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英國共有9筆結果

  • 英國祭出新規定,將禁止對18歲以下青少年投放整形廣告!

    文/郭佳語 圖/郭佳語、翁嘉妤      摘要  雖然18歲以下未成年的青少年無法進行整形手術,但廣告卻沒有這項限制,英國廣告監督機構於2021年11月表示,將會限制調整整形廣告的規定,且相關規定預計將於明年(2022)5月生效。     限制對青少年的廣告曝光   繼中國擴大整形廣告相關規範(延伸閱讀:「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後,英國整形手術廣告也開始受到限制,起因是由廣告實踐委員會(Committee for Advertising Practice)提出的一項指引,限制在Facebook、Titok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以及海報、雜誌或廣播等整形手術相關的廣告曝光。   該項指引預計將於2022年5月生效,屆時所有英國廣告商都必須遵守,整形外科診所與也將會被禁止針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做隆乳、隆鼻、抽脂……等等的手術廣告。     為了維持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和公共衛生專家表達對整形廣告的擔憂後,委員會便針對廣告對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形象壓力問題做調查。廣告實踐委員會主任Shahriar Coupal表示,「整形手術的過程存在風險,卻對於外貌自信感到困擾的年輕人具有潛在吸引力。」   委員會認為,兒童和青少年因外貌跟身體產生壓力的現象越來越顯著,限制整形手術廣告行銷,在曝光上加以規範的原因,即是為心理健康做把關,保護未成年青少年以避免因整形廣告產生的負面影響。     垃圾食物、酒精的廣告都有限制,整形廣告卻沒有   為了避免兒童過度肥胖問題,英國政府頒發規範,此後不得在晚上9點前播放垃圾食物廣告,在公共運輸如地鐵、公車站等也禁止出現相關的廣告曝光。   然而未成年動整形手術雖是非法,但廣告的投放卻並未在此限制之內,委員會希望透過這項指引規則,能確保廣告不會使用誤導或其他方式利用未成年人對於外貌焦慮脆弱易傷的弱點。     數位名人也被公開點名警告   英國廣告標準局(ASA,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除了禁止以「不健康瘦」的模特為主題的廣告外,現也公開點名數位不斷發貼文宣傳產品或服務,卻沒有依規定告訴粉絲相關規定的名人,被指名的對象包括Jodie Marsh、Chloe Khan、Lucy Mecklenburgh和Chloe Ferry。   我們處於資訊取得相當便利與快速的現代,收集資料變得容易,卻也缺乏更多面向,因此我們可以輕易看見他人光鮮亮麗或是意氣風發的一面,卻難以理解背後可能會有的風險或曾承擔的痛苦。   儘管英國多位女演員也曾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整形,並希望抵制好萊塢女性整形的趨勢,但整形的風潮似乎仍於世界各地盛行,許多人也還是會對自己的容貌感到焦慮。   想要變得更好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每個決定前確實了解背後可能的風險,釐清自己希望這麼做的原因是很重要的。畢竟審美觀也會隨著時代改變,建立好穩固的心理健康,深思熟慮下的決定都是好決定。   英國對於整形手術廣告對青少年影響的擔憂,或許也是其他國家在意與憂慮的,你也認為限制對18歲以下青少年投放廣告會有助益嗎?看見許多國家開始對整形廣告施加限制,你有什麼想法呢?   不管如何,在廣告曝光的規範上路後,究竟對於現況會有何改變,或對於維護心理健康並降低青少年的外貌焦慮是否有幫助,便是未來要持續觀察的課題了。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1/nov/25/cosmetic-surgery-ads-aimed-at-under-18s-to-be-banned-in-uk     延伸閱讀 文章|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3

  • 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美國政府贈送的25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已於20日抵台,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陸續安排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順序,盼能早日提升施打率,但面對國外變種病毒肆虐,也讓不少民眾擔心疫苗的效力是否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是否打完疫苗後就能恢復往常的生活,還是要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英國近期遭到變種病毒重創國內疫情,雖然英國已有81%的18歲以上民眾打過第1劑疫苗,59%的民眾已接種完2劑,但近日仍受到Delta(δ)變種病毒株(前稱印度變種病毒株)重創,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發佈的數據顯示,至6月20日,英國已經連續3天單日確診數破萬,尤其在新增的確診數中,有90%都是新型的變種病毒,讓各國都對接下來的疫情變化嚴陣以待。     病毒也會不斷進化?變種病毒又更難纏了?