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經閒置10分鐘了,為您推薦其他文章!或點擊空白處回到網頁
搜尋青春期共有8筆結果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人們對於外貌的追求已是一種日常現象,但你是否發現這些美妝社群分享者的年齡已經越來越年輕呢?近年國外新興的名詞「絲芙蘭孩童」,意指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購買高額的化妝品、保養品,也學著拍攝社群影片分享,成為同齡人中的自媒體傳播者。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呢?這樣的狀態是否代表容貌焦慮的年齡層正在逐漸降低?身為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現象吧。 未成年化妝太早熟?你身邊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自媒體盛行,社群平台變成每個人經營自我形象的最低門檻,「絲芙蘭孩童」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絲芙蘭」音譯於國外美妝保養品連鎖店Sephora,指的是孩童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化妝品、保養品,勇於展現自我的孩子更會拍攝影片,將自己的美妝保養技巧分享給觀眾。 這些熱衷於美妝保養的「絲芙蘭孩童」往往需要大量的彩妝用品或是高貴的保養品,這些龐大的消費金額並非孩童能負擔,只能尋求父母支援或是把零用錢拿來偷偷購買,但為什麼這些孩童會這麼追求外在容貌的形象呢?這是一種容貌焦慮的表現嗎? 針對「絲芙蘭孩童」的表現,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認為,這其中存在著心理與社會因素的綜合因素,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普及性變高,許多短影片很多都是分享自身的化妝保養技巧,有時候這樣的流行文化,可能是這些孩童追尋潮流的一個展現,也可能是他們內在對於自我探索的需求。這些年輕的「絲芙蘭孩童」會想要透過模仿家裡的成員、手足或者是他們的偶像,並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創作的彩妝藝術,呈現自我價值的認同,與藝術創作有點類似,不見得全然是容貌焦慮。 在未成年階段,孩童們的內在會有「歸屬感」的需求,歸屬感通常會從同儕認同而來,若是完全跟不上話題,往往就會被孤立在群體之中。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這些孩童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是建立心中安全感很重要的一個方向,家長可以不用過度往負面方向解讀。 社群媒體加速了「絲芙蘭孩童」的誕生 絲芙蘭孩童增加的原因,與社群及修圖軟體盛行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現今有各種不同的App和方便的社交平台可以使用,我們在網路上看見大部份都是精修後的圖像,但孩童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形象還沒有內定的時候,容易產生恐慌與焦慮,而精修過的圖像容易使人陷入完美容貌的誤區中,好像所有人皮膚都很好、容貌長相特別完美,過著精緻閃耀的生活,但其實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不應該過度依賴網路,從而產生了非理性的執著。 社會結構的改變,化妝已經是普遍的日常習慣,這些唾手可得的保養美妝產品、隨處可見的藥妝店、網路上大量的彩妝保養影片,都會不斷帶給人們強烈的刺激。 對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難道我有「容貌焦慮」嗎? 當我們出門的時候,會過度的擔心自己的一些小缺陷,害怕別人注意到那一點點的不完美,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整理儀容,甚至對自己的形象抱持負面評價。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容貌焦慮,但當這樣的焦慮已經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時,如果你已經過度的擔心容貌,並且為此感到害怕,從而讓自己受到強烈的影響,這便有可能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縮寫:BDD)的表現。