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2021共有110筆結果

  • 防疫一條心 共同抗疫不吸菸 戒菸護肺保健康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目前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共同抵擋新冠肺炎的期間,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是每個人都應自我防護及保護他人的互利行為。但如果吸菸者於疫情期間,還喜歡揪三五好友邊抽菸邊聊天或共用菸品,這些行為可能會讓防疫出現破口!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不僅要減少吸菸,更要戒菸,戒菸請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不用出門至醫療院所,撥打免費戒菸專線,就有專業的醫事人員幫助你,遠離新冠肺炎的威脅!     別因吸菸讓COVID-19找上你   WHO呼籲,疫情期間停止吸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有證據指出,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更有可能發生新冠肺炎(COVID-19)重症,吸菸者若是感染新冠肺炎,比非吸菸者更有機會需要加護病房之照護,且更可能死亡。     另根據國外研究發現,13至24歲的青少年曾使用電子煙被診斷出感染新冠肺炎陽性的可能性是非吸菸者的5倍;曾吸菸又使用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被診斷出感染新冠肺炎陽性的可能性是非吸菸者的7倍,顯示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及菸品不但影響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更是新冠肺炎的危險因子。     WHO也表示,因為吸菸者的手指及可能有受到污染的菸品在不斷與嘴唇接觸中,增加了病毒由手向口傳播的可能性,又吸菸者可能已經患有肺部疾病或肺活量降低的狀況,所以會大大增加罹患嚴重疾病(如COVID-19)的風險。許多人喜歡於社交時邊抽菸邊聊天,以致於沒有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亦可能有共用菸品的情形發生,以上這些行為,不論是使用傳統菸品、加熱菸或電子煙都會增加傳染的風險;拒絕菸品、加熱菸及電子煙,是提升免疫力、阻擋新冠肺炎的不二法門。     防疫也要防菸,醫院周圍不吸菸,保護你我不感染   現COVID-19疫情嚴峻,多家醫院設置戶外篩檢站及戶外門診區因應,國民健康署呼籲吸菸者勿在醫院周圍吸菸,倘若吸菸者不幸確診,恐增加吸菸時周遭民眾或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在家防疫也能戒菸,戒菸專線幫助您   防疫期間,民眾待在家中時間增加,吸菸者可能因菸癮難耐而在家中吸菸,讓家人受到二手菸與三手菸的危害,因此,為了自己及全家人的健康,現在正是戒菸的好時機。但請千萬、千萬不要誤信業者或網路傳播電子煙等產品能幫助戒菸的謠言,想要戒菸提升免疫力的朋友,防疫期間,要避免到醫療院所增加感染風險,請多利用免付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專業諮詢人員將提供便利、隱密的戒菸諮詢並與您共同討論及規劃專屬的戒菸計畫及如何克服生理戒斷症狀,幫助您挺過戒菸過程中的不適,戰勝菸癮,迎向健康新生活。     戒菸資源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全國近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洽地方政府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資料來源: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10-07-2020-who-and-partners-to-help-more-than-1-billion-people-quit-tobacco-to-reduce-risk-of-covid-19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083240/ 3. Gaiha, S. M., Cheng, J., & Halpern-Felsher, B.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Youth Smok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Use, an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延伸閱讀: 1. Scientific Brief. (2020) Smoking and COVID-19. WHO/2019-nCoV/Sci_Brief/Smoking/2020.2. 2. WHO.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dvice for the public.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dvice for the public. 22 January 2021. 3. 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acco induced diseases. 2020. 18(March):20.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3

