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健康檢查共有11筆結果

  • 不可忽視的甲狀腺癌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位28歲女性,無任何慢性疾病亦無癌症家族史,因健康檢查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複查,於門診就醫時,病人抽血報告正常,超音波顯示右側甲狀腺有一低回音、邊緣不規則且合併鈣化、大小約1.4公分的結節,因疑似惡性腫瘤,因此安排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檢查,病理報告顯示高度疑似甲狀腺乳突癌,轉介至中興院區外科評估手術,病人後續接受了甲狀腺切除術,確認為甲狀腺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郭雅雯指出,甲狀腺結節大部分為良性病灶,其中約5~10%為惡性,即甲狀腺癌。當發現有甲狀腺結節時,一般建議先到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診斷及追蹤,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發現結節體積變大、邊緣不規則、高度大於寬度,又有低回音性和微小鈣化點,疑似惡性的機率會較高,此時建議接受甲狀腺細針穿刺抽吸檢查,藉此取得甲狀腺細胞後再判斷惡性度。   甲狀腺癌根據組織病理上一般分為(1)分化良好型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90%。(2)髓質癌:約佔5%。(3)未分化型癌:約佔5%。此外也有其他少見類型,如:甲狀腺淋巴癌、鱗狀上皮癌……等。而分化良好型癌主要含乳突癌(約佔所有甲狀腺癌75%)及濾泡癌(佔所有甲狀腺癌約15%),根據統計,甲狀腺癌中以乳突癌最常見。   郭雅雯說,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最主要方式,而大多數分化良好(如:乳突癌、濾泡癌)的甲狀腺癌都會吸收碘-131,因此會再視手術情形安排碘-131及口服甲狀腺素以抑制甲促素(TSH)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標靶治療則常使用於晚期病人。   因健康檢查盛行,越來越多民眾診斷有甲狀腺結節,郭雅雯建議,若有相關疑慮,可以至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4.24

  • 超高齡社會來臨!7大癌症篩檢標準一次看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數據,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老年健康議題早已成為每個家庭與社會無法忽視的重要話題。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如何及早預防疾病,特別是高齡者癌症篩檢,已成為促進健康老化的關鍵課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劉力幗指出,定期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對健康老化的重要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帶來的不僅是醫療需求,也增加了家庭照護需求。台灣目前約有四成高齡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癌症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和篩檢可有效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劉力幗說,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間倒數,為了因應高齡社會,協助長者維護健康的生活,衛生福利部及臺北市衛生局於今年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特別是在癌症篩檢方面,擴大免費健康檢查和七癌篩檢,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照護。   一、肺癌篩檢   具有以下任一情形民眾可接受每兩年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1.具肺癌家族史: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   2.重度吸菸者:50~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菸齡x每天包數>20),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二、乳癌篩檢   針對年齡範圍擴大至40~74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乳癌。     三、子宮頸癌篩檢   年齡篩檢資格調整為25歲以上女性,每三年可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針對35歲、45歲、及65歲的女性增加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服務,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相關癌症。     四、大腸癌篩檢   針對45~74歲,以及40~44歲具有家族史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五、口腔癌篩檢   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或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     六、肝癌篩檢   針對45~79歲民眾,終身1次B型、C型肝炎篩檢服務。而B型、C型肝炎是肝癌的重大風險因子,故篩檢與治療B型、C型肝炎即是降低未來罹患肝癌的可能性。     七、胃癌篩檢   45~74歲民眾,可接受終身一次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篩檢。預計於2025年2月中旬開始進行試辦。   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不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全面保障。劉力幗呼籲民眾多加利用最新七癌篩檢以及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癌症診療服務,及早就醫,善用資源,與我們一起從七癌篩檢邁向健康老化的美好生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05

