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堅果共有8筆結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發現自己經常忘東忘西,不禁擔心自己是否罹患失智症。其實,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逐漸減退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不僅影響短期記憶,還會導致語言、空間感、計算能力、注意力及抽象思考能力的退化,甚至可能改變個性,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這些都是因為腦部病變引起腦功能下降所致。 失智症的三大成因: ● 退化性失智症:因異常蛋白長期沉積引起腦部病變,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 ● 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梗塞或出血造成腦部損傷,逐漸引起認知功能下降,例如腦中風。 ● 可逆性失智症:由感染、內分泌異常或營養不足引起,若及時治療,有可能逆轉病情,例如神經性梅毒、愛滋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水腦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周友芳表示,預防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策略。研究表明,「地中海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魚類及不飽和脂肪,可降低23%的癡呆症風險,即使有家族遺傳史,也能有效降低發病機率。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提出的ReCODE療程(逆轉知能退化,reversal of cognitive decline),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及針對致病因子的個性化治療,在失智症初期逆轉病程的效果顯著。研究顯示,輕度患者(MoCA量表得分≥19)受益最大,而重度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有限,但生化指標仍可能改善。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和galantamine(利憶靈),能降低乙醯膽鹼轉移酶的量,增加突觸間膽鹼的濃度,促進腦神經元間的傳導,改善失智的症狀,適用於輕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副作用是容易噁心嘔吐,通常可減低使用劑量和緩步增量,來降低不適的症狀。另外的副作用是心跳減緩、低血壓、失眠、鮮明的夢境等。另外Rivastigmine 肝功能不佳或體重小於50公斤者,須調整劑量,Galantamine 則是末期腎病或嚴重肝功能異常者禁忌使用。 周友芳說,中、重度阿茲海默症,除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外,可用麩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體拮抗劑,包括memantine(憶必佳;威智),能保護腦細胞,避免因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過度活躍產生的毒性,使得腦細胞的受損或死亡。其主要由腎臟排除,腎功能低下的人,需要調整劑量。 以上這些藥物,能夠改善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但隨著腦神經元的持續凋零,終究失效。 雖然科學家數十年前,早已發現異常的類澱粉蛋白在腦部堆積,造成了阿茲海默症,但過去的藥物均無法從根本治療。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出現了劃時代的新曙光,可以針對類澱粉蛋白加以清除,延緩失智病程。但嚴重的副作用如腦水腫和腦出血,以及昂貴的檢查和藥物費用,令人觀望卻步,尚待科學家及醫界繼續努力。 預防失智症最佳策略,就像《黃帝內經》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是在等生病之後才開始治療,而是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進行預防。 生活中以地中海飲食均飲食、規律運動,時時關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保持學習讓腦部在老化過程中依然充滿活力。周友芳提醒,失智症初期徵兆至關重要,例如記憶力異常下降、判斷力變差或情緒劇烈改變,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診,初期出現症狀時及早治療,才能有效延緩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27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Netflix爆紅實境節目《黑白大廚》的「無限料理地獄」環節,針對「豆腐」需要想出許多不一樣的料理的環節,豆腐本是料理常見的品項,但《黑白大廚》裡,無論是將豆腐做成炸雞型狀,連味道都驚艷評審的愛德華李主廚,還是三星主廚的滸苔豆腐拌麵把豆腐當成醬料,或是其他主廚所做出的豆腐料理都令人印象深刻。眾所周知豆腐是非常適合減重的食物,網路上就有許多靠著豆腐減肥法來減重的例子,如韓國女星宋慧喬就曾分享過自己的豆腐減肥法,吸引許多人學習模仿。 京都堂中醫周律廷醫師表示,大豆與其製品如像豆腐,不僅具有營養價值且相當適合推薦給減重者的食物,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及膳食纖維,熱量低又能增加胃部的飽足感與膽固醇代謝,相對來說是適合正在增肌減脂、飲食控制者食用,另外豆腐的原料之一石膏,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裡非常適合燥熱體質,如胃熱濕阻型、肝鬱氣滯型的人食用,在中醫裡,石膏通常會搭配黃連、知母等中藥材來清胃瀉火、清熱收濕,但由於其性味甘、大寒,所以體質偏寒者不適合過多食用,有痛風者以及患有腎臟疾病的患者也要注意分量,切勿過多攝取。 京都堂中醫張家榕營養師表示,要盡量選擇接近黃豆原型,沒有過度加工的豆腐,如板豆腐、傳統豆腐、嫩豆腐,並減少選擇百頁豆腐、魚豆腐,一塊百頁豆腐的熱量及鈉含量都是傳統豆腐的兩倍以上,而魚豆腐的原料也並非黃豆,而是魚漿及其他原料,所以他並不是真正的豆腐,在食用時要避免攝取過的的鈉。除了豆腐以外,還有許多豆製品也都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如一杯馬克杯的豆漿大約就含有1.5顆蛋的蛋白質,但要注意豆漿富含的鈣含量其實很低,所以可以另外搭配芝麻等補充鈣質;另外還有像豆干因含水量低的原因,營養密度較豆腐大大提升,所以如果要補充鈣及蛋白質,豆干是一個好選擇,但也因水分低,所以熱量相對較高,每一百公克大約會有200大卡的熱量。 