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ID共有55筆結果

  • 麻醉手術前禁食8小時,胃部還有食物?麻醉醫師提醒這件事要注意!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目前廣泛運用在減重以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藥劑,主要成份為GLP-1腸道荷爾蒙的類似物,會讓使用者的食慾下降、食物攝取量減少、血糖降低,連帶也使體重減輕。然而近期美國與加拿大的麻醉醫師發現,若在做鎮靜麻醉手術前,如有使用這類藥劑,務必要小心謹慎。     什麼是GLP-1類似物?   GLP-1是種本來就存在於腸道內的荷爾蒙,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延緩胃部排空,並降低血糖,但由於半衰期很短暫,藥廠開始開發類似GLP-1的藥物,以延長此效果的作用時間,而現在常見的成份,分別為Liraglutide(音譯:利拉魯肽)以及Semaglutide(音譯:索馬魯肽),並且作為減重筆以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藥劑被普遍地使用。     鎮靜麻醉前,這些胃部食物還沒消化   美國和加拿大的麻醉醫師發現,有越來越多使用Wegovy或Ozempic藥劑的患者,因其含有Semaglutide(索馬魯肽)成份,會影響腸胃和大腦間的訊號,藉此控制食慾與飽足感,並減緩消化速度,使得即使空腹6~8小時後,胃裡的食物仍舊還未完全消化,導致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增加。   在今(2023)年6月,美國的麻醉醫師協會也發佈了用藥指南,建議有需要麻醉手術的患者,除了在手術當天不要使用這類的藥物之外,在手術前一週也須暫停每週固定的注射療程。波士頓麻塞諸塞州總醫院的麻醉醫師Ion Hobai(音譯:伊昂霍拜)甚至在加拿大麻醉學雜誌(Canadian Journal of Anesthesia)撰文寫道,基於索馬魯肽的成份在身體裡存留的時間,麻醉手術前的停藥時間應至少約三週左右,也就是比現在規定的時間拉得更長。     到底要停藥多久才安全?   加拿大麻醉學雜誌的副主編Philip Jones(音譯:菲力浦-鐘斯)提及,「三週後,90%的藥物都會從體內消失,希望到時一切都能恢復正常。」儘管如此,目前並沒辦法確定在服用含有索馬魯肽的藥物後,得花多久時間才能保證麻醉手術的安全,有許多患者也可能不會提前看醫生,並能順利在三週前停藥。   目前幾份特別嚴重的報告,包含麻醉醫師霍拜的病人,在禁食18小時後還是吸入胃裡殘留的食物;北卡羅來納州的教堂山,一位31歲的女性在使用含有低劑量索馬魯肽的藥劑後,即使禁食10個小時,在做術前的內視鏡檢查後,發現胃中仍有食物。霍拜也正在進行一項約200名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並在目前的階段中,發現與巴西的另一項小型研究相符——在該研究中,約有1/4的患者,在服用過索馬魯肽的成份後,即使停藥10天,胃中仍殘留食物。   美國的麻醉醫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因此建議醫師們,對於沒有暫停使用藥物的患者使用不同類型的麻醉方式,或是推遲手術執行的時間。     停藥然後呢?   儘管如此,若非得進行麻醉手術,停藥三週也可能引發別的問題。例如用此成份藥劑作為減肥方式的人,可能會因為停藥而重新增加體重。若是糖尿病的患者,在停藥期間就必須找尋別的方式來控制血糖。不管如何,麻醉醫師霍拜建議,正在使用Wegovy或類似藥物的人應盡早告知醫師,以避免手術期間的風險。   「這是一種嚴重的潛在併發症,每個服用此種成份藥物的人應該都要知道這一點。」霍拜說。   不管如何,麻醉在手術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要縝密掌握患者的生命徵候,過程稍有不慎,都可能導致手術風險並影響性命安全,因此在進行麻醉手術前,患者務必要與醫師好好告知自身狀況,例如過去病史、用藥情況、是否有過藥物過敏等,並如實轉達,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健康。     資料來源: 1. https://apnews.com/article/wegovy-ozempic-weight-loss-drugs-surgery-anesthesia-6e2556948334d0c6aa2ee0c7cbacb77d     延伸閱讀 文章|手術麻醉風險高 到底是「誰」幫你做的麻醉? 影片|手術室中的守護神!麻醉醫師的工作你知道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8.22

  • 出國旅行有哪些防疫英文?疫苗證明、黃皮書怎麼說?疫情後旅遊你必做的功課!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出國旅行有哪些防疫英文?疫苗證明、黃皮書怎麼說?疫情後旅遊你必做的功課!   大家已經都做好要出國玩的準備了嗎?但在出國旅遊前,你有確認過最新的相關政策嗎?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這個,準備好你的筆記,來跟著MEnglish學英文保健康吧!   Are you ready to travel abroad?Hey! Before you go, wait a minute! Have you checked the latest COVID measures yet?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this. Listen carefully, and let’s get ready to have some fun! Follow MEnglish to learn English and keep healthy!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15 Opening 開場 00:46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0 Conversation 會話 02:11 Topic 今日重點 04:06 Keywords 單字教學 05:01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林哲弘醫師    學經歷: 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傷科主治醫師 中山大學醫學系     延伸閱讀 文章|防疫常備藥有哪些?後疫情時代必備的6大類藥品!新冠肺炎輕症吃這些 影片|準備解封啦~旅遊必備藥品看過來!不怕上吐下瀉,就怕沒準備!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1.14

