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肥胖共有29筆結果

  • 肌少症也可能骨質疏鬆?年輕人別小看「肌肉流失」!5種肌少症檢測方式教給你!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肌少症不只是肌肉量減少,還包含肌力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之一,並時常伴隨著骨質疏鬆、代謝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除了好發於年長者身上,近年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時常久坐不動、飲食不均衡等不良習慣,導致肥胖、肌肉量過低、肌力不足。肌肉量不足不僅會造成行走緩慢,連帶增加骨折、糖尿病、憂鬱及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你也擔心自己患有肌少症嗎?讓醫師告訴你肌少症的檢測方式,還有如何透過運動、飲食預防及改善肌少症!     肌肉量變少就是患有肌少症?肌少症定義要知道   「肌少症」從字面上理解為肌肉量變少,但單純的肌肉量變少不等於罹患肌少症,復健科醫師程朝暐表示,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含肌肉質量減少、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其中,肌少症又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以下分別說明:     一、原發性肌少症   原發性肌少症是指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一般人的肌肉量在三十歲之後會隨著年紀增加而逐年下降,且超過60歲以後肌肉的減少速度會劇增,成為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     二、次發性肌少症   是由特定因子所引起的,就稱為次發性肌少症,原因包含:   1.活動力下降:像是長期臥床、久坐或是失能者,因為活動量大幅減少,能量耗損較低,容易使肌肉流失。   2. 其他疾病:包括器官衰竭、發炎性疾病、癌症、內份泌系統疾病。慢性疾病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造成體內許多促發炎激素濃度上升,這些激素會活化身體分解蛋白質的反應,導致肌肉流失。   3.營養攝取不足:有挑食、腸胃吸收不良、厭食症的患者因為體內的營養供給不足,生成肌肉的效率也會跟著降低,提高肌少症的風險。     肌少症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很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會出現在長者身上,確實根據研究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10%左右患有肌少症,但也發現肌少症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因為現代人長時間工作久坐、運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的使用量降低就容易流失,而且肌肉質量變少、力氣變小之後,可能走一點路就覺得累,讓人愈來愈不想動,加快肌肉流失的速度。     「肌少症」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都源自於缺少運動   運動除了可以刺激骨骼肌分泌出一種「肌肉激素(myokine)」的訊息物質,幫助肌肉生成之外,也會讓骨骼為了抵抗外來的重量刺激,促使骨質生長因子變活躍,進而產生新的骨質,提升骨頭的密度。當身體的活動量下降,身體肌肉受的刺激太少,肌肉會漸漸萎縮,骨質也會變疏鬆。   另外,荷爾蒙也會影響肌肉質量與骨質的生長。隨著身體老化,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濃度會下降,蛋白質合成的速度比不上被分解的速度,人體的造骨細胞效率也會變低,導致骨質增生的能力變差,就會增加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肥胖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也是肌少症的潛在危險群   一般人認為體形瘦弱的人比較容易產生肌肉量少的情形,其實不然,過胖和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有「肌少性肥胖症」。程朝暐醫師特別強調,肌肉質量的多寡並非從體型上可以判斷出來,通常肥胖者可能看起來手臂粗,但裡面肌肉含量不高。若運動量不足或隨著年紀增長,都有可能發生肌肉量不足與肌力減弱的現象。另一方面,當腹部堆積過多的脂肪,會釋放許多發炎物質導致胰島素敏感度下降,使得身體更傾向分解蛋白質,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     肌少症不只會有肌肉流失的問題,還會有骨折、糖尿病、吞嚥困難的症狀發生   肌少症患者因為下肢功能較差、平衡能力不佳而容易跌倒,若同時罹患骨質疏鬆症,更面臨骨折的高風險。另外,肌肉量下降後,體內胰島素的感受性會變低,便無法有效地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體內代謝異常,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提高。也會影響口咽喉部的肌肉群,導致吞嚥障礙,在臨床上也有發現,肌少症患者還會有憂鬱與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     小腿圍可以測出是否患有肌少症?