圖片來源:翻攝自Netflix實境節目《黑白大廚》 張家榕營養師提醒,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胺基酸,我們可以利用食物搭配,來補足身體需要的完全蛋白質,例如黃豆製品可以搭配全穀類或是堅果種子類的食物,因黃豆製品的「甲硫胺酸」較低,「離胺酸」豐富,而穀類和堅果類的「離胺酸」含量低,但「甲硫胺酸」含量高,兩者可以互相補足彼此缺乏的胺基酸,滿足完全蛋白質的需求。周律廷醫師也指出,透過食療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吸收身體所需的養分,但若是食用過量便會造成反效果,所以要記得均衡攝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1.25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全球暖化加劇,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環境造成威脅,減少溫室氣體是世界各國目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身為地球一份子的我們,可以透過「綠飲食」來支持保護環境,對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玲怡說,綠飲食是一種既能維護地球,又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1.以植物為主飲食 飲食應優先選擇原態的植物性食物,如新鮮蔬果、全榖、堅果與種子,這些食物不僅富含纖維及豐富的植化素,可增加身體抗氧化力、抗發炎與調解免疫,對預防與改善慢性疾病都相當有益。 另外,優質蛋白質來源:豆、魚、蛋、肉類,依照這個順序來優先選擇「豆」類,即大豆(黃豆、毛豆等)、黃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以豆類為蛋白質來源可減少攝取過多脂肪,減少對心血管的負擔,而豆類富含的植化素-大豆異黃酮,亦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 吳玲怡表示,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型態,不僅有益健康也兼顧環保。植物性食物生長週期短,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動物性食物,對環境的威脅較小。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 2.多吃當季與在地食材 選擇當季在地的新鮮蔬果,能減少保存與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當季在地的原態食物也最能攝取到其完整的營養素。 3.選擇環境友善農作物與環保餐廳 友善環境耕作,致力於維護水土資源、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促進環境資源永續利用。而環保餐廳提供環保、低碳之供餐及用餐環境,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顧及食安,民眾可到「淨零綠生活資訊平台」查詢認證餐廳。 4.減少浪費 惜食是綠飲食很重要的環節,依據聯合國「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浪費食物達10.5億噸,食物浪費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總年度8~10%,民眾若是能惜食,不僅能避免糧食浪費,也能減少無謂的溫室氣體排放。 5.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過去因擔心共用餐具造成疾病傳染,推行公筷母匙和免洗餐具,讓「免洗餐具」成為衛生飲食的象徵。近幾十年來生活型態改變,國人外食頻率增加,為追求快速方便,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增,巨量垃圾已造成環境負擔。隨身攜帶餐具除了響應環保之外,許多店家也提供自備容器相關折扣,亦有連鎖餐飲業者響應,提供民眾容器租借,大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吳玲怡強調,「綠飲食」是一種個人健康的飲食及生活方式,也是一份對地球的責任,讓我們一起成為保護地球的食踐者。 美味綠食譜–涼拌紅藜毛豆(2人份) 照片來源:吳玲怡營養師提供 1.食材:紅藜30公克、毛豆100公克、鹽1.5克、香油(或橄欖油)5克 2.步驟 紅藜洗淨後加水以電鍋蒸熟。(紅藜與水比例1:1.2) 將毛豆放入滾水煮5分鐘撈起。 將煮熟之紅藜與毛豆混和,拌入鹽與香油即完成。(拌入些許黑胡椒更美味) 3.營養成份 熱量(大卡):256 蛋白質(公克):18 脂肪(公克):8 醣類(公克):8 膳食纖維(公克):10.6 鈉(毫克):608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0.09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109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1,737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有3,964人。肝癌佔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有7,773人,約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15.5%。 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75.7%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然約有2成肝癌,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研究指出亞洲地區脂肪肝的盛行率為29.62%,於脂肪肝患者中,每年發生肝癌中,每1000人年中約1.8名會變成肝癌。 均衡飲食 幫助改善脂肪肝 最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如喜好手搖杯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油炸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因此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80公斤,BMI指數27。在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且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罹患脂肪肝應遵醫囑定期回診,另外還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正確飲食概念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健康體位,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規律運動 和脂肪肝說NO! 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讓大家為健康身體動起來,向脂肪肝說NO! 