:51 睡眠障礙治療方式 04:50 睡眠檢測流程介紹 05:59 居家睡眠檢測儀 06:23 病患服史蒂諾斯夢遊案例 07:57 B群食用建議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採訪感謝: 聖諦亞健康管理診所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臺灣老年精神專科醫師 臺灣成癮醫學專科醫師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