五種檢測方法告訴你   目前肌少症的篩檢方法有5種,這裡告訴你五種篩檢的方法分別是小腿測量法、SARC-F問卷、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與肌肉質量測量,除了肌肉質量測量需要借助醫院的儀器之外,其他的判斷方式民眾都可以在家進行,以下分別說明:   一、小腿檢測   1.手指測量法:將雙手的食指與姆指圈成一個圓,接著放在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圈不起來,表示肌少症的風險較低;若圈起來還有空隙,就可能罹患肌少症。           2.皮尺測量法:將小腿部分的衣物除去,雙腳著地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使大腿與小腿呈90度,將皮尺環繞小腿最寬的部分,肌少症的標準為男生的小腿圍<34公分、女生的小腿圍<33公分。           二、SARC-F問卷   問卷如下,裡面總共有5個問題,若分數加總起來達4分以上表示可能患有肌少症。           若民眾做完上面兩項測驗(小腿檢測、SARC-F問卷)後,測驗結果不合格,則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力量及體能表現,檢測方式如下:     三、握力量測   利用握力器測量手部握力以判別肌肉強度。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28Kg,女生的握力<18Kg。     四、體能表現   體能方面有三種測驗方式:   1.手不扶椅子的情況下,做五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若≥12秒,即不合格。   2.起身行走到3公尺遠處,轉身步行回來的時間≥20秒,即不合格。   3.步行400公尺花費的時間大於6分鐘,或是無法完成者,即不合格。   上述兩種測驗方式(握力量測、體能表現)若有符合其中一種,建議從運動及飲食方面著手,改善肌肉的機能。若要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測,可以至醫療院所檢查肌肉質量,檢測標準如下:     五、肌肉質量測量   肌肉質量檢測需要藉由醫院的精密儀器,可以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或生物電阻測量分析(BIA),評估身體的肌肉量多寡。   1.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4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2.生物電阻測量分析檢測標準:男性<7.0 kg/m2、女性<5.7 kg/m2,即為肌肉質量不足。     想要預防及對抗肌少症,抗阻力訓練搭配飲食才是根本之道   肌少症是一個有機會改善及預防的疾病,在平時可以透過抗阻力運動和營養補充做起。抗阻力運動可以改變荷爾蒙分泌,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活躍程度,也會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讓肌肉的質量變多、肌力變大。   程朝暐醫師特別說明,抗阻力運動就是重量訓練,是利用阻力進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收縮及延展的張力。但一般的跑步、騎腳踏車、游泳、健走與散步的外在阻力太低,屬於耐力訓練,所以雖然可以有效增加心肺耐力,但對於增生肌肉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想要刺激肌肉生成,除了可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之外,在家也可以藉由啞鈴,彈力帶或是自身的體重進行訓練,這邊提供兩種簡單的抗阻力運動,讓你在家也能輕鬆做運動:     一、坐姿抬腿   1.坐在地上腳伸直,挺胸,背打直,肩胛稍微後收。   2.雙手撐在地板上,握拳或手掌心打開朝下都可以。   3.一隻腳腳尖朝上,抬起腳,高過地版一個拳頭的高度,然後腳向側邊打開,再放下來,想像自己的腳寫一個「ㄇ」字型。接著再抬起,向內側收回,再放下到起始位置。過程中膝蓋都打直,背也打直。一組做十下,雙腳交換輪流做,做三組。   4.做的過程當中,會覺得大腿前側非常用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股四頭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二、橋式   1.躺著,雙手置於身體兩側,掌心朝下。膝蓋彎曲腳踩地,雙腳腳跟約在膝蓋下方。腳尖稍微朝外一些些,膝蓋稍微朝外打開一點點。上半身維持好挺胸、脊柱中立的位置。   2. 吸氣,核心收緊,肚子夾緊。吐氣,屁股向上抬起,讓身體變成一直線。注意不要把下背往上推,只要做出夾臀、髖伸展的動作就好。停留三秒,再慢慢將臀部放下來。一組做十下,做三組。   3.如果覺得強度太低,我們可以改做單腳的橋式。將雙腳併攏,一隻腳先抬起在髖關節彎曲90度的位置,再做抬臀的動作。   4.做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屁股位置出力。可以有效訓練到我們的臀肌。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圖片來源:程朝暐醫師 提供 (動作示範:健身教練郭明信)     營養方面建議每天補充1.2g/Kg的蛋白質,以50Kg的人來說,就是每天補充60g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從蛋、豆、魚、肉類中攝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因為必須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建議與醫師討論。此外,維生素D也可以幫助肌肉的合成,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有鮭魚、鯖魚、鮪魚、沙丁魚、黑木耳、乾香菇、乳製品等。還有記得攝取足夠的熱量,若身體能量不夠時,會自行分解肌肉來產生能量,使肌肉量下降。     要特別注意的是,若只補充營養卻沒有做抗阻力運動,肌肉生成的效果並不大,所以運動和飲食要雙管齊下才能留住肌肉喔!       諮詢醫師:程朝暐醫師    現職: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北醫學大學復健科住院醫師 博勝復健科診所醫師 泰元復健科診所醫師 義大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滑鼠用久了也會有「媽媽手」?姿勢不正成慢性肌腱炎最大殺手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3

