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171筆結果

  • 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與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網路成癮成因相當複雜,可視為個體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結果。在個體部分,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例如:衝動性高、決策及計畫事情能力弱、情緒調節能力弱、挫折忍受度低、傾向以逃避處理負面感受、以及長期缺乏自信等,會讓他們更傾向以能夠「快速紓解負面情緒」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各式挫折,而網路快速、便捷、以及匿名性,便容易成為這群孩子逃避現實挫折,及排解負面情緒的最佳管道。   而外在環境因子,包括社交孤立、人際關係不佳、平時無除了網路外的其他興趣或專長、學業成就低、在學校歸屬感低、以及家庭衝突多等生活挫折,就像一股強大的推力般,將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     台灣學齡兒童青少年網路成癮現況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5.0%屬於網路沉迷風險族群,而其中82.5%最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網路沉迷風險者玩遊戲(34.0%)、看影片(33.4%)或經營網路社群(28.7%)的比例也顯著較非網路沉迷風險者高。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7年對全國高中以下學生進行調查顯示,國內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為3.1%。     網路成癮之自我檢測   精神科醫師李宛臻表示,若您懷疑孩子有網路成癮傾向,可先使用「網路使用習慣自我篩檢量表」快速檢測。此量表為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研究室所發展,亦可在衛生福利部網站查詢到:   (請評估您最近6個月內之實際情形是否與下表中敘述一致)         此表可適用於10~25歲學生,每題若答極不符合計為1分,非常符合計為4分(如括號中數字),若分數達11分以上,則為高度沉迷傾向,建議進一步至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網路成癮之評估與治療   李宛臻醫師指出,除了評估網路使用是否達成癮程度,是否合併有其他精神科疾病亦為評估重點。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者有高達14%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30%合併焦慮相關疾患、7%合併憂鬱症,而上述疾病時常會惡化孩子的網路成癮行為,因此需同時處理以增進療效。   治療方面,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上述常合併的精神科疾病外,針對網路成癮部分則須多管齊下,包含個別心理治療、家族治療、以及醫療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教學規劃以減少其挫折感。在個別心理治療中,透過逐步建立孩子想改變的動機,強化其壓力處理能力、自我控制技巧、人際技巧,協助孩子探索興趣,強化自我認同並建立自信,進而增強其應付外在挫折的能力,為主要治療目標。在家庭治療中,透過強化父母親職功能,鼓勵家內訂定明確界線與規範,調整親子溝通模式並協助其減少衝突,亦能有效促進孩子的康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目前針對網路成癮之青少年有一醫療服務計劃,提供整合性治療及個案管理追蹤服務,期待能夠多一些資源,接住這些在成長途中暫時迷失自我的孩子們,並協助讓其重拾真實世界中的樂趣及成就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 防疫也要遠離慢性病:透過慢性病風險評估,掌握自己身體健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顯示,慢性疾病占超過一半,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公布之新冠肺炎與非傳染性疾病訊息說明(Information Note COVID-19 and NCDs)顯示,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包含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更容易出現嚴重症狀,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說明有8成新冠肺炎死亡個案有潛在的慢性疾病史,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慢性疾病是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危險因子,民眾在家可應用電腦或平板輸入健檢資料,透過健康署發展的風險評估平台可測出自己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進而採行健康生活方式,才可遠離慢性疾病。     遠離慢性疾病的第一步: 從掌握風險開始   國民健康署已建立國人「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或於國民健康署官網及健康九九+(健康檢測)搜尋,35歲至70歲的民眾在家裡可自行在平台上輸入最近一次的健檢報告數據,計算未來10年後罹患5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網站上也提供簡易的健康建議(如:少鹽、戒菸、運動、健康飲食等)以及提醒危險因子控制(如:體重、腰圍及血壓等),鼓勵民眾在家裡也可透過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並持續改善健康數值,就可降低自己的罹病風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     疫情期間,國健署教您簡單居家的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得慢性病的風險   在掌握風險後,疫情期間要如何在家維持健康生活習慣以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呢?國健署也有提供各種居家健康生活的方式供大眾參考。   一、健康吃:每天可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並檢視是否吃足6大類食物,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二、快樂動: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 1.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 2.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 3.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 4.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   三、向菸說不:疫情期間是最好戒菸的機會,請在居家期間有菸癮的朋友們,可撥打國民健康署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人員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劃   此外,國健署提醒民眾,在國內COVID-19疫情嚴峻的現在,一定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保護彼此的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8