  • 頭髮一直長、睫毛卻不長?從頭毛、腋毛到腿毛,帶你認識毛髮的迷思!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人類體表的毛髮能保護身體,如果毛髮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會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會影響外表美觀。你曾想過為什麼我們頭髮生長得很快,但睫毛卻總是長不長呢?生髮水、睫毛生長液真的能促進毛髮生長嗎?毫髮之間蘊含學海,這次美醫誌就要帶你深入了解人體的毛髮之謎,為你解開千千煩惱絲囉!     毛髮的重要性—保護、保暖、美觀   可別看毛髮小小一根,其實它的作用可不少!皮膚科醫師王筱涵指出,人類的毛髮具有三項基本功能:   1. 保護:頭髮可防止頭皮曬傷。   2. 保暖:體毛可讓體溫維持恆溫。   3. 美觀:許多時尚造型都是在「毛髮」上下功夫。   除了頭髮、睫毛以外,人體還有部份毛髮生長在較為隱蔽的位置,從外觀上不容易一眼瞧見,卻仍有其重要的功能,皮膚科醫師黃愉真舉例,如鼻毛、耳朵裡的細毛,能幫助過濾髒空氣,而腋毛、私密處周圍的毛髮,則是具有保濕及保溫的功能。     亞洲人的毛比歐美人少?醫師算給你聽!   人體毛髮其實有許多有趣的小知識,王筱涵及黃愉真醫師列舉出以下三點為民眾解惑:     1. 歐美人的體毛通常比亞洲人更茂盛 毛髮量通常與我們的種族、基因有關,研究顯示歐美人每平方公分毛髮量為230根,亞洲人每平方公分毛髮量為170根,且亞洲人的毛髮管徑較歐美人士粗。     2. 女性頭髮的平均生長速度遠高於男性 一般而言,我們頭髮平均1個月約生長1~1.5公分,而其中女性頭髮生長速度更快於男性,且粗髮比細髮長得快,此外,年輕人長頭髮的速度也比老年人快。     3. 夏天頭髮生長速度比冬季天快 環境因素也是影響毛髮生長的因素之一,通常夏季頭髮會比冬季時生長速度快。     4. 男性無法長鬍子,與雄激素或遺傳基因有關 通常長不出鬍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性整體雄激素分泌不足,導致沒有鬍子、聲音尖細、性功能障礙等問題,需就醫治療。或者是與遺傳基因有關,由於鬍子部位的雄性素受體不足、缺乏毛囊的原因,造成鬍子無法順利生長,建議還是要就醫評估較為妥當。     為何睫毛一直長不長?毛髮的位置會影響生長週期   王筱涵醫師表示,毛髮生長週期分為4個階段:生長期(ANAGEN)、衰退期(CATAGEN)、休眠期(TELOGEN)、回復生長期(RETURN TO ANAGEN),而這些生長週期與毛髮的位置息息相關。         黃愉真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在頭髮的生長週期中,有8成處在生長期,且長達6年之久,所以頭髮能隨著時間越來越長,但是像睫毛、眉毛的生長週期,因為只有4成在生長期,且生長期僅有1個月就進入休止期,所以睫毛、眉毛不會無限制的一直變長,通常長到一定的長度就會停止生長。     用睫毛生長液真的有用嗎?刷一刷就能讓睫毛聽話?   纖長的睫毛一直都是電眼的魅力來源之一,因此也促使許多週邊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除了常見的假睫毛外,也有民眾選擇睫毛生長液來幫助睫毛「回到生長期」,對此王筱涵醫師提醒,市面上常見的睫毛生長液,主要成份為玻尿酸、維生素、胜肽類及胺基酸等,這些成份僅能夠提供睫毛營養,達到保養、穩固睫毛的目的,無法刺激毛髮生長。   若真的是想要達到刺激毛囊的效果的話,王筱涵醫師也補充道,臨床醫學指出青光眼藥水含有前列腺的衍生物,能幫助刺激毛囊,促進睫毛生長,但無論是睫毛生長液、保養液,都可能造成眼周的接觸性過敏,使用時須特別留意。青光眼藥物因個人體質差異,也會導致眼睛周圍血管充血或黑色素沈澱,使用時都需格外小心,以免得不償失。     別小看梳頭髮這一動作!原來有助毛囊生長?   黃愉真醫師指出,「梳頭髮」這個動作可以幫助刺激毛囊、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頭髮稍微生長。由於我們的頭髮大部份都是由蛋白質構成,需具備足夠的蛋白質營養素,所以提醒愛美的女性,在減重期間應攝取優質蛋白質,包含植物性蛋白、雞胸肉等,避免蛋白質攝取不足,發生掉髮情形。研究顯示鋅、維生素D、鐵三項物質有助於生髮,可適量補充富含這些營養素的保健食品。   王筱涵醫師表示,想要生髮可使用含5% Minoxidil的生髮水幫助刺激毛囊,促進生髮,但使用生髮水時應小心謹慎。王醫師透露,曾有女性病患使用生髮水時,不慎讓生髮水順著髮緣觸碰到臉頰,讓臉上的毛髮變多的情形,因此提醒民眾在使用生髮水時務必留意,若發生使用上的失誤,只要停用後就能逐漸恢復,不需過度擔心或勿信偏方,以免生髮不成,反而得到接觸性皮膚炎。     刮毛、蜜蠟除毛及除毛雷射,降低毛髮生長速度   刮毛、蜜蠟除毛及永久性除毛,可以幫助減少毛髮過多的問題,改善生活不便,並使得外表更加整潔美觀。黃愉真醫師提醒,除毛時應注意以下事項,確保安全:   1. 刮毛:注意不要刮傷皮膚表面,以免傷口感染。女性朋友可能會擔心經常剃毛,會讓毛髮變粗,黃醫師表示這與毛髮的構造有關,由於毛髮的尖端較細,毛髮從尖端剔掉後,毛髮會從根部相對較粗的位置再長出來,看起來會覺得新長的毛較粗,是視覺感受產生的偏見。   2. 蜜蠟除毛及除毛膏:使用時應注意成份及用量,避免引起接觸性過敏。   3. 除毛雷射:王筱涵醫師表示,除毛雷射會促使皮膚黑色素及幹細胞被雷射光吸收、破壞,通常使用除毛雷射治療6~8次,會有明顯的毛髮萎縮及變細的效果,可抑制毛髮生長。     諮詢醫師:王筱涵醫師    學經歷: 卓越聯合診所 皮膚科院長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暨雷射美容中心 主治醫師 維格醫美診所、安珀琢玉診所 主治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 碩士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 教育部部定皮膚學科講師       諮詢醫師:黃愉真醫師    現職: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皮膚學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萬芳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臺大醫院外科部第一年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網路瘋傳啤酒可以拿來洗頭?敷蘆薈美白不成竟可能爛臉?專業醫師破解超荒謬的皮膚保養偏方! 影片|腋毛生長有極限?睫毛總是長不長?頭毛該怎麼保養?帶你認識「體毛」的奧秘!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25

  • 止痛藥種類有什麼差別?吃止痛藥有什麼副作用?止痛藥時間、用量一次告訴你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之一,有些人頭痛、肚子痛或牙痛時就會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其實止痛藥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使用上也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喔!你知道自己服用的止痛藥是哪一種類型嗎?各種止痛藥又有哪些副作用呢?止痛藥的服用時機也有講究,你吃對了嗎?小小一顆止痛藥蘊含乾坤,應遵循藥袋標示或醫師、藥師醫囑,才能輕鬆解痛不傷身!     止痛藥可有效阻斷疼痛訊號達到止痛效果   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覺,因身體遭受刺激,或疾病產生的痛覺警訊。當身體感到疼痛時,有些人習慣自行服用止痛藥緩解症狀。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能會服用相同的止痛藥,例如有時候像醫師針對深受頭痛或牙痛困擾的患者,可能就會開立同一種止痛藥,由於頭痛發生原因來自於血管性收縮,牙周或牙齒神經受到刺激則會導致牙痛,人體經由神經傳導至中樞神經,產生痛覺訊號,所以止痛藥可以有效阻斷疼痛訊號,達到止痛的效果,因此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拿到一樣的藥品,就是這個原因。     止痛藥有哪幾種類型?又有哪些副作用呢?   由於各種疾病其實成因都有所不同,所以造成的疼痛原因也各不相盡,陳怡安藥師表示,服用止痛藥除了可以改善一時的疼痛外,其實了解疾病的根本、對症治療才是恢復健康的重要關鍵。而我們常見的止痛藥,其實不單純只是「一錠治百痛」,止痛藥其實也可以大致分為3種類型,分別有哪些差異、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地方呢?         1.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布洛芬(Ibuprofen)、甲芬那酚(Nonsteroidal),具有止痛及消炎的效果,適合疼痛伴隨發炎反應的症狀服用。副作用為過敏、胃腸不適、胃痛及胃酸等問題,所以如果胃腸經常不適者,則不建議使用此類藥品,且該藥屬於腎臟代謝藥品,腎功能不佳者,使用時也需多加留意。     2. 中樞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Panadol),具有止痛效果,適用於牙痛、經痛、肚子痛等各式疼痛症狀。此類藥品由肝臟代謝,須注意使用劑量。如果有肝臟疾病、肝功能不佳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後再行服用。     3. 麻醉止痛藥: 常見藥品為嗎啡(Morphine)、吩坦尼(Fentanyl),主要用於劇烈疼痛,例如癌病晚期病人、手術或重大受傷的人。副作用為便秘、噁心嘔吐等,服用此類藥品請依循醫囑療程與劑量按時使用,避免藥物成癮性的風險。     遵守每日止痛藥的安全劑量,以免危害身體健康   每一種藥品的建議使用劑量不同,以乙醯胺酚、每顆500毫克(mg)為例,成人每日最多使用8顆,上限為4,000毫克(mg)。陳怡安藥師提醒,只要按照正確的劑量服用藥品,並且多喝水幫助身體代謝,基本上一天之內藥品即能從身體排除,民眾不需過度擔心藥物殘留的問題,但任何藥品使用過量時,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嚴重者會導致器官損壞,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務必遵循建議用量使用。特殊體質包含肝腎功能不佳或慢性疾病患者,則需先向醫師或藥師諮詢安全用藥劑量後,再遵照醫囑服用。     用藥時機有講究,疼痛初期服藥效果最好   陳怡安藥師指出,在疼痛初期使用止痛藥,能夠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如果要「忍」到有明顯痛感時才服藥,藥物需15~20分鐘發生效用,緩解疼痛的等待時間較長。   倘若疼痛感強烈者,需服用較高劑量的藥品。當使用藥品後達到滿意的止痛效果時,就能停止用藥。如果用藥之後仍感到疼痛,需注意藥物服用頻率,小心藥品過量的問題。     小心藥物過敏?止痛藥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常見的藥物過敏反應包含紅腫、起疹子、呼吸困難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如果服藥後發生一般性過敏症狀,非具立即性的危害時,可撥打藥袋標示的諮詢電話,洽詢藥師或醫師。如果發生任何急性不良症狀,請務必盡速就醫,並且攜帶服用的藥品供醫師辨別及診斷。     正確使用止痛藥,不要因為「怕成癮」而延誤病情   止痛藥的「戒斷症狀」是指停用藥品之後產生的身體不適反應,一般會伴隨焦慮、煩躁或心跳加速等問題。陳怡安藥師表示,通常止痛藥不會造成成癮問題,甚至嚴重疼痛而需使用鴉片類止痛藥的患者,造成藥品成癮性的比例亦非常低,所以只要按照正確的劑量使用,不用擔心藥物成癮而不敢吃藥。   避免疼痛是人之常情,如果有身體不適,適時地服用止痛藥,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質,但不能長期依賴止痛藥,有時候疼痛的源頭是來自於疾病,所以除了止痛之外,也需要從根本去治療疾病。陳怡安藥師提醒,如果有長期身體不適問題,請務必就醫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美醫小教室:服用止痛藥時的注意事項!   每一種藥品的使用劑量及用藥頻率皆不同,使用前必需看清楚藥品標示。 使用止痛藥一次使用一種藥品,不應隨意混藥。 使用藥品期間禁止飲酒,如果屬於胃腸不適者,建議於飯後服用藥品。 如果同時間正在服用感冒藥或發炎藥的患者,請向醫師或藥師諮詢,避免重複用藥的問題。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藥品保存問題多,開封後能放多久?藥水可以放冰箱?過期藥品怎麼辦?藥師教你這樣做! 影片|失眠、睡不好的元兇!安眠藥已過氣?國外超夯「睡眠軟糖」合法嗎?跟著美女藥師這樣睡,補充褪黑激素!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10.11