  • 「心臟擴大」不可輕忽!認識心臟衰竭

    文章/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且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指心臟無法有效地供給血液來滿足全身的代謝需求。心臟擴大(Cardiomegaly)是心臟衰竭的一個常見表現,指心臟的結構性改變,例如心室或心房的異常擴張。過往一旦心臟擴大要再回復原本正常大小並不常見,但隨著藥物演進及各式心衰竭治療的進步,心臟瘦身成功的例子變得越來越多了起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曾梓維表示,最近半年之中就有兩位年約40至50歲的男子,長期三高不控制因此心臟衰竭造成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睡以及全身水腫的病人來到門診及住院治療,經藥物治療後,不只心衰竭症狀改善,心臟擴大在16天之內回復正常大小,心臟收縮力(L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也由使用藥物前的28%上升到48%的案例。可見近代心衰藥物及治療確實有了長足進步。   曾梓維說,心臟擴大的成因多種多樣,常見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如擴張型心肌病)以及瓣膜疾病等。這些情況導致心臟需要承擔額外負擔,最終導致心臟結構改變並影響其功能。   心臟衰竭通常分為兩類:收縮功能不全(HFrEF),心室無法有效收縮;以及正常收縮分率型(HFpEF),心室無法有效舒張填充血液。這些改變進一步加劇心臟擴大的進程。   患者常出現症狀包括: 呼吸困難,尤其是在活動或平躺時。 下肢水腫或體重短期內增加。 持續性的疲倦與運動耐受力下降。   診斷方面,醫生通常會利用胸部X光檢測心臟大小,心電圖評估是否有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心臟超音波則能詳細觀察心室心房及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核磁共振(MRI)有助於進一步分析心臟肌肉的健康狀態。此外,血液檢查中BNP(B型利鈉蛋白鏈)的升高也是心臟衰竭的一項參考指標。   心臟擴大和心臟衰竭的治療以改善症狀、延緩疾病進展為目標。常見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目前四大支柱的用藥   1.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及血管張力素接受器拮抗劑(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能減輕心臟的負擔。   2.β阻斷劑有助於穩定心率。   3.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通道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簡稱SGLT2抑制劑)排糖減鈉同時保護腎臟。   4.礦物皮質酮受體拮抗劑MRA(Mineralocorticoid/ 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s,MRAs)可排鈉排水。     ● 手術治療   針對瓣膜疾病的修復或置換手術,針對冠狀動脈疾病可安排心導管手術放置支架或透過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改善心臟的收縮泵血功能。   曾梓維指出,預防心臟擴大和心臟衰竭的關鍵在於控制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此外,定期健康檢查和早期發現異常心臟功能,有助於減少疾病的發生風險。生活方式改變及調整也很重要包含減鹽飲食、控制體重和戒菸限酒有助於減輕心臟壓力。   心臟擴大和心臟衰竭雖然嚴重,但通過現代醫療技術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患者的生活品質可望顯著改善。及早注意症狀並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對於疾病的管理至關重要。       胸部X光照片(圖片來源:曾梓維醫師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27

  • 腎臟病「初期沒症狀」!出現疲倦感當心已是中晚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位於後腰部,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廢物,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並促進造血。然而,腎臟常常被許多人忽視,直到病變發生,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誰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廷說,台灣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逐年攀升,但是只有約一成的病人知道自己腎臟有問題。以下是慢性腎臟病的八大高危險族群: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成因之一,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進而引發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亞洲糖尿病患者,腎病惡化速度較快。建議將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以下,降低病變風險。     2.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會直接損害腎臟血管,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以減少腎功能惡化的風險。     3.痛風患者   高濃度尿酸會沉積於腎臟組織,增加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及尿路結石的風險。建議補充足夠水份並控制尿酸數值。     4.65歲以上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功能逐漸退化,須正視多重用藥與泌尿道感染等相關問題。     5.長期服用止痛藥者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對腎臟造成傷害,應避免濫用藥物,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6.有家族病史者   如多囊性腎病變、遺傳性腎炎等家族病史者,須定期檢查腎功能。     7.吸菸者   吸菸會增加腎臟病變風險,且會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戒菸可顯著改善腎臟與心血管健康。     8.代謝症候群患者   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會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減重可改善蛋白尿,及延緩腎臟病變。     2025如何知道腎臟生病了?   建議可藉由「泡、水、高、貧、倦」口訣幫助識別腎臟異常:   1.泡(泡泡尿) 腎絲球的過濾功能損傷,形成持久、不易消散的泡泡尿。   2.水(水腫) 腎臟無法有效排出多餘水份,導致下肢或眼皮水腫。   3.高(高血壓) 體液平衡與內分泌失調,易發生高血壓,並加重腎損傷。   4.貧(貧血) 紅血球生成的作用受損,導致貧血、臉色蒼白、易喘。   5.倦(疲倦) 電解質不平衡與毒素累積,使人感到倦怠無力、疲憊。     2025如何檢查腎臟功能?   陳怡廷指出,腎臟病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疲倦、水腫、食慾不振等表現時,通常已是病情中晚期,因此早期篩檢至關重要。   檢測腎功能的方法包括: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和尿液檢查尿蛋白。國健署提供的公費成人健康檢查中皆包含此二項檢查,鼓勵大家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早期篩檢,早期預防疾病。     2025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護腎的原則包含生活方式、飲食調整與正確用藥:   1.三多三少   • 多喝水、多運動、多蔬果 • 少鹽、少油、少糖     2.五控三避   • 管理:血壓、血脂、血糖、尿蛋白、尿酸 • 避免:抽菸、過度疲勞、傷腎的藥物及檢查     3.五不原則   • 不聽別人推薦的藥 • 不信神奇療效的藥 • 不吃別人送的藥 • 不買來路不明的藥 • 不要推薦藥給別人     陳怡廷表示,腎臟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及風險控制,能大幅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與進展速度。讓我們一起照顧好腎臟,迎來腎利人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2.18

