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紅疹共有9筆結果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你是一個過敏人嗎?常常打噴嚏、流鼻水,天氣一變化就長了一對兔眼睛;或是這裡癢、那裡癢,冬天糙,夏天也抓?我們以為的過敏,也許是食物、空氣等原因所發生的免疫反應,但其實過敏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其實長期讓你困擾又找不到原因的身體不舒服,頭痛焦慮、體重變化,搞不好就是慢性過敏惹的禍。 慢性過敏從久病不癒的蕁麻疹,經常性的腸胃不適,嚴重到引發氣喘都有可能,其他常見症狀包括偏頭痛、失眠、疲勞、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喉嚨發炎、腸胃發炎、腸燥症、關節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甚至是體重過重都可能與慢性過敏有關。 然而慢性過敏的觀察時間久,病人與醫師都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去觀察病程發展,如果只是像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那當然就不容易找到其過敏原,也很容易被誤診,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對這個名詞不甚熟悉,常以為過敏只是一時的症狀。 反覆失眠、頭痛焦慮、天氣一變就拉肚子、皮膚癢?也許你是過敏啦! 台灣天氣潮濕悶熱,飽受過敏之苦的民眾相當多,尤其天氣一變化,鼻子就開始作怪,皮膚就開始搔癢難耐,真的是非常擾人。常見的過敏症狀有過敏性鼻炎導致的鼻塞、流鼻水、鼻子癢;皮膚過敏會引發紅疹及搔癢;過敏性氣喘可能有咳嗽、痰多、呼吸喘等症狀;若過敏發生在胃腸道,則可能以腹瀉、腹脹等症狀來表現。 過敏是什麼?過敏是其中一種免疫反應,當人體遇到外來物質入侵,免疫系統會奮起反抗,移除外來物質。正常狀況下免疫系統會誘發沒有症狀而且是局部性的發炎反應,在身體組織受到進一步傷害前移除外來物質;但是在某些狀況下,免疫系統在移除外來物質的過程中造成身體組織受到傷害,這種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就稱為過敏。 但「慢性過敏」又是什麼呢?職業醫學科醫師鄭涵芸指出,慢性過敏可以說是過敏反應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臨床上並不會直接下一個慢性過敏的診斷,通常會針對症狀下診斷,例如有鼻子過敏的症狀診斷是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症狀診斷是蕁麻疹,不過關於慢性蕁麻疹就有很明確的診斷標準,如果蕁麻疹反覆發生達六周,就可以診斷為慢性蕁麻疹。 有些人經常睡不好失眠卻找不到原因,最後發現自己是鼻子過敏晚上鼻塞,影響到睡眠,還以為是身心症,搞得自己又焦慮又憂愁,可見慢性過敏雖不像急性過敏症狀來得那麼猛烈,卻足以影響日常生活。 你的身體在燃燒!慢性過敏讓你體內火燒山,疾病一直來 鄭涵芸醫師指出,過敏是慢性發炎的其中一個原因,當人體對某種物質會產生過敏反應,這個物質就是過敏原,身體反覆接觸過敏原的結果就會持續釋放過敏反應的物質,例如:組織胺、白三烯素、細胞激素、前列腺素等發炎物質,如此一來,身體就會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 慢性發炎對健康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些大型的研究告訴我們,慢性發炎會使血管內皮受到損傷,造成血管硬化斑塊,如果斑塊脫落就可能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腦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的結果如果破壞負責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或是導致胰島素的阻抗增加,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甚至也有研究指出慢性發炎與大腦認知功能降低有相關。 不過慢性過敏只是其中一個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慢性發炎導致的健康危害還是要回歸慢性發炎的原因,例如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感染導致慢性肝臟發炎,會增加罹患肝硬化、肝癌的機率;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導致胃部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胃潰瘍及胃癌的風險;細菌或膽結石導致膽囊慢性發炎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然而也不是所有慢性發炎都與癌症風險呈現正相關,例如過敏性的鼻炎,並不會增加癌症的風險;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是一種慢性發炎,流行病學統計起來反而會降低某些特定癌症的風險。 過敏原檢測真的有用嗎?慢性過敏能預防嗎? 