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美國共有37筆結果

  • 任容萱醫美初體驗,牢記美國音波認證4步驟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山裡來了熊孩子》讓女神沒空保養?任容萱面子問題都靠它!今(6)「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防偽認證系統啟動記者會」邀請品牌大使任容萱出席,分享首次音波初體驗心得。美國音波Ulthera®回歸原廠,因坊間黑心山寨機猖獗,再度強調原廠儀器與認證醫師重要性,盼能讓消費者在求美的路上,擁有更安心、安全與有效的醫美療程。     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防偽認證記者會,呼籲避免山寨假貨罔顧權利   美國音波Ulthera®已於2023年由原廠Merz Aesthetics®莫氏醫學美容集團重掌代理權,有鑑於黑心山寨儀器流竄,大幅影響消費者安全保障,於本日(6)舉行「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防偽認證系統啟動記者會」,邀請品牌大使任容萱,以及雷射光電學會胡倩婷理事長、聖緹雅醫療集團創辦人薛博仁醫學博士、米蘭時尚診所桃園旗艦館曾繁聞院長,呼籲與分享原廠儀器以及療程安全的重要性。     美國音波Ulthera®與各大醫美診所醫師,呼籲消費者按照原廠的認證步驟保障自己的消費權益。     即時影像系統保安心,精準打擊減輕副作用   「坊間假冒的儀器,可能導致兩個問題,效果差或是副作用上升。」曾繁聞院長表示,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儀器不僅熱能跟深度穩定,即時影像系統也能幫助醫師更好評估與治療,若使用到山寨的儀器,施打時反而僅會感受到溫熱,實際上無法達到筋膜層的深度,再者由於沒有即時影像系統,有些假貨甚至是「預錄好的」影像畫面,導致音波無法打擊在正確的位置上,更遑論有些人左右臉的筋膜深度不同,缺乏顯影系統,醫師在施打時就無法準確判斷患者須施打的深度與位置,療程期間也難以避開血管或骨膜,可能導使血管受傷腫脹,或讓患者在施打過程中極度疼痛。   曾繁聞院長更指出,即時影像系統也能幫助醫師判斷探頭是否服貼肌膚表面,避免音波打在淺層皮膚導致的燒燙傷風險,更能好好地輔助醫師把關患者的療程安全,也呼籲患者尋找有原廠認證的診所與醫師。     午間的美容療程,非侵入式副作用輕微,重返日常不費力   「美國音波Ulthera®是最早進入台灣的音波療程。」莫氏醫學美容集團台灣區總經理Jorge Libanan說明,美國音波不僅安全,更重要的是快速與效果確實。一小時內的療程時間,就能維持六到十二個月,因非侵入式恢復期短暫,能允許消費者在療程後無時差地回到工作崗位,對生活模式的衝擊也相當小。   胡倩婷理事長也表示,「消費者現在最重視的就是醫美的安全與有效。」隨著消費者的安全意識抬頭,民眾可以透過不同的認證,確認所選的診所與醫師是否符合資格,例如透過醫策會針對醫院與診所做的「美容醫學品質認證」能簡單判斷選擇的醫療院所是否有完整的急救與安全保障配備,而美國音波Ulthera®的四步驟原廠認證,不僅能讓消費者避免使用到假貨,也會記載當日打的發數與能量,對安全也更有保障。     除了原廠探頭與儀器,醫師判斷不可少,美麗不盲打看得見   美國音波Ulthera®的即時顯像功能,雖能讓醫師更清楚評估施打的位置、深度與發數,然而曾繁聞院長也補充說明:「只要成年的患者就能在符合規定下施作美國音波療程,只不過不同年齡層的需要不太一樣。」例如20歲左右的消費者,可能會針對臉部嬰兒肥、下半臉的改善,30歲左右的消費者則會開始感受到輪廓線的差異。   曾繁聞院長亦分享,有些消費者反應打完美國音波Ulthera®後,臉好像脂肪減少,反而變得憔悴,但這並不代表臉部缺乏脂肪的人就完全不能做音波療程。   「無論是臉部有脂肪或沒有脂肪,都會有下垂的部位。」曾繁聞院長補充說明,像是一般雙下巴、嘴邊肉、眼袋等都會隨著老化增加體積突出。美國音波的治療,應是針對突出下垂的地方拉提改善,臉部會凹陷,通常是因為沒有將能量打在正確的位置上,因此除了使用原廠儀器與探頭外,選擇瞭解臉部結構的醫師,也是讓療程成功的關鍵。   此外,曾繁聞院長也提到,美國音波亦能與其他療程相互搭配,例如配合針劑療程,就能同時讓太陽穴、淚溝等凹陷部位填充,或是施打肉毒減少動態紋,都能透過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成果。     任容萱大方分享,日常保養輔助醫美療程,重拾零死角自信   提到皮膚保養秘訣,品牌大使任容萱表示,由於實境節目《山裡來了熊孩子》須長期在戶外拍攝,皮膚狀況容易不穩定,因此除了日常保養外,搭配沒什麼恢復期的醫美療程,可以讓整體保養效果更加倍。對於醫美療程態度謹慎的任容萱也認為,在施打療程時,醫師解釋的仔細,加上原廠認證,打完後也會收到證書以及LINE紀錄,會感覺更安心,更提到療程後的心得就像是:「你照著鏡子,看著自己從外改變到裡面,由內而外散發自信,我的美麗,我要自己掌握。」     任容萱出席「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防偽認證系統啟動記者會」擔任品牌大使,宣導原廠正貨認證流程。     美國音波Ulthera® 提供的4大步驟認明原廠認證,操作也相當簡單,透過(1)掃Line QR code開啟「Ulthera®原廠認證系統」、(2)掃描儀器QR Code檢測是否為原廠儀器、(3)掃描探頭卡片,確認探頭證書、(4)療程主動紀錄,民眾就能在完成認證後,獲得美國音波Ulthera®原廠保證卡。   美醫誌也呼籲民眾,進行療程前務必與專業醫師溝通,並認明通過原廠認證的醫師,才能避免操作不當導致的傷害,也盼能在美國音波Ulthera®層層嚴格把關下,民眾能安心地變美,並打造由內而外的自信唷!     延伸閱讀 文章|孕媽咪跟產後媽咪的醫美指南!療程與預算一次公開 影片|打眼周電音波原來不痛?眼周老化擦眼霜有效嗎?這樣保養「明亮有神」!這幾招讓眼睛細紋說掰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06

  • 梨泰院推擠意外,怎變成創傷性窒息大型死亡現場,與死神搶人關鍵6分鐘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不曾想南韓首爾這個已經是相當進步的國家,會發生在人潮中,站著活活被擠死的憾事,但這樣的荒謬慘案卻發生在一個萬聖節晚上的狂歡,一條位於梨泰院三米二巷弄,造成156人死亡,我們到底從這場意外學到了什麼?     人潮中站著推著走,擠到缺氧吐血昏迷,創傷性窒息搶救艱難   10月29日是許多人心裡抹不去的痛,事發至今死亡人數已攀登至156人,傷者151人,據外媒報導,參與急救的韓國醫師李範錫(音譯)這麼描述:「傷者當中許多人流著鼻血,我嘗試進行心肺復甦術時,看到血液從他們嘴裡湧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是踩踏至死,而是被推擠著活活窒息而死。」這場悲劇來得太突然,是意外還是人禍,沒有人能定論。   「什麼是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在急診服務的兒科醫師吳昌騰指出:「人類的肺部是個彈性容器,一般來說相當堅固,除非尖銳的穿刺傷和鈍器強力重擊,否則很難把胸廓構造破壞掉;但在人擠人、人壓人甚至是人堆人的情況下,來自人群四面八方的壓力使人們難以呼吸。醫學研究顯示,一般成年人胸腹部受到40kg至50kg,較強壯者受到80kg至100kg的壓力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何況我們從現場照片看,是有多人疊在一起!」   吳昌騰醫師說明:「我們的肺部是需要空間來擴張,當受害者的胸腔受到強力壓迫時,由於這時肺不能舒張,也就無法吸入空氣。當受害者無法呼吸,他們會迅速呼吸困難、窒息,進而引起心跳驟停。」而進入心跳驟停後這6分鐘是我們跟死神搶人的最後倒數計時,也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喪命的主要原因。   這次的慘劇也可認為是壓迫性窒息(Compressive asphyxia)。壓迫性窒息主要原因是胸部遭重力壓迫,導致無法呼吸,縱使周遭有氧氣也法進行氣體交換。     照片來源:翻攝自推特/@ha_hello__     「人群推擠」的潛在危險性,被擠壓超過30秒可能失去意識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引述英國薩福克大學教授史提爾(G. Keith Still)曾在2021年美國休士頓Astroworld音樂節發生10死的推擠事件後指出,「人群推擠事故相當於一大群人一起跌倒,若是空間不足,人們就無法起身。推擠力量大到能彎曲鋼鐵,受困民眾極難喘息;更可怕的是,在人群推擠事故中即使沒有倒地,光是站著就可能被活活悶死,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大約30秒就可能失去知覺。」   史提爾對此也提到,「在上方和下方都是人的情況下,肺部沒有足夠的擴張空間,人們將難以呼吸,約6分鐘後就陷入壓迫性窒息,形成人群推擠事故中的死因。在人群推擠導致跌倒時,人們試圖站起身,在推擠中手腳扭曲糾纏在一起流往腦部的血液愈來愈少,人們不是因為恐慌而死,而是因為瀕死而恐慌。」   「當整個人群都倒在一起,如果又是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倒下的人們就有可能站不起來了,這時,這群人們幾乎沒有逃跑的空間。」這樣的情境下,因窒息導致的心臟驟停,雖然高品質CPR心肺復甦術是第一時間要做的。但是,如果心臟驟停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零。這也是為什麼梨泰院這次死傷這多人的原因。     照片來源:路透社     人潮密度太高致意外發生,南韓政府尚未發表道歉聲明,令人扼腕   研究數據顯示在人群達到一定密度時,即使不移動也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當人群密度大於每平方公尺4到5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就可能會導致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的倒塌。而當人群密度接近每平方公尺9人時,人群之間的壓力,本身就可能造成壓迫性窒息。   一旦在人潮中開始感受到壓力,感覺兩邊肩膀或身體的好幾個地方都受到碰觸,這已是趕緊逃命的警訊。然而,如果已是動彈不得的處境就要站穩腳步,努力不要跌倒,而且別把背包放在地上,造成任何可能導致自己或他人跌倒的障礙。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8件衣物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韓國梨泰院事件的遺物有256雙鞋 照片來源:路透社、美聯社     截至目前為止,韓國政府與理應維護公共安全的南韓官方高層,包含親自去到事故現場的南韓總統尹錫悅,至今卻沒有任何道歉,彷彿發生憾事與政府無關。相關善後措施也被批評濫用稅金,不傾聽民情,受到選舉左右等負面評論。即使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是當地自發性舉辦的慶典,沒有任何主辦單位,目前也未見有任何單位可能出來負責,對商家來說更是嚴重的打擊;然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當傷害已經發生,我們只能祈禱傷者早日康復,願家屬得著安慰,願此地得著安寧。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investigations/interactive/2021/what-happened-astroworld-travis-scott/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10/29/seoul-halloween-crowd-crush-surge/ 3.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erDoctor/     延伸閱讀 文章|梨泰院推擠致死事件,「替代性創傷」蔓延,全國陷入集體創傷 影片|有好事不會來找我!諮商心理師該怎麼排解負面情緒?特殊技能像「廟公」能一眼看穿人心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02