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延燒,各國也開始陸續有變種病毒傳出,外界多以「英國變種病毒」、「印度變種病毒」稱之,為了避免污名化這些首先發現變種病毒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5月31日宣佈,將使用希臘字母指稱這些變異病毒株,並鼓勵各國與媒體跟進。目前變種病毒可分為2大株群,包括「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和「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WHO更在6月19日宣布,新冠肺炎的Delta變種病毒株已成為全球流行主要病毒株,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 表示,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更比原本的新冠病病毒高出50%,而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又比Alpha病毒更高出60%,引發各國關注。       資料來源:WHO,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of Interest(updated 15 June 2021)     變種病毒持續肆虐,讓國內也不免人心惶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病毒本來就會不斷變化,因為病毒也在求存活,目前在英國流行的變種病毒,就是因為其傳播力大幅提升,讓它變得更加難纏。黃軒醫師解釋,仔細觀察Alpha、Delta等變種病毒,都是一旦進入社區傳播後,便難以消失的類型,這是因為病毒也是會不斷成長、學習的,病毒了解不用讓宿主致死,並以宿主做為載體,擴散病毒的傳播範圍,且讓發病症狀也變得難以辨別。     疫苗對變種病毒完全沒效?面對疫情勿過度恐慌   面對變種病毒,許多民眾都會擔心疫苗是否還具有效力,根據英國《Daily Mail》(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確診者中有高達90%都是感染Delta變種病毒株,且在所有感染Delta病毒的死亡案例中,有29%的人是已完成疫苗接種的,這個數據表面上看似很恐怖,但細究PHE 11日公佈的報告可以發現,雖然因為感染Delta病毒株而死亡的人數為42人,可是這段期間總個案數為33,207人,死亡率其實僅有0.1%左右,其實不用過度恐慌。   話雖如此,但一般民眾難免會擔心疫苗不夠力,無法預防變種病毒。黃軒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變種病毒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和重症率,的確會讓疫苗效力稍微降低,但並不表示病毒會讓疫苗的防範效果完全歸零,例如疫苗的保護力原本為70%,遇到沾粘性高、傳播力高的變種病毒降低了30%,保護力還是會有40%。而英國在受到Delta變種病毒株的打擊下,死亡率能夠控制在約0.1%,也是因為疫苗覆蓋率高,才能夠為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降低致死率與傳播率,因此對抗變種病毒,疫苗還是能夠降低感染與重症的風險。     打2劑疫苗不夠,那就打3劑?你聽過「追加針」嗎?   如何因應變種病毒,其實最實在的解方還是施打疫苗,而且是「完整施打完畢」。根據PHE 14日的新聞稿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施打2劑輝瑞(Pfizer-BioNTech,BNT)疫苗,對住院的防護力達96%,施打2劑AZ(Astra Zeneca)疫苗則有92%;若單打1劑的話,輝瑞對住院的防護力是94%,AZ疫苗則是71%。PHE首席執行官Jenny Harries表示:「疫苗是我們最好的防護」,鼓勵民眾仍應踴躍接種疫苗,並盡早完成2劑注射。   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甚鉅,也加速了疫苗的開發速度,一般來說,研發一支疫苗至少需要4~10年的時間,但對抗新冠肺炎的輝瑞BNT和莫德納疫苗,卻僅花費 8 個月就完成最終臨床試驗。黃軒醫師解釋,疫苗的機制類似於監視系統的影像辨識,如今新型的變種病毒改變了模樣,可能現階段難以偵測,但系統也是會不斷的研發升級,我們可以對現今的醫療科技保持信心,未來可能有新型的疫苗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變種病毒,或是也可以利用目前的疫苗來施打「追加針(booster shot)」,意指在完成第1波的2劑疫苗接種後,再施打第3針來加強抵抗力,總而言之,民眾對於疫情發展不必過度悲觀,但也不可鬆懈。     疫苗混打是未來趨勢?「不夠打」真的可以混著打嗎?   新冠肺炎疫苗需求量大,這也導致全球疫苗的供貨延遲,因此有部份國家開始研擬「混打策略」,也就是每人皆施打2劑不同廠牌的疫苗,以提升接種速度和覆蓋率。   目前已經有部份國家已經開始在推行混打疫苗,例如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已經在6月1日更新了疫苗接種指南,提到疫苗混打的可行性,加拿大政府也在17日正式宣佈,已經接種第1劑AZ疫苗的民眾,第2劑可以施打輝瑞、莫德納疫苗,盡快完成接種。南韓政府則是因為一批原定在6月底透過COVAX取得的AZ疫苗,因為COVAX疫苗共享計劃延宕,因此17日時宣佈,7月起第1劑施打AZ疫苗的部份民眾,第2劑將改打輝瑞疫苗。   混打是否真的可行,其實部份國家還在觀望,黃軒醫師表示,英、美、西班牙等國目前還在做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因為血液中的抗體很高,不等於保護力就高,例如日本腦炎疫苗的疫苗,最初實驗室中的數據高達90%,但實際保護力只有60%,因此「疫苗混打」的做法是可以考慮,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結果佐證和嚴謹評估,才能夠有望實行。   