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術前共有43筆結果

  • 乳房植入物導致部份病變?隆乳手術前停看聽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想要有自信及完美的體態,女性在胸部雕塑上可說是下了極大的心力,在整形手術當中隆乳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隆乳最重要的就是植入物的選擇,隨著時代的進步,從早期的鹽水袋到近期的矽膠問世,造福了許多想要隆乳的女性,而乳房植入物於近期在國外媒體中被指出「可能」會導致乳癌產生,到底這是不是有根據的來源,相信許多愛美女性是迫切想要知道的,跟著本期國際新知一探究竟。 根據USA TODAY今日美國報導近期新聞指出,美國食藥署統計自2010年以來,至少有9名患者接受隆乳手術後死亡,食藥署懷疑與隆乳植入物引起的淋巴瘤有關。這對於愛美女性來說是一項極為重大的新聞消息,畢竟隆乳手術的目的除了達成美觀的訴求外,安全性才是大多數人關心的重點。 根據報導中提到的乳房植入物引起的淋巴瘤(BIA-ALCL),世界衛生組織將它定義成是一種罕見的T細胞淋巴瘤,調查指出在過去10年世界各地的660案例中,其中有457例確定是跟乳房植入物有關,通常是被發現在義乳周圍的「莢膜」中。而這些案例中有2/3是使用絨毛面的材質,光滑面只佔了5%;而食藥署也調查乳房植入物淋巴瘤與癌症的關聯,但目前缺乏更多有效的數據來佐證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本身並不是乳癌,其成因是當義乳植入筋膜或是胸大肌下後,經過長時間的完全癒合,植入物與手術接合處仍然出現一些的症狀(例如疼痛、腫塊、腫大或不對稱),就極有可能是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應該儘快尋求醫師評估和診斷。但已經有置入義乳的女性也不用太恐慌,尤其是植入絨毛面義乳的民眾,只要有定期做自我檢查和回診,若沒有上述相關異狀就不用太過於擔心。 一般人也會擔心在台灣會不會發生這種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統計,除了澳洲有發生案例外,在東亞及東南亞都未發生確診案例,而植入義乳發生淋巴瘤的機率是相當的低,根據統計僅30,000分之一,不過目前歐洲生物製藥大廠Allergan(愛力根)已做出決策,將回收所有絨毛面的隆乳植入物,並且不再於歐洲販售;因為部分研究學者仍然擔心絨毛面義乳會導致癌症的產生。 整形手術必然會有風險,所以在做任何手術前,診所須將手術同意書中加入風險告知外,民眾也應做好慎選把關的動作,挑選有合格證照,執刀手術經驗豐富的醫師,術後也須定期回診檢查,看看是否有任何異狀。平時若發生類似疼痛或是有腫大的情形,應盡速向執刀醫師或是診所溝通,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期治療,雖然台灣目前是沒有類似的案例出現,但還是建議民眾不能輕忽,畢竟除了讓自己美麗之外,健康的身體才是人生的根本。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mh.com.au/healthcare/rare-cancer-risk-for-women-with-textured-or-smooth-breast-implants-20190212-p50xcn.html 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health/2019/02/07/rare-cancer-tied-breast-implants-has-killed-least-9-fda-warns/2806735002/ 3.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money/2018/12/19/allergan-textured-breast-implant-recall/2360954002/ 4.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ProductsandMedicalProcedures/ImplantsandProsthetics/BreastImplants/ucm239995.htm 5.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LetterstoHealthCareProviders/ucm630863.htm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4.30

  • 雷射療程「只要人到」就好嗎?雷射術前保養知多少!

