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30筆結果

  • 癌症病人及家屬 宅家防疫這樣做!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非必要外出,宅在家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避免疫情擴大及確保個人健康。特別是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注意感染症狀   密切注意病人、家屬及照顧者是否有以下感染症狀,如發燒(額溫37.5度,耳溫38度)、乾咳、肌肉痠痛或四肢乏力、咳嗽有痰、頭痛、咳血或腹瀉,如有前述症狀請與固定就醫的相關人員或1922防疫專線聯繫,並戴口罩正確就醫,避免家庭群聚感染。     癌症病人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正確洗手的教學影片可參考:https://reurl.cc/vD39xy。   2.勿觸眼口鼻 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 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 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 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 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有問題請聯絡您的個管師,或請洽詢離家最近的癌症資源中心協助,網站連結:https://reurl.cc/vD39xyhttps://www.crm.org.tw/。   9.緊急需要就醫 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 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 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 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 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 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04

  • 讓專家教你!3招共同預防熱傷害

    文/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提供      摘要  近日因為疫情關係,全台啟動學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居家辦公比率也提升,宅在家成為時下現況,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最近台灣夏季連日高溫炎熱,近期各縣市接連亮起高溫預警燈號,氣溫至少達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8度,高溫環境最害怕產生熱傷害,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範措施,才可以在家安心防疫!     什麼是熱傷害?   當身體熱能產生過多或散熱不足,就可能會造成熱傷害的產生,熱傷害依照傷害程度分為「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除了室外因為有輻射容易造成熱傷害,室內也是需要注意預防熱傷害,因為如果室內空氣流動不佳,空間內的熱能便無法順利排出,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身體就會出現散熱不易的狀況,特別是人體溫度調節較不佳的人,像是老人和兒童,更容易產生熱傷害,所以家中若有老人或兒童,要特別注意室內的溫度及通風。     預防熱傷害 記住3要領   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共同守護健康。   一、多喝白開水   對抗熱傷害,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要定時的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以白開水最好,避免喝含有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也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二、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不開冷氣則務必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經常進出冷氣房,身體會難以適應高頻率的瞬間溫差過大,容易出現打噴嚏、流鼻水等不適感,建議室內冷氣設定在26至27度,從戶外到冷氣房內最好先穿薄外套,在不開冷氣的情況下,也應該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悶熱的環境讓散熱速度下降。   三、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服   人體內的熱量是通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向外擴散的,穿寬鬆的服裝可以讓衣服內形成對流,將人體部分熱氣帶走。尤其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處最好寬大些,將更有助於散熱,穿起來會更涼快。     出現疑似徵兆要警覺,必要時應盡快就醫   夏季高溫預防熱傷害相當重要,悶熱的環境是造成中暑的原因之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以及多補充水分是保護身體的不二法門!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民眾,隨時關心家中長輩及孩童是否產生有熱傷害徵狀,如疲倦、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昏迷等症狀,若出現以上症狀請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加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儘速就醫,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之處理,恐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等嚴重後果,面對疫情的嚴峻,做好防疫措施外,也要預防高溫引起的傷害,多補充水分,大家一起渡過炎炎夏日及新冠疫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正確使用安眠藥,才能避免藥物成癮!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或一些潛在疾病影響,常有失眠的困擾。持續性的睡眠缺乏會進而造成情緒不穩、精神無法集中等問題。     目前最常見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用藥主要為作用在GABA-A受體的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 (BZRAs),包括有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 BZDs)如:triazolam、estazolam、diazepam、flurazepam等,以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enzodizepines, non-BZDs)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等。不同的苯二氮平類藥品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作用開始時間及作用時間長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婉蓉說明,短效且作用快速的藥品可幫助減少入睡的時間,並且隔日白天較不會有殘留的鎮靜作用,但是短效藥物在突然停用的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反彈性失眠。中、長效的藥品可幫助維持睡眠,減少睡眠中斷的問題。這類藥品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肌肉無力、運動失調等等。雖然安全性高,但長期服用也必須留意耐藥性及依賴性的問題。非苯二氮平類藥品的作用時間快速,可幫助快速入睡,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   林婉蓉提醒,特殊族群像是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上必須特別小心。大部分的安眠藥多經由肝臟代謝,老年人因為肝臟代謝藥物能力降低,會使得藥物有較高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的效果延長,因此較容易出現過度鎮靜、認知障礙、譫妄、及跌倒等藥物不良反應。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具備有正確的用藥知識才不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及造成藥物濫用的問題。安眠藥應於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藥後就立刻就寢不要再進行其他的活動。服藥後8小時內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行為,若隔日有殘留的嗜睡感,應與醫師討論可考慮換成較短效的安眠藥。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搭配規律的睡眠習慣,並且不應自行增減用量,若是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戒斷症狀,必須經過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酒精會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可能會有過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嚴重可能會昏迷、呼吸抑制,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千萬不可與酒精一併服用。   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尋找失眠的原因,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20