  • 凍甲能自己矯正嗎?肥胖竟然是凍甲原因!治療凍甲不用再酷刑拔指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凍甲」是甲溝炎的俗稱,又稱為嵌甲、指溝炎、甲床炎,好發族群其實很多,但錯誤處理也不少,患者經常會為了減緩不適,將指甲越剪越短,或尋求坊間美容師、美甲師來修剪,但不當處理可能讓之後新長出來的指甲更彎曲,更容易嵌進周圍的皮膚,反而造成慢性甲溝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小小一片指甲雖然不起眼,一旦痛起來卻宛如「滿清十大酷刑」,讓人難以忍受。如果指甲周圍經常有疼痛、流血的情況,或是指甲已經明顯插入旁邊皮肉時,就可能是凍甲的症狀。凍甲最常出現在足部兩邊的大拇指上,但是其他指頭也有可能發生,甚至也有所謂的「手指凍甲」,不過臨床案例還是多以雙腳大拇指的凍甲最為常見。     指甲剪不好,凍甲來報到?肥胖竟然也是凍甲禍首?   凍甲的成因可大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特徵如下:   先天性凍甲   甲片較寬:甲片過於寬大,所以容易插入甲肉內 甲片較薄:甲片太薄,容易受到壓迫而插入甲肉 常流腳汗:腳汗嚴重會讓腳趾經常處於潮濕環境,指甲容易變軟而插入甲肉 趾骨異常:由於趾骨過寬造成指甲易捲曲   皮膚科醫師陳逸懃指出,先天性的患者小時候可能就曾有凍甲症狀,由於這類族群穿鞋時較易壓迫到足部指甲,因此指甲容易插到皮肉裡面,自然就會造成凍甲。民眾可以將一般指甲想像成是較厚實的木片,而先天性凍甲患者的指甲則是細薄的刀片,在長期摩擦下,後者指甲就容易嵌到旁邊的皮肉,產生腫脹發炎、疼痛,更進一步還可能影響甲摺的生長,讓整個肥肉包覆住甲面,嚴重者指頭也會因此變形,不可輕忽。     後天性凍甲   受傷:長時間走路摩擦,或是跌倒受傷 肥胖:除了過重以外,包括會讓肢體腫脹的疾病、懷孕等都會壓迫到腳趾 指甲感染:灰指甲 鞋子不合腳:鞋、襪太緊造成的壓迫 不正確足部使力:走路姿勢不正確 修剪指甲方式錯誤:深挖深剪,將指甲剪太短   凍甲的後天成因,陳逸懃醫師表示,不當修剪指甲是最常見的情況,很多人在修剪指甲時,會一直往兩側「深挖」,但失去側邊的指甲保護,會讓下方的甲肉往上包覆,反而會讓之後指甲長出來時更容易嵌入,刺進周圍的皮膚,形成所謂的「捲甲」。其實正確的修剪方式,是沿著指甲長出來的地方平行修剪,不需要剪得過深,或往兩側做過多修飾,剪完後可以利用銼刀將兩側邊緣搓鈍即可。         肥胖其實也是造成凍甲的原因,陳逸懃醫師指出,行走時足部大拇指會承受身體一半的重量,所以如果體重過重者,指甲邊緣易受到壓迫,會就會形成凍甲。如果本身有一些肢體腫脹的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甲狀腺異常,或是因懷孕而水腫等情況,可能也會連帶有凍甲的問題。     找美甲師修剪指甲?當心陷入凍甲的惡性循環   許多凍甲患者在感到不適時,會選擇去美甲沙龍修指甲,但為了減緩疼痛而將指甲修得更短更小,只會讓凍甲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變得反覆發作,經常要再去店裡修剪,無法根治凍甲問題。   陳逸懃醫師指出,若是相當輕微的凍甲,利用美甲貼片的確是可以稍微改善彎曲情況,不過一般來說美甲師是無法根治凍甲的,且凍甲患者不僅會有指甲彎曲的困擾,還可能有一些前置作業要處理,例如指甲內嵌插進肉裡、發炎、腫脹等問題,需要打麻藥、做清創,此外患者除了凍甲外,可能也有合併其他如灰指甲、厚甲等狀況,需要經過醫師評估後做治療,這些都是坊間美甲沙龍無法做到的處置。雖然凍甲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病症,但痛起來可是會影響到生活品質,建議還是要找專業醫師治療,早日擺脫凍甲人生。     凍甲治療不用再「拔指甲」!擺脫疼痛不是夢想   凍甲也是有分「等級」的,目前普遍使用的分類方式,是以美國外科醫師Carl J Heifetz提出的Heifetz分級為主,可依嚴重程度分為三級:   第一期:輕度發炎(Stage I:Inflammatory Stage)   輕微發炎,走路久了局部開始有紅、腫、痛的症狀,但休息一下後疼痛感又消失了,許多穿高跟鞋的女性會有這種困擾,如果放任不管的話,慢慢的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更嚴重。   第二期:中度發炎(Stage II:Abscess Stage)   周邊的皮膚組織受到感染,變成急性發炎,傷口紅腫,伴隨化膿感染或有組織液滲出。   第三期:重度發炎(Stage III:Granulation Stage)   長期以來變成慢性發炎,有肉芽組織增生,指甲旁的肉肥厚增生,包覆住指甲,影響走路和活動。   治療凍甲需要視情況來做評估,根據發炎程度、左右腳、內外側的不同,對應的方式其實也會有所差異,不過想要指甲不再彎曲內嵌,可不能光是盼望指甲能自行「找回」生長方向。陳逸懃醫師表示,治療凍甲就像是牙齒矯正,已經歪掉的牙齒不可能再恢復正常排列,指甲也是同理,如果想要指甲恢復正常捲度,就需要透過外力來導正。     長肉芽的指甲,經5個月的矯正治療後,肉芽已被清除,指甲也被拉寬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許多人對凍甲治療感到卻步的原因,就是認為「指甲手術」是宛如酷刑般的疼痛,陳逸懃醫師解釋,有些外科醫師會拔除整片指甲來處理凍甲,但是這種做法的復發率非常高,拔完後仍有7成的機率指甲會彎曲,手術方式也會破壞指甲的生長母細胞,讓新生的指甲容易變形,因此目前較進步的甲床重建手術,是僅去除指甲側邊0.1~0.2公分插進肉裡的部份,並破壞指甲生長點,使得會嵌入甲肉的指甲不再生長,永久的讓甲床變窄。