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衛生福利部共有73筆結果

  • 戒菸抗疫下一步 關閉防疫缺口「戶外吸菸區」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疫情嚴峻,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裁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然而仍能看到吸菸者在戶外吸菸區吸菸,這種行為除了可能面臨罰鍰外,吸菸者也會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菸霧容易讓路過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的疑慮,萬一吸菸者不幸確診,會增加路過民眾的染疫風險。     國民健康署呼籲全國的公司老闆或場所管理者,於三級防疫期間暫時關閉戶外吸菸區,以避免員工或民眾因吸菸而成為防疫缺口,並多多鼓勵吸菸者趁此機會戒菸,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0800-63-63-63。     吸菸增加罹患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吸菸會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且如受到病毒感染,更容易引發重症或死亡:   1.吸菸者可能會透過手指與菸品、嘴唇間的頻繁觸碰而增加病毒接觸傳染的可能性,病毒也會透過吸菸者吐出的的二手菸霧傳染給旁人。   2.吸菸會破壞肺部細胞,長期吸菸會使肺功能下降或罹患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果再被病毒感染,容易發展為重症。   3.吸菸會破壞免疫系統,降低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   4.吸菸者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1,而慢性病者是新冠肺炎重症或死亡的高危險族群。   5.吸菸者因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要比非吸菸者高出40~50%。     遠離COVID-19,從承諾戒菸開始,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戒菸的路上難免會遭遇到困難,總是因為各種理由放棄戒菸,但在這疫情嚴峻的時刻,為了保護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減少染疫和重症風險,沒有理由不戒菸,請給自己再次戒菸的機會,告訴自己為了避免染疫,一定要戒菸。疫情期間,不用到醫療院所,可利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 (Line ID:tsh0800636363),有專業諮詢人員會提供您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並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協助您克服生理戒斷症狀,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放下菸,現在正是時候。       參考資料: 1. WHO statement: Tobacco use and COVID-19. 2. WHO/Europe. Coronavirus (COVID-19) and tobacco use. 3. 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 4. WHO.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戒菸降低新冠肺炎風險 打電話戒菸最安全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醫療院所擴大防疫量能,設立社區採檢院所與重度收治醫院,並進行分流分艙感染管制,期能戰勝疫情,為降低醫院收治承載及避免吸菸者前往醫院接受戒菸的感染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想戒菸的民眾疫情期間多多利用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由專業諮詢員與您一起討論戒菸計畫,一對一的戒菸諮詢,幫助您成功戒除菸癮。     戒菸,防新冠肺炎重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度世界無菸日「承諾戒菸 Commit to quit」列舉出「戒菸有超過百個理由」,第1個理由就是:吸菸者有較高風險成為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呼籲全球吸菸者儘速戒菸! WHO於2021年5月28日更發文指出,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發展為重症及死亡風險提高4至5成,因此戒菸是吸菸者降低新冠肺炎病毒所導致的風險以及罹患癌症、心臟病和呼吸系統疾病風險的最好方法2。國民健康署多年來協同醫師、牙醫師、藥師、護理師等其他醫事人員團體推動戒菸服務,鼓勵醫事人員於接觸吸菸民眾時,鼓勵民眾戒菸,目前有近四千家合約戒菸服務醫事機構分布於各鄉鎮市區,民眾可就近接受戒菸服務。   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110年6月14日,外出時必須全程配戴口罩,違反者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者,戒菸趁現在,可避免一時菸癮上身,脫掉口罩吸菸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中,也收到罰單,吸菸傷荷包也傷健康,實在划不來。     不出門也能戒菸,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疫情期間非必要不外出,保護自己及家人,要避免人與人接觸。想要戒菸的民眾,不用擔心到醫療院所會增加感染的風險,而裹足不前,更可以利用此時在戶外也不利吸菸的環境下,增強自己的戒菸意念,即刻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此專線是國民健康署委託彰化基督教醫院辦理,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進行諮詢。無論您身在何方,有專業人員提供您便利性、隱密性的諮詢服務,並依您的情況,提供量身打造的策略與方法,過程中也會協助您解決戒菸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吸菸者透過戒菸專線諮詢服務與關懷支持追蹤,戒菸成功率達4成。   疫情期間,請吸菸者多多利用免費戒菸專線,如過去戒菸失敗的朋友們,為了增強抵抗力避免感染新冠肺炎,請告訴自己一定要戒菸,讓戒菸專線陪伴您攜手對抗菸癮,抗疫戒菸贏健康!     參考資料: 1. More than 100 reasons to quit tobacco. 2. WHO supports people quitting tobacco to reduce their risk of severe COVID-1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 居家防疫狂用眼 Eye眼動起來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防疫期間,民眾居家辦公或學生利用電子螢幕線上學習、閱讀,導致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機會增加,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以下居家護眼妙招保護靈魂之窗,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     一、用眼時間要控制:孩子近距離用眼如閱讀寫字、使用3C產品時,每三十分鐘應起身活動活動,讓眼睛休息十分鐘。   二、使用螢幕產品要規範:兒童水晶體清澈、透光率高,更容易受藍光傷害,建議2歲以下避免看螢幕產品,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三、閱讀環境要注意:注意家裡看書的光線要充足,用眼環境照度至少要350米燭光以上,書桌光線不直接照射眼睛,檯燈擺放位置應在慣用手的對側。   四、正確姿勢要保持:閱讀時避免趴著或躺著、選擇合適高度的書桌椅,臀部坐滿椅面,雙腳要踩到地、看書或寫字保持30~45公分的距離。   五、均衡飲食要做到:日常飲食種類可以多樣化,天天五蔬果,尤其是維生素A、B群、C豐富的食物,還有深黃色、深綠色蔬果等都可多多攝取,有益眼睛健康。   六、身體活動一起來:疫情期間無法到戶外,本署「eye眼動起來 兒童律動MV」唱跳版,可以與孩子一起動一動,增加親子互動的樂趣,也能讓孩子在唱跳過程將歌詞內容逐漸內化,進而培養正確用眼觀念以維護視力健康。   國民健康署呼籲居家防疫期間,別忘了要視力保健,與寶貝一起護眼大作戰。「eye眼動起來兒童律動MV」可於本署網站下載:https://reurl.cc/OX2jQr。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6

