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高血壓共有17筆結果

  • 嘉明的味道!從精液氣味、顏色看健康?出現血精要注意?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台灣各家電視台八點檔競爭激烈,為求刺激收視率,劇情發展總是不斷突破觀眾的想像,其中三立電視台《牽手》劇中的「嘉明的味道」就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在你轉發迷因梗圖的同時,有沒有真的觀察過精液的味道呢?其實每個人的精液氣味、顏色都有所不同,除了能夠反映我們的生活習慣、飲食偏好以外,甚至是一種反映身體健康的徵兆,就讓泌尿科醫師帶我們來破解精液的迷思。     正常精液究竟是什麼味道?先了解精液成份   精液是由男性泌尿道生殖系統製造而成,主要由睪丸、副睪丸、攝護腺與尿道球線分泌所組合成的產物。每次射出的精液量只有約 1% 為精子,是不是比想像中少很多呢?精液的其他成份大多是水,還有少部分的蛋白質、胺基酸、酵素、果糖以及一些攝護腺液,以及一部分的離子像是鎂鉀鋅鈣,精液的PH酸鹼值約落在 7.2~8.0 微鹼性的範圍。   由於精液裡含有「氨」元素,正常精液會有淡淡的氨水、漂白水味,也由於含有「果糖」,而具有輕微的甜味,泌尿科醫師陳鈺昕提醒,如果長期聞到過濃的甜味,可能要注意是否有糖尿病的症狀,精液已發出糖尿病的早期警訊。         影響男性精液味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受到飲食的影響,如果喝了大量的咖啡,或是吃了比較多大蒜,可能就會聞到相似的味道。若吃了比較多的肉類或是食用了比較多蛋白質的話,精液的味道聞起來就會比較濃郁。但是如果精液出現了腐爛、惡臭、魚腥味……等異味,也許就是泌尿道系統發生問題,尤其是泌尿道感染發炎或是性傳染病等,這時候就要盡早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精液氣味百百種,你屬於哪一種?   吃什麼得什麼,精液的味道與食物有關,當食物的味道經腸胃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到達儲精囊與攝護腺後,精液就會帶食有物的氣味分子,尤其是特定食物會更明顯,陳鈺昕醫師舉例如下:   芹菜、鳳梨:可能會讓精液變成比較溫潤比較甜的果香味 口服維他命、保健食品:精液變得具有礦物味或是金屬味 咖啡:精液可能也會有咖啡味 抽菸:精液味道也會改變   沒有割過包皮的男性也要留意,陳鈺昕醫師指出,因為尿液、皮質分泌物、細菌會堆積在過長的包皮底下,形成包皮垢,若沒有適當清潔,在射精的時候,這些包皮垢可能與精液混在一起,精液味道就會有所變化。除此之外,當劇烈運動完或是小便後沒有擦乾淨的情況下,因為汗水與尿液含有較多的鈉,乾燥後會留在皮膚上,若在性行為之前沒有作適當的清潔,就會導致事後的精液氨水味、漂白水味甚濃。   陳鈺昕醫師特別提醒,若是覺得精液味道不好聞,也不要對著私密處噴香水,這樣只會適得其反,香臭混雜反而更噁心難聞。有些人會因為求好心切,想透過頻繁洗澡來清潔私密處,但過度的清潔反而會讓包皮反覆破皮、發炎。陳鈺昕醫師建議,如果想要改變精液味道,可以從飲食做起,日常只要使用乾淨清水清潔私密處即可,並記得穿著寬鬆棉質的內褲。     吃精液真的可以「養顏美容」嗎?   針對網路謠傳「精液其實很營養」一說,陳鈺昕醫師表示,食用精液並沒有實際的健康效益,雖然精液裡有微量的營養成份存在,但遠遠不及直接從自然食物攝取的量,也無法取代食物來源。若對方有性病或其他傳染病,更有可能因為食用精液而造成傳染,因此安全性行為真的非常重要,不要因為一時的快感把疾病傳染給另一半,也不要相信一些網路謠言,食用精液並沒有美容效果、改善體質的效果,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你觀察過精液顏色嗎?淺黃深黃大不同   陳鈺昕醫師指出,正常的精液顏色應為乳白色、乳黃色或是淺灰色,呈現像是生雞蛋或是蜂王乳般稠度的液體,每個人的精液顏色會與其基因、飲食以及整體健康條件有關,變濃變淡都是正常變化。   若食用了薑黃、大蒜、洋蔥或是其他辛香料,香料裡的色素或是硫磺可能就會讓精液呈乳黃色,但是隨著這些食物被我們代謝之後,顏色也會慢慢變淡。   若是正在食用某些抗生素或是維他命,也會讓精液變成黃澄色。