  • 強震後經常有「地震幻覺」?看到災情報導就難掩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調適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台灣本月地震不斷,除了18日台東縣池上的6.8強震,19日花蓮縣卓溪鄉也發生5.9的有感地震,許多餘震和災情也讓民眾感到惶恐不安,甚至產生「晃動幻覺」,感覺隨時都有地震在發生,提心吊膽下一次強震的來臨,這種災難後常見的情緒反應究竟該如何緩解?如果你身旁有親友的心理健康出現狀況,我們又該怎麼幫助他們呢?     地震後常有「天搖地動」的幻覺?認識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指出,在面臨天災人禍等重大事件後,可能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若超過一個月則可能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易怒、過度警覺、失憶、易受驚嚇、惡夢、失眠、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等情緒,或者是想逃避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患者會不受控制地持續回想過去的創傷畫面,讓創傷事件時的想法與情緒不斷出現,因而陷入不斷的循環中。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V TR),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標準如下:   此人曾目擊、經驗、或被迫面對一或多種事件,牽涉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構成威脅至死亡或身體傷害等。 此人之反應包括:強烈之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兒童可能以混亂或激動之行為表達。 此創傷事件,可以下列方式,被再度體驗:反覆之痛苦回憶或夢境,類似情境引發之強烈心理痛苦或生理反應。 持續逃避與此創傷有關之刺激,並有麻木的反應。如避開話題、創傷地點,無法記起事件重要部份,減少重要活動與興趣,對前途悲觀,無法再愛,不期待再能有事業、婚姻、小孩、或正常壽命。 持續過度警醒。例如難以入睡或難以維持睡眠,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等。 此障礙總期間超過1個月。 造成重大痛苦,或功能損害。若壓力事件後6個月才出現上述症狀,則屬於延遲發作型。 發病的原因:一般是遭逢極度的創傷事件,加上個人本身體質的雙重影響所致。可能與先天遺傳基因、個性特質、後天環境、過去創傷的經驗都有關係。   一般人在遭受具有威脅性的事件後,就可能會有悲傷、失眠、長期處於生氣狀態的徵兆。衛福部表示,通常人們對創傷事件的反應會在數月後自然改善,不至於留下嚴重的後遺症,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但如果持續過長、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尋求醫師或心理專業人員幫助,並做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總是擔心地震再臨?如何排解自己的不安情緒?   歷經地震災害或深受恐怖景象影響的民眾,往往會因為擔心地震再次來臨,所以對晃動和聲響特別敏感,也容易過度焦慮、緊張,無法集中注意力。根據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公佈的「災難心理重建Q&A」建議,可參考下列的因應方式,幫助自己渡過災難造成的影響:   與信任的他人交談或花時間相處以獲得支持。 從事正面的活動(如運動、嗜好、閱讀)轉移注意力。 足夠且適當的休息、攝取健康的飲食。 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追憶已去世的所愛者。 專注於你現在實際上可以做且有助於改善狀況的事。 使用放鬆技巧。(呼吸練習、冥想、安定自我的話語、放鬆肌肉) 參與支持團體。 持續數次長時間(至少20分鐘)書寫災難相關的想法與感受。 寫日記。 尋求諮商。   除了上述方法外,衛福部也有免付費的專業心理諮商服務「1925安心專線」,接線人員提供心理諮詢、自殺危機處理等24小時全年無休的服務工作,取其「依舊愛我」的諧音,可使用市話或手機直接撥打。想要了解更多心理諮商資源,也可以透過「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查詢各地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聯絡方式。     用尊重、同理的態度面對PTSD,讓這個世界更加溫柔   近來全台地震、餘震不斷,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照觀察台灣確實可能進入強烈地震的高風險期,呼籲民眾做好防震的準備。在心理方面,民眾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恐怕也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未能排除壓力來源的情況下,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人度過災難造成的影響呢?   對此衛福部建議,可以與當事人討論,並鼓勵他主動從事上述列舉的因應方式,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改善適應與身心狀態,也可以提醒他不要逃避社交、過度投入工作、長期接觸過量的菸酒等這些可能妨礙適應的方式。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主動陪伴與傾聽當事人的內心想法,若對方想述說災難創傷時,記得要保持尊重、同理的態度聆聽,不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他人身上。當然,鼓勵當事人持續述說與災難相關的情緒感受雖然也有幫助,但述說過程中可能增加情緒不適,首要條件仍應尊重對方的意願與身心狀態。如果發現對方有就醫的需求,也可以鼓勵、陪伴他就醫。     熟記心理安定五字訣,擺脫焦慮的內心陰影   自今年9月中旬以來,全台有感強震不斷,民眾心裡難免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這時不妨參考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霍布福爾(Steven Hobfoll)的心理安定五字訣「安、靜、能、繫、望」來舒緩情緒,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1. 安:促進安全感(safety) 面對突發且未知的事件,我們往往會有不安、失控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這時候應著重提升身體與心理的安全感及舒適感,留意並確保所在環境的安全性,避免過度接觸會引發不適的資訊,例如新聞報導或相關社群等,降低因災害帶來的創傷壓力反應。   2. 靜:促進穩定與平靜(calming) 為了平衡我們的身心狀態,應該盡量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平靜或安定的活動,降低強烈的身體反應與情緒波動,例如靜坐、聽音樂、做瑜珈、泡熱水澡等,減少創傷對睡眠、飲食等日常生活的影響。   3. 能:提升自我與集體效能感(personal-& collective efficacy) 從事讓自己感覺有價值和能力的事情,產生「我有能力做到」的自我效能感,增進抗壓的能力,並改善災後的無助感及挫敗感。例如設定一個可以實際達成的目標,將大目標切成小目標,在逐步達成的過程中累積成就感和重建控制感。   4. 繫:促進聯繫(connectedness) 透過網路、電話等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繫,尋求他人的陪伴及支持,分享內心感受與想法,使自己的情緒能夠被他人理解、接納,從中了解自己的經驗可能並不罕見。此外,也可以參加需要貢獻心力的社福活動,例如重建鄰里社區、學校與任何促進他人安適或福祉的行動。   5. 望:灌注希望(instilling hope) 保持樂觀、希望,避免不必要的自責,專注在可以達成目標的資源與力量,有助於災後的正向適應。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pfbid02NUzeUNqE6BUJ9BQJBr2puDrUKQahidWSmRSnTTVjtLTgajAAYiJEEHf5RZTJFDBFl 2.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334-618-107.html?fbclid=IwAR3Uk1Wgvcj4lz85A9E6WRUjT6Hxau04z1JD5SA3giQ4NhagqR-uzRabycg 3. https://www.typc.mohw.gov.tw/?aid=512&pid=0&page_name=detail&type=0&iid=137 4. https://tw.news.yahoo.com/%E9%80%A3%E7%BA%8C%E6%9C%89%E6%84%9F%E5%9C%B0%E9%9C%87-%E5%B0%88%E5%AE%B6-%E5%B7%B2%E9%80%B2%E5%85%A5%E5%BC%B7%E7%83%88%E5%9C%B0%E9%9C%87%E9%AB%98%E9%A2%A8%E9%9A%AA%E6%9C%9F-003740783.html 5.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731/post/201802080005/ 6. https://www.facebook.com/1645481325674458/photos/a.1649506165271974/1649506265271964/?type=3 6.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6%9D%B1%E9%A4%98%E9%9C%87%E9%80%BE-50-%E8%B5%B7%E5%85%A8%E5%8F%B0%E6%9C%89%E6%84%9F-%E5%BC%B7%E9%9C%87%E9%87%80%E7%81%BD%E5%AE%B3%E9%A0%BB%E5%82%B3-5%E5%AD%97%E8%A8%A3-075316383.html     延伸閱讀 文章|《火神的眼淚》醫護專業用語特輯!張志遠有PTSD?徐子伶是EMT-P?別再只聽得懂CPR和AED! 影片|心理諮商開箱!瓶頸期超焦慮也可以去諮詢?原來這些都是免費諮商資源!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9.20

  • 台灣首例猴痘確診!認識猴痘症狀和預防方式!猴痘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新冠?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猴痘(Monkeypox)卻悄悄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了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指出,猴痘確診者為20多歲男性,於2022年1月~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在機場新冠肺炎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什麼是猴痘?認識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根據疾管署公佈資料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疾病才會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指出,目前這一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猴痘會有什麼症狀?猴痘會變成下一個新冠?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發燒、頭痛、畏寒/寒顫、出汗、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疲倦等症狀,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中,這次的猴痘疫情患者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發燒症狀較不明顯、皮疹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等情況,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傳播對象較有侷限性,多是有與患者親密接觸,或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今(27)日於臉書中指出 ,猴痘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因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是變異快的RNA病毒,相較起來DNA病毒較為穩定,不易變異,再來目前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還是有效的,暴露前或暴露後使用都可以,大約有85%保護力,加上基因分析顯示目前的爆發還是來自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且猴痘R0值約2至3,相比於Omicron R0值12,傳播力不致於到不可控制,但李建璋教授也提醒,對於猴痘疫情還是要提早做好準備,公共衛生的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在星星之火便捻熄。     如何預防猴痘?衛生觀念要做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以粘膜接觸到帶有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雖然風險相對低,但此波猴痘疫情個案病徵都不明顯,患者可能身上有疹子也不自知,民眾也有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碰到猴痘感染者的皮膚病灶,因此也就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施信如主任提醒,民眾只要謹記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可以預防猴痘,並記得攜帶酒精消毒來自保,但酒精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讓酒精均勻分佈,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除了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的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等預防方法以外,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手段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目前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7

  • 成人版MIS-C?MIS-A症狀、預防懶人包,確診後出現「這些」徵兆應就醫!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又有MIS-C、MIS-A恐慌相繼來襲。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簡稱MIS,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稱為MIS-C,成人則稱為MIS-A。而昨(2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公佈,目前國內2例疑似成人MIS-A個案,初步判定皆未完全符合美國CDC對MIS-A的定義,將由專家進行後續分析討論。     國內疑似出現MIS-A首例個案?   昨日國內新冠肺炎新增5萬6,339例本土案例、115例病故、209例中重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各區看來已經脫離,或正在脫離高原期,因此本週個案數較穩定,在排除假日效應後,預計從本週三(22日)起就很有機會單日降至5萬例以下。   而日前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兒童重症康復後,再度發高燒,引發諸多討論的「MIS-C」,如今國內又疑似出現2例「成人版」,這2例疑似MIS-A的個案,分別為6月初公佈過的50多歲男性確診死亡個案,以及新光醫院 20 多歲染疫康復後的男性。   其中50多歲男子,在染疫後11天出現了多器官發炎、衰竭的狀況,當時診斷有心肌炎、肺炎,後續死亡後經初步判斷,並沒有臨床標準提到的發燒 38 度症狀,所以初判並沒有符合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 MIS-A 病例定義。而另一位20多歲男性的案例,染疫復原後出現肝臟、腎臟器官系統發炎病變,也有休克情況,但目前沒有發現有嚴重心臟疾病的條件,因此仍不符合定義。後續會再經由專家討論後,再判定是否為台灣的MIS-A首例。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MIS-A、MIS-C 到底是什麼?   根據CDC報告指出,感染新冠肺炎後,有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部、腎臟、消化道、大腦或皮膚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其中分為成人(Adults)和兒童(Children),MIS-A便是「成人多系統炎性症候群」,而MIS-C則是「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於臉書中指出 ,目前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確診後的2~12週可能引發MIS-A,預估國內將陸續出現相關案例,若發現確診後突然發高燒,但呼吸症狀不明顯,務必就醫檢查,以免耽誤到病情。   羅一鈞表示,MIS-A比MIS-C少見很多,國際上通用的病例定義也只有美國CDC有訂定,符合臨床和實驗室標準的患者,才會被列入是MIS-A。目前確實有研究看來MIS-A致死率比MIS-C高,但因為成年人較容易有慢性疾病、年齡等干擾因子,要全部排除才能確認,比兒童MIS-C判斷更複雜,將請專家討論應如何定義做分類。     MIS-A會有哪些症狀?   羅一鈞說明,確診到MIS-A發病間距平均28天,範圍則是從20~36天,一般而言確診後3週以上才有可能會出現MIS-A症狀。   MIS-A主要常見症狀有5大項,分別是發燒(96%)、低血壓相關症狀(60%)、心臟功能低下(54%)、呼吸困難(52%)、腹瀉(52%)。   根據美國CDC指出,MIS-A病例定義為年齡大於等於21歲,並在住院或住院前3天內有主觀發燒或客觀發燒紀錄,大於38度,更要在住院前或住院前3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3項。主要臨床標準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新發左右心室功能障礙,以及2或3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皮疹合併非化膿性結膜炎,但心臟驟停不符合此標準。   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在個人臉書中提醒民眾,若有持續發燒情況,並有胃痛、腹瀉、頭暈、眼睛紅、皮膚有疹子、嘔吐等任2項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MIS-A。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意識不清、無法保持清醒,或是皮膚、嘴唇或指甲蒼白泛藍……等任何嚴重不適,都應立即就醫。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MIS-C會有哪些症狀?   國內陸續新增MIS-C個案,截至21日記者會公佈數據,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5例,包含21例腦炎、15例肺炎、3例敗血症、7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MIS-C 12例、5例家中死亡。   指揮中心於本月初邀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進行MIS-C的衛教說明,黃瑽寧醫師指出,MIS-C的發生族群從0歲到19歲都有可能,其中以6~12歲佔最多。兒童及青少年確診新冠肺炎後6週內,若有出現持續發燒,並且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以上任一症狀,須立刻就醫評估。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如何預防MIS-A和MIS-C?   美國CDC表示,目前仍在了解MIS-A及其對成年人的影響,對於部份成年人的感染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預防感染新冠肺炎。   黃瑽寧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只要打過1劑新冠疫苗,便有助降低97%得到MIS-C的風險,因此「打疫苗」就是最好的防護方式,留心相關症狀,及早治療,就可以降低死亡率。指揮中心也提醒,家長發現孩童有出現相關症狀,應儘速帶孩童就醫,並跟醫師詳細說明情況。       延伸閱讀 文章|藥品保存問題多,開封後能放多久?藥水可以放冰箱?過期藥品怎麼辦?藥師教你這樣做!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2

  • 頭髮毛囊竟然可以植眉?美國模特兒分享植眉手術成果!

