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醫院共有19筆結果
文/紀璇 圖/翁嘉妤 摘要 在醫院看診的過程中,「領藥」的這個程序普遍是患者與藥師最多互動的機會,許多人對藥師的執業範圍不甚了解,因此網路上往往有「藥師工作很簡單」、「為什麼領藥這麼久」的誤解,本次專題報導就來一探慈濟醫院藥局內部的狀況,深入了解藥局的內部運作,揭開藥師工作的神秘面紗。 當病人拿到處方箋,從診間離開的同時,藥局也處於高度繁忙的狀態,一旦藥局接收到處方箋,藥師就會開始進行複雜的調劑和處方審核。同時,包藥機也接收到處方內容,開始包裝裸錠的藥品,並送到發藥櫃檯供患者領取。 1.藥師的三讀五對 藥師進行調劑時,需要做好基本的三讀五對確認工作。詹千慧藥師表示,三讀意指三次閱讀藥品的資訊,分別為取藥時、調劑時、歸藥時,而五對則包括對處方的審核,確保病人的安全性,包含核對病人的姓名正確、核對提供的藥物正確、核對藥品的劑量正確、核對領藥時間正確及服藥的途徑要正確。 詹千慧藥師表示,藥師在處理處方箋時,不僅需要進行三讀和五對的確認,確保用藥準確性以外,還必須評估食物和藥物的交互作用、患者的過敏史、肝腎功能等,以確保處方的合理性。 2.智慧導引系統的應用 為了提高調劑的效率與正確性,台北慈濟醫院引進了全新的智慧導引系統,透過掃描條碼,引導藥師快速找到正確的藥品,並顯示所需的調劑數量,確保調劑的正確性,也大幅提高調劑效率。此外,藥師會透過系統檢視是否與其他科別使用到重複的藥物、確認患者過敏史、用藥注意事項等,做到比過去三讀五對更嚴謹的處方評估。 3.藥品的發放 在藥品真正交到病人手中前,藥師需要核對病人的身份、處方箋、藥袋,確保發放的藥品數量和品項正確。同時,在衛教過程中,需確認病人確實了解正確的用法。 有問題,這邊請!認識藥物諮詢櫃檯 儘管在發藥的同時,藥師已經提供基本的衛教資訊,但民眾對於藥物的使用仍會有許多疑問,因此台北慈濟醫院也設置了藥物諮詢櫃檯,提供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如下表。 以下詹千慧藥師特別針對其中幾個項目來做說明: 1.藥物整合與過敏用藥諮詢 有些民眾會同時在多科別用藥治療,因此可能會有重複用藥的狀況,透過藥物整合的服務,可以協助病患在用藥做種類及劑量的整合規劃。若病患有過敏史,但卻對過敏用藥不甚了解,或是想要查閱相關記錄,藥物諮詢櫃檯都可以提供資料給患者參考。 此外,針對比較少接觸到的特殊劑型藥品,如吸入劑、塞劑等,藥物諮詢櫃檯也備有相關教具,提供藥師進行詳細諮詢時解說使用。 2.連續處方箋領藥預約 藥物諮詢櫃檯可以提供便利的預約服務,尤其針對連續處方箋領藥的情況,可大幅縮短等候時間,提高效率。 3.提供特殊需求患者的溝通工具 針對特殊需求的患者,也有提供各種溝通工具,包括老花眼鏡、電子式擴聽器,以及點字貼紙,以確保不同需求的患者能夠正確使用藥物。 4.幫助解決用藥的疑難雜症 不僅僅是患者本身,病患的家屬或長輩在協助領藥時,也可至藥物諮詢櫃檯尋求協助,避免誤用藥品、協助家人早日康復。 醫院中的藥師角色與教育體系 藥師不僅需要調配藥劑,還必須負責藥物管理、患者衛教、用藥諮詢等多方面的工作,可以說是用藥安全的守護者。詹千慧藥師表示,在醫院中的藥師有明確的分工,門診藥師僅是眾多藥師中的一員,其背後通常會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包括採購、藥品管理、資訊建置以及病人藥物衛教等,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分工的方式,確保整個資訊體系在幕後有序運作。 由於藥師是病患用藥的安全守門員,必須快速熟悉各項工作流程,在執業的過程也不能允許有任何的疏漏,因此系統性的教育訓練對於藥師至關重要。詹千慧藥師指出,對此醫院有設置「教學型藥師」,不僅僅在培訓過程中提供教育訓練,更能夠在日後的工作上持續提供支援,例如藥師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或者對於工作流程有疑問時,教學型藥師能夠發揮專業知識,協助解決問題。專業的教育不僅止於訓練,更是為了建立一個共同照顧病人用藥安全的良好工作環境。 醫院與社區藥師各司其職,把關用藥安全 藥師在醫療體系中擔任著關鍵的角色,一般民眾比較常接觸到診所及社區藥局的藥師,對於在醫院工作的藥師較不熟悉,詹千慧藥師進一步說明醫院內藥師經常會接觸到的任務和面臨的挑戰。 1.首要關卡:確認處方與用藥安全 醫院藥師作為醫院醫師處方開立後第一線的把關者,需要做好處方的檢核,確保民眾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正確的處方和藥品,避免造成後續病人在社區藥局領取慢性處方藥有用藥安全的疑慮。 2.特殊任務:多元的醫院藥師職責 針對不同類型的病患,醫院會設置專責的藥師,包括急診、住院、加護病房等,同時藥師還必須負責一些較特別的作業,例如化療藥品的調配、全靜脈營養需求的病人及早產兒的照護等,這些專業性的職責是醫院藥師要進一步接收相關訓練才能執行的。 3.藥師的協同合作:疫情時期的合作無間 醫院和社區藥師有時也需要進行協同合作。詹千慧藥師舉例,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間的看診模式是,患者在線上與醫院醫師門診完後,醫師的處方箋便會送達醫院藥局內,醫院藥師再傳達處方箋至社區藥局,社區藥局藥師在調劑處方之後,將藥品送達患者家中。透過醫院和社區藥局的密切配合,確保病人能夠盡快取得所需的藥物,提供即時的照護服務。 4.共同為病人服務的精神 儘管在醫院和社區藥局的工作內容略有不同,但是為病患付出的努力、照顧病患健康的精神都是一樣偉大的。無論身處何地,藥師都以專業、關懷和協同合作的態度,為民眾的用藥安全把關。 本期美醫誌深入挖掘了醫院藥師的工作內容,揭示了藥師在患者用藥過程中的專業與辛勞。當我們下次在醫院藥局領藥時,或許能更加理解藥師的辛苦,各位ME粉也不要吝於對藥師表達你們的感謝喔! 諮詢藥師:詹千慧藥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 學士 台北慈濟醫院 藥學部特殊製劑組 組長 延伸閱讀 文章|叫你阿嬤來囉!長輩愛聽地下電台買藥,小心觸法又傷身! 影片|藥師到底在幹麼?領藥為什麼這麼久?醫院藥局裡竟有神秘AI?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3.19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藥師到底在幹麼?領藥為什麼這麼久?醫院藥局裡竟有神秘AI? 近年來民眾開始與藥師有較多互動,卻還是對於藥師執業的範圍不甚了解,「藥師到底在做什麼?」一直是網路上時不時熱議的話題,這集《麥德森事務所》就讓我們走出棚外,來一探慈濟醫院藥局內部的狀況!到底為什麼領藥會需要等候呢?調劑藥品真的就是把藥「拿下來打包」這樣而已嗎?藥師負責的工作到底是什麼?除了調劑發藥外,有沒有其他比較特別的任務?如果有用藥問題,又該去哪裡諮詢呢?看完這集,相信ME粉們對醫院藥師會有更多的了解,之後到醫院領藥的時候,別忘了對藥師抱持更多的尊重與同理心,讓我們一起建立更良好的藥病關係吧! 各節重點: 00:14 本集主題介紹 01:04 醫院藥局內部開箱 01:35 藥師的三讀五對 02:26 藥師的調劑流程 03:38 領藥的注意事項 04:15 醫院藥師的分工 06:26 醫院的藥物諮詢櫃台 07:49 醫院藥師的工作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諮詢藥師:詹千慧藥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 學士 台北慈濟醫院 藥學部特殊製劑組 組長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藥品保存超重要!你還敢把藥水放冰箱?5分鐘教你怎麼處理過期的藥!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1.15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需要醫師診治,日常生活中也脫離不了醫病,但在需要醫師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主治醫師的勞動權益,跟你的受醫權益也息息相關呢?台灣的醫療保健水準雖然受到世界肯定,但醫事人員的勞動環境卻相當苛刻,近年來隨著大大小小的陳情活動和抗爭宣導,醫事人員的勞權開始逐漸受到關注,但主治醫師至今卻仍然沒有勞動法規規範。透過本篇深入報導,一起來了解主治醫師目前面臨的困境,以及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該如何關心、支持這項議題,希望未來能夠盡早使主治醫師的勞動權完善地納入法規保障,讓我們的醫療環境更加健全、平衡。 主治醫師不受勞基法保障,任意資遣、鉅額違約金時有所聞? 在亞洲社會,醫師應該是人人稱羨的職業,但其實台灣的醫療勞動環境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以往我們認為光鮮亮麗、收入高的主治醫師,其背後沒有勞權保障的辛酸,是一直以來難以解決的課題,卻也是必須處理的當務之急。 在台灣只要是受雇身份,就會受到勞基法的保障,在2019年9月後,住院醫師也已經納入勞基法規定,而臨床研究醫師也被衛福部保障,在醫院簽訂勞動契約約滿至少30天要通知是否續聘。然而負責各科門診及住院病患主治診療的主治醫師,卻仍然是勞權孤兒,在沒有勞基法的保護下,不僅沒有傷病給付,也有可能遭到資方任意資遣,被迫只能狼狽離職,缺乏基本的保障。 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豐州醫師指出:「當你離職的時候,要簽一份叫做永不錄用,一個在醫院工作那麼多年(的醫師),他因為一年一聘、因為某些因素,他不需要開勞資相關的委員會,一些相關的權利都沒有受到保障,人家就可以直接叫你走路。」 在這樣的勞動條件下,主動權皆在院方,主治醫師可能會遇到院所惡意不續聘的情況,甚至無法領到應有的資遣費。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醫師表示:「醫師跟醫院之間這樣子簽署的契約,其實都是定期契約,也就是期滿自動失效,要開除,或者是說要跟受僱的醫師之間解除雇傭的關係,是不需要任何的成本的。」 