  • 每37分鐘有1人罹乳癌 定期健檢,早發現早治療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預防婦女癌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別忘了提醒周遭女性親友們,符合資格應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及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107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約每37分鐘有1名婦女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終其一生每12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     國民健康署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婦女朋友有意受檢,請攜帶健保卡至通過本署資格審查之「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接受檢查,或逕洽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乳房X光攝影檢查發現的乳癌,有超過8成的是早期個案。     婦女不接受篩檢因素為「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   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結果顯示,通常女性不願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的原因,排名第一就是覺得身體健康沒有需要(47.9%),其次為太忙沒時間(26.0%)、覺得不舒服會痛(14.4%);有的甚至怕被檢查出有疾病,乾脆不做檢查,因此「不需要」、「不想痛」、「不重要」,是女性不願意做乳癌篩檢的三大關鍵因素。   50歲的吳小姐是一名忙碌的職業婦女,因為覺得自己健康,總是不願意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直到去年逛街時,在社區設站篩檢服務的服務人員鼓勵下,吳小姐才接受生平第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發現是1期乳癌。吳小姐起初無法接受,所幸在醫護團隊的持續關心,還有丈夫及小孩的支持下,她慢慢轉換心境,勇敢面對、積極接受治療,術後恢復相當良好,也因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氣色看起來比生病前好!國民健康署呼籲與其擔心害怕乳癌,不如積極正視健康,透過改變生活型態、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維護乳房健康。     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比較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們除了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也要從年輕時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且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定期檢查   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約篩檢86萬人,發現4,000多名癌症個案,其中早期癌症高達8成以上,鼓勵婦女朋友善用政府資源,符合資格者每兩年一次的檢查是保護自己最佳方式。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8%,且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因此透過篩檢早期發現陽性個案,再經由適當的後續追蹤與醫療專業處置,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建議民眾可以到本署公告的76家「乳癌確認診斷醫療院所」及75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應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團隊診斷與積極接受治療。至於乳癌治療後,還是有復發的可能,但是只要持續定期追蹤,並遵從專業建議,掌握自我身體狀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並非絕症!再加上健康的生活型態及適度紓解壓力,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13