術後需要照顧傷口,包括定時換藥、不要讓傷口碰水,恢復期約1個月。           甲床重建手術雖然減輕了傳統方式漫長恢復期的負擔,但術前的評估相當重要。急性與慢性發炎的凍甲,在治療方式及費用上也會有所差異,醫師必須參考Heifetz分級來判斷患者凍甲的嚴重程度,在控制住發炎、穩定狀況後,再接續進行矯正療程,因此術前需要和醫師詳細溝通,並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病史、生活習慣等,讓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來提供適當建議。     甲床重建手術治療照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患者選擇更多元,手術、矯正器優缺點比一比!   除了甲床重建手術外,凍甲患者也可以配戴矯正器治療,目前矯正器的發展已逐漸進步,過去許多只能選擇手術的患者,現在也能夠使用矯正器來改善凍甲。陳逸懃醫師表示,矯正器的優點是沒有傷口,因此可以正常碰水、運動,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但缺點在於相比起手術,矯正的治療時間較長,療程大約需要半年,嚴重者甚至需要配戴更久才能有效果。     照片來源:原廠提供     因為指甲是活的,所以使用矯正器治療並非一次就能到位,隨著指甲的生長,矯正器的位置也會跟著往前,因此每隔約1~2個月就必須回診做調整,治療費用也會因為調整次數而有所差異,較輕微的狀況可能1~2次調整就能改善,較嚴重的就需要3~6次以上,會因為個案的情況不同而異。需要注意的是,配戴矯正器需要有耐心,千萬不可以中途放棄,否則容易讓凍甲再次復發。     嚴重凍甲的患者,矯正前指甲非常厚非常卷,經配戴矯正器治療6個月後,指甲拉平,變得也比較薄 照片來源:陳逸懃醫師提供     凍甲治療並只是單純改善指甲彎曲、控制發炎,陳逸懃醫師指出,無論是採用侵入式手術,還是非侵入式的矯正器治療,術前醫師都會與患者溝通,了解形成凍甲的成因,讓患者避免會造成凍甲的生活習慣。例如若患者凍甲是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就要進行體重控制,若患者修剪指甲的方式錯誤,則必須從修剪指甲的觀念來導正,如此一來才能夠降低復發機率。     別再虐待你的腳!從根除不良習慣開始,擺脫凍甲困擾   腳是支撐身體重要的根基,所以可別為了美觀而委屈了你的雙足。東方人的腳型比起西方人較為短小,腳掌寬大且略肥厚,腳趾也偏短肥,後跟弧度較平順圓滑;西方人的腳型則是較為修長,腳掌瘦扁,腳趾細長,後跟弧度較大且突出,兩者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陳逸懃醫師表示,慎選鞋子非常重要,有些鞋款不一定適合台灣人的腳型,例如歐美時尚常見的尖頭鞋,就不適合肉肉腳的族群,皮鞋材質如果過硬,也較容易有凍甲問題,所以選購時包括鞋型、材質都要注意。   由於每個人的腳型都有些許不同,所以買鞋子的時候一定要試穿,除了鞋型要好走舒適、材質要透氣外,也要注意楦頭是否則足夠寬鬆,以免壓迫腳趾,如果脫鞋後看到皮膚泛紅,就表示鞋子太緊了,不適合長期穿著。   綜觀引發凍甲的成因,從鞋子、體型、剪指甲的生活習慣等都有影響,因此當凍甲發作時,不應單純將指甲剪短來避免疼痛,如此短暫的緩解,只會造成指甲長出後又會再次插入皮肉的反覆循環,也讓腳趾不斷的受傷,建議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協助,與醫師共同找出發病的原因,讓自己的雙腳能夠喘息,真正從凍甲地獄中獲得解脫。         諮詢醫師:陳逸懃醫師    現職: 辰星皮膚專科診所 皮膚專科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病理科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甲肉一直往後退怎麼辦?修護指甲,指甲健康要先顧 文章|焦慮摳皮想抓癢?「皮膚搔抓症」讓你忽視了皮膚痛苦的哀鳴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3

  • 頸部脂肪和雙下巴你都有嗎? 注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自爆發以來人心惶惶,更有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國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疫情仍在進行式,除了備妥個人的防護口罩之外,盡量減少到群聚的場合是減少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方式。在各國醫學和科學研究的努力下,疫苗似乎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問世,不過近期有報導指出,民眾平時所服用的維他命C,可以抵抗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這項療法有沒有效?有沒有科學根據?鎖定本期的國際新知就可明瞭。   維他命C療法成救世主?高劑量可減緩病情?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接近半年,世界各國的災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不少國家選擇封國或是封城來作為防堵病毒的手段,與此同時,研發疫苗的腳步也不曾停下,在不斷嘗試各種療法之際,傳統用來保養的藥品「維他命C」躍上版面。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紐約長島的醫療機構中,胸腔外科醫師Dr. Andrew Weber表示,他透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罹患肺炎的重症患者一天3至4次、1,500毫克的維他命C;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相當高的劑量,一般成年男性約攝取90毫克,而女性約為75毫克,但是接受維他命C注射的患者,比起那些尚未注射維他命C的患者來說,病情相對的減低許多。