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共有383筆結果

  • 聰明養顏飲食 膠原蛋白補充維他命C養出女神氣!

    文/美醫誌編輯部 圖/翁嘉妤     聰明飲食 膠原蛋白補充維他命C養出女神氣! 許多人平日注重養生保健,也擔心隨著年齡漸增,肌膚失去水分及彈性、老化鬆弛,現代人為求快速方便,選擇市面上被喻為養顏美容聖品的維他命及膠原蛋白保健食品,隨時補充身體流失的養份,但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比吃保健食品更有效也更健康的膠原蛋白及維生素的食材嗎?   膠原蛋白是什麼?功效有哪些? 黃美月醫師表示,膠原蛋白是人體細胞外間質的主要成分,存在於骨骼、韌帶、肌腱和皮膚部位,是連結細胞與細胞的結締組織。膠原蛋白是蛋白質的一種,具有很好的伸張力,主要功效是維持皮膚彈性及水潤,平時多攝取蛋白質的話,人體可以自行將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再合成需要的膠原蛋白。 想要製造膠原蛋白,必須要有維生素C的輔助,如果攝取了足夠的蛋白質或膠原蛋白,卻缺乏維生素C,那吃再多也沒有辦法合成膠原蛋白。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的水溶性維生素,對於抗老化、抗發炎、抗菌很有幫助,還可以消滅導致皮膚老化的兇手──自由基,維生素C還能幫助肌膚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達到美白效果、提高光澤,適量攝取維生素C能抵抗紫外線,預防曬黑。   維生素也很重要! 維生素的作用是幫助人體吸收養分,黃美月醫師表示,除了維生素C能預防肌膚老化,維生素B群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對於肌膚有重要作用,維生素B群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肌膚代謝力、使肌膚油脂分泌減少、降低肌膚過敏或發炎的機率,適量攝取維生素B群也可以讓肌膚更健康更有光澤喔!   什麼食物富含膠原蛋白? 許多食物吃起來有黏稠感,都含有大量膠質,在食物裡可能分成植物膠、植物黏液、果膠等型態,都是膠原蛋白,那哪些食物可以補充膠原蛋白呢? 魚:魚身上的膠原蛋白與人體最相似,很容易被身體吸收。 豆類:含有植物性蛋白質,比動物性蛋白質不易發胖。 白木耳: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膠質和粗纖維,適合吃素的人食用,能使肌膚亮白有光澤,不過烹調時記得別加太多糖。 蘑菇:含有豐富蛋白質,並含有多種人體必須的胺基酸和豐富維生素C,而且熱量低。   要攝取哪種維生素好? 那可以幫助膠原蛋白合成的維生素C食物又有哪些呢? 柑橘類:對肌膚有良好效用,可美白、淡化黑斑、縮小毛孔等,使肌膚光澤細緻,但是屬於感光性食物,使用後必須做好防曬防止曬黑。 梅果類:含鞣花酸,保護肌膚免於紫外線傷害,含維生素C和花青素,是肌膚的抗氧化劑,還有消炎功用。 小黃瓜:水分含量豐富,可以滋潤乾燥肌膚並補充水分,還能幫助消除眼袋浮腫和黑眼圈,對緩和曬傷有效果。 紅蘿蔔:不只能顧眼睛,含有維生素A、B、C,可以幫助肌膚鎖水及維持彈性。   隨著人體老化,膠原蛋白會逐漸流失,造成皮膚粗糙、鬆弛或出現皺紋,骨頭也會因為膠原蛋白流失變得脆弱容易骨折,失去膠原蛋白也會造成肌腱、韌帶失去彈性,因此運動員都需要攝取高蛋白,增加肌肉彈性。黃美月醫師也進一步提醒,想要防止膠原蛋白流失可以從生活做起,90%的皮膚老化都跟紫外線有關,做好防曬是重要的功課,可以避免肌膚失去光澤彈力。另外,飲食均衡能攝取身體必須的所有元素,雖然上述只列舉幾項補充膠原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事實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天然食物都含有豐富營養,不挑食才能維持身體需要的營養及提升身體機能喔!   諮詢醫師:黃美月 現職: 麥茵茲美形診所院長 學經歷: 麥茵茲醫學美容事業集團醫事總監 留德皮膚科博士/曾任榮總皮膚科醫師/陽明醫院皮膚科主任 開創全台第一個青春痘門診 率先開啟國內醫學結合美容的風氣成立第一間醫學美容診所 目前已成立敦北/台北/竹北/台中/高雄/澳門分所 深耕台灣30年醫美集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3.21

