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背痛共有5筆結果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痠痛貼布也是藥?貼著睡覺當心傷肝腎!「這貼法」絕對母湯超傷身! 當你覺得腰痠背痛時,直覺想到的緩解方式是不是貼痠痛貼布呢?其實痠痛貼布使用不當或使用過量,是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傷及肝腎的,但是民眾對痠痛貼布這類的外用藥品通常較無戒心。除了長時間、大量貼以外,還可能同時服用與貼布成份相同的消炎止痛藥,一不小心就用量超過,更甚至有人以為痠痛貼布可以止痛消炎,也拿來貼開放性傷口,期望能有舒緩的效果,這些錯誤觀念都絕對不行!這集《麥德森事務所》就要來衛教痠痛貼布的正確使用方式,小心不要貼上癮了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1:05 常見的痠痛貼布種類 02:03 痠痛貼布能貼多久? 02:46 貼布不能過量,很多地方痠痛怎麼辦? 03:13 痠痛貼布的使用禁忌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用藥學問大!認識藥物交互作用,吃「這款藥」不能配這個? 影片|感冒過敏藥吃了會嗜睡?抗組織胺原來不能跟「這個」一起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11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腹直肌分離是許多女性在生產後面臨的常見問題,尤其產婦在第三孕期的過程中,由於子宮和腹腔壓力增加,導致腹部肌肉結構變弱,進而引發兩側腹直肌分離。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功能性問題,如腰痛、核心肌力下降等。腹直肌分離雖然不會立即引發疼痛,但長期忽視可能帶來潛在風險。這次就讓我們從腹直肌的結構、判斷方法,到各種治療方式做詳細介紹吧! 為什麼產後這麼容易胖?認識「腹直肌」 腹直肌是人體核心肌肉群的一塊肌肉,位於人體前腹部的兩條肌肉群,左右對稱,從胸骨底部延伸到恥骨,中間有一條肌腱「腹白線」將兩側的腹直肌連在一起。婦產科醫師鍾繼賢表示,腹直肌是維持腹部穩定性的重要肌肉,支撐著身體進行許多日常動作,包括站立、彎腰、抬舉重物等。 然而,當產婦在第三孕期時,因腹腔的壓力很大,把肚子整個往外推出去,導致腹白線支撐能力逐漸變弱,沒有辦法維持結構,兩側的腹直肌往兩邊分開凸出,進而就會形成腹直肌分離。這一現象雖然常見於產後婦女,但部份肥胖者也可能會有類似情況,由於體重迅速增加,肚子也會因為壓力往外凸,也可能會有腹腔變大的效果產生,進而引發腹直肌分離。 雖然說大部份產婦都是在第三孕期發生腹直肌分離,但是往往都會在產後才發現這樣的狀況,鍾繼賢醫師指出,這是因為在第三孕期的時候,孕婦的肚子很大,外觀上看不太出來肌肉呈現,較無法明顯看出差異,一直到小孩出生,腹直肌分離才會較為明顯。 跟著做「這動作」,簡易判斷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分離本身並不會痛,但是如果要使用核心肌群時,卻會感覺使不上力,影響核心肌力和日常活動。鍾繼賢醫師表示,腹直肌分離的判斷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來進行,民眾需要先躺下來,將雙膝彎曲,腳平放在地面上,然後用手輕輕按壓肚臍上方的位置,進行仰臥起坐動作。在這過程中,如果發現肚臍上方有兩側肌肉分開的現象,並且能用手指觸摸到分離的區域,就可能是腹直肌分離的徵兆。 鍾繼賢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分離區域的寬度大於2公分時,可以確定為腹直肌分離。這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脂肪堆積在肌肉間的空隙中,增加身體的負擔,像是明顯的小腹,無法提重物、無法輕鬆走路,或是性交疼痛、骨盆腔疼痛、臀部疼痛,姿勢不良導致的不適,或是便秘等情形。姿勢不良也是腹直肌分離的一個常見影響,由於腹部無法有效支撐身體,患者容易出現腰痛和姿勢不正的情況,進而影響其他身體部位的健康狀況。 產後兩側的腹直肌是否能自行復位,主要取決於中間的腹白線是否還具有相當的韌性,鍾繼賢醫師解釋,腹白線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結構,基本上還是可以將兩側的腹直肌重新黏在一起,然而對於腹白線肌腱已經被拉扯到完全鬆弛的患者,這時候就不容易自行復原,就需要做額外的治療。 腹直肌分離的治療方式,運動不一定有幫助? 鍾繼賢醫師表示,目前有三種主要的腹直肌分離治療方式,分別是運動、非侵入式治療和手術: ● 運動 通過深層肌肉訓練,如腹內斜肌的運動,可以幫助兩側腹直肌逐漸靠攏。鍾繼賢醫師提醒,患者應避免進行會加重分離的運動,如仰臥起坐,因為這些動作反而會使腹直肌分離更加嚴重。 ● 非侵入式治療 透過醫療儀器來刺激深層肌肉,這種治療方式的優點是對患者的運動能力要求不高,治療過程相對輕鬆,而且不需要擔心動作不正確會影響效果。鍾繼賢醫師舉例,例如Zfield肌力塑便是利用電磁場脈衝直接刺激腹部的深層肌肉神經,幫助肌肉收縮而不會誘發腹直肌往兩側推出,但治療後也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讓腹直肌過度收縮,建議等癒合好了再來鍛鍊。 ● 腹直肌手術 由於手術需要將腹腔打開,重新縫合肌肉組織,恢復期較長,因此是比較少人選擇的治療方式,主要針對無法透過其他方式改善的嚴重腹直肌分離者。 對於部份腹直肌分離者來說,可能會認為這種情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大,變得一再忍耐種種不便,但其實改善腹直肌分離的方式並不困難,及時處理可以幫助提升生活品質。鍾繼賢醫師也呼籲民眾不要隨便使用網路偏方,或以不熟悉的方式鍛鍊腹直肌,治療前應先找專業醫師進行評估,確定腹直肌分離程度後,再規劃適合療程,避免過度訓練或不當治療,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諮詢醫師:鍾繼賢醫師 學經歷: 台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台灣肥胖醫學會會員醫師 亞太美容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生殖醫學會會員醫師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會員醫師 台灣生殖醫學會會員醫師 鍾婦產科生殖不孕症、一般婦產科醫師 星孕國際生殖醫學中心院長 星幸福美學診所精準減重門診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肌少症症狀盤點!3招阻力訓練預防肌少症,寶特瓶、樓梯隨時練 影片|腹直肌分離害我變胖?瘦小腹好難!增肌減脂真的能「躺著瘦」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01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有肩膀痛、上背痛、手指麻這些疾病的問題嗎?按摩後這些緊繃痠痛的感覺依然存在嗎?那你可能也患有「頸椎病」,隨著手機、平板、電腦普及後,低頭族越來越多,長時間低頭不只會造成頸部肌肉疲勞,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頸椎過直,引發後續長骨刺、上肢發麻、無力,甚至出現視力模糊、吞嚥困難等情形,連帶影響生活的品質。想要預防頸椎病,除了改善不良姿勢之外,也可以透過一些伸展運動舒緩筋骨,讓肌肉適時放鬆,才能避免頸椎受到傷害。 你知道頸椎有弧度嗎?頸椎弧度消失是頸椎病的根源 頸椎出現問題最主要的病因來自於頸椎長期遭受不當的壓力。骨科醫師楊育昇表示,正常人的頸椎應該是呈現「向前凸」的曲線,從力學的角度來說,頸部微彎的結構可以將頭部壓在頸椎上的力量有效分散至周圍的肌肉,與肌肉一起撐起頭顱的重量,所以頸椎不用負擔過多的壓力。 若長時間處於低頭姿勢,頭部的重心也跟著往前移,當頭部前傾愈多,頸椎承受的壓力就愈大,肌肉為了要保護頸椎,則需要用力拉住頭部,長期下來就容易讓肌肉筋膜與韌帶出現緊繃、僵硬與發炎的現象,導致頸椎漸漸失去弧度與靈活度,加速頸椎的老化甚至產生頸椎周邊的神經病變。 肩頸痠硬、手指麻、頭暈,小心是長骨刺的警訊 頸椎過直的初期症狀主要為肩膀僵硬與痠痛,若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卻不治療,症狀將持續惡化,嚴重時肩膀、手臂與手指會有痠、痛、麻等症狀產生,這些感受源自於頸椎的骨刺壓迫到神經。 楊育昇醫師說明,正常的頸椎是由一節一節的椎骨連接而成,椎骨中間都有椎間盤相連接,椎間盤像是車子的避震器,可以吸收頸椎承受的外部壓力,提供脖子更好的活動度與緩衝椎骨的壓力。若頸椎弧度消失,椎骨會過度壓迫椎間盤導致椎間盤被大量磨損、變薄,椎骨間距也跟著變窄,增生的骨細胞因為生長位置不正確而生成骨刺。 骨刺剛形成時並沒有疼痛感,但當骨細胞持續增生,骨刺生長過大壓迫到周圍的神經時,就容易讓肩膀、手臂甚至手指頭出現痠、麻、痛等症狀,變成慢性肩頸疼痛。此外,骨刺壓迫到椎動脈或是頸部周圍的血管,會造成血液的供氧量不足而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若民眾出現上述症狀,請儘速尋求骨科醫生的協助,勿拖延就醫時間。 頸椎過直也會影響自律神經,造成視力模糊、吞嚥困難、心悸等症狀 當頸椎排列不正確時,椎骨可能會刺激到頸椎周圍的自律神經,自律神經系統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兩者共同調控呼吸、心跳、胃腸道、泌尿生殖、排汗、瞳孔與支氣管等功能,一旦自律神經被過度刺激,會導致自律神經的運作失調,由自律神經管控的器官也會產生反應,引發許多疾病,像是視線模糊、眼睛疲勞、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心悸胸悶,甚至有腸胃道症狀發生。