  • 想當醫生到底有多難?醫學系考試壓力超大?急救現場只是個礙事的路障?揭密醫師養成的血汗淚!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想當醫生到底有多難?醫學系考試壓力超大?急救現場只是個礙事的路障?揭密醫師養成的血汗淚!   我們普遍都認為「醫師」擁有比一般行業還要高的社會地位,但要成為醫師可不是件易事,光是追求醫學院畢業,就是相當辛苦的過程,而實際上究竟要怎麼樣才能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中間要經歷多少辛苦的歷程呢?美醫誌邀請黃昱豪醫師來與大家分享,讓一般民眾或是正在考慮這個行業的考生們,更了解醫師這個行業的養成艱辛,也希望可以給醫學系的後輩們加油打氣,使其更能夠面對往後一路上可能會面臨的種種挑戰。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4 醫師養成路上的經驗 02:07 醫學生要考哪些考試? 04:26 住院醫師的主要工作? 05:31 什麼是總醫師? 06:42 見習醫師為什麼是路障? 07:40 醫師給醫界後輩的建議       諮詢醫師:黃昱豪醫師    學經歷: 頤森美學診所院長 義大大昌醫院國際美容醫學中心特約主治醫師 亞緻整形外科診所特約主治醫師 依心唯美整形外科診所特約主治醫師 義大大昌醫院國際美容醫學中心創科科主任 林才⺠整形外科診所副院長     諮詢專家:林佳瑾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離岸風電產業外聘HRD顧問 讓狂人飛教育教育科技產品RD 主導開發AI人才分析各項度與生成學習計畫系統 光學儀器產業HRD 耕心療癒心理診所心理講師 希望心靈診所心理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醫師袍推薦「這樣穿」才帥?原來醫師手術都不穿內褲?揭密白袍和刷手服的各種都市傳說!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9.26

  • 防變種病毒!第4劑新冠疫苗7/22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

    圖、文/翁嘉妤    摘要  雖然目前國內對於戶外配戴口罩的禁令開始放寬,但施打疫苗的基本防護還是不能停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0)日公佈,根據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建議,自7月22日起擴大新冠肺炎疫苗第4劑接種對象,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需與第3劑間隔5個月。     7/22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第4劑疫苗   最近國際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BA.5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嚴加戒備,指揮官王必勝宣佈,自7月22日起開放50歲以上民眾施打第4劑疫苗。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在今年5月時,便已開放65 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 歲以上免疫不全,以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接種第4劑疫苗,接種時間建議與前一劑間隔 5 個月,6月則追加開放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接種。如今開放50歲以上成人施打第4劑,指揮中心也鼓勵符合資格者踴躍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醒,7月底前65歲以上民眾無論打第1劑或第4劑,都會發放500元衛生宣導費用,請民眾盡速施打疫苗。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累計接種疫苗人次已達5893萬8763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1.5%、第2劑85.6%、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4%、追加劑接種率71%,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78%。     可以打的第4劑疫苗有哪些?怎麼預約?   無論之前施打的是何種廠牌,第4劑皆可選擇接種:   莫德納(Moderna):半劑量0.25ml 輝瑞BNT:全劑量0.3ml 高端:全劑量0.5ml Novavax:全劑量0.5ml   若先前劑次接種有不良反應,建議以其他不同製程疫苗接種。指揮官王必勝也提醒,50歲以上成人需在完成施打第一次追加劑(意即第3劑)後間隔5個月以上,才可以施打第4劑疫苗;如果是確診者,則建議與確診時間間隔3個月再施打,以延長疫苗保護力。   想要預約施打第4劑疫苗,民眾可以到疾管署官網,查詢疫苗接種院所,除了可以依照縣市查詢外,也可以透過地圖直接瀏覽。此外各縣市衛生局也都有推出疫苗預約平台,方便民眾預約接種:   ● 基隆市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台北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新北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桃園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新竹市疫苗施打預約系統 ● 台中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彰化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雲林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嘉義市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台南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高雄市疫苗接種預約系統 ● 屏東縣院所疫苗施打排程 ● 南投縣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宜蘭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花蓮縣疫苗接種院所查詢 ● 台東縣疫苗登記預約查詢 ● 金門縣衛生局最新防疫消息   ● 澎湖縣疫苗預約方式 澎湖縣民眾可至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施打疫苗,接種方式採預約制,撥打(06)921-1116轉15960查詢。   ● 連江縣疫苗預約方式 連江縣立醫院的疫苗門診為每週三上午,可逕至醫院官網預約掛號,門診日當天上午9時30分開放現場候補。各衛生所預約方式採電話登記:西莒衛生所0836-8912,東莒衛生所0836-89038,東引衛生所0836-77206,北竿衛生所0836-55592,行動不便者可於上班時間(週一至週五08:00~12:00、13:30~17:30)撥打防疫專線0963-772-160,預約新冠疫苗到宅接種服務。     中央地方共同推動,「嬰幼兒疫苗」開打   除了第4劑疫苗外,指揮官王必勝也指出,7月21日起指揮中心將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動6個月~5歲的莫德納嬰幼兒疫苗接種,現已審視各縣市接種計劃,並提醒注意場地舒適度與方便性,包括動線、距離等,施打場地也應備有防曬、防雨功能,排隊等候時間不宜過長。   王必勝建議地方政府可考慮至幼兒園接種,並提醒接種作業應該考量家長上班時間,指揮中心已向地方政府提出希望夜間、假日也可以有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的接種時段,方便家長帶嬰幼兒前往施打,地方政府如需中央協助也可提出。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文章|口罩限制再鬆綁!「散步也免戴罩」?網友熱議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7.21

  • 台灣首例猴痘確診!認識猴痘症狀和預防方式!猴痘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新冠?

    圖、文/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猴痘(Monkeypox)卻悄悄在全球蔓延,台灣24日出現了首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疾管署指出,猴痘確診者為20多歲男性,於2022年1月~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在機場新冠肺炎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24日確認陽性。     什麼是猴痘?認識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根據疾管署公佈資料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疾病才會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屬人畜共通傳染病。猴痘病毒可分為中非(剛果盆地)分支病毒和西非分支病毒,中非分支比西非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中非分支致死率高達10%,而西非分支致死率約為1%。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   疾管署指出,目前這一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5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     感染猴痘會有什麼症狀?猴痘會變成下一個新冠?   根據疾管署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資料,猴痘症狀與天花相似,但更輕微,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包括發燒、頭痛、畏寒/寒顫、出汗、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疲倦等症狀,不過疾管署也表示,在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報告中,這次的猴痘疫情患者症狀表現較不典型,包括發燒症狀較不明顯、皮疹較早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且不一定有擴散到其他身體部位等情況,因此容易與其他性傳染病混淆。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猴痘的傳播對象較有侷限性,多是有與患者親密接觸,或照護患者的醫護人員,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圖片來源:衛福部疾管署     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今(27)日於臉書中指出 ,猴痘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因為猴痘是DNA病毒,不像新冠是變異快的RNA病毒,相較起來DNA病毒較為穩定,不易變異,再來目前天花病毒疫苗對猴痘還是有效的,暴露前或暴露後使用都可以,大約有85%保護力,加上基因分析顯示目前的爆發還是來自同一病毒,不是多點爆發,且猴痘R0值約2至3,相比於Omicron R0值12,傳播力不致於到不可控制,但李建璋教授也提醒,對於猴痘疫情還是要提早做好準備,公共衛生的啟示最重要的就是在星星之火便捻熄。     如何預防猴痘?衛生觀念要做好!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猴痘是人畜共同疾病,有別於新冠肺炎的飛沫傳染,需以粘膜接觸到帶有高病毒的病痘才會感染,雖然風險相對低,但此波猴痘疫情個案病徵都不明顯,患者可能身上有疹子也不自知,民眾也有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碰到猴痘感染者的皮膚病灶,因此也就顯示手部衛生的重要性。   施信如主任提醒,民眾只要謹記遵守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如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及戴口罩,也可以預防猴痘,並記得攜帶酒精消毒來自保,但酒精不要只是噴一噴就好,要記得手搓一搓,讓酒精均勻分佈,才能達到防治效果。     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除了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前往猴痘流行區的所有食物應徹底煮熟才食用等預防方法以外,疫苗接種也是預防的手段之一,雖然台灣不會進行大規模接種,但目前已列出醫護、實驗室人員及高風險密切接觸者等三大優先施打對象,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影片|雞蛋洗頭去頭皮屑?美白保養花招百出,皮膚科醫師帶你破解謠言!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6.27