  • 「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應經中醫師處方 民眾勿自行購買服用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需要,衛生福利部同意已取得「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外銷專用藥品許可證之藥廠,得依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向衛生福利部申請專案製造。昨天並已核准第1家藥廠「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專案製造,目前並積極審查其他藥廠專案製造申請案。該藥品類別為「須由中醫師處方使用」,核准製造期間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解散日止。民眾應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給予「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專案藥品,確診者切勿自行到中醫診所求診用藥,以免造成社區感染擴大。       「臺灣清冠一號濃縮製劑」處方組成為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與衛福部110年4月12日函頒「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之輕症方相同,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非預防保健使用。     為因應疫情升溫,民眾應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若有至中醫診所看診之需求,可依健保署所提「因應COVID-19之視訊診療調整作為」方案進行,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由衛生局轉介至指定視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安排看診;若非屬前開三類人員,可撥打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視訊診療門診掛號專線,或上網至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網頁掛號,約定診療時間。民眾不可自行至中藥房、網路及其他通路購買來路不明宣稱清冠一號之中藥方,以免誤服不明藥物導致傷害。     至於中醫醫療院所應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相關指引」進行相關防疫措施,以保障看診民眾及醫護人員之安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2

  • 在家也要動起來!10分鐘居家運動 提升健康防護力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為了預防新冠肺炎發生大規模社區傳播,從幼兒園到大學許多學校已實施遠距教學或其他自主學習方式,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老師及學生,為了避免久坐造成健康危害,儘管在家進行遠距教學,上課1小時也要有10分鐘的下課時間,活動伸展筋骨,才能提升健康防護力對抗肺炎疫情。     久坐不動小心增加罹病風險   「2020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與靜態行為指引」提出,過多的靜態時間會提高成人在許多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如提升死亡率、癌症、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及增加腹部脂肪等,甚至影響大腦健康。運動有助於大腦分泌腦內啡,對於提升學習效能,有顯著的效果,居家上課或讀書期間,若久坐容易產生肩頸與腰部僵硬,透過進行伸展活動,才不會因久坐而累積疲勞。     不出門也能運動,讓生活更健康   對此,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伸展及超慢跑運動,讓您在家輕鬆鍛鍊身體,保持體力、增強防護力。   一、居家伸展運動   伸展肩頸、下背部、臀腿部、小腿,每個部位做15到30秒,可逐漸改善肌肉僵硬及痠痛症狀。   二、居家超慢跑4訣竅   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一開始先維持10分鐘,再循序漸進到每天30分鐘。 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國民健康署呼籲居家防疫期間,要隨時動一動並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能提早養成運動習慣,每天至少運動20~30分鐘,讓身體和大腦都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態,並注意運動環境安全,保持通風及適時補充水分,和家人一起提升健康防護力,共同對抗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2

  • 5月20日全國防疫會議後記者會報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表示,已於上午與各縣市政府完成召開第一次「全國防疫會議」。   會議決議如下:   一、 請各地方政府儘速盤點熱區採檢站設立事宜,並提報指揮中心評估協助。 二、 針對採檢、後送就醫、診療程序及集中檢疫場所設置標準等,請指揮中心相關單位會後儘速研議提供各地方政府。 三、 有關地方政府防疫物資需求,請提報指揮中心,以及時撥補,以利時效。 四、 醫療資源整合部分,後續將由衛生福利部統籌進行全國盤點與分配事宜。 五、 指揮中心已於5月16日授權地方政府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發布原則,將進行整合跨區域公共場所活動史及處理流程,供各地方政府參考。 六、 請各地方政府優先提供第一線醫護人員接種COVID-19疫苗,後續到貨部分,將依疫情風險評估調整公費對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 今與美舉行雙邊視訊會議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摘要  美國新任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貝西拉(Xavier Becerra)於台灣時間5月21日上午7時30分(美東時間5月20日晚間7時30分)與我國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透過視訊舉行雙邊會議,雙方討論如何在去年簽署之合作瞭解備忘錄下持續深化台美醫衛、科學創新合作。