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肺炎症狀共有3筆結果

  • 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文、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夏天到來,腸胃炎也跟著來勢洶洶,加以近日肺炎疫情肆虐,讓台灣的夏日似乎註定不安寧。由於新冠肺炎的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中,也含有「不明原因腹瀉」的病徵,因此也讓不少出現腹瀉情況的民眾增加了更多心理負擔,其實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可能會造成腹瀉,出現肺炎症狀,也並不一定與新冠肺炎有關。     炎熱的夏季本來就是急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加上近期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許多民眾也跟著疫情發展感到焦慮不安。由於「腹瀉」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開的肺炎症狀之一,因此若出現類似症狀難免會與肺炎產生聯想,無法判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還是新冠肺炎,進而影響對於病症的處理,甚至延誤就醫。其實面對新冠病毒無須過於恐慌,了解腸胃炎和新冠肺炎的腹痛分辨,對於新鮮食物的保存也要有基本概念,讓自己與家人安心渡過這波疫情侵襲。     新冠病毒從呼吸道進來,怎麼會造成腹瀉?   一般我們認為新冠病毒都是透過呼吸道感染人體,症狀也多以呼吸系統為主,腸胃道感染較易被民眾忽略。內科醫師張振榕表示,新冠病毒外有一層棘蛋白(Spike Protein),會黏住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與細胞做連結後進而開始感染。早期研究調查ACE2受體大部份都存在於呼吸道,但後來發現感染者的糞便中竟然也有病毒RNA,因而發現腸胃道也有ACE2受體,尤其胃部、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等部位特別多,所以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本來就不僅限於呼吸道,腸胃道的健康也應格外留意。           新冠病毒進入腸胃道的途徑難防,張振榕醫師指出,感染者剛開始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但後來因為生病時不自覺的吞嚥動作,導致將鼻子、喉嚨、口腔等分泌物中的病毒吞到腸胃道,病毒便與腸胃道中的ACE2受體結合,因而引發腹瀉症狀。其實不只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如此,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的原理也相同,除了會有腹瀉症狀外,也有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病症。     炎熱環境加上食物囤積,急性腸胃炎說來就來?   腸胃平時沒事,一痛起來卻不得了,多數時間只能坐在馬桶上渡過。張振榕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較高,食物保存容易變質,所以這個時期的急性腸胃炎大多都是細菌引起的,例如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志賀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在高溫的狀況下,只要食物沒有及時冷藏,很容易就會產生細菌,食用後細菌便會在體內快速孳生,也會分泌一些細菌毒素,在短時間內造成腸胃發炎。   除了我們熟知的急性腸胃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腸胃炎」,只是慢性大多都與免疫系統的疾病有關,患者可能本身體質就有免疫系統失調,才會引起腸胃道慢性發炎,至於臨床病症還是以急性腸胃炎較常見。俗稱「病從口入」,免疫系統正常者罹患腸胃炎的原因,大部份還是與日常飲食有關,因此注意食物保鮮,保持個人與用餐環境的衛生,才不會因輕忽而得到腸胃炎。     平平都是拉肚子,腸胃炎、新冠肺炎怎麼分?   張振榕醫師表示,根據目前統計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約占5%,腹瀉(Diarrhea)約占 30%,的確病症上與腸胃炎相當類似,所以很難做區分,但民眾可以觀察除了腸胃道問題外,是否還有合併新冠肺炎會產生的上呼吸道症狀,例如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至於一般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還是多常見於急性腸胃炎為主,不用過度擔心,不過仍須謹慎應對,若有疑似確診的患者,請撥打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並注意不要自行前往醫院、搭乘交通工具,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腸胃炎「拉到虛脫」?非常時期到底該不該就醫?   目前國內疫情緊張,民眾也盡量減少就醫,降低接觸感染機會,但腹瀉若相當嚴重時,仍應尋求治療。