在沒有勞基法的保障下,主治醫師面對勞動契約幾乎沒有選擇的權利,契約的掌控權也都在院所身上,主治醫師為了謀生,只能遵院方提出的契約時限、違約條款和各方面的條件,當中便可能產生不合理的勞動情況。 陳亮甫醫師說明:「醫師跟醫院之間其實很常會簽立一些契約,而這個契約是要求醫師必須要服務滿一定的時間,可是在這一定時間之內醫院可能人事改組、可能勞動條件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一些變化,使得說他萌生想要離開,或是有更好的出路這樣的念頭,可是在這個時候卻面臨到醫院要求你必須要按照契約上面的時間走完,否則就要負擔相對高價的、甚至動輒數百萬的違約金的這樣子的狀況。」 勞基法內雇主與勞工所約定之勞動契約,可區分為「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兩種。 陳亮甫醫師表示,以主治醫師的工作型態而言,可能較適合「不定期契約」, 不定期契約意即沒有終止期限,除非被裁員或自動離職,否則可以持續工作, 被迫離職時,可以視工作年資長短領到額度不等的資遣費, 只要符合退休條件,也可領取退休金。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無法生存就出來開業?醫坦言「現在不容易逃出去」 很多人對醫師的待遇感到憧憬,傳統觀念普遍認為醫師薪資高、社會地位也高,更有網友直言「醫生做到退休比比皆是」、「有幾個行業可以做到老的,醫生是其中一個」,但其實沒有勞基法保障的主治醫師,自然也沒有完善的退休制度和退休金,醫師必須要有個人的財務規劃,才能維持退休後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主治醫師們又該如何從中求生存呢? 蔡豐州醫師直言:「資深醫師有兩套邏輯,第一個,事已至此,大家就算了吧,就是告訴年輕世代,你就不要再想了;第二個,你如果夠強,為什麼怕人家競爭?你如果夠強,為什麼要推勞動基準法?人家把你解雇,你就去開一個診所啊,跟人家嗆聲,這種行為不是法治的體系跟民主社會要做的事情。」 陳亮甫醫師指出:「我覺得現在大家的心態就是說,我趁年輕我還可以值班,我還可以這樣子衝來衝去的時候,我多做一點事情,然後趕快把我收入累積起來,等到我生涯後期的時候,我就要離開大醫院,離開醫學中心,離開這些要值班的地方,到那個時候我去一些比較小型的醫療機構,我自己去開診所,我自己去開業,可能我的工作生活品質就可以提升。就住院醫師的時候累得像狗一樣,但是我期待就是等到我之後累積了一定的名聲跟技術的時候,然後我就出去自立門戶。」 撐不下去,就出去另闢蹊徑?滿街的開業診所,反映了市場競爭的飽和問題,而且,時不時還有個疫情來攪局。據統計2021年5~7月,因為國內疫情大爆發,當時至少有208家診所倒閉。2023年雖然已進入後疫情時代,但原先由公務預算支應的新冠確診者治療費用,轉由健保給付,病人又多至基層診所就醫,造成健保點數上升、點值下降,可能造成醫療院所陷入營運危機。 陳亮甫醫師進一步說明:「你現在怎麼跑,你跑不太出大型的醫療體系,就是小醫院也被大醫院併吞,也被它放進到它的大體系醫院,就算我去了診所,很多診所也都是聯合診所。那我自己想要去開一間小小的診所,那其實現在市場相對也飽和,這個就是一個為什麼法規的保障變比較重要的原因。」 蔡豐州醫師指出:「為什麼世界上會有勞基法這種東西,大家要去想這個源頭,基本上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整套邏輯,只有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訂。」 主治醫師加入勞基法會遇到什麼困難?錢和時間怎麼算? 勞基法行之有年,已經擁有相當完善的體系和檢查機制,從住院醫師適用於勞基法的先例,主治醫師或許也可以研擬,該如何透過納入勞基法來改善勞動環境現況,但是雖然勞基法看似很完美,只要將主治醫師加入保障範圍,所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納入制度後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不如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蔡豐州醫師直指:「現在最主要的阻礙在勞基法,主要是資方(認為)所有的保障都是要由我來出錢,資方跟勞方有矛盾,資方一定會覺得說,如果納入了,醫師的工時怎麼計算?醫師為了救人,怎麼可以有什麼時間限制呢?但如果這樣講很多行業,照理說都不應該納入勞基法。」 陳亮甫醫師舉例:「如果說我這是一位外科醫師,他今天白天開了3台手術,有3個病人現在還在醫院裡面做休養跟照顧,他今天利用白天的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完成這3台手術,下午他看了1個門診,到下午5點的時候他離開醫院,下班之後如果說他前面的這些病人出了狀況,他可能還是得回到醫院裡面,可以說是只要他還有一個病人,他的下班時間就不存在,在這個狀況之下去限制工時,就會變得非常地困難。」 假設主治醫師若早上進行手術,下午看診後下班休息, 一旦早上開刀的患者有狀況,可能還是得回醫院待命, 導致醫師的工時沒有盡頭,只要還有醫療需求,就必須隨時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 這就是現階段施行的困難點之一,要讓醫師適用勞基法規保障,由於主治醫師的職業屬性較為特殊,不同於下班後較不需要待命的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是經常需要隨時待命或候傳的,但目前勞基法中並沒有規定這樣的工作型態。因此該如何制定醫師的工時上限,就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特別是人力缺乏的醫院在交接的安排上也就更加不易,主治醫師隨時都有可能被叫回醫院,回到密集的工作型態,若要將這些時間歸類為加班,那加班成本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巨大支出。 因此為了因應勞基法的適用,醫療體系也就需要補充更多的人力,但以目前現有的醫療資源而言,能夠增加的總額如果無法跟著擴大,也就會影響醫事人員的報酬。這種情況對於人員較少的偏鄉醫院而言,衝擊更是巨大,院所因為無法符合法規,可能就會影響經營的意願,不只讓醫師失去工作機會,也讓偏鄉的民眾失去就醫的權益。 除了工作時數以外,醫師的薪資也是一個困難點,陳亮甫醫師繼續說:「大家可能會預期一個醫師,他至少應該要月入個10萬、20萬,可是實際上在一個醫院裡面,可能是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是屬於固定的,另外十分之九的比例都是業績。」當醫師工時受到限制,報酬也就理所當然的減少了, 這也是讓部份醫師擔心的問題,一部份的醫師對納入勞基法保障也就有所疑慮,擔心改變帶來的影響。 陳亮甫醫師表示「目前許多院所和醫師的做法,是採低底薪高獎金, 或高抽成比例的工作條件約定,鼓勵醫師多增加業務量, 對醫師而言,多做事才能幫助醫院與增加薪資, 因此醫師反而擔心若有工時限制,就不能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 此外,因為主治醫師的薪資沒有固定比例,浮動較大,因此像是退休金,若用平均值來做計算,就會多了許多成本考量,可能會造成醫療院所的財務負擔,而當院所的經營受到影響,自然也就衝擊到醫師的生計問題。 顯然,勞基法是無法直接套用於主治醫師身上的,但主治醫師的職業類型雖然特殊,不代表就必須在過勞的環境下超時工作,醫師也是勞動者,理應有法律保障醫師的勞權。現階段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要與相關單位溝通,研議出符合現況、讓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在加與不加之間,還有第三條路?先取得基本保障 主治醫師的勞動條件,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從醫療資源到制度、體系,甚至到健保規範等,都會影響到醫師的勞動環境,要改善現有勞動條件,並非將主治醫師全部納入勞基法保障這麼簡單,若強硬實行,可能還會造成醫療資源分配上的衝擊,那麼還有沒有其他做法,可以讓主治醫師先擁有基本的勞動權益呢? 陳亮甫醫師指出:「有沒有可能我們今天先把我剛剛所提到的其他點,不管說是職災,或是最低服務年限、違約金、定期契約等等的,這一些相對地跟工時和勞動業務量比較沒有那麼直接相關的議題,可以把它拉出來,然後專門地放到一部法規裡面去做一個保障,先不要去談工時,或者說先避免去碰觸到敏感的醫療業務量的問題,但是我們先讓醫師跟醫療機構所簽出來的這一紙契約,先不要出現一些非常奇怪的條文,這其實我覺得是這一兩年我們在思考的一個第三條路。第一條就是維持現況,第二條就是我們直接納入勞基法,第三條路也許就是把勞基法裡面一些概念抽出來,專門放到另外一部法規裡面,試圖地去先保障一部份的權益。」 陳亮甫醫師坦言「由於勞基法在主治醫師的工時劃分上仍有很多疑義, 因此是否能夠不先談工時及業務量的問題,先追求讓勞動契約合理、有保障, 這是工會目前思考的第三條路。」 然而特別建立一個專章或特別條例,可能在挑選適合納入的條例時,使其他權益喪失,或是陷入不知道該由衛福部或勞動部管轄的處境,這也是該如何制定法規時,所需面臨的難題。 蔡豐州醫師表示:「主要精神是在傷病跟死亡,以及它任意資遣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有這個工作權,我們的工作權在沒有法案的保障之下,今天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管你今天採訪了勞基法或相關的法,上層結構永遠都是醫界最忽略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呼籲大家,大家都應該更對自己的同行抱有更多的寬容跟照顧。」 蔡豐州醫師說道「沒有說勞基法是完美的,或是醫師法要推動的就是不完美, 而是說盡早通過一個大家可以認可 接受的條例,是來保障勞動權益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我們想要呼籲的精神。」 勇於捍衛自身勞權,在健全的環境下,進行守護健康的工作 創造一個讓主治醫師安心工作的環境,是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支持的,推動法律保障醫師勞權的路並不容易,但這條道路上最大的困難,是事不關己的冷漠和消極。 