    文/翁嘉妤 圖/郭佳語   雷射療程「只要人到」就好嗎?雷射術前也要保養!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加上日夜顛倒的不正常生活習慣,種種原因都會產生皺紋、暗沉、黑斑,使肌膚呈現鬆垮、下垂的老態,也因此使雷射成為熱門的美容選擇。但醫美科技日新月異,消費者對於療程的認知往往跟不上技術發展,在資訊落差下,忽略術前準備功課的結果,甚至可能會影響療程成效。其實療程前除了要慎選診所及醫師外,也要預先做好防曬準備,並避免使用去角質、果酸煥膚的保養品,以免過度刺激肌膚。做好術前功課,才能兼顧效果及安全性,順利擊退難纏的肌膚問題。   雷射術前保養 前一週應避免日曬 以往我們對雷射護理的認知都是「療程後」要特別注意防曬,但其實在進行雷射術前一週就應該做好防曬,避免前往高曝曬的地區,例如高山、海邊等。在了解原因前,我們可以先認識陽光中的3種紫外線。其中紫外線A(UVA),是陽光中波長最長的紫外線,它可以穿過大部份透明的窗戶,進入人體的真皮層,造成曬傷、曬黑,並使膠原蛋白流失,影響免疫系統及黑色素細胞。 至於紫外線B(UVB)只有不到2%可到達地面,在夏季和午後會特別強烈,過量照射紫外線B會造成曬傷、脫皮、曬黑。紫外線C(UVC)雖然已經大多被高空的臭氧所吸收,但短時間照射仍會灼傷皮膚,如果長期曝曬在高強度的紫外線C下,嚴重者甚至會罹患皮膚癌。 而雷射療程前主要避免的,就是紫外線照射。皮膚科專科醫師呂佩璇建議,過度日曬可能會使黑色素細胞活化,如果不慎曬傷,可能會提高進行雷射療程時的風險。所以術前一週最好盡量避免曝曬於陽光下。如果無法避免外出,也要做好防曬的前置工作。     美白防曬必知 少吃光敏感食物 呂佩璇醫師指出,進行雷射療程前,通常會使用專業膚質檢測儀評估皮膚狀態,算出定量數據當作治療前後分析的參考。檢測項目包括斑點、皺紋、質地、毛孔、紫外線斑點、棕色區域、紅色區域、紫質。而「紫質」便與皮膚的光敏感度有關,「光敏感」顧名思義就是會讓皮膚在陽光下更容易形成黑色素的部位。 常見的光敏感蔬果如檸檬、芹菜、橘子、芒果、九層塔、香菜等,海鮮部份包括蝦、蟹、蚌、螺類等。關於療程前是否應減少攝取光敏感食物的迷思,呂佩璇醫師表示,光敏感食物在料理後,對皮膚的影響已經不大,不用過度擔心。此外,不少患者也會疑惑,雷射術後是否能喝咖啡、吃醬油,其實並沒有科學證據表示這些深色食物會造成皮膚的黑色素沉澱,不必刻意避免。 平常如果想要美白肌膚,也可以適量攝取蕃茄、奇異果、綠花椰菜等水果。蕃茄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茄紅素,能降低酪胺酸酶的活性,減少生成黑色素。而奇異果內含的維生素C能夠幫助生成膠原蛋白,保持肌膚光澤和彈性,還有光防護作用。綠花椰菜則可以加速幫助皮膚代謝黑色素,也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   雷射術前停用去角質保養品、果酸煥膚美容 呂佩璇醫師提醒,雷射術前要停止使用去角質或含有酒精等刺激性成份的保養品,也要避免果酸煥膚、做臉等美容,以免因過度摩擦造成皮脂障壁毀損,使療程後皮膚敏感,甚至受傷的情況。如果已經有安排美容的話,一定要事先告知醫師,以調整執行雷射療程的時間。 呂佩璇醫師更進一步指出,雷射療程前若須洗臉、卸妝,可以使用溫和介面活性劑的產品,不要使用含有皂鹼成份的產品。洗臉時間須控制在30秒以內,盡量不要用洗臉刷、洗臉海綿過度摩擦刺激皮膚,洗完後可用乾淨面紙將臉上水份吸乾,並擦上適度的保濕產品。 雖然醫美雷射技術不斷進化,但患者在治療前仍須注意防曬及肌膚保養,不能忽視這些小細節帶來的影響。呂佩璇醫師建議,患者須慎選有合格的皮膚專科證照的醫師,因為專業醫師才能正確判斷每一種皮膚斑點形成的原因、病理狀況及治療後恢復狀況等。