  • 防疫避社交 戒斷有妙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日前衛生福利部發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除了事故傷害之外,包含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皆與吸菸有直接或間接相關。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於「戒菸的百個理由」中將「吸菸者若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為首要戒菸理由。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目前全國處第三級警戒,請民眾在家防疫減少外出,若須外出,應全程配戴口罩,室外脫口罩吸菸不僅增加染疫風險也讓荷包失血,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而室內吸菸則讓家人與鄰居困擾於二手、三手菸對健康的危害,還沒戒菸的民眾,請不要再猶豫了,現在正是戒菸成功最好的時機!     在家防疫免社交 現在戒菸好時機   根據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28.8%的目前吸菸者在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卻失敗,其中67.3%之受訪者表示無法克服菸癮,戒菸時間維持不到1個月。另依國民健康署108年戒菸專線服務個案一個月追蹤,調查戒菸者的點戒菸失敗原因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因素。根據777名受訪者表示,前三大戒菸失敗原因為心理因素之「習慣」(84.2%)、「無聊」(68.7%)和生理因素之「渴望吸菸」(約67.7%),另外,除了上述的生理及心理因素之外,有52.8%的人是因社會環境因素中的社交關係影響造成戒菸失敗,包括難以拒絕他人請菸或遞菸。防疫在家辦公或隔離時,不會有同事朋友請菸或遞菸的情況,應趁此時,下定決心戒菸,讓自己戒菸成功。     戒斷症狀出現別緊張 教戰手冊妙招幫你忙   吸菸者停止吸菸後,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稱為「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其實是身體正在適應體內尼古丁含量減少的反應,有些人會出現焦慮易怒、情緒低落不穩定、難以入眠,或因肺部正在清除焦油和黏液而有口乾及咳嗽的情形。國民健康署網站的「戒菸教戰手冊」提供您遇到戒斷症狀的應對妙招,包括:   1.塑造支持環境,如加入拒菸之友會來建立支持網絡,並請親友協助提醒「自己戒菸中」。   2.透過菸品替代物或方法、分散注意、自我提醒,如咬胡蘿蔔條、芹菜條、小黃瓜,嚼口香糖或含薄荷糖,來抑制想抽菸的衝動。也可刷牙並提醒自己正在戒菸。   3.改變生活習慣,如調整生活中與菸有關的行為與習慣,藉此轉移對菸有關的情緒連結。培養新的嗜好,如作畫或學習音樂。   4.洗溫水澡、散步或做肌肉收縮運動來轉移對菸癮的注意力,以緩解戒菸期間產生的不穩定情緒,也可於睡前做緩和運動來保持輕鬆心情。   5.多喝溫開水及湯,少吃動物性蛋白質或燥熱之油炸食物,以免使痰變稠,也不宜吃太多冰及生冷的食物,導致過於刺激而咳嗽。     戒菸專線幫助您 新冠肺炎不來靠   疫情期間,國民健康署鼓勵民眾多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將由專業人員提供具便利性及隱密性之諮詢服務,為您量身打造專屬的戒菸計劃並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為您解決戒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並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與您一起對抗菸癮,迎向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7

  • 居家體控不要胖 慢性疾病不上門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公布,2016年全球肥胖人數已是1975 年的近3倍,2016年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過重者超過19億,其中肥胖者超過 6.5 億人,顯然已成為全球的健康問題及挑戰,而臺灣18歲以上成人之過重及肥胖比率達47.9%,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肥胖與慢性病及十大死因   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癌症、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孕症、胃食道逆流等。而109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肥胖除了造成多種慢性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風險並增加3倍住院風險,根據美國調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患者中,有48.8%需要入住加護病房,而肥胖住院者較健康體位住院者多2倍死亡率。世界衛生組織於1997年已將肥胖視為一種慢性疾病,歐盟委員會也在2021年將肥胖歸類為慢性疾病。肥胖是可以預防的,因此,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民眾,從天天量體重、調整生活習慣著手,也可適時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     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過重及肥胖之因素可能是攝取的卡路里大於消耗的卡路里,包括飲食攝取過多熱量、久坐不動缺乏身體活動等所造成,民眾可運用以下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天天量體重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平方,如果大於或等於24公斤/公尺2就是過重,超過27公斤/公尺2就是肥胖。每天找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在相同狀況下測量,並且記錄比較。     二、飲食三多三少   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例如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選擇外食或自煮餐食,多選蒸、煮、燉及涼拌食物;選擇瘦肉並去皮;蔬菜多一些並注意油量及沙拉醬的量;以糙米或五穀米取代白米等,或可參考我的餐盤做外食選擇讓你營養又均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O2-GYg2lw)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三、規律運動   依據「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血壓、糖尿病、心理健康和睡眠等,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運動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6。防疫期間也可在家運動,不須任何工具就可在家「超慢跑」或利用椅子做伸展、抬腿等運動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hfoaW09-w)。   造成肥胖的因素很多,體重管理除了調整生活習慣外,也可適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找尋真正的成因及正確的減重方式,不再讓體重失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6