  • 知名提胸膠帶遭網友控訴!乳房破皮紅腫還留疤,使用者自嘲「它在謀殺我的側乳」

    圖、文/翁嘉妤      摘要  你聽過提胸膠帶嗎?這可是在女藝人和模特兒間流傳的好物,提胸膠帶可以將胸部由下往上拉提,塑造出性感的乳溝和迷人的胸型,還能夠幫助防止露點走光,市面上也有許多提胸膠帶的品牌及款式,但在選購時也要留意,近期澳洲的提胸膠帶品牌「Booby Tape」,便傳出使用者胸部破皮、起水泡,造成永久性疤痕的意外,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提胸膠帶讓乳房歸位、罩杯升級?多名使用者的血淚控訴   「Booby Tape」是一對澳洲姊妹Bianca和Bridgett創辦的品牌,從2018年推出提胸膠帶至今,產品從乳房保養到各式胸墊皆有,其品牌成功的推廣了「盒裝豐胸(breast lift in a box)」的概念,除了有適合眾多胸型的尺寸外,其產品出色的拉提效果和持久度,讓Booby Tape飛快的成長為跨國的大型企業,兩姊妹已名利雙收。       Booby Tape創辦人Bianca和Bridgett參加了在義大利舉辦的 2022 Cosmoprof Worldwide Bologna美容貿易展覽會(轉載自Newcom Facebook)     但Booby Tape品牌卻在近期遭到網友爆料,一名使用者於Tik Tok上說她在用完提胸膠帶以後,胸部破皮、起水泡,留下了怵目驚心的疤痕,其貼文引發500多則留言迴響,不少使用者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慘痛經歷,接連爆出許多包括皮疹、水泡、化學灼傷、出血、結痂等眾多投訴和照片,更有使用者指出「它撕掉了我一部份的皮膚」。        TikTok使用者的爆料照片(翻攝自dailymail)     一位使用者@Tinnaatimee 在 TikTok 上發文表示,當她向Booby Tape公司客訴時,對方並沒有讓人感受到有誠意想要解決問題,客服人員在回覆標準的罐頭訊息後請她提供訂單編號,但在她寄信過去後就了無音訊。她在 TikTok 上拍攝影片公開她乳房上的傷疤,並開玩笑說使用Booby Tape的膠帶是在「謀殺我的側乳」。   面對使用者的指控,Booby Tape回應表示,皮膚敏感者應該小心使用並自行評估,撕下時則必須遵照官方指示的步驟進行,可以搭配椰子油或潤膚霜,並靜待15分鐘後才能撕除。   這樣的回應當然無法平息網友的怒火,然而在Booby Tape遭受負評攻擊,不斷有使用者出來爆料時,身為Booby Tape公司創辦人的兩姊妹卻被拍到身著名牌時裝在義大利米蘭購物,並參與當地的美容大展,似乎毫不在意公司的公關危機。       Booby Tape創辦人Bianca和Bridgett4/26在義大利米蘭當地購物(轉載自hawtcelebs)     產後胸部下垂鬆弛?整形外科提乳手術助改善   隨著時間流逝,人體的肌膚與組織都難逃老化的命運,更別說沒有支撐的胸部脂肪,提胸膠帶雖然可以幫助女性短暫的達到美胸效果,但也無法長久改善乳房下垂問題,乳房下垂其實是很多人都會有的困擾,再加上亞洲女性的身材多偏纖細瘦小,乳房過大、下垂的困擾也就更為常見。   除了天生胸部發育過於豐滿者,或是因為快速減重,讓胸部肌膚彈力鬆弛崩塌而造成的輕度乳房下垂以外,部份女性也可能有由於病態性乳房增生而有乳房下垂的困擾,不過大多數的乳房下垂情況還是因為後天生產哺乳所致。這是因為女性在懷孕哺乳時,會有大量的雌激素作用造成乳腺管增生,脂肪含量增加,乳房也會變得較為豐滿,皮膚也因此被撐鬆,但在哺乳完退奶後,乳腺組織和脂肪組織都可能會流失,乳房在急遽擴張又縮減的情形下,不僅難以回復產生的原貌,還可能導致下垂變形,造成上緣變得相較於生產前平坦,甚至凹陷萎縮的情況。   乳房下垂萎縮,不只會影響外觀和自信,也容易產生下意識駝背、脊椎側彎等問題,因此除了提胸膠帶外,許多女性也會選擇透過乳房整形來長期改善這種狀況,改善乳房下垂的手術也相當多元,只是不同手術方式術前都需要經由醫師判斷乳房下垂的原因以及其嚴重程度,再來規劃進一步的手術方式。乳房下垂的評估方式通常都是以乳房底線做為標準,乳頭越低下垂程度越嚴重,嚴重下垂者除了隆乳之外,可能還需要搭配提乳手術。     年輕網紅也難逃乳房下垂命運?蕾拉隆乳引熱議   去年台灣「反骨男孩」成員之一的網紅蕾拉,在參與YouTuber界的盛事「走鐘獎」典禮時,向現場觀眾表示自己覺得胸部實在太垂了,猶豫到底要不要去隆乳,今年初蕾拉也在個人頻道上公佈了隆乳影片的心得及經過,她坦言,自從生完小孩、經歷肥胖到暴瘦後,便發現胸型開始下垂萎縮,全身最沒有自信的部位就是胸部,不僅無法穿好看的晚禮服,內衣也要穿超厚襯墊來加強美胸效果,甚至連穿比基尼都還要加墊Nu Bra才會安心。考慮隆乳近3年的蕾拉,在老公湯宇的支持下,最後終於決定進行隆乳手術,術後也發文力挺產後媽媽,「真心想讓所有產後媽媽們都能了解,也都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的,你們都是勇者!」,希望有相同困擾的人都能盡早擺脫胸型不自信的陰霾,更愛自己。     蕾拉在個人YouTube上大方分享自己的隆乳心得(翻攝自我是蕾菈I'm Lyla YouTube頻道)     乳房下垂是女性間很常見的問題,但手術方式要評估的要點也很多,包括皮膚是否鬆弛、下垂的程度、是否能接受疤痕等,術前最好要先找專業的整形專科醫師諮詢,與醫師詳細溝通討論,才能歸納出理想中的改善途徑。此外也建議女性朋友們在嘗試美容產品前謹慎選擇,畢竟網購風險大,若是用難以復原的紅腫和疤痕換來短暫的美麗,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資料來源: 1.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803701/Booby-Tape-Shocking-claims-torn-skin-injuries-product-Roccisano-sisters.html 2. https://www.thesun.co.uk/fabulous/18615935/best-boob-tape-ditched-bra/ 3. https://boobytape.com/ 4. https://www.thesun.co.uk/fabulous/18593820/women-warning-breast-lift-box-booby-tape-tears-scarred/     延伸閱讀 文章|【隆乳手術入門說明書】魔滴柔滴差在哪?曼陀還有美人魚?懶人包一次收錄! 影片|光滑面、霧面、圓型、水滴型該選哪個好?曼陀水滴隆乳新選擇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5.31