另外若有抽菸、禁慾、長期不射精的情況,精液顏色也會變得較偏深黃色,這是因為一些舊的、死去的精子會讓精液變色。   隨著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一般來說精液顏色出現深淺變化都是正常的,除非是遇到很少見的顏色,像是綠色、紅色,同時伴隨著腥臭、惡臭時,則應馬上就醫尋求幫助。     精液有血絲該怎麼辦?認識「血精症」   陳鈺昕醫師針對精液出現血液的狀況特別說明,假設精液變成了紅色、棕色或是混有血塊,表示精液裡有血絲存在,在臨床上會將此稱呼為「血精症」,較常見的原因如下:   1.受傷、劇烈性行為或自慰: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儲精囊或是攝護腺中的微小血管破裂。 2.攝護腺問題:包括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攝護腺手術、攝護腺切片……等,都有可能造成血精症。 3.儲精囊、輸精管、尿道問題:這些地方若有外傷,也會導致血精症。 4.性傳染病:淋病、披衣菌、生殖器的皰疹也會造成血精。 5.睪丸、副睪丸:睪丸或副睪丸發炎,或睪丸癌都有可能造成血精症。 6.高血壓:高血壓也會造成血精症發生。   上述可以看出血精症的成因,主要與男性生殖系統的微小血管破裂有關,陳鈺昕醫師表示,這些狀況大多是良性的,也可以自行痊癒,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有頻繁發生血精,且久不見好,還是要趕快就醫釐清病情,痊癒後才能開心地享受歡愉。       諮詢醫師:陳鈺昕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博士班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灣泌尿科專科醫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員 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保險套怎麼用?不想太早當爹娘,買套套前先看「這裡」! 影片|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4.04.02

  • 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精液氣味大賞來了!嘉明味道太甜要注意?精液有血絲怎麼辦?   八點檔長壽劇《牽手》因為一幕「這就是嘉明的味道」的劇照爆紅,在你轉發迷因梗圖的同時,曾經真的觀察過精液的味道嗎?原來精液是真的有「味道」的?究竟精液氣味與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偏好是否有關聯,又是否能傳達身體健康的徵兆呢?這次讓我們認真來精益求精的探討精液的奧秘,下次別再把嘉明隨便丟掉啦!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32 精液會有味道嗎? 02:18 精液氣味大賞 04:09 精液適不適合食用? 04:52 正常精液是什麼顏色? 06:06 出現血塊的血精需要就醫嗎?       諮詢醫師:陳鈺昕醫師 學經歷: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馬偕紀念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藥理學博士班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台灣泌尿科專科醫師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會員 歐洲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美國泌尿科醫學會會員     延伸閱讀 文章|陰莖還是老的大?塑化劑是造成陰莖「世代差異」的原兇嗎? 影片|嘉明的味道讓醫師也瘋狂?男生射精多少多濃算正常?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12.25

  • 不運動、常外食,年輕人也被三高纏身?學會「照順序吃飯」,遠離新陳代謝症!