針對台灣國內是否有必要開放疫苗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21日表示,因為新冠病毒和疫苗都很新,所以混打的不確定性較多,而且各國的施打策略皆有不同,有的著重覆蓋率,有的則是看免疫力的強度,應視需求再安排是否混打。     疫苗保護力也有期限?不是打了就能一勞永逸!   疫苗本身有一定保存期限,施打進人體後,其實也有一定時間的「效期」。黃軒醫師指出,疫苗的保護力並非永久維持,例如流感疫苗通常會在氣溫較低的秋冬時節施打,效期大約是4~6個月,隔年秋冬仍需再次施打,讓疫苗再次發揮保護效果,至於新冠疫苗具體的效期是多久,其實目前還未有定論,美國雖有研究表示為6個月,但因為各國疫苗目前還在接種階段,尚待觀察何時需要再補打,將來新冠肺炎疫苗也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必須定期接種一次,才能維持保護力。   黃軒醫師也擔心,未來若民眾出國後發現疫苗效期已過,是否可能會像護照過期一樣被遣送回國,或是在疫苗保護力消失後,不再積極補打,造成防疫破口,這是往後可能會需要面臨的問題。     打完疫苗後就可以恢復往日生活?當心再創疫情破口   新冠肺炎徹底改變全世界的日常生活,目前雖然各國都在大力推廣疫苗接種,但短期內恐怕還是難以恢復以往的生活習慣。英國雖然疫苗覆蓋率高,但變種病毒加上民眾「報復性群聚」,讓第四階段解封又再度延期。以色列全國第2劑疫苗接種率也已經來到56.9%,15日政府甚至取消了室內戴口罩的規定,近來卻也接連爆發校園群聚感染Delta變種病毒。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也在18日表示,預估1~2個月內,Delta將成為美國感染主流。各國種種抗疫經驗表示,面對狡猾的新冠病毒,民眾仍應隨時保持警惕。   台灣國內疫情其實也還處於觀察階段,民眾勿因施打完疫苗後就放鬆警戒,「報復性出遊」恐讓疫情再次捲土重來。黃軒醫師提醒,即使未來台灣已經達到群體免疫,民眾還是要習慣防疫新生活,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勿觸摸眼鼻口,外出口罩也是必備,對抗疫情不要鬆懈。就算是宅在家,對防疫也是一種幫助,讓我們用各自的方式為台灣的抗疫之路盡一份力,一起讓明天變得更好。         諮詢醫師:黃軒醫師    學經歷: 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預防醫學部副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腫瘤醫學團隊召集人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重症醫學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加護病房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苗接種在即,除了陸續取得莫德納、AZ疫苗之外,日前政府也發函授權台積電與鴻海永齡基金會代表政府洽談購買各500萬劑BNT德國原廠疫苗,讓許多人期待BNT的到來,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都是屬於mRNA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較高,副作用也較少,但在臨床上也有發現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究竟BNT疫苗有哪些優點與副作用?一起看下去吧!     BNT疫苗是由mRNA製造而成,與莫德納疫苗相同,安全性較高   BNT疫苗是由美國及德國共同研發,和莫德納一樣都屬於mRNA疫苗,mRNA疫苗的抗病毒原理是透過注射一段帶有新冠病毒載體的mRNA片段,以不進入人體DNA的方式在細胞質轉譯出抗體,抗體會辨識出病毒表面的「棘蛋白」,進一步消滅病毒。           AZ、莫德納疫苗比較傳送門: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BNT疫苗為何需要超低溫保存?與莫德納保存差異在哪?   因為mRNA是一段不穩定的基因片段,所以需要在超低溫下保存。mRNA疫苗中,又以BNT疫苗的保存環境最為嚴苛,除了需要避開光照,還要儲存在-60℃~-80℃的環境中;莫德納疫苗則需保存在-20℃以下,所以兩種疫苗的保存方式較困難。   郭信宏醫師補充說明,外來的mRNA片段容易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進而被人體代謝掉。所以科學家會利用「修飾核苷酸」技術欺騙免疫反應,才得以讓mRNA疫苗在身體發揮較大的效用,也因為「修飾核苷酸」技術不同,所以讓BNT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在保存上的條件略有差異。     BNT疫苗施打年齡範圍擴大,是目前官方唯一認可的青少年新冠疫苗   BNT疫苗在一開始的三期人體試驗就是針對16~60歲的人進行實驗,並在去年12月獲得WHO批准可以給年齡在16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後續第二次的人體試驗又加入了12~15歲的族群,證實安全性後,各國在今年五月時正式將BNT疫苗的施打年齡下限訂為12歲。疫苗一樣需要施打兩劑,兩劑間隔大約21天,打完第二劑疫苗後產生的保護力可以達到95%。     