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表示,身體臆形症代表已經不只對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而是過度在意容貌到影響到正常生活的程度,例如已經吹毛求疵到覺得臉部不對稱,或認為他人總是在批評自己的外貌等,但其實從現實情況來看,臉部自然是無法完全對稱的,也沒有人會比你更在意自己的容貌。身體臆形症的患者便會像例子中一樣,會對自己的外貌產生較多的臆想,臆想之嚴重到最後完全出不了門,並因此感到情緒低落、食慾不振,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自殘傾向,並產生自殺的念頭,建議立刻到精神科就診,搭配藥物、認知行為、心理諮商等方式治療。除此之外我們可以也可以透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去了解自己是否有容貌焦慮的傾向,盡早進行治療。 身體臆形症測驗: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你家也有絲芙蘭孩童嗎? 當發現家裡孩子對於外在容貌過於執著,儼然成為「絲芙蘭孩童」時,家長若是在這個時候去指責孩子,可能會使得親子關係陷入僵局,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來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1.詢問開放式的問題,理解動機 引導孩子主動表達自身想法,了解其想接觸保養品與化妝品的原因,例如是因為同儕認同、自我追求、藝術創作,還是對於外在容貌的恐懼。家長不應預設立場,認為這種情況一定是負面的,否定孩子想這麼做的理由。 2.指導正確的保養護膚步驟 引導孩子認識彩妝保養品的優缺點和使用方式,了解過度刺激皮膚可能會造成的傷害,建立正確的衛教知識。 3.理解並尊重 若是已經提供正確的保養知識,並妥善建立孩子對於容貌追求的健康觀念,孩子依然希望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建議不妨也抱持開放的心態,對孩子的選擇表示理解並尊重,引導他建立自信,學習接納自己所有的一切。 緩解容貌焦慮的方法 容貌焦慮是現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想要擺脫容貌焦慮,要先減少對於外表、容貌類社群媒體的依賴,並逐步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例如減少化妝的頻率,測試不化妝是否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強烈的影響,慢慢扭轉自己對於完美容貌的執著,試著挖掘出自身除了容貌外的獨特性,逐步地接納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你被洗腦了嗎?認識心理操縱手法,原來「這種課程」不合理! 影片|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5.03.11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青少年過度在意外表,原來不一定是容貌焦慮?你做過身體臆形症測驗嗎? 經歷聖誕節後,跨年活動也將隨之而來,社群媒體上充滿許多年輕族群參加各種活動,精心打扮的照片或影像,但是有些裝扮或修圖後的模樣,竟然已經讓家長認不出這原來是自家小孩了?為什麼青少年們會這麼追求想中的外貌呢?先等等,你聽過「絲芙蘭孩童」嗎?這個詞來自於國外的小學生,在下課後會到絲芙蘭購買所費不貲的化妝品、保養品,甚至拍攝影片分享自己的美妝保養秘訣。為什麼小孩會這麼小就開始在意外貌?還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鑽研呢?這真的是「容貌焦慮」嗎?家長又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先別一味責怪、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妨好好坐下來看看今天的《Ariel聊心室》吧! 身體臆形症測驗: https://bddfoundation.org/information/do-i-have-bdd-test/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1 什麼是「絲芙蘭孩童」? 01:01 絲芙蘭孩童是容貌焦慮的表現? 01:57 絲芙蘭孩童逐年變多的原因 02:55 容貌焦慮與身體臆形症 04:14 給絲芙蘭孩童及其家長建議 05:05 練習緩解自我容貌焦慮的方法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害怕變老?初老心理學帶你回顧個人的「人生任務」階級表! 影片|我就爛!不想努力是因為「習得性無助」心理?