  • 中醫針藥雙管用 輕鬆助眠無負擔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年關將近,壓力漸增,上班族趕在連假前加班將手邊的工作完成,回到家已經十點過後,簡單梳洗後,躺在床上,明明已累壞了,翻來覆去,卻怎麼也睡不著,想到明日成堆的工作,更加難眠,好不容易入睡,可能已經是午夜時分,早上鬧鐘一響,仍要拖著疲累身軀起床迎接一天的挑戰,日復一日,每天都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久而久之,失眠帶來的疲倦、憂鬱、脾氣暴躁、意外風險甚至是肥胖問題逐漸影響著生活。一般人第一印象知道可求助西醫身心科,中醫其實也能有效解決,甚至達到「不藥而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常見的失眠問題可分成入睡困難、續睡困難及過早清醒三種類型,背後的原因包括環境、飲食、藥物、生理與心理…等因素;而關於失眠,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提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說明了「目不瞑」失眠的核心概念在「陽不入陰」,因此臨床上常見患者主訴睡不著時思緒紛亂,腦袋不停轉動,很累卻無法入睡的情形,如機器空轉無法靜止,中醫介入的手段會選用收斂安神的中藥「引陽入陰」,或針灸相關的穴位,目的在於放鬆身心理,避免神經訊號過度活化。   李維哲表示,上述常見的壓力型失眠,與中醫典籍「傷寒雜病論」中的「金匱要略」書中原文「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類似,可參考使用,但臨床上仍需視患者氣血虛實寒熱做調整,如心火熾盛型易口破、口苦,平日喜歡涼飲,處方上就要以黃連這類清熱瀉火的藥為主,虛證的患者,則要選遠志、茯神這類具滋養作用的藥物。   針對服用西藥後反應不佳的患者,建議可轉往中醫門診尋求協助,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臨床上曾遇一位服用西藥十多年的長期失眠患者,睡前吃了四至五種西藥,仍入睡困難,常需等待兩到三小時方有睡意,嚴重時甚至整晚無法入睡,轉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過醫師診斷及辨別體質,加入中藥調整,兩個月後已能一小時內入睡。   若對中西藥效果不佳或想減少對西藥的依賴,可嘗試以針灸治療,選用穴位以百會和四神聰為主,再依據患者的氣血虛實狀況,搭配特定經脈穴位,如心經與肝經,若平日久坐工作,肩頸酸痛,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風池穴與完骨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也有助於晚上一覺好眠;需注意的是,停用西藥,需循序漸進,不可驟然停藥。   李維哲提醒有失眠困擾的民眾,除了醫療上的處置外,培養良好的睡前衛生習慣也是治療重要的一環,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規律作息,自我生理時鐘,每天上床的時間儘量固定,避免相差至一小時以上。   2.中午過後禁咖啡和茶類飲品。   3.睡前三小時內不吃過多食物。   4.睡前一小時可聽輕音樂、靜坐深呼吸或閱讀輕鬆的書刊幫助放鬆,避免持續滑手機、看電視或進行耗腦力的工作。   5.睡前避免以飲酒方式助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30

  • 口腔「破斑硬突腫」勿輕忽 昔日檳友呼籲:別再吃檳榔傷身體!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資料,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7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換言之每天有9人死於口腔癌,21人罹患口腔癌。另外,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資料分析,口腔癌患者好發於中壯年族群,其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死亡年齡中位數則為60歲,而和國人平均餘命80.9歲相比,口腔癌患者整整少了20年壽命。     使用檳榔、菸品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也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布之致癌物質,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為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還要定期口腔黏膜檢查,及注意口腔黏膜變化,可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及死亡風險,亦可以避免後續多重癌症之發生。     多重生活不良習慣 增加罹癌風險   國民健康署分析106年17,470位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嚼檳榔者7成有吸菸習慣,6成6長時間有喝酒,檳榔、菸、酒等習慣皆有者近5成。過去研究指出嚼檳榔造成口腔癌的機率為未嚼者的28倍,然而嚼檳榔不僅會增加口腔癌發生機率,也會對上呼吸消化道(口腔、咽、喉、食道)造成傷害,近年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之風險高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之風險更高達10.5倍! 國民健康署分析男性癌症患者資料,追蹤至106年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情形,經調整年齡、死亡與追蹤時間,男性癌症病患中,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風險是其他非口腔癌症患者的1.9倍,其發生之第二個癌症比率為21%。     出現「破斑硬突腫」速就醫、保健康   葉先生因工作關係吃檳榔超過20年,這段期間在口腔內發現白色斑塊,嘴巴張不開等症狀,然而因為僥倖心態,認為只要戒除檳榔、刷牙清潔口腔,就不會有問題,一直沒有就醫。直到客戶發現他臉頰腫起來,口腔有異味,趕緊就醫後,已是口腔癌第4期,靠著治療及想照顧妻小的動力與堅定的意志力,撐過了艱難的治療與復健期,因此葉先生看到現在嚼檳榔的朋友常以生活交際、工作需要檳榔、檳榔吃不多沒關係為由,無視檳榔對身體傷害的嚴重性,回想過去自己經驗,語重心長的呼籲吃檳榔的檳友們「檳榔千萬不要吃」,「工作需要檳榔提神、交際,都是藉口!」,「不要以為只要戒檳、清潔口腔或是有做其他保健就沒事」。   國民健康署提醒「拒絕檳榔、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才是預防口腔癌不二法門。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 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 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 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 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 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需定期接受檢查 才能預防口腔癌發生!   口腔癌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國民健康署呼籲國人要拒絕檳菸酒,定期篩檢、及早戒除。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癌前病變,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提醒30歲以上有菸檳行為的民眾,每2年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有「破、斑、硬、突、腫」其中一項症狀,要盡速就醫接受治療,就可預防口腔癌!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9