貝西拉部長表示美國珍視與台灣之友誼,也肯定台美年來共同抗疫的夥伴關係,並強調美國將支持我國取得COVID-19疫苗。   貝西拉部長於會中讚揚台灣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對全球之貢獻,以及強調台美合作維持印太地區全球衛生安全之重要性,並特別感謝我國對美國之協助,重申美國將持續全力支持台灣擴大參與WHO與全球衛生事務。陳部長對貝西拉部長將我國列為其與外國政府雙邊會談之優先國家,以及美國堅定支持台灣參與WHO表達誠摯感謝,希望美方能持續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世界衛生大會(WHA),讓台灣能與國際社會分享、貢獻其衛生專業。       圖片來源:https://twitter.com/mohw_taiwan/status/1395568341373243396?s=21     此次陳部長與貝西拉部長會談時間約30分鐘,在座有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外交部徐儷文主任秘書、北美司徐佑典司長、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周志浩署長、國際合作組劉麗玲技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讓專家教你!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近日因為疫情關係,全台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居家辦公比率也提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連日高溫炎熱,近期各縣市接連亮起高溫預警燈號,氣溫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8度,高溫環境最害怕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才可以在家安心防疫!     什麼是熱傷害?   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熱傷害依照傷害程度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除了室外因為有輻射容易造成熱傷害,室內也是需要注意預防熱傷害,因為如果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空間內的熱能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散熱不易的狀況,特別是人體溫度調節較不佳的人,像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產生熱傷害,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要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及通風。     預防熱傷害 記住3要領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共同守護健康。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務必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會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讓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穿寬鬆的服裝可以讓衣服內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氣帶走。尤其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處最好寬大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出現疑似徵兆要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夏季高溫預防熱傷害相當重要,悶熱的環境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是否產生有熱傷害徵狀,如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昏迷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請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之處理,恐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面對疫情的嚴峻,做好防疫措施外,也要預防高溫引起的傷害,多補充水分,大家一起渡過炎炎夏日及新冠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身心障礙證明效期屆滿須重新鑑定者 因疫情得延長證明效期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有鑑於現階段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能否控制之關鍵期,為減少身心障礙者出入醫療機構等高風險場域,並利國內醫院專注防疫,衛福部表示,110年10月31日(含)以前身心障礙證明效期屆滿須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者,其辦理重新鑑定及需求評估之完成期限,於110年5月14日尚未屆至者,統一延長至110年12月31日,並可以原證明繼續享有相關權益。