  • 孕媽咪失眠毋免驚 儘速就醫勿拖延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全台約有十分之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另有研究發現,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機率高於男性,這可能和女性生理期、懷孕、更年期的生理及荷爾蒙變化有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如有失眠困擾,請儘速尋求醫師診治,如經醫師診治評估確有服用藥品必要,始由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孕媽咪應遵照醫囑服用,切勿自行服藥或拖延治療;亦不宜自行將親友的安眠藥拿來服用。     常見的鎮靜安眠藥多屬管制藥品,且均為醫師處方藥。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定,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須由醫師開立專用處方箋,民眾須憑身份證明簽名領受。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在使用藥品要看清藥袋標示、清楚用藥方法、服藥時間、服用劑量及服用方式;如欲停用鎮靜安眠藥,須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症候群或反彈性失眠。服用安眠藥後,應立即準備就寢,避免其他活動,以免發生跌倒等危險狀況。   另外,為了改善睡眠問題,食藥署建議孕媽咪,平時除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飲食及學習自我壓力調適外,還可以嘗試調整燈光及室溫,並隔絕噪音,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4招抗癌兼抗疫 全民一起來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癌症再度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已連續39年居十大死因首位。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1人,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男女合計)順位依序為:(1)肺癌、(2)肝癌、(3)大腸癌、(4)女性乳癌、(5)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及(10)卵巢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5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導致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為菸、酒、檳、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及肥胖、感染(如:人類乳突病毒(HPV)、B、C型肝炎病毒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及環境因素等。   為喚起社會對防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出抗癌4招「拒菸酒檳、飲食衛生、規律運動、均衡營養」,邀請全民共同抗癌兼抗疫。     第一招 拒菸酒檳   癌症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應拒檳榔、拒菸,避免過度飲酒。嚼檳榔不但增加口腔癌風險,長期下來還會危害全身健康,如食道癌、心血管疾病、腸胃系統疾病、腎功能受損與肝硬化等,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除了增加罹癌風險,也會增加感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風險,吸菸會導致肺功能受損,若吸菸者感染COVID-19,發展成重症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死亡。   喝酒除了會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癲癇等200多種疾病外,過量飲酒還會降低免疫力,甚至會增加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的風險。想用酒精抗病毒,外用就好,不要喝酒。     第二招 飲食衛生   自行烹煮前應徹底將食材洗淨,無法自行烹煮時應選擇注重衛生的店家,減少生食、不飲用生水及不共飲共食、使用公筷母匙,用餐及喝水前,落實正確洗手,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如果一時不方便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有機會就趕快以肥皂洗手,才能有效防疫。此外,也可避免經糞、口傳染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擤鼻涕及如廁後都應徹底洗手。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部持續的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因此餐前落實正確洗手、使用公筷母匙,防疫又防癌。     第三招 均衡營養   健康均衡的飲食可增加抵抗力、增進營養及改善免疫系統。選購當季、新鮮的食材,避免加工類食物及甜食和含糖飲料,當無法親自採買或想避免至人多的地方採買,也可運用網購方式聰明選擇優質新鮮的產品,肉類多選用家禽及瘦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多喝水,選擇原形食物最健康;每天應攝取6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國民健康署提供「我的餐盤」圖像(https://ppt.cc/fiGZux),依各類別之比例,均衡多樣化攝取食物,較容易落實每一餐,吃得夠,營養跟著來。     第四招 規律運動   運動可增加心肺功能及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規律運動也有益於身心健康,可降低高血壓、有助於控制體重,並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之風險,而這些疾病也是導致COVID-19重症的原因,改善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健康體位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抵抗力。   疫情期間使人們待在家裡的時間增多了,也不方便出門運動,這時可在家進行居家運動如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超慢跑、健康操等(網址:https://health99.hpa.gov.tw/news/18572),選擇適合自己強度的運動,亦可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亦可在久坐後歇息片刻,進行3~4分鐘的低強度身體活動(如伸展運動),有助於肌肉舒緩及改善血液循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 居家有氧身體好 3分課程十分效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因應全國實施新冠肺炎疫情第三級警戒,各級學校學生留在家中學習,以降低群聚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國高中學生8式律動有氧,在熱身讓呼吸與心跳略為加快後,只要跟著影片節奏踩踏3分鐘就能訓練協調性、強化心肺功能。     