  • 天然蔬果抗疫給力 吃出五彩人生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民眾積極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措施之餘,國民健康署提醒,這段時間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也可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     蔬菜與水果除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外,還有各種不同的植化素,是植物天然色素和氣味的主要來源,但因人體無法自己製造,必須從各種食物中攝取。植化素可以清除自由基,降低發炎反應,提升抵抗力,而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種類的植化素:   一、綠色   (一)代表蔬果:綠花椰菜、地瓜葉、奇異果等 (二)常見植化素:多酚類、吲哚類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黃/橘色   (一)代表蔬果:胡蘿蔔、鳳梨、木瓜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胡蘿蔔素、玉米黃素 (三)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紅色   (一)代表蔬果:紅甜椒、西瓜、番茄等 (二)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藍/紫色   (一)代表蔬果:葡萄、茄子、紫甘藍等 (二)常見植化素:類黃酮素、花青素 (三)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五、白色   (一)代表蔬果:白蘿蔔、洋蔥、香蕉等 (二)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 (三)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每天若能依照「我的餐盤」均衡飲食中準備5色蔬果,每餐攝取1個拳頭大水果,可盡量洗乾淨連果皮一起吃;每餐的蔬菜攝取量則比水果再多一些,也可以依個人喜好適量增加,除了攝取到植化素,也同時兼顧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在強化免疫細胞,增強抵抗力,進而提升個人的營養狀態上都扮演重要角色。   近期民眾如果不想出門買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舉辦的「臺灣農產嘉年華」活動,結合60家農業電商業者,超過3萬多項農產品,並且為了鼓勵多吃蔬果,更推出不同份量大小的「蔬菜(果)箱」,民眾透過網路即可輕鬆購得優質且具溯源的國產農產品,讓大家買得安心、吃得健康。(產品內容以網站公告為主:https://www.facebook.com/1661286914196139/posts/2931504770507674/?d=n)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規律運動,大家一起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5