也許您每天的日常生活會暴露於很多未曾察覺的過敏原,具過敏體質的人可以依據症狀至皮膚科、風濕免疫科或是健檢中心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然而日常生活的觀察也很重要,如果吃了蝦、蟹皮膚會起疹子發癢或腹瀉,那就千萬別再貪吃;甚至有些人的過敏原是無法透過抽血檢驗得知的,例如對溫度特別敏感,溫度冷、熱、甚至曬太陽都可能會誘發過敏,這些都必須經由自己的觀察得知。 鄭涵芸醫師提醒大家,除了食物本身可能是過敏原,不新鮮的食物所釋放的毒素、細菌抑或是烹煮時額外加入的調味料皆可能是導致過敏的兇手,因此可能會出現您的檢測報告並沒有對某一項食物過敏,但你的生活經驗告訴你曾經對它產生過敏反應。目前我們無法說過敏原檢測結果是100%的準確,但再配合日常生活的觀察,過敏原的檢測可以成為一個參考的標的。 抵抗慢性過敏,吃健康的食物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最重要 抵抗慢性過敏很重要的其中一個環節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減輕生活壓力,培養規律運動習慣,吃原形且新鮮的食物,避免食入加工食品以及不新鮮食物所產生的毒素細菌。鄭涵芸醫師也提出了得舒飲食的概念,例如攝取好的油脂例如魚油、橄欖油取代不好的油,吃適量的堅果,多吃蔬菜,肉類攝取以白肉取代紅肉,這些都可降低過敏的發生。 在如此高壓、高效率的時代,人們常常犧牲很多時間在工作、社交或是學業上,但我們如果能在生活品質上回歸到簡單規律的標準,相信在健康上也會更有助益。 諮詢醫師:鄭涵芸醫師 學經歷: 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職業醫學科 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職業環境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立屏東醫院 職業醫學科 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影片|過敏症狀不只有癢!「講不出原因」的慢性過敏?頭痛、焦慮、關節痛,全是過敏惹的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4.11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猴痘(Monkeypox)卻悄悄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了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指出,猴痘確診者為20多歲男性,於2022年1月~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在機場新冠肺炎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什麼是猴痘?認識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根據疾管署公佈資料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疾病才會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指出,目前這一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猴痘會有什麼症狀?猴痘會變成下一個新冠?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發燒、頭痛、畏寒/寒顫、出汗、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疲倦等症狀,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中,這次的猴痘疫情患者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發燒症狀較不明顯、皮疹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等情況,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傳播對象較有侷限性,多是有與患者親密接觸,或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今(27)日於臉書中指出 ,猴痘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因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是變異快的RNA病毒,相較起來DNA病毒較為穩定,不易變異,再來目前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還是有效的,暴露前或暴露後使用都可以,大約有85%保護力,加上基因分析顯示目前的爆發還是來自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且猴痘R0值約2至3,相比於Omicron R0值12,傳播力不致於到不可控制,但李建璋教授也提醒,對於猴痘疫情還是要提早做好準備,公共衛生的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在星星之火便捻熄。 