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1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營養科徐裴莉營養師指出,研究發現,「良好的營養狀態」可以減輕此波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相關風險和發病率。 一、每日攝取3份蔬菜類、2份水果類,搭配全穀雜糧類 蔬果雜糧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包括維生素A、C、D、E、B群、鋅、硒、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它們是免疫系統的重要調節劑,可利用多種途徑促進免疫細胞功能,進而優化免疫系統。 二、每日補充適量的豆魚蛋肉類與1~2杯的乳品 含有優質蛋白質,可建造修補上皮細胞及器官組織,為身體提供良好防禦屏障,降低病毒入侵機會,同時可以維持肌肉組成,避免衰弱肌少症狀。 三、每日攝取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作用。海鮮,海藻油,海魚和亞麻籽中存在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支持免疫系統;橄欖油、葵花油、紅花籽油和堅果中的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則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 徐裴莉營養師表示,文獻顯示足夠的水分對於細胞穩定、腎臟功能維持、體溫控制、情緒調節、認知功能、胃腸道和心臟功能以及預防頭痛、脫水等至關重要。根據不同年齡層、活動量、生理和疾病狀態,每天建議兒童4~5杯,青少年7~11杯,成年人10~12杯的水份需求。此外,目前尚無文獻顯示營養補充品對於預防COVID-19的功效,因此最好是從天然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無須從補充品中獲得。 徐裴莉營養師提醒大家,面對疫情,建議民眾每日以新鮮食物作為均衡飲食的基礎,注意水分補充,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品的攝取。營養補充品需根據醫師或營養師評估後建議補充,否則多食無益。除了平日的飲食保養,應以謹慎態度做好自我防護、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才是杜絕疫情流行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 Christianne F.C., Flavia C. C., Fabiane L. S., Carla M. P., Alessandro L., João F. M.(2020).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Nutr Rev, 1–14. doi: 10.1093/nutrit/nuaa067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8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癌症再度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已連續39年居十大死因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1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男女合計)順位依序為:(1)肺癌、(2)肝癌、(3)大腸癌、(4)女性乳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及(10)卵巢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5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導致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菸、酒、檳、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及肥胖、感染(如:人類乳突病毒(HPV)、B、C型肝炎病毒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及環境因素等。 為喚起社會對防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出抗癌4招「拒菸酒檳、飲食衛生、規律運動、均衡營養」,邀請全民共同抗癌兼抗疫。 第一招 拒菸酒檳 癌症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應拒檳榔、拒菸,避免過度飲酒。嚼檳榔不但增加口腔癌風險,長期下來還會危害全身健康,如食道癌、心血管疾病、腸胃系統疾病、腎功能受損與肝硬化等,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除了增加罹癌風險,也會增加感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風險,吸菸會導致肺功能受損,若吸菸者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 喝酒除了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癲癇等200多種疾病外,過量飲酒還會降低免疫力,甚至會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風險。想用酒精抗病毒,外用就好,不要喝酒。 第二招 飲食衛生 自行烹煮前應徹底將食材洗淨,無法自行烹煮時應選擇注重衛生的店家,減少生食、不飲用生水及不共飲共食、使用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防疫。此外,也可避免經糞、口傳染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擤鼻涕及如廁後都應徹底洗手。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第三招 均衡營養 健康均衡的飲食可增加抵抗力、增進營養及改善免疫系統。選購當季、新鮮的食材,避免加工類食物及甜食和含糖飲料,當無法親自採買或想避免至人多的地方採買,也可運用網購方式聰明選擇優質新鮮的產品,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多喝水,選擇原形食物最健康;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https://ppt.cc/fiGZux),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較容易落實每一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 第四招 規律運動 運動可增加心肺功能及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規律運動也有益於身心健康,可降低高血壓、有助於控制體重,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之風險,而這些疾病也是導致COVID-19重症的原因,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抵抗力。 