原來躺平很合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12.30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如果要為現代年輕族群貼上標籤,你會怎麼下註解呢?手機不離身,分分鐘想打卡上傳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將自我價值寄託於社群互動的行為,其實並不少見,仔細想想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親友,或是你就有這種徵兆呢?社群媒體在不知不覺間左右著我們每天的心情,有些人甚至私訊、留言一來就忍不住秒讀,這種過度關心社群互動的行為,容易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社群焦慮的漩渦。美國美國風險投資家兼作家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便針對此現象提出了新的名詞「FOMO」,又稱為「錯失恐懼症」,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擺脫FOMO狀態呢?別再讓社群媒體過度影響你的情緒、作息,甚至人生觀了! 無形中被按讚數影響生活作息,你今天也FOMO了嗎? 當你看見手機有未讀訊息就手癢,右上角的小紅點好像在吸引著你去點開,不點就渾身不對勁?習慣在睡覺前將未讀訊息全部點開,不執行內心就會陷入重度焦慮?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參與朋友的話題?錯過聚會活動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經常覺得別人的生活比自己還要精彩? 如果你有以上情況,也許你已經陷入「FOMO」了。 「FOMO」又稱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也稱錯失恐懼症、社群恐慌症,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FOMO反映著個體因為害怕離開社群,擔心邊緣化、成為局外人,因此對於錯失機會或無法參與他人活動容易產生焦慮與恐懼。 FOMO潛藏人類對於歸屬感的強烈需求 FOMO主要是在描述人們很害怕錯失社會大眾熱議的話題或行動,彷彿錯失近期爆紅的時事,就會成為社群邊緣人。FOMO 雖然是新興名詞,但並非由社群媒體產生的心理現象,從神經生物學來說,人類天生就可能有FOMO。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表示,從以前網路還不普及,沒有社群媒體的年代,人們就會透過口耳相傳來傳遞小道消息,難免會想「錯過某些事情可能很危險」或「這個我必須要知道」,因此大眾會普遍將目光鎖定在能激起眾人討論度的焦點。而在這當中,青少年是最可能有FOMO心態的群體,由於青少年的人際關係通常尚未成熟,非常追求認同感,這是青少年人格養成的一個關鍵,而近年來隨著社群媒體互動變得更普遍、更多元,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外界消息的網路生態,也成為了青少年容易陷入社群焦慮的主因。 如何判斷是否陷入FOMO陷阱?十個徵兆要注意 派屈克.麥金尼斯在其著作中設計了一份自評問卷,可初步檢視個人是否正處於FOMO 狀態。問卷總共十題,每題可評1~5分,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分數大於3的人,便可能有FOMO的傾向。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這份測驗僅代表社群焦慮的指標和受到FOMO影響的程度,並非專業嚴謹的心理測驗,目的只是做為一個警訊提醒我們過份依賴社群媒體,可能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 不再關注別人,學會關注自己,擺脫FOMO焦慮 綜上所述,造成FOMO的關鍵是因為我們缺乏判斷力、沒有自信,因此想擺脫FOMO,不一定要停止使用網路,網路只是讓我們在更新消息時變得非常快,但關鍵在於追蹤的帳號,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不妨從今天起只追蹤自己真正喜歡的帳號,讓我們在看完動態後能感覺到正向能量、感覺舒適,才會減輕FOMO帶來的影響。 再來是避免單向關注,當我們一直看到別人刻意經營出來的美好人設,我們會以為所有人都過得比自己好,對此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醒,千萬要記得在社群當中避免單向關注,主動與他人交流,正向的互動有助於增加心理的豐沛度,從單向轉變為雙向,會改善非常多FOMO心態,心裡的焦慮就會得到安全感與穩定。 