陳亮甫醫師說道:「我覺得我們真正要面對的最大的對手,是我們的冷漠,是我們的不討論,是我們抱著一種心態,就是這個問題應該我不會這麼倒楣碰上吧,或者是說,以後真的不幸的遇到了,我再來想辦法這樣子的心態,那我們的進度就會非常非常地緩慢,不管今天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醫師回歸勞基法保障,或者說今天我們是希望另外訂定一部法律,例如說用醫療法或其他的這些法令來保障醫師的權益,我覺得冷漠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主治醫師若要納入勞基法,確實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需要嚴肅審視,但若只有少數人去努力爭取權益,那改革便會難以推行,因此以實際行動表達訴求,或是給予相關團體支持,對改變醫療勞動環境才是正向、健康的發展。 參考資料: 1. 9成醫師不受勞基法保障 民團籲立院速修《醫療法》(Yahoo新聞) 2. 讓醫師變醫奴的定期聘僱契約(Dr.131醫生醫) 3. 工時超過20小時、扛生死協商...勞基法能解救住院醫師的過勞嗎?(今周刊) 4. 熱議題/診所難敵疫情倒閉潮 下波還有少子化(聯合新聞網) 5. 獨/醫療院所門診暴量健保點值低 衛福部補助方式出爐(聯合新聞網) 6. 臨床研究員(Fellow)與醫療機構訂定聘用契約注意事項條文說明(衛生福利部) 7. 醫師納入勞基法──給醫病的啟示(獨立評論) 8. 定期契約?不定期契約? 兩者差異及適用範圍?(中華民國勞資關係服務協會) 9. 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只是開窄門 工會盼主治醫師獲保障(聯合新聞網) 諮詢醫師:陳亮甫醫師 學經歷: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 現職台北市醫學中心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學系畢 諮詢醫師:蔡豐州醫師 現職: 台灣美容醫學產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醫學博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台北市生物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 消基會/醫策會醫療委員 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延伸閱讀 影片|只要還有病人,我就無法下班!主治醫師沒有勞基法保障?逃不走的醫生怎麼辦? 影片|不錄了不錄了!醫生喝著喝著就哭了?對醫學系後輩喊話「活下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1.15
圖、文/翁嘉妤 摘要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辦理之「2023年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今(13)日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年度授證典禮共有201個團隊獲得殊榮,相較去年成長近2倍,典禮中也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長官到場勉勵授證團隊,除了獎勵通過醫策會品質認證的團隊外,也頒發證書予參加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輔導的機構,鼓勵機構全方面保障民眾就醫安全。 從醫療品質到環境風險,確保民眾就醫安全 醫策會秉持著傳遞卓越健康照護價值,激勵機構持續精進,共同促進人民健康福祉之使命,自2009年起陸續開辦各項品質認證;另於今(2023)年起正式推展「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輔導計畫」,強化醫療機構場域安全及風險管理,透過全方位的認證與輔導,確保民眾就醫安全。今(13)日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本年度共有超過200個團隊獲得殊榮,創歷年新高,並特別邀請衛生福利部長官蒞臨,授證予通過認證之機構。 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表示,獲得認證的醫療院所都是台灣之光,為台灣的醫界提供安全跟品質的保證,授證典禮並不是只為了頒獎,更重要的是標竿學習,傳遞好的經驗,彼此互相學習,幫助提升台灣整體醫界品質,才是典禮最重要的目的。 醫策會替國人健康把關,設立多項認證,引導各醫療機構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指出,醫療品質有很多層次,最基本的層次是醫療機構必須通過設置標準才能營業,繼續往上就是有醫院的評鑑,醫策會認證可說是醫療品質最高的等級,除了把關硬體結構是否遵照SOP外,也會把關治療跟病人服務的結果,台灣的醫療品質當然有目共睹,醫策會20多年來也一直引領產業往前面走,所以今天參加的所有認證機構,獲獎的都是我們台灣的標杆。 糖腎共病風險因子多,共照整合提供病人適切的專科團隊照護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2年,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6萬,糖尿病、腎臟病病人約500萬人,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呼應國家政策,除了強調「以人為中心」的跨領域跨團隊合作與溝通外,更強化共病病人的整合照護。醫策會於2017年起分別推動糖尿病照護品質認證與腎臟病照護品質認證,透過建立垂直整合的照護系統、強化個案管理連結、提供共病病人適當的治療及相關衛教資訊,以減緩疾病惡化、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萬芳醫院糖尿病團隊及腎臟病團隊皆二度獲得品質認證的肯定,本次記者會邀請該院新陳代謝科李亭衛主任分享糖腎共照的整合經驗,除了運用資訊系統銜接住院及門診外,也整合衛教資源,提供病人一站式的全方位照護。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科邱怡文主任表示,院內透過資訊系統協助,自動篩檢提升糖尿病與腎臟病的收案數,以科技輔助照護效能提升,研發相關APP、智能化系統與跨團隊溝通平台,統合跨領域的照護。 本次授證典禮也邀請通過「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的頤森美學診所黃昱豪院長,以及通過「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徐永昌整形外科診所徐永昌院長,分享參加醫策會品質認證的經驗及成長。 鑒於近年來國內外醫療照護機構火災事件頻傳,醫策會為輔導機構落實火災風險管理、強化風險危害辨識管理,特於今年啟動「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諮詢計畫」,希望能透過國內外專家的檢視與輔導,協助機構提升環境安全及災害應變能力,今年共有18家機構參與輔導。醫策會持續引領具前瞻性的健康照護價值,期許透過認證及輔導機制,激勵機構持續精進,共同追求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與更安心的就醫環境。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33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4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25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1 醫策會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諮詢計畫輔導項目及授獎團隊數 輔導項目 本次授獎團隊數 輔導項目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諮詢計畫(SHEAP) 7 輔導項目電腦兵棋推演火災風險管理(SIMFIRE) 11 通過機構名單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醫療機構環境安全諮詢計畫簡介 延伸閱讀 文章|醫策會品質認證授證,逾百組團隊獲專家肯定,守護民眾健康 影片|記住這3個圖案,醫美前一定要知道!擔心整形手術後遺症?必做認證功課!外國朋友也適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1.13
