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精神共有31筆結果

  • 你家也有「厭世老男人」嗎?盤點男性更年期症狀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更年期不是女性通病,其實男性也有更年期,尤其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加上飲食習慣不佳,甚至可能在20多歲就會面臨更年期的症狀,其原因是由於體內睪固酮低下不足,讓更年期提早來報到。當你發現老公最近「性」趣缺缺,脾氣暴躁,看什麼都不爽,或是爸爸越來越會碎唸,對家中大小事都囉哩囉嗦,或許要約他們來場健康檢查,盡早尋求醫師專業協助,讓討厭的更年期症狀能夠緩解。     性情突然大變?原來是男性更年期來報到   男性更年期乍聽之下是中老年疾病,但根據這些年來的醫學調查,發現男性更年期的年齡有日漸往下降,甚至有20多歲的患者出現男性更年期的例子發生。   造成男性更年期的主要原因,在於體內睪固酮低下不足。泌尿科醫師鄭斌睿指出,睪固酮是男性的荷爾蒙,它從我們青春期之後開始大量分泌,但男性發生更年期時,並不是全部的荷爾蒙全部消失,而是睪固酮一點一點地減少,所以通常男性會在將近40歲左右會慢慢進入所謂的男性更年期,所以它的症狀表現是隨著時間累積越來越明顯,不會那麼的立即而明確,但現代人長時間飲食不均衡,偏向高熱量、高油、高糖飲食,加上常接觸3C產品,導致運動量減少,種種因素讓更年期慢慢往年輕化的趨勢前進,可能在40歲以前就已經有更年期的情況。     男性更年期症狀有哪些?自我評估量表檢測   既然男性更年期的年齡層越來越低,那該如何留意自己是否有相關徵兆呢?鄭斌睿醫師表示,可以透過以下這份由美國聖路易大學所設計,有關老年男性睪固酮低下的自我問卷量表,來檢視自己是否已經有更年期的症狀,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鄭斌睿醫師提醒,若在作題時,發現第1或第7項關於性慾方面的題目已經打勾,就算只有1個勾,也代表已經潛在進入男性更年期;而其他的問題累積若有3個勾,也代表有可能進入男性更年期。除了這份問卷,世界衛生學會也指出,若是有肥胖問題,如腰圍超過90公分或身體質量指數大於24者,抑或是患有第二期糖尿病者,也建議檢查是否有低睪固酮、進入男性更年期的情況。   若已經有更年期情況,要怎麼緩解呢?第一個就是控制體重。鄭斌睿醫師指出,肥胖時體內的脂肪會消耗掉睪固酮,導致睪固酮消耗非常快,患者也會很快進入所謂的更年期,因此控制體重就變得非常重要,必須從低油、低鹽、低熱量開始,同時搭配規律運動,運動的強度達到中強度及其以上的為主,1週超過4天,每次超過30分鐘,而且在運動途中心跳要超過100的持續性運動。鄭斌睿醫師提醒,大概是在運動當下若與人說話,會有點微喘,這樣才是算是中強度運動,透過一個規律運動消耗掉脂肪後,會讓睪固酮比較不容易下降,甚至很有可能製造新的睪固酮。   除此之外,鄭斌睿醫師也提醒民眾不要熬夜,每天睡足7~8小時,最好晚上11、12點之前就要睡覺,因為腦下垂體會分泌所謂的黃體激素,黃體激素會在我們睡眠的時候大量分泌,當黃體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睪固酮不足,其他像是戒菸、不要酗酒等生活習慣也要注意。   最後則是學會減壓,由於壓力荷爾蒙會造成肥胖,壓力荷爾蒙跟睪固酮其實是負相關的,所以當你的壓力荷爾蒙長期處於高產能的情況,也會造成睪固酮一直往下掉,上不來。     男性荷爾蒙的治療方式?簡單多樣,不要諱疾忌醫   ● 口服 (健保給付)   口服劑裡面含有甲激睪固酮,鄭斌睿醫師表示,這是目前健保唯一給付的,也是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一些成藥常常會帶有的成份,不過甲基睪固酮本身含有肝毒性,不建議使用,建議可用Restanol 的成份配方,它是經由淋巴系統進入體內,一天使用兩次,最好是搭配高油脂比較好吸收。     ● 塗抹凝膠 (目前普遍使用)   目前主流使用的還是以凝膠或是針劑為主, 鄭斌睿醫師指出,塗抹凝膠有鋁箔包,或者是含有1罐罐裝的;鋁箔包就是1天吃滿1包,而罐狀的則是次手壓2次,就可得到足夠的濃度,一天只要塗抹1次即可,建議最佳塗抹部位為肩膀兩側肌膚、兩隻手的手臂外側、下腹部以及大腿內側,塗抹的時間則盡量選在早晨的時間最佳,因為睪固酮的分泌在早上是8~12點是最強的。     ● 噴鼻凝膠 (目前普遍使用)   隨著技術的發展,後來也衍伸出鼻子噴的凝膠,但由於台灣空氣比較不好,鄭斌睿醫師提醒,噴之前要注意清潔一下鼻子,噴一下在鼻子,噴完再按壓1下到鼻子,可以幫助提高吸收效率,早晚各1次,間隔6小時;左右兩邊各噴1次,1天噴4回,這樣總共4次。     ● 注射睪固酮   睪固酮注射的方式也是很多人的選擇,鄭斌睿醫師表示,注射治療是3個月打一次的長效期針劑,使用的安全性與耐受程度也相當不錯,只是在施打第1針後的1.5~2個月,要再打1針加強,之後3個月打1針,此外也有台製的一些比較短效期的肌肉注射針劑,但這些針劑的濃度起伏會比較高,且短效期肌肉注射針劑,在體內比較不容易維持濃度,會有紅血球增生的副作用,這是必須特別注意的,治療前要先與醫師進行詳細溝通。     把握黃金治療期,不被男性更年期綁架   除了上面說的睪固酮製劑,鄭斌睿醫師提到,也有非睪固酮製劑,不過這些非睪固酮製劑其實都屬於非適用症使用,研究顯示它確實夠提高血液裡頭的睪固酮濃度,但它的使用時間一般都不到半年,而且使用人數少,樣本數少,建議還是使用睪固酮製劑為主,對治療與健康都比較有保障。   世界衛生學會指出,人們年輕時的睪固酮數越高,進入更年期後掉下來的幅度會較小,而且掉下來的數據也會比較慢,所以趁年輕把身體養好,遇到更年期症狀盡早就醫,其實男性更年期並不可怕。         諮詢醫師:鄭斌睿醫師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高雄榮總外科部住院醫師 高雄榮總外科部泌尿外科住院醫師 高雄榮總泌尿外科總醫師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屏東東港安泰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劉光雄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七賢高美泌尿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雷射除鬍可以一勞永逸?醫師親授「刮鬍7步驟」防止毛囊炎!別再隨便對待你的刮鬍刀! 影片|老爸脾氣差、老公性慾低,突然「變了一個人」?盤點男性更年期症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0.10

  • 老爸脾氣差、老公性慾低,突然「變了一個人」?盤點男性更年期症狀!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老爸脾氣差、老公性慾低,突然「變了一個人」?盤點男性更年期症狀!   一般大眾對「更年期」的認知,普遍都認為這是女性才會遇到的狀況,但原來男性也會有更年期!特別是現代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飲食習慣不佳,甚至有22歲男大生年紀輕輕便有睪固酮不足的問題,更年期提早來報到!美醫誌這次就要來提醒男性觀眾不要忽視更年期的症狀,有狀況要盡早就醫尋求專業幫助,女性觀眾也別忘了多多關心、留意身邊的男性是否有睪固酮低下的情形,不要只是一味的苛責對方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9 男性更年期大約幾歲開始會出現? 01:19 男性更年期徵兆 02:22 怎麼緩解男性更年期會遇到的狀況? 03:29 男性更年期治療方式介紹 03:42 睪固酮製劑治療:口服 04:10 睪固酮製劑治療:塗抹凝膠 04:38 睪固酮製劑治療:噴鼻凝膠 04:55 睪固酮製劑治療:注射 05:30 非睪固酮製劑 05:47 醫師貼心小提醒       諮詢醫師:鄭斌睿醫師 學經歷: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高雄榮總外科部住院醫師 高雄榮總外科部泌尿外科住院醫師 高雄榮總泌尿外科總醫師 高雄榮總屏東分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屏東東港安泰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劉光雄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七賢高美泌尿科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雷射除鬍可以一勞永逸?醫師親授「刮鬍7步驟」防止毛囊炎!別再隨便對待你的刮鬍刀! 影片|啤酒肚測試原來要「躺著看」?4種肥胖類型,來看你是哪種胖!抽脂手術超詳細懶人包來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7.31