如何預防猴痘?衛生觀念要做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以粘膜接觸到帶有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雖然風險相對低,但此波猴痘疫情個案病徵都不明顯,患者可能身上有疹子也不自知,民眾也有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碰到猴痘感染者的皮膚病灶,因此也就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施信如主任提醒,民眾只要謹記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可以預防猴痘,並記得攜帶酒精消毒來自保,但酒精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讓酒精均勻分佈,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除了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的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等預防方法以外,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手段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目前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7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夏天來臨時,可不是只要擔心高溫日曬和颱風侵襲,其實夏天也是「毛毛蟲皮膚炎」好發的季節,毛毛蟲皮膚炎(Caterpillar dermatitis)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常見原因是來自於蝴蝶或蛾等幼蟲,這些幼蟲身上的刺毛會有特殊毒性,皮膚接觸到時會覺得搔癢難耐,甚至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因此在戶外活動時需格外留意。 小心極細毒毛!徹底清潔衣物,杜絕毛毛蟲皮膚炎 夏季可謂「蟲蟲危機」的好發季節,近日澎湖地區驚傳怪病,自中秋假日後有許多民眾反應皮膚出現嚴重過敏症狀,長出奇怪紅疹且劇烈發癢,造成遊客恐慌。皮膚科醫師林昱廷在社群專頁中便分享近期一名來自澎湖的患者,過去3天內皮膚陸續開始出現紅、腫與會癢的丘疹,經醫師診斷後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皮膚炎」。林昱廷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的皮膚症狀,是一種由台灣黃毒蛾(Euproctis Taiwana)體毛所造成的皮膚過敏反應,牠們的體毛大小非常細微,可能穿透衣服,造成皮膚劇烈發癢或刺痛。 圖片來源:林昱廷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 想要防範毛毛蟲皮膚炎,可別以為穿著長袖長褲就能安然無恙,這些細毛會隨風飄落在皮膚或衣服上,常見的皮膚過敏反應以分散性的紅斑、丘疹、膨疹或水泡為主,分佈的位置通常位於脖頸、四肢、腋下、腰部、足部等地方,如果有毛毛蟲在身上爬行過,病灶一般會呈線狀排列。至於出現的時機,則不一定在接觸後立即產生,也可能在數小時,甚至數天後才出現。 根據這名患者皮膚紅疹的分佈與人群擴散的狀況,加上澎湖自9月24日起開始吹東北季風,林昱廷醫師推測可能為毛毛蟲體毛隨風飄散,接觸到皮膚才引起的過敏症狀。但畢竟這些細毛可謂防不勝防,長袖長褲僅能達到初步隔絕,因此民眾在戶外活動時,還是要小心留意。如果不慎接觸到毛毛蟲,可千萬要手下留情,勿拍打或直接碰觸毛毛蟲,才不會擴大毒毛的接觸面積,除了要盡快洗淨皮膚外,返家後也需要徹底清潔衣物,可以利用膠帶沾黏查看是否有殘餘的細毛,以免往後再次穿著同一件衣物時,又會誘發相同的症狀。 倘若毛毛蟲皮膚炎的發癢情形和紅疹持續擴大,須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千萬不要聽信網路偏方,以免過敏反應更加嚴重。醫師通常會開立口服的抗組織胺,或使用外用的類固醇藥膏來緩解症狀,約半個月內就會逐漸痊癒,但復原期間要記得不要過度搔抓患處,謹遵醫囑才能早日康復。 小小一隻毛毛蟲,也能讓你癢到叫苦連天 毛毛蟲皮膚炎其實並不只有在台灣出現,過去在國外甚至有爆發過類似的疫情。林昱廷醫師表示,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早在1989年的法國以及2001年澳洲的雪梨,都曾有出現過類似的群聚案例。 林昱廷醫師進一步指出,這起澳洲雪梨的例子特別的是,案例是來自於一間社區中心,當中有過半的員工及5%的顧客都有發生紅疹的反應,但每當有人週末離開社區,外出去渡假時,症狀就會減輕,回來後症狀卻又浮現,該中心懷疑是某種昆蟲造成的影響,因此對社區內部及戶外用殺蟲劑清潔了數次,但卻從未在社區中心找到疑似的昆蟲,患者皮膚搔癢的問題也依然沒有得到改善,這樣的狀況持續了長達4個月,最後才在郵箱附近的一棵樹上發現許多黃尾毒蛾幼蟲,最後中心派員將樹鏟下移走,並徹底清潔該樹周圍的區域,才終止了整個疫情。 