文/美醫誌綜合報導 摘要 國內醫療品質界殿堂等級,規模最大的醫療產業交流盛會「2023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0日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登場。 今年「2023台灣健康照護聯合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主辦,主題為「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開幕儀式由衛生福利部周志浩次長、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醫策會王拔群執行長、協辦單位台灣醫院協會(以下簡稱醫院協會)李飛鵬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以下簡稱醫管學會)洪子仁理事長、中央健康保險署石崇良署長與4位國際嘉賓共同點燈,期能持續照亮我國醫療成就,展現疫後韌性醫療新時代之精神與價值。 衛生福利部周志浩次長開幕致詞 照片來源:醫策會提供 周志浩次長致詞提及:「經過COVID-19疫情,可以看到台灣醫療的進展,如:新科技的使用、單位之間的協調都有所提升,但也發現部分仍待努力的地方,而現在正是該有所行動的時刻。除了發展新科技、智慧醫療、精準醫療外,要提升基礎設施,衛生方面的投資不可或缺,以促進台灣的醫療體系建立更強的韌性。」 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表示:「受到COVID-19影響及因應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本次研討會醫策會特別邀請到哈佛醫學院教授Michael J. Cunningham分享國際間醫學教育CBME的推動情形、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ISQua)主席Jeffrey Braithwaite及執行長Carsten Engel分享醫療品質及醫院評鑑的國際趨勢,以及加拿大評鑑暨健康標準組織執行長Leslee J. Thompson分享該國精神及長照之執行現況並分享這些領域的未來趨勢、挑戰及因應作為,盼能成為國內衛生政策之借鏡。」 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表示「今日邀請到4位國外貴賓來到現場分享,希望透過國際間的交流,盼能成為國內衛生政策之借鏡」 照片來源:醫策會提供 ISQua理事長Jeffrey在記者會中更提到,台灣抗疫的表現在國際間十分亮眼,醫界不分彼此的團結合作,眾志成城完成抗疫使命。此次來到台灣,看到醫策會、醫院協會與醫管學會共同舉辦如此重要的研討會,更展現出台灣醫療界的團結與共同提升醫療品質的決心。 醫策會致力於提升國內醫療品質與推廣國際交流,本次研討會徵文領域新增「企業永續(ESG)」主題,本次各領域錄取海報共計408篇,盼能進一步提供各醫療院所打造安心執業、放心就醫之醫療環境。未來也將持續與國內外產官學界合作,永續台灣享譽國際的醫療品質。 延伸閱讀 文章|醫策會品質認證授證,逾百組團隊獲專家肯定,守護民眾健康 影片|記住這3個圖案,醫美前一定要知道!擔心整形手術後遺症?必做認證功課!外國朋友也適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1.1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夏日涼涼鬼故事!醫院鬧鬼怪談特別多?鬼月你敢手術嗎?醫師親身經歷分享! 醫師救人的理論雖然多以科學為基礎,但偶爾還是會發生無法用常理解釋的事情,你是會選擇相信,還是堅持背後一定有科學原理可以驗證呢?這樣的怪談在做為「陰陽交界」的醫院似乎特別常見,本次美醫誌邀請到鍾雲霓醫師來分享親身經歷的各種神鬼傳奇,還有各種特別的病人和鬼月奇談,快把燈關了一起來聽! 各節重點: 00:22 歡迎收看霓霓說鬼 00:31 醫院值班歷險記 02:42 醫院的神鬼都市傳說① 03:52 醫院的神鬼都市傳說② 05:18 鬼月有開刀禁忌? 05:45 神秘的玄學力量① 06:07 神秘的玄學力量② 07:20 緣份讓我們相遇在醫院裡? 諮詢醫師:鍾雲霓醫師 學經歷: 鍾雲霓外科診所院長 如一聯合診所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微創痔瘡手術專任主治醫師 日本大腸肛門醫學會會員(JSCP會員番號K123) 東京辻仲病院婦女肛腸外科部進修醫師 第七屆東京大腸直腸外科會議會員 渾然天成聯合診所微創痔瘡專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術前準備知多少?手術要成功,病患的信任最重要! 影片|想當醫生到底有多難?醫學系考試壓力超大?急救現場只是個礙事的路障?揭密醫師養成的血汗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21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今(29)日,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暨記者會,近百餘團隊授證,將提供民眾更佳醫療環境與選擇。 為鼓勵提供民眾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且提升跨領域、跨團隊之間的溝通並整合資源,醫策會推出各項醫療品質認證,自診所到醫學中心,盼能提供民眾更安心健康的就醫環境。於2009年推出多項品質認證至今,醫策會已認證約900個醫療團隊,即使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本次仍有109個團隊通過認證標準,盼能提供民眾更佳的照護服務。 圖說:醫策會致力為國人健康把關,透過品質認證提供優質的醫療機構予民眾參考,授證典禮也邀集到許多醫界專家共襄盛舉 (左四為衛福部劉越萍司長、右四為醫策會林啓禎董事長及醫策會董監事與各類別品質認證召集人合影) 圖片提供:醫策會 6大認證,109組團隊,攜手打造良好醫療品質 本次有授證的項目分別為: ●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腎臟病、創傷性腦損傷、疼痛照護、關節置換、小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疾病項目,評鑑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跨領域團隊合作、整合資源,且是否展現團隊照護特色及價值。 ●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針對健康檢查服務評鑑,鼓勵醫療機構重視受檢者的健康管理觀念與機構內團隊整合運作,檢核項目包括機構合法性、驗證人員資格與教育訓練、安全與風險管控、服務、品質等五大面向,以接受健康檢查的患者角度出發,評估機構服務特色與品質。 ●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針對提供提供美容醫學服務的醫院、診所,評估療程施作的安全、儀器設備的管理,減少醫病資訊不對等,提供民眾安全且魅力的醫美品質服務,強調「專業提升、顧客關係管理、智能化管理、創新服務展現及顧客經驗」等項目。 ●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此認證項目將評估醫療機構「專業人員資格、資訊透明、環境安全、專業及安全的醫療行為、突發事件緊急應變措施、客訴處理追蹤服務等基本品質面向」等面相,以保障民眾的就醫安全。 ●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針對醫院執行的細胞治療技術為主,推出細胞治療執行品質認證,確保病人在接受相關療程時,機構運作管理與醫療作業方面皆能獲得良好保障,例如環境與設備的維護,採檢與注射照護安全等,確保施行品質並保障就醫者的權益。 ●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為今年首推的品質認證,用以鼓勵「通過認證的機構」將其照護成果發表,以擴大優良的醫療照護模式效益。 圖說:分別為疾病照護品質認證82組,健康檢查品質認證6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4組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7組,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6組,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4組 圖片提供:醫策會 醫策會品質認證項目、標章及授證團隊數 認證項目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 疾病照護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82 健康檢查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7 診所細胞治療品質認證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6 品質認證優秀論文發表獎勵 認證標章- 本次授證團隊數4 與時間賽跑,強調跨院際整合,掌握腦中風關鍵治療時刻 自2017年,醫策會推動「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的腦中風照護認證項目後,亞東醫院腦中風團隊已於本次二次獲得認證,整合責任區域內的8家醫院,建立區域聯盟雙向轉診。而員林基督教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遠距照護,能為短時間需即刻醫療診治的病人,遠距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 根據衛福部統計,腦血管疾病長期為我國十大死因的前四名,相信藉由提升腦中風照護品質,提供更即時或更有利於病人的救護方式。 醫策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將民眾照護效益最大化 本次受證活動亦邀請台北榮總傅中玲教授、昕新智慧診所朱光恩院長,進行失智症照護、腸胃鏡健康檢查等照護特色的標竿分享。醫策會指出,將會持續引領國內醫療機構,提供專業建議,讓民眾接受更卓越的醫療照護服務,使更多病患受惠。 延伸閱讀 文章|優質醫療機構在這裡!醫策會推品質認證,118團隊通過評定 文章|又見醫美無照行醫、枉顧病人安全!幫你做療程的是「真」醫師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29
