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恐懼共有8筆結果

  • 沒跟上流行、沒看完限動就焦慮爆棚?你可能有FOMO心理!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如果要為現代年輕族群貼上標籤,你會怎麼下註解呢?手機不離身,分分鐘想打卡上傳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將自我價值寄託於社群互動的行為,其實並不少見,仔細想想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親友,或是你就有這種徵兆呢?社群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左右著我們每天的心情,有些人甚至私訊、留言一來就忍不住秒讀,這種過度關心社群互動的行為,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社群焦慮的漩渦。美國美國風險投資家兼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便針對此現象提出了新的名詞「FOMO」,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擺脫FOMO狀態呢?別再讓社群媒體過度影響你的情緒、作息,甚至人生觀了!     無形中被按讚數影響生活作息,你今天也FOMO了嗎?   當你看見手機有未讀訊息就手癢,右上角的小紅點好像在吸引著你去點開,不點就渾身不對勁?習慣在睡覺前將未讀訊息全部點開,不執行內心就會陷入重度焦慮?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參與朋友的話題?錯過聚會活動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經常覺得別人的生活比自己還要精彩? 如果你有以上情況,也許你已經陷入「FOMO」了。   「FOMO」又稱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錯失恐懼症、社群恐慌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FOMO反映著個體因為害怕離開社群,擔心邊緣化、成為局外人,因此對於錯失機會或無法參與他人活動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FOMO潛藏人類對於歸屬感的強烈需求   FOMO主要是在描述人們很害怕錯失社會大眾熱議的話題或行動,彷彿錯失近期爆紅的時事,就會成為社群邊緣人。FOMO 雖然是新興名詞,但並非由社群媒體產生的心理現象,從神經生物學來說,人類天生就可能有FOMO。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從以前網路還不普及,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人們就會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小道消息,難免會想「錯過某些事情可能很危險」或「這個我必須要知道」,因此大眾會普遍將目光鎖定在能激起眾人討論度的焦點。而在這當中,青少年是最可能有FOMO心態的群體,由於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通常尚未成熟,非常追求認同感,這是青少年人格養成的一個關鍵,而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互動變得更普遍、更多元,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外界消息的網路生態,也成為了青少年容易陷入社群焦慮的主因。     如何判斷是否陷入FOMO陷阱?十個徵兆要注意   派屈克.麥金尼斯在其著作中設計了一份自評問卷,可初步檢視個人是否正處於FOMO 狀態。問卷總共十題,每題可評1~5分,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分數大於3的人,便可能有FOMO的傾向。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這份測驗僅代表社群焦慮的指標和受到FOMO影響的程度,並非專業嚴謹的心理測驗,目的只是做為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過份依賴社群媒體,可能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     不再關注別人,學會關注自己,擺脫FOMO焦慮   綜上所述,造成FOMO的關鍵是因為我們缺乏判斷力、沒有自信,因此想擺脫FOMO,不一定要停止使用網路,網路只是讓我們在更新消息時變得非常快,但關鍵在於追蹤的帳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不妨從今天起只追蹤自己真正喜歡的帳號,讓我們在看完動態後能感覺到正向能量、感覺舒適,才會減輕FOMO帶來的影響。   再來是避免單向關注,當我們一直看到別人刻意經營出來的美好人設,我們會以為所有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對此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千萬要記得在社群當中避免單向關注,主動與他人交流,正向的互動有助於增加心理的豐沛度,從單向轉變為雙向,會改善非常多FOMO心態,心裡的焦慮就會得到安全感與穩定。     主動接納自身內心感受,成為自我需求的主人   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所有我們觀看出去的內在感受,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所有的焦慮感受,回到最根本的核心,有可能是因為自我內心有一些非常疲勞、無力、很深層的負面感受,當我們正視這些負向訊號的需求,才能夠避免FOMO的情形。   