    文/陳旻毓 圖/翁嘉妤      摘要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俗稱的「三高」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煩惱,新一代三高族群正是掌握未來台灣未來GDP的青年人口,天天為了工作打拚,高壓快節奏的工作型態,也讓外食族的健康問題大打折扣。不健康的外帶飲食加上運動量不足,長期暴露在三高危機中的我們,該怎麼輕鬆的調整日常飲食呢?美醫誌教你用簡單的「肉、菜、飯」進食順序,搭配超方便的「梅森罐」料理,不被預算、時間綁架,讓帶便當變得簡單、快速、省錢、方便又健康。     新一代三高危險族群,社畜小資族的貧窮哀歌   小資生活大不易,不管是南進北漂,現在獨居不開伙,每天三餐均外食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多了,除了一人餐點烹調不便,更主要的原因一整天工作下來,回到家已經相當疲憊,更別說是開伙做菜,還要打包隔天的便當。於是,隨處可見的餐廳、小吃、便當店就成為台灣飲食文化不可抹滅的一部份。   即便外面有太多餐點選項,但對小資族來說,健康卻是被經常忽略的一環,反式油脂隱藏在過油過鹹的料理中,一不小心膽固醇就飆高;高升糖、高熱量,每天一杯手搖飲,不小心糖分就破表。加上不正常的作息,沒有時間運動,三高問題悄悄爬上身,在你我不知道的時候,我們都已成為新一代三高的代言人。   要如何擺脫三高危害,飲食是個大哉問,然而帶便當卻好麻煩,外面的健康餐盒又是比普通的自助餐還要高價,偶爾吃吃還能接受,天天吃,先不算荷包會破多大洞,光是水煮餐的清淡無味,就讓人無法堅持。     喝飲料?其實是「吃」飲料!加工食品正在毒害身體?   很多人天天一杯手搖飲,但即便是半糖的珍珠奶茶,也還是至少含有20%的糖,還有看不見的油脂,以及加工後的珍珠。我們以為的喝飲料,其實一杯珍奶等於一個便當,飲料下肚,完全就是在啃食健康。內科醫師洪建德表示,市面上常見許多加工食品,為了使料理更有味道、更快熟,添加了許多不明的化合物,吃了以後血糖就變得很容易上升,青少年糖尿病的問題屢見不鮮,真正的原因來自於此。   健康料理通常比較難取得也比較貴,這是在現實上令人為難的地方,久而久之大家只能選加工食物,然而加工料理是將食物本體變得膨大,好讓人可以用比較少的錢,攝入比較多的份量獲取飽足感,卻也同時也犧牲了健康。   想要擺脫窮人悲歌,先要做的是把少少的預算,放在食材的選擇上。洪建德醫師建議,可以優先選擇新鮮、自然、原味的食物;像是直接攝取五穀飯、五穀燕麥片,而不是買加工過後的五穀粉來泡,因為加工後,添加物是什麼我們不知道,喝了以後血糖上升的幅度卻是極高。     你不可忽視的「新陳代謝症」,不再是老一輩的專利   我們常說的三高乃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洪建德醫師指出,專業上來說稱為「新陳代謝症候群」,它會導致心血管病增加、體重增加、腰圍增加、BMI增加、三酸甘油脂增加、血糖增加、胰島素增加、脂肪肝增加等,三高問題除了平常飲食失控外,家族遺傳的因素也很高,如果父母祖輩都有三高問題,就得小心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每年的健康檢查不可少,也幫助自己隨時維持身體機能體態正常。   另外則是體質因素的高危險族群,像是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子癲症,等婦科的急症,或是一些特殊總族基因,洪建德醫師舉例,像是美國的皮馬印地安人(Pima Indians),天生基因有48%的族人可能患有糖尿病,是較為特殊的情況。   總結來說,造成三高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家族遺傳 飲食習慣 體質問題(婦科急症) 種族基因 作息不正常 運動量不足 使用類固醇治療     抗壓力荷爾蒙拉警報,作息不正常,晚睡晚起是主因   經濟發展不穩定加上工作壓力纏身,很多人上班日總是熬夜捨不得睡,到了假日就想睡到飽補補眠,殊不知這樣的習慣會使抗壓力荷爾蒙上升,胰島素自然下降,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就越高,不僅僅是疲憊這麼單純。   除了正常作息可以預防糖尿病,強迫自己站起來、去運動更是重要。國健署建議國人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運動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也就是常見的「333運動法」。洪建德醫師表示,許多的心血管疾病往往跟運動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如果想重拾健康,千萬別忘了把運動加入每週的代辦事項,而且運動還可以幫助睡眠,晚睡晚起的問題自然能得到緩解。還有一些人因為疾病的關係會使用到類固醇,但是類固醇容易造成血糖上升;所以說三高成因多樣,唯有規律作息,健康飲食才是解決之道。     「肉、菜、飯」依序進食、慎選食材,帶便當也不麻煩   推廣家常菜便當已久的洪建德醫師,每天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今日餐點,對於帶便當可是有著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在談到便當的話題,他認為如果將健康飲食家常化,才是能堅持下去的關鍵因素,東西要好吃,才不會吃到一半就放棄。   