至於澎湖地區近日傳出的「紅腫癢怪病」,澎湖衛生局在接獲通報後,於28日委請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運用遠距設備,與多位專家視訊連線調查,綜合看診民眾症狀和敘述,以及皮膚專科醫師看法,澎湖衛生局表示,現行地區內的紅腫症狀像是丘疹樣尋麻疹(insect bite induced popular urticaria),此皮膚癢疹有可能因節肢動物叮咬,不排除是樹木草叢棲息的毛毛蟲、纖毛或寄生在季節性候鳥、家禽的蟎造成,建議只要不過度搔抓,此癢疹會自動痊癒,也不會留下疤痕。 澎湖衛生局呼籲民眾出門運動或通勤時,記得穿著長袖衣物、脖圍和長褲,減少暴露部位,若皮膚感到紅疹、搔癢,建議先以溫水淋浴沖洗,更換乾淨衣物,若無改善請盡速就醫,切勿隨意購買藥物或乳液塗抹,以免症狀惡化。 諮詢醫師:林昱廷醫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系畢業 木木日安皮膚專科診所院長 皮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萬芳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 第16屆國家新創獎 第17屆國家新創獎 101與102年台北醫學大學學術研究獎 延伸閱讀 文章|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9.29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接種的疫苗到來,國人開始依政府規定的類別接受施打,近日也開始實施殘劑預約劑,讓非規定類別的人員也可以盡早打到疫苗,不過注射疫苗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除了有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反應,皮膚是最常表現症狀的部位,注射後出現紅腫及癢感也是有可能,甚至有人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如何緩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讓醫師來告訴你。 你或你的家人去接種疫苗了嗎?相信部份長者都已經接種過了,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在注射疫苗後有人卻出現了副作用,部分是全身性的反應,像是身體痠痛、發燒等症狀,有些像是局部性的,例如打的部位痠痛、皮膚產生紅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及各種濕疹型的變化,會因疫苗種類和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反應。 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英國《刺胳針》報告顯示,出現比較多副作用的族群落在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以現行AZ疫苗來說,一般來說打完疫苗隔一兩天這些紅疹和痛感就會出現,但是約一周它自動就會消腫並痊癒;若是以mRNA疫苗來看,症狀其實也是差不多,但是要注意有人在打完後一周手臂出現局部大型紅腫的遲發性反應,令民眾感到又腫又痛,它被稱做「新冠手臂」,會有人誤以為這個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其實不是,而新冠手臂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至於腳、嘴部及臉部皮膚會不會有影響,蔡長祐醫師說,擴散至其他部位就是全身性的皮膚反應,比較常見就是蕁麻疹、少見的如玫瑰糠疹、麻疹、肢端紅腫的皮膚反應。 至於年長者會不會有這些皮膚表現,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一般來說年長者的皮膚對疫苗反應比較溫和,多半是發燒或痠痛,反而年長者要多注意慢性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風險。若是皮膚本身有過敏的人,也會懷疑是否在注射疫苗後引起其他的反應,何信君醫師說,這要看體質和疫苗內容物是否有相關,本身對疫苗內容物有過敏現象,當然接種後就會有。 部份民眾會因為打了第一劑疫苗產生副作用後而對第二劑接種產生卻步,認為自己是不是對疫苗過敏,蔡長祐醫師說,其實副作用都會有,就算是注射第二劑也會有可能再度出現,但症狀就會比較輕微許多,他呼籲民眾還是要去接種第二劑來抵抗病毒的入侵。 至於在臨床上來看,民眾若覺得注射後有不適,可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去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就兩位醫師的角度來說,注射完後發生症狀前來求診的並不多,反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皮膚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水泡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前來就診,不過醫師沒辦法證實,還是要透過篩檢才能知道。