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去參與班級上、朋友圈正在討論的話題,好像會讓自己成為邊緣人,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直言,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邊緣人,邊緣人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代名詞,而是表成人應該要成為掌握自己內心感受的主人,當我們回到自我照顧需求這條線上時,FOMO的症狀才會越來越輕微。   如果周遭親朋好友陷入FOMO焦慮,又該怎麼辦呢?一味的對他講道理,或強硬地斷網並非上策,與其排斥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或許學習與之共處是更實際的方法。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去關注看看他的需求是什麼,可能他很渴望你的一個問候,而你的一個互動就能讓你們從單向連結變成雙向互動,讓彼此的情緒、互動,變得越來越舒服自在。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11

  •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斷訊》,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沒有網路的末日世界,身處現代社會,三不五時就在滑動態、查看Line,甚至撥空學跳「科目三」、「滑步舞」的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果失去了便捷的網路,又該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隨著網路的普及,社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型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人手機不離身,訊息亮起就想秒讀、相當在意自己的動態按讚數、隨時追蹤最新的流行趨勢……這些過度在意社群互動的狀況,可能已經陷入所謂的「FOMO」中,特別是人際關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特別嚴重,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狀態呢?來看看Ariel怎麼說!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什麼是FOMO? 01:22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 03:27 如何擺脫FOMO焦慮?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8

  • 聽到「這些聲音」就覺得煩躁!恐音症原自大腦功能喪失?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一般人對於某些特定的雜音可能沒什麼感覺,像是聚餐時大家吃飯的咀嚼聲、指甲刮到黑板聲、鐵湯匙或鐵筷子刮到便當盒的聲音、機械鍵盤敲打聲、原子筆不間斷的按壓聲,這些特定的日常雜音雖然煩人,但好像也只比平常多些吵鬧,但同樣情況在恐音症的人聽來,卻是幾百倍的痛苦,不僅會噁心想吐,嚴重點甚至會引起負面情緒,想傷害別人,甚至於傷害自己。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有些苦於恐音症的人可能會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去避免這些聲音,但也影響了日常工作與社交,同時也影響身心健康。恐音症到底是什麼,是心理障礙還是大腦問題?又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夠調適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議題,也幫助自己與家人朋友脫離聲音魔咒。     原來這些細小的「聲音」,會導致情緒失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嘴巴不會閉起來,旁若無人進食發出咀嚼吞嚥聲的人;又或是在開放式辦公室,眾人此起彼落各式型號不同鍵盤敲打而來的不規則聲響;還是隔壁同學解題卡關,原子筆按個不停的聲音。四周的雜音讓自己越來越難專心,情緒也慢慢失控感到焦躁憤怒,甚至想逃離現場,你也曾經有這種情況嗎?   被雜音煩到發怒,聽起來好像匪夷所思,但世界上真的有這一群「恐音症」的人,因為雜音的困擾而情緒失控,甚至為了避免雜音而足不出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雖然在台灣的精神醫學上 (DSM-5)恐音症還沒有被明確診斷,但確實有一群人為此所苦,重複的聲音其實都會引起神經大腦系統裡的「戰與逃」反應,而且會非常強烈,甚至會使人想逃離現場原地登出。   一般人聽到上述的聲音,可能只會覺得煩躁,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恐音症的人會從這些煩躁情緒,昇華到憤怒,甚至可能會想要攻擊別人或是傷害自己;有一些人會噁心到想吐,更嚴重一點則是有自殺毀滅傾向、違反理智的行為反應。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原來是腦部「這構造」缺失   恐音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在我們所有的情緒中,包含慾望、驕傲、自卑、內疚……等社會性情緒,都是由腦島發出,科學研究裡從 FMRI 腦造影中發現,恐音症的人腦島會特別容易發亮,前額葉會輸出理智、傳遞我是有理性的訊號,這個理性就會告訴我們這些聲音其實是無害的,所以當我們為瑣碎的小聲響而感到厭煩時,前額葉就會告訴我們這是那個人的特殊行為,並不會傷害到我們,我們離開就好,不需要發怒,甚至攻擊別人。