洪建德醫師建議早餐應選擇白米飯,因為白米飯沒有任何添加,且血糖上升的幅度並非網傳那麼高,有助於一整天的精力,搭配豆腐類的食物攝取蛋白質,以及蔬菜來攝取維生素礦物質,無論是生食、水煮、微波都很方便,一天的健康早餐就能簡單完成。   中午與晚餐則可以看前一晚的料理來搭配,現在便利商店有許多熟食料理與生菜沙拉,還有微波米飯可供選擇,不需要在家開伙,買回去用個梅森罐或是便當盒裝一裝,就成為隔天的豐富便當,只要有創意,遵守肉、菜、飯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則,5分鐘就能搞定便當。         洪建德醫師提到,當依循肉菜先食(包含魚肉海鮮),再進食米飯,因為吃飯的順序一改變,血糖會比平常進食少50%,而進食冷飯又會再少50%,長期下來血糖指數根本不會飆高,更是控制血糖的小訣竅。     小資族必學「梅森罐」便當,好健康又很時尚   梅森罐便當裝入順序: 先放白米飯1份(拳頭大小) 再放蔬菜滿滿(不特別限制,最少放1~2份) 肉填滿1份   依照這樣的順序裝滿後,就是一餐的梅森罐便當了,由於罐體是圓柱形,在吃飯的時候自然而然能遵循「肉、菜、飯」順序來進食,是一個相當方便的選擇,當然如果沒有梅森罐,用自家的便當盒也沒問題,謹記口訣「肉、菜、飯」,相信21天的習慣養成後,你也能成為健康的小資便當族。     外食「油」其重要!醫師教你這樣選餐廳   洪建德醫師也特別提醒,外食的情況下,要特別注意餐廳所使用的油,尤其反式脂肪油脂跟一般的油,其實肉眼所見分不太出來,卻會大大影響我們的健康,特別強調均衡營養、定時定量、三餐準時,這都是抵抗三高的好方法,醫師也提供必須外食時的挑選建議:   反式脂肪酸料理少吃(健康大地雷能避就避) 不買使用回鍋油料理的食物(觀察油鍋顏色) 不去不珍惜油的店(代表這家店的油很便宜) 學會做菜(不會做菜的人,不懂得如何點菜) 多運動(愛吃且會吃,更要愛動才能健康瘦)   當然,除了在料理上下功夫,如果要從營養補充品來助自己一臂之力,例如:魚油、胺基酸、益生菌、各種維生素,這類的補充品也能幫助自己在體質上有更好的狀態。誰說小資族無法改變生活困境,我們只要夠聰明,在吃吃喝喝中也能找到省錢、健康又富足的飲食樂趣。       諮詢醫師:洪建德醫師 學經歷: 一七美生活診所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 德國邁茵茲約翰固騰堡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前台北市立陽明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老人醫學中心召集人 前台北榮總主治醫師及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     延伸閱讀 文章|打完疫苗要吃什麼才能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你從飲食緩解疫苗副作用! 影片|看完你一定想學做菜!適合小資族帶的時尚便當「梅森罐」,幫助你照「順序」吃飯!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5.16

  • 看完你一定想學做菜!適合小資族帶的時尚便當「梅森罐」,幫助你照「順序」吃飯!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看完你一定想學做菜!適合小資族帶的時尚便當「梅森罐」,幫助你照「順序」吃飯!   你知道新一代三高是什麼嗎?不是高富帥,而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掌握未來台灣GDP的青年人口,卻因為天天吃垃圾食物、不運動等生活習慣,暴露在隱藏的三高危機中,像這樣獨居、不開伙、外食的生活模式,已經是許多現代人的常態,但難道外食真的就沒有選擇嗎?看完這集你就可以學會擺脫「窮人悲歌」了!就此遠離三高地雷,目標每餐都吃得健康又滿足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4 外食族的飲食問題 01:30 三高是哪三高?造成三高的原因有哪些? 03:11 三餐應該怎麼吃? 04:31 外食族的菜色選擇困擾 05:29 自製專屬梅森罐 06:40 醫師給外食族的一些建議       諮詢醫師:洪建德醫師 學經歷: 一七美生活診所新陳代謝科專科醫師 德國邁茵茲約翰固騰堡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 前台北市立陽明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老人醫學中心召集人 前台北榮總主治醫師及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     諮詢藥師:陳怡安藥師    學經歷: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學士 台南市立醫院實習藥師 三軍總醫院執業藥師 衛教諮詢藥師     延伸閱讀 文章|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影片|想要增肌減脂?營養師傳授健康增重的飲食方式!擺脫紙片人睡前竟然還要注意「這件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3.01.23