若身體反覆性出現這些症狀,透過其他專科也找不出原因,就要思考一下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建議可以到骨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頸椎出現病症要及早治療,沒有積極治療恐造成肌肉沾黏與攣縮 楊育昇醫師說道,有些頸椎過直的患者,活動時頸椎還是看得出弧度,這時若積極復健治療是有機會改善頸椎過直的問題。若沒有及時治療,頸椎會越來越僵硬,除了長出骨刺、肌肉失去彈性之外,肌肉甚至會有沾黏與攣縮的現象,此時頸椎的生理曲線也難以回復。 護頸有方法,三招伸展運動緩解肩頸痠痛 想要避免頸椎弧度消失,除了改善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不要長時間低頭,低頭後也要記得起身伸展一下筋骨,避免肌肉過度僵硬,以下三種運動可以幫助你們消除肩頸痠痛,一起跟著醫師動一動吧! 一、頸部後側伸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頸部呈現微點頭姿勢、記得縮下巴 2.一手握拳頂住下巴,讓下巴保持微縮狀態;另一手協助頭部往前,下牽拉頸部後方肌肉 3.動作維持20秒,重複做3次 二、上斜方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將頭部側彎至左側,臉部朝向右上方 2.將右手往地板下方延伸 3.左手視情況可輕壓頭部,藉此牽拉右側的頸部肌肉 4.動作維持20秒,重複3次,再換至牽拉左側的頸部肌肉 三、提肩頰肌牽拉運動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將頭部往左側側彎,臉部微微朝下,眼睛看左側腋下 2.將右手往地板下方延伸 3.左手視情況可輕壓頭部,藉此牽拉右側的頸部肌肉 4.動作維持20秒,重複3次,再換至牽拉左側的頸部肌肉 預防勝於治療!肩頸肌力訓練不可少 除了透過伸展運動緩解肩頸肌肉僵硬之外,在平時可以進行頸部肌肉力量的強化練習,增強頸椎的穩定性,也能減輕頸椎的負擔。 一、縮下巴運動 可以訓練到頸部深層肌群,也可以舒緩肩頸痠痛。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挺胸,耳朵與肩膀呈一直線,這也是頸部最放鬆的姿勢 2.眼睛直視前方 3.保持下巴微縮,停5秒後放鬆下巴 4.動作重複10次,一天做三回合 二、肩胛骨後收運動 肩胛骨穩定性不佳也是引起肩頸、背部痠痛的原因之一,透過收緊肩胛骨的動作,可以訓練背部肌群,增加背部肌肉的穩定性。 圖片來源:楊育昇醫師提供 1.身體坐正,雙手呈開門姿勢 2.將肩胛骨往後收夾,避免聳肩 3.感覺到肩胛骨內側繃緊時,動作停留5秒即可放鬆 4.收夾動作重複做10次,一天做三回合 楊育昇醫師提醒大家,在使用手機、電腦時低頭的角度盡量不要超過15度,讓視線保持水平,避免脖子承受過大壓力。外出時盡可能背雙肩包,還有避免用肩膀夾著手機講電話,這些行為都會讓頸椎兩側受力不平均,容易改變頸椎的弧度也會拉傷頸部肌肉,改善這些不良姿勢與不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頸椎問題找上你! 諮詢醫師:楊育昇醫師 現職: 台中林新醫院骨科醫師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骨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骨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骨質疏鬆症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消除發達斜方肌、修飾完美肩線,妳也可以擁有韓星Lisa般的性感直角肩!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1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上班久坐腰酸背痛?瑜珈老師教你這三招重返青春!Namaste! 成為社畜後就沒再運動了嗎?你也有鮪魚肚及蝴蝶袖了嗎?美醫動滋動首集便邀請到瑜珈老師Claire,為我們介紹傳統瑜珈與熱瑜珈的不同,其中更示範了三種招式下犬式、眼鏡蛇式及船式的動作,ME粉們在家不妨可以一起運動一下,跟著美醫誌一起邁向健康!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2 來賓介紹 00:56 什麼是熱瑜珈 01:35 熱瑜珈與一般瑜珈差異 02:31 瑜珈練習的男女比 03:06 熱瑜珈的風險 04:12 下犬式動作示範 05:21 眼鏡蛇式動作示範 06:33 船式動作示範 08:40 結語 08:59 漏網鏡頭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