  • 快篩實名制今上路!怎麼買、哪裡買快篩?重點懶人包一次看

    圖、文/翁嘉妤    摘要  台灣疫情升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國內新增8,923例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為8,822例本土個案及101例境外移入(8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在確診個案中也新增了2例死亡,讓不少民眾開始繃緊神經,快篩試劑的需求量也隨之提升。     今(28)日家用快篩試劑販售實名制上路,從2020年2月6日實施至今已經2年多的口罩實名制也即將走入歷史,口罩實名制1.0將於4月30日完成第一階段的任務,目前多數藥局已轉為販售快篩試劑實名制,5月1日起,欲購買口罩實名制的民眾,需要至145家藥局購買。(藥局名單屆時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     快篩實名制到底是什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由於家用快篩有「量」和「價」的問題,因此將原訂於5月實施的家用快篩實名制,提前於4月28日上路,目的是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以利控制疫情,並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   根據指揮中心規劃,目前已準備至少5,000萬劑快篩試劑,可供1,000萬人次購買,每劑價格100元,民眾可憑健保卡或居留證購買平價的快篩試劑。     平價快篩試劑怎麼買?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為了避免藥局業務過重以及居家照顧送藥服務受影響,家用快篩試劑將會依循過去口罩實名制1.0的方式進行,實施重點如下︰   販售模式: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藥局通路販售模式。 販售地點:全國4,909家健保特約藥局及58個偏鄉衛生所。 販售對象:持有健保卡/居留證之民眾;無年齡限制,每人均可購買。 購買份數:每輪每身份證字號僅能購買1次(可代購),另視情況公佈下一輪日期。1份5劑,每劑100元。 販售價格:1人1份5劑,共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 分流機制:比照口罩實名制1.0初期,以身份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星期一、三、五;雙號星期二、四、六;星期日則開放全民皆可購買。 販售份數:至少5,000萬劑,1,000萬份。(人次) 販售資訊查詢:健保署、食藥署、藥師公會官網。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藥局排隊人龍再現,網站當機惹民怨   自指揮中心公佈快篩實名制開賣消息後,藥師公會全聯會網站便新增「實名制快篩販售專區/藥局地圖查詢」專頁供民眾查詢住家附近的實名制快篩販售地點、營業時間等資訊,但查詢的民眾過多,造成系統無法負荷,網站頻頻當機無法查詢。健保署網站也設置了「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 如何買報您知」頁面,供民眾查詢購買資訊,無法連上藥師公會網站者不妨多加利用。   雖然4月28日並非假日,但一大早各大藥局前還是排起長長人龍,人潮不輸過去的口罩實名制, 但由於目前每間藥局都只配置78人份的快篩,因此還是不少民眾擔心買不到。陳時中也提醒民眾,排隊的時候還是以「一人一卡」的原則實施,「認卡不認人」,因此可以拿他人的卡來代排,但不要一人拿很多卡來購買,否則恐影響他人權益。   除了實名制的快篩試劑以外,原先的公費快篩試劑也將持續針對符合資格對象發放,另外便利商店、賣場等快篩販售點也並未取消,因此民眾不應過度恐慌搶買。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       延伸閱讀 文章|即日起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安裝了嗎? 影片|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28

  • 即日起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安裝了嗎?

    文/郭佳語 圖/翁嘉妤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表示,即日起將取消實聯制,鼓勵民眾改下載「台灣社交距離APP」,並提醒該APP需廣泛使用,才得以發揮最大成效,請民眾落實防疫措施,共同維護自己與他人安全。     簡訊實聯制取消!「台灣社交距離APP」你下載了嗎?   自2021年5月19日起實施的簡訊實聯制,現在要退役囉!民眾前往各大場所,是否也發現實聯制掃碼的QR Code相繼被撤下了呢?指揮中心指出,由於防疫新階段措施調整,簡訊實聯制將於明(28)日零時退場,即使是紙本實聯制也不需延續使用。   取而代之,是鼓勵民眾安裝「社交距離APP」。   社交距離APP是透過藍芽技術紀錄相關資料,民眾不需要註冊與登錄資料,只需下載後安裝,並將藍芽全天開起,若與確診者接觸超過2分鐘便會收到警示通知。   也由於社交距離APP是透過藍芽技術比對使用者與他人的距離,因此越多人安裝使用,越能發揮其成效,若需參加特定或不特定多數人的活動,建議務必要安裝好APP,並開啟藍芽,在實聯通知上才能更精確哦!           台灣社交距離APP去哪安裝?   還沒下載,或是不知道該怎麼下載APP的朋友,可以到「APP STORE」或是「Google play」商店,搜尋「台灣社交距離APP」前往下載,也可以點擊以下連結:   臺灣社交距離APP ios版本   臺灣社交距離APP Android版本   下載後也別忘了要開啟藍芽,如果將藍芽關閉APP就無法正常使用,要特別注意喔!     簡訊實聯制取消,但口罩還是要戴好   雖然取消了簡訊實聯制措施,但指揮中心也表示,目前口罩防疫規定仍然維持不變,除以下情況外,外出時民眾還是要記得全程配戴口罩!   可以免戴口罩的場合如下,但民眾還是要記得隨身攜帶口罩,以備不時之需:   室內外從事運動。 室內外拍攝個人/團體照。 自行開車,車內均為同住家人,或無同車者。 直播、錄影、主持、報導、致詞、演講、講課等談話性質工作或活動之正式拍攝或進行時。 農林漁牧工作者於空曠處(如:田間、魚塭、山林)工作。 於山林(含森林遊樂區)、海濱活動。 於溫/冷泉、烤箱、水療設施、三溫暖、蒸氣室、水域活動等易使口罩潮濕之場合。   此外,外出時若有飲食需求,或是於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或活動(例如:藝文表演/劇組/電視主播等演出人員正式拍攝演出時、運動競賽之參賽選手及裁判於比賽期間等),如符合指揮中心或主管機關之相關防疫措施,也都得暫時脫下口罩。   指揮中心也提醒,若本身有相關症狀或與不特定對象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仍應戴好口罩,以保障你我的安全。           延伸閱讀 文章|忘記吃藥能補吃嗎?吃藥配果汁正確嗎?用藥觀念懶人包,讓你不再「吃錯藥」! 影片|市面口罩真真假假分不清?口罩續命術!藥師獨門口罩保存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27

  • 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BNT接種開跑!吃普拿疼導致疫苗保護力下降?美女藥師教你「藥」怎麼吃!   隨著接種疫苗人數逐漸增加,針對發燒、頭痛、肌肉痛等副作用的討論也趨熱烈。究竟什麼時候該吃退燒止痛藥?遇到什麼情況應盡速就醫?吃退燒藥會不會讓疫苗效力降低呢?這集就讓專業藥師告訴你,退燒藥怎麼挑、怎麼吃,才最安全有效!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5 是否可以在打疫苗前就先吃藥? 01:11 何時可以吃藥?藥品選擇的注意事項 01:43 藥盒標示怎麼看? 02:33 退燒藥怎麼吃?服藥劑量與注意事項 03:04 其他緩解不適的方法 03:26 吃藥會影響疫苗效力?副作用越強代表免疫越佳?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影片|兒童吐藥該補吃嗎?用藥習慣太隨便=白吃全沒效?!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0.25