  • 打呼總是鼾聲雷動又急停?每天都越睡越累?當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睡夢正甜,這時候突然傳來枕邊人如雷的鼾聲,讓人難以入眠,究竟這種擾人清夢的巨響為什麼會從我們身體裡發出來呢?放任打呼持續,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嗎?就讓許漢忠醫師帶你認識睡眠呼吸的殺手,探討打呼與健康的關係!     鼾聲雷動彷彿立體聲!究竟人體為什麼會打呼?   簡單來說,睡覺時氣體通過呼吸道便會產生震動,所以當鼻道或喉頭部位的上呼吸道不暢通,或是過於狹窄時,就會出現鼾聲。牙科醫師許漢忠表示,呼吸道狹窄有幾個常見原因:   鼻腔肥厚或鼻塞,造成呼吸道堵塞。 由於影響打呼聲的關鍵為懸壅垂(俗稱小舌),懸壅垂懸掛於軟顎正中間的末端位置,所以如果軟顎、懸壅垂較長,也會導致呼吸道狹窄。 熟睡時因為肌肉放鬆,容易使舌根下墜,阻塞呼吸道。     哪些人是「打呼族」?肥胖者真的比較容易打呼嗎?   每個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打呼的經驗,但對某些族群來說,打呼可能是長時間累積的問題,不僅危及健康,也造成與他人之間的衝突及摩擦,許漢忠醫師指出,以下3種族群會是較容易有打呼狀況者:   脖子較粗短者,呼吸道容易堵塞。 扁桃腺較大或懸壅垂、軟顎較長者。 肥胖者,其實肥胖與睡眠中止症息息相關,BMI>30者更是高危險群,由於肥胖多來自於不良的生活習慣,因此減肥能幫助改善呼吸中止症。     可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曾有國際研究指出,亞洲人易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許漢忠醫師表示,由於亞洲人的生理結構,舌根位置容易往後傾堵塞呼吸道,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發生率較高,此外年齡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加,肌肉變得鬆弛,便會使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狀況加劇,根據臨床顯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也多以4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族群為主。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別傻傻分不清楚!   許多民眾經常將「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混為一談,其實打呼的人不一定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幾乎都有打呼的困擾。當打呼狀況越來越嚴重,就是一種身體警訊,需要向專業醫師諮詢,以尋求改善途徑。   而我們應該要怎麼區分打呼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差異呢?醫學上可以用「睡眠檢測儀」來檢驗呼吸混亂指數(AHI),用來判斷是單純的打呼或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簡易的檢測方式,可以請同住親友藉由觀察打呼節奏來做簡易判斷,許漢忠醫師解釋,通常打呼者會連續發出鼾聲,但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在發出鼾聲後,會突然停止呼吸聲,停了數10秒後才有一波大喘氣,接著再持續發出鼾聲,這種呼吸頻率即是標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打呼節奏,民眾不妨先嘗試居家檢測看看。           別小看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生活警訊要留意   睡眠分為入睡期、淺睡期及深睡期,睡眠呼吸中止症發作的時間,則為深睡期。許漢忠醫師指出,當患者進入熟睡狀態,肌肉會放鬆容易阻塞呼吸道,如果是嗜睡型的患者,因為人體處在睡眠狀態,但是呼吸道不斷被堵住、中斷呼吸,造成心跳、血壓及血糖升高,這時心跳也就隨之飆升,甚至可達每分鐘超過100次。患者以為自己在睡覺休息,其實身體狀態像是在跑步般激烈,無形中對身體造成負擔。   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通常會伴隨醒後頭痛、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打嗑睡的現象,如果發現自己有這些健康警訊,需多加留意,請尋求睡眠檢測機構檢驗AHI,及早治療問題。     睡眠呼吸中止症,原來還會影響消化道?   睡眠呼吸中止症發生在患者無自覺的熟睡狀態,無形地戕害身體健康。許漢忠醫師表示,人體呼吸一旦堵塞,就會進入緊急狀態,導致腎臟腺素增加、心跳及血壓上升,腎上腺皮質醇急遽分泌,引起血糖上升,造成嚴重併發症,不可不慎。