疫情期間使人們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多了,也不方便出門運動,這時可在家進行居家運動如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超慢跑、健康操等(網址: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72),選擇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亦可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亦可在久坐後歇息片刻,進行3~4分鐘的低強度身體活動(如伸展運動),有助於肌肉舒緩及改善血液循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措施升級調整,大小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家長們也多了陪伴和照顧的任務,除了需準備餐點,也要想盡各式活動讓小朋友開心度過居家時間,國民健康署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在備餐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小朋友也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 宅在家不無聊,健康點心動手做 國民健康署特別設計了3款營養點心,讓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簡單動手做,讓宅食光增加樂趣。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空熱量的零食。 燕麥堅果餅乾 用湯匙就可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 馬鈴薯披薩 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 五榖黑豆飯糰 小朋友可透過捏飯糰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材料選用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 動動手指玩遊戲,抽精美小家電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大家,攝取均衡營養是強化抵抗力的好方法,可以利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與手勢,檢視是否吃足六大類食物。即日起至110年6月1日止,歡迎至「餐盤知識隨堂考」活動網站挑戰營養小知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家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只是常常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mmHg,原來自己有高血壓的情況,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患者不以為意,直到公司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3mL/min、尿素氮(BUN) 30mg/d、 Creatinine Cr高達2mg/dl,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西醫腎臟科醫師隨即給予高血壓藥物治療,過了兩個月追蹤,指數不見起色,血壓依舊高高低低,小便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建議患者有洗腎的心理準備,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求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針灸以及飲食調控,蛋白尿血顯著下降變成1個+,Creatinine Cr回復到1.7mg/dl,腎絲球過濾率(GFR)顯著回升到68mL/min,已經經過兩年腎臟功能無惡化跡象,血壓穩定,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往往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 周宗翰醫師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 中醫針對高血壓腎病變的治療方式十分多元,用藥方面中醫的治療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而降低血壓方面根據病情變化常使用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如大黃、丹參、黃耆、車前子,外治法中醫常使用耳尖刺血,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痛降壓、減輕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但是必須要合格的中醫師才可以施作,一般民眾不可自行操作,以免發生感染以及暈針事件,但是往往這類型的患者已經服用過多西藥,且西藥通常沒有辦法停止使用,這時中藥的使用不見得有必要,所以中醫的頭皮針,耳針,體針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輔助治療更為重要,搭配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減緩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對於血液的通透性。 周宗翰醫師表示,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飲食調控更是關鍵 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 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烹調時可採用醋、檸檬汁、鳳梨或加香辛料如蔥、薑、蒜、花椒、胡椒、香菜等方式來減少食鹽鈉的攝取。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乳品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可適量食用。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攝取,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必須配合足夠的熱量,才可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這時可以諮詢營養師的建議。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 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