BNT疫苗副作用可能會出現極少見的「過敏性休克」,通常能及時搶救   在臨床上有發現極為少數的人施打完BNT疫苗後,出現全身性的急性過敏反應,推測是mRNA疫苗佐劑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造成人體過敏,聚乙二醇會被少量加入疫苗裡是用來維持疫苗混合物的穩定性,在莫德納、BNT疫苗裡都有此成分。此外,聚乙二醇也常見於護膚品、保養品、瀉藥等成分中,對少部分人來說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   郭信宏醫師強調,施打完疫苗後,民眾本來就需要在原地觀察30分鐘,產生過敏性休克反應的時間大多在30分鐘內就會發生,所以在這期間身體有不適時,醫護人員都能及時搶救,像是透過注射腎上腺素、抗過敏藥物讓過敏反應消退,所以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另外,在青少年族群中發現,施打完BNT疫苗後,約在數週後,極少數人曾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可以得知引發症狀的原因,若未來青少年注射BNT疫苗後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喘或心悸時,要盡快就醫治療。     疫苗混合接種有更好的保護力,讓慢性病、免疫力不全的民眾多一種選擇   近期英國有研究指出,施打一劑AZ疫苗後,再施打BNT疫苗,能產生與原本第二劑也接種AZ疫苗相同,甚至更好的保護力。原因是施打完一劑AZ疫苗後,第二劑再施打時,人體可能會對腺病毒產生抗體,而混合接種能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郭醫師說道,疫苗混打已經在很多國家開始實施,未來台灣也可能會採用這種施打方式。     印度變種病毒蔓延世界,BNT、AZ、莫德納疫苗效力依然存在   研究發現不管是哪種變種病毒,甚至是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它們表面的棘蛋白和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表面親和力更高,容易與人體結合,所以傳染力更強。但因為棘蛋白都相同,所以現在的疫苗對於變種病毒依然有保護效力。此外,最近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雖然席捲英國,但主要被感染的住院患者,都是還沒接種疫苗的族群。   郭信宏醫師特別提醒,打疫苗最重要的目的並非是在未來不被感染,而是即使再被感染,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年長者、慢性病、免疫力不全者,拒絕AZ,等BNT?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危險性   近日有許多報導指出有些年長者施打AZ疫苗後造成身亡,郭信宏醫師表示,高齡、有慢性病、免疫不全的人打完AZ疫苗雖然風險較大,但這些族群若不施打疫苗,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與重症死亡率也會更高,反而更加危險。建議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盡快施打第一劑疫苗,至少可以建立基礎的保護力。   若民眾施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時,可以暫緩施打第二劑,等待混合接種疫苗的政策實施,屆時再選擇使用mRNA疫苗(BNT、莫德納)作為第二劑。在此刻台灣疫苗總量不足的情況下,有疫苗就施打,避免進入住院、重症及死亡的階段。       諮詢醫師:郭信宏醫師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內視鏡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副秘書長 亞太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國際教學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林口長庚婦產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婦產部內視鏡科       延伸閱讀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1

  • 水源被汙染?汙水監測場竟有新冠病毒?指揮中心回應了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宣布新增170例確定病例,其中167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18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個案數篩檢量4萬到5萬,陽性率往下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趨緩的現象,稍微不注意疫情可能就復燃。     檢察官、書記官、法醫等人員,指揮中心列優先接種類別   對於在外勘驗遺體的檢察官、書記官及法醫等司法人員,在疫情籠罩下仍是有極高的染疫風險,法務部因此向指揮中心爭取能夠列入疫苗優先接種的類別,經過多日的討論,1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將相關司法單位人員列入第二類疫苗優先接種類別中,其中也包含檢驗員、辦理相驗事務的檢察事務官、外勤公務車司機等人,全都列入施打名單,以降低相關人員染疫的可能性。     汙水監測竟有新冠病毒,指揮中心已確認2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指出,下水道汙水監測證實有新冠病毒的存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下水道出口的監測原僅針對小兒麻痺,從去年初開始加驗新冠病毒,每個月會採檢2次,今年疫情爆發後6月初在11處汙水廠有2處的汙水監測中測到有病毒量,印證了國內疫情熱區的相關現象。