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併發症:   高血壓 心臟病 二型糖尿病 腦中風 憂鬱症 消化性潰瘍 免疫力下降 加速老化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憂鬱症」上的表現尤為特別,許漢忠醫師指出,這種類型的患者可以再細分為兩類:   ● 嗜睡型:患者易產生高血壓、心臟病、二型糖尿病或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 失眠型:患者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運作混亂,進而引發憂鬱症狀。有些憂鬱症患者會因為長期失眠,感到沮喪、悲傷。   可別以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會影響到消化系統,熟睡時因為呼吸道阻塞,但身體仍會有自主的呼吸反應,因此肺部在呼吸時,會產生負壓將胃酸擠出,造成胃食道逆流。除此以外,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睡眠品質不佳,造成身體過度消耗,加速身體老化。許漢忠醫師表示,曾有專家提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老年痴呆症有直接相關,這是由於腦細胞廢物在人體深睡期會進行排泄交換,若長期無法進入深睡期,將會對腦細胞造成極大的傷害。   由此可見,睡眠與健康密不可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我們的血壓、消化道,還與免疫力和老年癡呆息息相關,若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困擾,記得切勿輕忽,盡速就醫,別讓鼾聲影響了自己與枕邊人的生活品質,更別讓睡眠呼吸中止症繼續戕害身體健康。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飲酒助眠不成反上癮!?失眠者必看的睡眠教學,教你睡好覺! 影片|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4.12

  • 氣溫驟降恐中風?預防心血管疾病,醫曝「這時間」應特別留意!

    文/楊雅雲 圖/翁嘉妤      摘要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時節,特別是氣溫變化大的時候,一不小心甚至可能會引發腦中風,究竟為什麼天氣變化會對身體健康造成這麼嚴重的影響呢?我們又該留意哪些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醫師這就來教導大家,如何小心防範,在寒流來時做好保暖工作。     寒流來健康就出狀況?天氣突然變冷為什麼要小心?   寒冷的冬天早上,「起床」這個動作總會變得特別艱難,你是否也經常捨不得離開溫暖的被窩呢?家庭醫學科醫師林安民指出,氣溫偏低時,早上起床時的「溫差」要特別注意,這是因為當氣溫寒冷時,人體為了減少散熱,會刺激交感神經作用,造成血管收縮,導致心跳加速、血壓升高,也會增加心臟負擔,提高發生心肌缺氧、心肌壞死或心律不整的可能性。   國內研究顯示,晨間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的時段,尤其在凌晨0:00到早上6:00之間。晨起時血壓會逐漸上升,加上身體離開溫暖的被窩後,會歷經溫差變化,因此特別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發作,所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冬天更是需要特別注意早起時的身體狀況。   除了晨起時分外,很多人也會有早起運動的習慣,林安民醫師表示,運動前也是需要特別留意的一個時間點,即便是在白天,也需要進行充足的暖身後才能脫掉外套,避免讓身體承受過大的壓力及負擔。     注意心血管疾病的警訊,提高警覺!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部位分別為心臟的冠狀動脈及頭部,當心血管疾病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時,會引發胸口悶痛、喘不過氣的情況,臨床上患者形容發病時胸口部位像是有顆石頭壓著,造成悶痛不舒服,甚至會產生輻射性擴散,連帶肩膀及下巴也會感到疼痛,不過若是糖尿病或女性患者,幅射性疼痛的症狀可能就較不明顯。   至於頭部的心血管疾病,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林安民醫師指出,中風的症狀主要是發病時患者會呈現眼歪嘴斜、手腳或單側無力、口齒不清的症狀,如果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心血管疾病的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切勿輕忽,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如何判別心血管疾病?   1. 心臟冠狀動脈的發病症狀:   ● 胸口悶痛傳導到肩膀或下巴。   ● 心臟功能折損的其他部位表現,包含意識不清、呼吸急促(呼吸淺快及喘)或手腳蒼白冒冷汗…等。     2. 頭部的發病症狀:   頭部的發病即為俗稱的腦中風,臨床上以「FAST」作為判斷中風的指標。         F=Face顏面:眼歪眼斜。   A=Aram手臂:手臂無力,左右手承受力不平衡。   