數據顯示,在美國已經至少有700多位病患使用來對抗肺炎病毒。    多國試驗投入維他命C療法 似乎可見部分成效 Dr. Andrew Weber另外說明,感染肺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敗血症、或是身體發炎反應,維他命C的使用會使肺炎症狀的情況減輕許多,但在美國官方是准許給予奎寧、阿奇黴素等藥物混合的「雞尾酒療法」來減輕患者的痛苦,維他命C的療法則是尚未有任何直接證據被認可。在芬蘭與澳洲總共1,766名的患者試驗中,有12名接受維他命C療法者,則是減低了7.8%在重症病房待的時間。除此之外,上海市醫學會在網路發表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當中也提及每日使用100-200毫克的維生素C,有助於患者減輕肺炎症狀。   肥胖過重者免疫系統低落 成為病毒攻擊的最佳缺口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個人免疫系統尤為重要,對於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的人,和年紀漸長的族群來說,更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而轉化成更嚴重的病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指出,確診得到新冠肺炎的住院民眾當中,63%有過重和肥胖的現象,其中的40%是在60歲以下,只有9%的人是因為心臟或是肺部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這些患者平常飲食缺乏了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而部分水果和蔬菜中就富含了這些成分,攝取這些食物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方式之一。 維他命C隨手可得 源自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維他命C各式藥丸和膠囊常見在我們隨手可得的環境中,對於一般人得到感冒或身體有些微的不是,多會透過服用這些錠狀藥品,期望病情的恢復,事實上,如此方便的取得方式其來有自。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的生物科學教授Peter McCaffery表示,維他命的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在1932年維他命C首次被記錄為可用來治療壞血病的藥品;而將維他命C拿來治療感冒的這項點子,則是由兩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Linus Pauling在1970年所提出的,他提出每人每天應該要服用3,000毫克的維他命C,然後在數十年裡就可以完全根除感冒,他的著作因此大賣,而相關藥廠也連帶獲利,但是後來各國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研究和實驗,並沒有相關證據能夠證明維他命C能夠治癒感冒,後來再也沒有人支持Linus Pauling的相關說詞和各項研究。 各式各類的流感仍然存在於現今,由此可見維他命C療法並不是治療新冠肺炎的解決方式,但是維他命C的確可以幫助你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想要對抗肺炎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維持社交距離,才是讓自己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安然度過的最佳之道。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utraingredients.com/Article/2020/03/25/Hospital-turns-to-high-dose-vitamin-C-to-fight-coronavirus 2. https://nypost.com/2020/03/24/new-york-hospitals-treating-coronavirus-patients-with-vitamin-c/ 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its-time-to-debunk-claims-that-vitamin-c-could-cure-it-132803 4. https://www.bmj.com/content/361/bmj.k2392 5.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07/the-vitamin-myth-why-we-think-we-need-supplements/277947/ 6.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distillations/vitamins-come-to-dinner 7. https://mp.weixin.qq.com/s/bF2YhJKiOfe1yimBc4XwOA 8. https://www.ccn.com/the-unlikely-coronavirus-treatment-no-one-talks-about/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2

  • 抽脂手術竟然不能幫助瘦身?想減肥真的沒有捷徑?