  • 防疫零接觸 創業也可在家成立健保投保單位

    文/衛生福利部 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      摘要  疫情打亂了創業的步調,而創業的前置作業又是如此繁忙,時間分秒都珍貴。使用「網路申請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服務平臺申請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將為您在繁忙創業過程中,做好防疫工作又節省寶貴的時間。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林純美組長表示,該組每年受理新成立健保投保單位約1萬餘家,其中有9成以上都是未滿5人的小單位,通常無專人處理健保事宜,進而延宕申請相關作業。林組長建議創業老闆們善用網路申請,只要拿著負責人已註冊之健保卡、自然人憑證或單位工商憑證,就可以在健保署網路平臺成立健保投保單位及為員工加保;使用單位工商憑證更可同時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不受時間限制,全天候都可以申請,既省時又可在家防疫,減少不必要的接觸。             為幫助各位老闆快速上手,可先至YouTube平台搜尋並觀賞健保署錄製的「網路申請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影音教學,再至「健保署官網首頁(https://goo.gl/a6qVFP)/網路櫃檯/承保網路櫃檯/投保單位/網路申請成立勞健保投保單位」,辦理註冊及申報等相關業務。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南區業務組服務電話︰06-2245678轉分機1601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您是不是「肺阻塞」高危險者 1分鐘登階測試便知曉!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長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一年造成逾6,000人死亡,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為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肺阻塞是一種因為慢性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疾病,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的刺激,例如:吸菸、空氣汙染、在工作環境中吸入粉塵、煙霧或化學物質等,造成呼吸道長時間受刺激,產生發炎反應讓呼吸道分泌過多黏液,進而造成支氣管阻塞,使氣體無法順暢進出肺部,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等問題。     1分鐘登階測試,幫助自我檢測   根據本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顯示,肺阻塞患者有6成認為疾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不便,但由於肺阻塞早期易與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患者易因輕忽症狀或缺乏病識感而延遲就醫,病患確診時病情多已達中重度,而造成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特別是長期吸菸的民眾或自覺有慢性咳嗽(長達3週)、濃痰、喘鳴、運動易喘,建議多利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發展的「1分鐘358」登階測試(爬樓梯),進行自我檢測肺功能的狀況,如有異常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避免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0~30階:如果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屬於高風險族群,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 ● 30~50階:如果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屬於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 ● 50~80+階:如果1分鐘內,能登階 50 階以上,表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於低風險族群。     控制您的肺阻塞,請您跟著這樣做 一、戒菸與遠離二手菸   「菸害」是造成肺阻塞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研究指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另根據本署相關調查,曾吸菸的肺阻塞患者仍有44.1%未戒菸,呼籲患者為改善自身呼吸道症狀及保護親人,都應儘早戒菸。可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醫療院所及地方政府衛生所的戒菸門診,尋求專業的戒菸協助。   二、規律正確用藥、定期回診追蹤   支氣管擴張劑是治療肺阻塞的主要藥物之一,應遵醫囑規律且正確使用藥物及吸藥技巧,並按時回診追蹤監測,可有效控制疾病避免惡化。   三、肺部復原運動   患者配合醫囑指示,並依照身體狀況進行肺部呼吸及運動訓練,來增強肺功能,相關運動安排建議:散步、騎腳踏車、噘嘴式呼吸或腹式呼吸。   參考資料: 1. Lokke, A., Lange, P., Scharling, H., Fabricius, P. and Vestbo, J. (2006). Developing COPD: a 25 year follow up study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orax, 61(11), pp.935-939.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政府對民眾急難紓困和弱勢者加強補助 6月4日起陸續入帳

    文/衛生福利部提供     因應國內疫情升溫,影響民眾生活甚鉅,為加強照顧弱勢,衛生福利部於防疫期間關懷弱勢加發生活補助,將於6月4起主動發給弱勢民眾3個月(5月至7月每月1,500元)生活補助計4,500元,本次撥入帳戶計有80萬餘筆,預計近90萬弱勢民眾受惠。另為因應疫情擴大急難紓困,衛福部針對受疫情影響工作收入,致家庭陷困給予1萬元至3萬元補助。   本次記者會亦說明本部對於托嬰中心、居家保母在防疫停托期間的收入損失之紓困措施及家長領取托育補助等相關措施,以及長照機構、社福機構的相關紓困措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譴責暴力行為 指揮中心:修法給予防疫人員妥善照顧