  • 打完疫苗要吃什麼才能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緩解疫苗副作用!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根據美國2021年1月《心理學觀點》期刊研究指出,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疫苗保護力下降,因此均衡飲食可說是「後疫情時代」的全民課題。在居家防疫期間,我們可能已經養成一些挑食、重口味的不當飲食習慣,不妨透過接種疫苗這個契機,來幫助調理體質,讓身體獲得必須的營養素,不僅幫助緩解副作用的不適感,也有助於強化體內的免疫系統。     國內疫苗接種對象開放範圍擴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21日公佈統計數據,目前已有567萬4千多人次接種新冠疫苗,疫苗覆蓋率達到23.5%,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三輪的預約,也有約121萬2千人完成手續。不過隨著接種人數增加,打完後應如何緩解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維持疫苗保護力,也是許多民眾好奇的議題。     打完新冠疫苗要注意這些!營養師飲食重點提醒   疫苗雖然可以幫助加強對病毒的防禦力,但是若生活習慣不佳、飲食不均衡,也是會拖累身體的保護機制,尤其防疫期間許多人都會選擇美食外送,卻往往忽略了營養均衡的概念,為此王若昱營養師提出以下5個飲食要點,並提醒民眾盡量選擇原型天然食物,不要常吃高油、高糖、高鹽份和加工食品(如火腿、培根、零食等),才能幫助身體恢復元氣,與體內的疫苗一同提升抗疫保護力。     一、適當喝水來補足缺失水份   接種疫苗後一到兩日內,可能會有一些發燒、反覆畏寒又大流汗等副作用,因此需要注意補充水份。由於人體在退燒的過程中,會透過排汗來散熱,所以排汗越多,缺失的水份就越多,必須靠飲水量來補足。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每日應補充的水份可以用「體重 × 30~40㏄」來換算,例如體重50公斤者,50 × 30 = 1,500,因此每日水份攝取標準就是1,500㏄ 。(腎衰竭或心衰竭不適用此標準,請諮詢醫療人員)           此外,接種後若有大流汗或水瀉等情況,都會造成電解質流失,王若昱營養師表示,這時可以適量補充一些含有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保持體內水份、電解質與酸鹼平衡。     二、補充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製造免疫細胞的原料,優質蛋白質食物包含豆魚蛋肉奶類,可以幫助免疫細胞保持良好運作,其中「豆」指的是黃豆製品,如豆腐、豆乾、豆漿、毛豆、黃豆、黑豆等。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剛打完疫苗若發生食慾不振,可補充雞蛋、魚類、豆腐等較易入口、好消化的蛋白質。   三、選擇好油脂   施打疫苗後要避免吃太多容易促發炎的食物,如炸物、精緻甜點、含糖飲料、洋芋片、零食、烘焙製品等。王若昱營養師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Omega-6脂肪酸有促發炎的效果,留意均衡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比例3~5:1,可以讓身體調控發炎處在平衡狀態,一般外食族群Omega-6和Omega-3的攝取比例為20:1,容易導致身體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對免疫力有不良影響。   Omega-6 脂肪酸富含於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Omega-3脂肪酸的來源則主要是深海魚類,如鯖魚、鮪魚、鮭魚、秋刀魚等,還有堅果類、海藻、亞麻仁油等,烹調用油選用不影響發炎平衡的Omega-9油脂來源,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酪梨油。所以接種後不僅要留意補充抗發炎的Omega-3食物,選用Omega-9的烹調用油,也要盡量少吃富含Omega-6的炸物。     四、若食慾不振可選擇好消化澱粉   近期通訊軟體上曾誤傳澱粉會影響疫苗效力,接種後3天應避免攝取所有的澱粉類食物,但其實傳言實屬錯誤。澱粉是人體一日所需,好的澱粉幫助身體補充能量,應避免的是容易造成發炎的精製糖、蛋糕甜食、洋芋片和炸物。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疫苗後若發生食慾不振的副作用,可選好消化的粥類或清湯麵類,幫助在身體不舒服的狀態下補充基本能量。     五、補充支持免疫的營養素   由於人體在接種新冠疫苗後,會開始產生相關免疫作用,所以會有一些注射部位或全身的發炎反應,這時會快速消耗體內與免疫功能相關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這段期間可以補充富含以下營養素的天然食物來源,幫助調節與支持免疫力。   1. 維生素C   適量補充維生素C對人體好處多多,在免疫方面是保持免疫細胞活性的關鍵營養素,能協助巨噬細胞和T 細胞更有效地發揮作戰能力,增加人體對抗外來病菌的能力。   蔬菜水果是維生素C的最佳來源,例如奇異果、柑橘類、芭樂、釋迦、蕃茄、草莓、鳳梨,還有甜椒、青椒、球芽甘藍、苦瓜、青花椰菜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容易受熱破壞,所以每天攝取適量2~3拳頭份量的水果還是很重要的。除了食物來源外,不少人也會選擇服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維生素C,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     2. 維生素D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可以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也可以調節免疫功能,人體可以透過接觸陽光來自行合成,也可以藉由食物或營養品來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等。   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民眾,防疫期間可以走到陽台、打開窗戶曬曬太陽,補充一下維生素D,也讓心情可以放鬆一下,享受陽光帶來的療癒。     3. 鋅   鋅是一種微量礦物質,能夠幫助免疫系統功能完善,也是活化人體中抗氧化酵素的重要元素之一。天然食物中的蛤蜊、蚵仔、瘦肉、堅果類、全穀類都是富含鋅來源的食物。   防疫的前提,在於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疫苗只是輔助增加對病毒防禦力的角色而已,因此若只是在短時間內攝取單一營養素,是無法完全發揮身體的保護機制的,長期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是健康之道。王若昱營養師提醒,除了要留意飲食均衡外,也要記得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少熬夜、不抽菸,飲酒不過量,放鬆心情,這樣才能支持免疫系統順利運作,全力對抗新冠病毒。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章|夏天吃芒果會誘發皮膚過敏?真實原因就在這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20

  • 一直掉頭髮也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放置不管當心「落髮禿頭」!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一直掉頭髮也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放置不管當心「落髮禿頭」!   掉髮是許多現代人的困擾,研究顯示高達30%~50%的COVID-19患者,在確診後3至6個月內出現休止期落髮,即便是無症狀者也有高達10%的人歷經同樣的情況。究竟掉髮是後遺症,抑或是疫情之下過大壓力造成的?而新冠肺炎又是否會直接導致掉髮呢?本集邀請到朱冠州醫師來為我們一一解答!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1 新冠肺炎導致掉髮? 01:00 為什麼會休止期掉髮 02:01 掉髮該怎麼解決 03:08 雄性禿與休止期落髮 04:39 性別會影響掉髮嗎 05:10 掉髮會自行痊癒嗎 06:25 掉髮要吃藥治療嗎 07:36 掉髮何時該就醫 08:30 醫師給觀眾的建議       諮詢醫師:朱冠州醫師    現職: DCDC生髮診所 醫師 學經歷: DCDC生髮診所院長 台灣植髮學會理事長 台大醫學系畢 馬偕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皮膚科總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植髮手術存失敗風險?!生髮不成頭皮反長蟲! 影片|植皮術後不只色差還長陰毛!異體移植手術來源是OO?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9

  • 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發燒、體溫高是中暑還是新冠肺炎?兩點判斷免驚慌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自從進入夏日,每天的氣溫就像是烤爐一般,讓人不得不開冷氣來因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大多數人也只能在室內活動,而室內溫度有時也像戶外一樣令人感到悶熱,不少人因此有了中暑的情況,但民眾會誤以為自己得了感冒或是更嚴重的新冠肺炎,導致延誤就醫。美醫誌就要來協助大家分辨何謂中暑,跟新冠肺炎有何差異。     近來的氣溫節節升高令人想抓狂,你是不是覺得熱到快發瘋了,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20日為止 ,已經總計208人通報熱傷害,可見這波熱浪來襲的確讓人感到心煩氣躁,不少民眾因此在工作中或生活上有了中暑的狀況。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說,中暑的定義不管是室內或是戶外,只要處在熱源的環境中,造成水分過度的喪失或電解質流失,就可稱之為中暑。(熱衰竭)   一般來說,會發生中暑多半是在戶外,柳朋馳醫師表示,最初可看到的症狀例如頭暈、疲倦感,更嚴重一點會出現手腳無力或是暈厥的情況,甚至有熱休克的表現。在中暑過程中會因為電解質的失衡造成肌肉抽筋,嚴重一點就會出現意識喪失,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室內中暑狀況與戶外類似,也會出現全身無力倦怠、抽筋到意識喪失,這些都會表現出來。當民眾處於中暑狀況下,就表示體溫無法做恆定的調節,若是暴露在高溫且長時間的熱源下,體溫就節節上升,甚至破40度都有可能,但民眾不要以為這是發燒,只要在補充水分之後,體溫就會慢慢地退下來。如果個人是因為其他感染源而造成體溫上升,退燒之後還是有可能再造成多次體溫上升而發燒,但是體溫多半會在38~40度之間。   近期因為新冠肺炎流行,多數地方已開始施打疫苗來阻絕病毒傳播,但面對高溫的肆虐,有些民眾或長者在打疫苗前或疫苗後都有不適的狀況發生,例如體溫過高、全身疲倦無力、頭暈等症狀,這樣情況可能讓家人或是鄰近的民眾誤以為是得了新冠肺炎;柳朋馳醫師說,這就要從降溫的方式先來辨別,主要先把患者移至熱源較低的地方,或是讓他喝水看體溫是否有降下的趨勢,並不一定高溫或發燒就是代表得了新冠肺炎,現在有多種的篩檢方式可以知道;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看是否有呼吸道症狀,例如鼻塞、咳嗽或喉嚨痛,發燒或體溫高並不是判讀是否有新冠肺炎的依據。   有些人在打完疫苗後約8~12小時會出現發燒情形,這也屬於正常的疫苗反應,大部分在注射後的17~18小時會退燒,若真的有持續高燒且伴隨咳嗽或喉嚨痛的現象,就要立即就醫治療或是快篩看是否確診新冠肺炎。柳朋馳醫師建議,民眾在前往接種疫苗時,若是地點處於戶外且無遮蔽物時,可以自行攜帶陽傘、帽子,穿著衣物寬鬆通風,地點在室內的話也要保持通風避免悶熱,當然不論室內或是戶外,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來避免中暑發生的可能。   柳朋馳醫師最後補充,小孩與年長者其實都屬於容易中暑的族群,還有汗腺功能不完全的民眾也要多注意,民眾若遇到狀況不要過度驚慌,先至醫療機構讓醫事人員檢驗是否為中暑或是其他症狀,當然在炎熱的氣候下,民眾做好自我防護且補充水分,就不用擔心會得到中暑。       諮詢醫師:柳朋馳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學經歷: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 育睿診所院長 新昕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台灣疫情升溫,咳嗽、發燒心驚驚!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怎麼分? 文章|炎炎夏日私密處發癢難耐,當心!是細菌或黴菌在隱隱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0