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解釋,但是恐音症的人因為前額葉與腦島間的傳輸路徑受到影響,前額葉功能喪失,所以腦島會一直發亮,受情緒影響而感到痛苦,產生負面行為,像是暴躁易怒、噁心想吐,或是產生自殺傾向。   很多時候恐音症的人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進而可能會演變成透過足不出戶來阻隔噪音成因,避免那些聲音影響情緒,但這真的是好方法嗎?     受聲音所苦的人,如何調適及治療?   認知治療普遍來說應用在心理諮商與治療方面,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利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與過去傳統找出內在成因,這與需要經過多次面談與分析的心理治療不同,它主要針對當下實際的感知,藉由影響患者的想法,來緩解不適應狀態,並改變原先負面不適當的想法,由於應用範圍廣泛,成為近代心理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解讀事情的方式。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舉例,在恐音症的人身上,我們可以創造新的連結,例如吃東西的時候,聽到別人的咀嚼聲就很不舒服,可以在患者身心都穩定且自在的狀態下,讓他聽到他可以接受聲音的秒數、頻率、音量等人為可控的數據,將這些全部統整起來後,並在各個變項上調整,讓患者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去測試能承受的最高閥值,再提供大腦新的連結,比方說食物的香味,患者在聽到聲音後聞到香味,可能就會覺得噪音沒有那麼的討厭。一次一次建立新的連結,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時就要馬上停下,並進行放鬆的舒緩、身體照顧練習,這部份也是考量到我們不可能每次都馬上逃離現場,治療當中學習放鬆也是一種幫助。   當然有些人他每天上班都會遇到比較日常性的困擾,在精神科也會由醫師開立輔助藥物,幫助患者渡過整個治療歷程。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雖然無法說逃就逃,但有些人會藉由戴耳機來轉移注意力,有些人則會透過冥想或是放鬆身體訓練,來讓自己的專注力回到身體的此時此刻。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找些喜歡的影音、圖文,這些可以馬上感到愉悅情緒的東西,就能幫助自己在惱人聲音出現時分散注意力,這樣的轉換是很有機會讓失控、憤怒的情緒下降到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訓練你的大腦,重新發展適當的對應方式   人類的大腦神經有相當的可塑性,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神經具有學習性,可以透過練習、心理治療、心態上的轉換來幫助我們去面對不可控的憤怒情緒,也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服用輔助性藥物幫忙,多方管道下都可以得到很大的調適。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些聲音沒什麼,只是比平常多一兩倍的吵鬧,但對恐音症的人來說卻是幾百倍的痛苦,所以在了解恐音症後,也希望社會大眾對於這項病症,能夠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隋棠與鄰居的噪音糾紛!真的有對特定聲音敏感的「恐音症」?聽覺過敏原來要看醫生? 影片|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2.06

  • 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恐音症=聽覺敏感?聽到小雜音就抓狂!原來是腦部「這部位」功能喪失?   平日公司同事敲鍵盤的聲音,聽著聽著就情緒大爆炸,放假聽到樓上小孩蹦蹦跳的聲音,就突然覺得滿肚子火,這些旁人可能覺得無所謂的聲響,對於恐音症的患者來說卻分分鐘都是折磨。症狀嚴重者,甚至光看到特定畫面都會覺得相當痛苦,到底該如何幫恐音症患者來緩解症狀,恐音症又能不能治得好呢?跟著Ariel聊心室一起來認識恐音症吧!(本影片有做貼心處理,也適合恐音症的患者觀賞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0 什麼是恐音症? 01:23 恐音症患者會出現的日常表現? 01:44 造成恐音症的原因是什麼? 02:39 恐音症該怎麼調適及治療?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影片|夏天也有季節性憂鬱?判斷關鍵「看這點」!藝術治療超紓壓,隨意創作也能治心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02

  • 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韓國首爾上週末10月29日晚間,著名景點梨泰院湧入超過10萬人,歡慶萬聖節活動。誰都沒想到這麼一個熱鬧的節日,位於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外,竟有一處巷弄,發生推擠致死意外,人擠人、擠死人,成為超過156位死者的斷腸路。     群聚效應埋下意外導火線,死亡巷道湧進上千人流,推擠意外瞬時發生   梨泰院鄰近美軍基地,常有外國人士出沒,形成了此地特殊文化,吸引每年眾多遊客前往萬聖節活動,又是著名約會地點,經常許多民眾前往慶祝;今年萬聖節更是南韓第一次口罩解封後的節慶,自然湧入大量人潮,從地鐵出站後就開始壅塞。   意外發生在晚間10點多,現場派出超過400名以上警力與消防救護隊伍前往救援並疏散人群,但仍因死傷者多半為推擠導致胸腹腔窒息乃至出血的緊急狀況,現場沒有救援設備,且幾乎無法從人群中運送出窒息患者。人群都擠在一起毫無空隙,即便有許多路人勇敢捲起袖子做CPR協助救援,但仍多半回天乏術。     照片來源:TANJUNG/AP 攝影師:LEE JIN MAN     急性創傷壓力影響現場民眾,令恐懼放大數倍,罪惡感纏身   從網路社群眾多網友提供的現場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滿地的死者與正在接受CPR的傷者。