    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摘要  針對雙和醫院有護理人員遭受暴力致傷事件,行為人已嚴重違法,檢警已積極發動公權力偵辦,追究行為人之民、刑事責任。     醫療機構在疫情期間擔負起重要任務,傾全力照護病患、搶救生命,衛生福利部2日針對此違法行為亦嚴厲譴責,強調該行為不管在平時或疫情期間都不應存在,於法將予以嚴懲,亦會強化醫院及醫護之安全,保障醫護權益。   目前針對疫情期間所發生之醫療暴力事件,衛福部基於對傷者慰助,將修正「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將醫護人員執行防疫工作時遭受暴力所生損害納入得補助事項。相關防疫醫護人員的傷病,亦會由中央全力補助治療與休養期間的薪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親子宅料理 吃出保護力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隨著我國防疫措施升級調整,大小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家長們也多了陪伴和照顧的任務,除了需準備餐點,也要想盡各式活動讓小朋友開心度過居家時間,國民健康署鼓勵親子同做健康料理,在備餐過程中增進親子關係,小朋友也更願意吃下自己做的餐點,補充重要營養素,吃出保護力。     宅在家不無聊,健康點心動手做   國民健康署特別設計了3款營養點心,讓大小朋友可以一起簡單動手做,讓宅食光增加樂趣。點心包含燕麥堅果餅乾、馬鈴薯披薩以及五榖黑豆飯糰,不僅可以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等,提升抵抗力,更能避免小朋友吃下空熱量的零食。   燕麥堅果餅乾 用湯匙就可將熟香蕉壓成泥,混合燕麥片、南瓜籽等材料成糰後,戴上手套整成圓餅狀。燕麥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助於調節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力。南瓜籽增添口感外更能補充礦物質鋅,幫助抗發炎。   馬鈴薯披薩 家長切好馬鈴薯厚片取代餅皮,再讓小朋友鋪上色彩豐富的餡料和起司絲,餡料可加入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或用冷凍蔬菜代替,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有助於保護腸黏膜細胞與調節腸內細菌,維持腸道健康。   五榖黑豆飯糰 小朋友可透過捏飯糰訓練手部肌肉和其他感官,材料選用黑豆、毛豆、黃豆等乾燥豆類,是絕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建議每餐攝取約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足夠的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重要原料。     動動手指玩遊戲,抽精美小家電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大家,攝取均衡營養是強化抵抗力的好方法,可以利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與手勢,檢視是否吃足六大類食物。即日起至110年6月1日止,歡迎至「餐盤知識隨堂考」活動網站挑戰營養小知識,就有機會獲得精美小家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異地、遠距辦公之「新生活運動」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許多職場及工作處所為確保營運不中斷,除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之外,也已升級為異地、分區、分流或遠距辦公。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落實辦公防疫措施外,營造運動健康氛圍,才能使上班族累積足夠的健康資本,產生最大的生產力,提升健康防護力。     穩固的核心肌群(軀幹和骨盆)可維持良好的體態和脊椎健康,擁有靈活有力的上、下肢活動有助於預防下背痛和肩頸痠痛問題。國民健康署提供三式訓練核心肌群的運動,除了不定時動一動關節外,多利用職場環境隨手找張桌子、椅子和牆壁,以便隨時隨地動起來。           一、推牆抬腿跑 雙手緊貼辦公室牆壁,保持軀幹穩定快速交替抬腿跑步,約10-15秒,可訓練蹬地能力、抬腿能力,以及雙腿協調轉換能力。   二、桌邊伏地挺身 利用辦公室穩固的桌子,雙手與肩同寬伸直扶住桌子,向後退一步,背部挺直身體前傾下壓45度,再慢慢推回站立狀態,每次做10-15下,1次做1-3組,可訓練上肢肌力及核心肌群。   三、椅上風火輪 坐在不會移動的椅子前端,雙手抓緊椅邊,上背微貼椅背,用腹部力量彎曲膝蓋並往胸部方向靠近,就像踩腳踏車一樣的動作,每次做10-15下,1次做1-3組,可強化腹部肌群。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異地辦公仍需維持適度的運動,並依個人健康狀況逐步增加運動的強度或次數。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並維持健康的體重,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2