  • 疫苗登記搶快拼手速?唐鳳:打疫苗「長幼有序」!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國內疫情已逐漸趨緩,政府也正著手提升疫苗的覆蓋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開放18歲以上的民眾登記接種疫苗意願,透過COVID-19疫苗預約平台,即可上網進行意願登記,許多民眾紛紛踴躍搶約,讓平台一度當機。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其實只要在同一個週期內登記完成即可,「施打是看出生年份,跟登記序號無關」,並非越早登記就越優先。     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並非先搶先贏,但也要記得登記   隨著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在南韓肆虐,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病例激增,也讓台灣民眾擔心好不容易微解封的疫情又會再度升溫,紛紛盼望能早日接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今(13)日表示,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疫苗接種意願登記,消息公佈後平台流量瞬間暴增,不僅瀏覽時出現卡頓,甚至一度當機,出現近期的疫苗「搶登潮」高峰。   行政院政委唐鳳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施打疫苗主要是看出生年份,與登記先後無關,先收到簡訊也不代表就會優先施打,「在這個週期內,有無資格判斷都是相同的,不會看排序的號碼」。簡單來說疫苗施打是「長幼有序」的,本次開放的18歲以上民眾中,若是有在週期內完成意願登記,系統便會再根據登記民眾的年齡安排施打順序。   民眾也可以在登記完成後的畫面中,看到紅字提醒「登記序號並非後續疫苗預約接種之順序」,無須搶時段登記也可以完成登記。         指揮中心提醒,符合條件之18歲以上民眾只要在7月15日下午17:00前完成意願登記,7月16日~7月18日便會收到簡訊,通知符合者進行後續的預約。     「登記完」還不代表能施打!「等預約」跟系統喬時間   民眾收到簡訊通知後,可選擇線上預約或實體預約,線上預約可選擇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和衛福部健保署的APP「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IOS|Android)。實體預約除了可攜帶健保卡至藥局或衛生所預約外,四大超商也開放門市機台給民眾預約施打疫苗,並提供多項搭配疫苗「小白單」的優惠,讓民眾一站完成疫苗預約和物資採購的需求。         若民眾在預約登記完成後,需要更改接種日期,也可以再透過疫苗預約平台或健保快易通APP修改,相當方便。唐鳳提醒民眾,若是接種當天錯過了預約的時段,還是可以到現場安排接種,但是如果預約當天都沒到的話,就必須再等下一輪開放時間,重新預約。             第二輪登記者別忘了預約!準時接種別放疫苗鴿子   先前第二輪的疫苗施打意願登記,已於7月12日17:00截止,全國約有285萬人登記,系統將於7月13日上午以簡訊通知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民眾記得進行預約,施打期間可選擇7月16日~7月22日的時段,指揮中心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由於第二輪登記初步僅開放AZ疫苗,唐鳳表示,若先前沒勾選AZ疫苗者,7月15日前可編輯修改,將和第三輪預約者一同處理。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文章|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3