張振榕醫師指出,出現腹瀉症狀時,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1.腹瀉次數 一般腸胃炎空腹約6~8小時,讓腸胃獲得適當休息後,便能夠稍微緩解,但如果空腹6~8小時後腹瀉情況持續,一天腹瀉超過4~6次以上,患者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尤其孩童會更為明顯,這時候便可能需要就醫治療。   2.觀察糞便 若糞便帶血、有很多鼻涕般的黏液,或有合併發燒現象,代表腸胃炎可能較為嚴重、有感染,也需要就醫做進一步診斷。   3.合併上呼吸道病症 除了腹瀉、噁心、嘔吐以外,若還有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新冠肺炎會有的上呼吸道症狀,則需通報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安排就醫。     夏季高溫加上疫情夾擊,注重衛生習慣、留意食品保存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台三級警戒延長,也代表民眾勢必得繼續「屯糧」、減少出門次數,以應付接下來的抗疫之路。由於現階段多數民眾相當依賴物流配送,導致物流產業相當吃緊,6月初國內物流龍頭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新竹貨運等業者紛紛釋出公告,表示將調整部份地區的低溫配送。Facebook也有粉絲專頁爆料,在宅配訂單爆滿的情況下,物流倉儲根本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供貨量,爆料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貨物被隨意堆放,讓網友擔心如果是需要冷藏保鮮的食物,在常溫環境長期存放,難保不會變質,引發腸胃炎等消化道不適。       圖片來源:《終結血汗物流-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粉絲專頁     在疫情衝擊下,宅配難免大塞車,除了體恤物流人員的辛勞,注意各平台的配送時程公告以確保食物新鮮外,其實預防腸胃炎最經濟效益的方式,還是要從個人做起,張振榕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落實正確的衛生習慣和注重食物保存:   1.注意食物保鮮 過期和未及時冷藏、冷凍的食物,盡量不要食用。   2.食物應徹底煮熟 避免生食,食物入口前,最好都完全煮熟。   3.隔餐食用要冷藏 若食物沒有在當餐吃完,一定要立即冷藏。   4.不要吃隔夜菜 夏季氣溫高,若食物放置隔夜,細菌容易孳生,不建議繼續食用。   5.遵守用餐衛生 吃飯前、吃飯後都要洗手,用餐時使用公筷母匙,不要共食。   6.如廁前後勤洗手 由於腸胃炎是經由糞口傳染,感染源常常與排泄物、嘔吐物有關,所以廁所是重要的傳染場所,如廁前、如廁後都務必要記得洗手。   7.洗手動作確實不偷懶 洗手應盡量採「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並謹遵洗手口訣的「內外夾弓大立腕」步驟來徹底清潔至少超過20秒。           張振榕醫師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會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腸胃道也被懷疑是傳染途徑之一,雖然尚未有足夠數據證實新冠肺炎會經由糞口傳染,但民眾仍須謹慎以對,隨時注意個人、環境及飲食上的衛生,以減少感染機會。         諮詢醫師:張振榕醫師    現職: 張振榕診所 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室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早期腸胃癌內視鏡手術進修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你知道皮膚出現「紅疹」有可能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嗎?隨著疫情持續升溫,有越來越多特殊的症狀被發現,現在有研究指出,新冠病毒除了造成肺部受損、味覺、嗅覺的喪失之外,甚至有可能引起皮膚疹,像是紅疹、凍瘡樣病灶、小水泡以及蕁麻疹等,但並非有紅疹就一定是感染到新冠病毒,而是可以作為大家自主觀察、提高警覺的小方法,多一分了解,才能少一分恐慌。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表示,根據《英國皮膚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指出,英國有17%的患者感染到新冠肺炎後,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皮膚有紅疹,而有21%的患者除了紅疹之外,沒有其他症狀產生,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在近期也針對新冠紅疹提出說明,表示目前台灣新冠紅疹的統計比較不明朗,但整體看起來紅疹的發生率比較低一點。雖然台灣的患者出現相關皮膚症狀的案例並不多,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好好了解新冠病毒可能會引發哪些皮膚疹,並多加留意身旁的人與自己的皮膚狀況。     