除了醫師專業度外,診所信譽及機器設備也相當重要,須確認診所是否使用原廠認證的雷射儀器。如果自身患有疾病、過敏體質,或近期有戶外活動、美容療程安排等,也應在療程前告知醫師以利評估,才能使雷射治療事半功倍。   諮詢醫師:呂佩璇 採訪感謝: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診所醫師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整形外科研究員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FACESPLUS整形外科診所研究員 美國紐約市Body Sculpt整形外科診所研究員 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 東京資生堂美容皮膚科Skin Navi Clinic研究員 韓國首爾延世大學皮膚外科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4.06

  • 疤痕怎麼除?別只會抹除疤膏 教你如何預防及淡化疤痕

    文、圖/郭佳語   疤痕怎麼除?別只會抹除疤膏 教你如何預防及淡化疤痕 疤痕組織在人體各處作用,舉凡器官、肌肉以及其他相關組織,一旦人體皮膚或器官出現損傷,在癒合後自然而然便會產生疤痕。傷疤對部分人來說或許有紀念價值,然而大部分疤痕的出現其實是相當惱人的,畢竟誰不希望自己能有光滑而平整的肌膚呢?究竟該如何才能避免疤痕產生,又該如何讓已形成的疤痕淡化呢? 想消除疤痕或預防疤痕的增生,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疤痕究竟是從何而來。   為何會形成疤痕? 傷口癒合分為四個階段:凝血期、炎症期、增生期、成熟期。 一個開放性傷口產生後,血小板會聚集在血管破損處形成栓塞,而後與膠原蛋白纖維粘結活化,讓傷口迅速止血,這就是所謂的凝血期。到了炎症期,人體的免疫細胞開始吞噬細菌,並使傷口連帶產生紅腫以及疼痛的反應,伴隨流膿、分泌物增多、產生腐肉等等現象,同時也是傷口修復的開始。增生期階段傷口會持續收縮癒合,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產生膠原蛋白,以刺激血管以及組織的修復及成長,而後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e)會逐漸覆蓋傷口使其外觀呈現鮮紅色,之後傷口周遭的皮膚會緩慢朝傷口中心拉扯收縮,表皮細胞增生,使傷口呈現淡粉紅色並逐漸縮小,肉芽組織成長為疤痕組織(scar tissue)。最後到了成熟期,傷口中的舊膠原蛋白被溶解成為新的膠原蛋白,搬痕組織變得柔軟且平滑,傷口的癒合才真的大功告成。 正常的疤痕組織會隨著時間逐漸軟化和變小,然而若是經過反覆感染或清創不當的傷口,便會刺激肉芽組織過度生長,擾亂癒合中的組織排序,因此使傷口在癒合的最終階段產生肥厚且顯而易見的疤痕。   該怎麼避免疤痕產生? 瞭解疤痕成形的原因後,接著我們來探討該如何避免傷口在癒合後留下傷疤。依照上面所說,這麼看來似乎不要對傷口進行太過刺激的行為似乎是個方法,確實,以傷口清潔來說,在傷口產生後須立即將傷口中的異物(例如碎石或其他碎片)取出,並使用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溫和地洗淨。若使用過於刺激的雙氧水或酒精反而容易過度刺激傷口,使癒合的過程減緩而造成留疤。 在維護傷口的部分,現在科學研究已證實潮濕的環境其實較利於傷口癒合,且相對來說較不容易留疤。