  • 讓專業的來!國健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

    文/國民健康署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各地天氣轉冷,強度已接近大陸冷氣團,國民健康署提醒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也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如果是三高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禦寒8要點 健康免煩惱   國民健康署提供禦寒保健8要點,不僅是長者及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特別注意,另外有抽菸、酗酒、肥胖、缺乏運動,以及本身或家人曾有心臟病、中風等高危險族群,都要做好預防保健措施,才能遠離猝死威脅:   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3.要隨身攜帶保暖衣物:由於長者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特別提醒65歲以上長者,晚上睡覺時要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隨手可拿到的地方,不管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是早上起床,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時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4.不大吃大喝及不過多情緒起伏: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5.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6.不加重身體壓力: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7.要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8.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18

  • 血壓忽高忽低容易導致腎病變 中醫輔助治療延緩腎衰竭

    文/聯合醫院提供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中年男子平時無任何不適,只是常常在天氣冷熱交替時,早上起床常感一陣眩暈,直到偶然的健康檢查發現血壓竟然高達收縮壓在175-180mmHg之間、舒張壓在130-135mmHg,原來自己有高血壓的情況,但到了下午,血壓又回復穩定約收縮壓在130-135mmHg之間或舒張壓在85-90mmHg之間,長期下來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持續數年患者不以為意,直到公司例行健康檢查才發現事情大條了,腎絲球過濾率(GFR)只剩下53mL/min、尿素氮(BUN) 30mg/d、 Creatinine Cr高達2mg/dl,屬於中度慢性腎衰竭。     西醫腎臟科醫師隨即給予高血壓藥物治療,過了兩個月追蹤,指數不見起色,血壓依舊高高低低,小便的泡沫也越來越多,建議患者有洗腎的心理準備,患者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門診求診,接受中醫輔助治療,針灸以及飲食調控,蛋白尿血顯著下降變成1個+,Creatinine Cr回復到1.7mg/dl,腎絲球過濾率(GFR)顯著回升到68mL/min,已經經過兩年腎臟功能無惡化跡象,血壓穩定,目前仍在積極治療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秋冬氣溫變化大,血壓高低起伏不定成了腎臟的隱形殺手,人體的腎絲球是非常敏感的構造,忽高忽底的血壓所造成的壓力差往往容易讓腎絲球質接受到機械性的損害,引起的血管硬化,也會讓腎臟過濾淨化人體血液的功能變差,殘餘的腎元將會增加本身的血流量來補償已經損失的腎功能,殘餘腎元的血流量必須增加,這會對腎元造成惡性循環的損害,所以要補保護腎臟,首重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血壓。   