(包含已領有之補助)   民眾如有相關問題,可直接洽詢戶籍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   衛福部籲請民眾,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措施,並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以保護自身安全,降低疫情傳播機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網傳「政府不願購買某公司COVID-19 疫苗」 指揮中心說話了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嚴正澄清表示,從未有「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一事,因此近日網路流傳「政府不願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等訊息均為不實訊息,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指揮中心重申,疫情相關資訊以指揮中心公布為主,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應先進行查證,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法最高可罰300萬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 指揮中心澄清,網傳「不購買某公司COVID-19疫苗」是假訊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民眾勿散播不實訊息,以免觸法受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防疫照顧假」讓家人安心,也讓身障者能安全度過疫情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臺北市及新北市提升COVID-19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三級,為了防止疫情擴散,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宣布,自即日起暫停雙北身心障礙日間照顧服務(含社區式及機構式日間照顧、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家庭托顧)至5月28日,若有因上述服務暫停而需要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家屬,可以請「防疫照顧假」,雇主應予准假。     防疫照顧假 保障家屬照顧的權益   張美美副署長表示,目前雙北的「身心日照服務」暫停至5月28日,家中若是有正在接受上述服務的身心障礙者,因為暫停服務必需要返家照顧的民眾,可向工作單位請「防疫照顧假」,雇主也應該要給予准假,希望勞雇雙方共同為防疫而努力。     無法請假也不怕 提供短期照顧陪伴身障者   同時也考量到部分家長可能無法請假在家照顧身心障礙者,服務暫停期間,將由地方政府視服務對象需求,依規定提供「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還有對失能身障者提供居家服務,除此之外,如果經評估家庭無照顧者,地方政府須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緊急支援措施(如緊急安置、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等),以降低群聚及傳染風險,讓身障者也能安心度過肺炎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配合政府防疫「簡訊實聯制」,健保署各臨櫃服務據點率先布建完成!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防疫,並配合行政院宣布全國通用的實聯制新系統「簡訊實聯制」於19日上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率先將全國服務據點,包含署本部、各分區業務組7處聯合服務中心及22處聯絡辦公室,已將簡訊實聯制之QR Code,張貼於服務據點入口供洽公民眾掃描使用,民眾只要透過掃QR Code,不必填寫個人資料,依指示送出簡訊(免費),隨即完成登錄,除節省寶貴時間並減少人員接觸。       健保署指出,在行政院唐鳳政務委員的指示下,健保署參與由關貿公司、中華電信與民間社群業者,在極短的時間內共同完成「簡訊實聯制」新系統的開發與壓力測試,在新系統上路的同時,健保署各個臨櫃服務據點也同步布建完成,建議各公務機關、餐飲業者、店家或賣場等,儘速完成申請並加入「簡訊實聯制」行列,全國齊心抗疫。     健保署表示,民眾每日臨櫃申辦健保業務的人數約7千人,實施「簡訊實聯制」可落實防疫政策,健保署所屬聯合服務中心及聯絡辦公室等服務據點的同仁,均會協助洽公民眾利用手機使用「簡訊實聯制」進行快速登錄,也籲請民眾在防疫期間盡量不要出門,可透過網路替代馬路。     健保署提醒民眾,「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有許多線上服務的功能,其中包括「健保櫃檯」提供申辦健保卡、查詢個人投保紀錄、未繳納健保費、線上繳費等,讓民眾免出門即可辦理各項健保業務。此外,也可使用「健康存摺」查詢個人就醫紀錄、檢驗檢查資料等,隨時掌握個人健康大小事、做好健康自主管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使用LINE前睜大眼!網上多疾管署、疾管家詐騙 小心辨真假!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日表示,針對近日有惡意人士冒用疾管署或疾管家名義成立社群,誘使民眾加入一事,指揮中心嚴正澄清,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僅有一個(前方有盾牌標誌者,https://page.line.me/taiwancdc),民眾可透過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首頁加入正確疾管家社群,籲請民眾勿受騙,加入冒名社群。       指揮中心重申,冒名社群遂行詐騙行為,可能違反刑法第339條之4的加重詐欺罪,可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提醒民眾勿以身試法。       ▲ 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僅有一個,民眾勿受騙加入冒名社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 民眾勿冒名社群,以免觸法受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0