圖、文/翁嘉妤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YouTube 摘要 國內連續34天本土案例「加零」破功!9日傍晚傳出一名中央研究院南港P3實驗室人員,疑似因進行新冠肺炎實驗而不慎染疫確診。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證實,確實有實驗人員PCR檢驗陽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更表示,這應該是國內首起P3實驗室發生工作人員感染的個案。 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昨(9)日,傳出一名女性員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讓國內連續35天加零確定破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為20多歲女性,居住地位在新北市,在中研院前基因體研究中心P3實驗室員工作,過去有咳嗽症狀達一週,直到12月8日出現嗅味覺異常症狀,主動就醫採檢後確診。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9日深夜已趕往集中檢疫所視察。 圖片來源:王必勝個人Facebook 針對院內傳出確診案例,中研院發佈新聞稿指出,在接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通知後,便立即組成應變小組,進行相關處置措施。自9日晚間開始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大樓全面清潔消毒,除配合檢疫對象外,全棟同仁居家辦公。後續院方將配合指揮中心各項作業,持續掌握發展情況,提供同仁諮詢與協助,並且會於10天內完成調查報告,全力配合防疫。 中研院確診足跡公佈!常坐捷運、逛百貨趴趴走 該名研究人員本土確診足跡遍及雙北,活動史含有古亭屈臣氏、京站時尚廣場、汐止康是美、大三元酒樓、汐止孫東寶、汐止遠雄陶板屋、台北月見ル君想フ餐廳等,且因主要搭乘捷運通勤,因此也曾造訪捷運南港站、古亭站、東門站、台北車站等地。包括環球購物中心及京站時尚廣場等商場也於9日公告指出,已收到北市衛生局確診者到店通知,將在全館閉店後進行清潔消毒作業。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10日出席防疫記者會,公佈該名研究人員相關足跡。 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0)日在疫情記者會中指出,台北市目前已匡列94位居家隔離者,80位PCR報告陰性,其餘尚在檢驗中,但目前有症狀者2人。柯文哲表示,該案足跡遍布雙北,若民眾有疑似出現新冠肺炎症狀,不要輕忽,可至7大醫療院所做篩檢,以往7大院所僅開放上午篩檢,今天起將恢復全天篩檢,讓篩檢量再度擴大,並呼籲民眾盡快完成疫苗接種。 台北市7家公費PCR檢測醫院: 1.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2.聯合醫院和平院區 3.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4.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5.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6.萬芳醫院 7.關渡醫院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Alpha老鼠一咬竟得Delta?「老鼠門」猜測四起 堅守已久的本土「嘉玲」破功,不僅讓民眾人心惶惶,網路上也開始有許多謠言發酵,甚至傳出該名女研究員是被實驗室的Alpha老鼠咬到才會感染,卻初步判定是感染Delta,各方懷疑、猜測盡出。對此柯文哲強調,根據醫學知識,不太可能是動物傳人,目前全世界數據也沒有動物傳人的案例,該案更有可能是實驗室在處理病毒時的外洩事件,除了調查人員以外,還需要調查整起案件。指揮官陳時中也在9日緊急記者會時表示,「實驗室有相關的病源在,病原和染疫的基因序列到底是如何要進一步判斷,所以我們要求內部要有檢討、調查報告,外部也會有專家進去做相關的檢查」。 圖片來源:PAKUTASO 新北市歡樂耶誕城辦不辦?侯友宜:暫不受影響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在今(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針對這名個案已匡列66名接觸者,居家隔離44人,PCR結果顯示43陰性,1個結果未顯示。其中女研究員與男性友人同居,但該男性友人PCR已顯示為陰性,僅剩1人PCR結果未出爐,侯友宜表示今日下午會對外說明,請民眾勿過度恐慌,市府會全力防堵,嚴正以待面對疫情。 對於新北市年末的壓軸活動「新北市歡樂耶誕城」,侯友宜指出,目前活動暫不受影響,希望民眾參與活動配合防疫規定,全程配戴口罩,遵守實聯制,會場設有飲食專區可供民眾飲食,新北市會隨時掌握疫情最新狀況,萬一疫情有擴大情形,必要時仍會限縮活動規模,一切以疫情變化及安全為主要考量。 時值2021年末,聖誕、跨年、春節等大型活動也將陸續展開,王必勝表示,希望每個人的防疫基本功「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能確實做好、持續保持,盼台灣也能安然度過這次危機。 延伸閱讀 文章|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10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人愛吃藥不是新聞,中央健康保險署108年藥費申報統計,所有藥品申報金額高達2千億元。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藥品、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藥太苦,以茶或果汁配著服藥,是可行的嗎?保健食品又該怎麼吃,才能發揮功效呢?藥袋標示重點公開,生活中的各種服藥習慣,用藥迷思,一次告訴你! 看清楚藥袋資訊,不多吃、不少吃、不亂吃 生病就吃藥,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保健觀念,當我們去醫療院所就診後,醫生開立處方箋,民眾到藥局領藥,當藥品領回家後,你知道該如何吃藥嗎?原來藥袋上就有用藥指引,陳怡安藥師表示,其實只要了解重點標示,就能夠避免「吃錯藥」的情況了。 診所、藥局藥袋注意事項: 1.姓名:藥袋上的姓名標示,需確定是患者本人的名字,不要誤拿他人的藥品。 2.服用時間:內容包含一天要服用幾次、服用的時間(早、中、晚)、飯前或飯後等。 飯前:空腹使用,飯前1個小時服用,或待食物消化飯後2個小時服用。 飯後:飯後1個小時內服用。 睡前:睡前30分鐘服用。 特殊使用:有症狀才使用的藥品,依藥品適應症因應需求使用。例如退燒藥,僅用在有發燒症狀時服用。 3.用法:內服或外用藥品,外用藥膏會註明塗抺的部位及次數、眼藥水註明一天點藥的次數等。 4.藥品資訊:藥品名、藥品成份。 5.藥局資訊:藥局名稱、用藥諮詢聯絡方式。 醫院藥袋注意事項: 1.姓名:藥袋上的姓名標示,需確定是患者本人的名字,不要誤拿他人的藥品。 2.年齡、體重:年齡體重會影響藥品劑量。 3.用法用量:一天用藥的次數及時間,例如每日3次。 4.藥品資訊:藥品名、藥品成份。 5.副作用:可能會發生的副作用,若發生身體不適的狀況,請立即停藥,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6.配藥資訊:院所名稱、用藥諮詢聯絡方式。 忘記吃藥可以補吃嗎?專業藥師告訴你 在服用藥品的期間,有時因為忙碌一時忘了用藥,是否就要馬上補服藥品呢?陳怡安藥師指出,可從用藥時間是否超過1/2進行判斷,例如:服藥規定為一天2次,早晚服用,服藥時間為12小時。如果超過6小時(12小時服藥時間的1/2=6小時),就不用補吃藥品;若在6小時內發現尚未服用藥品,在時間內即可補藥。此外,像小朋友容易吐藥,如果有吐藥的情形,建議以30分鐘為判斷標準,在服藥後30分鐘內吐出大量的藥品,可採取小量多次的補藥方式,避免再次吐藥;若超過30分鐘,則不需補藥。 如果經常容易忘記吃藥,或者家中長輩用藥情形複雜的話,陳怡安藥師建議,藥盒是很好用的小幫手,透過藥盒的標示設計,能夠清楚檢視是否有按時用藥,遇到容易變質或潮解的藥品,則可以保留藥品的原始外包膜剪裁分裝,減少藥品變質的問題。 用藥迷思一一破解,白開水服藥最適當 有些人由於生活習慣,喜歡用茶或果汁服用藥品,陳怡安藥師指出,因藥品容易受到酸鹼質或咖啡因的影響,應避免使用。針對網傳葡萄柚汁千萬不能配藥的迷思,陳怡安藥師解釋,這是因為葡萄柚的成份會干擾體內的CYP3A4酵素,影響藥品的代謝功能,可能會導致副作用或增加用藥風險,因此如果無法明確分辨藥品的成份,建議還是以白開水配藥最安全。 害怕吃藥、不喜歡藥品苦味的民眾,在服用藥品後可食用少量的糖果中和口中的藥味。如果在用藥後想喝飲料,建議與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再飲用。 按照食用規範使用保健品,有益健康維持 除了一般藥品,民眾也常自行購買保健食品調節生理功能,陳怡安藥師表示,保健食品屬於食品級,並非藥品,如果忘記食用或是減少食用,對身體不會造成明顯危害,僅會降低保健食品的效果,但提醒民眾,服用保健食品時,還是要遵照商品包裝上的食用規範,定時、定量使用。如果同時有服用保健食品及藥品時,建議二者間隔2小時分別食用。除此之外,喝式的液態成藥經常被民眾忽略,並不會認為是「藥品」,但其實液態成藥也是具有療效的,仍需在服用保健食品後間隔2小時服用,不能同時與藥品服用。 現今藥品的選擇、形態都很多元,民眾對於藥品的界定也變得較為模糊,陳怡安藥師指出,市面上的提神藥酒像是保力達B、維士比,其實都是屬於具有療效的「指示用藥」,不能因個人喜好或方便隨意飲用,千萬不能搭配藥品或食物一起食用。 建立正確的用藥觀念,遵循用藥指示,安全又健康 許多民眾有「久病成良醫」的心態,在服用部份藥品後感覺身體復原了,就自行停藥。陳怡安藥師提醒,藥品有療程的用藥考量,尤其像抗生素藥品,如果不確定自己服用的藥品是否能提前停藥,需向原就診的醫療院所或藥局確認後,再行停藥,以免留下病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全球患者的用藥依從率只有50%,顯示民眾確實遵循用藥指示的觀念仍然相當淡薄,不過陳怡安藥師指出,其實對於「吃藥」這件事,民眾不用給予自己太大壓力,偶爾忘記服藥不需過於擔心,但要培養正確的用藥觀念,畢竟錯用良藥也可能變毒藥,安全用藥才能吃得心安、吃得健康。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眼藥水滴在眼球上很傷眼睛!?