    文/翁嘉妤 圖/游捷安   不少人認為「抽脂」就是幫助減肥的一種方式,只是做法是採侵入式手術而已,所以在慫恿別人減肥時,你可能會講「該做抽脂手術了吧」,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開玩笑倒還好,可別真的認為抽脂等同減肥,因為脂肪不是單純把贅肉吸出來那麼簡單!抽脂手術只能幫助雕塑身材,無法做到全面減肥的效果,別以為吃得再多,只要抽一次脂就能解決了。   想抽脂?先了解你為什麼會胖 嚴格來說,「減肥」和「瘦身」其實是有不同涵義的。整形外科醫師荊偉政表示,如果只是單純想要下降體重,或增加肌肉比重的話,光靠抽脂可能效果不彰,但如果是在形體上做雕塑,讓身形變勻稱,使身材「看起來」不肥胖的話,抽脂手術是有幫助的。 肥胖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度堆積的脂肪,而皮下脂肪又可以分成淺層和深層,淺層脂肪細胞分佈於人體全身,通常運動、控制飲食減掉的大多就是淺層脂肪。深層脂肪細胞相對較難消除,多分佈在腰腹、臀部、大腿、蝴蝶袖等部位,用途是儲存熱量,以備身體不時之需。 由於深層脂肪細胞的體積遠大於淺層脂肪細胞,因此很容易形成,卻又不易消除,抽脂手術便是抽取出深層脂肪細胞,以達到雕塑體態的效果。   荊偉政醫師解釋,抽脂會讓身體的局部脂肪下降,患者會因為抽脂部位的尺寸變得較小,因而感覺肌肉增加,所以抽脂的主要作用是在於幫助讓身形、體態變得更好看,但抽脂還是不代表能夠減少身體的體重。從最基本的抽取量來看,抽脂手術一次最多只能抽5000毫升,雖然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抽脂量可以視情況再增加,但對於想要全身減肥的愛美人士而言,仍然無法大幅度的改變身材。 脂肪回收再利用 自體脂肪隆乳圓豐胸美夢 自身多餘的脂肪抽出後,還能夠有什麼用途呢?其實這些可利用的脂肪還能夠填充到臉部、胸部,存活率可達6~7成,不僅能夠改善不滿意的部位,還能夠達到雕塑體型的目的,其中自體脂肪隆乳也因為觸感自然、不用按摩等特點,成為不少隆乳患者的選擇。但自體脂肪隆乳也有一定的條件限制,過瘦或皮膚較緊的患者,可能需要至少注射脂肪2次以上,才能夠達到理想的罩杯。 由於自體脂肪隆乳的原理,是要讓脂肪在人體組織環境中,再重新長血管進去,使脂肪存活在胸部,因此會有「容量」的上限。荊偉政醫師指出,當身體本身胸部組織越多的時候,可以注射的脂肪量就會比較多,反之,如果胸部較小,可以注射的量就會比較少一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自體脂肪隆乳的罩杯,例如乳房皮膚的彈性。皮膚較鬆者,能夠注射的脂肪就比較多,但注射量也不是沒有上限。荊偉政醫師解釋,當乳房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脂肪的存活率便會下降,所以每次注射的量才會有限制,因此如果預計想要大2個罩杯以上,可能就需要做2次手術。 自體脂肪隆乳前 要先「臀胖」一波來抽? 自體脂肪隆乳兼具豐滿上圍及雕塑體態的優點,讓許多愛美人士趨之若鶩,若是體型較瘦的患者,可能會考慮在自體脂肪隆乳術前增胖,讓身體有足夠的脂肪能夠移植,但這種做法可能會影響脂肪的存活率。針對這點荊偉政醫師表示,術後脂肪需要有穩定存活的環境,因此體重不宜有過度的變化,以免術後體重下降,罩杯也跟著減少。 以東方女性的身材條件而言,大腿部位因為表面積較大,是身體最容易堆積多餘脂肪的地方。荊偉政醫師指出,臨床上的案例顯示,大部份的患者在大腿部位還是有足夠的脂肪,可以提供自體脂肪隆乳所需,建議患者術前可以多與專業醫師溝通,再評估是否有增胖的必要性。 擺脫肥胖的終極手段 靠胃部手術來減重? 為了維持體態,部份重度肥胖者會選擇透過「胃」來進行減重手術,達到快速減少體重的效果。荊偉政醫師表示,如果是重度肥胖者,的確可以用胃繞道、胃束帶、胃水球等做法讓體重下降,但這種方式是針對整體的體重改善,並沒有辦法針對局部線條做修飾,而且在胃部手術減重下來後,患者可能會遇到皮膚過多的問題,因此還是需要由整形外科醫師進一步做拉皮手術,完成體型的大改造。 重度肥胖者跟一般定義中的「減肥」較為不同,屬於治療疾病的減重,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體型。根據國內健保規定,重度肥胖者接受減重手術的適應症需符合以下幾點條件: 1. BMI>40(病態性肥胖),或BMI >35但有肥胖相關合併症。 2. 年齡介於18~55歲。 3. 曾接受過運動、飲食控制或相關內科治療超過半年以上失敗者。 4. 排除其他疾病或內分泌系統異常造成的肥胖。 5. 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 6. 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者。 在胃部手術前,通常會做胃鏡或上消化道攝影,以檢查胃部是否有其他病灶,患者必須有「先治療,再手術」的認知,胃部需要在健康的狀態,才能進一步動手術。此外,術前也要請專業醫師嚴謹評估,主動告知自己的病史、身體狀況等資料,以便醫師研擬治療方針。 善用抽脂做體雕 瘦身有成不是夢 以客觀數據來說,BMI35以上者,較不適合做抽脂手術,但BMI僅供作為參考的指標之一,實際還是需要由醫師當面評估較準確,因為擅長運動、健身者,BMI值也會因為身體肌肉較多而超標。荊偉政醫師指出,若患者屬於一般身材,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者,通常都可以進行抽脂手術,這也反映出了抽脂手術在台灣相當盛行的現象。 抽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體局部曲線、消除頑固脂肪,因此用「體雕」這個概念相當適合用來形容抽脂,例如透過運動可能無法徹底改善大腿內外側的贅肉,反而因為運動的緣故,讓腿變得更粗壯,這時就需要藉由人工的抽脂方式來打造自然、平滑的大腿曲線,配合運動和調整飲食習慣,使整體瘦身計劃更加事半功倍。 想要擁有穠纖合度的身材,荊偉政醫師建議,民眾在進行抽脂手術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體型,並與專業醫師溝通適合的抽脂方式與儀器,以及術後的期望,在抽脂術後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       諮詢醫師:荊偉政 現職: 璞美整形外科醫美診所院長 學經歷: 前極緻醫美診所院長 前台北及桃園長庚醫院美容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前台北及桃園長庚醫院顱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外科行政總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住院醫師 前台北及林口長庚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台灣外科醫學會會員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爾灣(Irvine)醫學中心臨床研習 韓國 MD乳房醫學中心-隆乳手術進修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2.17