不過汙水監測主要只做為輔助判定疫情之用,疫情監測還是以社區篩檢為主,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印度變種病毒株全球延燒,指揮中心關注中   印度變種病毒對全球各地帶來新一波的疫情,英國傳出感染印度變種病毒死亡者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已打過兩劑疫苗,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內有3例是境外移入的印度病毒株,但尚未發現本土案例,國內目前仍主要盛行為英國變異病毒株。根據國外報告現行疫苗至少對於英國株都是有效的,施打兩劑保護力更好,至於印度病毒株還需要有更多資料和研究來證明,台灣也會根據疫苗進貨量以及流行病毒株來做調整。     第二批莫德納6月18日配送,開放第一至第三類對象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表示,將於18日起,配送第二批莫德納疫苗7萬3,200劑,同時開放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接種,合約醫療院所可開啟預約掛號服務。指揮官陳時中說,本次疫苗配送是從第一類至第三類人員中,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4成核估,高風險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分配數量以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達5成以上計算,總計配送63,200劑。另外國籍航空機組員5,000劑、民航航空第一線人員5,000劑。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經常會不自覺的搔、抓、摳皮膚嗎?即使沒有不適感,但這樣的行為,對於有「皮膚搔抓症」的人而言,就是難以停止,甚至反倒讓健康的皮膚,因為不斷的摳抓動作增加傷口,甚至留下傷疤。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皮膚癢」的感覺,又要怎麼分辨自己是否有「皮膚搔抓症」呢?     英國一名患有皮膚搔抓症的婦人,每天幾乎都要花上3小時搔抓皮膚,她表示自己在搔抓皮膚當下的感覺很好,但事後卻覺得羞恥不已,而這一習慣也導致她身上多處傷痕累累,更讓她女兒開始模仿,這也使得她開始尋求治療,為求改善這個惡習。     「癢」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癢」?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癢」,是因為連接皮膚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所導致的。人體感受癢覺的神經末梢「癢覺受器」(pruriceptor)在受到某些介質的刺激後,負責傳遞癢覺的「C纖維」(Histamine-sensitive C nerve fibers)會把訊息沿著神經帶到脊髓,再上傳至大腦。   C 纖維是傳遞「癢」這個訊息的重要介質,屬於無髓纖維,傳導速度很慢,是一種特化的神經末稍,也是神經纖維中最細、末端分支非常廣的神經。因此「癢」這一感覺更深入來說,就是因為神經介體刺激C 纖維後,傳入脊髓的背根,再經由脊髓丘腦束、網狀結構傳入丘腦以及下視丘,最後到達多處的大腦皮層,於是大腦皮質把此感覺判定為「癢」。       癢的傳遞路徑(資料來源:Itching for Insight)     有趣的是,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專門在處理「癢」這個訊號的腦區,所以癢其實跟許多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存在。     你認為的癢其實不是真的癢,認識皮膚搔抓症   皮膚搔抓症(excoriation(skin picking)disorder,SPD)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根據美國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皮膚搔抓症的發病率為1.4%~5.4%,約有75% 的患者為女性。多數的患者也會有反覆的拔頭髮、咬指甲、咀嚼臉頰,或做其他重複性的身體動作。   美國皮膚科醫師 Joshua Zeichner 表示,皮膚搔抓症在有痘痘困擾的人身上是很常見的,患者會搔抓膿皰,或是還處於恢復期的皮膚。就像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摳抓結痂,直到痂皮不小心脫落、傷口滲血時,才感到內疚不安,這種現象通常與精神失調有關,例如需要靠摳抓來讓心理獲得暫時性舒緩的焦慮症。   有時候甚至在「沒有傷口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抓癢,即使沒有結痂、沒有疤痕,眼睛明擺著說「別傻了,你的皮膚好得很」,但腦子裡卻迸出個想法告訴你「聽話,現在抓一抓這塊皮膚,你心裡會舒坦很多」,下一秒手就是會難以控制的去抓個兩三下。Zeichner醫師指出,患者會抓自己感到搔癢的部位,或感覺皮膚上有蟲在蠕動。   簡單來說,皮膚搔抓症的核心症狀是會反覆性的、強迫的搔抓皮膚,導致組織損傷,皮膚疾病可能是造成搔抓的誘因,但這種不必要的過度搔抓,更可以歸類成是一種強迫性的儀式動作。     