每個動作可做10~15次,以8個動作為1個循環。可依據個人體能狀況做1~3個循環,讓學生在家透過輕快的律動有氧,提升健康防護力。         一、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   做肩關節緩慢外展的動作,向上伸展時吸氣、下放內收時吐氣,將我們的肩關節活動度釋放,有效減緩肩頸緊繃,為接下來的動作做好暖身準備。     二、手臂上下旋轉身體搖擺   配合重心左右轉移做手臂交替上下旋轉的動作,挑戰手腳與身體的協調,有效活動我們的雙腿以及手臂的肌肉,為全身性的暖身動作。     三、手腳延伸動態伸展軀幹   雙腳交替做側跨步呈弓箭步的動作,手臂同時向對側身體前伸,有效伸展軀幹與活化上、下肢肌肉。     四、腳尖左點右點手抬高   雙腳尖交替向外點步,搭配雙手上下舉高,訓練手腳協調。     五、左右擴胸腳後踩   肩關節做水平外展的動作搭配腳向後踩點,可以有效打開胸廓,提升胸椎的活動度。     六、腹側核心活化操   保持不彎腰,交替側抬高膝蓋碰對側手肘,可以活化腹部核心的肌肉,健康的核心肌群能有效保護我們的脊椎。     七、左右踏步向上拍手   交替左右踏步雙手在頭頂做拍手的動作,調整呼吸喘息一下,為下一個動作做準備。     八、側跨三步向上歡呼   左右交替向側邊跨出三步,再雙手向上舉高歡呼,在保持平衡下可以跳起來歡呼,有效提升心跳增加心肺耐力。     運動結束後,重複做第一個手臂向上張開深呼吸的動作調整呼吸做收操,可以有效穩定心跳與呼吸。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上體育課或是下課時跳跳律動有氧,可先熱好身再跟著節奏舞動,以減少運動傷害。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每日所累積的身體活動量,最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之兒童及青少年應至少有60分鐘以上中度身體活動的標準,以提升健康體能及健康防護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 長者居家來運動 抵家增肌顧健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避免戶外空間成為防疫的破口,許多公園綠地已暫停使用,以減少社區群聚的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落實社區防疫外,長者的肌力對維持日常生活機能及維持生活品質至為重要。建議長者在家仍可穿合腳的平底鞋或赤腳,慢慢訓練自己下肢的肌力及腳趾對地面抓地力或是身體移動所需的平衡力,以減少身體活動時發生跌倒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運動,另外建議每週進行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之運動。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以坐站為基礎訓練長者肌力、平衡感的運動,讓長者於日常生活可隨時運用。運動前除先留意身體狀況外,可在身後放一張穩固的椅子並站在有扶手的位置旁,讓自己隨時可抓握,以策安全。     每次動作維持3~5秒,重複做10~12次,每個動作可以做3組,過程當中如果感到疲憊,可以隨時坐下休息,千萬不要勉強自己!           一、原地踏步不馬虎   雙腳左右輪流踏步,以踩踏作為運動暖身,可維持基礎的肌耐力及心肺耐力。     二、深蹲如廁自己來   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背部維持打直,屁股角度不要過度前移,蹲下時眼睛直視前方,背部不要前傾,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三、爬梯雙腿要提高   先抬起同一側上下肢,而另一側手腳站穩扶好,兩側輪流進行,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四、踮腳站立練平衡   雙手扶好椅背,踮起腳尖練習站立,略微抬高腳跟,重心放在腳趾,背部維持打直,可訓練小腿肌力以及身體平衡。     五、弓箭跨步練腿力   右腳向前跨步,重心放在右前腿,背部維持打直,雙腳屈膝呈90度彎曲,再換邊進行動作,可訓練雙腳肌力、肌耐力和身體平衡。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長者在家運動前可依自己的健康狀況逐步增加運動的次數及每次維持的時間。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如常維持健康的體能增加防護力,一起守護健康安然度過疫情的警戒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防疫宅在家 防跌要注意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跌倒會造成頭部受傷、骨折等,嚴重跌倒則會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曾經跌倒的長者常因害怕再次跌倒而在生活中更依賴家人,使健康照護上的需求及複雜程度增加,並花費更多人力及金錢,國民健康署呼籲長者及家屬,防跌要從生活小細節做起,規律運動、維持居家環境及用藥安全,都是防跌的好方法。     65歲以上老人,每6人就有1位有跌倒經驗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而依衛生福利部歷年死因統計,跌倒也是導致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常見室內跌傷地點前三名:臥室、客廳、浴室   長者因身體功能下降(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大部分的長者都宅在家中,然而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長者跌傷地點,室內發生跌傷的第一位為臥室、第二位為客廳、第三位為浴室;另外,長者跌傷的主因則依序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   由於長輩長時間待在家中,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防跌5妙招,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疫情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   妙招1:維持居住環境整潔   1.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 2.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 3.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可加上防滑墊。     妙招2:注意居家照明是否充足   1.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 2.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妙招3:注意樓梯安全   1.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 2.樓梯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可加裝夜光防滑條。 3.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     妙招4:注意浴廁防跌措施   1.