小心眼睛越點越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6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談到癌症,不論男女應該沒有一個人想要與它共存,以女性來說的話就是「乳癌」令人聞之色變,因此定期篩檢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不管是有無隆乳的女性,若不幸罹患乳癌,就必須透過手術來進行切除全部或部分乳房,另外在整形手術協助下重建義乳,在手術過程中是否就不會再得到其他的併發症呢?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研究下,找出了些微的差異性,而此研究也發表於國際的美容外科醫學期刊《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讓台灣在國際醫療上再度獲得肯定。 生病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尤其是那些會拖垮家庭與生活經濟來源的重症,癌症就是其中之一,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是大腸癌,其中女性聞之色變的就是乳癌了,衛福部統計每年約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其中約2,000位死於乳癌。若以年齡層來看,每3位乳癌病人就有一位發生在45~54歲之間,甚至有5成5的乳癌發生在40~59歲的中年女性,每年高達8,835人,可見乳癌對於女性是相當有殺傷力的。因此定期乳癌篩檢,透過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的方式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是不幸發生乳癌,就要透過手術方式做乳房部分切除或是全部切除,若是癌細胞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就要合併標靶治療,例如電療及化療來輔助病患度過難捱的時期。 乳房重建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因為在手術切除乳房後,女性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性徵,心理上會有擔憂及煩擾,重建不只可以恢復外觀上的完整,心理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高,站在整形外科的角度,會建議已切除乳房的女性來做重建,不過很多女性對於重建猶豫不決。第一,重建費用不便宜,必須自費10萬至20萬不等。第二,有些人會擔心乳癌會不會復發,造成要再把義乳拿出來再重做一次。對此鄭旭棠醫師說明,重建前都必須要跟病患說明各項的細節,包括原本胸部大小到底適不適合、重建金額以及癌症復發後該如何處理,當然最重要就是尊重病患的意願,才會進行重建。 另外重建手術是有其併發症,雖然機率很低,不管曾經有沒有隆乳過的女性都應該要了解,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如下: 1.乳房皮膚壞死:乳房外科醫師在手術切除乳癌過程中,可能造成皮膚切得太多導致皮膚壞死的情況。 2.傷口及義乳感染:傷口或是義乳感染經常會導致細菌附著在義乳上,嚴重的感染甚至要再接受傷口清創並且移除義乳。 3.傷口內部血腫:可能的原因是手術中或是手術後的出血,導致傷口內部血腫,嚴重的血腫可能要再次手術移除血塊。 4.積水:所謂積水是因為重建手術後通常都會放置引流管,太早移除引流管導致組織液會積在裡面。 5.最嚴重的併發症通常是嚴重的上述情況,導致必需將整個義乳移除。 由於台灣婦女乳癌全切除手術後,接受重建手術的比例跟歐美國家比較起來相對比較低;至於隆乳後,因罹患乳癌而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並且接受立即義乳重建手術分析,相關併發症的文獻及資料更少,因此鄭旭棠醫師便決定投入研究,比較隆乳病患及沒有隆乳病患,因罹患乳癌接受乳房切除及義乳重建後併發症的情形。 鄭旭棠醫師的研究運用系統性評價及統合分析的方式,綜合全世界僅有的6篇研究,241位在義乳重建前有做過隆乳,1,441位則是沒有,對照後發現曾經有隆乳過的患者得到血腫比例為3.39%,相較沒隆乳者只有2.15%,併發症的確是稍高了一些。這份研究對於國外來說非常的重要,過去沒有人做過這項研究,《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將鄭旭棠醫師這份報告公開,希望不只其他醫師可以了解,病患也可以知道如果罹患乳癌時,接受義乳重建可能會發生的情形,醫病雙方可以更仔細的面對這些問題。 諮詢醫師:鄭旭棠醫師 現職: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整形外科研究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手外科醫學會手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重症醫學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產後婦女、乳房重建者必看!胸型自然、不位移的隆乳選擇 影片|柔滴隆乳打造「少女酥胸」?隆乳材質怎麼選,價格、優缺點一次看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4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指揮中心監測資料顯示,截至昨日全球已累計9千萬例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分布於193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及英國為多。台灣近日則是於桃園地區爆發群聚感染,累計至今也有10多人確診染疫。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散,澎湖、苗栗、雲林、南投等四縣宣佈了「避桃禁令」,希望所屬機關同仁若非必要,不可至桃園地區出差、洽公。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爆發疫情,將近10多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確診者的活動範圍(桃園廣德海鮮、桃園南門市場、桃捷摩斯漢堡、桃源三民麥當勞等地),提醒民眾若有前往上述地區,應採自主健康管理,若有發燒、嗅味覺異常症狀應盡速至社區採檢院所就醫,有相關疑問也可撥打1922尋求協助。臨近農曆年節,因應疫情影響,台灣各地區紛紛取消相關新春活動,如北市年貨大街、台灣燈會、台東元宵遶境活動等,多家公司也都宣布取消了尾牙活動,希望能夠避免員工群聚,減少感染風險。 指揮中心也再次提醒,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因不易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且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對象,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主動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這樣才是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的首要條件。 延伸閱讀 影片|濕洗手V.S 乾洗手V.S 次氯酸水V.S次氯酸鈉 一次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文章|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1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秋冬季節變換,天氣忽冷忽熱,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已是寒冬的必配穿搭。但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容易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常見家長怕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著涼,為孩子穿上發熱衣,結果細嫩的皮膚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還有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也不適合穿,建議採「洋蔥式」穿法來保暖。 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建議有以下狀況,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 一、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李孟穗醫師表示曾有民眾穿著發熱衣去爬山,結果全身起汗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 二、 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 三、異位性皮膚炎: 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 四、 冬季癢: 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 李孟穗醫師進一步說明,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另外,機車族朋友,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家長留意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而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靴內溫度高,如果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她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 寒流即將來襲,想要做到防寒效果,保暖衣物不能少,但在穿戴之前注意衣服的材質、以及自身的皮膚狀況,才能避免冬季皮膚癢的情形發生。 