過度搔抓負面影響多,適時求援幫助重建正常生活   過度的搔抓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學業,並開始迴避出入公共場合,避免進行社交、娛樂活動。大部份的皮膚搔抓症患者會羞於暴露患部,且會利用化妝或用衣著來試圖隱藏這些傷口。更嚴重的情況是,搔抓行為可能引起組織損傷和其他疾病,例如局部感染、敗血症,嚴重的可能會引發癱瘓或硬腦膜外膿腫。   一般而言,皮膚搔抓症的症狀可約略分為:   1 .反覆搔抓皮膚,導致皮膚受損、病變。   2. 反覆的試圖抑制、減少搔抓皮膚的動作。   3. 對搔抓行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的損害。   如果你也有皮膚搔抓症的症狀,且原因並非來自於其他物質的生理反應(例如可卡因)或身體疾病(例如疥瘡)所導致,請主動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包括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習慣反向治療(Habit Reversal Training),也有患者在戒除皮膚搔抓症後,進而透過醫美雷射療程來消除身上的傷疤,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總是伴隨著焦慮油然而生,卻也經常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身體。其實對於心理的病症,我們並不需要感到羞恥,有時候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改變的機會,尋求專業治療,相信你的身體也會覺得如釋重負的。   延伸閱讀 影片|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30

  • 新冠肺炎後遺症只要呼吸就會痛!英國聲樂家教你重新學習「如何深呼吸」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各國齊心抗疫至今一年多,許多曾染上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在醫護人員的照護下皆已康復出院,但出院後的生活或許才是真正的考驗。出院後除了需要面對他人不友善的眼光,對於身體是否完全康復,其心理都要一段時間去調適,另外,還可能會有其他後遺症使身體出現不適感。在英國就有聲樂家針對新冠肺炎後遺症導致的呼吸道受損問題,規劃了呼吸練習課程,希望藉此可以改善確診者在染疫後造成的呼吸問題,讓康復者能夠重新學習呼吸,恢復正常的呼吸功能。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至今,各國皆費盡苦心研究出解藥,希望能夠終止這場全球戰役。疫情一年多以來,全世界將近1億1824萬7918人確診,死亡人數為262萬4168人,康復人數約6680萬人,在台灣也有977人確診,10人死亡。康復者們雖已脫離病毒的威脅,卻有調查顯示,約有9成的康復者身上都出現了後遺症,輕則頭痛,嚴重則是呼吸困難、記憶衰退,不僅回不去以往的健康狀況,更大大影響了日常作息。在英國倫敦就有聲樂家發現這個現象,計畫了一項為期六週的「ENO Breathe」,這是由英國國家歌劇院與倫敦一家醫院共同合作開發,為疫情康復的患者提供定制的聲樂課程,由專業的歌唱導師指導,經過臨床驗證已有效改善多位患者的呼吸狀況。   這個計畫是由一位在英國歌劇院工作的Jenny Mollica(音譯詹妮.莫利卡)於一次採訪中表示,在確診者陸續康復後,仍有感受到胸痛、疲勞、頭痛和呼吸困難等症狀。身為歌劇工作者的她,認為若能利用聲樂家特殊的呼吸及發聲專長,或許能為康復卻有呼吸困難的患者提供協助,並偕同NHS Trust的呼吸系統專家Sarah Elkin(音譯沙拉.埃爾金)博士一同設計課程。而Elkin博士也表示,目前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的方法只能以藥物去改善症狀,然而在康復後藥物會留下多少後遺症,尚不明確,因此若能使用基本的聲樂練習,去改善呼吸困難問題,為何不呢?   呼吸這件事對於一般人來說或許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對於新冠肺炎的康復者來說,當疾病康復後,呼吸時帶來的痛苦卻是一般人不能體會的,而英國這項ENO Breathe課程,就能為他們改善呼吸狀況,也大大降低了康復後出現的焦慮感,相信這項治療也能陸續為各國帶來幫助,讓更多人能夠受惠。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ytimes.com/2021/02/16/arts/music/opera-singers-covid-19-treatment-eno-breathe.html 2. https://www.seattletimes.com/seattle-news/health/opera-singers-help-covid-19-patients-learn-to-breathe-again/ 3. https://eno.org/eno-breathe/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文章|好萊塢整形名醫開豐唇手術卻染疫身亡!疫情期間還能做醫美嗎?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7