  • 肝臟沉默的殺手:一年一檢,守住健康與家人笑容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48歲的李先生,年輕時候就知道自己有B型肝炎,因為工作忙碌關係,偶爾想起時才會前往消化內科檢查肝臟。前幾年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習慣,更是忘記之前醫師叮嚀的規律追蹤,直到最近食慾變差、常常疲累不堪,且家人發現李先生肚子愈來愈大,才急忙催促著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門診求治。經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李先生的肝臟裡佈滿了大大小小的腫瘤,再接受後續一連串的檢查確診為末期肝癌,經過半年的治療,最終還是無法挽回李先生寶貴生命。   衛生福利部公布最新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仍位居10大死因之首,而肝癌已經連續44年名列前2名,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主因皆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而死於肝癌的病患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人為B型與C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發作,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大幅增加肝癌的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5%會變成肝癌。   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認為,除了常見的B型與C型肝炎,脂肪肝也逐漸成為醫學界重視議題。在台灣,平均每3個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因為大多無症狀,所以許多人也不以為意,然而放著不管,若引發慢性肝炎,還是會傷害肝臟,甚至導致肝癌。   謝文斌特別建議有肝硬化者,每3個月找消化內科醫師抽血並接受腹超檢查;有慢性肝炎者(B、C肝帶原者、脂肪肝、酒精肝),則每6個月追蹤1次;其餘40歲以上民眾,也建議規律定期健康檢查,特別要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肝癌是一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可以活很久的疾病;但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常常不如人意。謝文斌深深體會出,每一個癌症患者的死亡不只是一個病人本身的痛苦,也包含了一整個家庭無盡的淚水與數個破碎的心,與其事後的懊悔、千金難買早知道,倒不如一年之中花一點點時間,敲敲消化內科醫師的門,多重視一下自己的身體,規律的追蹤檢查,才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1.31