主動接納自身內心感受,成為自我需求的主人 冷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會發現所有我們觀看出去的內在感受,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指出,所有的焦慮感受,回到最根本的核心,有可能是因為自我內心有一些非常疲勞、無力、很深層的負面感受,當我們正視這些負向訊號的需求,才能夠避免FOMO的情形。 對於青少年來說,不去參與班級上、朋友圈正在討論的話題,好像會讓自己成為邊緣人,但林佳瑾諮商心理師直言,其實在成人的世界裡,人人都是邊緣人,邊緣人並不一定是負面的代名詞,而是表成人應該要成為掌握自己內心感受的主人,當我們回到自我照顧需求這條線上時,FOMO的症狀才會越來越輕微。 如果周遭親朋好友陷入FOMO焦慮,又該怎麼辦呢?一味的對他講道理,或強硬地斷網並非上策,與其排斥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或許學習與之共處是更實際的方法。林佳瑾諮商心理師建議,可以去關注看看他的需求是什麼,可能他很渴望你的一個問候,而你的一個互動就能讓你們從單向連結變成雙向互動,讓彼此的情緒、互動,變得越來越舒服自在。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為什麼別人過得總是比我好?比較心理讓你陷入羨慕泥沼? 影片|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6.11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錯過限動就焦慮,可能有「FOMO」?看別人出去玩,為什麼會不安? 茱莉亞羅勃茲主演的《斷訊》,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沒有網路的末日世界,身處現代社會,三不五時就在滑動態、查看Line,甚至撥空學跳「科目三」、「滑步舞」的我們,是否曾經想過,如果失去了便捷的網路,又該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隨著網路的普及,社群媒體對我們的生活型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許多人手機不離身,訊息亮起就想秒讀、相當在意自己的動態按讚數、隨時追蹤最新的流行趨勢……這些過度在意社群互動的狀況,可能已經陷入所謂的「FOMO」中,特別是人際關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時期特別嚴重,到底什麼是FOMO?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狀態呢?來看看Ariel怎麼說!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什麼是FOMO? 01:22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FOMO? 03:27 如何擺脫FOMO焦慮?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想到慣老闆就想吐? 你的心理健康可能出問題了!8項指標檢視工作壓力 影片|比較心理讓你陷入EMO?打開社群大家都過很爽,為何只有我這麼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8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喝下轉骨湯就輸了?困在女生身體的少年掙脫性別刻板印象,跨出精彩的人生旅程 隨著台灣首例申請免術換證的案例出現,跨性別者的處境逐漸受到重視,然而社會大眾較熟知的仍多為跨性別女性(男跨女),相較之下跨性別男性(女跨男)的能見度就較低。本集深入報導走進跨男Deven的生活,帶領大家乘上舊照時光機,看看當年長髮飄逸的女孩,如何成為今日風度翩翩的大男孩,快跟著美醫誌一起了解他精彩的跨旅程吧! 各節重點: 00:00 _____ 就該有 _____ 的樣子 00:45 從小就覺得自己是男生 03:04 抵死不吃轉骨湯的叛逆青春期 05:49 為了動平胸手術不得不跟父母出櫃 07:30 爸媽:「是不是我們做錯什麼了?」 10:34 帶著家人朋友的愛和支持,勇敢踏上跨旅程 13:23 透過現身分享,讓大眾看見跨性別 延伸閱讀 影片|勇敢跨越性別的族群!何謂跨性別者?能與同志劃上等號嗎? 影片|大叔曾經是女人?!女跨男變性真實案例 做最真實的自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2.27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夏天一到流汗異味通通來!常見狐臭手術大比拚 總有一種適合你 夏天最怕在擁擠的捷運裡聞到酸臭濃郁的汗臭異味,但最怕的就是發出味道的就是自己,因此你必須穿上厚厚的衣服深怕自己的異味被聞到,有許多青春期青少年甚至因此感到自卑,但醫美技術日新月異,除汗、狐臭手數已有多種選擇,像是超音波、微波、微創、肉毒等侵入及非侵入的方式,但哪一種最符合你的需求呢?快來美醫誌動知識看看吧! 各節重點: 00:00 動知識小劇場 00:21 該如何評估你是否有「多汗症」呢? 00:41 特殊共振式超音波手術方式 01:10 微創除汗手術方式 01:28 微波除汗手術方式 01:53 肉毒桿菌手術方式 02:38 生活習慣也可以改善多汗、異味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6