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 2.浴室放置防滑墊。 3.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     妙招5:注意臥房環境規劃   1.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能容易上下床。 2.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 3.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4.可加裝沙發椅或床邊起身扶手,讓長者起身及坐下、躺下時更安全。     國民健康署「長者防跌妙招手冊」,讓您防疫在家,防跌免驚   國民健康署出版的「長者防跌妙招手冊」(民眾版),可協助長者改善生活中防跌環境與習慣,鼓勵防跌運動,以增進步態、肌力與平衡能力,並編印「老人防跌工作手冊」(專業版),協助健康照護人員增進防跌照護知能,歡迎民眾於健康九九網站及本署官網下載及索取手冊運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認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有什麼不同?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     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小兒過敏性鼻炎於全球發生率約占10~30%,臺灣孩童更高達四到五成飽受此疾病所苦。   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的表現有所不同。一般感冒鼻炎通常發生的時間會是一整天,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倦怠等;而過敏性鼻炎則較常發生在夜晚、清晨、或接觸到過敏原後立即發作,通常主要以鼻子症狀為主,有時還會伴隨眼睛癢或喉嚨癢等的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孩童有時會有一些典型的臨床表現,像是下眼瞼黑眼圈、朝天鼻、經常搓揉鼻子、鼻樑上常可見到橫摺等,此外,過敏性鼻炎的孩童可能也會同時有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且家族史也有家人飽受過敏疾病所苦。   施養真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型與常年型兩種,前者患者易受花粉誘發;後者易受塵蟎、黴菌誘發。且會依據鼻炎症狀的發生頻率,分為「間歇型」和「持續型」兩類,並根據病情其嚴重度、症狀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進一步分為「輕度」和「中/重度」。臨床醫師大多仰賴病人的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即可診斷過敏性鼻炎,有時也會仰賴立即型過敏反應的皮膚試驗,或抽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測定來輔助診斷過敏性鼻炎。   施養真醫師建議,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需要改善環境,例如:使用防蟎寢具包裹隔離、使用HEPA空氣清淨機等減少過敏原與惡化因素的暴露。藥物方面,主要靠第二代口服H1抗組織胺緩解鼻炎症狀,此類藥物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但當病患過敏性鼻炎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鼻內類固醇噴劑為最有效的治療選擇。鼻內類固醇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效果約使用後一週左右出現,長期使用對孩童的成長發育並無太大影響。若病患依據臨床病史與塵蟎過敏試驗診斷其過敏性鼻炎主要由「塵蟎」所誘發,目前衛福部已許可此類病患年滿12~65歲可使用塵蟎過敏原的舌下減敏錠。   最後,施養真醫師提醒,好好認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何時該尋求過敏科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可有效減緩臨床症狀,以期改善生活品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5

  • 健康過端午 吃粽無負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端午佳節即將來臨,除了觀賞划龍舟及正午立蛋之外,不免俗的也會享用粽子來應景慶祝。要如何聰明吃?營養師提供幾個原則讓大家參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何宜蓁表示,臺灣粽子種類繁多,南部粽的特色是直接把糯米及配料包起來,以水煮方式烹調;北部粽則是會將配料及糯米先炒過再包進粽葉中,然後蒸熟;客家粽也稱為粿粽,是用糯米粉或在來米粉製成,裡面多添加豬絞肉及菜脯,吃起來像粿一樣;鹼粽口感類似粿,一般都沒有包餡料,所以本身沒有味道,多是沾糖食用。   何宜蓁營養師教導大家,市售粽子該如何挑選呢?提供以下兩項原則:   原則1 看標示,如購買有營養標示的粽子,建議仔細閱讀,選擇份量較小或熱量較低者,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如無標示熱量,通常北部粽因加油拌炒,一顆熱量約600大卡,相較於南部粽一顆熱量約500大卡,其熱量較高;而客家粽體積較小,熱量約180大卡;鹼粽體積雖小,熱量也有120大卡,但不含砂糖熱量,一湯匙糖約60大卡,請酌量沾食。   原則2 挑食材,在食材方面,建議挑選添加全榖雜糧的粽子,如燕麥、紫米、薏仁、糙米等,不僅可減少糯米不易消化、容易脹氣問題,也可從中多補充膳食纖維。而餡料部分,挑選以瘦肉、雞肉或豆干、豆皮等豆製品取代高脂肉類,如豬五花肉,以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且可多選擇含有菇類、竹筍、木耳、洋蔥等食材,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在享用粽子的過程中,何宜蓁營養師也提供三要點給大家參考:   1.適量攝取,糯米屬全榖雜糧類,一顆粽子約有8分滿的飯量,適合當正餐享用,且一餐應攝取一顆即可。如有需限制飲食時,亦可以和親朋好友分享,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2.搭配蔬果,粽子主要食材為糯米及肉類,缺少蔬菜類。建議在品嚐粽子的時候,搭配一碗時令蔬菜及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如:奇異果、柳丁或桃子等,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3.沾醬減量,粽子本身已有調味,但許多民眾吃粽子時,習慣搭配甜辣醬、醬油膏、番茄醬等,容易攝取過多的鈉含量,造成身體負擔,而吃鹼粽時會沾砂糖或果糖,雖然可以增添風味,但容易吃進過多熱量,建議吃粽子時,盡量以原味為主,如欲沾食醬料或糖時亦請減量。   最後何宜蓁營養師提醒,在享受美味粽子之餘,建議大家在端午期間多出門走走,到戶外踏青或是出外觀賞划龍舟,維持適量體能活動,給自己一個健康愉快的端午佳節。   ※粽子熱量表   種類 北部粽 南部粽 客家粽 鹼粽 重量 200公克 200公克 80公克 80公克 熱量 500~600大卡 450~500大卡大卡 160~200大卡 120大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4