  • 公司健檢發現甲狀腺結節?「這狀況」可能須手術!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我有甲狀腺結節?」年末是許多企業進行員工健康檢查的高峰期,隨著超音波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發現自己有甲狀腺結節。究竟甲狀腺結節是什麼?該如何處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表示,甲狀腺位於頸部中央偏下的兩側,是身體的「發電廠」,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決定能量代謝速率。   所謂的結節,其實是甲狀腺上長了瘤或囊腫。結節形成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環境或飲食等多重因素有關,因此並非單靠改變生活或飲食習慣就能讓結節消失。潘立昕建議,如果發現結節後,應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並定期追蹤。   潘立昕指出,甲狀腺結節的檢查通常包含抽血檢測甲狀腺功能和甲狀腺超音波。有些結節可能會過度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稱為「毒性結節」,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表現出冒汗、心悸、手抖及體重減輕等症狀。若抽血結果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需進一步安排核子醫學檢查,以確認毒性結節的位置。毒性結節良性機率很高,不需進行穿刺,後續可選擇藥物治療、原子碘治療或手術切除。   若甲狀腺功能正常,超音波則成為判斷結節是否需穿刺檢查的依據。專科醫師會根據結節特徵來決定哪些結節需要穿刺,再根據穿刺結果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切除或定期追蹤。在進行穿刺過程中,醫師會使用比抽血還細的針進行檢查,而過程中所造成的疼痛大多數患者都能忍受,如果患者擔心疼痛問題,可以在穿刺前冰敷脖子下方約15分鐘,以減少不適感。不過,有時可能出現取樣不足或細胞不夠典型,需要再次進行穿刺。   結節的治療方式,若結節大於四公分或壓迫氣管、食道導致呼吸或吞嚥困難,建議手術切除。如果穿刺結果懷疑為惡性,醫師也會建議手術。潘立昕指出,以往常使用藥物或原子碘來縮小結節,但藥物可能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增加心律不整、骨質疏鬆及中風風險,而原子碘則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需終身補充甲狀腺荷爾蒙。現在,多家醫院提供甲狀腺射頻消融術或酒精消融術,能有效縮小結節,有需要的患者可向專科醫師諮詢。   潘立昕提醒,甲狀腺結節相當常見,大多數為良性,患者不必過度擔憂,只需定期就診,並交由專業醫師檢查及治療即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14

  • 小便有泡泡?當心可能是蛋白尿!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上完廁所後,尿液上出現一些泡泡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如果泡泡的數量變得很多、或是過了很久泡泡都不會消散,就可能是有蛋白尿,代表腎臟可能已經出問題。     什麼是蛋白尿?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說明,腎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過濾血液、產生尿液,把血液中不需要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排到尿液,同時腎臟會像是守門員一樣,把重要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保留在血液中不讓它從尿液流失到身體外。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尿液中只會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質異常增加,就會容易讓小便產生泡泡,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     蛋白尿還會有什麼症狀?   除了讓小便的泡泡增加之外,大量的蛋白尿也會讓下肢水腫,手壓下去會凹陷無法馬上回彈。除此之外也可能會合併高血壓以及高膽固醇。     蛋白尿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謝至同指出,評估腎臟功能好壞的方法最直接就是抽血檢查,看血中肌酐酸與腎絲球過濾率的數值。但除了抽血以外,尿蛋白的多寡也是用來判斷腎臟功能的重要數據。即使抽血腎功能正常,但驗尿發現有蛋白尿的話還是代表有腎臟病,而且蛋白尿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蛋白尿越嚴重的人腎功能退化的速度就越快,未來需要洗腎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小便有泡泡一定是腎臟病嗎?   除了蛋白質之外,尿液中也有其他成分可能會造成泡泡增加,所以肉眼看到小便有泡泡不一定有蛋白尿,統計起來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泡泡尿檢驗出來真的是有蛋白尿。另外,造成蛋白尿的原因也有很多種,除了腎臟功能異常以及腎臟的疾病之外,像是泌尿道感染或是劇烈運動也都會讓尿液中的蛋白質增加。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在腎臟病的前期絕大部分的病人是不會有症狀的,往往要到慢性腎臟病第四期、第五期,甚至到了需要洗腎的時候才開始出現疲勞、水腫、貧血等症狀。謝至同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只要簡單的抽血和驗尿,就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有沒有腎臟病,另外如果有發現泡泡尿、水腫等腎臟病相關的症狀,更是要及早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26