周宗翰醫師建議,最好可以把血壓穩定控制在130/80mmHg左右,忽高忽低的血壓導致的壓力差,反而比長期高血壓對比腎臟的損害更為明顯,當腎功能愈差,血壓就愈不易控制,因此治療上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血壓愈低,對腎臟愈有保護作用,愈能減緩腎功能惡化。   中醫針對高血壓腎病變的治療方式十分多元,用藥方面中醫的治療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而降低血壓方面根據病情變化常使用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如大黃、丹參、黃耆、車前子,外治法中醫常使用耳尖刺血,具有祛風清熱、清腦明目、鎮痛降壓、減輕高血壓病對腎臟的損害,但是必須要合格的中醫師才可以施作,一般民眾不可自行操作,以免發生感染以及暈針事件,但是往往這類型的患者已經服用過多西藥,且西藥通常沒有辦法停止使用,這時中藥的使用不見得有必要,所以中醫的頭皮針,耳針,體針對人體機能的調節對於這類型的患者輔助治療更為重要,搭配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減緩腎臟的負擔,改善腎臟對於血液的通透性。     周宗翰醫師表示,對於患有腎臟疾病還未洗腎的患者,飲食調控更是關鍵   喝水要少量頻飲,原則上當日水份攝取=前一日尿量排出+500~700毫升,避免喝酒以及突然大量灌水,腎衰竭者尤需注意每日體重勿增減太多,儘量少吃醃製及加工製品,味精最好不要用,以免容易口渴喝入過多的水分。   控制鈉鉀磷在身體的穩定,過量的鹽份會造成腎衰竭患者高血壓或水腫,一天建議攝取的鹽量約為3~5公克。烹調時可採用醋、檸檬汁、鳳梨或加香辛料如蔥、薑、蒜、花椒、胡椒、香菜等方式來減少食鹽鈉的攝取。平時多補充高鈣食物來穩定身體的磷,乳品及其製品: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黑芝麻、杏仁片、開心果等可適量食用。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降低身體中血鉀,腎衰竭會減少排泄鉀離子的能力,但只要腎臟病人排尿至少1000毫升以上通常較不會產生高鉀血症,但是如果病人有高血鉀症及嚴重腎衰竭時,就須限制飲食中的鉀離子,切忌禁喝各種湯品,包含食補藥膳拉麵的湯頭,鉀離子易溶於水,蔬菜食用時切小片以熱水燙過撈起,再以油炒或油拌可以減少鉀的攝取量。食物經煮熟後運動飲料含有額外 的電解質與鹽分,有腎病的人需小心這類飲料。   最重要的就是蛋白質攝取,早期腎功能不全時,控制飲食中的蛋白質,可以減少尿毒的產生,進而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但是往往患者會因為過度限制蛋白質導致自己營養不良,必須配合足夠的熱量,才可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這時可以諮詢營養師的建議。原則上攝取優質蛋白50~75%來自動物性蛋白質,如魚、猪、牛、羊等肉類、蛋、牛奶混和食用,其餘的蛋白質由米、麵粉及其製品、蔬菜、水果供給。   此外許多市售的止痛藥、感冒藥和自己抓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臟毒性,不可自行服用。建議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尿液和血液肌酸酐和尿素氮檢查,以了解目前身體的狀況。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2.05

