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美醫誌編輯部報導

摘要
抽脂手術是美容醫學常見的療程,隨著技術的進步,無論是非侵入式或侵入式的抽脂都有越來越多選擇,可以藉由不同技術幫助改善局部脂肪堆積的困擾。然而抽脂並非等同於「減肥」,不同療程的效果、風險與術後照護都各有不同,需要謹慎評估與執行。這集我們就從脂肪堆積的原因談起,逐步解析各種非侵入式療程、侵入式抽脂手術的特點與風險,並釐清常見迷思,提供給各位ME粉們全面性的資訊,趕快把這則報導收藏起來吧!
脂肪堆積的原因?吃得多、動得少、年紀變大身體老
脂肪堆積通常與個人的體質、荷爾蒙變化、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運動量有關,現代人因生活步調快速、飲食精緻化,經常忽略運動與飲食控制,導致脂肪容易堆積。整形外科醫師謝宇豪指出,年齡增長會使新陳代謝變慢,女性在更年期後也容易出現脂肪堆積的情況,當攝取的熱量超過消耗,或缺乏運動時,脂肪便容易在如腹部、大腿、手臂等特定部位累積。
非侵入式療程,溫和改善,恢復期短
對於不願接受手術的民眾,非侵入式的減脂療程提供了另一種選擇。謝宇豪醫師表示,常見的非侵入式療程包括透過低溫凍結脂肪細胞,使其自然凋亡,並被身體代謝的冷凍減脂,或是以電磁能量刺激肌肉收縮,達到鍛鍊與增肌目標的肌動減脂,這些療程的安全性高、恢復期短,但由於相對溫和,較適合脂肪堆積不嚴重、皮膚彈性良好的族群,對於脂肪層較厚或希望快速改善體態的民眾,效果可能有限。
抽脂手術該怎麼選?找出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
抽脂手術根據技術的不同,可分為傳統抽脂、動力抽脂、水刀抽脂和超音波抽脂,謝宇豪醫師以下分別說明其特色。
1.傳統抽脂
利用負壓將脂肪細胞吸出,適合大範圍抽脂,但可能造成較大的組織損傷與術後不適,恢復期較長。
2.動力抽脂
用機械幫助醫師進行抽脂的動作,因此麻醉時間較短一點,疼痛度也比較不嚴重,但對於皮膚緊緻的改善程度較少。
3.水刀抽脂
利用水流壓力分離脂肪細胞再做抽吸,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傷害,脂肪存活率較佳,適合大範圍抽脂或想要做自體脂肪移植者,術後瘀青與腫脹較少。
4.超音波抽脂
利用超音波將脂肪乳糜化,目前較常見的是威塑抽脂(VASER),威塑能精準地移除脂肪,並保留周圍組織的完整性,提升脂肪移植的存活率,適合需要做大範圍抽脂、希望進行自體脂肪移植、想要雕塑線條者,過程的疼痛度以及恢復期也因為破壞性較低,使得整體感受較為舒適,皮膚彈性程度也較好。
美醫小教室:屁股一定要有明顯的微笑線?
許多民眾追求臀部、腿部抽脂明顯的微笑線,對此謝宇豪醫師指出,實際上不用過於強調微笑線,因為越翹的臀部微笑線應該是更不明顯的,這樣才符合自然身形應有的比例。
抽脂手術有風險?術前評估、術後照護的重要性
雖然抽脂手術技術不斷進步,但仍存在一定的風險,謝宇豪醫師列舉以下5點特別說明:
1.出血感染:任何手術都需要留意出血跟感染,因此合格、無菌的手術環境相當重要,術前應做好功課,確保院所環境是否符合規範。
2.皮膚凹凸不平:若脂肪抽取不均或皮膚彈性不足,就容易導致凹凸不平,通常與醫師熟練度有關,因此術前需要慎選經驗豐富的專業醫師。
3.脂肪栓塞:意即脂肪進入血管,阻塞血流,為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
4.大量抽脂:若單次抽脂量超過5000cc以上,容易發生較大的風險,術前應謹慎評估。
5.麻醉風險:因為抽脂手術時間較長,所以較適合全身麻醉,若採局部麻醉,可能會因為漫長過程中的拉扯、疼痛感,影響手術體驗。
抽脂術前應進行全面的健康評估,與專業醫師做好充份溝通,並選擇經驗豐富的醫師與合格的醫療機構,才能避免抽脂風險的產生。
抽脂後的脂肪填補,不只補臉補胸,還可以補手?
抽脂後取出的脂肪可進行自體脂肪移植,適用於隆乳、臉部凹陷等情況,也可利用在手部皺紋遍佈,俗稱「雞爪手」的填補。但脂肪移植的存活率受多種因素影響,並非所有抽出的脂肪都適合再利用,因此若術後有脂肪移植需求,術前應與主治醫師進行充份溝通,讓醫師一併為脂肪規劃「回收再利用」的方案。
抽脂後還沒完!恢復期不能做這些事
關於抽脂療程後的照護與保養,謝宇豪醫師表示,由於非侵入式療程主要是透過細胞凋亡做線條的修飾,因此療程後要盡量多喝水以增加脂肪代謝,輕微腫脹約1~2週即會消退。而侵入式手術初期會有較嚴重的腫脹,所以不應長時間走路,遵照醫囑穿著塑身衣、多喝水,還是可以維持正常生活。
有些人會在抽脂術後急切的開始飲食控制,希望能再減少一點體重或打造更緊緻的線條,謝宇豪醫師建議,最好在2週後再考慮體態管理,並記得與回診主治醫師溝通,不要影響身體的恢復。當然恢復期過後,日常保養就變得相當重要,還是要記得注意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才可以避免復胖,維持抽脂後健康緊實的體態。
學經歷:
莎斐爾整形外科 院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 資深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威塑抽脂原廠認證醫師
威塑抽脂原廠授權脂肪雕刻中心院長
MAFT-GUN脂肪槍原廠認證醫師
韓國Shimmian心美眼整形外科 臨床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