    圖、文/郭佳語      摘要  隨著醫美的進步,毛囊萎縮或毛髮稀少的地方,透過醫師評估與診斷後,現在也可將頭髮的毛囊移植,讓手術部位重新長出毛髮,美國模特兒Chrissy Teigen(音譯,克莉絲·泰根)便在自己的社群平台公開植眉手術的成果。     植眉手術引來的各種聲量   Chrissy Teigen(音譯,克莉絲·泰根)是位美國模特兒,同時也是一位料理食譜作家,在做完植眉手術後,於Instagram上貼出她的手術結果,並提醒大家在修飾眉毛時切記不要過頭,亦提到她總是盡可能地不化妝,因此可以從後腦取下毛髮做植眉手術,令她感到非常興奮。   然而這些相關的消息,與在Chrissy Teigen(音譯,克莉絲·泰根)前個月舉辦了魷魚遊戲為主題的派對連結,於派對中Chrissy Teigen邀請貴賓競賽以獲得奢侈品獎品,因而引發負面聲量,緊接著在公開自己做植眉手術的消息後,便再次進而引來批評與反彈,例如認為Chrissy Teigen(音譯,克莉絲·泰根)根本不需要植眉,或是認為這根本是錢太多的行為。     植眉手術是種選擇   替Chrissy Teigen(音譯,克莉絲·泰根)進行手術的醫師傑森-戴蒙德(音譯,Jason Diamond),則在自己的網頁上發布了植眉手術結果照片,並解釋大部分的患者會選擇植眉手術,是因為他們曾經過度修剪自己的眉毛,或是隨著年齡增長,眉毛逐漸變細與稀疏。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r. Jason Diamond MD(@drjasondiamond)分享的貼文       植眉手術並非人人皆可做   儘管眉毛較少者,或是因過度修剪導致失去眉毛的人來說,能選擇植眉手術來替原生稀疏的眉毛增加粗度與調整眉型,然而植眉手術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在美醫誌以往訪過的植眉專題裡也有提到,其實植眉手術前,會須評估患者本身毛囊的狀況,也須考慮如髮絲的粗細外,患者是否有自然捲的情形,或是髮質是否健康……等等,因此植毛手術並不是誰都可以做,數個條件也都與能否做植眉手術有很大的關連。   在美醫誌以往訪過的植眉專題裡也有提到,其實植眉手術前,會須評估患者本身毛囊的狀況,也須考慮如髮絲的粗細外,患者是否有自然捲的情形,或是髮質是否健康……等等,因此植毛手術並不是誰都可以做,數個條件也都與能否做植眉手術有很大的關連。     ➦ 延伸閱讀: 植眉|無眉人最需要!植眉、紋眉、霧眉、飄眉選哪個才好?ft.皮膚科朱冠州醫師【ME美醫誌】     植眉手術術後照顧也有訣竅   此外,植眉手術後並不代表毛囊就此會健健康康,眉毛就會乖乖地長長。首先由於是自後腦取下毛囊,因此種植上去的眉毛生長速度自然會較原本的眉毛快,大約是一個月長1公分左右,因此需要定期修剪。   在術後初期則是要盡量小心保護剛直完毛的區域,例如洗臉時需輕柔,也不要下意識地摸傷口或把結痂摳掉。植眉毛手術也與一般植髮手術一樣,在術後毛髮會先掉落接著再長出來,因此手術後的患者不需要太過擔心。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oday.com/popculture/popculture/chrissy-teigen-responds-backlash-posts-eyebrow-transplant-surgery-rcna6515     延伸閱讀 文章|半永久整眉四大招,讓你每天再睡五分鐘!哪位明星是最佳整眉標竿? 影片|霧、飄眉可取代手術!醫曝提眉手術的重要性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4

  • 隆乳後遺症知多少?美國FDA將隆乳植體增加「黑盒警示」,呼籲術前停看聽!

    圖、文/郭佳語      摘要  每種療程都有風險,這也是療程前的評估與診斷為何如此重要,許多醫師也一再強調「手術前確實瞭解自己的體質以及療程副作用」的重要性。而為了加強患者在隆乳手術前對於「隆乳風險」的認知,美國FDA日前將隆乳植體上升至最高風險級別,並要求製造商使用黑盒警告,以加深患者在術前對隆乳風險的瞭解。     美國FDA對隆乳植體新增警示標籤   (2021年8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為了提升患者隆乳手術前對植體的了解,加強對隆乳植體的規定,這些建議有:   ㆍ黑盒警示Boxed Warning ㆍ患者檢核同意書Patient Decision Checklist ㆍ植體破裂篩檢建議Rupture Screen Recommendations Update ㆍ植體材料說明Materials/Device Descriptions ㆍ植體卡Patient Device Card     黑盒警示(Black Boxed Warning)是什麼?   黑盒警示為美國FDA評估後,要求製造商於仿單上須增加的警語級別之一,是用黑色框線將警示標語框住,讓使用人員能清楚注意到其中的風險與相關資訊,是最強烈的一種警告形式。   美國FDA認為,在和患者溝通療程或藥品具有的風險時,加框的警告相當明顯,更容易傳達給患者,而且易於閱讀和理解。   FDA建議黑盒警示需要提醒患者隆乳植體對身體的影響,包含提醒隆乳植體並非永久、隨著時間越長出現併發症的機率也會增加、有些併發症會需要透過手術解決……等,並相信透過黑盒警示,可以確保患者確實接收並瞭解到植體會帶來的益處與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被標註黑盒警示並非代表完全無法使用,而是基於多起風險以及嚴重性的評估後,認為這是患者需要在事前特別了解的部分,而醫師在選擇有黑盒警示的產品或藥品時,也須再更加全面地評估與思考,確認必要性。   畢竟這種強烈的警告並非是為了取代醫病間的溝通,而是為了加強患者對選擇項目的瞭解。     FDA提供的黑盒警示(Boxed Warning)範例     除了黑盒警示,患者也需確實瞭解風險,簽屬患者檢核同意書   其實早在2019年9月FDA針對隆乳植體的指南建議中,就有提及加強對隆乳植體的安全要求。   而這次的聲明,除了說明這些新的決策希望製造商新增產品標籤如黑框警語,並在新的規定中,要求術前提供患者一份患者檢核同意書(Patient Decision Checklist),讓患者更了解術後的風險,且須分別由患者與醫師簽名。   若醫師沒有提供患者檢核同意書以確保瞭解相關風險,向這些醫師出售植體的製造商,就可能面臨相關的處罰。   除此之外FDA也有提出其他額外的標籤建議,像是植體破裂篩檢建議(Rupture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Update)、植體材質說明(Materials/Device Descriptions),植體卡(Patient Device Card),希望能提升患者對植體的認知,並減少術後可能會有的糾紛。     植體破裂篩檢建議Rupture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Update   FDA建議在隆乳植體上貼上給醫師和患者的提醒,標示更具體的植體破裂檢查,例如:   針對醫師: 對於無症狀的患者,每5~6年進行一次磁振造影(MRI)檢查,此後每2~3年例行檢查一次;對於有破裂症狀,或是超音波檢查結果不明的患者,術後建議進行磁振造影MRI檢查。   針對患者: 無論是因美容或重建原因進行義乳隆乳,建議還是要定期做診斷成像檢測。即使沒有植體破裂的症狀,患者還是需要在植體隆乳手術後第5~6年,做一次超音波或MRI檢查,並且在此後每2~3年進行一次例行超音波檢查。若檢查結果不確定是否為植體破裂,建議再做MRI檢查。     植體材質說明Materials/Device Descriptions   用意在於希望提升患者對於植體材料的認知,在確實明白植體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後(如破裂、滲漏或擴散等),做出最終手術決策,其中包含像是植體可能釋放的化學物質或是有重金屬元素等等,儘管這些資訊都是公開透明的,但FDA建議植體製造商將這些資訊以更容易理解與取得的方式,提供給患者,讓患者明確知道風險。     植體卡Patient Device Card   考量到在術後若植體對健康有產生風險或影響的疑慮,FDA也建議在術後,醫師可以提供植體卡,讓患者能夠知道所使用的植體資訊,其中包含但不限於:卡片確實屬名患者本人、植體的序號與尺寸、能通往該患者決策清單(Patient Decision Checklist)黑盒警示的頁面連結……等。         FDA提供的植體卡(Materials Device Description)範例(部分)     隆乳植體真的這麼危險嗎?   這次FDA針對隆乳植體發布的建議,看起來大多都是希望患者在手術前能對選擇的植體有更深的認識,不僅僅是瞭解自己為何適合外,更重要的是理解「植體放進身體後會產生什麼影響」。   因此像是黑盒警示(Black Boxed Warning)、患者檢核同意書(Patient Decision Checklist),都是希望患者在踏入手術房接受手術前,能一再確認自己是否能接受,並確保患者與醫師對於「每個人反應不同、影響程度有大有小」有所共識。   儘管現在隆乳手術已行之有年,安全性也較以往來的更高,然而每種手術療程都有風險,個人體質也可能使術後身體狀況產生天差地別的影響,透過FDA發布的這幾個指南建議,或許能更加深患者與醫師的溝通,減少雙方理解的落差。   也如同上面所提及的,其實許多資料與警示都是公開且透明的,然而在資料查找上可能沒有那麼容易與方便,又或者患者根本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搜尋與確認,藉由這些檢核與溝通,也是保障患者與診所權益的方式之一。   美醫誌也提醒,每種療程必定都有些風險,唯有確實瞭解手術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才能盡可能降低術後因認知落差產生的不愉快,也是對自己健康以及身體的一種保障哦。     資料來源: 1.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strengthens-safety-requirements-and-updates-study-results-breast-implants 2.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implants-and-prosthetics/breast-implants 3. https://www.fda.gov/media/74382/download     延伸閱讀 文章|醫美初體驗年齡下滑!安全意識大不足?女神楊謹華呼籲找回醫美安心感 影片|柔滴隆乳打造「少女酥胸」?隆乳材質怎麼選,價格、優缺點一次看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02

  • 美國核發「X」性別護照,為身份證明開放第三性別選項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若要變更身分證性別,現在台灣仍需經過兩位精神專科醫師診斷,並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方能變更,對於第三元性別合法化,目前也持保留態度。而美國國務院於近日(2021/10/27)發布聲明,將開放「X」性別供非二元性別傾向的公民選擇,並不再強制人民須擁有醫療證明後,方能改變相關證件之性別標示。     今年2021/6/30,美國國務卿ANTONY J. BLINKEN(安東尼·約翰·布林肯)發表了一段對外聲明,為了提高LGBTQI+多元性別族群的人權與自由,美國將採取具體行動。   這份聲明是什麼呢?連結在這(Proposing Changes to the Department’s Policies on Gender on U.S. Passports and Consular Reports of Birth Abroad)。   這份聲明顯示將允許公民選擇自己的性別標示為男性(M)或是女性(F),若申請人自我選擇的性別與其他身分證標示上不一致,將不再需要醫療證明,即可申請變更。   此外,國務院也將新增一個性別標記,作為非二元、雙性或性別認知不一致的人們的新選擇,並在後段表示,這是在與其他有相同共識的各國政府討論與諮詢後,才開始啟動執行。   原文: Most immediately, we will be updating our procedures to allow applicants to self-select their gender as “M” or “F” and will no longer require medical certification if an applicant’s self-selected gender does not match the gender on their other citizenship or identity documents.The Department has begun moving towards adding a gender marker for non-binary, intersex,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rsons applying for a passport or CRBA.     這個嶄新的第三性別標記是什麼?   時隔4個月,國務院有了新的進度進展,於今年2021/10/27,國務院發言人Ned Price(內德·普萊斯)發表聲明稱,國務院將為了想申請美國護照或海外領事出生證明(CRBA)的多元性別族群增加一個「X」性別標記的選項。   原文: As the Secretary announced in June, the Department is moving towards adding an X gender marker for non-binary, intersex, and gender non-conforming persons applying for a U.S. passport or CRBA.   此外美國國務院也表示,目前已頒發了第一張帶有X性別標記的美國護照,且預期將於2022年初完成系統與表格的更新後,向申請護照或出生證明的公民也提供這個新的性別標記選項。     美國是第一個開放「X」性別標記的國家嗎?   實際上,美國並非開放第三性別標記的先鋒。   加拿大、德國、澳洲、印度、阿根廷、愛爾蘭、冰島、尼泊爾……等國家,皆已在美國之前,開放民眾在官方文件上選擇男性、女性或第三性別的選項。繼多個國家後,美國也逐步落實相關政策,可推測在性別欄位標註「X」對於多元性別族群而言意義重大。     開放第三性別,就真的平權了嗎?   身分證的性別欄,基本於出生那刻便依生理性徵登記完畢,並將人們劃分成「男性」與「女性」。然而因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徵不相符,受到不平待遇或飽受焦慮的大有人在,亦有不認為自己能被歸類於二元性別的族群,因相關證件資料受到騷擾或不合理對待。   但為此新增第三性別欄位,是否就能改善或避免歧視呢?   作為人類個體,一個人的生理性能與健康上並沒有任何問題,生理性徵與染色體都顯示自己為女性,但性別認同為男性,且此人也都以符合社會認知的男性身分與人互動相處,那麼身分證上登記的生理性別,確實會帶來困擾與騷擾。   但讓人們自由選擇性別標示便真的是消除歧見了嗎?   阿根廷於約十年前便開放跨性別者能在無醫院許可下合法變更性別,然而在後來的研究指出,跨性別者仍受到一定的不平等對待,僅有9%的跨性別者擁有正式的工作。   或許,我們真正該探討的是,作為「人」的面相來說並沒有任何問題,然而進入社會面卻必須使自己擁有另一個性別的原因,追根究底是什麼,而身分登記的目的是與標示生理性別還是心裡認同性別有關呢?   不管如何,開放第三性別標示,確實代表人們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抬頭,並試圖朝人權進步邁開一步,而在提倡人類自由、尊嚴與平等的時代,儘管現今台灣也仍有許多未能完全盡善之處,只要持續將人權議題放於心上,展開對話與討論,相信每個前進的一步,都是離所有人皆能無懼與自由活著的世界更近的道路。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tate.gov/issuance-of-the-first-u-s-passport-with-an-x-gender-marker/ 2. https://www.state.gov/proposing-changes-to-the-departments-policies-on-gender-on-u-s-passports-and-consular-reports-of-birth-abroad/ 3. https://www.ris.gov.tw/documents/data/8/6/a8d8e8df-b7e3-4a35-a7c5-49d30e7634e2.pdf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影片|你我的友善日常!同志線上大遊行,美醫誌過往主題集合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11