  • 中醫產後調養三步驟 分階段食補恢復媽媽元氣

    文/聯合醫院    編輯/高芷瑩      摘要  一般歐美婦女體格較為健壯,常聽到西方國家婦女產後三日即可下床工作,但我國婦女體格較為嬌小,因此在九月懷胎及耗力生產後,仍然需要適度的休息及營養的補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謝明憲主治醫師表示,孕婦經過生產時的用力與出血、體力耗損,產後處於「血不足,氣亦虛」的狀態,大約需6~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這段時間的調養正確與否,關係到未來日子的身體健康,如果能抓住生產的機會調整體質,或治療某些生產以前身體上的疾患。     教你這樣做月子   按照正確的方法坐月子,好好的補充營養,充分的休息,就能帶來往後幾年的健康身體。但產後不同時期,婦女生理狀態不同,飲食及藥物的調養上也有所不同,在產後需分階段性的照護。     《第一階段》 剛生產完,傷口還在復合,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食辛燥刺激類食物,以免傷口發炎,因應孕婦生理特殊需求,必須將水分留在體內以增加血液的供應量,在剛生產完時,生理尚未回歸正常,身體容易積累水分,因此在飲水方面需要限制以防止水腫,產後一周內可限制在1,000cc以內,可使用杜仲煮水來代替白開水,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機會。後續因哺乳需求,分泌乳汁所耗損的水分逐漸依乳汁量補充上來,建議以雞湯、魚湯、排骨湯等蛋白質水來補充。   ★建議方式 自然產5~7天,剖腹產7~10天開始可服用七帖的生化湯,促進惡露的排出。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生化湯可以清楚地減少產褥熱與感染,讓子宮供血充足,改善收縮,即使有稍微傷到子宮內壁都可以幫助其修復,減少將來子宮內息肉及沾黏。一般吃下三十分鐘後,子宮會收縮微痛,也會促使乳汁分泌,但通常第一胎喝生化湯子宮收縮不會很明顯。     《第二階段》 生產後經過一周的恢復,身體已經度過了一小階段的恢復期,傷口也逐漸的修復,此時在飲食上可以稍作適度的補養。第二週可以開始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其處理方式是薑僅爆香而非爆焦黑,這樣就不是大補,可炒腰子、瘦肉、豬肝、蛋、紅蟳。麻油可以促進子宮收縮,其中的油脂具有潤腸作用,可以使排便問題獲得改善。如果屬於燥熱體質,在煮麻油料理時,可不爆薑、不用酒,因為麻油料理之所以算是燥熱性食物,主要是因為食材綜合起來屬性偏熱。   ★建議料理 ◎麻油炒豬肝、麻油炒腰子、麻油炒桂圓: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或豬肝、桂圓)翻炒數回。 ◎杜仲腰子湯:煮杜仲,取藥汁備用,將腰子剖開成兩半,去白筋,表面斜切裂口,再切成3公分小片備用,老薑用麻油炒香成淺褐色、加入腰子翻炒數回,再加少許水煮開,倒入杜仲藥汁一起煮熱,加入適量米酒、調味料即可食用。 此時中藥以補血為主,稍作補氣,可以用中醫補血名方「當歸補血湯」來加減使用,另外在藥材或飲食中可以酌加四神湯的組成成分,補養脾胃,利水袪濕,幫助消化吸收及減少水腫的形成。     《第三階段》 生產後經過二到三週的休養及調理,身體已經到了可以大補的階段,此時米酒料理就可以進場。產後14天後,可以開始吃麻油雞,因這道料理含酒,在東方食補的觀念中屬於較「燥」的食物,不宜在產後初期食用,平均在產後的第15天開始食用,直到坐月子結束。   ★建議料理 一般麻油雞煮法如下:鍋子加熱倒入麻油,待油熱後加入薑炒;再加雞塊炒至7分熟,將1:1的水、酒倒入,煮開後立即轉為小火再煮20~30分鐘。體質燥熱的媽媽,酒跟麻油的比例要降低。台灣冬季天氣較冷,一般來說大概地域,中北部薑可以爆黑,一般產後坐月子需要食用6-10隻雞。3個月內小產則須服用3-4隻雞。此時中藥調理主要使用如「十全大補湯」等大補氣血的方劑,一般服用三帖,一帖服三天,煎煮藥汁後與魚或烏骨雞再燉煮,可跟麻油雞交替食用。其主要功效為幫助卵巢、骨盆恢復,補腎固筋骨。     謝明憲醫師表示近來有報導指出,產婦飲酒會導致其分泌母乳中亦含有酒精成分,擔心食用麻油雞等含酒料理後其乳汁中的酒精成分會影響幼兒腦部及神經的發育。但目前尚未有科學證據指出產婦食用雞酒料理會讓幼兒將來的腦力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坐月子的產婦亦不用過度擔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食用麻油雞料理半小時後母乳中的酒精濃度會達到最高峰,三小時候則退至零,所以如果對此擔心的話,建議在食用麻油雞料理三小時後再哺乳,或在進食前先將母乳擠出儲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05