  • 照護精障朋友 打造優質精神長照服務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慢性精神病患者,如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通常容易反覆發病且易功能退化。目前健保是以精神科復健體系來協助有復健潛能的個案,提供良好醫療品質及減少失能;但無復健潛能的個案,因失能所造成的功能下降(如無法獨立生活:自行處理家務、交通或金錢管理等),現行醫療體系往往不足以提供完整的後期照護,造成家庭負擔與社會損失。由於國人平均餘命持續增加及精神醫療進步,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面臨老化所需之長期照顧需求就更迫切。       現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服務對象已涵括49歲以下失能之身心障礙者,「精神病人」亦在服務對象範圍,因此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若有失能亦得申請補助長照相關服務項目。然而,目前精神病人接受長照服務及補助機構提供精神病人失能服務量能仍不多,主要是目前的補助標準及服務項目多依肢體障礙患者來設計,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的需求較易被忽略。     衛生福利部有鑑於此,109年於7個縣市試辦「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在松德院區成立臺北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目標係解決現有長照服務體系提供慢性精神病患服務所面臨之問題,以增加現有長照服務體系對於此類個案服務之接受度及服務意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陳文瑩解釋,此計畫內容包含:提供慢性精神病患之個案管理、訓練長照服務員精神長照之相關識能、協助精神長照服務的專業評估規劃及轉介、輔導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據點辦理延緩失能之活動並發展多元化且社區型家屬照護課程與支持性團體。     臺北市精神長照中心自109年8月開辦迄今,中心收案個案管理超過70位、辦理醫療人員及長照服務員和精神長照相關課程、精神長照相關公共識能及家屬支持團體。中心也於109年輔導一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據點,提供認知促進、延緩失能、生活功能重建課程及安全看視,共計服務超過300人次,在照顧者部分亦辦理家屬照顧課程及家屬支持團體。     110年臺北市「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輔導下,將擴大結合臺北市大安區古莊社區發展協會及內湖區湖光基督教會兩據點,持續結合更多元化社區資源,並增加與照護專員、現行長照機構、社福機構合作,期待與現有精神照護網絡連結,發展慢性精神病患之整合資源地圖。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30

  • 亮眼輪廓一次搞定 洽詢眼整專業醫師有保障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現代人較喜愛立體的五官及深邃的輪廓,因此整形無論在春夏秋冬都是熱門話題,而眼睛又被稱為靈魂之窗,雙眼皮手術在整形手術中的地位更是居高不下。不過普遍來說,民眾總是會先從雙眼皮貼、雙眼皮膠水著手,長期沾黏、拉扯下,貼不好是小事,若造成眼皮鬆弛下垂,更是得不償失。整形外科醫師陳彥瑋表示:「使用暫時性的美妝工具,雖然可以免去手術恢復期的時間,但是無法永久改善眼皮問題;現在科技進步,有各種類型的雙眼皮手術,愛美民眾可以衡量自身狀況來選擇。」     各項重點一次解答   坊間常聽到雙眼皮手術共有兩個方式,切割與縫合,兩者的差異主要是切口的大小;縫雙眼皮的手術方式,其實就是採用多點縫合的技術,但是此方式可能會因為年紀增長、肌膚的膠原蛋白流失,造成眼皮下垂,失去雙眼皮的效果;反之如果使用切割方式的話,比起使用縫合手術更能維持較長久的效果。而術後消腫的時間因人而異,在後續護理上也要注意是否產生了相關併發症;包含皮下出血、傷口感染等,只要好好照護、冰敷幾天後,通常都不會造成大礙,不過如果有感染問題,一定要立刻回診,及早接受醫師治療。     專業眼整謹慎諮詢   雙眼皮手術因應技術、方式不同,後續的處理與照顧也不盡相同。不過愛美民眾仍要仔細判斷、謹慎諮詢專業醫師,整形外科陳彥瑋醫師說明:「臨床上曾經遇過部分民眾諮詢,例如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等,確實這些症狀影響會較為劇烈。也有人會詢問蟹足腫體質是否適合施作雙眼皮手術,只能說雙眼皮手術,以切割舉例,是會有永久性的效果的,有任何相關疾病都要尋求專業醫師的諮詢與確認才去進行手術。」而前往施作手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身的眼睛、五官,是不是真的適合加上雙眼皮,也要將自己的期待充分的與專業醫師溝通,才能擁有亮麗深邃的大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4