  • 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韓國首爾上週末10月29日晚間,著名景點梨泰院湧入超過10萬人,歡慶萬聖節活動。誰都沒想到這麼一個熱鬧的節日,位於梨泰院漢密爾頓酒店外,竟有一處巷弄,發生推擠致死意外,人擠人、擠死人,成為超過156位死者的斷腸路。     群聚效應埋下意外導火線,死亡巷道湧進上千人流,推擠意外瞬時發生   梨泰院鄰近美軍基地,常有外國人士出沒,形成了此地特殊文化,吸引每年眾多遊客前往萬聖節活動,又是著名約會地點,經常許多民眾前往慶祝;今年萬聖節更是南韓第一次口罩解封後的節慶,自然湧入大量人潮,從地鐵出站後就開始壅塞。   意外發生在晚間10點多,現場派出超過400名以上警力與消防救護隊伍前往救援並疏散人群,但仍因死傷者多半為推擠導致胸腹腔窒息乃至出血的緊急狀況,現場沒有救援設備,且幾乎無法從人群中運送出窒息患者。人群都擠在一起毫無空隙,即便有許多路人勇敢捲起袖子做CPR協助救援,但仍多半回天乏術。     照片來源:TANJUNG/AP 攝影師:LEE JIN MAN     急性創傷壓力影響現場民眾,令恐懼放大數倍,罪惡感纏身   從網路社群眾多網友提供的現場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滿地的死者與正在接受CPR的傷者。在推擠過程中,旁邊的人尖叫吶喊,窒息者可能就在身邊死去,哀戚的畫面令人恐懼。集體面對死亡恐懼的情況下,倖存者很有可能患上PTSD壓力創傷症侯群,也是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同時,目睹悲劇發生的人們,包含現場救難人員與受難者身邊的朋友、家人等,以及因媒體傳遞,透過新聞媒體觀看相關事件的民眾也可能受到創傷,這樣類似感染受害者感受的創傷,統稱為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或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替代性創傷不是指單一事件的創傷,它是對於一個過程,包括我們如何被影響,以及對這些影響所產生的反應與防衛機制,例如感同身受的悲痛、憤怒、麻木與失落感,影響助人者的自我認同、價值觀、心理需求、信仰、以及個人記憶等。若發生這樣的狀態卻持續不察覺與適當因應,可能進一步導致憂鬱、焦慮以及身心耗竭。     照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攝影師:CHANG W. LEE     替代性創傷陰影壟罩生還者,自我厭棄與懷疑   替代性創傷的影響包含注意力低落、精神萎靡、頭痛、胃痛、食慾不振、易受驚嚇、失眠、做惡夢等類似高度壓力的反應。在心理方面出現強烈的負向情緒,例如憂鬱、無助、愧疚、罪惡、憤怒,質疑社會公義等。   同時也會出現罪惡感、自我懷疑、對社會悲觀、不信任、或是喪失同理心;這段時間可能出現易哭、易怒、難以忍受強烈的情緒、焦慮不平靜的狀況;一旦超越負荷可能轉變成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等。   其實,若能透過心理急救的介入方式,能緩解創傷初期的症狀;可請求親密家人、好友陪伴;傾聽當事人需求給予適當協助、不過度詢問事件細節、盡量避免接觸刺激新聞畫面等等。     照片來源:新華社     災難後的心理重建的,陪伴與放鬆,幫助初期創傷釋懷   出現替代性創傷的民眾,由於比較創傷當事人所顯現出的症狀較微弱,容易被忽略,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大量陪伴,讓傷者走出這次關卡,若是在溝通時感到不安,也可求助醫師或心理諮商協助。   在面對心緒不寧時,可練習腹式呼吸來幫助放鬆,也使得自己更容易入眠保持睡眠品質,持續維持生活平衡,珍惜當下;也可藉由這次的意外衝擊重新排序人生價值,同時不要放棄接觸社會,建立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彼此陪伴,走出創傷枷鎖。       延伸閱讀 文章|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1

  • 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台灣本月地震不斷,除了18日台東縣池上的6.8強震,19日花蓮縣卓溪鄉也發生5.9的有感地震,許多餘震和災情也讓民眾感到惶恐不安,甚至產生「晃動幻覺」,感覺隨時都有地震在發生,提心吊膽下一次強震的來臨,這種災難後常見的情緒反應究竟該如何緩解?如果你身旁有親友的心理健康出現狀況,我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地震後常有「天搖地動」的幻覺?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指出,在面臨天災人禍等重大事件後,可能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若超過一個月則可能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易怒、過度警覺、失憶、易受驚嚇、惡夢、失眠、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等情緒,或者是想逃避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患者會不受控制地持續回想過去的創傷畫面,讓創傷事件時的想法與情緒不斷出現,因而陷入不斷的循環中。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 TR),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如下:   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 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兒童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麻木的反應。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份,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持續過度警醒。例如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此障礙總期間超過1個月。 造成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若壓力事件後6個月才出現上述症狀,則屬於延遲發作型。 發病的原因:一般是遭逢極度的創傷事件,加上個人本身體質的雙重影響所致。可能與先天遺傳基因、個性特質、後天環境、過去創傷的經驗都有關係。   一般人在遭受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後,就可能會有悲傷、失眠、長期處於生氣狀態的徵兆。衛福部表示,通常人們對創傷事件的反應會在數月後自然改善,不至於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但如果持續過長、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尋求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員幫助,並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總是擔心地震再臨?如何排解自己的不安情緒?   歷經地震災害或深受恐怖景象影響的民眾,往往會因為擔心地震再次來臨,所以對晃動和聲響特別敏感,也容易過度焦慮、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公佈的「災難心理重建Q&A」建議,可參考下列的因應方式,幫助自己渡過災難造成的影響:   與信任的他人交談或花時間相處以獲得支持。 從事正面的活動(如運動、嗜好、閱讀)轉移注意力。 足夠且適當的休息、攝取健康的飲食。 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追憶已去世的所愛者。 專注於你現在實際上可以做且有助於改善狀況的事。 使用放鬆技巧。(呼吸練習、冥想、安定自我的話語、放鬆肌肉) 參與支持團體。 持續數次長時間(至少20分鐘)書寫災難相關的想法與感受。 寫日記。 尋求諮商。   除了上述方法外,衛福部也有免付費的專業心理諮商服務「1925安心專線」,接線人員提供心理諮詢、自殺危機處理等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工作,取其「依舊愛我」的諧音,可使用市話或手機直接撥打。想要了解更多心理諮商資源,也可以透過「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查詢各地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聯絡方式。     用尊重、同理的態度面對PTSD,讓這個世界更加溫柔   近來全台地震、餘震不斷,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照觀察台灣確實可能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呼籲民眾做好防震的準備。在心理方面,民眾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恐怕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未能排除壓力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人度過災難造成的影響呢?   對此衛福部建議,可以與當事人討論,並鼓勵他主動從事上述列舉的因應方式,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改善適應與身心狀態,也可以提醒他不要逃避社交、過度投入工作、長期接觸過量的菸酒等這些可能妨礙適應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主動陪伴與傾聽當事人的內心想法,若對方想述說災難創傷時,記得要保持尊重、同理的態度聆聽,不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他人身上。當然,鼓勵當事人持續述說與災難相關的情緒感受雖然也有幫助,但述說過程中可能增加情緒不適,首要條件仍應尊重對方的意願與身心狀態。如果發現對方有就醫的需求,也可以鼓勵、陪伴他就醫。     熟記心理安定五字訣,擺脫焦慮的內心陰影   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全台有感強震不斷,民眾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這時不妨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Steven Hobfoll)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來舒緩情緒,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1. 安:促進安全感(safety) 面對突發且未知的事件,我們往往會有不安、失控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著重提升身體與心理的安全感及舒適感,留意並確保所在環境的安全性,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例如新聞報導或相關社群等,降低因災害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   2. 靜:促進穩定與平靜(calming) 為了平衡我們的身心狀態,應該盡量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降低強烈的身體反應與情緒波動,例如靜坐、聽音樂、做瑜珈、泡熱水澡等,減少創傷對睡眠、飲食等日常生活的影響。   3. 能: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pers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產生「我有能力做到」的自我效能感,增進抗壓的能力,並改善災後的無助感及挫敗感。例如設定一個可以實際達成的目標,將大目標切成小目標,在逐步達成的過程中累積成就感和重建控制感。   4. 繫:促進聯繫(connectedness) 透過網路、電話等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繫,尋求他人的陪伴及支持,分享內心感受與想法,使自己的情緒能夠被他人理解、接納,從中了解自己的經驗可能並不罕見。此外,也可以參加需要貢獻心力的社福活動,例如重建鄰里社區、學校與任何促進他人安適或福祉的行動。   5. 望:灌注希望(instilling hope) 保持樂觀、希望,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有助於災後的正向適應。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pfbid02NUzeUNqE6BUJ9BQJBr2puDrUKQahidWSmRSnTTVjtLTgajAAYiJEEHf5RZTJFDBFl 2.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334-618-107.html?fbclid=IwAR3Uk1Wgvcj4lz85A9E6WRUjT6Hxau04z1JD5SA3giQ4NhagqR-uzRabycg 3. https://www.typc.mohw.gov.tw/?aid=512&pid=0&page_name=detail&type=0&iid=137 4. https://tw.news.yahoo.com/%E9%80%A3%E7%BA%8C%E6%9C%89%E6%84%9F%E5%9C%B0%E9%9C%87-%E5%B0%88%E5%AE%B6-%E5%B7%B2%E9%80%B2%E5%85%A5%E5%BC%B7%E7%83%88%E5%9C%B0%E9%9C%87%E9%AB%98%E9%A2%A8%E9%9A%AA%E6%9C%9F-003740783.html 5.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802080005/ 6. https://www.facebook.com/1645481325674458/photos/a.1649506165271974/1649506265271964/?type=3 6.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6%9D%B1%E9%A4%98%E9%9C%87%E9%80%BE-50-%E8%B5%B7%E5%85%A8%E5%8F%B0%E6%9C%89%E6%84%9F-%E5%BC%B7%E9%9C%87%E9%87%80%E7%81%BD%E5%AE%B3%E9%A0%BB%E5%82%B3-5%E5%AD%97%E8%A8%A3-075316383.html     延伸閱讀 文章|《火神的眼淚》醫護專業用語特輯!張志遠有PTSD?徐子伶是EMT-P?別再只聽得懂CPR和AED!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9.20