  • 全力支援醫院防疫 醫療降載醫院無財務後顧之憂

    文/衛生福利部 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目前雙北、基隆及桃園地區醫院醫療負荷更是沉重。為確保國內醫療院所對疫情的因應及保全醫療量能,在面臨病房改建、一般病人減少及眾多醫事人員辛勤的加班等,隨之而來的財務壓力也加重。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和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指示健保署需全力支援醫院防疫,務使醫院不必擔心資金問題。     健保署將依疫情變化及醫院積極配合抗疫情形,分階段提供現金紓緩醫院財務燃眉之急。讓這些配合救治COVID-19病人的醫院在面臨醫療負荷沈重下,先注入健保現金費用協助。第一階段優先針對北北基桃17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將今年5、6月的健保申報給付,直接按照108年度同期核定費用先予以八成一次給付。未來總額結算後如有差額,將以特別預算予以挹注,不會追回。預計將於本週內提供179億現金給17家醫院,日後將持續爭取特別預算,比照第一階段模式,挹注於其他縣市約90家重度級和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陳時中部長亦指示健保署檢討今年總額的給付原則,今年因疫情變化亟需醫院全力配合,凡配合疫情指揮中心指示降載及增設專責病房之醫院,今年健保總額將考慮給予108年度同期核定的健保費用。若申報費用未達到者,可給予點值加成給付,將健保資源合理分配的概念來奬勵真正照顧疫情的醫院,也將落實分級醫療之政策。   重度級和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在防疫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COVID-19個案治療讓醫事人員承受高風險及高壓力。在此感謝全體醫事人員的努力,健保資源一定會透過各種靈活彈性方案,支援醫院財務。行政院蘇貞昌院長和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也會在特別預算上做適當調整,以協助承接照顧北北基桃轉診之確診個案醫院之財務,為配合疫情而付出心力的醫院給予經營上的協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1

  • 防疫期間不脫罩!未戴口罩 傷健康傷荷包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將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並要求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然而走在路上仍能看到癮君子難忍菸癮,偷偷脫下口罩抽菸,甚至還有民眾在等待快篩時,看見吸菸者躲在旁邊抽菸,這種行為除了違反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外,吸菸者也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菸霧,更容易讓周遭親友、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風險。若吸菸者不幸確診,還會增加周遭親友、民眾或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停止吸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要,因脫下口罩吸菸,會增加自己及周遭親友的染疫風險,莫讓自己變成防疫破口,傷健康也傷荷包,請抓住機會,下定決心戒菸,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諮詢服務0800-63-63-63。     吸菸增加重症及死亡風險,戒菸遠離新冠肺炎   國際研究顯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住院治療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13~24歲吸菸的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為不吸菸者的5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於其所列舉的「戒菸的百個理由」中,將「吸菸者若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首位,呼籲全球吸菸者儘速戒菸,遠離新冠肺炎!     電子煙無助戒菸   有業者會在網路宣稱電子煙可以幫助戒菸,請千萬不要相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電子煙與菸品都有害!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暴露量」,電子煙仍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研究顯示嘗試以電子煙協助戒菸者中,約95%仍持續使用紙菸或電子煙,且更有50%~60%會成為紙菸與電子煙併用者;相關研究更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族群未來有6倍的風險成為紙菸吸菸者,而具有更高的物質成癮風險。千萬不要為了戒菸或避免菸臭味而選擇電子煙!     遠離新冠肺炎,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讓戒菸專線幫助您   戒菸的路上難免會遭遇到困難,疫情期間,建議多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將由專業醫事人員提供具便利性、隱密性之諮詢服務,協助您解決於戒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外,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多元戒菸通路與您攜手對抗菸癮,遠離新冠肺炎,戒菸的過程不再孤單寂寞!     參考資料: 1. https://www.who.int/news/item/10-07-2020-who-and-partners-to-help-more-than-1-billion-people-quit-tobacco-to-reduce-risk-of-covid-19. 2. 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3. Gaiha, S. M., Cheng, J., & Halpern-Felsher, B.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Youth Smok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 More than 100 reasons to quit tobacco. 5. Benmarhnia T, Pierce JP, Leas E, White MM, Strong DR, Noble ML, et al. Can E-Cigarettes and Pharmaceutical Aids Increase Smoking Cessation and Reduce Cigarette Consumption?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hort of American Smokers. Am J Epidemiol. 2018;187(11):2397-404. 6. Jessica L. Barrington-Trimis, Robert Urman, Kiros Berhane, Jennifer B. Unger, Tess Boley Cruz, Mary Ann Pentz,Jonathan M. Samet, Adam M. Leventhal, Rob McConnell (2016). E-Cigarettes and Future Cigarette Use. PEDIATRICS Volume 138, number 1.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1