  • 橘皮上身好沮喪?脂肪凹凸不平怎麼救?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橘皮上身好沮喪?脂肪凹凸不平怎麼救? 橘皮組織在外表上看起來不雅觀,許多民眾並不希望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但若是有些民眾本身就有橘皮的問題,到底橘皮是如何產生,產生後又該如何處理?蘇皇銓醫師表示,傳統抽脂較容易產生術後的凹凸不平,威塑抽脂在這部分可以做得更好,若是想抽脂的民眾害怕橘皮產生,術前與術後應多對每項技術有深入的了解!!       諮詢醫師:蘇皇銓 現職: 皇妍時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一年 台北馬偕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六年訓練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29

  • 抽脂可以消除橘皮嗎?術後會不會更明顯?!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想要有完美的身材,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在醫美產業發達的現今,多數方式都能達到患者本身的需求,舉凡雷射除疤、玻尿酸微整和抽脂雕塑身材等方式,都是讓自己邁向自我肯定和自信的關鍵;不過在眾多的病症中,有一種被稱作「橘皮」的惱人情況,橘皮在外觀上看起來就是凹凸不平的皮膚,想要去除卻不知該如何是好,究竟什麼是橘皮組織?可不可以用手術方式來解決?是不是做完手術就一勞永逸了?相信不少人想要知道答案,跟著美醫誌一起深入了解吧!   為什麼會有橘皮組織?它從哪裡生成的? 橘皮組織(Cellulite)這個名詞相當特別,光從字面上就可以聯想到跟橘子的外皮有關,的確如此,這個名詞源自歐洲沙龍,指的是皮下脂肪處有部分突出物突出到真皮,造成身體局部的脂肪厚度和彈性不一,進而導致皮膚表面摸起來會有凹凸不平的狀況,就像橘子表皮般粗糙不平。     整形外科醫師蘇皇銓指出,產生橘皮組織的因素有三:第一個是脂肪局部堆積,第二是內部纖維不平整的情況,第三是真皮跟表皮鬆弛。這些橘皮組織會在身體哪些部位見到呢?通常就是很難運動到的地方,例如大腿、臀部、腰和腹部。情況若不嚴重,倒是不會造成患者困擾,若是遇到夏天需要展現身材的時候,這些部位很有可能就會暴露出來,隨之外露的橘皮也會影響自信。   女性患橘皮組織機率高?原因又是為何? 相較於男性來說,女性得到橘皮組織的機率是更高的,有幾點原因如下:女性荷爾蒙影響、年紀老化造成真皮層膠原蛋白流失,以及女性本身皮膚組織結構鬆散,脂肪分布不均導致凹凸不平……等,不過相對西方女性,東方女性得到橘皮組織的機率又稍微低了一點。整體來說,女性過了青春期,有85%的女性都會受到橘皮的困擾。 另外一個令人困惱的就是肥胖紋,蘇皇銓醫師說,肥胖紋的產生,可能是在懷孕或是在青春期生長的時,真皮層遭到撐裂和受傷,這部分比橘皮組織還難處理,因此想要避免肥胖紋,追根究柢就是要控制身材,,或是透過運動的方式來降低肥胖紋產生的可能。   如何擊退惱人的橘皮組織?瘦下來就不會有橘皮組織? 萬一真的產生橘皮組織,也不用太過驚慌或擔心,只需要至相關診間向醫師諮詢,確實了解自己的橘皮能不能用手術或是其他方式來解決,也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緩解: 1. 維持標準體重的身材:橘皮組織產生與脂肪堆積相關,所以不能過度肥胖,體重要盡量維持在標準的BMI值(18.5≦BMI<24)內,透過飲食的控制,才不會讓脂肪堆積造成更多橘皮。 2. 適度做下肢運動: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坐辦公室,下肢幾乎都沒有運動到,因此下班後或假日最好可選擇跑步、騎腳踏車、游泳等可以訓練下肢活動的方式,避免大腿和臀部堆積太多脂肪,對於女性來說相對重要。 3. 按摩和LPG:這項方式是屬於物理性的方式,不過較難明顯感受到其效果。 除了運動和飲食,女性更是需要注意不要用錯誤觀念來看待橘皮。很多人因為怕自己變胖,所以減少身體吸收脂肪和蛋白質,但蛋白質是讓身體肌肉質量提升的重要元素,有好的肌肉就會讓肌膚有彈性,橘皮就不會找上門;而脂肪也有分好壞,好的脂肪可以提升吸收營養,肌膚也會緊緻而光滑。 另外一個迷思就是「瘦下來」或「減肥成功」就不會有橘皮了?!但其實這也不是完全正確,肥胖固然是造成橘皮產生的原因之一,但是身體內的基因如荷爾蒙,加上雌性激素等內分泌失調,也會是橘皮發生的因素。所以即使減肥成功,也未必能完全消除橘皮。   橘皮可完全根治嗎?手術能做到什麼地步 有些人會用定期去角質來改善肌膚表面的粗糙細胞及老廢角質,但是別忘了,橘皮生成的原因是由皮膚下的脂肪產生,所以去角質對改善橘皮的幫助微乎其微。部分民眾會尋求醫美療程來對抗橘皮組織,例如雷射減脂來破壞脂肪細胞,或是傳統抽脂、脈衝光、拉皮等方法,再來就是威塑抽脂,蘇皇銓醫師表示,威塑除了對抗深層脂肪外,對於淺層脂肪也是很有一套,它可以利用音波共振達到乳糜脂化效果,過程中產生熱能可讓真皮層收縮,再來就可以讓淺層脂肪解離重製,有效打擊橘皮。 至於手術的效果如何,就必須依個人體質和適合做哪一種方式而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抽脂可能會有出血或是休克的情況,在選擇療程前一定要跟醫師仔細溝通和選擇有保障的院所,才會讓療程效果有所保障。對抗橘皮術後也需要穿塑身衣一至二個月,搭配按摩就可以盡快讓橘皮漸漸退去。 看來橘皮真是個頑固的對手,女性們若想要有更緊緻的皮膚,可以從根本的運動和飲食控制做起,避免自己陷入肥胖及脂肪過多的困境,萬一有橘皮產生也不要太擔心,威塑抽脂及其他手術方式可以幫助女性們順利打擊橘皮,重現美麗的身形。       諮詢醫師:蘇皇銓 現職: 皇妍時尚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一年 台北馬偕整形外科住院醫師六年訓練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1.27