  • 進行心理諮商前一定要注意這些事!免費諮商資源怎麼找?24小時專線看這裡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也許會感到悲傷、心情低落或情緒不穩,嚴重者可能會有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等情緒疾病,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些人透過與親朋好友的傾訴溝通,心情即能獲得緩解,然而有些人卻無法得到內在壓力的釋放,負面的信念在身體裡日積月累的沉積壯大。如果你有相關的情緒困擾,不妨可以試試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協助,或許能夠找到一個適當的陪伴,與你一起走到安定心靈的出口。     「諮商心理師」是什麼?誰需要諮商?   即使是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到院所看精神科或身心醫學科門診,仍會讓有些人難以啟齒或覺得羞愧,但是在充滿壓力、步調快速的社會模式下,你是否也感覺很難找到一個喘息的機會?隨著近來社會大眾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視提升,「諮商心理」也越來越普及化了,但究竟什麼才算是「諮商心理」呢?   如果認為諮商心理師只是與個案聊聊天,和親友聊天一樣,那就錯囉!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聊天較屬於雙向互相傾訴、傾聽的過程,雖然可以緩解鬱悶的心情,但不一定會得到有建設性的幫助及自我覺察,而諮商心理師會以個案為主角,洞察個案行為背後可能的因素,提供專業性的建議及方向,協助個案找到方法,與聊天單純的宣洩情緒是不同的。   心理諮商條件: 依據科學理論 建立方向及目標 實施具體改變   不少人可能也會認為沒有心理疾病就不能進行心理諮商,因而放棄尋求專業幫助,但其實如果你有感受到任何不自在,即使沒有心理疾病,也可以嘗試獲得諮商心理師的協助。     精神科醫師與諮商心理師的差異   當有情緒困擾時,應該找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呢?這兩者的確是不同的,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為開藥及診斷,而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為心理衡建及心理晤談。如果個案採用二種專業協助,也能達到相輔相成、並進前行的效果,並不一定要擇一進行。例如有些人可以在服用精神科醫師開立的藥物後,在諮商期間便能平穩情緒,更自在地談論問題,處理渾沌的狀態。     我們可以從哪裡找到心理諮商的資源?   心理諮商的費用會因為場所、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從政府醫療單位、社區機構、諮商所或診所等,諮商費用也會有所落差,從每小時1,000至5、6,000元皆有,建議評估個人的經濟能力,選擇讓自己感到自在的諮商師。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除了付費的諮商管道外,也有一些免費諮商資源可以尋求幫助,例如一般大學都會設有諮商心理師,提供學生免費諮詢,社區也會有諮商心理服務,可上網查詢預約,此外也可以向各縣市政府的地方衛生局或衛生所洽詢。若是在非上班時段感到情緒相當低落,想要尋求幫助時,也有24小時免費專線可以選擇,包括生命線1955或張老師專線1980,但記得在接受專線協助,暫時緩解情緒後,還是要去做詳細的心理諮商,去徹底改善問題的核心關鍵,避免再次陷入難以掙脫的泥沼喔。   隨著科技進步,心理諮商的溝通方式也變得相當多元,包括常見的面對面諮商、電話諮商及網路諮商,只是雖然諮商的談話門檻降低了,卻仍要留意諮商單位的合法性,以及該單位是否擁有合格的心理師,才能受到專業的保障。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提醒,心理諮商屬於保密行為,除非個案違反保密條款的例外約定,包含強烈且明確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或想要結束他人生命的意念,個案是都會受到保密條款保護的。     如何選擇諮商心理師呢?「感覺對了」最重要   找到適合的心理師是決定諮商過程是否順利的關鍵,諮商心理師林佳瑾建議,可由心理師的價值觀著手,透過網路搜尋心理師的文章或部落格,了解雙方價值觀是否有共鳴的經驗。此外提醒民眾不要輕易相信網路評價,因為諮商是一種主觀的認定,其實並無好壞之分,重點是要個案感覺自在即可,網路評價僅作為參考。諮商關係屬於緊密、隱私且保密的狀態,心理師需陪伴個案一段時間,個案認為雙方價值觀合適時可先預約初談,如果初談後仍覺得陌生、距離感或不自在,可再進行評估並重新做選擇。     心理諮商大揭密!諮商室的設計巧思   ● 空間設計   諮商室的空間設計會採用溫暖並具有安全隱私的內在色彩呈現,例如下圖中的諮商室是採用淺灰色及霧感的設計,代表內在的隱私。當個案走進諮商室,將感受到一定程度的留白感,屏除過多的干擾物影響思緒,幫助個案安靜思考及自我覺察。這樣的空間也適合進行催眠治療,協助個案調整及改變內在自我價值觀深層的信念。       照片來源: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     ● 沙遊治療   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是以榮格理論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心理治療包含會談的語言互動,非語言治療包含夢的解析或沙遊物件,目的是讓當事者進到諮商室後,透過三度空間的方式,在自由安全的狀況下,從上百或上千的沙遊物件中選取自己內心世界想像的東西,並將物件放進沙箱裡,創作成內在感知的世界。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沙遊治療是具有創造力、介於語言及非語言之間的溝通橋樑,幫助我們在認知情緒行為上進行推演及改變。透過治療中使用沙遊物件呈現的過程,可以協助內在及外在達到一致的目的。當治療推進且有進展時,沙箱裡的沙遊就會產生不同的互動方式。當沙箱中的物件隨著治療過程改變,同時也會反應在個案行為上的調整及變化。       照片來源: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     勇敢面對心理困擾,探索不安的內在心靈   人們為了促進身體健康,會服用保健食品或進行休閒運動,可是心理健康因為看不見、摸不到,所以容易受到忽視,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問題不重要。諮商心理師林佳瑾表示,心理健康會反應日常的情緒狀態,而心理師猶如一個建立心房的角色。   在華人社會,通常對於心理諮商的印象,都是和「生病就醫」的心態有點類似,因此在無法控制情緒、心理狀態不穩定的時候,往往會先想要「自行解決」,不管是靠分散注意力,或是單憑自己的意志力撐過去,都不會想要尋求外界的援助。然而當這些心理狀況已經影響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時,其實就可以尋求心理師的幫助,即使沒有生活上的困擾,想要進行自我探索,或是對某些議題感到焦慮、敏感,甚至恐慌時,都可以找心理師談談。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最後引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的話,「不經反省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反映了我們惟有不斷地覺察及反思,調整自己喜歡的樣子,才能成就有意義的人生。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年終獎金、過年紅包還剩多少?為什麼意外之財總是留不住?先來認識你的「心理帳戶」!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8.30

  • 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大大小小的煩惱,有時候我們會選擇向朋友訴苦,達到情緒宣洩的效果,但長期下來給予對方負面情緒,對於人際交往上,也是一大困境,抑或是有些經歷難以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訴說,長期的壓抑反而會讓身心生病,因此很多人會選擇去諮商,讓諮商心理師梳理自己的想法及情緒,那我們要如何找到諮商資源?又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諮商師呢?今天美醫誌邀請了心理治療師來為我們解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3 所謂的諮商是什麼?什麼樣的人需要來諮商? 01:51 諮商心理師跟精神科醫師的差異是? 02:33 我們該如何找諮商資源? 04:18 要如何選擇諮商心理師? 05:27 心理價格是如何計價的? 05:53 諮商室的沙盤、沙遊作用 07:13 諮商室的設計與巧思 07:56 給想要諮商的觀眾一些建議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思覺失調症」不是罪犯的溫床!精神疾病不是罪,歧視與孤立才是社會變態的導火線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5.02