  • 肌膚騷動~換季報到!醫師叮囑「三件事」最重要

    文/廖苑利    編輯/高芷瑩      摘要  天氣變化跟心情一樣又狠又快,油性肌膚都開始脫屑、乾性肌膚連續冒痘的換季時刻終於來臨,就連肌膚保養都快趕不上!皮膚科醫師廖苑利提到:「台灣近年來四季變化越來越不明顯,根據溫度氣候的變化,肌膚不穩定的狀況依然持續,許多人在這段期間,肌膚會出現紅癢、脫屑、甚至是長痘痘等狀況,因此在氣候動盪的狀況下,更要保護好自己的肌膚,盡量不受環境、作息、飲食的影響,搭配保養才能安然度過這段驚險期!」     還在煩惱肌膚問題嗎?XX膚質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廖苑利醫師常在診療間與病患構通時,總提到在換季時最應注重的不是抗老、美白控油等功能性保養,當肌膚在不穩定的狀況時,應該要給予最基礎的保濕,若是肌膚狀況嚴重,就需要醫師開立降低肌膚發炎問題的口服藥。一般來說,換季時期乾性肌膚常會有肌膚敏感,導致紅癢、脫屑、長痘痘的情形,而一年四季都在出油的朋友們可別以為就此沒事,油性肌膚在換季時也可能會有肌膚過於乾燥的問題,較嚴重的患者還容易將脂漏性皮膚炎誤以為是肌膚乾燥,建議若有情形嚴重者,還是要就醫讓專業醫師來判斷!     維持膚況三法則 睡眠x飲食x保養     想要渡過這段換季時光,其實就是打好身體基礎,從最根本的地方做起,執業超過20年的廖醫師提醒,在作息的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睡眠時間,讓身體得到適當的休息,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抵禦疾病之餘、還能改善膚況;另外油性肌膚最忌諱的就是碰觸高升糖食品,像是精緻澱粉、炸雞油膩物、含糖食物,都容易引起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當身體免疫狀況降低時,肌膚就會產生發炎問題! 除了睡眠跟飲食,從保養方面怎麼度過這段時間呢?大環境的劇烈改變,常常讓我們的皮膚不知所措,從空氣污染到氣溫變化,平常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濕」讓角質層的含水量充足,使肌膚擁有良好的保護屏障。許多上門求診的患者也問,平常自己是油性肌膚、或是想要美白的朋友,許多保養品中大多是含有酸類成分,加速代謝角質層,廖醫師建議在這段期間也盡量減少使用,讓角質層保持良好的防禦力,才能肌膚不會被外界影響喔! 想要保持肌膚的潤澤程度,也是要依照膚質選擇保濕產品,像是油性膚質的朋友,可以選擇質地清爽的保濕產品及面膜,讓你在補水的同時,減輕可能含有油脂保養品的負擔;乾性或敏感性肌膚的朋友,可以選擇含有油類保養,但要注意過敏問題,盡量選擇產品成分組合較少、成分單純的保養品,降低肌膚不適造成過敏的機率,做好以上三步驟就能讓你的肌膚即使在換季期間,也能無痛過關喔!     廖苑利醫師 廖苑利醫師致力於「完美肌膚整合性治療」的概念推動,堅持肌膚的美麗來自於從「問題溝通、觀念教育與治療保養」三方面,整合「皮膚用藥」、「醫學美容治療」、「醫學護膚」與「藥妝保養品」服務,全方位進行肌膚診治。 廖苑利醫師 廖苑利醫師致力於「完美肌膚整合性治療」的概念推動,堅持肌膚的美麗來自於從「問題溝通、觀念教育與治療保養」三方面,整合「皮膚用藥」、「醫學美容治療」、「醫學護膚」與「藥妝保養品」服務,全方位進行肌膚診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0.08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