  • 高齡孕婦掌握7原則 助安心懷孕平安生產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8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12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94%。而10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也顯示生母年齡為35歲至39歲之早產比例達12.54%,較25歲至29歲之早產比例高(8.31%)。隨著孕媽咪年齡升高,懷孕早產風險也隨之提升。另,正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期間,孕媽咪對於是否到醫院進行產檢充滿擔心及焦慮,國民健康署呼籲高齡孕婦應「重視產前檢查」、「注重葉酸、鐵攝取」、「注重體重管理」、「避免危害物質」、「認識早產預兆」、「瞭解產兆來臨」及「自我健康管理」等原則,幫助寶寶健康長大。     好孕助攻原則,確保孕期健康           為讓高齡懷孕媽咪降低妊娠相關併發症風險,國民健康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下列原則:   重視產前檢查 孕婦定期產前檢查,可追蹤胎兒發育及母體生理變化,發現任何異常,就能及早治療。自今年7月起,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4次產前檢查、3次超音波檢查及妊娠糖尿病、貧血、乙型鏈球菌等檢查,請孕媽咪務必按照妊娠期程接受產檢。   注重葉酸、鐵攝取 葉酸與胎兒神經系統發育有關,建議每日應攝取3~4份深綠葉蔬菜、豆類及切塊水果約2~3碗,以達到每日葉酸建議攝取量;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建議食用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深綠色蔬菜(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及豆類,可於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注重體重管理 懷孕期間,孕婦體重應依懷孕前體重做適量調整,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若懷孕期間低於建議體重,會增加胎兒成長發育不良、早產風險;高於建議體重,會有胎兒過大,增加生產風險。如果增重異常者,或有特殊情況者如懷多胞胎,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避免危害物質 菸(含二手菸)、咖啡因、酒都會對準媽媽及胎兒造成危害,包含影響胎兒智力發展及發育,或造成早產或流產的風險。孕媽咪若有戒菸、戒酒的困擾,可主動向您的產檢醫療院所人員提出,讓專業人員提供您相關支持與協助。   認識早產徵兆 如出現產兆,或是子宮規則性收縮、腹部悶痛、腹痛、下墜感或便意感、胎動較平常明顯減少等早產徵兆,應儘速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   了解產兆來臨 若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陣痛或腰痠(不規則疼痛轉變為規則陣痛,且無論按摩或走動都無法減輕)、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生產徵兆,應儘速至醫院待產。   自我健康管理 建議孕婦依照孕期時程進行產檢。平日非必要請勿出門,避免接觸人群而增加感染風險,並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如有不明原因的發燒或其他症狀應主動告訴醫師,讓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順利渡過孕產期。     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防疫諮詢管道一把罩   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照護資訊;相關防疫措施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3

  • 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第2名「肝癌」!不容小覷的肝病三步曲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64歲的黃先生是位經商有成的企業家,近日來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到消化內科門診。第一眼看到病人時,就覺得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立即幫忙安排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了什麼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發生。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它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份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左右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份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謝文斌醫師說明,肝臟腫瘤一般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要依病人不同情形而接受不同程度治療。   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   (一) B型及C型肝炎。臺灣的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   (二) 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一般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   (三) 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   (四) 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   (五) 從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而來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部位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   (六) 家族性遺傳因子。   (七) 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臺灣人在許多聚會場合都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同胞常常為了生活也把自已的肝給賠掉。   最後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慾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盡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謝文斌醫師建議民眾,臺灣相對國外是一個醫療可近性很高的地方,若是有肝(或肚子不適)的問題,還是要好好的找一位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醫師看診做檢查,若是醫師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回診追蹤,就要好好遵照醫囑,以免可以早期處理的問題,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2