  • 睡覺打呼可以治療嗎?止鼾偏方真的有用嗎?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定要開刀手術?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會影響睡眠及生活品質,更會引起身體嚴重併發症,切勿輕忽隱形的睡眠殺手!但有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時,應該要怎麼辦呢?又有哪些治療方法?美醫誌帶你了解打呼原理,對症下藥,一起來改善這種惱人的異音吧!     人類的身體經常會透漏一些微小徵兆,來反映隱藏的健康問題,例如皮膚癌患者早期可能會在身上發現一些莫名的黑痣,但其實不只有外觀變化或疼痛才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聲音」也是一種健康徵兆。先前我們與許漢忠醫師一起探討了打呼的原理,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後遺症,相信各位ME粉們也很好奇,那睡眠呼吸中止症又該怎麼治療呢?怎麼判定我有沒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不用擔心,這次我們就來帶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該怎麼睡得健康、睡得香甜!   ➦ 還沒看過上一篇的,快快去補課! 文章連結:打呼總是鼾聲雷動又急停?每天都越睡越累?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該看哪一科門診呢?   民眾有打呼困擾的時候,往往不清楚應該看哪一科門診,牙科醫師許漢忠指出,打呼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醫療門診,一般來說有耳鼻喉科、外科、口腔外科、內科、胸腔科、牙科及睡眠治療中心等,每個科別看診的內容及治療方式皆不相同。以下僅提供簡單的概念供民眾參考,實際還是需要請醫師門診後再評估適合個人的改善方式。   1.耳鼻喉科 通常以手術治療打呼問題,將軟顎、扁桃腺切除一部份,改善呼吸道堵塞。   2.外科、口腔外科 一般而言,會採用下顎骨外移整形或舌根外拉的舌骨手術,用以增加呼吸道的通暢度,來改善睡眠呼吸終止症問題,但可能仍存有復發風險。   3.內科、胸腔科、睡眠中心 通常會建議患者配戴呼吸器,呼吸器是利用持續打氣,來撐開呼吸道的原理,讓呼吸道通暢,這也是學術研究中較常見的治療方法,但配戴呼吸器會覆蓋口鼻,可能產生不適感,患者需花較長時間適應呼吸器。   4.牙科 由於呼吸道打開的範圍與症狀輕重有關,如果呼吸道越狹窄,那打呼的症狀就可能越嚴重,需要打開呼吸道的範圍就越大,因此配戴量身訂做的牙套,調整放在下顎的位置,就可以幫助下巴往外移,使呼吸道及舌根向外拉,避免睡覺時舌根往下掉,堵塞呼吸道,達到「道路通暢」的目的。           網路各種偏方神器止鼾,真的適用於每個人嗎?   許多人在想要改善打呼、鼾聲困擾的時候,往往都是先在網路上找資料求助,也因此有許多針對不同概念設計出來的道具或傳統偏方,對此許漢忠醫師從打呼的原理來探討各種止鼾器具的設計概念:   1.利用類似夾鼻效果,裝置在鼻孔處的「鼻塞呼吸器」 由於我們呼吸時空氣會通過鼻子、軟顎及舌根,而打呼的關鍵問題是軟顎或舌根是否會堵塞呼吸道,所以鼻塞呼吸器僅是夾住鼻子,對改善打呼的效果不大。   2.類似手術紗布般,將彈性布料纏繞在頭頂和下巴的「閉嘴神器」 這種方式是利用道具固定臉頰,致使嘴巴閉合不能張開,因此倘若患者是由於呼吸道狹窄引起的打呼問題,無法僅靠配戴閉嘴神器來改善打呼症狀。   3.網路販售睡前裝配在口中的「牙套式止鼾器」 止鼾牙套是藉由固位下顎位置,避免呼吸道堵塞,造成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市面上販售的矽膠類牙套,尺寸並非量身訂做,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牙齒,如果配戴不合口的牙套,就無法抓牢下巴,進而改善打呼問題。   4.運用正壓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及肺部內的「正壓呼吸器」 呼吸器的設計原理是透過持續打氣,幫助患者順利吸到空氣,打開堵塞的氣管讓呼吸順暢,進而改善打呼症狀,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一般呼吸器多為覆蓋式,會遮掩口鼻甚至半臉,因此較容易干擾睡眠,患者需花時間適應配戴時的不適感。   5.從調整睡姿下手的「止鼾枕」 由於人體側睡時,舌根掉下的時候不會堵住呼吸道,所以止鼾枕是幫助患者側睡,來改善睡眠時的鼾聲,但根據臨床睡眠姿勢檢測指出,一般民眾在睡眠進入30分鐘後,身體會自主移動、變化睡姿,難以持續保持側睡姿勢,因此效果可能還是因人而異。     如何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學上在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時,會透過專業儀器檢查,即為傳統睡眠中心的「多導檢驗」,檢測多種項目在各個睡眠時期產生的問題,評估患者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師在治療前會紀錄原始數據,從AHI(Apnea–Hypopnea Index,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判斷症狀的輕重程度,並提供治療方法。許漢忠醫師指出,除了專業睡眠檢查,也能採用居家睡眠檢驗,讓患者在熟悉的環境檢測睡眠狀態,不受環境改變的客觀因素影響檢測結果。除了睡眠檢測儀以外,也可以搭配血氧機檢測,讓結果更為準確。     打呼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應即早就醫治療   臨床上大部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為嗜睡型,在深睡期打呼,往往是不自知的,但在睡眠中呼吸道阻塞,無法順利吸入空氣的時候,人體本能的反應機制是會造成心跳加速、血壓及血糖升高的情況,進而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健康負擔。少部份的患者睡眠呼吸中止症則為失眠型患者,長期的睡眠困擾及身心壓力,容易引發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恐慌症等。許漢忠醫師提醒,不要輕忽「打呼」這個現象,因為打呼很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如果發現打呼症狀越來越嚴重,有嗜睡、精神不濟、睡不飽等生活指標,建議即早就醫治療,才能找回健康生活。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影片|打呼可以靠止鼾神器改善嗎?呼吸中止症該看哪一科?治療方式大解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9

  • 不要跟我開視訊,我好討厭自己的臉!淺談視訊畸形恐懼症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照鏡子時、視訊時或是自拍時,你是覺得自己都長得一樣,還是會有自己在某種狀況下好像比較好看,另一種狀況卻看起來糟糕無比的錯覺呢?「Zoom dysmorphia」即是形容在視訊下,人們的面貌會有些微變形,導致痛苦與自我質疑。     如果你還沒看過美醫誌的這篇報導,可以先瞭解一下視訊軟體帶動哪些醫美潮流:   ➦ 延伸閱讀: 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 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這次美醫誌想跟聊聊的,是跟視訊所帶來的「焦慮」。究竟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視訊通話感到焦慮,又是為什麼視訊頻率提高,會導致整形的需求增加呢?話不多說,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疫情之下,你也飽受視訊焦慮所苦嗎?     只是開啟視訊,就讓人渾身不自在   進入疫情時代後,以往忙碌的生活與大小會議並沒有因此停歇,該開的會還是要開,只是模式從面對面變成線上視訊。在省掉通勤時間覺得方便的同時,卻也有一部份的人為此感到痛苦。   這種現象又被叫做「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是由於線上會議時,鏡頭因角度可能使得臉部看起來更老,也放大了許多既有瑕疵,人們有更多時間觀察到鏡頭中的自己,對樣貌也更加在意。   提供英國政府醫療保健市場統計數據的公司Laing Buisson便提出了,長時間使用視訊軟體(如:Zoom、Skype)確實會提高人們對整形的需求,部分手術項目與去年相比甚至高到五倍。     太過關注自己在視訊上的模樣   隨著視訊的需求提升,增加的露臉時間讓人感到壓力倍增。原因在於過長的視訊時間會令人們放大檢視缺陷,並對臉上的小瑕疵更加敏感,像是在視訊畫面中,我們的模樣會與其他人的容貌並排在一起,更易產生比較心理。   人們會因此開始在意鼻子、膚質、牙齒、耳朵等等,專注於該如何改善這些討厭的地方,也會想避免社交接觸,對於擁有Zoom Dysmorphia(視訊畸形恐懼症)的人來說,看見在電腦螢幕上的自己就像在照著哈哈鏡一樣,而他們也相信這就是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     視訊鏡頭下的五官會變形,長期下來降低人們對外貌的自信心     想整形的想法大幅提高   哈佛醫學院認證皮膚科醫師Shadi Kourosh,於2020年11月提出了相關研究,指出她在研究中發現,隨著視訊會議的時間增加,人們對面貌的抱怨也有所提升,並藉由Google搜尋趨勢推測,其中「粉刺」和「落髮」的搜尋次數顯著地增加,可能也與人們更頻繁地使用視訊通話,或是與更加在意自身容貌有關。   「近距離拍照時,照片就更可能扭曲。」此外在研究中她也發現,人們會注意在視訊中眼周的皺紋,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瞇著眼睛看螢幕,諸如此類的狀況,導致人們對外表產生不滿,或是受到打擊。   也因為現在自拍濾鏡對於容貌的「補正」非常方便,當使用像是Zoom這類的視訊通話軟體時,人們需要直面「毫無修飾過容貌」的模樣,這是以往不曾大量接觸的,也對想做整型手術的慾望產生巨大影響。   但事實是,視訊所反應的並非現實。有研究便顯示,網路攝影機拍攝的人像會讓臉看起來更圓,眼距更寬、鼻子也更大,也因此認知到網路攝影機對畫面的侷限性是很重要的。     事實是,其實沒有人這麼在意你   若是一般的面對面會議,我們通常會看著其他人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然而在視訊會議中,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在臉部狀態上,也因長時間的觀察,我們更容易找到細小的臉部瑕疵,逐漸加深對容貌的失望。   然而換句話說,若每個人於視訊時關注自身外表的情況增加,也就代表其實大家並沒有那麼注意你,對吧? 此外,我們都知道拍照的角度很重要,在長時間注視著臉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注意到小缺陷也是無可厚非,但也有許多人轉而尋求醫美手術的方式,試圖改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   就像前面所說的,視訊鏡頭並非代表現實,此外過度在意自己在鏡頭上的模樣,例如皺紋、膚質等等,可能導致你在面對鏡頭時心情越差,導致臉色更加難看,成為一個負面循環。     視訊全然都是不好的嗎?   疫情導致人們的交流有諸多限制,視訊的崛起也是理所當然。儘管在視訊過程中,可能會因鏡頭畫面帶來其他面對面交談不曾想過的焦慮感,但視訊並不全然是這麼糟糕的東西。   像先前我們就有報導過的「遠距醫療」,即是指在疫情嚴峻的時候,醫生透過視訊等方式,遠端與患者對話並評估診斷,對於一些行動不便或是高齡無法出遠門的患者來說,可能會是劃時代的一道福音。儘管現在遠距醫療在台灣並未普及且仍有需多酨完善的地方,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科技與醫療結合後,指日可待的服務。   ➦ 延伸閱讀: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你也是在視訊疲勞轟炸下的受害者嗎?科技的進步應該旨在提升與改善人們的生活,如何妥善地使用它、讓生活更好,使它成為助力而非阻礙,便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注意與調適的地方,認知到視訊畫面與現實的落差,才能保護好心理健康,不讓方便的科技反變成焦慮來源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1/oct/03/zoom-dysmorphia-covid-coronavirus-anxiety 2. https://www.theguardian.com/fashion/2021/sep/01/i-believe-its-a-mental-health-issue-the-rise-of-zoom-dysmorphia 3.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fpsam.2020.0454     延伸閱讀 文章|「容貌焦慮」是醫美廣告的鍋?中國有意擴大監控,以後這些詞通通不能說!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5

  • 你我的友善日常!同志線上大遊行,美醫誌過往主題集合啦!