在推擠過程中,旁邊的人尖叫吶喊,窒息者可能就在身邊死去,哀戚的畫面令人恐懼。集體面對死亡恐懼的情況下,倖存者很有可能患上PTSD壓力創傷症侯群,也是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同時,目睹悲劇發生的人們,包含現場救難人員與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以及因媒體傳遞,透過新聞媒體觀看相關事件的民眾也可能受到創傷,這樣類似感染受害者感受的創傷,統稱為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或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替代性創傷不是指單一事件的創傷,它是對於一個過程,包括我們如何被影響,以及對這些影響所產生的反應與防衛機制,例如感同身受的悲痛、憤怒、麻木與失落感,影響助人者的自我認同、價值觀、心理需求、信仰、以及個人記憶等。若發生這樣的狀態卻持續不察覺與適當因應,可能進一步導致憂鬱、焦慮以及身心耗竭。     照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攝影師:CHANG W. LEE     替代性創傷陰影壟罩生還者,自我厭棄與懷疑   替代性創傷的影響包含注意力低落、精神萎靡、頭痛、胃痛、食慾不振、易受驚嚇、失眠、做惡夢等類似高度壓力的反應。在心理方面出現強烈的負向情緒,例如憂鬱、無助、愧疚、罪惡、憤怒,質疑社會公義等。   同時也會出現罪惡感、自我懷疑、對社會悲觀、不信任、或是喪失同理心;這段時間可能出現易哭、易怒、難以忍受強烈的情緒、焦慮不平靜的狀況;一旦超越負荷可能轉變成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   其實,若能透過心理急救的介入方式,能緩解創傷初期的症狀;可請求親密家人、好友陪伴;傾聽當事人需求給予適當協助、不過度詢問事件細節、盡量避免接觸刺激新聞畫面等等。     照片來源:新華社     災難後的心理重建的,陪伴與放鬆,幫助初期創傷釋懷   出現替代性創傷的民眾,由於比較創傷當事人所顯現出的症狀較微弱,容易被忽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大量陪伴,讓傷者走出這次關卡,若是在溝通時感到不安,也可求助醫師或心理諮商協助。   在面對心緒不寧時,可練習腹式呼吸來幫助放鬆,也使得自己更容易入眠保持睡眠品質,持續維持生活平衡,珍惜當下;也可藉由這次的意外衝擊重新排序人生價值,同時不要放棄接觸社會,建立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彼此陪伴,走出創傷枷鎖。       延伸閱讀 文章|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1

  • 只要暗戀者回應愛意,就會對他失去興趣?一起來了解「性單戀者」內心的矛盾拉扯!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只要暗戀者回應愛意,就會對他失去興趣?一起來了解「性單戀者」內心的矛盾拉扯!   我喜歡你!但你不可以喜歡我!世界上存在著這麼一群看似矛盾的人,會在知道暗戀的人也喜歡自己後,立刻覺得不喜歡對方,甚至會產生噁心的感覺,但這是為什麼呢?這種「性單戀」的狀況會持續一輩子嗎?難道他們只能光棍一輩子嗎?今天美醫誌邀請了林佳瑾心理治療師來為我們解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2 「性單戀者」會有的行為? 01:24 什麼是性單戀? 02:33 可能會性單戀形成的原因是? 04:32 Ariel給性單戀者&性單者的追求者們的一些建議 08:09 Ariel在臨床遇過的性單戀者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影片|「我沒那麼好」不值得被稱讚?帶你揮別冒牌者症候群,找回自信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22

  • 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 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男女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改善外觀美貌,已是一件普遍的事。然而,有人願意砸大錢,一整再整,國際上就曾發生過度整形或重複整形,導致毀容或死亡的案例。中國年僅十六歲的網紅自十三歲起經歷整形手術上百次,即使整形手術會有風險,卻欲罷不能、停不下來!成癮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美醫誌帶你認識難以抗拒的癮,別讓成癮整形誤了美麗,也傷害了身心健康。     「美」該由誰來定義?   由大陸女星趙薇所監製的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首集《魔鏡》內容即講述現代女性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故事,在這個看重顏值的年代,容貌美醜已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標準,當被他人認定你長得美,你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反之,若被判定你長得醜,他人的言語會讓你變得痛苦、自卑,因而對容貌產生焦慮感。但並非人人都有著能夠與美麗自信劃上等號的姣好容貌,因此為了讓容貌看起來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就會採用化妝手法或是選擇醫美整形手術去做調整。       圖片來源:微博@騰訊視頻聽見她說     但使用化妝或是醫美整形就可以減輕容貌為你帶來的焦慮症嗎?在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年幼肥胖遭到霸凌,做了整形手術,成為人人稱羨的校園女神,卻也因為整形讓她擁有人工美女、整形怪物的稱號,變美的同時,其內心更需要去承受外界的言語霸凌,究竟愛美有沒有錯呢?