  •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 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地創下新一波的感染,而關於疫苗的網路傳言也從來沒有斷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傳出一則訊息,內容說明接種疫苗當天應該停用藥物: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以及注射疫苗後去揉注射部位產生血栓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傳言使得年長者出現了疫苗緩打潮,連帶影響到整體國民的接種進度和全體免疫率,究竟藥物跟人體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美醫誌帶您來破除謠言。     接種疫苗已成為近期台灣主要的話題流量之一,不過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有關疫苗的假訊息也從來沒有少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出現了最新的傳言,呼籲民眾接種疫苗當天停用藥物如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而部分民眾就確信通訊軟體內的訊息,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經過醫學證實的傳言,大家還是小心為妙。   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些傳言其實都沒有根據,打疫苗根本不須停用上述這些藥物,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打疫苗與藥物服用相關;民眾或長者或許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存在,例如本身有心肌梗塞,醫師會給抗凝血劑來減緩血栓形成,若停用藥物接種疫苗後會發高燒然後加速心肺負擔,加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原則上並不用停用這些藥物,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吃原本的藥物,相對於急性病患者都是安全的。若民眾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者,重症和死亡風險是比一般人高,陳煌麒醫師說,這類人更需要打預防性的疫苗,因為本身有疾病的人,得到感染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例如肺炎加重之後會變成肺阻塞,肺阻塞了之後更加重肺炎程度,這是惡性循環,疫苗的概念是預防這一波急性的轉變,避免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然被誘發成為急性患者,所以才更需要打疫苗。   接種疫苗的手臂如果去揉會產生血栓,這也是另一種無稽之談,陳煌麒醫師表示,疫苗是打在肌肉端,而不是打在血管內,揉這個動作是加快藥物被吸收,但建議民眾不要揉疫苗接種處,因為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紅腫、肌肉潰爛,其實與血栓無關。個人體質才是形成血栓的要素,以東西方人來比較,西方人較為肥胖,形成血栓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入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女性荷爾蒙,那麼血栓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早期疫情開始之時,那時還未強調群體保護力,而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加上印度變種病毒肆虐傳染力大增,群體保護力就顯得重要,至少100位民眾要有70位打過疫苗,才可以避免互相之間的傳染。不過疫苗施打有好處也有副作用,陳煌麒醫師說,以抗凝血劑來說,對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都有預防的效果,但缺點就是會造成胃腸道出血,民眾就會往壞的那一方面想,會忽略了原本的作用。疫苗也是如此,大家目前糾結於施打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是其他等等的副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疫苗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無法達到群體保護力。這很有可能到時新一波疫情又起,大家得到重症的機率就變得很高,疫苗的概念是減少不必要的重症,而不是要終結病毒產生,打了疫苗仍然有可能確診,國外已經多國都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民眾不得不慎。   陳煌麒醫師補充,若是慢性病患者建議還是要儘速去接種疫苗,急性重症如腦中風者就不建議施打,先度過不穩定期觀察14天之後再行施打疫苗。醫師站在保健預防立場,網路傳言很多,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正確的知識,另外疫苗施打絕對是必要,達到群體保護力,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的傳播。       諮詢醫師:陳煌麒醫師    現職: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 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接種的疫苗到來,國人開始依政府規定的類別接受施打,近日也開始實施殘劑預約劑,讓非規定類別的人員也可以盡早打到疫苗,不過注射疫苗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除了有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反應,皮膚是最常表現症狀的部位,注射後出現紅腫及癢感也是有可能,甚至有人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如何緩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讓醫師來告訴你。     你或你的家人去接種疫苗了嗎?相信部份長者都已經接種過了,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在注射疫苗後有人卻出現了副作用,部分是全身性的反應,像是身體痠痛、發燒等症狀,有些像是局部性的,例如打的部位痠痛、皮膚產生紅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及各種濕疹型的變化,會因疫苗種類和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反應。   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英國《刺胳針》報告顯示,出現比較多副作用的族群落在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以現行AZ疫苗來說,一般來說打完疫苗隔一兩天這些紅疹和痛感就會出現,但是約一周它自動就會消腫並痊癒;若是以mRNA疫苗來看,症狀其實也是差不多,但是要注意有人在打完後一周手臂出現局部大型紅腫的遲發性反應,令民眾感到又腫又痛,它被稱做「新冠手臂」,會有人誤以為這個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其實不是,而新冠手臂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至於腳、嘴部及臉部皮膚會不會有影響,蔡長祐醫師說,擴散至其他部位就是全身性的皮膚反應,比較常見就是蕁麻疹、少見的如玫瑰糠疹、麻疹、肢端紅腫的皮膚反應。   至於年長者會不會有這些皮膚表現,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一般來說年長者的皮膚對疫苗反應比較溫和,多半是發燒或痠痛,反而年長者要多注意慢性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風險。若是皮膚本身有過敏的人,也會懷疑是否在注射疫苗後引起其他的反應,何信君醫師說,這要看體質和疫苗內容物是否有相關,本身對疫苗內容物有過敏現象,當然接種後就會有。   部份民眾會因為打了第一劑疫苗產生副作用後而對第二劑接種產生卻步,認為自己是不是對疫苗過敏,蔡長祐醫師說,其實副作用都會有,就算是注射第二劑也會有可能再度出現,但症狀就會比較輕微許多,他呼籲民眾還是要去接種第二劑來抵抗病毒的入侵。   至於在臨床上來看,民眾若覺得注射後有不適,可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去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就兩位醫師的角度來說,注射完後發生症狀前來求診的並不多,反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皮膚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水泡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前來就診,不過醫師沒辦法證實,還是要透過篩檢才能知道。蔡長祐醫師表示,處理這些症狀與一般皮膚問題大同小異,給病人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都能得到不錯的一個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蔡長祐醫師    現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前蔡仁雨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前王仁暉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進修 日本東京大塚形成外科研究員       諮詢醫師:何信君醫師    現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膚外科研究員 長庚大學部定講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每年的6月28日,是LGBTQ族群難以忘懷的節日,在1969年的這一天,美國紐約的「石牆酒吧」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往後LGBTQ族群命運的衝突。52年後的我們,在歷經新冠肺炎的肆虐後,回顧當年LGBTQ族群發起的抗爭,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也讓社會大眾重拾對於平權和自由的重視。     沒有營業執照、販售昂貴的稀釋酒,卻仍然大受歡迎的石牆酒吧   1960年代,LGBTQ在美國大部份地區仍然是非法的,不僅遭到社會大眾嚴重歧視,和同性有親密接觸,甚至只有牽手,或純粹在同志酒吧什麼都不做的「待著」,都有可能是遭到警方逮捕的理由。更別提亮麗顯眼的扮裝皇后(Drag Queen)也是警方上銬的對象,跨性別者會被帶到廁所進行脫衣搜身,如果有發現任何男性性徵,或是穿著不到3件警察認為「適合你性別的衣服」,就會被逮捕。       圖片來源:homosensual     位於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reet)的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在當時是由黑手黨經營,雖然根本沒有營業執照,卻是許多社會邊緣者的棲身之所。由於黑手黨賄賂當地官員,所以酒吧例行臨檢前都會有「事前通知」,當然這些黑手黨並不是為了支持這些長期遭受社會壓迫的族群,而是為了販售參水的酒,再用昂貴的費用敲詐顧客一筆,但即使如此,石牆酒吧還是LGBTQ族群難得的心靈慰藉,在這裡他們可以表達自我和情感,在舞池裡狂歡而不受拘束,因此石牆酒吧在當地相當受到歡迎。       2012年的石牆酒吧,右側的建築在1969年曾是酒吧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Daniel Case, CC BY-SA 3.0     1969年6月28日這天凌晨,石牆酒吧發生的事情,其實有許多眾說紛紜的版本,由於早期沒有充足的攝影紀錄,因此也並無完整的官方歷史資料,不少現場人員也過於難以勾勒清楚事件真實的原貌。   2019年,《時代》(TIME)雜誌的記者Jason Baumann,採訪了《石牆》一書的作者Martin Duberman,這本著作普遍被認為是當時較為可靠的歷史記載,而Duberman也在石牆暴動的50週年後,再次講述起那段代表美國LGBTQ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傳統壓抑、歧視的社會,長期以來只缺一根導火線   當天凌晨,美國紐約市的石牆酒吧遭到4名便衣警察和2名穿制服的警察臨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警察會選在這個時候來到酒吧,Duberman表示,有一說法是酒吧老闆沒有繳交行賄費用給警方,間接促成了這場臨檢;而紀錄片《Stonewall Uprising》則指出由於那時臨近市長選舉時期,現任市長向媒體承諾要肅清這些場域,所以警方突襲的頻率增加。總之這6名警察針對酒吧中的特定顧客展開侵略性搜查,直接隔離現場「疑似」LGBTQ的人士,準備將這些人全部逮捕。   警察們無禮地將酒吧顧客甩在牆上,並把他們強制拖行到巡邏車旁,甚至毆打那些試圖反抗的人。一名來自Louisiana的Stormé Delarverie在酒吧外遭警方痛毆頭部後,在要被強行推進後車廂時,向旁觀者大聲喊道「你們都不做點什麼嗎?」,這句話讓LGBTQ族群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Stormé Delarverie 圖片來源:Wikipedia維基百科     兩名年輕的跨性別者Marsha P. Johnson與Sylvia Rivera,被公認是當晚率先向警方丟擲石塊、開創反擊的起義者,接下來警民雙方引爆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這是當時LGBTQ族群做夢都想不到的景象,他們高聲唱著歌曲〈Gay Power〉,像在歷經一場革命般的群起反擊,而且還佔據上風。據稱在短短3小時內,酒吧外的抗議人數已經有4百多人,最後防暴警察趕來鎮壓這場衝突,費盡心力才終於平息了這場騷亂。   當時幾名示威者用粉筆在牆上、路面上寫下了「Tomorrow night, Stonewall」的訊息,並開始製作傳單募集有志之士,從這天開始,石牆酒吧就已經回不去了。       石牆暴動後,街上的緊張局勢升級 圖片來源:NY DAILY NEWS ARCHIVE     朝警方投擲的那一塊磚,促成了反權威意識的抬頭   酒吧的示威持續了至少5個夜晚,不只有拳頭上的衝突,這起事件也激發了LGBTQ族群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石牆暴動雖然不是歷史上LGBTQ人士們第一次反抗,但與1960年代其他抗爭相比,它成為了LGBTQ族群團結的理由,刺激新一代的年輕人積極參與政治,更進一步的改變了美國,甚至全世界。   在這場起義之前,大多數的LGBTQ人士的態度是希望低調的融入社會,不希望惹麻煩,但自從石牆暴動後,許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紛紛投身了政治運動。他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美國第一個同志權益組織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創始人之一Martha Shelley說:「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走出陰影,活在陽光下」。   被認為是首位向警方做出反擊的Marsha和Sylvia,也是至交好友,身為石牆暴動核心人物,後來也都成為了知名的LGBTQ運動者,在推動平權上不遺餘力,但兩人身為少數族裔與扮裝皇后的雙重弱勢身份,讓Marsha和Sylvia在當時多以白人主導的同志社群間更加難以立足。不過即使他們要面對的高牆比他人還要厚重,Marsha和Sylvia依然積極參與許多同志平權抗爭,就算自身財力並不優渥,甚至還到拮据的地步,這兩位無畏的鬥士還是成立了「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幫助無家可歸的LGBTQ青少年們提供庇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跨性別者權利組織。       左為Marsha P. Johnson,右為Sylvia Rivera Marsha P. Johnson和Sylvia Rivera都是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和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的創始成員,畢生都在為爭取平權而努力。令人惋惜的是,Marsha在1922年被發現浮屍於哈德遜河(Hudson River)中,儘管頭部有傷口,警方仍將死因歸於自殺,但此案普遍受到大眾認為是他殺,成為沉寂數十年而未決的懸案。Marsha離世後,好友Sylvia大受打擊,在1995年5月更是試圖走進哈德遜河自殺,最後Sylvia在2002年2月19日因肝癌併發症於Saint Vincent醫院過世。 圖片來源:IMDb、TIME     2016年6月2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佈將石牆酒吧指定成為國家紀念區,這也是全美國第一個紀念LGBTQ人權演進的國家紀念區。2019年,石牆暴動迎來第50個週年紀念,知名歌手Lady Gaga、Alicia Keys、Whoopi Goldberg皆齊聚石牆酒吧外,舉辦音樂會活動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       圖片來源:WorldPride     距離石牆暴動發生至今,已過了52年個年頭,如今LGBTQ族群的能見度已經遠高於以往,雖然這並非石牆一役就達成的現況,但也證明了當年那場起義造成的深遠影響。     弱勢族群的心聲獲得重視,平權、自由並非只是口號   2021年,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的侵襲,雖然美國已有超過50%的成人施打疫苗,許多地方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常態,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期間會發現,每當危機產生時,影響最深的經常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在危機獲得控制後,追求正義的聲浪也再次受到重視。   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國引發了「反歧視亞裔(Stop Asian Hate)」運動,同年6月,非裔男子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的事件,也引發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活動,一直以來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搬上檯面,因此美國政府目前也正為了打造平權社會而努力。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     2021年6月15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便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將6月19日紀念奴隸制結束的「六月節」(Juneteenth)訂定為聯邦假日,這項決策代表國家有一個「公認的日子」來慶祝奴隸制度的終結,象徵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走入歷史,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2021年6月16日,台灣歌壇天后張惠妹(阿妹)做為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的代表歌手之一,她的照片在這天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巨型LED螢幕,為女性平權發聲,並提醒人們在疫情中要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回歸最單純的樣貌。       圖片來源:張惠妹Facebook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回顧石牆暴動52週年的今日,這場起義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是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身的權益,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平權議題,傾聽少數族群的心聲,不忘關心那些受到更大重創的人,讓我們可以更勇敢的去做出改變,能夠更無私的伸出關懷的援手,一起來幫助世界慢慢地從創傷中復原,變得比過去更好。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9588 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0613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34446 5. https://www.amnesty.tw/news/3217 6. https://www.giect.ntnu.edu.tw/index.php/2021/04/09/20210409-09/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6%9A%B4%E5%8B%95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9%85%92%E5%90%A7 9. https://ew.com/events/2019/06/05/remembering-stonewall-50th-anniversary/ 10.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8643756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lvia_Rivera     延伸閱讀 文章|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