蔡長祐醫師表示,處理這些症狀與一般皮膚問題大同小異,給病人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都能得到不錯的一個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蔡長祐醫師 現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前蔡仁雨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前王仁暉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進修 日本東京大塚形成外科研究員 諮詢醫師:何信君醫師 現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膚外科研究員 長庚大學部定講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皮膚出現「紅疹」有可能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嗎?隨著疫情持續升溫,有越來越多特殊的症狀被發現,現在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受損、味覺、嗅覺的喪失之外,甚至有可能引起皮膚疹,像是紅疹、凍瘡樣病灶、小水泡以及蕁麻疹等,但並非有紅疹就一定是感染到新冠病毒,而是可以作為大家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小方法,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恐慌。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表示,根據《英國皮膚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指出,英國有17%的患者感染到新冠肺炎後,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皮膚有紅疹,而有21%的患者除了紅疹之外,沒有其他症狀產生,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在近期也針對新冠紅疹提出說明,表示目前台灣新冠紅疹的統計比較不明朗,但整體看起來紅疹的發生率比較低一點。雖然台灣的患者出現相關皮膚症狀的案例並不多,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新冠病毒可能會引發哪些皮膚疹,並多加留意身旁的人與自己的皮膚狀況。 新冠紅疹症狀多樣, 特殊皮膚表現要注意 「新冠紅疹」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嚴重性也不同,以下有6種新冠肺炎症狀常見的皮膚表現: 一、凍瘡樣的病灶(chilblain-like lesions) 凍瘡樣病灶的患者,趕快居家隔離,不要去擠快篩站 圖片引用自美國皮膚醫學會網頁(AAD) 蔡逸姍醫師指出,凍瘡樣病灶會出現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又稱為「新冠腳趾」(COVID Toes),症狀區會呈現紅色或紫色的狀態,伴隨疼痛與腫脹,凍瘡樣病灶有一點很特別的是,大部份發生在免疫力較好的年輕人或小孩子身上,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因為免疫防禦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好,最後只留下凍瘡樣病灶的症狀,也因為體內病毒量少,所以進行快篩時幾乎都是陰性,所以有凍瘡樣病灶的患者不要去擠快篩站,因為較難透過快篩或抽血檢驗出是否患有新冠肺炎。 凍瘡樣病灶屬於較晚期會發生的症狀,可能在潛伏期14天過了才會發生,但病毒在潛伏期時就有一定的傳染力,若發現有此症狀的民眾要趕快居家隔離,並聯絡14~21天內接觸過的人,請他們注意是否有乾咳、發燒等症狀,而凍瘡樣病灶患者本身因為免疫力較好,若沒有其他併發症,先好好待在家靜養,因為這種病灶自行康復的機率較大。 二、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e) 沒有特異性的紅疹,同時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須留意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麻疹樣的紅疹形態細碎大片,大部份分佈在軀幹,平常人若發燒或是被不同種病毒感染時,也可能有類似的麻疹樣紅疹,因此無法單看紅疹判斷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如果民眾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身體出現麻疹樣紅疹時,才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所引起的,此時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確認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 三、小水泡狀紅疹(vesicular) 小水泡偏單一形態,不同於水痘具有多種時期的樣子 圖片引用自Pediatric dermatology期刊 