    圖、文/郭佳語      摘要  2019年5月,婚姻平權法案通過,台灣成為了第一個亞洲同婚合法的國家。在那之後,已經渡過2年的歲月囉!今年的驕傲月,美醫誌將過往相關專訪整理起來,讓我們對彼此更加瞭解,落實友善日常吧!     性別認同(心理性別)   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性別」的自我認知,我們相信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即是你的性別認同。舉例說明:當出生性別是男生,但自己定義為女生,那你的性別認同就是女生。     ➦ 延伸閱讀: 【跨性別特別企劃】打破性別框架,教你了解什麼是性別認同?共同尊重多元性別文化     跨性別者   跨性別者(T,Transgender),指的是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同的情況,即稱作跨性別。性別認同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例如生理性別女性,對自己的性別認同為男性,即是跨性別者。     ➦ 延伸閱讀: 【跨性別特別企劃】是他還是她?靈魂不自由的心情誰能懂?看跨性別者如何擁抱全新的人生!     美醫誌跨性別專訪   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延伸閱讀|美醫誌人物專訪   女跨男者親自分享變性手術心得!人造「老二」超威猛長度大公開!     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變性手術有多恐怖?生活還能照常嗎?     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     性別不安   對於天生的性別特徵能夠清楚的了解,但卻不能接受和認同,便是所謂的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   普遍來說無法用心理學的方式或精神的方式來治療,患有性別不安的通常是跨性別者,最終必須靠手術來達到內外一致的情況。根據國外的統計,有性別不安的人有著40%極高的自殺率。     什麼是變性手術   變性手術(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亦即透過手術的方式改變生理性別。由男性變成女性,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而女性變成男性則須去除胸部、卵巢及子宮等細節,重建陰莖和男性所需要的部分。   根據精神科統計,在台灣約2,000人之間會有1個人想要變性。   (一)變性手術前的評估   根據中華民國法律規定,變性手術者須年滿20歲才可進行手術。   變性手術前,須由精神科醫師做評估與診斷,期間至少長達兩年,以確定患者適合以另外一個性別來生活,初期精神科醫師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幫助患者先適應另一種性別的生活,確認後醫師才會開立診斷書,後續則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進一步評估的動作。   在台灣需要兩張精神科醫師診斷的證照方可執行。部份整形外科醫師也會需要家長同意書,才能開始規劃手術。     ➦ 延伸閱讀: (1)變性手術不是說變就變?原來術前需要經過這麼多道手續!   (2)跨性別者的選擇 不如先從變性手術認識起     變性手術前   變性手術(Sexual reassignment surgery),亦即透過手術的方式改變生理性別。由男性變成女性,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而女性變成男性則須去除胸部、卵巢及子宮等細節,重建陰莖和男性所需要的部分。     變性手術前的心理建設!醫師會有什麼建議?     做變性手術前為什麼要簽同意書?!醫師出來講清楚!     (二)變性手術的執行與術後照顧   a.男變女   通常一次就可以完成,手術時間約5個多小時,必須摘除原有的陰莖與睪丸,重建女性所需要的器官如陰道、陰核和陰唇等。   術後需依指示清洗傷口、擴張陰道、定時回診。     b.女變男   則需要3~4次階段性,除了要埋尿管外,須去除胸部、摘除子宮及卵巢,待尿管長好之後還須做陰莖重建的顯微手術,以及最後龜頭的雕刻手術,整個時程大約需要花半年的時間。     美醫誌變性手術專訪   變性手術實際操作會是怎麼做?男變女篇解析!     變性手術實際操作會是怎麼做?女變男篇解析!     變性手術大揭密!做變性手術會因為性別而有很大的差別嗎?     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腿骨竟能變OO!?變性手術顛覆你的想像!     性傾向   與性別認同不同,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也稱作性取向,是指一個人被異性、同性吸引所產生的情感,當你喜歡的性別是什麼,你的性傾向就是什麼。   性傾向無關乎生理性別,而是與性別認同息息相關。   舉例說明:當我性別認同是男性,喜歡的是男性,那我的性傾向就是同性戀;當我性別認同是男性,喜歡的是女性,那性傾向就會是異性戀。   因此性傾向又有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等等的表現。       ➦ 延伸閱讀: 【同志驕傲月特別企劃】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表示天生的解剖構造在生物學上屬於男性或女性。   個體主觀上認為自己是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認知。   指喜歡什麼樣(心理)性別的對象。     美醫誌同性戀專訪   別再標籤化同志 溫柔推翻世界的異樣眼光     我們常常聽見女生需要有什麼樣的特質,或男生又應該要展現什麼樣的模樣,並因此更加鞏固性別框架。然而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質,不該被性別所限制,當我們認識更多特質與模樣,就對彼此「應該」要是如何有更多包容。   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更友善溫柔的世界吧。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章|跨性別選手參加東京奧運?川普:女性運動員們注意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9

  • 「思覺失調症」不是罪犯的溫床!精神疾病不是罪,歧視與孤立才是社會變態的導火線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缺乏認識,常造成誤解或恐慌,導致對待病友不友善或污名化的情形。引領話題的影視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結合隨機殺人的社會題材,探討思覺失調症的犯人、家人、被害人與司法、媒體及社會產生的連鎖效應,喚醒大眾對於精神疾病與社會問題的重視。媒體普遍將「思覺失調症」罪犯與逃過死刑劃上等號,你知道這樣錯誤的連結,可能會導致精神病友邊緣化,造成犯罪率提升嗎?美醫誌帶你認識背負污名的思覺失調症,將恐懼的心態轉化為關懷的動力。     什麼是「思覺失調症」呢?   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透過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症狀包含妄想、幻聽、體感異常、思考邏輯混亂或行為紊亂等,患者多伴隨負性症狀,常見有思考遲滯、缺乏自我照顧能力或行為動作退縮的情形。     別把「思覺失調症」當兒戲,裝瘋賣傻也絶非真實   社會上會認為思覺失調症的罪犯能輕易逃過死刑,多是存有精神病是能輕易偽裝的思想。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真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外在顯現條件是有嚴格要求的,需符合科學數據的項目準則:病症持續時間、符合好發年齡、非單一項目症狀表現等,當患者自稱有幻聽症狀時,精神科醫師會藉由觀察患者的相對應行為加以判斷。思覺失調症患者沒有能力做到避開自己不利的事情,只選擇自己有利的事情,在法庭上患者會由於思緒混亂,難以展現有條理的表達,所以,要偽裝成思覺失調症是困難的。諮商心理師林佳瑾以臨床經驗說明,真正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醫師能從患者的反應,辨識出患者認為的失調感受,對於患者本身是真實不虛的。     只要有精神病就能免刑?「辨識力」及「控制力」才是影響司法的關鍵力   刑法第十九條的第一項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律師林清堯指出,法律上雖然有相關的減刑條文,但「非針對只要有精神疾病即能獲得減刑」,一般人認為有精神病即能減刑,這是錯誤的觀念。   法律判決會著重在「辨識力」及「控制力」,「辨識力」是指行為人不知道自己做的行為是違法的能力;「控制力」是指行為人是否有控制自己不去做某件事的能力。精神疾病的患者通常缺乏辨識力及控制力,但不代表精神疾病就能受到減刑或是免刑。司法判斷的關鍵是「事發當時」行為人是否同時具備辨識力及控制力二種能力,進行評估判斷。所以,即使曾經有就診紀錄的患者,在犯罪當下處於清醒的狀態,就無法獲得減刑或免刑的裁決。     精神鑑定是提供精神病患者司法判決的重要參考   精神醫學中的司法精神鑑定,通常由被鑑定人提出申請,由法官或檢察官判定是否需要執行精神鑑定,藉由專業的醫療院所及專家評估被鑑定人是否具有辨識能力受損,或控制能力受損等問題,提供司法裁決的參考。陳柏豪醫師表示,進行精神鑑定時,常見的手法為「三明治法」,精神科醫師會檢視犯罪者過往的病史,考量案發後的精神狀況綜合評估,回溯到犯罪者最接近案發當時的精神狀況。           進行精神鑑定評估時,精神科醫師除了與個案訪談,也會與家屬或親友訪談。精神疾病的患者通常會影響認知功能,藉由諮商心理師採取「心理衡鑑」方式,進行「認知」評估測驗,獲得客觀性的判斷。再者,也會透過社工師從各個不同資源收集資訊,努力描繪出犯案當時患者的完整樣貌,綜合提出專業且客觀的精神鑑定報告。     曾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一定能得獲得減刑嗎?   一般曾有精神就醫紀錄的罪犯,會讓法官感到可能具有精神障礙的疑慮,以請求專業醫師進行司法鑑定協助。但如果犯人未曾有就醫紀錄,是難以說服法官申請精神鑑定的。林清堯律師表示,司法鑑定程序並無規定需由幾位精神科醫師的精神鑑定報告,在重大案件或是具有爭議性的案件,也會發生二次以上精神鑑定的情況,以達到客觀及公正性。   所有的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況雖然會有起伏,但必定具有連續性,所以曾經罹患精神病的患者,即使一時表現平和,不一定就會獲得減刑或免刑,精神科醫師會考量目前患者的精神狀況綜合評估。     不真實的高犯罪率,別再污名化思覺失調症!   近年來國內外的犯罪事件統計分析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犯下殺人罪的比例與一般殺人罪犯相同。需特別注意的是,未接受治療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由於不被社會理解,或因憤怒或是旁人異樣的眼光,使用了毒品、違禁藥物或過度飲酒,又難以得到社會足夠的支持時,會產生較高的暴力性。這群不被社會接受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嚴重缺乏現實感,可能導致犯罪率提升。因此,罹患思覺失調症單一變項的患者,並不會增加殺人犯罪的機率。在司法實例上也體現了相同的成果,社會邊緣族群發生的犯罪率相對更高。   諮商心理師林佳瑾指出,人都可能會犯罪,然而社會上的犯人側寫多被冠上思覺失調症,這種錯誤的呈現方式,讓病友承受污名化的痛苦及壓迫,若又缺乏藥物治療或社會協助,更容易將病友逼向封閉角落。呼籲大眾認識思覺失調症,關心身旁患有精神疾病的親友,不要讓錯誤的觀念,造成隔閡與對立,多一份理解,就能多一份和諧。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文章|神奇的催眠治療?解開潛意識的黑暗陰霾 探見人生曙光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09