  • 全身無力不能跳?小心肌少症悄悄上身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隨著社會進步,科技發達,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也造成現代人活動量越來越少;另外,飲食精緻化或是因年紀增長退化而飲食不均衡的情況也時有所聞。缺少活動加上營養不均這兩大要素,可能造成一種疾病的發生,就是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就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被發現的症狀包括有: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容易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       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是BIA生物電阻抗分析去檢查身體肌肉量(即是上述低肌肉質量的證明),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即是上述低肌肉力量的證明)。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比較麻煩,民眾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是否疑似肌少症。     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5次所需的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即是上述低體能表現的證明)。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的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作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等。     營養改善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到六份,另外還要早晚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改善方面,須注意的是要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依循下列方式每天施作:       資料來源:聯合醫院提供     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 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 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 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 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 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透過以上的居家運動學習,可以有效維持肌肉力量,避免肌肉流失。所有人都會因年齡增長而造成肌肉量逐漸減少,但可以努力減緩肌肉流失速度與避免因為肌少症造成意外傷害。只要從日常生活的規律運動與飲食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人人都能免於肌少症帶來的困擾與傷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23

  • 止痛藥使用要小心,別忽視疼痛帶來的警訊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疼痛,對現在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常見的狀況,不論是肌肉痠痛,更或者是跌打損傷等等,許多人可能抱持著去藥局買止痛藥吃,或者是吃普拿疼的想法,但止痛藥真的可以這樣吃嗎?     什麼是止痛藥?   止痛藥有分為單純止痛、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及嗎啡類止痛藥。所謂的單純止痛就是指普拿疼,不具有消炎效果,雖然市面上相當容易取得,但需要注意一天的劑量不能吃超過8顆(4,000毫克),否則會有肝毒性的狀況發生。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大多都是處方藥,均需要醫師的處方才能獲得,所以通常不會有濫用的問題,另外需要注意此類藥品較容易有藥物過敏情形,如果有發生過敏的狀況需要記得是哪一顆藥品,之後醫生才不會再次開立相同的藥品導致過敏狀況發生。嗎啡類止痛藥通常用於癌症相關的病人,一般來說沒有管道可以隨意取得,也因為此類藥品副作用較強烈,一般不建議民眾隨意使用。     隨意吃止痛藥可以嗎?   疼痛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只認為是痛而已而濫用止痛藥的話,很可能會錯過疾病的治療時間,導致病程拖延狀況發生。所以如果有疼痛情況,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請醫生診斷之後開立合適的止痛藥。     什麼樣的族群需要留意止痛藥的使用?   普遍需要注意的有年長者及年幼者,而孕婦在使用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時也需要特別小心,當懷孕20周以後使用可能會對胎兒的腎臟有所影響,甚至導致胎兒死亡。另外,有些消炎止痛藥內含有磺胺類成分,如果對磺胺類成分過敏,或患有蠶豆症的患者不能夠使用,所以如果是上述族群,止痛藥還是不要隨意自行使用比較保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7

  • 尿失禁療法新趨勢 下半身不再滴滴答答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你可曾因與朋友聚餐時大笑或在路邊追公車時尿液不自主滲出而感到困擾不好意思?這就是所謂尿失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是指在腹壓增加時,如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跳繩等動作時,尿液有不自主滲出的情形。根據調查50歲以上的中年婦女約30-60%的人有這樣的困擾,危險因子包括:生產、懷孕、肥胖、老化、抽菸等導致,其病理機轉有可能是支持骨盆底的肌肉或筋膜缺損,或尿道本身括約肌缺損,或本身膠原蛋白缺乏所導致。   對於尿失禁的病人,保守性療法仍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尿失禁的保守療法包括生活型態的調整、凱格爾運動、骨盆底電刺激療法、生理回饋治療、磁波椅及陰道雷射治療。     