S=Speech語言:說話時舌頭經由神經控制,當構音不全或說話與平常不同時,都可能是中風的徵兆。   T=Time時間:請記住發病時間!這項資訊與患者到醫院急診時,是否能使用「血栓溶解」的黃金用藥時間息息相關。     遠離心血管疾病,從控制三高及體重管理作起   心血管疾病如今早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林安民醫師表示,三高、肥胖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要避免產生心血管疾病,當務之急就要找到造成三高、肥胖的原因,做好健康及體重管理。平日配合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及適當的運動訓練,都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好習慣。   ● 健康飲食:減少體內發炎,優化血管擴張能力,減少膽固醇斑塊累積,加強腸胃道排出身體膽固醇。   ● 培養優質睡眠: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晚間11:00至凌晨1:00,並須確保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   ● 運動訓練:進行有氧運動、體能或肌力訓練,鍛鍊體魄,強化身體健康。     保暖有技巧,寒流來襲也不怕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溫暖,平時穿著外套、夾克或針織衫就能有很好的保暖效果,但在寒流和冷氣團來臨時,可就不能穿一件外套「打天下」了。林安民醫師建議,氣溫驟降時可增添毛帽或圍巾等保暖配件,並採用洋蔥式穿搭法,會比穿著單一厚重的衣服更具有保暖的效果,特別是老年人和小朋友尤其需要注意保暖,建議年長者早上起床時,要先穿好保暖衣物後,再離開被窩,若是有晨起運動習慣,最好在床上先進行簡單的暖身,幫助身體血液循環運行順暢再起身。小朋友雖然較不會罹患心血管疾病,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感冒囉!     諮詢醫師:林安民醫師    學經歷: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大學 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影片|老人才會有的「加齡臭」?!活動力差、代謝慢都可能會引臭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3.01

  • 天氣冷血壓飆升釀中風?心血管疾病不是老人專利,這個時間點最可怕!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天氣冷血壓飆升釀中風?心血管疾病不是老人專利,這個時間點最可怕!   忽冷忽熱的天氣常讓你不知道該怎麼穿衣服嗎?近來氣溫常像溜滑梯一般驟降,急遽變化的溫度成了各種心血管問題發作的推力,尤其農曆年期間常有意外發生。本集邀請林安民醫師來跟大家分享,究竟哪些事項與時間點須特別注意,做好「這些準備」一起快快樂樂過新年吧!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28 氣溫驟降對人體的影響 00:49 什麼時間點須特別注意? 01:36 心血管疾病的警訊哪些? 02:34 心血管急症的判別與急救 04:09 醫師給高風險族群的建議 05:10 寒流來襲的保暖注意事項       諮詢醫師:林安民醫師    學經歷: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臺北榮民總醫院 家庭醫學科特約主治醫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國立陽明大學 家庭醫學科兼任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影片|老人才會有的「加齡臭」?!活動力差、代謝慢都可能會引臭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31

  •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睡覺打呼常被打?呼吸中止症纏身還會引發憂鬱症和心血管疾病?   身邊的人有說過你會在睡覺時打呼嗎?明明好像睡了很久卻總是沒睡飽?小心睡夢中三高悄悄找上門!包羅萬象的併發症竟然都和這個病症有關!年紀越大越危險,呼吸中止症隱藏的危機,讓好久不見的松松一次帶你了解!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54 為什麼會打呼? 02:59 哪種人容易打呼? 05:09 是否需要就醫? 06:41 如何判斷打呼症狀? 07:59 有哪些併發症?       諮詢醫師:許漢忠醫師    學經歷: 成品牙醫診所 院長 臺灣睡眠醫學會會員 隱適美數位隱形矯正認證醫師 美國哈佛大學牙周病及人工植牙研究 瑞士伯恩大學人工植牙專科研究 中華民國口腔植體學會會員 高雄醫學大學 牙醫學士     延伸閱讀 文章|夜夜不成眠,失眠該怎麼辦?吃對食物讓你睡眠沒障礙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2.01.10

  • 低溫來襲!溫差變化大,小心死神潛伏身邊!