  • 精神疾病是罪犯的免死金牌?汙名化思覺失調症恐造成犯罪比例增加?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精神疾病是罪犯的免死金牌?汙名化思覺失調症恐造成犯罪比例增加?   近年來每當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就會有罪犯聲稱有精神疾病及相關就診紀錄,並在判刑時,都被法官予以了減刑,因而引起社會輿論,今天美醫誌要帶你來了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是不是就絕對可以減刑呢?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片段 01:04 曾看過精神科,就可以減刑? 02:30 如何判定犯罪者在犯罪當下發病? 05:45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06:23精神狀況能偽裝嗎? 08:51思覺失調症的人犯罪是常態?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電影中的催眠片段符合現實嗎?人的前世今生還可能會因它而改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9

  • 神奇的催眠治療?解開潛意識的黑暗陰霾 探見人生曙光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催眠」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蒙上一層神秘色彩,常被認為是打開前世記憶的一扇門,讓人想一探究竟,但其實在台灣被神化的「催眠」可能與你的想像大不同!?你知道什麼是催眠治療嗎?催眠適用於哪些病症?催眠後是否就能一勞永逸呢?美醫誌要帶領你發現催眠真相,解開生命之謎。     藉由催眠與患者產生內在連結,進入潛意識裡協助患者   「催眠」是一種協助人類改變內在狀態的治療方法,催眠師藉由催眠治療進入患者的潛意識裡進行引導與溝通,達到潛意識合作的方法,不以控制患者思想為目的,而是讓患者能藉由信任,更深入地看見,理解自己。精神科專科醫師孫柏鈞指出,廣義的催眠無所不在,像是小時候被父母教導要勇敢、堅毅、高成就,經年不倦的提醒,在潛意識裡便形成一種既定的價值觀,其實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所以也會笑稱父母就是最大的催眠師。     催眠是雙面刃,就像人類用火一樣   催眠的應用非常廣泛,所有的治療或互動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催眠,正當的催眠治療,是由催眠治療師與患者訂立適切的治療方向,或是促進患者認知上的轉變,目的是將患者導向到更好的身心靈狀態。而患者通常會對催眠治療產生疑慮,擔心會不會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或被強迫做不想做的事情,孫柏鈞醫師解釋,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可能的,若被催眠者處在極端的現象,例如被刑求導致精神緊繃、或是某些運用威嚇或利誘,是有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的。孫柏鈞醫師表示,因此選擇催眠治療師,選人是第一優先,技術只排第二,尊重自身意願是相當重要的,不妨問問自己的內在,是否與治療師的相處之間感到真正的舒適與自在,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催眠三模式,依患者不同需求因人施用   催眠是一種引導,教導患者如何尊重自己及重視自己的方法。每一位患者的治療需求不同,治療師會依照患者的狀況提供不同模式的催眠治療。   1.直接催眠:   患者需求是被命令式,治療師直接讓患者進到催眠情境。直接催眠是最符合大眾對催眠想像的治療形態,治療師運用道具例如懷錶,或者請患者盯著光點晃動,引導患者進入催眠情境,治療師在催眠情境中提供暗示。例如針對想戒菸者,提供香菸臭味的暗示,改變患者意識,讓患者清醒後繼續討厭香菸氣味,達到戒菸目的。   2.間接催眠:   採取間接催眠前,治療師與患者之間需達到彼此互相信任。治療師不主動告知正在進行催眠,隱藏催眠意圖,讓患者在放鬆狀態下進行催眠,在清醒後不會察覺已受過催眠治療。   3.放下催眠意圖的催眠:   不刻意進行催眠,治療師運用身教,協助患者有能力選擇改變或擴展曾經認定的主流價值觀,例如患者對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無法達成時,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導致缺乏自信心,這時治療師會引導患者放下自我懷疑的信念,發展患者的自信。     催眠真的能解開前世今生嗎?   大眾常常會把催眠與解密前世今生劃上等號,但是催眠不一定能看到前世今生。孫柏鈞醫師提出,在韓劇剛開始盛行的時期,有好幾個患者在前世今生為主要訴求的催眠中,同時看到自己前世是韓國人的記憶,這是否真的是患者的前世記憶?或是想像力?孫柏鈞醫師表示並無法確定是何者,也並未再深入探究下去。   前世今生的靈性層面在科學領域上的研究仍在進行中,真實性有待確認,比起知道前世今生,治療師更重視患者在知道前世後,會對這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因為今生才是人生進行式。       圖片來源:戲劇《藍色生死戀》劇照     天然的自我催眠,如分裂的多重人格   電視中常有主角經過催眠後人格發生改變。在催眠治療後確實能協助患者調整對事物或自我的看 法。孫柏鈞醫師指出,有一些是天然的自我催眠狀態,例如多重人格,患者擁有多種人格,每個人格的特質跟個性能力都不同,像是電影中的綠巨人浩克,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最後結局中,靦腆的博士與浩克整合了,成為一個勇敢又有禮貌的人,不再失去理智。催眠治療便是如此,是一種能協助人們找到更好的掌握自己內在狀態與整合的方法。       圖片來源:電影《催魂頻率》劇照     催眠協助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回到當下、感知現況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當患者發生急性反應,處在驚恐狀態時,治療師可以用催眠的方式協助患者回到安穩的現況,減緩焦躁與不安。催眠師會用指導語:「你可以閉上你的眼睛,感覺你在這裡,作幾個舒服的深呼吸,呼吸著這裡的新鮮空氣,感受此刻的溫度,讓椅子支撐你的身體,讓地板支撐你的腳,在這裡你是安全的。」,引領患者進入平靜和諧的放鬆狀態,減輕滿腦的凌亂思緒。孫柏鈞醫師舉例,例如曾飽受戰爭侵襲的燒燙傷患者,在想起這段痛苦記憶時,身上會有灼傷的熱感反應,就可以藉由催眠的方式,協助患者認知到自身已遠離危險,達到身體自我重建。     因生理引起的身體不適,催眠也能助益   催眠治療也會運用在身體治療上,心理會影響身理功能,雖然患者自認為身體不舒服,但實際上身體功能正常,這是心理因素所導致的生理患疾,就可以透過催眠治療改善身心狀況,在臨床上也曾應用催眠治療,處理和避免癌症的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與不適。     慎選專業良善的催眠師,獲得安心的催眠體驗   催眠治療的效果在於治療師與患者彼此的信任感,通常信任感越強,治療效果也會越好。而治療師的經歷與涵養也很重要,孫柏鈞醫師表示,治療師要能協助患者恢復到可以承受生命痛苦的狀態,而不是在患者尚未做好準備時就硬生生揭開痛苦瘡疤,造成患者反彈或難以面對,導致病情加重,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師,才能讓治療過程更舒服,獲得更好的治療成效。     美醫小教室:催眠治療費用 催眠治療費用屬於心理諮商範疇,不同的醫師及診所提供的服務均有差異,催眠治療鐘點費約在新台幣2,000~10,000元。           諮詢專家:心理諮商師林佳瑾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孫柏鈞醫師    現職: 希望心靈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前理事長 亞洲催眠治療與輔導協會(香港)榮譽顧問 薩提爾模式國際Satori特別小組 高雄港務警察總隊心理輔導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 電影中的催眠片段符合現實嗎?人的前世今生還可能會因它而改變!?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電影中的催眠片段符合現實嗎?人的前世今生還可能會因它而改變!?   在近年來,催眠都是影視劇愛用的題材之一,也因此大眾對催眠的了解, 僅限於影視劇上所呈現的,但影視劇中所呈現的催眠就是全貌嗎?究竟影視劇有沒有誇大催眠的效果呢?今天美醫誌帶你來揭露催眠的神秘面紗!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1:04 催眠原理是什麼? 04:57 什麼情況下會使用到催眠? 05:54 催眠是否可看見前世今生? 07:05 可以透過催眠讓一個人性情大變嗎? 08:42 可以透過催眠竄改他人的記憶嗎? 10:00 催眠的費用 10:52 催眠會有後遺症嗎?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孫柏鈞醫師    現職: 希望心靈診所 學經歷: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前理事長 亞洲催眠治療與輔導協會(香港)榮譽顧問 薩提爾模式國際Satori特別小組 高雄港務警察總隊心理輔導顧問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影片|產後憂鬱讓媽媽們好崩潰 及早治療才能找回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4

