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看球總輸誰搞鬼,是詛咒還是迷信?我們都被「錯覺」控制了!

2022-12-27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看球總輸誰搞鬼,是詛咒還是迷信?我們都被「錯覺」控制了!
 
 摘要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是個被詛咒的人,每回看球,自己支持的球隊總會落敗;大過年的,如果打麻將沒穿紅內褲,就老是放炮輸光年終獎金;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開打時,超想看直播,卻害怕自己一開電視支持的球隊就輸球?

明明看起來是迷信,卻總是讓你深信不疑,這在心理學當中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稱它為「控制錯覺理論」。(Illusion of control)
 

 

鴿子也會迷信?被制約的鴿子也會做出令人費解的謎之動作

 

行為主義大師伯爾赫斯‧法雷迪‧史金納(B.F.Skinner)曾提出一個「工具制約理論」,他把鴿子放到箱子裡,並在箱子裡設置一個按鈕,只要鴿子去啄按鈕就會有食物掉下來,鴿子後來就學會了只要去啄按鈕就會有食物掉下來;後來他把鴿子放進神秘箱,在神秘箱裡,鴿子不需要做什麼,但是每隔15秒就會有食物掉落。
 
這下子鴿子就開始做出很多有趣的行為,例如牠會拍翅膀、跺腳、轉圈,而當食物剛好掉下來的一剎那,鴿子如果剛好在拍翅膀,牠就會以為只要拍翅膀就會有食物掉下來;於是即便不到15秒,鴿子也會在神秘箱裡瘋狂的拍翅膀,期待食物立即掉落。「工具制約理論」說的就是鴿子的迷信,以為行為與結果有連結。
 

 

鴿子實驗
美國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與實驗用的鴿子合影
圖片來源:UWaterlooPsych380
 

 

人類在生活上也常常覺得結果與行為有因果關係,在社會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控制錯覺理論」就好比你以為的穿紅內褲會發財、考試前不要洗頭、骰子骰越大力就會出現越大點數,這些都是屬於「錯覺」的影響。簡單來說,當個體把行為與結果連結,認為其行為會導致結果發生,人們往往傾向於高估自己控制結果的能力,以至於認為賭博的結果也與自己有關,這也難怪賭徒的迷信行為更多。
 

 

掌控慾源自面對未知的不安,迷信行為適當提供安全感

 

人們的性格、經驗,或是當下的情緒以及各種感覺,與許許多多的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下,往往會產生許多錯覺,但即便是錯覺,卻總是讓人深信不疑,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其中與安全感大有關係。
 
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可能影響比賽結果或是上台報告的成績,但又會忍不住的質疑到底是不是自己太衰,林佳瑾諮商心理師說道:「這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需要控制感,如果很多結果都沒有原因解釋,人們反而會焦慮、恐慌,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只要不過度迷信,當我們比較慌張或是覺得對於未來有不確定感時,若是一些做法能讓生活比較順利時,合理使用『錯覺』,反而能幫助自己增加自信,讓當下比較有力量。」
 
常常我們做的看似迷信的行為,原來是人在心理上無法接受失控,為了不讓生活處於隨時不安的情境,人們會下意識的安排一系列活動,讓生活保持在控制中,其實這也是受到控制錯覺的影響。
 

 

透過心態調整,靈活運用控制錯覺,幫助建立自我價值

 

而合理運用控制錯覺,或許是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渡過迷惘期的小秘訣。假如你需要在某些事情上有特殊的儀式感,就能夠加強自信心,那也不需太嚴肅地去避免被稱為迷信的行為,只要凡事有度,或許能幫助自己在迷惘中找到方向。不過記得別把所有的不順遂怪罪在其他事物上,過度迷信或過度逃避,無法解決問題,也沒有人365天都在水逆。
 
當每一個狀況的發生,總是跟我們的個人特質、習慣養成有關,林佳瑾諮商心理師提到,我們可以做出省思、改變與自我調整,讓生活一步步接近理想中的樣子,畢竟如果我們總是把挫敗怪罪於外在因素,久了就好像止痛藥麻痺,也許多年後你會發現生活仍然一成不變。
 
林佳瑾諮商心理師也建議,可以透過平衡歸因、自我省察與心態調整,確立自我價值,相信透過不斷的吸收與調整,有一天你也會發現,生活更接近自己想要的模樣。而過去那些迷信的小習慣,沒關係,就當作自己的小秘密,至於球賽,就安心去看吧。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
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心理輔導諮詢委員
耕心療癒診所心理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師
國防部海軍艦隊及陸戰隊指揮部講師
國防部空軍第一後勤指揮部講師
高雄市勞工局職涯發展講師
高雄市社會局培訓講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