有些民眾感染到新冠病毒後,會有形態細小的水泡產生,水泡沒有特定分佈的位置,蔡逸姍醫師說道,水痘病毒也會長出水泡,不一樣的是,水痘病毒引起的小水泡在肌膚上可能會有好幾個時期的樣子,像是剛長出來的、結痂的、乾掉的、破掉的,如果是新冠病毒誘發的水泡,研究發現水泡偏單一形態,看起來在同一時期,這是民眾可以稍微注意的特徵之一,只是沒辦法透過水泡判定是否感染到新冠病毒,醫師還是需要搭配其他資訊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 四、網狀青斑(retiform purpura) 網狀青斑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病情較嚴重 圖片引用自ABC News網站 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在新冠紅疹佔的比例不多,大約5%~6%左右,通常是晚期會出現的症狀,也就是病人已經有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發生後,網狀青斑才會漸漸浮現出來,形態上呈現暗紅色或青紫色網狀樣,並發生在四肢。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部份會在老人或患有重症的患者身上看見,因為他們的免疫防禦機制較弱,沒辦法有效趕走病毒,反而破壞了自身的血管壁, 造成栓塞、發炎等,合併有一些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方面的問題,所以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預後是比較不好的,蔡逸姍醫師補充,有些人肌膚接觸到冷空氣時,皮膚會呈現生理性的大理石紅斑,這個是體質關係引起,並不是所謂的網狀青斑症狀。 五、蕁麻疹(urticaria) 過去不曾有蕁麻疹,最近有新冠肺炎接觸史並長出蕁麻疹,感染新冠肺炎機率較高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蔡逸姍醫師表示,蕁麻疹的症狀表現和一般常見的蕁麻疹幾乎一樣,因此很難辨別,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如果民眾過去不曾發生蕁麻疹,可是最近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又長出蕁麻疹,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會高一些。相反的,以前常常長蕁麻疹,現在剛好又蕁麻疹發作的民眾,第一步先確認自己有無接觸史,有疑似接觸史時,先居家隔離觀察狀況,無接觸史的話,可以到皮膚科尋求醫師協助。 六、小出血點(petechiae) 呈深紅色細碎一片,用力壓出血點不會消退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呈現小小紅紫色的點點,用力壓出血點也不會退掉,通常發生在四肢。 疑似出現新冠紅疹,先確認有無其他症狀、接觸史 如果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不明紅疹」,同時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或是只有「不明紅疹」,但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都建議前往急診並主動告知可能為高風險患者,除了上述的情況,皮膚有紅疹的民眾,先不必擔心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觀察後續有無其他症狀,再做進一步的處理。 台灣疫情仍在延燒,目前政府也呼籲大家,無接觸史、無症狀者先不要去篩檢站,以免增加篩檢醫療負擔,還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最重要的是把口罩戴好、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喔! 諮詢醫師:蔡逸姍醫師 現職: 京硯皮膚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雷射光電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春秋時期,季節冷熱交替,往往是濕疹的好發期,少部分人到了這個時候,皮膚總是癢到不行,嚴重還會脫皮、起紅疹、長水泡,讓人好生困擾。到底濕疹是怎麼引起的嗎?你知道其實大部分人都是濕疹好發的潛在族群嗎?美醫誌這次請來了皮膚科周哲毅醫師來替大家解答,如何預防、治療及保養濕疹。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13 濕疹是一項什麼皮膚疾病呢? 00:42 濕疹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影響的? 01:00 若是先天性濕疹,是否會遺傳呢? 01:09 什麼樣的體質容易得到濕疹? 01:39 濕疹普遍好發的年紀是幾歲? 02:08 濕疹包含了哪些皮膚疾病? 02:51 濕疹輕微症狀跟嚴重症狀 03:35 濕疹會出現的肌膚部位? 04:06 濕疹的治療方式? 04:40 出現濕疹症狀需要避免做哪些事呢? 05:18 濕疹可以使用哪些成分的保養品? 05:55 非濕疹患者,能夠提前避免及預防嗎? 06:32 濕疹的症狀是乾乾的? 07:21 是否會藥物上癮,有依賴性呢? 07:43 長期使用會有抗藥性嗎? 08:04 藥膏是否有副作用? 08:58 富貴手指紋都消失,請問消失的指紋還會回來嗎? 09:30 適合解決色素沉澱的療程? 09:56 濕疹能打雷射嗎? 10:09 濕疹可以繼續做換膚療程嗎? 10:29 常見濕疹其實並不可怕! 諮詢醫師:周哲毅醫師 採訪感謝: 維格醫美診所 學經歷: 南西維格皮膚科診所醫師 靚顏維格診所醫師 國立台南成功大學系 成大醫院醫學士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戴口罩引發肌膚災難?!口罩防痘Q&A!就算天天戴口罩臉也不會爛! 影片|我是不是得濕疹了?汗皰疹=濕疹?汗皰疹是一種過敏的現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24