  •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新增「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申報代碼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因應治療COVID-19(新冠肺炎)個案所需,國際經驗及實證上顯示「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及「俯臥式擺位」(Awake prone)為具效益之治療方式,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表示,只要防疫所需,健保一定會積極配合解決,將新增「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申報代碼,並放寬「體位引流」申報次數限制,COVID-19之治療費用會由政府公務預算支應。     相較於傳統氧氣治療,HFNC可提供病人相對穩定且精準控制溫濕度的高濃度氧氣,並減少空氣逸散,且依國際經驗及實證上顯示可避免COVID-19病人插管,減少呼吸器使用。健保署已依相關專科醫學會建議,循新增診療項目流程辦理徵詢專業意見,於正式納入健保給付前,因應COVID-19疫情需要,健保署新增本項申報代碼,支付1,745點/每日,支持醫院提供確診病人高效益的治療方式,降低重症比率,提升病人治癒率。   至於俗稱「超人姿勢」的俯臥式擺位,可以增加肺部擴張、減少肺部和心臟的壓迫,促進氧氣交換效率,減少病人呼吸器、氧氣使用時間,降低高濃度氧氣的肺損傷後遺症。健保署表示,「體位引流」為現行健保給付項目,原規定每日申報二次,為因應COVID-19疫情所需,重症病人須仰賴第一線醫護人員協助翻身、擺位,為回應照護所需人力負擔,健保署放寬本項目之申報次數限制,全力支援醫院照護病人。   COVID-19個案治療讓醫事人員承受高風險及高壓力,健保署感謝全體醫事人員的努力,凡是因應疫情所需,健保署都會積極解決,透過各種靈活彈性方式調整,全力支援醫院防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1

  • 食藥署積極審查輔導 加速新冠肺炎居家快篩試劑產品上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有關外界詢問「我國是否有生產COVID-19居家快篩試劑產品」疑義,食藥署說明,截至目前國內核准專案製造及專案輸入之COVID-19檢驗試劑,依廠商申請時檢附之原廠說明書,均載明為專業人員使用,非為一般民眾可使用之產品。如核准之產品有外銷國外販售之情形,應符合當地國家法規。     因應緊急公共衛生情事之需要,中央主管機關得依醫療器材管理法第35條第1項第2款規定,專案核准特定醫療器材之製造或輸入。政府機關、學校、機構、法人或團體,得依據特定醫療器材專案核准製造及輸入辦法第6條及第9 條,檢齊資料向食藥署提出申請。居家快篩試劑產品,亦可依據前述法規,檢齊資料提出申請。           食藥署為加速國內廠商研發,已於官網建置COVID-19 防疫醫材專區,並公布「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或抗原檢驗試劑專案製造性能評估要求」參考文件,作為廠商研發參考,並提供法規諮詢輔導服務,相關資訊可查詢食藥署官網http://www.fda.gov.tw查詢(首頁 > 業務專區 > 醫療器材 > COVID-19 防疫醫材專區 > 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申請專案製造相關資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0

  • 新冠肺炎疫苗須依循指揮中心所訂之接種順序依序施打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澄清,有關媒體報導某臺北診所開放民眾連夜施打 COVID-19疫苗案,指揮中心重申,有關現階段COVID-19疫苗之撥配,係由各地方政府統籌分配予所轄合約醫療院所,針對於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應符合目前公費接種對象優先順序,雙北地區以第一類至第三類未曾接種第一劑疫苗的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為優先接種對象;雙北以外之縣市,則以未曾接種疫苗的第一類醫事人員為接種對象,並將視疫苗接種進度,逐步開放至第二、三類及機構對象。另針對3月22日至4月11日已完成第一劑之公費對象,於間隔10至12週後,開放接種第二劑。   指揮中心說明,針對媒體所報導之情事,已請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進行瞭解及處理,另指揮中心聲明,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服務應符相關規範,並落實感染管制相關指引,同時應規劃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感染。如經查執行其接種作業有違指揮中心相關接種政策或實施對象者,可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處以30萬至200萬罰鍰;也再次強調中央與地方「標準一致、做法一致、腳步一致」防疫原則,各地方政府及醫療院所依據指揮中心所訂之 COVID-19疫苗接種順序,進行施打作業。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0

  • 戒菸抗疫下一步 關閉防疫缺口「戶外吸菸區」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期疫情嚴峻,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裁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然而仍能看到吸菸者在戶外吸菸區吸菸,這種行為除了可能面臨罰鍰外,吸菸者也會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菸霧容易讓路過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的疑慮,萬一吸菸者不幸確診,會增加路過民眾的染疫風險。     國民健康署呼籲全國的公司老闆或場所管理者,於三級防疫期間暫時關閉戶外吸菸區,以避免員工或民眾因吸菸而成為防疫缺口,並多多鼓勵吸菸者趁此機會戒菸,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吸菸增加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且如受到病毒感染,更容易引發重症或死亡:   1.吸菸者可能會透過手指與菸品、嘴唇間的頻繁觸碰而增加病毒接觸傳染的可能性,病毒也會透過吸菸者吐出的的二手菸霧傳染給旁人。   2.吸菸會破壞肺部細胞,長期吸菸會使肺功能下降或罹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再被病毒感染,容易發展為重症。   3.吸菸會破壞免疫系統,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   4.吸菸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1,而慢性病者是新冠肺炎重症或死亡的高危險族群。   5.吸菸者因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要比非吸菸者高出40~50%。     遠離COVID-19,從承諾戒菸開始,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戒菸的路上難免會遭遇到困難,總是因為各種理由放棄戒菸,但在這疫情嚴峻的時刻,為了保護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減少染疫和重症風險,沒有理由不戒菸,請給自己再次戒菸的機會,告訴自己為了避免染疫,一定要戒菸。疫情期間,不用到醫療院所,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Line ID:tsh0800636363),有專業諮詢人員會提供您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並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放下菸,現在正是時候。       