  • 專心防疫工作、減少機構負擔

    文/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提供       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嚴竣,為使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及老人、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減少負擔,並能專心防疫工作,降低跨區傳播風險,由109年展延到今年進行的機構評鑑將調整為延後及停辦,至於成績認定方式均沿用前次評鑑結果,相關調整方式說明如下:   (一)老人福利機構部分,延後到111年辦理。 1、已完成109年度機構鑑評者,成績(等第)將予以保留到111年度公告。 2、未完成109年度評鑑及110年應接受評鑑之機構,均延後在111年辦理,並且仍以原評鑑年度的指標進行評核。   (二)身心障礙福利機構部分,109年度的第11次評鑑停辦;已完成評鑑者成績不保留亦不採計,但實地訪評委員之建議將提供予機構作為品質精進之參考。   衛生福利部呼籲各機構參考衛生福利機構(住宿型)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建議及查檢表,逐項檢視完成整備作業並落實健康監測,保護自我及住民之安全與健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531「世界無菸日」顧肺四招 守護您的肺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台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人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一(19.3%)。5月31日為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發起的「世界無菸日」,2021年訂定為「承諾戒菸(Commit to quit)」年,呼籲全球吸菸者戒菸。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之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 24.1倍;雖然吸菸及二手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原因,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顯示吸菸以外的因素,如家族史等不容忽視。     為喚起社會對肺癌之重視,國民健康署提醒顧肺4招「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共同對抗肺癌。     第一招 戒菸益健康   「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而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   呼應2021年世界無菸日的口號「承諾戒菸」,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以撥打免費戒菸服務專線0800-63-63-63尋求專業諮詢,或是參考戒菸教戰手冊(網址: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172),全國也有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機構(網址:https://ttc.hpa.gov.tw/Web/Agency.aspx),提供專業戒菸治療服務。     第二招 自我須防護   根據國內數據顯示,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的女性有九成是不吸菸的。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自我防護5要點: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為減少油煙,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另外,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第三招 篩檢慎思量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稱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包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而衛生福利部補助台灣肺癌學會「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初步研究結果,支持針對具肺癌家族史者進行LDCT肺癌篩檢。依據國民健康署與相關醫學學會以及民間團體共同訂定之《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醫療版),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族群可考量進行LDCT篩檢:   1.年齡介於50~80 歲,抽菸史超過30 包年之民眾。(含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的民眾)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罹患肺癌) 3.有肺部病史者。(如肺結核、慢性肺阻塞症) 4.暴露於氡氣環境,或特定職場環境工作者(如:金屬業、冶礦業、石油化學工業、石綿接觸者或長期暴露在有粉塵、油煙、棉絮、化學物質、放射環境下等)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要篩檢。   然而LDCT肺癌篩檢可能衍生以下風險,提醒民眾在決定做篩檢前應事前瞭解:   1.過度診斷的疑慮: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會診斷出惡化緩慢的肺癌,這些人就算不接受篩檢,終其一生亦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提早死亡,因此會有少數的比例屬於過度診斷、多治療。 2.假警訊的壓力:美國大型試驗指出,重度吸菸者接受LDCT篩檢,每4人就有1人為陽性,但每100位陽性個案中只約有4人診斷為肺癌,假警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3.輻射暴露的風險:LDCT肺癌篩檢平均一次的輻射線暴露約為1.5毫西弗,約為在臺灣1年的天然背景輻射量。   以上LDCT篩檢資訊,可進一步參考本署「我該不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手冊及影片。(連結網址:【手冊】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81、【影片】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798)     第四招 警訊早就醫   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   1.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 2.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 3.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 4.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 5.聲音沙啞 6.四肢關節疼痛 7.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   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1

  • 首次輸入Moderna公司COVID-19疫苗目前刻正在食品藥物管理署實驗室檢驗中

    文/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於5月28日晚間完成二批Moderna公司COVID-19疫苗共150,000劑之冷鏈查核與樣品抽取,目前刻正於食藥署國家實驗室檢驗中,目前市面上並無該產品流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0