  • 跨性別選手參加東京奧運?川普:女性運動員們注意了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2021年上半年,除了新冠肺炎疫情難纏以外,美國各州的跨性別者權益也並不平靜。包括密西西比州、田納西州等地的議會紛紛通過「禁止跨性別女性參與學校的運動賽事」法案,只差在州長簽署發佈,引發美國跨性別者的不滿。而隨著東京奧運會7月23日正式開幕,本屆多位跨性別選手參賽也讓這項爭議正式被搬上公開談面,成為全世界討論的話題。     東京奧運歷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後,終於在7月23日迎來開幕儀式,33 個比賽項目,339 場賽事,都將在這場備受關注的奧運盛會中舉行。在嚴峻疫情中舉辦的東奧,除了是歷史上第一屆延期的奧運會以外,本屆賽場上也有許多跨性別選手公開參賽,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力推賽場性別平等,最多LGBTQ選手的一場奧運盛會   早期跨性別者要參與奧運賽事,必須接受變性手術後,再接受2年的荷爾蒙療程才能參賽。然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IOC)在2015年更新了相關規定,跨性別者不用經過變性手術,就可以加入男子組的競賽;若是要參加女子組賽事,則只要在參賽前12個月,維持血清中的睪固酮含量低於10nmol/L以下,就具備參賽資格,雖然各個競賽項目分別有不同的細節規範,但比起過去已大大鬆綁了對跨性別者的限制。     ➦ 變性手術怎麼做?讓松松和智英為你揭密,來看整形外科醫師的超詳細解說! 影片連結:變性壽命會減短嗎?想達到期望術後應該這麼做     隨著世代演變,2021年的東奧,可說是歷史上最多元的一屆奧運會了,今年參與的 LGBTQ選手共超過163人,創下奧運會舉辦以來的歷史新高,相比起2016年巴西奧運會的56人,LGBTQ選手增加了將近2倍之多。除此之外,今年東奧也首度打破傳統,鼓勵各國派出1男1女的掌旗官,盼能傳遞性別平等的立意,並呼籲媒體在攝影時,避免拍攝特定的身體部位,以避免「性化」(sexualization)運動員。       東加王國的男旗手Pita Taufatofua和女旗手Malia Paseka 圖片來源:奧運官方Twitter     本屆奧運會中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就是來自紐西蘭的女子舉重選手Laurel Hubbard,現年43歲的她是奧運史上最年長的女子舉重選手,也是奧運史上第一位公開跨性別身份的參賽者。Hubbard曾在1998年參加紐西蘭男子舉重105公斤以上級青少年組的比賽,以抓舉135公斤、挺舉170公斤,共計300公斤的成績打破紐西蘭紀錄,之後她在2012年時進行了變性手術,並在2021年代表加拿大參加東奧的女子舉重87公斤以上級比賽。       代表紐西蘭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舉重比賽的Laurel Hubbard 圖片來源:BBC NEWS     自從紐西蘭奧委會宣佈她將角逐東奧起,Hubbard便遭到許多國家選手的質疑,認為跨性別運動員與女性競爭缺乏公平性。英國前競技游泳運動女將戴維斯(Sharron Davies)公開批評奧委會忽視女性運動員的權益,並預估本屆賽事將會有跨性別者奪冠。比利時舉重運動員Anna Vanbellinghen也曾表示,如果讓Laurel Hubbard參加奧運,簡直像就是一個笑話。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更是在亞利桑那州演說時發聲批評,「你看到那個舉重運動員了嗎?(指Laurel Hubbard)我不想告訴你們這件事,各位女性運動員們,但他打破了你們長久以來保持的記錄。這傢伙只要『砰砰』幾下,就打破了一項九年的記錄」,川普認為奧委會允許跨性別者參加女子組的比賽並不公平,是一種對女權的侵害。       美國前總統川普7月24日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發表談話 圖片來源:Yahoo新聞     運動場上的平權該如何規範?國際奧委會頭疼找答案   紐西蘭奧委會主席Kereyn Smith指出,跨性別運動員的確在公平性上存在很多問題,但Hubbard也已經達到了所有規定的標準。除了紐西蘭奧委會以外,LGBTQ族群也有人站出來為Hubbard發聲,美國鐵人三項運動員,自身也是跨性別者的Chris Mosier在推特表示,對整個跨性別族群而言,Laurel Hubbard能夠參與奧運,對跨性別族群有著極大的意義。同樣在今年東奧參賽的加拿大女子足球運動員Rebecca Quinn也在Instagram上發文坦言,跨性別女性經常被禁止參加體育競賽,在努力追求奧運夢想時,也常面臨歧視與偏見,但近期這項議題逐漸受到大眾重視,也開始產生了立法與規則上的改變,她為此感到樂觀。       代表加拿大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足球比賽的Rebecca Quinn 圖片來源:Sportowe Fakty     就連競爭對手中,也有人對Hubbard的參賽表示認同。代表英國參賽的舉重選手Emily Campbell在接受《獨立報》(Independent)受訪時說道「她是一個人,她和其他人一樣有資格參加這場比賽,遵守我們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規則」,「我不是制定規則的人,我不會坐在董事會上做出這些決定,那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成為一名出色的運動員,並參加比賽」,Campbell希望大眾將焦點放在賽事上,選手們也在這場盛事中力求自我突破,用運動表現為國家爭取榮耀。       代表英國參加今年東奧女子舉重比賽的Emily Campbell 圖片來源:Mirror     ➦ 跨性別者又是怎麼看待在兵役和運動賽事上的疑慮呢?看看男跨女跨性別者張可芙怎麼說! 影片連結: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     針對Hubbard出賽引發的爭議,國際奧委會主席Thomas Bach於17日表示,「國際舉重總會在資格賽開始前,就決定了出賽資格相關的規則,因此這些規則適用本屆的奧運比賽,你不能在比賽進行中改變規則」,並表示往後會徵詢相關單位的意見,重新審視、調整這些規範。     資料來源: 1. 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5%8F%83%E8%B3%BD%E8%A6%8F%E5%89%87-ioc%E4%B8%BB%E5%B8%AD-%E6%9C%83%E5%86%8D%E8%A8%8E%E8%AB%96-040406081.html 2.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4803598-%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5%B0%87%E7%8F%BE%E6%9D%B1%E4%BA%AC%E5%A5%A7%E9%81%8B%E5%A5%B3%E5%AD%90%E8%B3%BD-%E5%A5%B3%E6%80%A7%E9%81%B8%E6%89%8B%E6%86%82%E4%B8%8D%E5%85%AC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967 5.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17278 6. https://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3617534 7.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819 8. https://equallove.tw/news/1769 9. https://www.nownews.com/news/5335028 10. https://udn.com/news/story/122349/5624331 11. https://gotv.ctitv.com.tw/2021/07/1835118.htm 12.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7-26/doc-ikqciyzk7757819.shtml     延伸閱讀 文章|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9

  • 運動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緊繃?想伸展「電腦肩」要怎麼做?讓貓奴超療癒的運動按摩,放鬆吸貓真是太爽了!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運動按摩可以改善肌肉緊繃?想伸展「電腦肩」要怎麼做?讓貓奴超療癒的運動按摩,放鬆吸貓真是太爽了!   你喜歡運動嗎?下班後久坐一整天,是不是感到全身痠痛難耐呢?這時候不妨讓運動按摩師來幫助你放鬆肌肉!運動按摩是以解剖學為基礎,從專業的角度釋放深層肌肉的緊繃狀態,讓肌肉恢復應有的彈性,你對運動按摩還有什麼疑問嗎?本集將邀請運動按摩師徐曼婕,以及最可愛的店貓阿哺哺,為ME粉們示範運動按摩的實際過程!一起來認識這項專業的按摩,讓痠痛遠離你!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2 來賓介紹 01:02 什麼是運動按摩 02:15 運動按摩的時機 02:55 如何評估客人運動狀態 04:15 改變錯誤姿勢的運動按摩 07:24 運動按摩基本流程 09:10 結語       諮詢來賓:徐曼婕按摩師    現職: Changa Sports Massage運動按摩師 學經歷: 中華民國運動按摩協會認證 澳洲S.S.I.治療按摩學程認證 HFPA Sci-x科學健身國際認證 英國TMTS整體治療師協會認證 Neurokinetic Therapy神經動能療法L1     延伸閱讀 文章|澳洲沙龍店拒絕接種疫苗民眾消費 醫學專家斥無根據 影片|滑3C也會「媽媽手」?!手腕痠痛竟引發變形!治療師親授復健訓練3大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5