然而這並不代表每個傷口都適合使用濕潤控制的方法,最好還是經過醫生評估,判斷傷口是否過於嚴重或是異常,若狀況評估允許,再依照醫生指示敷貼人工皮,製造傷口容易癒合的濕潤環境來避免疤痕產生。 在傷口癒合期間減少陽光的照射也是降低留疤的方法之一,而飲食方面飲酒和吸菸等等也會減緩傷口的癒合速度,導致疤痕形成,若在傷口照顧期間能多加注意,其實就能避免大多數的傷疤形成了。   如何淡化已成形的疤痕? 按摩 在疤痕成熟後,以癒合的傷口會形成一層較為堅硬的表皮,這層表皮會隨著皮膚新陳代謝而脫落,最後長出新皮膚並與健康皮膚同化。適度地按摩有助於軟化纖維組織並改善血液循環,同時淡化疤痕色素的沉澱,有助於加速疤痕改善的過程。 注射類固醇 使用類固醇注射治療凸起的疤痕,此種作法適合用於較小的傷疤,需要連續注射五至六次,單月一次。注射類固醇能使疤痕變淡和萎縮,但也有人在停止注射後反而復發,有些人對於類固醇則有過敏反應甚至產生皮膚變色等症狀。 雷射 對於凹凸不平的疤痕,透過雷射方式治療也是種方法。其原理就是經由雷射在表皮製造傷口,促使膠原蛋白增生改善凹陷的疤痕。雷射除疤是在已痊癒的傷口上施打低能量,因此在打完雷射過後往往會使人皮膚泛紅且敏感,此種症狀會維持兩至三個月,且對於凹洞式的疤痕會來的較為適合。 除疤凝膠(除疤膏) 除疤膏原理是藉由擦抹到皮膚上後,減少皮膚水分蒸發,以達到軟化疤痕的效果。除疤凝膠適用於傷口剛完全癒合的時候,須持續使用才有一定的淡化疤痕效果。除疤凝膠依照成分不同,可能會有造成皮膚長期浸潤而發癢過敏等症狀,於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除疤膏也是相當重要的。 磨疤手術 磨疤手術是將凹凸不平的疤痕表面磨平,使傷口能長出新皮膚,進而改善凹形疤痕。磨疤手術分為淺層與深層磨皮法,淺層的恢復期較為短暫,然而恢復效果有限,可能進行需多次才能有明顯改善。而深層磨皮手術效果較為顯著,然而相對而言也較容易產生色素沉澱的後遺症。疤痕形成後要加以淡化相對來說比較困難,因此在傷口出現時以正確方式照料,預防疤痕產生才顯得更為重要。然而時至今日,已經有相當多種消除疤痕的方式供人們選擇,消除疤痕並非難事,選擇適合的方式且持續耐心調整,對於怵目驚心的傷痕也會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針對除疤術前術後的照顧要點,皮膚科醫師呂佩璇也提醒:   1.術前避免日光浴或過度曝曬陽光、避免過度去角質、到美容院做臉,因為黑色素細胞活化或是皮脂障壁毀損,都可能導致敏感、受傷等狀況   2.術後飲食的部份,傳統觀念認為深色食物如咖啡、醬油會造成皮膚暗沉,但這些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而光敏感成份的食材,在經過烹調之後不至於影響皮膚的。 消費者在雷射手術前後都會有許多疑慮,呂佩璇醫師建議,與有合格執照的皮膚科專科醫師進行詳細諮詢並遵照醫囑,可以避免很多的術前疑慮儀及雷射術後後遺症的問題。   諮詢醫師:呂佩璇 採訪感謝: 台北亞緻整形外科診所 學經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整形外科研究員 美國加州聖地牙哥FACESPLUS整形外科診所研究員 美國紐約市Body Sculpt整形外科診所研究員 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 東京資生堂美容皮膚科Skin Navi Clinic研究員 韓國首爾延世大學皮膚外科訪問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4.0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