文/郭美諺 圖/傅暄閔 摘要 明明不是冷到發抖的天氣,手臂的皮膚卻總是一片雞皮疙瘩,一顆顆的小紅疹,摸起來超不舒服,忍不住想要摳一摳,小心!這些可能是毛囊角化症引起的。皮膚科專科醫師王筱涵指出,毛囊角化症多與遺傳相關,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緩解,常見的皮膚保養方式有兩大重點,包括做好保濕工作,或是以果酸、水楊酸等酸類產品,進行角質調理,而雷射方式也能用來進行輔助治療,不過日常保養更是關鍵,洗澡時,要注意水溫不要過熱,更要避免過度清潔,不要使用太多肥皂或是清潔產品,洗澡後的保濕更是重中之重。 毛孔粒粒分明像雞皮 全因毛囊過度角質化 毛囊角化症是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主要是因為毛孔內的毛囊過度角質化,而原本該長出皮膚的毛髮無法生長,反而將毛孔堵塞,以致於皮膚表層出現突出的角質顆粒,不但粒粒分明,摸起來有粗糙的觸感,甚至有皮膚發紅的狀況,有時會合併異位性皮膚炎或是魚鱗癬的症狀發生,好發於手臂、大腿前側或外側,也可能會在臉頰,但與青春痘並不相同。王筱涵醫師表示,因為毛囊角化症導致的角質顆粒是大小均一,而青春痘則是有不同樣貌的病灶,同時可見粉刺、紅痘或膿皰出現,而痘痘肌的人,相對是比較油性的肌膚,毛囊角化症較易發生在比較乾性的膚質。 基本上,毛囊角化症是一個先天的遺傳性染色體顯性遺傳的一個疾病,可以觀察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徵狀,也因為是先天的問題,有些人在孩童時期就會出現,也有人在青春期出現,因為荷爾蒙分泌旺盛,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成年之後大部分的人會逐漸好轉。能否根治?王筱涵醫師直言:「有困難。」能做的就是盡量保養,控制皮膚在一個好的狀態,尤其到了夏天,因為容易流汗,有時會發癢,忍不住想要抓一抓,反而讓皮膚泛紅,此時會難以區分,是毛囊發炎,還是毛囊角化症。 角質代謝方式百百種 最怕皮膚再度受傷害 也因為是角質問題,想要治療就要先解決角質問題,不少人會習慣性用手摳或是拔除,此時就要小心反而會破壞皮膚,甚至引發感染。王筱涵醫師提醒,可有人會以各種除毛方式來處理毛孔顆粒,結果剃毛愈剃愈粗,或用貼布除毛,結果皮膚破皮,若是蜜蠟除毛也要小心對蜜蠟過敏,至於雷射除毛,若是雷射能量太高或自身皮膚過薄的人可能會出現水泡,在處理過程中不可不慎。整體而言,王筱涵醫師認為除毛本身是一個輔助性的治療,不能完全根除問題。 至於角質代謝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物理性,像是用手動方式去摳掉,或是用磨砂膏、用洗身體的刷子移除,處理過程若不小心就很可能會損傷皮膚,更會因此而產生色素沈澱;另一種則是化學性,像是A酸、果酸的酸類產品,是比較適合的角質治療方是。但王筱涵醫師仍提醒,自行購買使用的酸類產品,酸度不能太高,使用次數不能太頻繁,否則皮膚也是會受傷。 首推酸類產品來調理 酸度占比很關鍵 王筱涵醫師進一步指出,果酸產品有分居家型和醫療型,市面上買得到的果酸濃度,大概都在小於30%,酸鹼度都是大於3.5,至於水楊酸,有明文規定只能2%以下,若是針對大腿、手臂使用含水楊酸2%的乳液是沒問題的,但也呼籲不要去買來路不明,或是網路上隨便團購的酸類產品,因為若是使用酸度過高的產品,恐怕會提升皮膚被破壞的風險。若是前往醫療院所進行果酸換膚,醫師在使用果酸的濃度會提高到30-70%之間,酸鹼度則小於3.5,而水楊酸換膚10%或20%都是可以使用的,建議要有醫師監督執行。 改善毛囊角化症,著重在皮膚保養,尤其是保濕,除了一般保濕乳液,求診時有些醫師會提供含尿素的藥膏,強化保濕,在角質調理方面,可以到醫院進行果酸、水楊酸換膚,或是醫師會以外用A酸或是果酸來治療,不過雖然酸類產品能夠改善代謝或是調理角質,但使用上仍然有要注意的地方,由醫師提供的外用A酸,最好晚上洗澡後使用,果酸產品因為比較受到沒有日光影響的狀況,相對限制較少,可以早晚各擦一次。 雷射輔助治療 保濕工作仍不可少 早期像是脈衝光或是淨膚雷射,也是常見的輔助治療方式,減緩毛囊堵塞的情形,近來風行的皮秒雷射,也有淨膚的模式。王筱涵醫師指出,想要更進階的皮膚保養,可以進行755或1064波長的皮秒雷射。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日常保養,洗臉時要注意水溫不要過熱,更要避免過度清潔,不要使用太多肥皂或是清潔產品,洗臉後的保濕保養更是重中之重,改善皮囊角化症,首先要讓這些好習慣變成日常。 