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有關,屬強迫症,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   愛美不是錯,適度的愛美都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效果。因為沒有完美無暇外貌,所以美顏相機、濾鏡功能大放異彩,基本上已成為大家手機裡的標配。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也能有效改善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多次整形者,一次又一次的歷經整形手術,還是無法達到自我滿意,只能無限循環的進行整形。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期待自己變得完美,而採用整形手術的人,有些人是為了解決現實事物,但透過多次整形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可能是受到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焦慮症、社交恐懼…等。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有關,患者過於放大或執著於自我察覺身體某些特定缺陷,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而造成日常功能障礙。「身體臆形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屬於強迫症的類別,通常會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高達九成的人患有憂鬱症,七成的人患有焦慮症,也會造成強迫的行為。現在精神醫學並未將它劃分成先天或是後天原因,需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共同評估。有些患者可能是先天基因造成容易焦慮的狀況,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加上後天抗壓力較低,先天生物脆弱性強烈,就容易導致類似症狀出現。     心理壓力及心理受創,易造成情緒焦慮,誘發成癮行為   在心理影響層面,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有些事物容易成為上癮的原由,例如酒精成癮、購物成癮、性成癮或整形成癮…等,大多是心理壓力或是心理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事件,投射在某種物品或行為上,以減緩心理上的痛苦,減少情緒焦慮。成癮的患者會透過某種行為來緩解當下焦慮,利用重複的行為降低內在的焦慮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在重複某種行為後而忘卻原始原因,而成為儀式化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喜歡整形的上癮程度並沒有程度之分,雖然網路上有分成單純想美容變漂亮類型、外貌缺陷型、敏感多疑型、或是要求過高型…等,但精神醫學手冊(DSM)未對上癮行為的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可透過自我檢示方式察覺是否有上癮狀況—檢測接受整形行為後生活或情緒上是否有受到主觀性的改善,例如,在整形之後,主觀上是否覺得生活變得美滿又幸福?若整形手術後,自我愉悅感在短期內即消失,且焦慮感愈來愈高,急切的需要再進行整形手術,還會伴隨胸悶等生理反應,就可能是整形成癮了。     並非人人都有強迫症,緊張時也易產生類似的重複動作   每個人在緊張狀況下,可能會出現特定的反覆動作或行為,但並不構成強迫症。強迫症定義需包含持續足夠的時間,及造成重大功能的損失。嚴重者會影響生活作習,例如無法正常就學、正常上班。日本就曾出現案例,患者認為自己身上有某種難聞的味道,導致患者離群索居,閉不出戶。   強迫症主要由「意念」及「行為」構成,有某種意念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緩解焦慮。臨床上強迫症表現出來的類型眾多,例如:勤洗手、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關好、瓦斯是否關好…等,性行為後的不潔感,需重複洗好幾次澡,而造成皮膚受傷,都是強迫症的行為表現。     雙管齊下—心理及藥物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進行探索,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個人角色或是生活功能,也能搭配藥物進行緩解。成癮者或是符合身體臆形症診斷的患者,常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使用抗憂鬱症藥,能有效減緩症狀。若患者造成人際關係困難或社會功能受損時,需提早就醫治療。           繁忙的生活步調,容易讓現代人產生情緒壓力,心理學家林佳瑾建議深層探尋內在的需求及議題,若僅用外在行為緩解焦慮只會擴大症狀。學習覺察自我情緒,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的時間及空間與情緒共處,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外在的壓力。成癮行為是為緩解自我焦慮的一部分,出現成癮行為的患者較難察覺自我狀態,身為家人及朋友請保持溫柔的態度,並陪伴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遠離成癮糾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9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