  • 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除了對日常社會產生許多影響外,也間接造成強迫症患者逐漸增加。「強迫症」可能早在不知不覺中,深入每個人的日常,美醫誌這次就要帶大家認識你我都可能有的強迫症,並了解該如何改善、矯正,別讓這些無形中的「束縛」嚴重影響了你的生活。     各節重點: 00:00 精選片段 00:56 強迫症是什麼? 01:36 強迫思考是什麼? 02:57 強迫行為是什麼? 04:11 為什麼會產生強迫症? 04:51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強迫症? 05:54 強迫症是一種人格特質嗎? 06:38 沈迷某件事算是強迫症嗎? 07:17 成麽程度才需要就醫? 08:36 強迫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呢? 09:39 強迫症有可能不藥而癒嗎? 10:44 強迫症容易復發? 11:18 如何與強迫症親友相處?       諮詢心理師:曾俊傑心理師    現職: 晴風心理治療所 院長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士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 暘基醫院 臺安醫院 南光神經精神科醫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延伸閱讀 文章|天天失眠好難熬,喚醒你對睡眠品質的重視,一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7

  • 自慰不可恥而且有用!人類可以尻到死是真的!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自慰不可恥而且有用!人類可以尻到死是真的!   近年來網路發達,社會風氣也逐漸開放,但多數民眾還是羞於談論「自慰」這件事情,其實自慰並非難以啟齒,美醫誌本期除了要推翻網友們對於「自慰」的錯誤觀念外,也要以衛教角度,教導大家正確的自慰方式,讓你不僅可以獲得性高潮的歡愉,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私密處感染,讓大家快樂、健康的看待「自慰」這檔事!看完影片一起來尻十遍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1:04 人為什麼會有「自慰」這個念頭? 03:07 「賢者時間」是什麼? 03:52 自慰對身體會有什麼好處嗎? 04:28 多久自慰一次才算健康? 05:15 性慾低落是否會影響健康? 06:06 兩性正確自慰的方式和注意事項 08:47 自慰後,私密處及道具應如何清潔? 10:14 有伴侶,對其他異性還是有性幻想是正常的嗎? 10:49 自慰通常會持續到幾歲? 11:13 該如何看待自慰這件事呢?       諮詢醫師:顧芳瑜醫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最佳教學總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總住院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男女自慰不害羞,高潮自己來,健康性福非難事 影片|帶狀皰疹蔓延全身好可怕?跟著仙女醫師一同來斬皮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4

  •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你是不是容易忘東忘西的?要注意有可能是失智症或是神經認知障礙找上你了,通常這種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但是也有可能在年輕族群身上發現,要如何預防這個可怕的疾病呢?趕快來看看美醫學英文的醫師叮嚀吧!   Do you easily forget things?Be careful!You might have dementia 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This disease happens above the age of 65 years old, mostly on elderly people. But it could be found on younger generations. How’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ollow MEnglish and you’ll find out mor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30 Opening 開場 00:40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2 Conversation 會話 02:38 Topic 今日重點 05:59 Conclusion 結論 10:01 Keywords 單字教學 10:3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我不是心理醫師!到底什麼是「臨床心理師」,一次搞懂差別,讓專業被好好看待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5月15日是臨床心理師節嗎?你是否對「臨床心理師」一詞感到陌生?在1953年,台灣出現了第一位臨床心理師,而1986年5月15日在考試院的會議紀錄上,第一次將臨床心理科專業人員登載於官方文件上,即正式確立「臨床心理師」職業稱呼。但臨床心理師總被冠上許多不同的稱呼,像是「諮商心理師」、「精神科醫師」,但其實這三者都是不同的職位,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有所差異,但相同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下,協助患者一步一步重整生活,走出困境,創造人生新的意義。     心理師等於醫師嗎?   心理師和醫師是不一樣的!心理師(包含諮商心理師與臨床心理師)和醫師的不同之處在於,心理師雖具備精神科相關藥物的知識,但沒有開藥或下診斷的權限,只有精神科醫師才有資格開立藥物與診斷書,而心理師的專長是為患者做心理評估、諮商與治療,但精神科醫師則是以藥物為主要的治療方式,幫助患者穩定基本生活,談話為輔。另外,其實在台灣沒有所謂的「心理醫師」,只有「心理師」或是「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喔!     臨床/諮商心理師有各自的專業   「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又是不同的職位,雖然都是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但「臨床心理師」在培訓養成的過程中,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學習和臨床經驗,「臨床心理師」在面對精神病或心智功能障礙的患者時,能協助醫療評估並安排深層的治療計畫,例如為腦部受傷患者的神經心理功能進行治療,通常面對的患者都是有持續性問題,而且偏離生活常態的人。   諮商心理師則是提供暫時適應不良的患者尋求支持、宣洩情緒、傾聽心裡話的一個管道,患者還保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主要是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諮商的對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調適情緒,提升他們對生活的適應力,找出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尊重專業,別再傻傻叫錯了!   不論是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都是具備專業證照,並在各自的領域中為患者提供最好的協助,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在患者患病的過程中能出現轉捩點,為患者的人生帶來一絲微光,在他們心裡肯定也承受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的負擔與壓力,所以更需要尊重他們的專業,好好的稱呼他們,談到這邊,ME粉們是否對「臨床心理師」有更多瞭解了呢?在今天臨床心理師節,讓我們好好對臨床心理師們說:「謝謝您們,因為您們的存在,讓世界多了更多溫暖與期待!」。     資料來源: 1. http://www.tch.org.tw/tchweb/ArticleContent.aspx?UniqueID=1915&Category_D_ID=39 2. https://www.lijen.net/post/10qa-about-counseling 3. http://www.tncp.org/p/tncpa01.html 4.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7430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醫師心理大解密!分享醫師執刀前的身心調適!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15

  • 顏值經濟大行其道 「專業責任險」顛覆醫美理賠的想像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醫學發達也讓愛美的人多了一個「調整」自己外貌的管道,掀起了「顏值經濟」,但只要是手術就存在風險,不少人以為自己已經投保了意外險,在醫美手術不慎出現後遺症或死亡等醫療意外時,就可以獲得保險理賠,因而引發不少爭議,保險經紀人徐筱媛明確指出,意外險必須要符合三大定義「外來」、「突發」、「非疾病」。以醫美手術而言,屬於「故意行為」,因此無法獲得意外險的保險理賠,若想要為自己獲得保障,可以在術前諮詢時,多問一句「有沒有保醫師責任險」,將顛覆你對醫美理賠的想像。     意外險非萬靈丹 醫美屬「故意行為」非意外   「保險」顧名思義就是管理風險以獲得保障,在選擇投保項目時,大家普遍都會購買意外險,以備不時之需,不過,在醫美風行之際,若是醫美手術的過程中出現意外,或是手術後出現後遺症,可是無法申請意外險的理賠,因為意外險的條款裡有一項「除外責任」。徐筱媛提到「除外責任」的第一項是「故意行為」,而醫美就符合故意行為,明知道存在風險還要進行,像是割雙眼皮、隆鼻等等,都不是屬於必要性的治療,而且術前會簽署一份手術同意書,意即代表在進行手術前,病患已明白得知手術存在風險,因此個人意外險並無法獲得理賠,除非身故,因為有壽險理賠。   在手術中若發生意外,難道不符合意外的定義嗎?徐筱媛進一步解釋,符合意外險要有三大前提,一是「外來」,二是「突發」,三是「非疾病」。美、醜是個人對於自己外觀的判定,想要藉由醫美手術,達到自己的期待,也是個人選擇,並非疾病,更不是突發或外來的意外造成,因此無法達到意外險的理賠範疇。保險基於一個公平性原則,進行選擇性的醫療行為無法獲得理賠,在醫療保險裡,要是醫師認為一定要進行的手術,才會涵蓋在個人保險裡可理賠的範圍,而除了醫美,近視雷射手術,也算是一個非必要的醫療,因為可以透過戴眼鏡來矯正,不像白內障、青光眼等,有必要性進行的眼睛手術。     醫師專責險保障醫病 術前多問一句不吃虧   想要愛美又要有保障,並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走進醫美院所諮詢讓自己變漂亮的秘訣時,除了關心價錢、手術項目或療程等注意事項時,順便多問一句「院所是否有保醫師責任險」,絕對讓你不吃虧。徐筱媛強調,現在醫療糾紛多,在為病患做手術時,醫師也想獲得保障,因此高達九成的醫美院所都會替醫師投保醫責險,保障醫病雙方,也能避免憾事發生時,進入冗長的訴訟程序,徒增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從醫責險的名字看起來,意在保障醫師,但在醫療行為中常見的手術疏失,以眼睛醫美手術為例,若在手術過程裡,醫師不小心碰觸到脆弱的眼睛,導致眼睛受傷,很明顯看出是醫師的失誤,若此時醫師沒有投保醫責險,病患想要求償又和解未果,可能就要透過複雜且漫長的法律訴訟,對醫病雙方而言都是麻煩,如果一開始病患選擇的是有醫責險的院所就相對有保障。在理賠方面,徐筱媛指出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受傷,另一種則是嚴重造成身故。每個理賠都是以個案來判斷處理,很難通案認定,以割雙眼皮為例,術後呈現不良情形,或是出現後遺症等情形,必須休假調養無法上班工作,從往返就醫的交通費到中斷工作的減少收入,甚至是看護費的產生,基本上屬於合理的發生費用,可以從醫責險申請理賠,但最好出示單據,以降低爭議。     醫責險有專業第三方 縮短醫病認知差距   徐筱媛強調,求償金額包含精神賠償,但要視情況認定並且經過協調,還要有病患受傷的事實,而理賠的前提在於醫師承認有錯,保險公司才會出面處理,因為手術的每項流程,都會有記錄可查詢,還有護理記錄,都要提供保險公司出險參考,由專業的理賠人員判斷是否符合理賠的範圍,如果說是病患執意搗亂,醫師不認為有出現疏失,也無需保險公司出面處理。   醫責險的好處在於提供醫病協調過程的專業第三方,縮小醫病認知的差距,讓事件快速圓滿解決,當然,在醫美手術後出現不適的情形,第一時間一定要立即通知為你進行手術的醫療院所,趕緊就醫治療,愛美的同時,千萬也要把自己的權益弄清楚,多問一句「有沒有醫責險」,多為自己留一份保障。   延伸閱讀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文章|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6