  • 你需要更神準的數據評估!皮膚狀況「美容掃描儀一手掌握」

    文/郭佳語 圖/游捷安   2019年2月,Cherry Imaging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簡稱AAD)年會上公佈他們的最新技術——掃描儀以及數據紀錄平台。 Cherry Imaging是間開發商,專注於開發臉部美容及身體美容的高分辨率掃描儀。此項公布的最新技術可將科學檢測數據更準確、客觀地送到醫師手中。該平台結合了易於使用的掃描儀以及數據追蹤軟體,可以檢測皮膚的客觀變化,例如疤痕、填充物、肉毒桿菌、身材塑型、橘皮治療、皮膚再生以及色素沉澱。 手持式美容掃描儀可以幹麼? Cherry輕薄型手持式掃描儀僅需透過單次掃描,便能從多個角度與視角取得數千張3D圖像,醫師能在患者任何部位取得圖像,不需要特殊照明或是角度調整,軟體會分析數據並提供醫師準確的比較分析,每次掃描皆能捕捉到細小的改變,像是皺紋、皮膚紋理、妊娠紋、橘皮組織、疤痕變化等等。 掃描儀未來的應用範圍? 該公司計畫將其技術的應用範圍擴大到其他皮膚病的領域,包含皮膚病的臨床治療上。Cherry Imaging也表示,現階段使用的Trace技術能使醫師與患者在治療和評估上的溝通更加有效,而在不久的將來,該公司將會發布新版本的Trace,能允許從任何位置或平台上訪問,例如像是iPad或是智慧型手機。相信未來隨著掃描儀的技術進步,搭配醫美療程的使用,人們在皮膚改善的領域能達到更完善的醫美效果。 資料來源: 1. http://www.plasticsurgerypractice.com/2019/02/cherry-imaging-launch-handheld-aesthetic-scanner-aad-2019/ 2. https://www.prnewswire.com/il/news-releases/cherry-imaging-to-launch-its-novel-aesthetic-imaging-technology-at-the-aad-300801120.html 3. https://www.yooying.com/cherryimaging 4. https://www.medicaldesignandoutsourcing.com/cherry-imaging-to-debut-aesthetic-scanner-at-dermatology-conference/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03.05

  • 神奇的分子手術,無傷口塑形是怎麼做到的

    文/郭佳語 圖/游捷安   分子手術是什麼? 研究分子手術的學術團隊近期在美國化學協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全國會議及博覽會上,提出最新的實驗成果。分子手術(molecular surgery)是透過通過電流的細針,以及3D打印模型快速地讓組織重塑形狀,不會有傳統手術的傷口、疤痕和恢復期。 傳統手術做組織(例如鼻子或耳朵)塑形,不外乎需要切開皮膚及軟骨,接著再將其縫合,無可避免地會產生疤痕組織,有時候還得透過後續的手術將之彌平。而這種機械在軟骨上造成的疤痕,研究團隊表示是可以透過分子手術避免的,歷時也只需要五分鐘。 將軟骨加熱就能輕易塑形了嗎? Brian Wong是研究團隊成員中另一個替代性技術的專家,該技術能透過紅外線加熱軟骨,讓其軟化到足以塑型。然而此種技術的問題在於費用較為昂貴,且難以在軟骨被加熱到一定程度時,不傷害到組織。因此Brian Wong的團隊開始透過將軟骨通電加熱。有趣的是,這確實讓軟骨更容易塑形了,但並不是因為熱度的關係。 電流該怎麼讓組織塑形? 究竟電流跟軟骨有什麼關係?這就要牽扯到軟骨的組成了。 軟骨本身是由許多微小堅硬的纖維軟骨、凝膠狀的骨膠原(fibers of collagen)構成,同時具有負電荷蛋白質,以及正電的鈉離子。軟骨中的電荷密度越高,軟骨就會比較堅硬。 為了找出電流對軟骨造成的影響,研究團隊邀請希爾(Hill)加入這個研究企劃,以查明這個新方法是如何運作,並希望能改進此技術以降低對組織的傷害。 接著他們發現,透過將軟骨通電,讓電解組織中的水分轉換成氧氣、氫原子和質子,質子的正電會與蛋白質的負電相互抵銷,藉此能夠減少電荷密度,讓軟骨變得更加容易塑形。 分子手術的實際運用 目前來說,研究團隊將這個方法在兔子耳朵上做測試,將直立的兔耳彎曲,接著在彎曲處插入微針電極,裝上固定用的模型後通電,簡單地讓彎曲處的軟骨以不受傷害的方式軟化,接著關掉電流,讓軟骨以新的形狀定型。 這個技術未來也可望施用於美容整形手術上,諸如鼻形的美觀度調整、矯正鼻中膈彎曲,或是現在仍未有較好的治療方式的病症,例如因中風或腦性癱瘓造成的關節攣縮。 目前來說,雖然此種技術仍有待觀察,且須再執行進一步的實驗,但對相關領域而言,仍是一個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未來也可望成為非侵入式手術的一大助力之一。 資料來源: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4/190402081524.htm 2.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3735814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8.06.21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