  • TFDA Announces New Controlled Drugs Items

    文/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      摘要  The Executive Yuan has announced the addition of 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Butylpentylone and N-Butylhexedrone as Category three narcotics on July 27 , 2020. The Executive Yuan further announced the listing of Methyl-3-oxo-2-phenylbutyrate, Fluorophenylacetone and Methoxyphenylacetone as precursor ingredients of Category four narcotics on November 16 , 2020. While the aforementioned narcotics have no known medical application,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these substances are classified and list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OHW) as controlled drugs via announcement of the Executive Yuan on November 16 , 2020.     N-Butylpentylone and N-Butylhexedrone are synthetic cathinones;Methyl-3-oxo-2-phenylbutyrate can be refined into P2P (precursor ingredient for making amphetamine and methamphetamine), while fluorophenylacetone and methoxyphenylacetone can be refined into amphetamine type narcotics like fluoroamphetamine and methoxymethamphetamine. Cathinones and amphetamines ar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imulants that are highly addictive, and may produce toxicological reactions such as tachycardia, hypertension, hyperpyrexia, hallucination and paranoia.     The Taiw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TFDA) would like to remind institutions and companies keeping such controlled drugs to apply for controlled drugs registration license as per regulations, and to maintain records of daily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stocks, destruction, loss and inventory of controlled drugs at their business department and report them periodically. Institutions and companies wishing to use the aforementioned substances for medical or educational research must submit an application for use of controlled drugs to the MOHW. To avoid penalties, the application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 controlled drugs can be used.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30

  • 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病例,提醒民眾加強防蚊並按時攜幼兒接種疫苗

    文/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提供     疾病管制署25日公佈國內新增1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高雄市大寮區40多歲男性,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活動地以住家及工作地為主;5月5日出現頭痛症狀,自行服藥後症狀改善,5月8日因發燒就醫,隔日因高燒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入院後發現有失語症狀,5月10日通報,經採檢後確診。由於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鴿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其於住家周邊感染的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活動地周邊進行環境滅蚊及誘蚊燈懸掛等防治措施,同時加強對當地民眾之衛教宣導。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2021)年截至目前共2例確定病例,個案居住地分別為屏東縣及高雄市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環境;2017至2020年全國同期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4及0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惟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疾管署指出,國內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   疾管署提醒,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份的防蚊藥劑。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 為使精神照護機構安心、專心及全心抗疫 精神照護機構評鑑順延

    文/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提供     鑑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COVID-19)之疫情緊張,現階段為疫情能否控制之關鍵階段,考量精神照護機構(含精神科醫院、精神科教學醫院、精神復健機構及精神護理之家)應以防疫工作優先,為減少機構負擔,使機構更安心、專心及全心投入抗疫工作,爰已於110年5月20日公告調整精神照護機構評鑑辦理機制如下:   (一)今年及明年度(110及111年)精神科醫院評鑑及精神科教學醫院評鑑:停止辦理2年,評鑑合格效期亦配合展延。   (二)今(110)年度精神復健機構評鑑及精神護理之家評鑑:停止辦理1年,機構評鑑合格效期亦配合展延。   另衛福部籲請醫事人員,積極施打COVID-19疫苗,保護自我安全,降低疫情傳播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4

  • 各地方政府身心障礙證明諮詢電話

    文/衛生福利部 社會及家庭署提供       臺北市 (02)2511-2895   新北市 (02)295-97111   桃園市 (03)368-4368、03-3680711   臺中市 (04)222-89111轉38722   臺南市 (06)235-2978、06-2991111轉8063   高雄市 (07)337-3390   宜蘭縣 (03)9359-990轉3111、3116-3118   新竹縣 (03)550-0288轉2512   苗栗縣 (037)559-650、(037)559-649   彰化縣 (04)753-2367   南投縣 (049)224-3985   雲林縣 (05)552-2624   嘉義縣 (05)362-0900轉2207、2212   屏東縣 (08)732-0415分機5379   花蓮縣 (03)822-7171轉384、348   臺東縣 (089)340-720轉109、142   澎湖縣 (06)927-4400轉533   金門縣 (082)318-823轉67523   連江縣 (0836)250-22轉306   基隆市 (02)2426-2337、(02)2420-1122轉2235~2239   新竹市 (03)5351-560   嘉義市 (05)225-4321轉156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