參考資料: 1. WHO statement: Tobacco use and COVID-19. 2. WHO/Europe. Coronavirus (COVID-19) and tobacco use. 3. 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4. WHO.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指揮中心說明配送至臺北市轄內合約醫院協助專案對象接種事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有關COVID-19疫苗放置臺北市醫院,提供中央造冊之外國使節等施打一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9日表示,因特殊情形必要出國者,可由各該主管機關提具需求說明、預估接種人數及時程,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以專案方式,申請接種公費COVID-19疫苗。目前已專案申請接種對象包括我國因外交或公務需求奉派出國者、代表我國出國之運動員或參賽選手等。另基於互惠原則,駐臺外交人員及其在臺眷屬亦屬專案同意接種對象。針對此類專案指揮中心會視疫苗進口期程及供應量整體評估提供。     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考量該類專案對象其工作地點多位於臺北市,且其工作性質需分批次接種,故依專案需求,撥配疫苗至單位指定院所,提供該類對象接種;目前撥配及接種狀況如下:   一、疾病管制署庫存30瓶,係供該署尚未接種第一劑及須接種第二劑之防疫人員接種,本週預計接種30人次,並依照業務安排陸續完成接種。   二、三軍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計配送70瓶,提供國軍協助防疫旅館消毒之化學兵接種,已全數接種完畢。   三、臺北市立仁愛醫院計配送180瓶,係提供華航機師及機組員接種,截至目前約250人尚未接種,預計本週完成接種。   四、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計配送100瓶,供總統護衛等國安人員接種,截至目前,尚有250人未接種,庫存14 瓶,預計本週完成接種。   五、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係提供食品藥物管理署員工接種,已全數接種完畢。   六、臺大醫院配送20瓶,供指揮中心委託研究計畫之研究對象使用,已全數接種完畢。   七、指揮中心另請臺北市榮民總醫院協助接種外交使節、因公務需求有必要出國者及代表國家出國之運動選手疫苗接種事宜,目前約400人還未接種。   指揮中心強調,針對上述指揮中心同意列冊施打對象,總計配送650瓶疫苗,目前已接種共計5,400人次,尚未接種為1,200人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疫苗什麼時候輪到我?全民免費接種公費疫苗順序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澄清,有關5日公布之「自6月7日起,請合約醫療院所免費提供民眾接種公費COVID-19疫苗服務」新聞稿之內容,是指因應國內疫情嚴峻,指揮中心自6月7日起將依序提供符合「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之公費對象免費接種疫苗,相關施打順序將由指揮中心依據專家會議規定計畫,評估群體風險性,陸續開放施打。     指揮中心表示,現階段開放之公費接種對象,以雙北地區屬於第一類至第三類未曾接種第一劑疫苗之醫事、防疫人員及高接觸風險者為優先接種對象;雙北以外之縣市則以未曾接種疫苗之第一類醫事人員為接種對象,並將視疫苗接種進度,逐步開放至第二、三類及機構對象。目前尚未開放之公費對象,也將於後續儘快開放公費接種。     指揮中心強調,防疫相關政策皆秉持中央與地方「標準一致、做法一致、腳步一致」防疫原則,推動各項措施,也請相關單位及民眾主動積極配合,與政府共同努力,嚴守社區防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8

  • 戒菸降低新冠肺炎風險 打電話戒菸最安全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醫療院所擴大防疫量能,設立社區採檢院所與重度收治醫院,並進行分流分艙感染管制,期能戰勝疫情,為降低醫院收治承載及避免吸菸者前往醫院接受戒菸的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想戒菸的民眾疫情期間多多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員與您一起討論戒菸計畫,一對一的戒菸諮詢,幫助您成功戒除菸癮。     戒菸,防新冠肺炎重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度世界無菸日「承諾戒菸 Commit to quit」列舉出「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第1個理由就是:吸菸者有較高風險成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呼籲全球吸菸者儘速戒菸! WHO於2021年5月28日更發文指出,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及死亡風險提高4至5成,因此戒菸是吸菸者降低新冠肺炎病毒所導致的風險以及罹患癌症、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風險的最好方法2。國民健康署多年來協同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等其他醫事人員團體推動戒菸服務,鼓勵醫事人員於接觸吸菸民眾時,鼓勵民眾戒菸,目前有近四千家合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分布於各鄉鎮市區,民眾可就近接受戒菸服務。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110年6月14日,外出時必須全程配戴口罩,違反者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者,戒菸趁現在,可避免一時菸癮上身,脫掉口罩吸菸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中,也收到罰單,吸菸傷荷包也傷健康,實在划不來。     不出門也能戒菸,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疫情期間非必要不外出,保護自己及家人,要避免人與人接觸。想要戒菸的民眾,不用擔心到醫療院所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更可以利用此時在戶外也不利吸菸的環境下,增強自己的戒菸意念,即刻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此專線是國民健康署委託彰化基督教醫院辦理,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諮詢。無論您身在何方,有專業人員提供您便利性、隱密性的諮詢服務,並依您的情況,提供量身打造的策略與方法,過程中也會協助您解決戒菸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吸菸者透過戒菸專線諮詢服務與關懷支持追蹤,戒菸成功率達4成。   疫情期間,請吸菸者多多利用免費戒菸專線,如過去戒菸失敗的朋友們,為了增強抵抗力避免感染新冠肺炎,請告訴自己一定要戒菸,讓戒菸專線陪伴您攜手對抗菸癮,抗疫戒菸贏健康!     參考資料: 1. More than 100 reasons to quit tobacco. 2.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