新冠紅疹症狀多樣, 特殊皮膚表現要注意   「新冠紅疹」有很多不同的樣子,嚴重性也不同,以下有6種新冠肺炎症狀常見的皮膚表現:   一、凍瘡樣的病灶(chilblain-like lesions) 凍瘡樣病灶的患者,趕快居家隔離,不要去擠快篩站       圖片引用自美國皮膚醫學會網頁(AAD)     蔡逸姍醫師指出,凍瘡樣病灶會出現在手指或腳趾(比較常在腳趾),又稱為「新冠腳趾」(COVID Toes),症狀區會呈現紅色或紫色的狀態,伴隨疼痛與腫脹,凍瘡樣病灶有一點很特別的是,大部份發生在免疫力較好的年輕人或小孩子身上,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因為免疫防禦系統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好,最後只留下凍瘡樣病灶的症狀,也因為體內病毒量少,所以進行快篩時幾乎都是陰性,所以有凍瘡樣病灶的患者不要去擠快篩站,因為較難透過快篩或抽血檢驗出是否患有新冠肺炎。   凍瘡樣病灶屬於較晚期會發生的症狀,可能在潛伏期14天過了才會發生,但病毒在潛伏期時就有一定的傳染力,若發現有此症狀的民眾要趕快居家隔離,並聯絡14~21天內接觸過的人,請他們注意是否有乾咳、發燒等症狀,而凍瘡樣病灶患者本身因為免疫力較好,若沒有其他併發症,先好好待在家靜養,因為這種病灶自行康復的機率較大。     二、麻疹樣紅疹(morbilliforme) 沒有特異性的紅疹,同時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須留意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麻疹樣的紅疹形態細碎大片,大部份分佈在軀幹,平常人若發燒或是被不同種病毒感染時,也可能有類似的麻疹樣紅疹,因此無法單看紅疹判斷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如果民眾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身體出現麻疹樣紅疹時,才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所引起的,此時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確認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     三、小水泡狀紅疹(vesicular) 小水泡偏單一形態,不同於水痘具有多種時期的樣子       圖片引用自Pediatric dermatology期刊     有些民眾感染到新冠病毒後,會有形態細小的水泡產生,水泡沒有特定分佈的位置,蔡逸姍醫師說道,水痘病毒也會長出水泡,不一樣的是,水痘病毒引起的小水泡在肌膚上可能會有好幾個時期的樣子,像是剛長出來的、結痂的、乾掉的、破掉的,如果是新冠病毒誘發的水泡,研究發現水泡偏單一形態,看起來在同一時期,這是民眾可以稍微注意的特徵之一,只是沒辦法透過水泡判定是否感染到新冠病毒,醫師還是需要搭配其他資訊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     四、網狀青斑(retiform purpura) 網狀青斑伴有凝血功能異常或血管病變,病情較嚴重       圖片引用自ABC News網站     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在新冠紅疹佔的比例不多,大約5%~6%左右,通常是晚期會出現的症狀,也就是病人已經有發燒、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發生後,網狀青斑才會漸漸浮現出來,形態上呈現暗紅色或青紫色網狀樣,並發生在四肢。這類患者通常「病情比較嚴重」,大部份會在老人或患有重症的患者身上看見,因為他們的免疫防禦機制較弱,沒辦法有效趕走病毒,反而破壞了自身的血管壁, 造成栓塞、發炎等,合併有一些凝血功能異常或血液方面的問題,所以患有網狀青斑的患者,預後是比較不好的,蔡逸姍醫師補充,有些人肌膚接觸到冷空氣時,皮膚會呈現生理性的大理石紅斑,這個是體質關係引起,並不是所謂的網狀青斑症狀。     五、蕁麻疹(urticaria) 過去不曾有蕁麻疹,最近有新冠肺炎接觸史並長出蕁麻疹,感染新冠肺炎機率較高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蔡逸姍醫師表示,蕁麻疹的症狀表現和一般常見的蕁麻疹幾乎一樣,因此很難辨別,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如果民眾過去不曾發生蕁麻疹,可是最近有新冠病毒接觸史,同時又長出蕁麻疹,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會高一些。相反的,以前常常長蕁麻疹,現在剛好又蕁麻疹發作的民眾,第一步先確認自己有無接觸史,有疑似接觸史時,先居家隔離觀察狀況,無接觸史的話,可以到皮膚科尋求醫師協助。     六、小出血點(petechiae) 呈深紅色細碎一片,用力壓出血點不會消退       圖片引用自英國covidskinsign網頁     呈現小小紅紫色的點點,用力壓出血點也不會退掉,通常發生在四肢。     疑似出現新冠紅疹,先確認有無其他症狀、接觸史   如果發現自己身上出現「不明紅疹」,同時有發燒、腹瀉、乾咳等症狀;或是只有「不明紅疹」,但有新冠肺炎接觸史,都建議前往急診並主動告知可能為高風險患者,除了上述的情況,皮膚有紅疹的民眾,先不必擔心是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觀察後續有無其他症狀,再做進一步的處理。   台灣疫情仍在延燒,目前政府也呼籲大家,無接觸史、無症狀者先不要去篩檢站,以免增加篩檢醫療負擔,還會讓自己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最重要的是把口罩戴好、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喔!         諮詢醫師:蔡逸姍醫師    現職: 京硯皮膚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雷射光電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皮蛇是什麼?治療三原則斬斷帶狀皰疹復發魔咒 影片|濕疹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對抗濕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3