  • 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每年的6月28日,是LGBTQ族群難以忘懷的節日,在1969年的這一天,美國紐約的「石牆酒吧」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往後LGBTQ族群命運的衝突。52年後的我們,在歷經新冠肺炎的肆虐後,回顧當年LGBTQ族群發起的抗爭,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也讓社會大眾重拾對於平權和自由的重視。     沒有營業執照、販售昂貴的稀釋酒,卻仍然大受歡迎的石牆酒吧   1960年代,LGBTQ在美國大部份地區仍然是非法的,不僅遭到社會大眾嚴重歧視,和同性有親密接觸,甚至只有牽手,或純粹在同志酒吧什麼都不做的「待著」,都有可能是遭到警方逮捕的理由。更別提亮麗顯眼的扮裝皇后(Drag Queen)也是警方上銬的對象,跨性別者會被帶到廁所進行脫衣搜身,如果有發現任何男性性徵,或是穿著不到3件警察認為「適合你性別的衣服」,就會被逮捕。       圖片來源:homosensual     位於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reet)的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在當時是由黑手黨經營,雖然根本沒有營業執照,卻是許多社會邊緣者的棲身之所。由於黑手黨賄賂當地官員,所以酒吧例行臨檢前都會有「事前通知」,當然這些黑手黨並不是為了支持這些長期遭受社會壓迫的族群,而是為了販售參水的酒,再用昂貴的費用敲詐顧客一筆,但即使如此,石牆酒吧還是LGBTQ族群難得的心靈慰藉,在這裡他們可以表達自我和情感,在舞池裡狂歡而不受拘束,因此石牆酒吧在當地相當受到歡迎。       2012年的石牆酒吧,右側的建築在1969年曾是酒吧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Daniel Case, CC BY-SA 3.0     1969年6月28日這天凌晨,石牆酒吧發生的事情,其實有許多眾說紛紜的版本,由於早期沒有充足的攝影紀錄,因此也並無完整的官方歷史資料,不少現場人員也過於難以勾勒清楚事件真實的原貌。   2019年,《時代》(TIME)雜誌的記者Jason Baumann,採訪了《石牆》一書的作者Martin Duberman,這本著作普遍被認為是當時較為可靠的歷史記載,而Duberman也在石牆暴動的50週年後,再次講述起那段代表美國LGBTQ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傳統壓抑、歧視的社會,長期以來只缺一根導火線   當天凌晨,美國紐約市的石牆酒吧遭到4名便衣警察和2名穿制服的警察臨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警察會選在這個時候來到酒吧,Duberman表示,有一說法是酒吧老闆沒有繳交行賄費用給警方,間接促成了這場臨檢;而紀錄片《Stonewall Uprising》則指出由於那時臨近市長選舉時期,現任市長向媒體承諾要肅清這些場域,所以警方突襲的頻率增加。總之這6名警察針對酒吧中的特定顧客展開侵略性搜查,直接隔離現場「疑似」LGBTQ的人士,準備將這些人全部逮捕。   警察們無禮地將酒吧顧客甩在牆上,並把他們強制拖行到巡邏車旁,甚至毆打那些試圖反抗的人。一名來自Louisiana的Stormé Delarverie在酒吧外遭警方痛毆頭部後,在要被強行推進後車廂時,向旁觀者大聲喊道「你們都不做點什麼嗎?」,這句話讓LGBTQ族群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Stormé Delarverie 圖片來源:Wikipedia維基百科     兩名年輕的跨性別者Marsha P. Johnson與Sylvia Rivera,被公認是當晚率先向警方丟擲石塊、開創反擊的起義者,接下來警民雙方引爆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這是當時LGBTQ族群做夢都想不到的景象,他們高聲唱著歌曲〈Gay Power〉,像在歷經一場革命般的群起反擊,而且還佔據上風。據稱在短短3小時內,酒吧外的抗議人數已經有4百多人,最後防暴警察趕來鎮壓這場衝突,費盡心力才終於平息了這場騷亂。   當時幾名示威者用粉筆在牆上、路面上寫下了「Tomorrow night, Stonewall」的訊息,並開始製作傳單募集有志之士,從這天開始,石牆酒吧就已經回不去了。       石牆暴動後,街上的緊張局勢升級 圖片來源:NY DAILY NEWS ARCHIVE     朝警方投擲的那一塊磚,促成了反權威意識的抬頭   酒吧的示威持續了至少5個夜晚,不只有拳頭上的衝突,這起事件也激發了LGBTQ族群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石牆暴動雖然不是歷史上LGBTQ人士們第一次反抗,但與1960年代其他抗爭相比,它成為了LGBTQ族群團結的理由,刺激新一代的年輕人積極參與政治,更進一步的改變了美國,甚至全世界。   在這場起義之前,大多數的LGBTQ人士的態度是希望低調的融入社會,不希望惹麻煩,但自從石牆暴動後,許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紛紛投身了政治運動。他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美國第一個同志權益組織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創始人之一Martha Shelley說:「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走出陰影,活在陽光下」。   被認為是首位向警方做出反擊的Marsha和Sylvia,也是至交好友,身為石牆暴動核心人物,後來也都成為了知名的LGBTQ運動者,在推動平權上不遺餘力,但兩人身為少數族裔與扮裝皇后的雙重弱勢身份,讓Marsha和Sylvia在當時多以白人主導的同志社群間更加難以立足。不過即使他們要面對的高牆比他人還要厚重,Marsha和Sylvia依然積極參與許多同志平權抗爭,就算自身財力並不優渥,甚至還到拮据的地步,這兩位無畏的鬥士還是成立了「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幫助無家可歸的LGBTQ青少年們提供庇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跨性別者權利組織。       左為Marsha P. Johnson,右為Sylvia Rivera Marsha P. Johnson和Sylvia Rivera都是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和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的創始成員,畢生都在為爭取平權而努力。令人惋惜的是,Marsha在1922年被發現浮屍於哈德遜河(Hudson River)中,儘管頭部有傷口,警方仍將死因歸於自殺,但此案普遍受到大眾認為是他殺,成為沉寂數十年而未決的懸案。Marsha離世後,好友Sylvia大受打擊,在1995年5月更是試圖走進哈德遜河自殺,最後Sylvia在2002年2月19日因肝癌併發症於Saint Vincent醫院過世。 圖片來源:IMDb、TIME     2016年6月2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佈將石牆酒吧指定成為國家紀念區,這也是全美國第一個紀念LGBTQ人權演進的國家紀念區。2019年,石牆暴動迎來第50個週年紀念,知名歌手Lady Gaga、Alicia Keys、Whoopi Goldberg皆齊聚石牆酒吧外,舉辦音樂會活動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       圖片來源:WorldPride     距離石牆暴動發生至今,已過了52年個年頭,如今LGBTQ族群的能見度已經遠高於以往,雖然這並非石牆一役就達成的現況,但也證明了當年那場起義造成的深遠影響。     弱勢族群的心聲獲得重視,平權、自由並非只是口號   2021年,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的侵襲,雖然美國已有超過50%的成人施打疫苗,許多地方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常態,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期間會發現,每當危機產生時,影響最深的經常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在危機獲得控制後,追求正義的聲浪也再次受到重視。   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國引發了「反歧視亞裔(Stop Asian Hate)」運動,同年6月,非裔男子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的事件,也引發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活動,一直以來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搬上檯面,因此美國政府目前也正為了打造平權社會而努力。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     2021年6月15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便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將6月19日紀念奴隸制結束的「六月節」(Juneteenth)訂定為聯邦假日,這項決策代表國家有一個「公認的日子」來慶祝奴隸制度的終結,象徵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走入歷史,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2021年6月16日,台灣歌壇天后張惠妹(阿妹)做為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的代表歌手之一,她的照片在這天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巨型LED螢幕,為女性平權發聲,並提醒人們在疫情中要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回歸最單純的樣貌。       圖片來源:張惠妹Facebook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回顧石牆暴動52週年的今日,這場起義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是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身的權益,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平權議題,傾聽少數族群的心聲,不忘關心那些受到更大重創的人,讓我們可以更勇敢的去做出改變,能夠更無私的伸出關懷的援手,一起來幫助世界慢慢地從創傷中復原,變得比過去更好。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9588 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0613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34446 5. https://www.amnesty.tw/news/3217 6. https://www.giect.ntnu.edu.tw/index.php/2021/04/09/20210409-09/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6%9A%B4%E5%8B%95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9%85%92%E5%90%A7 9. https://ew.com/events/2019/06/05/remembering-stonewall-50th-anniversary/ 10.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8643756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lvia_Rivera     延伸閱讀 文章|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美國政府贈送的25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已於20日抵台,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陸續安排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順序,盼能早日提升施打率,但面對國外變種病毒肆虐,也讓不少民眾擔心疫苗的效力是否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是否打完疫苗後就能恢復往常的生活,還是要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英國近期遭到變種病毒重創國內疫情,雖然英國已有81%的18歲以上民眾打過第1劑疫苗,59%的民眾已接種完2劑,但近日仍受到Delta(δ)變種病毒株(前稱印度變種病毒株)重創,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發佈的數據顯示,至6月20日,英國已經連續3天單日確診數破萬,尤其在新增的確診數中,有90%都是新型的變種病毒,讓各國都對接下來的疫情變化嚴陣以待。     病毒也會不斷進化?變種病毒又更難纏了?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延燒,各國也開始陸續有變種病毒傳出,外界多以「英國變種病毒」、「印度變種病毒」稱之,為了避免污名化這些首先發現變種病毒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5月31日宣佈,將使用希臘字母指稱這些變異病毒株,並鼓勵各國與媒體跟進。目前變種病毒可分為2大株群,包括「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和「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WHO更在6月19日宣布,新冠肺炎的Delta變種病毒株已成為全球流行主要病毒株,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 表示,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更比原本的新冠病病毒高出50%,而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又比Alpha病毒更高出60%,引發各國關注。       資料來源:WHO,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of Interest(updated 15 June 2021)     變種病毒持續肆虐,讓國內也不免人心惶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病毒本來就會不斷變化,因為病毒也在求存活,目前在英國流行的變種病毒,就是因為其傳播力大幅提升,讓它變得更加難纏。黃軒醫師解釋,仔細觀察Alpha、Delta等變種病毒,都是一旦進入社區傳播後,便難以消失的類型,這是因為病毒也是會不斷成長、學習的,病毒了解不用讓宿主致死,並以宿主做為載體,擴散病毒的傳播範圍,且讓發病症狀也變得難以辨別。     疫苗對變種病毒完全沒效?面對疫情勿過度恐慌   面對變種病毒,許多民眾都會擔心疫苗是否還具有效力,根據英國《Daily Mail》(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確診者中有高達90%都是感染Delta變種病毒株,且在所有感染Delta病毒的死亡案例中,有29%的人是已完成疫苗接種的,這個數據表面上看似很恐怖,但細究PHE 11日公佈的報告可以發現,雖然因為感染Delta病毒株而死亡的人數為42人,可是這段期間總個案數為33,207人,死亡率其實僅有0.1%左右,其實不用過度恐慌。   話雖如此,但一般民眾難免會擔心疫苗不夠力,無法預防變種病毒。黃軒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變種病毒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和重症率,的確會讓疫苗效力稍微降低,但並不表示病毒會讓疫苗的防範效果完全歸零,例如疫苗的保護力原本為70%,遇到沾粘性高、傳播力高的變種病毒降低了30%,保護力還是會有40%。而英國在受到Delta變種病毒株的打擊下,死亡率能夠控制在約0.1%,也是因為疫苗覆蓋率高,才能夠為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降低致死率與傳播率,因此對抗變種病毒,疫苗還是能夠降低感染與重症的風險。     打2劑疫苗不夠,那就打3劑?你聽過「追加針」嗎?   如何因應變種病毒,其實最實在的解方還是施打疫苗,而且是「完整施打完畢」。根據PHE 14日的新聞稿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施打2劑輝瑞(Pfizer-BioNTech,BNT)疫苗,對住院的防護力達96%,施打2劑AZ(Astra Zeneca)疫苗則有92%;若單打1劑的話,輝瑞對住院的防護力是94%,AZ疫苗則是71%。PHE首席執行官Jenny Harries表示:「疫苗是我們最好的防護」,鼓勵民眾仍應踴躍接種疫苗,並盡早完成2劑注射。   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甚鉅,也加速了疫苗的開發速度,一般來說,研發一支疫苗至少需要4~10年的時間,但對抗新冠肺炎的輝瑞BNT和莫德納疫苗,卻僅花費 8 個月就完成最終臨床試驗。黃軒醫師解釋,疫苗的機制類似於監視系統的影像辨識,如今新型的變種病毒改變了模樣,可能現階段難以偵測,但系統也是會不斷的研發升級,我們可以對現今的醫療科技保持信心,未來可能有新型的疫苗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變種病毒,或是也可以利用目前的疫苗來施打「追加針(booster shot)」,意指在完成第1波的2劑疫苗接種後,再施打第3針來加強抵抗力,總而言之,民眾對於疫情發展不必過度悲觀,但也不可鬆懈。     疫苗混打是未來趨勢?「不夠打」真的可以混著打嗎?   新冠肺炎疫苗需求量大,這也導致全球疫苗的供貨延遲,因此有部份國家開始研擬「混打策略」,也就是每人皆施打2劑不同廠牌的疫苗,以提升接種速度和覆蓋率。   目前已經有部份國家已經開始在推行混打疫苗,例如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已經在6月1日更新了疫苗接種指南,提到疫苗混打的可行性,加拿大政府也在17日正式宣佈,已經接種第1劑AZ疫苗的民眾,第2劑可以施打輝瑞、莫德納疫苗,盡快完成接種。南韓政府則是因為一批原定在6月底透過COVAX取得的AZ疫苗,因為COVAX疫苗共享計劃延宕,因此17日時宣佈,7月起第1劑施打AZ疫苗的部份民眾,第2劑將改打輝瑞疫苗。   混打是否真的可行,其實部份國家還在觀望,黃軒醫師表示,英、美、西班牙等國目前還在做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因為血液中的抗體很高,不等於保護力就高,例如日本腦炎疫苗的疫苗,最初實驗室中的數據高達90%,但實際保護力只有60%,因此「疫苗混打」的做法是可以考慮,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結果佐證和嚴謹評估,才能夠有望實行。   針對台灣國內是否有必要開放疫苗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21日表示,因為新冠病毒和疫苗都很新,所以混打的不確定性較多,而且各國的施打策略皆有不同,有的著重覆蓋率,有的則是看免疫力的強度,應視需求再安排是否混打。     疫苗保護力也有期限?不是打了就能一勞永逸!   疫苗本身有一定保存期限,施打進人體後,其實也有一定時間的「效期」。黃軒醫師指出,疫苗的保護力並非永久維持,例如流感疫苗通常會在氣溫較低的秋冬時節施打,效期大約是4~6個月,隔年秋冬仍需再次施打,讓疫苗再次發揮保護效果,至於新冠疫苗具體的效期是多久,其實目前還未有定論,美國雖有研究表示為6個月,但因為各國疫苗目前還在接種階段,尚待觀察何時需要再補打,將來新冠肺炎疫苗也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必須定期接種一次,才能維持保護力。   黃軒醫師也擔心,未來若民眾出國後發現疫苗效期已過,是否可能會像護照過期一樣被遣送回國,或是在疫苗保護力消失後,不再積極補打,造成防疫破口,這是往後可能會需要面臨的問題。     打完疫苗後就可以恢復往日生活?當心再創疫情破口   新冠肺炎徹底改變全世界的日常生活,目前雖然各國都在大力推廣疫苗接種,但短期內恐怕還是難以恢復以往的生活習慣。英國雖然疫苗覆蓋率高,但變種病毒加上民眾「報復性群聚」,讓第四階段解封又再度延期。以色列全國第2劑疫苗接種率也已經來到56.9%,15日政府甚至取消了室內戴口罩的規定,近來卻也接連爆發校園群聚感染Delta變種病毒。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也在18日表示,預估1~2個月內,Delta將成為美國感染主流。各國種種抗疫經驗表示,面對狡猾的新冠病毒,民眾仍應隨時保持警惕。   台灣國內疫情其實也還處於觀察階段,民眾勿因施打完疫苗後就放鬆警戒,「報復性出遊」恐讓疫情再次捲土重來。黃軒醫師提醒,即使未來台灣已經達到群體免疫,民眾還是要習慣防疫新生活,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勿觸摸眼鼻口,外出口罩也是必備,對抗疫情不要鬆懈。就算是宅在家,對防疫也是一種幫助,讓我們用各自的方式為台灣的抗疫之路盡一份力,一起讓明天變得更好。         諮詢醫師:黃軒醫師    學經歷: 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預防醫學部副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腫瘤醫學團隊召集人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重症醫學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加護病房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苗接種在即,除了陸續取得莫德納、AZ疫苗之外,日前政府也發函授權台積電與鴻海永齡基金會代表政府洽談購買各500萬劑BNT德國原廠疫苗,讓許多人期待BNT的到來,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都是屬於mRNA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較高,副作用也較少,但在臨床上也有發現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究竟BNT疫苗有哪些優點與副作用?一起看下去吧!     BNT疫苗是由mRNA製造而成,與莫德納疫苗相同,安全性較高   BNT疫苗是由美國及德國共同研發,和莫德納一樣都屬於mRNA疫苗,mRNA疫苗的抗病毒原理是透過注射一段帶有新冠病毒載體的mRNA片段,以不進入人體DNA的方式在細胞質轉譯出抗體,抗體會辨識出病毒表面的「棘蛋白」,進一步消滅病毒。           AZ、莫德納疫苗比較傳送門: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BNT疫苗為何需要超低溫保存?與莫德納保存差異在哪?   因為mRNA是一段不穩定的基因片段,所以需要在超低溫下保存。mRNA疫苗中,又以BNT疫苗的保存環境最為嚴苛,除了需要避開光照,還要儲存在-60℃~-80℃的環境中;莫德納疫苗則需保存在-20℃以下,所以兩種疫苗的保存方式較困難。   郭信宏醫師補充說明,外來的mRNA片段容易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進而被人體代謝掉。所以科學家會利用「修飾核苷酸」技術欺騙免疫反應,才得以讓mRNA疫苗在身體發揮較大的效用,也因為「修飾核苷酸」技術不同,所以讓BNT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在保存上的條件略有差異。     BNT疫苗施打年齡範圍擴大,是目前官方唯一認可的青少年新冠疫苗   BNT疫苗在一開始的三期人體試驗就是針對16~60歲的人進行實驗,並在去年12月獲得WHO批准可以給年齡在16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後續第二次的人體試驗又加入了12~15歲的族群,證實安全性後,各國在今年五月時正式將BNT疫苗的施打年齡下限訂為12歲。疫苗一樣需要施打兩劑,兩劑間隔大約21天,打完第二劑疫苗後產生的保護力可以達到95%。     BNT疫苗副作用可能會出現極少見的「過敏性休克」,通常能及時搶救   在臨床上有發現極為少數的人施打完BNT疫苗後,出現全身性的急性過敏反應,推測是mRNA疫苗佐劑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造成人體過敏,聚乙二醇會被少量加入疫苗裡是用來維持疫苗混合物的穩定性,在莫德納、BNT疫苗裡都有此成分。此外,聚乙二醇也常見於護膚品、保養品、瀉藥等成分中,對少部分人來說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   郭信宏醫師強調,施打完疫苗後,民眾本來就需要在原地觀察30分鐘,產生過敏性休克反應的時間大多在30分鐘內就會發生,所以在這期間身體有不適時,醫護人員都能及時搶救,像是透過注射腎上腺素、抗過敏藥物讓過敏反應消退,所以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另外,在青少年族群中發現,施打完BNT疫苗後,約在數週後,極少數人曾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可以得知引發症狀的原因,若未來青少年注射BNT疫苗後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喘或心悸時,要盡快就醫治療。     疫苗混合接種有更好的保護力,讓慢性病、免疫力不全的民眾多一種選擇   近期英國有研究指出,施打一劑AZ疫苗後,再施打BNT疫苗,能產生與原本第二劑也接種AZ疫苗相同,甚至更好的保護力。原因是施打完一劑AZ疫苗後,第二劑再施打時,人體可能會對腺病毒產生抗體,而混合接種能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郭醫師說道,疫苗混打已經在很多國家開始實施,未來台灣也可能會採用這種施打方式。     印度變種病毒蔓延世界,BNT、AZ、莫德納疫苗效力依然存在   研究發現不管是哪種變種病毒,甚至是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它們表面的棘蛋白和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表面親和力更高,容易與人體結合,所以傳染力更強。但因為棘蛋白都相同,所以現在的疫苗對於變種病毒依然有保護效力。此外,最近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雖然席捲英國,但主要被感染的住院患者,都是還沒接種疫苗的族群。   郭信宏醫師特別提醒,打疫苗最重要的目的並非是在未來不被感染,而是即使再被感染,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年長者、慢性病、免疫力不全者,拒絕AZ,等BNT?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危險性   近日有許多報導指出有些年長者施打AZ疫苗後造成身亡,郭信宏醫師表示,高齡、有慢性病、免疫不全的人打完AZ疫苗雖然風險較大,但這些族群若不施打疫苗,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與重症死亡率也會更高,反而更加危險。建議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盡快施打第一劑疫苗,至少可以建立基礎的保護力。   若民眾施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時,可以暫緩施打第二劑,等待混合接種疫苗的政策實施,屆時再選擇使用mRNA疫苗(BNT、莫德納)作為第二劑。在此刻台灣疫苗總量不足的情況下,有疫苗就施打,避免進入住院、重症及死亡的階段。       諮詢醫師:郭信宏醫師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內視鏡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副秘書長 亞太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國際教學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林口長庚婦產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婦產部內視鏡科       延伸閱讀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1