  • 換個時間吃飯就能減肥?揭開飢餓激素的小祕密

    文/林聖錡 圖/游捷安   「好想減肥阿!」…「為什麼我的身材總是不好看?吃什麼都會變胖,真的很令人沮喪!」相信這是不少人的心聲。為什麼別人總是看起來很苗條,自己卻是易胖體質?為什麼上健身房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減肥就像是一個難以擊倒的大魔王一樣,除了持之以恆的運動習慣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小撇步呢? 想要減肥,除了靠運動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控制飲食,近期就有研究顯示,改變用餐的時間可以降低食慾,進而燃燒脂肪,達到減肥目的。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帶著你來一探究竟! 究竟人為什麼會想要吃東西呢?這與飢餓激素有相關。飢餓激素其實就是一種荷爾蒙,由腸子及胃製造,經由血液傳送訊號至大腦,告訴你餓了需要吃東西了,如果你不斷接受到這種訊號,表示你將會吃下大量的食物,你的身體也會吸收更多的熱量,進而轉化成脂肪堆積在你的身體裡面,有可能導致肥胖或是引起疾病上身。聽起來很可怕吧,因此,如何妥善使用飢餓激素來幫助人體調節卡路里的攝取和體脂肪儲存,就變得相當重要了。 而改變吃飯時間為什麼會與飢餓激素有關係?當你挨餓的時候,飢餓激素濃度就會上升,若是持續保持一種有食物在腸胃的狀態下,飢餓激素就會相對的穩定;有些人會以節食來作為減肥的手段,但其實只會造成身體的脂肪和肌肉流失,導致會更想吃東西,不但沒有減肥成功,反而變得更加肥胖! 《國際肥胖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所發表的一篇報導顯示,採用間歇式禁食,或是將早餐時間提前,可以有效降低食慾,並達到減肥的效果。該研究的作者之一,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潘寧頓生醫研究中心Eric Ravussin博士指出,搭配個人作息、養成規律的用餐時間,是減少食慾、改善新陳代謝的有效策略。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了11位體重過重的受試者,年齡介於20~45歲,體重是68到100公斤之間,實驗期間是從2014年的11月到2016年的8月,受試者正常就寢時間是晚上9:30~12:00。該研究將參與者分成兩種不同的飲食策略的組別,其中一組在12小時內(上午8:00,~晚上8:00)吃完三餐,另外一組(餵食限時eTRF)設定在6小時(上午8:00~下午2:00)吃完三餐,兩組的食物類型和數量都是一樣的。經過4天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兩類用餐時間策略來說,限時餵食eTRF的確降低了參與者飢餓激素的生成。 透過該項研究,了解到限制禁食時間以及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能有效降低食慾。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營養科學系的助理教授Courtney M. Peterson博士表示,限時餵食eTRF的形式,透過提早食用晚餐,可以幫助促進人體的轉換能力,從分解碳水化合物,轉換成燃燒脂肪來獲得能量。但這些策略是否能幫助減少體內脂肪,則需要進行更長時間的研究來檢驗和證實。 看來要減肥的確還有很多研究可以去測試,不過現階段的各位想要減肥,不妨還是控制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運動除了雕塑身形外,同時也可以強健體魄,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百利而無一害! 資料來源: 1.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tos-sfm072119.php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518 3. https://kknews.cc/health/5rjkgxk.html 4. https://kbtaiwan2010.pixnet.net/blog/post/115286392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16

  • 冷凍減脂適合哪些族群?原來你是冰霜巨人的後代?!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冷凍減脂適合哪些族群?原來你是冰霜巨人的後代?! 冷凍減脂適合那些族群?這就要關乎到個人的期望值,有些人會以不切實際的想法來看待冷凍減脂,因為冷凍減脂是定義為非侵入式的雕塑,是修飾身形而非減肥,適合差一點點就可以達到個人目標的人,而非腹內脂肪過多且極度肥胖的人所適用。     諮詢醫師:謝承翰 現職: 美麗人生整形醫美中心院長 學經歷: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微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1.24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