  • 秋冬疫情升溫,全民提高警覺!別忘記勤洗手、戴口罩、保持1.5公尺喔!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截至昨日全球已累計9千萬例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分布於193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及英國為多。台灣近日則是於桃園地區爆發群聚感染,累計至今也有10多人確診染疫。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澎湖、苗栗、雲林、南投等四縣宣佈了「避桃禁令」,希望所屬機關同仁若非必要,不可至桃園地區出差、洽公。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疫情,將近10多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確診者的活動範圍(桃園廣德海鮮、桃園南門市場、桃捷摩斯漢堡、桃源三民麥當勞等地),提醒民眾若有前往上述地區,應採自主健康管理,若有發燒、嗅味覺異常症狀應盡速至社區採檢院所就醫,有相關疑問也可撥打1922尋求協助。臨近農曆年節,因應疫情影響,台灣各地區紛紛取消相關新春活動,如北市年貨大街、台灣燈會、台東元宵遶境活動等,多家公司也都宣布取消了尾牙活動,希望能夠避免員工群聚,減少感染風險。       指揮中心也再次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這樣才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的首要條件。     延伸閱讀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文章|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1

  • 單日新增24例肺炎確診!12/4起暫停印尼籍移工來台工作2週

    文/林子涓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長達十多月,全球染疫情形不見好轉,台灣確診人數也持續增加,三天內境外移入確診人數印尼籍佔最高比例,也因此指揮中心提出因應政策,今年12月4日起至12月17日將暫時停止引進印尼籍移工入境。此政策也對部分家庭、產業帶來影響。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日新增24例境外移入病例,創下今年以來單日確診數第三高。其中20例為印尼移工確診,分別為17女3男,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另有美國2例,英國、菲律賓各1例。國內累計病例數達675例。連續三天印尼籍移工確診人數暴增,其陰性報告也遭到外界質疑,指揮中心也坦承,確實難以辨識報告的真假,但也不排除因為潛伏期或是感染時間長,呈現陰陰陽陽的時候檢驗才會有這些狀況,目前能做的就是歸納分析這些證明,也特別指出若有造假最高可開罰15萬元。   為減少印尼籍移工境外移入病例及維護國內防疫安全,指揮中心也提出因應政策。自今年12月4日起至12月17日為期兩週,將暫時停止引進印尼籍移工入境。待確診人數趨緩後,12/18日起將視當地疫情狀況評估是否減半入境人數。受疫情影響印尼籍移工無法入境,不少仲介公司也表示,全台移工約70多萬人,以社福類人數來看,印尼籍佔最大宗,約有19.3萬人,佔了總人數的7成,若暫緩印尼籍來台可能對許多家庭造成影響,雇主如有需求需透過就業服務機構另外媒合本國、他國勞工。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仍會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除了減少群聚,民眾平時搭乘交通工具時也應配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如有類似症狀應依照指示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延伸閱讀 文章|「Carry mask口罩」成防疫破口?3大要點教你如何購買MIT口罩!  文章|疫情後,變美之路不能少!男孩女孩都適用的醫美大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30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自爆發以來人心惶惶,更有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國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疫情仍在進行式,除了備妥個人的防護口罩之外,盡量減少到群聚的場合是減少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方式。在各國醫學和科學研究的努力下,疫苗似乎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問世,不過近期有報導指出,民眾平時所服用的維他命C,可以抵抗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這項療法有沒有效?有沒有科學根據?鎖定本期的國際新知就可明瞭。   維他命C療法成救世主?高劑量可減緩病情?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接近半年,世界各國的災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不少國家選擇封國或是封城來作為防堵病毒的手段,與此同時,研發疫苗的腳步也不曾停下,在不斷嘗試各種療法之際,傳統用來保養的藥品「維他命C」躍上版面。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紐約長島的醫療機構中,胸腔外科醫師Dr. Andrew Weber表示,他透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罹患肺炎的重症患者一天3至4次、1,500毫克的維他命C;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相當高的劑量,一般成年男性約攝取90毫克,而女性約為75毫克,但是接受維他命C注射的患者,比起那些尚未注射維他命C的患者來說,病情相對的減低許多。