  • 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文、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夏天到來,腸胃炎也跟著來勢洶洶,加以近日肺炎疫情肆虐,讓台灣的夏日似乎註定不安寧。由於新冠肺炎的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中,也含有「不明原因腹瀉」的病徵,因此也讓不少出現腹瀉情況的民眾增加了更多心理負擔,其實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可能會造成腹瀉,出現肺炎症狀,也並不一定與新冠肺炎有關。     炎熱的夏季本來就是急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加上近期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許多民眾也跟著疫情發展感到焦慮不安。由於「腹瀉」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開的肺炎症狀之一,因此若出現類似症狀難免會與肺炎產生聯想,無法判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還是新冠肺炎,進而影響對於病症的處理,甚至延誤就醫。其實面對新冠病毒無須過於恐慌,了解腸胃炎和新冠肺炎的腹痛分辨,對於新鮮食物的保存也要有基本概念,讓自己與家人安心渡過這波疫情侵襲。     新冠病毒從呼吸道進來,怎麼會造成腹瀉?   一般我們認為新冠病毒都是透過呼吸道感染人體,症狀也多以呼吸系統為主,腸胃道感染較易被民眾忽略。內科醫師張振榕表示,新冠病毒外有一層棘蛋白(Spike Protein),會黏住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與細胞做連結後進而開始感染。早期研究調查ACE2受體大部份都存在於呼吸道,但後來發現感染者的糞便中竟然也有病毒RNA,因而發現腸胃道也有ACE2受體,尤其胃部、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等部位特別多,所以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本來就不僅限於呼吸道,腸胃道的健康也應格外留意。           新冠病毒進入腸胃道的途徑難防,張振榕醫師指出,感染者剛開始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但後來因為生病時不自覺的吞嚥動作,導致將鼻子、喉嚨、口腔等分泌物中的病毒吞到腸胃道,病毒便與腸胃道中的ACE2受體結合,因而引發腹瀉症狀。其實不只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如此,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的原理也相同,除了會有腹瀉症狀外,也有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病症。     炎熱環境加上食物囤積,急性腸胃炎說來就來?   腸胃平時沒事,一痛起來卻不得了,多數時間只能坐在馬桶上渡過。張振榕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較高,食物保存容易變質,所以這個時期的急性腸胃炎大多都是細菌引起的,例如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志賀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在高溫的狀況下,只要食物沒有及時冷藏,很容易就會產生細菌,食用後細菌便會在體內快速孳生,也會分泌一些細菌毒素,在短時間內造成腸胃發炎。   除了我們熟知的急性腸胃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腸胃炎」,只是慢性大多都與免疫系統的疾病有關,患者可能本身體質就有免疫系統失調,才會引起腸胃道慢性發炎,至於臨床病症還是以急性腸胃炎較常見。俗稱「病從口入」,免疫系統正常者罹患腸胃炎的原因,大部份還是與日常飲食有關,因此注意食物保鮮,保持個人與用餐環境的衛生,才不會因輕忽而得到腸胃炎。     平平都是拉肚子,腸胃炎、新冠肺炎怎麼分?   張振榕醫師表示,根據目前統計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約占5%,腹瀉(Diarrhea)約占 30%,的確病症上與腸胃炎相當類似,所以很難做區分,但民眾可以觀察除了腸胃道問題外,是否還有合併新冠肺炎會產生的上呼吸道症狀,例如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至於一般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還是多常見於急性腸胃炎為主,不用過度擔心,不過仍須謹慎應對,若有疑似確診的患者,請撥打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並注意不要自行前往醫院、搭乘交通工具,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腸胃炎「拉到虛脫」?非常時期到底該不該就醫?   目前國內疫情緊張,民眾也盡量減少就醫,降低接觸感染機會,但腹瀉若相當嚴重時,仍應尋求治療。張振榕醫師指出,出現腹瀉症狀時,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1.腹瀉次數 一般腸胃炎空腹約6~8小時,讓腸胃獲得適當休息後,便能夠稍微緩解,但如果空腹6~8小時後腹瀉情況持續,一天腹瀉超過4~6次以上,患者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尤其孩童會更為明顯,這時候便可能需要就醫治療。   2.觀察糞便 若糞便帶血、有很多鼻涕般的黏液,或有合併發燒現象,代表腸胃炎可能較為嚴重、有感染,也需要就醫做進一步診斷。   3.合併上呼吸道病症 除了腹瀉、噁心、嘔吐以外,若還有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新冠肺炎會有的上呼吸道症狀,則需通報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安排就醫。     夏季高溫加上疫情夾擊,注重衛生習慣、留意食品保存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台三級警戒延長,也代表民眾勢必得繼續「屯糧」、減少出門次數,以應付接下來的抗疫之路。由於現階段多數民眾相當依賴物流配送,導致物流產業相當吃緊,6月初國內物流龍頭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新竹貨運等業者紛紛釋出公告,表示將調整部份地區的低溫配送。Facebook也有粉絲專頁爆料,在宅配訂單爆滿的情況下,物流倉儲根本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供貨量,爆料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貨物被隨意堆放,讓網友擔心如果是需要冷藏保鮮的食物,在常溫環境長期存放,難保不會變質,引發腸胃炎等消化道不適。       圖片來源:《終結血汗物流-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粉絲專頁     在疫情衝擊下,宅配難免大塞車,除了體恤物流人員的辛勞,注意各平台的配送時程公告以確保食物新鮮外,其實預防腸胃炎最經濟效益的方式,還是要從個人做起,張振榕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落實正確的衛生習慣和注重食物保存:   1.注意食物保鮮 過期和未及時冷藏、冷凍的食物,盡量不要食用。   2.食物應徹底煮熟 避免生食,食物入口前,最好都完全煮熟。   3.隔餐食用要冷藏 若食物沒有在當餐吃完,一定要立即冷藏。   4.不要吃隔夜菜 夏季氣溫高,若食物放置隔夜,細菌容易孳生,不建議繼續食用。   5.遵守用餐衛生 吃飯前、吃飯後都要洗手,用餐時使用公筷母匙,不要共食。   6.如廁前後勤洗手 由於腸胃炎是經由糞口傳染,感染源常常與排泄物、嘔吐物有關,所以廁所是重要的傳染場所,如廁前、如廁後都務必要記得洗手。   7.洗手動作確實不偷懶 洗手應盡量採「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並謹遵洗手口訣的「內外夾弓大立腕」步驟來徹底清潔至少超過20秒。           張振榕醫師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會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腸胃道也被懷疑是傳染途徑之一,雖然尚未有足夠數據證實新冠肺炎會經由糞口傳染,但民眾仍須謹慎以對,隨時注意個人、環境及飲食上的衛生,以減少感染機會。         諮詢醫師:張振榕醫師    現職: 張振榕診所 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室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早期腸胃癌內視鏡手術進修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肺炎疫情大流行可以去公園?美研究:民眾心理的避風港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在三級警戒下,許多營業場合都禁止人們進入,避免傳染原繼續擴散,此時人們就只能待在家裡很長的時間,心理的狀態不免浮動,若是能到戶外活動筋骨,或許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是戶外就是擴散疫情的根源之一,如何拿捏也是叫人為難。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做了一項研究,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如何使用公園,結果發現公園與其周邊的社區確診案例,並沒有關聯性;聽起來是相當特別,跟著美醫誌一起來看看為什麼。     疫情期間嚮往戶外活動嗎?想必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的點頭,但是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戶外可能遇到人們群聚,出現防疫的破口,加上政府宣導盡量待在家中避免被感染,因此在戶外活動的人口也就不常容易見到,像是住家附近鄰近的小公園,人潮比疫情前就少了許多。不過在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針對費城及紐約共22座公園進行調查研究,在疫情當前之際是否有更多人來到公園,這些人之後都確診新冠肺炎了嗎?   這項研究從2020的5月到7月總共為期3個月的時間,全部是針對中小型的公園,其中15座公園位於費城,7座位於紐約市。由於去年美國疫情嚴重,為了避免群聚,市政當局關閉了設有盪鞦韆等高接觸度的公共遊樂設施,除此之外在整個大流行過程中公園依然開放使用。調查發現人口密度高的區域,公園的確更被頻繁地使用,但是使用率增加不等於新冠肺炎的傳播率上升,肺炎反而是與社會的脆弱度有關聯。   在疫情期間外出的人通常被視為高風險的族群,原本一般人既有的觀念認為,這些人未保持社交距離的接觸性運動、不戴口罩、或者是咳嗽沒有摀住嘴巴,一定是他們造成疫情擴大的原因之一。但是經過研究調查後,其實大多數人還是有守紀律,調查指出費城約22.7%、紐約為1.2%的公園使用者未戴口罩。另外隨地吐痰或咳嗽未摀住嘴巴在費城只有0.7%、紐約只有0.9%的人。未保持社交距離的接觸性運動者在費城約1.6%、紐約為12.9%。   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博士Franco Montalto表示,在調查期間仍然不斷有人來到公園,雖然政府考量疫情關係關閉部分設施,整體研究顯示沒有足夠的證據足以證實,公園在大流行期間的使用率上升,會造成疫情的擴散,這反映了人們還是需要有適當的空間來舒緩短暫精神上的壓力。當然能夠盡量避免外出還是比較好,若是要外出採買記得戴好口罩,減少與人的接觸, 回家記得最好清潔和消毒,才有可能阻絕病毒的入侵。       資料來源: 1. Study: Parks Not Only Safe, but Essential During the Pandemic | Now | Drexel University 2. Urban Park Usag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 Journal of Extreme Events (worldscientific.com)       延伸閱讀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文章|台灣疫情升溫,咳嗽、發燒心驚驚!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怎麼分?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5