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你經常會不自覺的搔、抓、摳皮膚嗎?即使沒有不適感,但這樣的行為,對於有「皮膚搔抓症」的人而言,就是難以停止,甚至反倒讓健康的皮膚,因為不斷的摳抓動作增加傷口,甚至留下傷疤。究竟為什麼我們會有「皮膚癢」的感覺,又要怎麼分辨自己是否有「皮膚搔抓症」呢? 英國一名患有皮膚搔抓症的婦人,每天幾乎都要花上3小時搔抓皮膚,她表示自己在搔抓皮膚當下的感覺很好,但事後卻覺得羞恥不已,而這一習慣也導致她身上多處傷痕累累,更讓她女兒開始模仿,這也使得她開始尋求治療,為求改善這個惡習。 「癢」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癢」?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會覺得「癢」,是因為連接皮膚的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所導致的。人體感受癢覺的神經末梢「癢覺受器」(pruriceptor)在受到某些介質的刺激後,負責傳遞癢覺的「C纖維」(Histamine-sensitive C nerve fibers)會把訊息沿著神經帶到脊髓,再上傳至大腦。 C 纖維是傳遞「癢」這個訊息的重要介質,屬於無髓纖維,傳導速度很慢,是一種特化的神經末稍,也是神經纖維中最細、末端分支非常廣的神經。因此「癢」這一感覺更深入來說,就是因為神經介體刺激C 纖維後,傳入脊髓的背根,再經由脊髓丘腦束、網狀結構傳入丘腦以及下視丘,最後到達多處的大腦皮層,於是大腦皮質把此感覺判定為「癢」。 癢的傳遞路徑(資料來源:Itching for Insight) 有趣的是,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專門在處理「癢」這個訊號的腦區,所以癢其實跟許多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存在。 你認為的癢其實不是真的癢,認識皮膚搔抓症 皮膚搔抓症(excoriation(skin picking)disorder,SPD)通常發生在青春期,根據美國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皮膚搔抓症的發病率為1.4%~5.4%,約有75% 的患者為女性。多數的患者也會有反覆的拔頭髮、咬指甲、咀嚼臉頰,或做其他重複性的身體動作。 美國皮膚科醫師 Joshua Zeichner 表示,皮膚搔抓症在有痘痘困擾的人身上是很常見的,患者會搔抓膿皰,或是還處於恢復期的皮膚。就像我們總會不自覺的摳抓結痂,直到痂皮不小心脫落、傷口滲血時,才感到內疚不安,這種現象通常與精神失調有關,例如需要靠摳抓來讓心理獲得暫時性舒緩的焦慮症。 有時候甚至在「沒有傷口的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的抓癢,即使沒有結痂、沒有疤痕,眼睛明擺著說「別傻了,你的皮膚好得很」,但腦子裡卻迸出個想法告訴你「聽話,現在抓一抓這塊皮膚,你心裡會舒坦很多」,下一秒手就是會難以控制的去抓個兩三下。Zeichner醫師指出,患者會抓自己感到搔癢的部位,或感覺皮膚上有蟲在蠕動。 簡單來說,皮膚搔抓症的核心症狀是會反覆性的、強迫的搔抓皮膚,導致組織損傷,皮膚疾病可能是造成搔抓的誘因,但這種不必要的過度搔抓,更可以歸類成是一種強迫性的儀式動作。 過度搔抓負面影響多,適時求援幫助重建正常生活 過度的搔抓會影響患者的工作、學業,並開始迴避出入公共場合,避免進行社交、娛樂活動。大部份的皮膚搔抓症患者會羞於暴露患部,且會利用化妝或用衣著來試圖隱藏這些傷口。更嚴重的情況是,搔抓行為可能引起組織損傷和其他疾病,例如局部感染、敗血症,嚴重的可能會引發癱瘓或硬腦膜外膿腫。 一般而言,皮膚搔抓症的症狀可約略分為: 1 .反覆搔抓皮膚,導致皮膚受損、病變。 2. 反覆的試圖抑制、減少搔抓皮膚的動作。 3. 對搔抓行為感到極大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的損害。 