諮詢醫師:王筱涵醫師 採訪感謝: 安珀琢玉醫美診所 學經歷: 台灣皮膚科專科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臺北醫學大學皮膚學科 專任講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 專任主治醫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 總醫師 延伸閱讀 影片|越酸越能根治毛囊角化症?!當個「酸民」能讓你擁有細嫩膚質! 影片|該怎麼治療痘痘和毛囊炎?醫師教你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8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日前知名Youtuber反骨男孩孫生PO出一支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的臉腫得宛如怪物,並透露做了醫美隆鼻手術後,發現鼻子裡飄出屍臭味,回診時醫生嚇得變臉,重新手術後卻又在病床上抽搐不止,讓他彷彿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根據孫生在個人YouTube頻道「孫生又來了」中說到,他去做了隆鼻手術後差點毀容的經驗,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他的臉還有些許腫樣,並表示他做完隆鼻手術後,因為沒有保養好,術後一個月發現挖鼻孔時,把隆鼻傷口的結痂及縫線摳掉,鼻子就飄出了屍臭味,臭到連食物味道都聞不到,持續這個情形一兩周後才回診,回診時醫師表示由於細菌發炎至根部,需要再做開刀處理,即採用全身麻醉開刀手術將假體取出,然而他的身體似乎對麻醉成分過敏,手術過程中突然全身抽搐,好幾個醫護人員都無法壓住他,孫生也形容當時自己就像是殭屍和怪物一樣無法自制,最後還是醫生抱住他才能控制住狀況。從影片中他也PO出自己像怪物的照片,可以看到他臉腫得像怪物,完全想像不到原本是張帥氣的臉,讓愛美的他只要照鏡子就難過大哭。 麻醉醫師歐陽瑨霓表示一般人常聽到的麻醉過敏,大部分是指麻醉後或手術的生理反應(例如血壓變化、術後發抖暈眩或躁動),並非對麻醉藥的過敏反應,真正的麻醉藥過敏不常見,即便發生通常症狀輕微像是癢、腫、起疹子、眼睛腫、皮膚腫、紅疹、嚴重時則會出現休克反應。而麻醉過敏則與患者體質較有關。從孫生的案例中,他表示是因自己的體質對麻醉成分過敏出現抽搐情形,所以可以初步判斷並非是藥物過敏,但由於原因不明,因此不能對其下定論。通常手術過程中出現抽搐情形,可能會有以下反應:麻藥綜合反應、感染出現的併發症,或是麻醉退後的抽痛反應抑或是癲癇反應。 另一方面,歐陽醫師進一步說明當手術時間較長、患者感染情形嚴重、需要較深的清創、呼吸需要特別注意的情況時,會建議施打全身麻醉,讓患者能不動、不痛的被完整監控,也能讓該醫師較容易去處理患部,也提醒求美者無論是術前術後都需要遵照醫師指示,好好照護傷口,才能避免術後發生感染。在術前除了要慎選專業合格醫師之餘,合格麻醉醫師於手術時陪伴在側,時時關注患者的生命象徵,才能一同維護患者的手術安全。 從孫生的事件中,可以發現他於術後一個月就開始抽菸,隆鼻傷口或許尚未恢復完全,就出現感染情形,導致鼻子飄出屍臭味,並且要將假體再度拿出,由於感染情形已處於緊急狀態,藉由施打全麻去緩解他的不適感,讓醫師方便處理,卻沒想到會因麻醉過敏出現抽搐反應,結果不僅愛美不成還腫成了怪物,孫生也對人生有了全新的體悟表示:「健康真的很重要!」 諮詢醫師:歐陽瑨霓醫師 現職: 禾馨新生婦幼診所 學經歷: 臺大醫院麻醉科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麻醉科總醫師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 麻醉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麻醉醫學會 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4度隆鼻修復仍凹陷 陸網紅遇黑心醫還遭暴打 文章|女打抗皺填充物致失明!醫療糾紛頻出如何預防?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3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植髮一定要割頭皮或理平頭?原來植髮跟你想的不一樣! 植髮是否一定要剃頭皮或是理平頭呢?蔡宗樺醫師帶您認識植髮的細節!醫師表示現在的微創手術可以在頭部後方取髮,取髮後不會留下較大的疤痕,基本上是看不出有任何異狀,植髮的部位也不會有太大的紅疹之類的情形,讓手術後的患者可以在隔天就回到工作崗位,同事或朋友間也看不出來,可以說是相當推薦的植髮手術! 諮詢醫師:蔡宗樺 現職: 髮拉儷美學植髮診所 學經歷: 陽明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Doctor of Medicine, MD)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碩士(Master of Science, MSc) 加拿大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皮膚部 研究員 馬偕醫院皮膚科 住院醫師/總醫師 馬偕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清華大學特約門診 皮膚科 主治醫師 國泰綜合醫院 台北總院 皮膚科 主治醫師 亞東醫學中心 醫學美容中心 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