  • 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在台灣連日都突破百位本土確診者,各種消息也甚囂塵上,近期有說法指出新冠病毒可能會透過人類傳給家中毛孩、再傳回人身上,讓不少飼主憂心家中毛孩感染到新冠肺炎,甚至有飼主給毛孩戴口罩、噴酒精,這些行為真的可行嗎?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在近日表示國內已經陸續為動物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究竟動物會不會感染到新冠病毒呢?染疫動物還會把病毒傳染給人類嗎?讓獸醫師為你解開動物染疫之謎!     動物也會感染新冠病毒?確診動物症狀大公開   獸醫師林筱瑞表示,目前關於是否所有動物會感染新冠病毒的研究還不明朗,但在全世界確實有發現一些動物被新冠肺炎確診者感染的情況,像是狗、貓、動物園的老虎、獅子、大猩猩等,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有發現較多的「水貂(Mink)」被新冠病毒感染,因此動物是有可能染疫的。       圖片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13/4925140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有針對伴侶動物的防疫措施提出說明,因為觀察到大部份狗、貓感染到新冠病毒時,症狀都較輕微,所以建議先讓寵物在家進行居家隔離,不要接觸到其他人或寵物,也不要帶出門,主人在照護時要戴手套、口罩、勤洗手與消毒。     感染新冠病毒的寵物會傳回給人?讓研究結論告訴你   林筱瑞醫師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染疫寵物會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寵物會染疫都是因為接觸到新冠病毒確診者,截至目前的研究來說,經由寵物傳播新冠病毒給人類的風險是相對低的,所以民眾不用過度緊張。     動物新冠肺炎疫苗出爐, 主要目的並非預防人類被傳染   在近日有報導指出,俄羅斯許多獸醫院已經開始幫動物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疫苗也是施打2劑,在研究結果中發現疫苗確實能在動物體內產生抗體,體內抗體可以維持6個月,顯示出疫苗對動物也能產生保護力。   林筱瑞醫師說道,研發動物的新冠疫苗主要目的,並非預防動物將新冠病毒傳染給人類,而是害怕新冠病毒經由人類傳染給動物後,病毒在動物體內產生變異,而這些變異的病毒若再傳給其他動物,甚至給人類,就有可能讓疫情變得更嚴峻。     疫情之下不能帶寵物出門散步?病毒不會經由寵物的皮毛傳染給人類   研究顯示,雖然寵物的皮膚、毛髮上可能會沾染到細菌、病毒,但病毒並不會藉由這樣的途徑傳染給人類,再加上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會從寵物的皮毛傳播給人,多為確診者傳染給寵物,所以一般情況下若飼主不是帶原者,帶寵物出門散步其實不太會讓牠們感染到新冠病毒,但還是建議民眾要讓寵物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預防措施。     飼主感染新冠肺炎,家中毛孩如何照顧?   根據農委會的說明,主人確診後毛孩也不得外出,因為病毒有可能在這期間傳染給毛孩,確診者也不要靠近毛孩,請家中的親友協助照顧,記得在照護前後用肥皂及清水勤洗手,保持衛生安全。若家中無人可以幫忙,可以致電到在地動物防疫機關,會有相關人員協助安置寵物。     寵物疑似染病立刻送獸醫院?你可以先這樣做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有針對伴侶動物的防疫措施提出說明,因為觀察到大部份狗、貓感染到新冠病毒時,症狀都較輕微,所以建議先讓寵物在家進行居家隔離,不要接觸到其他人或寵物,也不要帶出門,主人在照護時要戴手套、口罩、勤洗手與消毒。   如果發現寵物有接觸到確診者時,也要趕緊居家隔離、觀察後續狀況,因為寵物很有可能是無症狀帶原者。除此之外,若寵物出現呼吸道症狀,不要自行帶去獸醫院,可以電詢獸醫院是否提供遠距醫療諮詢,評估寵物染病的原因,如果懷疑是新冠肺炎症狀,再通報給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做後續處理。     人可以戴口罩、噴酒精,但寵物千萬不能這樣做   因為寵物的皮膚並非傳染新冠病毒的途徑之一,所以不需要在寵物身上噴酒精,林筱瑞醫師也提到,在寵物身上噴酒精、漂白水、二氧化氯等消毒用品,可能會造成寵物皮膚發炎或過敏,噴到眼睛會有角膜受傷的風險,若在噴灑中不小心讓寵物吃進消毒溶液,可能會造成酒精中毒,最好的清潔方法是用清水或寵物專用的洗毛精清洗,頻率也不宜太頻繁,大約一週洗一次即可,因為過度清潔容易把皮膚油脂洗掉,會讓寵物的皮膚更加脆弱。   有些飼主擔心寵物因為外出散步而染疫,會幫牠們戴上口罩,以為是為了毛孩好,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爲,因為狗的汗腺不發達,需要透過腳掌、嘴巴和舌頭散熱,用口罩摀住嘴巴會讓牠們難以散熱,大幅提升中暑、熱衰竭的機率,與其冒險戴口罩,避開人多的時間或地點遛狗才是好的選擇喔!   目前台灣沒有寵物確診的案例,但寵物的確有機會感染到新冠病毒,想要降低感染風險,飼主本身除了勤洗手、戴口罩之外,也應養成在接觸貓、狗前後洗手消毒,避免與寵物過度親密接觸,主人做好防護措施,就能守護好家中毛孩與自身的健康喔!     諮詢醫師:林筱瑞醫師    現職: 琪欣動物醫院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系 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實習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動物醫院急診醫師 美國Elwood Animal Hospital工作經驗         延伸閱讀 文章|狗狗篩檢準確率了得!防止病毒擴散新利器 影片|法鬥、巴哥整形原因大公開!貓咪私密處也需要改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9

  • 肺炎疫苗導致腫痛發炎副作用 醫美填充物惹的禍?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世界各地仍無停歇的跡象,就連台灣本地也出現了大幅人數確診的消息,全台更是進入第三級的防疫警戒狀態,除了個人本身做好防疫措施外,就必須仰賴COVID-19疫苗來達到防堵病毒的功效。但疫苗對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狀態的呈現,對於曾經在臉上注射過填充劑或是玻尿酸的人,有可能會因為疫苗讓身體感到不適,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著國際新知一起來看看!     你曾經在臉上做過微整嗎?是否有注射過填充物呢?在新冠肺炎期間想注射COVID-19疫苗可得先想一想,根據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ASAPS)美國美容整形外科學會指出,曾經在臉上有注射填充物的民眾,在接受疫苗接種後,身體出現了紅腫以及發炎的副作用,還有人出現嘴唇腫大的情形;不過這僅僅是個位數的個案,而身體出現狀況的患者在接受類固醇及抗組織胺的治療後,症狀已得到緩解。   其實這是很罕見的狀況,尤其是此類報導一出,不少曾經注射過填充物的民眾紛紛打電話詢問醫師是否可以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皮膚科醫師Dr. Brooke Jackson指出,副作用出現的案例雖少,但是隨著疫苗接種人數越來越多,就數學統計上這些案例仍有可能會發生。而上述案例的患者,其實他們注射填充物至少有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會產生這種情形不一定是跟疫苗有關,人體內的免疫系統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在COVID-19疫苗上市前都會經過美國FDA的測試及實驗,舉某牌疫苗為例,15,184名的受試者中有3名受試者之後出現不適的狀況,但是測試時並不會知道受試者過去曾經服用過或施打過的藥物,這並不代表疫苗就是有問題或是出現瑕疵,大部分受試者身體仍然是出現正常的反應。注射填充物出現紅腫或發炎情況也不是施打疫苗後獨有的,原本個人的體質也是有可能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把施打疫苗和不適症狀劃上等號其實是不太正確的。   當然在疫情嚴峻狀況下,接受疫苗接種還是必須的,美國皮膚科手術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ASDS)建議民眾不要因為你注射過相關填充物就害怕去接受疫苗的施打,畢竟病毒是相當可怕的,傳播速度又快,疫苗才能有效地隔絕病毒,幫助人體免於危害。當然如果有個人病史或是其他的藥物使用歷史,最好在施打前告知相關單位或醫師,請他們詳細評估後再進行,保持正確的認知來面對疫苗施打後的狀況也非常重要,不要因為恐慌或是一些消息來源就錯失了疫苗的施打時機,畢竟沒有人希望成為疫情下的受害者。     資料來源: 1. FDA: Moderna Vaccine May Cause Reaction in People With Facial Fillers | Health.com 2. Are the Covid-19 Vaccines Safe for Facial Fillers? (vogue.me) 3. Q&A: Reaction to facial fillers may be seen with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healio.com) 4. COVID-19 Vaccine and Facial Fillers: The Interactions and Side Effects to Know About (goodhousekeeping.com) 5. About Us | Skin Wellness Dermatology Associates 6. Oral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for treatment of delayed inflammatory reaction to dermal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following COVID-19 vaccination-a model for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 II-induced cutaneous inflammation (jaadcasereports.org) 7. COVID-19 - Facial Fillers and COVID-19 Vaccine (surgery.org)     延伸閱讀 文章|我不喜歡鏡頭前的自己!疫情下的醫美整形熱潮 影片|新冠肺炎病毒從「眼」入?防疫期間戴隱形眼鏡要小心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7

  • 東西方審美觀大改變?最愛整形的居然不是韓國!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統計顯示,2020年最愛做整形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日本等10國,其中在美國和巴西的整形外科醫生數量更占世界整形外科醫生總數的25%以上。但在這些國家裡有哪些療程最受求美者的喜愛?東西方國家的風格又有何差異?本篇就要打破你對整形大國的迷思,誰說韓國才是最愛整形的國家!     亞洲人原來不是最愛整形的?   就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發表的資料顯示,最愛整形的國家排名前10是美國、巴西、日本、墨西哥、義大利、德國、土耳其、法國、印度和俄羅斯,其中唯一的亞洲國家只有日本上榜。而美國和巴西擁有人數最多的整形外科醫生,占世界整形外科醫生總數的25%以上,亞洲國家緊隨其後,排名3到5位的分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這個結果似乎有點出乎意料,人人都知道的整形大國韓國居然位居十名之外,讓人驚訝原來西方人才是最愛整形的。           文化交流讓審美觀改變?   在文化的差異及種族條件的不同,亞洲人的五官線條會比歐美國家來的扁平,就會嚮往歐美國家的立體深邃感,而東方人獨特的丹鳳眼魅力、精緻小巧的五官卻也深深吸引著西方人。在英國就有一名男子Oli London,因為喜愛韓國KPOP文化,看到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BTS)的演出後,被成員朴智旻Jimin深深吸引,花了5年的時間改造成心目中的偶像。另一位,南韓女性洪如凜(音譯)則是因為崇拜超模米蘭達.寇兒(Miranda Kerr),動了數次手術後,現在的她也擁有著洋娃娃般的高聳鼻樑和深邃大眼!       圖片來源:IG_@ londonoli、IG_@jiminizzle 圖片說明:左圖為Oli London整形前後照片,右圖為BTS朴智旻     臀部、陰唇手術將成未來整形趨勢?   目前,全球最多人做的整形手術就是隆乳、抽脂、眼瞼手術、腹部整形及鼻整形,非手術療程則是肉毒桿菌素、玻尿酸、除毛、非侵入式減脂和雷射。女性最常選擇的是隆乳、抽脂和眼瞼手術,男性則是男性女乳整形、眼瞼手術和抽脂手術。另外像肉毒桿菌素、玻尿酸和除毛療程就不分性別,是人人都會能接受且去做的非手術療程。其中較特別的是從2015年開始臀部手術及陰唇手術的數據逐年上升,這也讓人意識到女性私密處整形是否隨著時代進步,女性意識抬頭,私密處整形也逐漸被受到重視。   了解更多請點:擁有「一字鮑」妹妹才是最美?「私密處美學3要素」形狀、氣味、鬆弛度才是性福關鍵     東西美感各有所好,你認為的美才是獨一無二!   在全球已有多數國家都有在進行整形手術,就以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的數據而言雖是歐美國家為大宗,但亞洲國家的技術也不容小覷,韓國、日本甚至是台灣的醫美整形技術及美感都有隨著時代在更新、進步,無論你喜歡東方精緻感還是西方高級臉,別再跟風別人的美,你也能擁有專屬的美,成為你的獨特魅力。     資料來源: 1. https://www.isaps.org/medical-professionals/isaps-global-statistics/   延伸閱讀 文章|抽脂手術竟然不能幫助瘦身?想減肥真的沒有捷徑?  文章|你最想知道的隆乳材質,「魔滴v.s.曼陀」到底哪個才適合?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4