數據顯示,在美國已經至少有700多位病患使用來對抗肺炎病毒。    多國試驗投入維他命C療法 似乎可見部分成效 Dr. Andrew Weber另外說明,感染肺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敗血症、或是身體發炎反應,維他命C的使用會使肺炎症狀的情況減輕許多,但在美國官方是准許給予奎寧、阿奇黴素等藥物混合的「雞尾酒療法」來減輕患者的痛苦,維他命C的療法則是尚未有任何直接證據被認可。在芬蘭與澳洲總共1,766名的患者試驗中,有12名接受維他命C療法者,則是減低了7.8%在重症病房待的時間。除此之外,上海市醫學會在網路發表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當中也提及每日使用100-200毫克的維生素C,有助於患者減輕肺炎症狀。   肥胖過重者免疫系統低落 成為病毒攻擊的最佳缺口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個人免疫系統尤為重要,對於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的人,和年紀漸長的族群來說,更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而轉化成更嚴重的病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指出,確診得到新冠肺炎的住院民眾當中,63%有過重和肥胖的現象,其中的40%是在60歲以下,只有9%的人是因為心臟或是肺部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這些患者平常飲食缺乏了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而部分水果和蔬菜中就富含了這些成分,攝取這些食物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方式之一。 維他命C隨手可得 源自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維他命C各式藥丸和膠囊常見在我們隨手可得的環境中,對於一般人得到感冒或身體有些微的不是,多會透過服用這些錠狀藥品,期望病情的恢復,事實上,如此方便的取得方式其來有自。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的生物科學教授Peter McCaffery表示,維他命的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在1932年維他命C首次被記錄為可用來治療壞血病的藥品;而將維他命C拿來治療感冒的這項點子,則是由兩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Linus Pauling在1970年所提出的,他提出每人每天應該要服用3,000毫克的維他命C,然後在數十年裡就可以完全根除感冒,他的著作因此大賣,而相關藥廠也連帶獲利,但是後來各國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研究和實驗,並沒有相關證據能夠證明維他命C能夠治癒感冒,後來再也沒有人支持Linus Pauling的相關說詞和各項研究。 各式各類的流感仍然存在於現今,由此可見維他命C療法並不是治療新冠肺炎的解決方式,但是維他命C的確可以幫助你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想要對抗肺炎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維持社交距離,才是讓自己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安然度過的最佳之道。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utraingredients.com/Article/2020/03/25/Hospital-turns-to-high-dose-vitamin-C-to-fight-coronavirus 2. https://nypost.com/2020/03/24/new-york-hospitals-treating-coronavirus-patients-with-vitamin-c/ 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its-time-to-debunk-claims-that-vitamin-c-could-cure-it-132803 4. https://www.bmj.com/content/361/bmj.k2392 5.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07/the-vitamin-myth-why-we-think-we-need-supplements/277947/ 6.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distillations/vitamins-come-to-dinner 7. https://mp.weixin.qq.com/s/bF2YhJKiOfe1yimBc4XwOA 8. https://www.ccn.com/the-unlikely-coronavirus-treatment-no-one-talks-about/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2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