  • 停不下來的整形癮!淺談整形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男女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改善外觀美貌,已是一件普遍的事。然而,有人願意砸大錢,一整再整,國際上就曾發生過度整形或重複整形,導致毀容或死亡的案例。中國年僅十六歲的網紅自十三歲起經歷整形手術上百次,即使整形手術會有風險,卻欲罷不能、停不下來!成癮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美醫誌帶你認識難以抗拒的癮,別讓成癮整形誤了美麗,也傷害了身心健康。     「美」該由誰來定義?   由大陸女星趙薇所監製的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首集《魔鏡》內容即講述現代女性患有「容貌焦慮症」的故事,在這個看重顏值的年代,容貌美醜已然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標準,當被他人認定你長得美,你的自信心就會上升,反之,若被判定你長得醜,他人的言語會讓你變得痛苦、自卑,因而對容貌產生焦慮感。但並非人人都有著能夠與美麗自信劃上等號的姣好容貌,因此為了讓容貌看起來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就會採用化妝手法或是選擇醫美整形手術去做調整。       圖片來源:微博@騰訊視頻聽見她說     但使用化妝或是醫美整形就可以減輕容貌為你帶來的焦慮症嗎?在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就是因年幼肥胖遭到霸凌,做了整形手術,成為人人稱羨的校園女神,卻也因為整形讓她擁有人工美女、整形怪物的稱號,變美的同時,其內心更需要去承受外界的言語霸凌,究竟愛美有沒有錯呢?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有關,屬強迫症,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   愛美不是錯,適度的愛美都能達到心滿意足的效果。因為沒有完美無暇外貌,所以美顏相機、濾鏡功能大放異彩,基本上已成為大家手機裡的標配。透過微整或整形手術,也能有效改善自己身體不滿意的地方,有些多次整形者,一次又一次的歷經整形手術,還是無法達到自我滿意,只能無限循環的進行整形。精神科醫師陳柏豪表示,期待自己變得完美,而採用整形手術的人,有些人是為了解決現實事物,但透過多次整形仍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也可能是受到心理層面的影響,例如焦慮症、社交恐懼…等。           整形成癮多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簡稱BDD)有關,患者過於放大或執著於自我察覺身體某些特定缺陷,出現強迫性的重複行為,而造成日常功能障礙。「身體臆形症」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是屬於強迫症的類別,通常會合併憂鬱症或焦慮症,高達九成的人患有憂鬱症,七成的人患有焦慮症,也會造成強迫的行為。現在精神醫學並未將它劃分成先天或是後天原因,需從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共同評估。有些患者可能是先天基因造成容易焦慮的狀況,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加上後天抗壓力較低,先天生物脆弱性強烈,就容易導致類似症狀出現。     心理壓力及心理受創,易造成情緒焦慮,誘發成癮行為   在心理影響層面,有各種不同的狀況,有些事物容易成為上癮的原由,例如酒精成癮、購物成癮、性成癮或整形成癮…等,大多是心理壓力或是心理受傷而產生的情緒事件,投射在某種物品或行為上,以減緩心理上的痛苦,減少情緒焦慮。成癮的患者會透過某種行為來緩解當下焦慮,利用重複的行為降低內在的焦慮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在重複某種行為後而忘卻原始原因,而成為儀式化的行為。   從心理學上,一個人喜歡整形的上癮程度並沒有程度之分,雖然網路上有分成單純想美容變漂亮類型、外貌缺陷型、敏感多疑型、或是要求過高型…等,但精神醫學手冊(DSM)未對上癮行為的程度進行分類。一般可透過自我檢示方式察覺是否有上癮狀況—檢測接受整形行為後生活或情緒上是否有受到主觀性的改善,例如,在整形之後,主觀上是否覺得生活變得美滿又幸福?若整形手術後,自我愉悅感在短期內即消失,且焦慮感愈來愈高,急切的需要再進行整形手術,還會伴隨胸悶等生理反應,就可能是整形成癮了。     並非人人都有強迫症,緊張時也易產生類似的重複動作   每個人在緊張狀況下,可能會出現特定的反覆動作或行為,但並不構成強迫症。強迫症定義需包含持續足夠的時間,及造成重大功能的損失。嚴重者會影響生活作習,例如無法正常就學、正常上班。日本就曾出現案例,患者認為自己身上有某種難聞的味道,導致患者離群索居,閉不出戶。   強迫症主要由「意念」及「行為」構成,有某種意念時就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來緩解焦慮。臨床上強迫症表現出來的類型眾多,例如:勤洗手、反覆確認門鎖是否關好、瓦斯是否關好…等,性行為後的不潔感,需重複洗好幾次澡,而造成皮膚受傷,都是強迫症的行為表現。     雙管齊下—心理及藥物治療強迫症   強迫症患者可透過心理治療進行探索,但若症狀嚴重影響個人角色或是生活功能,也能搭配藥物進行緩解。成癮者或是符合身體臆形症診斷的患者,常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使用抗憂鬱症藥,能有效減緩症狀。若患者造成人際關係困難或社會功能受損時,需提早就醫治療。           繁忙的生活步調,容易讓現代人產生情緒壓力,心理學家林佳瑾建議深層探尋內在的需求及議題,若僅用外在行為緩解焦慮只會擴大症狀。學習覺察自我情緒,提供自己一個安全的時間及空間與情緒共處,調整自己的生活模式,能夠有效緩解外在的壓力。成癮行為是為緩解自我焦慮的一部分,出現成癮行為的患者較難察覺自我狀態,身為家人及朋友請保持溫柔的態度,並陪伴患者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遠離成癮糾纏。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諮詢醫師:陳柏豪醫師    現職: 耕心療癒診所 醫師 學經歷: 台灣精神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總醫師 高雄長庚精神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延伸閱讀 影片|整形真的能緩解容貌焦慮嗎?用修圖軟體竟是整形成癮前兆!?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9

  • 產後憂鬱讓媽媽們好崩潰 及早治療才能找回自我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產後憂鬱讓媽媽們好崩潰 及早治療才能找回自我   擁有一個新生命是一件美好的事,媽媽的偉大更是不可言喻,從懷孕生生產以及開始照顧小孩,一連串的過程是相當辛苦,因此不少媽媽得到了產後憂鬱症,從飲食到睡眠,甚至在精神想法上都有負面的想像,對於新手媽媽們來說更是一大負擔,究竟什麼是產後憂鬱症?它會帶來什麼影響,各位辛苦的媽媽們一定要看下去。     各節重點: 00:00 精采預告 00:17 生產後的情緒症狀有哪些? 00:45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因素? 02:11 產後憂鬱症的實際狀況 02:56 自己能察覺產後憂鬱症嗎? 03:33 產後憂鬱症衍伸出的疾病 04:20 醫師如何協助產後憂鬱症的媽媽? 05:20 藥物治療對寶寶的影響 05:45 醫師給予產後憂鬱者的建議       諮詢醫師:李旻珊醫師    現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學經歷: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精神科身心醫學及認知     延伸閱讀 文章|八成婦女難逃產後憂鬱症 產後胯下痛、漏尿恐是憂鬱原因 影片|半夜睡不著覺?當心安眠藥讓你夢遊大吃!醫師告訴你這樣才叫失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8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