諮詢醫師:李孟穗醫師 現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 學經歷: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士 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博士 臺大皮膚部進修 延伸閱讀 影片|冬天「約泡」請小心!醫師教你泡湯不踩雷 文章|遠離雞皮疙瘩 還我滑嫩皮膚有秘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04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今(2020)年14日、15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辦了一連兩日的美容外科醫學會年會,本次的年會主題是以「整合和互補治療」為主軸,希望能將個別治療做整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活動上更與泰國、印尼簽訂MOU,再次建立台灣美容外科於國際間的里程碑,促進台灣美容外科產業的發展。當天也邀請了六龜育幼院擔任開場嘉賓,為這個紛擾不斷的一年提升士氣,也為這個不安的世界傳達更多的愛。 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表示以往的美容外科醫學會只是台灣地區的醫學會,提供台灣醫師相關會員服務跟醫學研討,倘若因會員人數有限,而無法吸收外來新知,台灣醫療技術則會被侷限的。因此從上屆的理事長曹賜斌任內,即和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蒙古等多國簽訂MOU,一方面希望能夠促進國際間的醫療技術交流、進步,另一方面也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的實力,而今年也再度與泰國簽訂整形外科MOU(前處和泰國簽訂的是美容外科MOU)、印尼簽訂美容外科MOU,也讓人更加開心台灣的醫美技術備受肯定。 本次醫學會主軸圍繞在「整合和互補治療」,楊國輝理事長進一步說明:「以往的手術方式大多是個別完成,如眼睛、隆乳、抽脂等手術,這次的主題就是希望當顧客在做療程時,不單單是針對局部去做改善,藉由多項療程整合的觀念,改善的部位不再受限,整體看起來也較為融洽,顧客也能得到更滿意的結果。」醫療技術也是如此,若單單只學會一個技法是不夠的,多方吸取經驗,融會貫通,就能讓技術再進步,引領台灣醫美走向最高點。 圖說: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與泰國簽訂MOU 另一方面,隨著求美形態改變,許多人都會藉由美容醫學來讓自己變得更美、更好,因此對於美容醫學的安全也是更加重視。常務理事蔡豐州表示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醫師越來越多,有部定專科的醫師,也有非部定專科的醫師,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和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在今(2020)年推行「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提供民眾在選擇診所時,有參考的標準,並教育民眾如何去選擇部定專科醫師,在求美的路上能得到安全保障。 蔡豐州常務理事進一步說明一個行業的完整,必須要有各個專業人士的投入,美容醫學產業也是如此,一個醫療體系會有專科醫師、專業護理師及行政人員。因此在美容外科醫學會除提供醫師技術服務,也成立了非醫師會員、非醫師人員的論壇,目的是讓所有醫美從業人員都能藉此提升自我的專業水平,讓顧客在接受治療時能夠得到好的品質及安全保障。另外,由於世界各國都有非常先進的醫美技術,希望可以把全世界的美容醫學技術做整合,如同本次年會主題「整合和互補治療」,藉由整合治療,給予顧客最好的結果。 圖說: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豐州 楊國輝理事長最後也表示:「承醫療前輩們的努力,美容外科已有建立一定的規模,希望在醫事人員共同努力下能一起將美容外科推向更高峰,我也相信新進後輩能夠繼續帶領這個學會,讓每個人都在專業上持續不斷的進步,給於顧客最好的結果,讓世界更美麗。」今(2020)年,美容外科醫學會年會雖多採用數位連線會議與國外醫師討論及分享經驗,但也讓人看出就算受到疫情影響,全球醫師仍在為美容外科領域奮鬥,共同打造安全、優質的醫美環境。 延伸閱讀 影音|顏面拉提塑造年輕感 整外年會交流抗老化 文章|深耕顏面年輕化技術 醫事交流齊聚整外年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11.18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摘要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今(28)日於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KA舉辦品質認證授證典禮,授證團隊數為歷年之冠,3項認證共有102個團隊授證,包含71個「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團隊、19個「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團隊,以及12個「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團隊。 醫策會為使民眾能夠瞭解各項醫療認證的效益及認識優秀醫療團隊,授證典禮記者會安排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趙庭興教授分享與醫策會合作研究心臟血管疾病之認證效益,結果發現通過認證之機構,對於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之醫療照護,與未參與認證之機構相較呈現更好的成效,具顯著差異。 而新陳代謝科權威醫師,同時也是臺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回饋,糖尿病照護品質認證喚起了醫院對於糖尿病病人的關注,進行全院性血糖管理,提高個案收案率,並進一步建立跨領域整合機制,運用資訊系統輔助團隊,增進團隊溝通及照護效率。 另外,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召集人、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治療推進至預防及健康促進已為當前趨勢,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強調預防醫學觀念的導入與檢後的追蹤治療,並以受檢者的角度全面檢視機構之服務品質與安全,促使機構邁入健康管理新時代。 醫策會長期為民眾就醫品質把關,從2009年開辦「疾病照護品質認證」,隨著預防疾病及追求美麗的觀念與需求出現,更進一步陸續推動「健康檢查品質認證」與「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以提供民眾高品質與全面性的照護,截至目前全台醫學中心已全數報名參與各項認證,顯見有愈來愈多的機構支持認證追求品質的精神。 今年更針對癌症及老年人口常見疾病發展新的認證項目,包含頭頸癌、乳癌及失智症,未來將持續引領照護團隊提供卓越品質,守護國人健康,彰顯照護價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8.2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進廠維修」怎麼做才安心? 2020診所美容醫學認證一次告訴你 台灣的醫療品質向來都是被世界認可的,從新冠肺炎疫情也可以看出台灣醫療的強大。而美容醫學這塊當然也是不可小覷的!在過去美容醫學已有設立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除了認可診所本身的價值之外,民眾也可以憑藉此認證去進行安全的療程,但因標準設立較高,往往只有醫院及少數診所參加且通過認證。然而近期所設立的診所認證標章放寬申請門檻,就是為了讓更多的醫美診所參與認證,藉此提升診所品質還能保障求美者的安全。你前往的診所是否有通過品質認證呢?若還不清楚那就先來看看美醫誌的完整報導吧! 諮詢醫師:陳錫根醫師 現職: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衛福部部定台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整0217號) 台灣美容外科專科醫師(美A150號) 衛福部部定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ASPS)國際會員 教育部部定教授 諮詢醫師:謝承翰醫師 現職: 美麗人生整形醫美中心院長 學經歷: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微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5.08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在過去醫策會已有推動一紅色與一綠色的「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標章」,其代表醫療院所在「光電與針劑注射」、「美容手術」兩項的醫療品質皆通過嚴格的認可,但因這兩項標章門檻設立較高,往往報名參加的都是醫院的醫美中心,一般診所較難達到標準。