  • 聞「痣」色變?5大要點自我察覺皮膚癌徵兆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皮膚上的黑痣可以成為一個人的獨特識別,例如藝人楊丞琳、蔡琴、韓佳人、小松菜奈等,光是臉上的痣就能夠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特徵,但話雖如此,如果發現自己身上黑痣變多,難免還是會擔心這是否代表皮膚癌病變的警訊,本期美醫誌就帶你認識這些長期以來默默陪伴你的小黑點們,也教你日常生活中該如何自我觀察,提早察覺皮膚癌的徵兆!     每個人身上的獨特標記,除了常見的胎記、疤痕等,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痣」其實也是一個可以用來辨別的特徵。可別以為小小的一個黑點很不起眼,近期經媒體爆料而備受關注的韓國兩大天團BIGABANG和BLACKPINK的緋聞,其成員GD權志龍與Jennie秘密戀愛的消息傳開後,就有不少網友當起鍵盤柯南分析兩人的社群照片,包括一張GD過去曾發佈的牽手照,有網友發現其中一隻手腕有顆痣,正和Jennie手腕痣的位置相同,被斷定為這是兩人默默放閃的舉動。       圖片來源:i_love_lisa_m     姑且不論網友們的判斷是否屬實,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每個人身上的「痣」都是一項個人特徵,甚至足以靠痣來辨別出他人,但痣的存在感在除了這樣的特定時刻,在平常似乎還是不高。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2021年3月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國人平常不會留意身上的痣,甚至有高達6成民眾,是沒有在留意身上的痣是何時出現的,究竟我們是否有必要觀察痣的狀態,痣變多是否為正常現象呢?     你識痣嗎?原來痣都是後天才開始長出來的?   一般大家泛指的「痣」是指黑痣,學名為黑色素細胞痣,是由於皮膚黑色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因為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素,所以黑色素細胞的主要工作,就是製造黑色素來傳遞到表皮細胞,通常每20~30個表皮細胞就會有一個黑色素細胞。   這種痣是一種良性的腫瘤,廣泛存在於人類皮膚上,可能長在身體的任一部位,包括陰莖、陰唇等私密處也有可能會有痣。   通常我們認為痣應該是先天的,但其實大部份的痣都是後天才產生的,因為這種痣最大只會成長到0.3~0.4公分,是很細小的斑點,所以也就是俗稱的「蒼蠅痣」。   一般情況在20至40歲之間,皮膚會陸續有新痣,特別是青春期是高峰,30歲以後新痣產生的頻率就會開始減少,如果40歲以後皮膚還不時有新痣,就要特別留意,可能是老人斑或皮膚癌的警訊。     「大痣」原來不是好事?認識常見的3種皮膚癌!   傳統觀念認為「痣越大財越旺」,但以醫學的角度而言,「大痣」可能並非好兆頭。其實黑色素細胞跟一般細胞相同,可分為良性跟惡性的分化,一般的黑痣就是良性分化來的「良性瘤」;若是惡性分化,則可能會產生黑色素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我們統稱的「皮膚癌」。   黑色素細胞癌:發生率雖然低,但其特性一旦轉移,就會擴散全身各處,影響到其他組織或器官而致命。雖然臨床上較常出現在皮膚上,所以被歸類成皮膚癌,但也有出現在眼睛、口腔、胃腸道、呼吸道、私密處等罕見的情況。   基底細胞癌:國人最常見的皮膚癌,惡性度較低,幾乎不會轉移,大部份都能夠透過手術切除即可治療,但由於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緩慢,早期不痛不癢,因此常常被患者忽視或誤以為是普通的肉芽、黑痣,而延誤就醫,進而造成腫瘤過大,使手術變得更加困難,術後恢復期也相對變長。   鱗狀細胞癌:外觀為隆起的紅色腫瘤或潰瘍,表面粗糙不平,好發於臉部、頸部、嘴唇、耳朵等部位。鱗狀細胞癌通常會逐漸成長,變成蕈樣的腫塊,而且可能會藉由淋巴腺的傳播,進而導致淋巴結腫大,也有機率會轉移到身體裡的其他內臟器官。     預防癌症惡化自己來!自我檢測癌變徵兆   黑色素細胞癌是致死率相當高的癌症,即便黑色素細胞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僅約為十萬分之一,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調查發現,多數民眾認為痣會痛、潰瘍有傷口、流血,才是有健康疑慮的徵兆,國人對於病灶的忽視,經常導致錯過了黃金治療的時機,因此臨床有許多患者都是到了第3、4期以後才發現,特別是亞洲人的惡性黑色素瘤較好發於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較不明顯的地方,不容易發現,所以平時就應提高警覺,養成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   我們可以定期觀察痣的大小、形狀、顏色、生長速度、表面是否光滑等,透過自我檢查來判斷有沒有癌變的危險性。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方式,是依照ABCDE準則來評估,包括:           A(Asymmetry)形狀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 C(Color)顏色不均勻 D(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 E(Evolving)外觀快速變化或生長   如果發現痣有出現以上的異常情況,應盡快就醫,以利早期發現病變徵兆,早期治療。   雖然皮膚癌的危險性不容忽視,但我們也不用對任何「痣」都過於緊張,一般的黑痣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考慮到美觀問題或有病變疑慮時,才需要處理,如果不確定痣的情況是否為惡性,可以請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檢查。     預防皮膚癌就要防好防滿,讓防曬成為日常習慣   紫外線是引起皮膚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防曬並不是愛美女性專利,事實上,人人都應該注重防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表示,要降低皮膚癌風險,就要將防曬變成日常生活的習慣,但在了解該怎麼防曬之前,我們必須要先認識防曬到底是在預防什麼。           根據光的波長不同,紫外線可分為 UVA、UVB、UVC 3種:   ●100nm~280nm的「UVC」:致癌風險高,但經過臭氧層時會被吸收,無法到達地表。   ●280nm~320nm的「UVB」:俗稱的 B光,波長短,穿透能力弱,會造成皮膚的灼傷及紅斑。   ●320nm~400nm的「UVA」:俗稱的 A 光,穿透力極強,能穿過玻璃窗與雲層,也可以深入到真皮層,使膠原蛋白變性,彈性變差,造成皮膚鬆弛、老化、長皺紋。   可見在紫外線如此不近人情的強烈照射下,不只會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還會讓人提早老化,因此防曬並不只是為了防止曬傷灼傷,更是為了減緩老化、預防長斑,果然是不是該好好做好防曬了呢?   皮膚癌在台灣或許存在感不高,但在美國可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在預防上,美國疾病管制局也強力宣導出門必備「手提袋(Tote Bag)」,袋子裡須準備太陽眼鏡、長袖罩衫、寬緣帽、防曬產品來保護皮膚,防曬產品要記得每2小時就要隨時補充,流汗、游泳後,甚至是經衛生紙、毛巾擦拭後,都要立即補擦,並盡量避免在中午日曬正盛時出門,如果必須在中午時段出門,則應穿著長袖衣物和長褲以保護皮膚。   以往不少民眾都是看「天氣」防曬,如果外頭陽光正盛才會做好防曬措施,但其實應該是要看氣象局公佈的紫外線觀測數據,來做好防曬應對,因為紫外的強弱與陽光強烈與否無關,陰天或氣溫低的時候也會有紫外線曝曬的可能,在預防時應多加注意。   皮膚癌聽起來雖然可怕,但只要做好充足準備,勤補防曬,定期自我檢查身上的黑痣,有病變徵兆時立即就醫診斷,便能夠幫助自己遠離皮膚癌的威脅,放心享受陽光的美好,也不再聞「痣」色變。   延伸閱讀 文章|【父親節特輯】難纏「老人斑」靠雷射就能輕鬆去除?!郭董去斑祕密大公開!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9

  • 想要成為車銀優、黃仁燁的女神,你必須擁有這6大條件!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韓劇《女神降臨》講述一名平凡的女子藉由化妝技術變成校園女神,成功吸引車銀優、黃仁燁兩位男神的注意及追求的故事。但女神可不是人人都能當,你得擁有6大條件,才能成功GET男神的目光。本次也特別精選出台灣女神,讓你看看她們有何獨特魅力,能夠得到女神封號。   一、 動人電眼   女神代表-林心如     圖片來源:FB粉專-Ruby林心如   林心如可是小編從小看到大的女明星,還記得她最經典的角色紫薇格格嗎?擁有一雙楚楚可憐的無辜大眼,只要有悲情的戲碼,就會勾動所有人的心,為她感到不捨,不知道騙走小編多少眼淚,眼睛也越哭越小了,真想問問林心如是怎麼保養眼睛,20多年來依舊可以擁有動人大眼!   建議療程:雙眼皮、眼瞼下垂 想要擁有電眼,首先你必須要有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可以從眼珠範圍去檢視,倘若眼皮下垂遮住部分眼球的視線,就會讓你的雙眼看起來像是沒睡飽,進行眼瞼下垂手術改善,即能放大雙眼,看起來有精神。倘若不是眼瞼下垂的問題,就可以進行割或縫雙眼皮療程讓眼睛看起來更深遂!另外,想讓眼睛看起來宛如20歲,眼周細紋可不能有,除了基本的眼周按摩舒緩,也可以進行電音波拉皮去刺激眼周膠原蛋白增生,改善眼周乾澀冒出的小細紋喔! 電眼傳送門:不知道是眼皮鬆還是眼瞼垂?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什麼叫「眼瞼下垂」!     二、自然笑顏   女神代表-張鈞甯     圖片來源:FB粉專-張鈞甯Ning Chang   根據網路調查「2020最美笑容女星」結果顯示,張鈞甯是網友票選出笑容最美的女星,其餘參選的有林志玲、賈靜雯等10位知名女明星,而為何張鈞甯可以打敗其他人呢?小編認為張鈞甯的笑容溫暖又不做作,鵝蛋臉搭配上完美笑容以及乾淨整齊的牙齒,不僅男性喜歡,就連女性也會愛上她!   建議療程:微笑唇、牙齒美白 一張完美笑容需要擁有兩大要素-唇型及牙齒。唇型長的不好看,或許用化妝技術還可以調整,但卸妝後呢?因此想要達到一勞永逸,使用醫美玻尿酸注射或是嘴唇手術去改善嘴唇厚薄度及唇形,就能讓下垂嘴型變成上揚的微笑嘴型。另外,一口整齊白牙也是吸引人的關鍵之一,若嘴巴張開是一口大黃牙,大概所有人都會距離你千里之外吧!使用居家牙齒美白或是冷光美白都能改善牙齒色階,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少喝咖啡、茶及深色食物,才能維持美白的效果喔! 微笑唇傳送門:醫師透露4要點,教你辨別什麼是微笑美唇!     三、無暇美肌   女神代表-楊丞琳     圖片來源:FB粉專-楊丞琳 Rainie Yang   說到台灣好肌膚女神,我想楊丞琳可是當之無愧,年紀將近40歲的她,肌膚卻宛如20歲的女大生,讓人羨慕不已。楊丞琳曾說過「除了工作要上妝,其它時間幾乎都是素顏。」從她的Vlog中也可以看到她保養的樣子,卸妝、清潔、保濕通通不能少,難怪可以擁有一張童顏肌。   建議療程:水飛梭、杏仁酸 要有一張無暇肌膚,臉上千萬不能有痘痘、斑點、毛孔來作客!首先臉部清潔一定要做好,出外一整天,臉上所累積的髒汙若是沒有好好清潔,藏匿於肌膚裡,造成毛孔堵塞,就會產生痘痘、粉刺,因此可以用水飛梭、杏仁酸療程,來清潔肌膚角質層,代謝髒汙。若不幸長了痘、留下痘印,也不必擔心,使用美白產品或是雷射療程,改善過深的痘印及斑點,擁有無暇肌一點也不難! 好膚質傳送門:比雞排還容易長痘!?戰痘全攻略!青春痘瘋長,你該這樣做!     四、完美好胸   女神代表-曾之喬     圖片來源:FB粉專-曾之喬   10幾歲就出道的曾之喬,歲月似乎也完全不在她身上留下痕跡,進入輕熟女階段的她,對於肌膚保養也很有一套,而在一次的內衣代言上,她首次解放上胸,讓眾人驚呼曾之喬的身材原來這麼好!曾之喬也表示想要維持好胸型,食補、美胸運動很重要,想要美胸照著她做準沒錯。   建議療程:隆乳 天生無胸、小胸族,可以使用胸部按摩刺激穴道讓胸部UPUP,另外,也可以進行醫美隆乳手術,使用自體脂肪移植或是魔滴、曼陀、柔滴等隆乳材質,植入符合自己身形的義乳,就能夠讓胸部長大,勇敢挺身而出囉! 美胸傳送門:產後婦女、乳房重建者必看!胸型自然、不位移的隆乳選擇     五、魅力翹臀   女神代表-李玟     圖片來源:FB粉專-CoCo Lee 李玟   說到李玟,相信大家都對她的招牌電臀很有印象吧?將近50歲的她,身材依舊保養如一,究竟是如何保養的?她曾在受訪中表示,她每天都會做高強度的腹部運動維持身材曲線,飲食會以清淡的水果為主,如此自律的她,著實讓人感到佩服,稱呼她為姊姊一點也不為過吧!   建議療程:臀部 天生屁股大、臀部下垂應該是所有久坐上班族、小資女都會有的問題,在歐美國家擁有緊實翹臀可是必備條件,台灣近年來翹臀手術詢問度變高,就是希望能夠讓臀部變翹。但光靠運動提臀或許較難達到,因此可以用臀部雕塑手術或是用自體脂肪移植等方式,去改善臀型過大及臀部扁平的問題,想要擁有翹臀再也不是夢。 翹臀傳送門:讓臀部抽脂挽救下垂的曲線!別再看著別人的泳裝嘆氣!     六、逆天美腿   女神代表-林志玲     圖片來源:FB粉專-林志玲Chiling Lin   台灣第一名模林志玲,身高175公分,那雙美腿就長達112公分,對於矮子一族的小編來說,真的是好羨慕!而志玲姊姊在實境秀裡,也大方的曝光她的美腿保養祕訣,睡前舉腿消除腿部水腫,做有氧及拉筋運動讓肌肉線條更完美。另外,吃含有鉀成分的食物,也可以促進鈉的排出,減少下身浮腫的問題產生。   建議療程:抽脂 擁有完美比例是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事與願違,想要擁有好曲線,就要靠運動來維持,但天下懶人到處有,想要快速達到目標,可以進行抽脂手術幫助消除難以打擊的腿部脂肪,粗壯的蘿蔔腿,也可以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改善腿部肌肉過大問題,人人都可以打造一雙像志玲姐姐一樣直又細的腿部線條。 美腿傳送門:抽脂手術竟然不能幫助瘦身?想減肥真的沒有捷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0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