一、凱格爾運動:   最早是由Dr. Arnold Kegel在1948年所提倡,這項運動是用來訓練骨盆腔底的肌肉群,以達到強化此肌肉群之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等骨盆腔器官就是由這群骨盆底肌肉群(又稱提肛肌肉群)所支撐,所以訓練此肌肉群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因提肛肌肉群鬆弛所引起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陰道鬆弛、子宮脫垂、大便失禁、甚至性生活障礙。   首先,需先辨別提肛肌群的位置,即是當你坐到馬桶上解尿時,嘗試停止解尿,中斷小便的感覺,表示你做到收縮尿道口周圍的肌肉,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持續縮緊到陰道周圍肌肉及尿道口,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如此反覆的緩慢收縮5秒鐘與放鬆5秒鐘,這就是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注意收縮時腹部不可以用力。必須持之以恆的做此運動,根據研究,如果長期做此運動對於尿失禁有效率約41-85%。     二、磁波椅:   體外磁波儀於1998年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通過可作為治療尿失禁用途,其作用原理為利用電場產生磁場,藉由可深入骨盆12公分左右的電磁脈衝波刺激骨盆底肌肉,進而使骨盆肌肉收縮 、運動,強化骨盆肌肉群達到治療尿失禁的目的。 體外磁波治療椅治療原理係指病人坐在治療椅子上,而椅子下方的線圈瞬間產出強烈的電流刺激,線圈的周圍則產生高度密集的時控式磁場,可深入地穿透人體會陰部,活化所有會陰神經與內臟神經分支,來刺激強化骨盆底肌肉群,隨著刺激線圈電流頻率,肌肉就會產生反復收縮和鬆弛運動,達到重建骨盆底肌與制尿系統的力量與耐力。   磁波治療儀可用於治療尿失禁、慢性骨盆腔疼痛及膀胱過動症的病人,療效約八成左右。一週治療兩次,一次約20分鐘,18次為一個療程。但如果病人有裝心臟節律器或人工關節者,不適合此治療。根據研究,接受16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68.3%,接受32個療程的病人成功率約75.0%,效果相當不錯。     三、陰道雷射:   隨著科技的進步,雷射在醫療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近幾年來,雷射也使用在陰道來治療陰道乾澀、陰道鬆弛、輕微尿失禁等婦科疾病。而雷射的原理是以雷射光束360度汽化剝離老舊的黏膜組織,或使用雷射光熱效應,刺激黏膜下層新膠原蛋白、彈力纖維再生、玻尿酸再生,使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以及骨盆筋膜組織緊緻,改善骨盆底支持系統進而改善尿失禁。   臨床使用的陰道雷射分為CO2雷射及鉺雅克雷射兩種,臨床研究有很多有關於這兩種雷射對尿失禁治療的論文, 結果顯示陰道雷射對於輕微尿失禁治療成功率約38-82%,一開始須每個月治療一次,連續3個月後,每年需維持治療一次,對於尿失禁病人,卻不想接受手術的人,陰道雷射不失為另一種選擇。   聯合醫院表示,尿失禁對於婦女生活品質影響是很大的,但很多婦女卻羞於啟齒,不敢就醫,限縮了自己的社交生活,變成宅女。殊不知尿失禁是可以被治療的。而且懼怕手術的人可以選擇非侵入式的方式治療尿失禁。鼓勵有尿失禁的病人勇於就醫,讓你的下半身(生)不再滴滴答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4.10

  • 「藥」不「藥」有關係 抗骨吸收藥物引起顎骨壞死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顧問醫師陳立愷指出,一般抗骨吸收藥物用於骨鬆及癌症患者分為骨結合之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及作用於血液之單株抗體(Denosumab)二大類,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及攝護腺癌、乳癌等等,主要為防止癌細胞擴散,亦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緩骨代謝保留骨質。臨床發現服藥期間若接受牙科侵入性治療,未事先審慎評估易引起顎骨壞死,一發不可收拾。     就目前文獻顯示,如患者未保持口腔清潔評估是否停藥,就有產生骨壞死之可能,若接受拔牙、植牙等侵入性處置發生顎骨壞死機率更大幅提升,甚至高於1%為常見可預期,不可不慎。所以此類藥物誠如1830年斯湯達爾(Stendhal)「紅與黑」所述「愛恨」交錯。   陳立愷醫師進一步指出,此類藥物造成顎骨壞死,臨床上常見為口內黏膜潰瘍,顎骨露出、化膿,疼痛難耐等症狀,嚴重感染時甚有痛不欲生感覺。如經確診,目前治療依患者情形多採傷口清創、局部顎骨切除、抗生素、止痛藥、抗微生物製劑漱口水等,唯需遵循「戒急用忍」原則,待腐骨形成再予手術,避免再次傷害。   目前依衛生福利部核准該類藥物仿單警語及注意事項記載,已知發生顎骨壞死危險因子包括侵入性牙科處置(拔牙、植牙、口腔手術…等),癌症、不良口腔習慣等,且顎骨壞死風險會隨用藥時間增加而提高,為減少該藥物引起顎骨壞死發生,衛福部正式公告,病人使用該類藥物期間,如需進行口腔侵入性治療前,應先評估效益及風險,及監控不良反應發生。   最後醫師特別提醒,「預防勝於治療」服用該類藥物患者時間愈久,風險愈高,因此做好定期口腔檢查,保持口腔清潔,接受牙科治療前務必告知牙科醫師服用藥物種類、時間,與醫師充分討論,必要時會診原處方醫師共同討論,因為使用此類藥物並非完全不能接受拔牙、植牙,只是需依個案使用藥物種類使用時間長短,病友身體狀況,謹慎評估,了解風險,再做決定,以避免造成遺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7