  • 台灣疫情升溫,咳嗽、發燒心驚驚!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怎麼分?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自5月初爆發後持續延燒,也讓民眾警戒性隨之提高,只要開始咳嗽,或是喉嚨感到稍有不適,便會不自覺懷疑是罹患新冠肺炎而緊張焦慮,其實雖然新冠肺炎與我們常見的感冒、流感的症狀相當類似,但細分下來還是有些不同,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但生病了還是要在家休息,避免病情惡化或傳染他人。     隨著國內疫情爆發以來,民眾面對疫情開始顯得人心惶惶,遇到他人咳嗽便敏感得後退三步,現今許多醫院湧進大量要求進行肺炎篩檢的人潮,造成醫療資源吃緊,其實僅憑咳嗽、發燒判斷是否罹患新冠肺炎,不免還是容易與感冒、流感混淆,民眾不妨先了解3種病況的差異,自我觀察後再做適當處理,以免因誤判而浪費了珍貴的醫療資源。     新冠肺炎症狀特色,遇到這種情況須特別注意!     根據2021年3 月2日權威醫學期刊《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目前多數新冠肺炎的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不適的10大症狀:   1.發燒 2.肌肉痠痛 3.疲勞、全身無力 4.咳嗽 5.噁心、嘔吐 6.腹痛、腹瀉 7.鼻塞、流鼻水 8.嗅覺、味覺喪失或異常 9.頭痛 10.呼吸急促、困難   初期情況都偏輕微,部份患者甚至只會出現其中一項症狀,難以辨識出是罹患新冠肺炎。研究團隊認為目前病毒已進入「第四代傳播」,初期症狀會變得更加隱蔽,潛藏於人體中而不易察覺,因此民眾判別新冠肺炎、感冒、流感前,需要先對病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出最佳的處置。     資料來源:Zhaowei Chen,Jijia Hu,Zongwei Zhang,Shan Jiang,Tao Wang,Zhengli Shi,Zhan Zhang. (2021).Cau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Patients Are Changing at Admission     新冠肺炎的特徵在於「潛伏期較長」和「下呼吸道症狀」,體內潛伏期平均為5~6天,更長者可能潛伏到14 天,病程則可能長達數週,甚至數個月以上。由於新冠肺炎主要是感染「下呼吸道」,也就是指氣管、支氣管及肺部的症狀會比較多,因此如果出現嚴重的症狀就要特別留意,包括發燒超過 3 天、呼吸急促、胸悶、呼吸困難、意識不清、皮膚或指甲發青等,很有可能是重症的徵兆,建議須盡快通報疾管署1922專線,並立即就醫。     新冠肺炎、流感、感冒差別在哪?看圖立即了解差異   與新冠肺炎不同的是,流感的潛伏期短,大概只有1~2 天,雖然流感和新冠肺炎一樣都有發燒症狀,但流感發燒僅會持續2~3天,整體而言從病發到痊癒,大約是1~3週。而一般感冒的潛伏期約1~3天,病程約4~10天就能痊癒,感冒的症狀大部份都很輕微,很少會有併發症,但抵抗力較差的族群(例如嬰幼兒)還是可能會引發急性中耳炎、肺炎等併發症,成年人也可能會因為感冒時鼻竇黏膜腫脹,堵塞鼻腔開口,而併發鼻竇炎。           新冠肺炎症狀多變,並無一定的標準症狀及特異性,因此民眾只能保持自我警覺,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陳婉青16日記者會表示,大多數新冠肺炎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便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並控制感染範圍,確診者請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並注意不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計程車就醫。           資料來源: 1.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171 2.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105120040/ 3.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165009.aspx 4.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TKG-8nvtp3Y1fHxeMxWJ1Q?uaid=gGbTm9igEVG0U0YebU0qMw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罩得住,選擇醫用口罩三要素,你買對口罩了嗎?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