  • 醫策會智慧醫院院長大會 推進臺灣醫療照護邁入新的里程碑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台灣智慧醫療創新整合平台(以下簡稱HST平台)所主辦的「智慧醫院院長大會」,至今已邁入第6年,本(112)年度大會於今(24)日舉行,共有逾百位醫院正副院長參與,並聚焦「醫療機構推動淨零排放政策」與「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升級」兩大議題的推展進行交流。     大會邀請到國家發展委員會高仙桂副主委與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王必勝次長致詞,高仙桂副主委表示:「台灣將透過四大策略及兩大基礎,來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很高興醫界在衛福部的指導下開始推動綠色轉型,也期待能將臺灣的成功經驗與資通訊科技應用成果輸出國際。」衛福部王必勝次長也指出:「要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建立永續發展的醫療照護將是臺灣各醫療院所未來的發展重點,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數位醫療將是重要關鍵,未來亦將輔導醫院建構碳盤查及能源管理能力。」本屆大會邀請在智能科技應用與碳排減量推廣有成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洪志興副院長及長庚醫療體系程文俊主任委員分享推動綠色轉型的實務做法。   除了推動淨零排放政策外,衛福部也在大會中公布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的發展願景,透過資料交換標準化的整合性方案,達到資訊互通與累積醫療大數據的目的,同時也將大幅推進智慧醫療發展,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完整性,具體回應去(111)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提出「加速醫療資訊系統革新」的建言。     大會有超過百位醫院正副院長及逾50位創新科技產業與學協公會高層參與 圖片來源:醫策會     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指出,醫院永續發展的各項規劃中,以團隊資源管理與照護團隊的職場復原力(resilience)為首要,醫策會也將和衛福部協力推動以價值為基礎的整合照護。他表示:「透過醫策會各項品質認證(包含疾病照護、美容醫學與健康檢查品質認證),以及強化醫院環境安全與災害應變能力,建構數位轉型的照護模式,將引領臺灣醫療服務永續發展。」   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也在致詞中提到,智慧醫院院長大會是邀請全國醫院院長共同參與的年度策略會議,聯合了醫、產、官、學、研各界高層進行對談,今年更結合了醫策會的醫療品質領航營活動,擴大邀請醫院高層,有超過百位醫院正副院長及逾50位創新科技產業、學協公會等高層參與,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醫產跨界高峰會議。他表示:「智慧醫院院長大會不僅僅是一日的活動,後續亦將透過醫策會HST平台,進行『政策面』和『實務面』資訊及資源的整合與傳遞,和衛福部共同推進醫療機構的綠色與數位轉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3.24