  • 正確使用安眠藥,才能避免藥物成癮!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或一些潛在疾病影響,常有失眠的困擾。持續性的睡眠缺乏會進而造成情緒不穩、精神無法集中等問題。     目前最常見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用藥主要為作用在GABA-A受體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BZRAs),包括有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 BZDs)如:triazolam、estazolam、diazepam、flurazepam等,以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enzodizepines, non-BZDs)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等。不同的苯二氮平類藥品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作用開始時間及作用時間長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婉蓉說明,短效且作用快速的藥品可幫助減少入睡的時間,並且隔日白天較不會有殘留的鎮靜作用,但是短效藥物在突然停用的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反彈性失眠。中、長效的藥品可幫助維持睡眠,減少睡眠中斷的問題。這類藥品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肌肉無力、運動失調等等。雖然安全性高,但長期服用也必須留意耐藥性及依賴性的問題。非苯二氮平類藥品的作用時間快速,可幫助快速入睡,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   林婉蓉提醒,特殊族群像是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上必須特別小心。大部分的安眠藥多經由肝臟代謝,老年人因為肝臟代謝藥物能力降低,會使得藥物有較高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的效果延長,因此較容易出現過度鎮靜、認知障礙、譫妄、及跌倒等藥物不良反應。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具備有正確的用藥知識才不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及造成藥物濫用的問題。安眠藥應於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藥後就立刻就寢不要再進行其他的活動。服藥後8小時內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行為,若隔日有殘留的嗜睡感,應與醫師討論可考慮換成較短效的安眠藥。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搭配規律的睡眠習慣,並且不應自行增減用量,若是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戒斷症狀,必須經過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酒精會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可能會有過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嚴重可能會昏迷、呼吸抑制,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千萬不可與酒精一併服用。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尋找失眠的原因,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0

  • 睡到一半吸不到氣?小心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您是否也有睡眠中吸不到氣而驚醒的經驗?您很有可能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了。一位52歲男性患者,身材不胖但長期有打鼾問題,鼾聲大到太太長期睡不好,自己也常常半夜睡到一半突然吸不到氣而驚醒坐起,因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濟,診療病人時常常要靠灌咖啡來提神,血壓也長期偏高,降血壓藥越調越重仍控制不理想,因此在心臟血管內科醫師的建議下至耳鼻喉科就診。     在耳鼻喉科門診理學檢查發現,該患者有雙側扁桃腺第四級的肥大,並有懸雍垂過長,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後,診斷有重度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一開始接受了正壓呼吸器治療,但嘗試幾個月仍然戴不住而決定放棄,最後選擇接受「低溫電漿刀」懸雍垂顎咽成型術。術後的第二天即出院,在術後一週便感覺睡眠品質明顯進步,睡到一半吸不到氣驚醒的情形已不再發生,白天的精神明顯改善,鼾聲大幅減小,連每天測量的收縮壓及舒張壓都降低了十毫米汞柱左右。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低溫電漿刀相較於傳統電燒刀,能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手術,對組織的傷害小,術後傷口疼痛感較低,可縮短住院天數也能更快恢復正常飲食;另一方面因電漿刀刀頭設計尖、細,刀柄可彎曲調整角度,能更精準快速的進行手術。   朱峻緯醫師指出,懷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需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來檢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否超過標準。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之標準,AHI低於5為正常,5~15為輕度睡眠呼吸中止症,15~30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30以上則為重度之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方法則包括配戴正壓呼吸器、口內矯正器與手術治療…等,需針對病患症狀、嚴重程度、上呼吸道阻塞的部位,選擇個別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每37分鐘有1人罹乳癌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