因此,2019年衛服部為了能夠擴大參與層面,增加診所的參與意願,重新訂定了「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金色標章)標準,相較於以往的紅綠標章門檻再放寬,希望讓更多的診所都能夠加入認證的行列,提升自我的品質。 台灣醫療品質認證分為三階段:基本認證、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基本認證 (當然品質)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可接受品質)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 (卓越魅力品質) 分數 基本認證60分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60~90分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90分以上 內容 基本認證符合國家醫療機構設置標準 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符合基本品質(Essential Quality) 1.執行美容醫學服務之醫師符合法規資格 2.診所環境符合政府規定之消防、感管的要求 3.良好的緊急後送機制 4.執行的手術項目符合政府法令(如特管辦法)要求 5.儀器設備保養符合政府法令規定 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提供顧客超乎期待的超高品質(Attractive Quality) 1.由美容醫學相關專科醫師及專業醫療團隊提供高水準的美容醫學服務 2.提供優質隱私且安全的美容醫學環境 3.展現卓越的治療成果 4.提供的服務超越顧客的期待 5.運用尖端先進的儀器設備 診所品質肯定標章 醫策會協助把關認證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表示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是一種自願性的認證申請,並非強制要求,希望能形成一股風氣。若該診所本身對於品質有一定的要求,欲得到第三方機構認可時,醫策會就是擔任把關及監督的角色,認證過程中也會有專人輔導,並提供教育訓練等免費課程,以協助診所經由品質提升而取得認證,讓消費者可以更放心地前往診所進行療程。至於是否能夠發揮組織的效用去提升診所本身的業績?就需倚靠機構自行去展現,如:醫師專業度、優質設備、良好的口碑等。 取得認證,吸引國外旅客辦理簽證更便利 王拔群執行長進一步提到台灣的醫療品質在世界廣為稱道,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出台灣醫療實力非常的堅強,再加上過去幾年政府推動西進或南向政策,都是希望能夠帶動國際醫療。在這種情況下,當外國客人來台要做醫療時,就更需要知道台灣的醫美診所是否合格及安全。「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卓越機構美容醫學品質認證」都有中文及英文標示,讓外國客人可以去相關單位查詢經過認可的診所名單。然而就觀光簽證而言,王拔群執行長表示這需要經由政府機關去授權診所,診所若要取得觀光醫療簽證的業務,可能得憑藉認證標章,通過政府機關審核才得以辦理觀光醫療簽證。 有診所的認同及肯定 才能發揮認證的最大效益 醫學技術及設備一直在進步,醫策會主要的任務就是將國外最新的醫療技術及資源引進國內,並不定時舉辦醫療教育活動讓醫療人員學習汲取各國的醫療經驗,再由醫策會擔任監督人員,協助診所認證、評鑑以提升診所品質。藉由這樣的「推拉理論(Push and Pull)」來帶動台灣醫療進步,和診所美容醫學品質認證的風氣,也希望讓更多診所認同並接受這項理念,這才是認證的價值所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30
文/美醫誌編輯部 圖/傅暄閔圖/傅暄閔 由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主辦的第19屆整形外科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於11/29至12/1為期三天在三軍總醫院及國防醫學院舉行,本次研討會囊括了15個專題的演講、超過40間儀器及廠商的展出、數十篇的論文現場發表,當然還有優秀的國內外講師針對新知和趨勢進行座談,總共近千名醫師專家的與會,為整形外科年會創下新的里程碑。 今年的整形外科年會很不一樣,以「顏面年輕化」為主軸,整形外科醫學會陳錫根理事長說,現代人對於外觀越來越注重,老化問題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而美容醫學產業的技術逐年不斷進步,新的觀念也不斷地被提出,因此藉由論壇內容讓更多與會的醫師會員們汲取最新的觀點。本論壇除國內醫學專家,更是邀請到國際知名臉部解剖大師王志軍醫師,針對臉部結構和拉皮手術進行探討。 本次年會也開闢拉皮手術示範專場,由吳榮醫師及馮中和醫師來進行,以前額的內視鏡拉皮、筋膜拉提和頸部為主,盼給醫師們在手術中有更深層的認識和回饋。今年邀請到的國外嘉賓中,除了美、日、韓專家外,更有中國、新加坡及遠從義大利而來的專業講者,提升了本屆整形外科年會的深度。其中Scott Levin 教授獲邀為今年的Noordhoff Lecture。 老化向來都是重要的課題,皮下脂肪與臉部肌肉是其中的關鍵, 多位講者以SMAS(Superficial Muscular Aponeurotic System「表淺肌腱膜系統」)為主題,王志軍醫師說明SMAS在人種間的差異、韓國醫師Jooheon Lee與Jennifer Kim Song以拉皮手術延長SMAS的作用期來說明,如何達到外觀年輕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顱顏重建技術也是不容忽視,如何以最小的傷口來做顏面重建或是美化臉型,都是本次年會探討的重點。此外在施做手術期間,可能會有傷口感染或是其它併發症的風險,如何有效降低感染,做好管控都是醫師們必須注意的課題。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今年還特別舉辦「向良醫致敬」活動,其中魏福全醫師榮獲2018~2019年總統科技獎,陳明庭醫師、陳宏基醫師也分別獲得第28屆、第29屆中華民國醫療奉獻獎,他們的貢獻除了造福病患外,更是後輩醫師的榜樣。本次年會另外一項活動是由林靜芸醫師領軍的「理事長盃整形外科辯論賽」,三個醫學中心包括台大、馬偕、北榮的醫師齊聚一堂,針對眼皮整形進行辯論賽,透過彼此的腦力激盪能產生更多的火花。 藉由每年的年會舉辦,不僅傳遞整形醫學美容的新知,更可以了解國際趨勢與國內的差異之處;透過專家們經驗傳授和交流,加強彼此間競爭力和專業度, 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03
文/王嘉慧 圖/翁嘉妤 如何選擇適合你的醫美整形診所?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個困擾──醫美整形診所那麼多家,究竟該選擇哪家比較好呢?網路上的資訊琳瑯滿目,若非醫療專業人士,也很難確認網友言論的正確性,許多人想嘗試醫美療程,卻因為對醫美不瞭解,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診所,甚至看到許多診所祭出大折扣販賣療程,抱著撿便宜的心態購買,卻忽略了許多該注意的細節,導致許多風險發生。 以下將分享幾個選擇醫美診所的小技巧,讓大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也能夠有個依據,精挑細選最適合自己的醫師或診所。 (1)診所環境 一家好的醫療院所肯定是最在意清潔與衛生的,如果環境中充滿灰塵與細菌,對傷口及身體健康都會有危害,選擇診所時必須注意環境是否整潔衛生、診間的隱私性是否足夠。 (2)合格證照 以整形外科為例,像是國內整形外科是依據美國整形重建外科專科醫師訓練模式,首先必須取得醫師證書後。再接受一般外科醫師訓練三年,此外,仍必須再多上三年整形外科專科訓練。總共六年的住院醫師經歷,才可取得整形外科的專科醫師執照考試資格。 所以,擁有合格證照的醫師與護理人員是最重要的,尋求手術之前可以看看診所是否有擺放「開業執照」,以及醫事人員是否有合格及專業的相關證照,找到對的醫師可避免許多風險。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3)了解手術風險 醫療院所應詳實告知手術流程與風險,手術前的諮詢一定要與醫師面對面溝通,將自己的需求充分表達,避免日後產生爭議,也務必告知醫師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例如正在服用何種藥物以及過往病史,使專業醫師能夠評估手術安全。 手術時是否有麻醉專科醫師也十分重要,可以主動詢問診所相關的麻醉風險,手術時麻醉醫師應全程在場監控,並且診所內應配有齊全的急救設備以供不時之需。 有些診所為吸引客人會推出大折扣販售療程,或是以強力推銷的方式促使民眾購買療程,這時候需要特別注意,診所能夠降低售價,是否在別的地方減少成本呢?可能是所使用的設備、人力、或是藥品等,犧牲了醫療品質的療程是否值得購買?正常的醫療行為應該是病患經由專業醫師看診後,由醫師評估患者狀況擬定並設計所需的治療方式,盲目的追求「發數」或是「CC數」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醫療。 (4)仔細閱讀手術同意書 進行手術前最好仔細閱讀手術同意書,通常會有「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上面標明醫師的專科別,以及明確告知治療過程、治療風險與後續處理方式,建議確實了解手術流程及資料後再簽名,簽訂同意書後,醫療機構及自己都留一份為記錄。 經過以上四點介紹,是否對自己該如何選擇診所有點概念了,相信這些細節都有注意的話能夠避免大多數的醫療風險與爭議,諮詢之前也可以瀏覽醫師過往手術案例當作參考,對醫師和手術多一分了解就是對自己多一分保護,在變美的路上也要記得停看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