如果你也有皮膚搔抓症的症狀,且原因並非來自於其他物質的生理反應(例如可卡因)或身體疾病(例如疥瘡)所導致,請主動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目前較為主流的治療方式是「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包括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習慣反向治療(Habit Reversal Training),也有患者在戒除皮膚搔抓症後,進而透過醫美雷射療程來消除身上的傷疤,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總是伴隨著焦慮油然而生,卻也經常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身體。其實對於心理的病症,我們並不需要感到羞恥,有時候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改變的機會,尋求專業治療,相信你的身體也會覺得如釋重負的。 延伸閱讀 影片|異位性皮膚炎癢起來要人命! 4大生活方式教你避免它 文章|曬太陽皮膚就癢到不行?當心光敏感皮膚在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3.30
文/高芷瑩 圖/傅暄閔 自己的妹妹自己最懂?錯!女性私密處只有醫師最知道!妹妹有問題,千萬不能自找偏方、網路爬文,自己隨便解決啊!美醫誌特別蒐羅了鄉民們常常詢問的問題,就讓醫師告訴你怎樣才是正確的私密處知識! Q1:懷孕時、生產後可以做陰唇手術嗎? A: 這真的是很多人會問的問題,其實當女性懷孕期間私密處的組織會變得和原來不太一樣,建議等生產完大概3~6個月後,下體腫脹感消退,血流情況也減少,私密處完全修復後再來做改善會比較適合。 Q2:男性有包皮,那女性也會有包皮的問題嗎? A: 當然有!女性陰蒂外覆蓋著的部分,就稱為陰蒂包皮。就臨床上而言,8~9成的陰蒂都是被陰蒂包皮給覆蓋住的,鮮少有人是陰蒂外露的情形。 Q3:那也會有包皮過長的問題囉? A: 是有的,只是這種情況較少。有陰蒂包皮過長的患者,可以進行「脫蓋手術」,就是把陰蒂外層掀開,從陰蒂上層的位置去做,嚴重陰蒂包皮覆蓋的患者。一般情況下只要將手稍微掀開外層,陰蒂就會露出來。通常不太建議直接在陰蒂包皮上手術,手術後疤痕纖維化的過程會刺激到陰蒂,容易會有不適感。 Q4:陰唇太長,也可以順便改善陰蒂包皮問題嗎? A: 比較常碰到的會是陰唇過長的問題,很少會是陰蒂包皮本身過長的問題。當陰蒂外層的皮膚延伸到陰蒂上方時,就是陰蒂包皮過長,俗稱叫做陰蒂附皮過長,是可以透過修剪來做到改善的。 Q5:女性成長到了哪個階段才會發生陰唇過長的問題呢? A: 女性在嬰幼童時期都不會有這個問題,但是經過青春期賀爾蒙的作用下,依據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的陰唇就會開始慢慢變長,會出現一側正常、一側比較多的不對稱樣,往往都會在女性20幾歲時才會發現有這樣的困擾。 Q6:小時候亂拉,陰唇會變長? A: 這完全錯誤!陰唇會變長跟摩擦和刺激的關連不大,主要還是賀爾蒙影響較大。 Q7:陰唇手術可以一起解決妹妹黯沉問題,但切除後怎麼還會變黑呢? A: 做完手術後,大陰唇可以將小陰唇覆蓋住,或是呈現大小陰唇齊平的狀態,但小陰唇並不會因此減少接觸到內褲及摩擦,黯沉的情形還是會有的。 Q8:那大陰唇可以保護小陰唇囉? A: 大陰唇就是兩片可有可無的皮膚皺壁,覆蓋小陰唇、陰道口及尿道外口,不讓外界有害物入侵,可以說大陰唇就是妹妹的守門員,保護著女性私密處。 Q9:年紀增長,大陰唇就會跟著萎縮嗎? A: 當年紀變大、急速減重導致脂肪流失比較嚴重的情況時,就容易讓大陰唇變薄,變皺,甚至會有直線皺紋出現。通常可以藉由修皮來及注射填充物來改善,但通常效果較不好,會需要一直補打。 Q10:做了小陰唇手術,也可以改善私密感染問題嗎? A: 小陰唇手術能改變的就是外觀,與陰道發炎並沒有直接的關係,陰道發炎還是和本身體質、陰道酸鹼值以及清潔較有相關。 Q11:聽聞AV女優就是做過手術,陰唇看起來才那麼完美、漂亮。一般人是否不會有那樣完美的形狀呢? A: 並不是喔!有些女生天生的陰唇形狀就是兩邊對稱且寬度又在標準範圍裡,比較不可能達到的就是顏色,陰唇顏色不會天生就很粉嫩喔! 美醫誌小教室 女性陰唇的狀況大多跟本身體質較有關,青春期發育過後就都會是固定的形狀。因此不管陰唇外觀呈現怎麼樣的狀態,女性們都不用因此感到自卑,現在的醫學都很發達,手術都可以簡單解決,並達到良好的改善。然而在陰唇及陰蒂的私密處清潔上,並不需要特別去撥開、拉扯,做一些額外清潔的動作,有時過度的清潔,反而會讓私密處組織出現角質外的現象,這樣也不會是最好的結果。 諮詢醫師:蕭奕君醫師 現職: 台北新聖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大醫學系畢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基隆市立醫院美容外科主治醫師 晶華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