  • 呼吸會喘?40公分巨大卵巢囊腫竟藏在婦人肚子裡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名50多歲的婦人,最近半年被發現明顯變胖,坐著看電視甚至躺著睡覺都呼吸困難,於是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是40公分乘以20公分的巨大卵巢囊腫,壓迫組織,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礙於腫瘤指數升高,擔心有惡性腫瘤情形,選擇剖腹手術,術後恢復健康狀態,取出卵巢囊腫甚至超過7公斤。病理組織報告指出,婦人的卵巢囊腫是黏液性囊腫,當囊腫愈大,手術風險愈高。一般卵巢囊腫剛開始長大症狀不明顯,不太容易被發現,但若超過10公分的巨大囊腫,極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腹脹、腹痛、最嚴重恐致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任鄭志堅指出,卵巢腫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見的腫瘤,因卵巢位於骨盆腔深部,腫瘤不容易及早發現,而卵巢腫瘤以型態則可分為:   一、非贅生性之卵巢囊腫   如功能性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瘤等等。   二、贅生性卵巢囊腫   如畸胎瘤、漿液性卵巢囊腫、黏液性卵巢囊腫等。   三、惡性卵巢腫瘤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卵巢良性腫瘤通常在早期較小也多無症狀,因此往往在婦科例行性檢查時才偶然發現到。等到腫瘤慢慢增至中等大小(約4~8公分以上時)才開始感腹脹或腹痛甚至腹部腫塊,若腫瘤長大到骨盆腔及腹腔時即可能產生壓迫症狀,如頻尿、便祕等等。   卵巢腫瘤危險因子為:肥胖者、初經年齡較早者、不孕症患者、有家族史者等。超音波是檢查婦女生殖器腫瘤最常用、最方便,且是快速及高準確性的工具。若再配合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可提供參考區分是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腫瘤。此外,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很好的診斷工具。   鄭志堅說,良性卵巢瘤的併發症不常見,可能需要緊急手術的併發症有:   一、扭轉   為常見的婦科急症,需要需要緊急手術,不到10%的卵巢腫瘤會併發扭轉。   二、破裂   可分為外傷性及自發性兩種,卵巢腫瘤破裂可能造成內出血的急症。   三、感染   另外,卵巢腫瘤依大小可分為三種:   ● 一般大小:約5~10公分。   ● 大卵巢瘤:10~20公分。   ● 巨大卵巢:腫瘤大於20公分以上者,巨大卵巢瘤一般而言非常少見,尤其是大於20公分以上者。   患者會有如此巨大的腫瘤原因可能是症狀不太明顯、患者警覺性不夠。而本案例是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瘤中最容易形成巨大腫瘤者。黏液性囊腺瘤好發於30~50歲的女性患者,大多為單側性,只有5~10%為雙側性,一般較大,容易發生壓迫徵狀。另外,黏液性囊腺瘤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切面常為多房有分隔,腫瘤表面大多灰色有光澤、囊壁較厚、有彈性。囊內容物為黏液性、不透明、黏稠液看似膠凍。黏液性囊腺瘤絕大多為良性(超過80%),但有10%為邊緣性惡性,不到10%為惡性。   鄭志堅表示,卵巢瘤在治療上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種類主要為囊腫切除術及卵巢全切除術兩大類。至於該執行何種手術,基本上依患者年齡以及是否要保留生育功能為主要考量。若是要保留生育力,則以囊腫切除術為主。而手術途徑分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及機器手臂輔助下的腹腔鏡手術,因為極少數卵巢囊腫為惡性,當血液腫瘤標記的檢查升高或是高度懷疑有惡性可能,建議用開腹手術。不過,透過腹腔鏡或是機器手臂輔助,傷口小,較不影響美觀。關於術後恢復時間,傳統開腹手術因肚子肌肉被拉扯,比微創手術多一些時間才能夠恢復。針對大多數卵巢良性腫瘤病人使用腹腔鏡手術即可,若有巨大卵巢囊腫或是懷疑為惡性腫瘤者,還是建議剖腹手術,安全性較高。   若想避免卵巢囊腫復發,要建議女性朋友,培養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攝取過多富含荷爾蒙的食物例如油炸類和皮下脂肪多的食物種類,可降低卵巢病變風險。至於少數病理性卵巢囊腫與遺傳基因有關,加上症狀不明顯,建議女性安排健康檢查,當做完子宮頸抹片檢查後,再加做婦科超音波檢查,可及早發現和治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16

  • 均衡吃 規律動 向脂肪肝說NO!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 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腎病變 中醫輔助治療延緩腎衰竭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只是常常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mmHg,原來自己有高血壓的情況,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患者不以為意,直到公司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3mL/min、尿素氮(BUN) 30mg/d、 Creatinine Cr高達2mg/dl,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西醫腎臟科醫師隨即給予高血壓藥物治療,過了兩個月追蹤,指數不見起色,血壓依舊高高低低,小便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建議患者有洗腎的心理準備,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求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針灸以及飲食調控,蛋白尿血顯著下降變成1個+,Creatinine Cr回復到1.7mg/dl,腎絲球過濾率(GFR)顯著回升到68mL/min,已經經過兩年腎臟功能無惡化跡象,血壓穩定,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往往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   周宗翰醫師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   中醫針對高血壓腎病變的治療方式十分多元,用藥方面中醫的治療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而降低血壓方面根據病情變化常使用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如大黃、丹參、黃耆、車前子,外治法中醫常使用耳尖刺血,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痛降壓、減輕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但是必須要合格的中醫師才可以施作,一般民眾不可自行操作,以免發生感染以及暈針事件,但是往往這類型的患者已經服用過多西藥,且西藥通常沒有辦法停止使用,這時中藥的使用不見得有必要,所以中醫的頭皮針,耳針,體針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輔助治療更為重要,搭配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減緩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對於血液的通透性。     周宗翰醫師表示,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飲食調控更是關鍵   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   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烹調時可採用醋、檸檬汁、鳳梨或加香辛料如蔥、薑、蒜、花椒、胡椒、香菜等方式來減少食鹽鈉的攝取。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乳品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可適量食用。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攝取,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必須配合足夠的熱量,才可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這時可以諮詢營養師的建議。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   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