    圖、文/郭佳語      摘要  隨著寒流與暴雪來襲,民眾也總算開始搬出冬衣,要為寒流做足準備。日夜溫差大也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許多人也因搞不清楚該如何預防與保養,導致憾事發生。本次美醫誌想要透過訪問醫師建議,讓民眾知道氣溫驟降時保暖的重要性,度過健健康康的冬天。     為什麼氣溫驟降很危險?   隨著氣溫下降,走在路上冷颼颼的風便直接颳入領口,即使不是機車族的朋友,應該也能感受到顯而易見的寒意,打起哆嗦的同時,恨不得把冷冰冰的手藏進溫暖的口袋。   但為什麼每每氣溫驟降,就會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憾事頻傳呢?   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人體為了對抗寒冷會收縮血管、犧牲四肢血液供應,使溫熱的血液停留在內臟或肚子,保持身體重要器官的溫度,簡而言之就是讓手腳血流少一點,減少熱量散失。然而也是因為這個身體機制,會讓血管收縮、阻力增加,讓人體在冬天血壓上升、血小板活性提高、血液濃稠度增加的情況下,血管更容易產生血栓,使得冬天中風的患者會比夏天來得多。     低溫特報來襲!哪些人是高危險族群?   溫差大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因血管收縮、血栓凝結產生的「血管阻塞」,也就是腦中風和心肌梗塞。   其中像是:   (1)高血壓患者   (2)老年人   (3)心血管疾病患者   這三種類型的人,便是天氣變化時相對比較危險的族群。   劉中平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血壓本來就比較高的人,在天冷時會因為血管熱漲冷縮,導致血壓變得更高,增加危險;而年紀大的民眾,本身身體溫度調節的能力就比較弱,更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至於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例如血管狹窄、血管病變、心臟病、腦中風病史的患者,因本身血管變比較弱,在溫度驟降時,也會較常人來得危險。   這些都會因為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液濃稠度變高,使血管更容易塞住,當腦袋的血管塞住便是「腦中風」,心臟的血管塞住就成了「心肌梗塞」,不得不注意。     「睡醒」、「澡後」這兩個時候最關鍵!忽冷忽熱要人命   冬日早上掀開被子的瞬間,灌入的冷風就讓人超級痛苦…… 這看似平凡地掀開被子的動作,可得小心了,劉中平醫師分享,人在睡夢中很溫暖,若匆匆忙忙地離開被窩,溫差過大的冷意就會導致血管急遽收縮,容易產生危險。   同理來說,冬天洗完熱水澡後,趁著身體還暖呼呼的時候穿上衣服、做好保暖很重要,如果沒特別注意,光著身體從很溫暖的地方踏入涼颼颼的浴室外,接觸到冷空氣,也容易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面對溫差過大的環境,有意識地去保暖身體是很重要的。     什麼症狀是身體的危險警訊?   一、自己的身體,可以怎麼注意健康狀況?   劉中平醫師提供了三個方法:(1)量血壓、(2)身體末端是否比平常冰冷、(3)身體是否不適。   這三種方法,可以讓民眾可以自己簡單評估是否因為天冷,導致血管阻塞、重要器官缺血受到不良影響,三者只要出現一種狀況,建議都要到醫院檢查以保安全。   舉例來說,血壓若突然比平常上升20 mmHg,危險狀況就會提高,例如本來血壓都是140 mmHg,最近卻突然變成160 mmHg,那就需要多注意。若是血壓沒變,但近期很容易頭暈、心臟悶痛,或是清晨外出突然感到心臟很緊、胸口很悶,建議都要多留一份心,穿暖並做好保暖,到醫院請醫師診斷。     二、若是身邊的人,觀察到什麼狀況要特別小心?   由於老人家或是孩童對於溫度變化相對不敏感,身為照顧者的我們,一樣可以透過幾個簡單的方式,判斷心臟功能是否在冬天受影響:   (1)量血壓、(2)摸手的溫度是否與以往相比過於冰涼、(3)觀察對象走路是否比以前容易喘、(4)行走速度是否比平常慢很多   量血壓一樣是需確認,是否對象的血壓突然比平常高出到20 mmHg,也可以用我們的手摸摸老人家是不是手有比平常來得冰涼。此外像是突然發生心臟的痛悶、頭暈、手腳無力,建議就要到急診室就醫。           舌下錠真的有用嗎?   冬天的三大症狀便是發生在心臟、腦部,與四肢。   劉中平醫師解釋,舌下錠需經過醫師評估有需要再開立,如果感受到心臟不適,含舌下錠確實有用,但仍要盡快就醫讓醫師診斷。但如果是針對腦部或四肢的狀況,是沒有療效的,因此當身體感到不適,最重要的還是先至急診診斷。     平常可以怎麼做避免溫差造成的負面影響?   (1)外在環境的加溫   台灣本來就比較潮濕,氣溫下降感受也會更加明顯,如果是居家環境變冷,可以適時開個暖氣調節溫度,不過也如同劉中平醫師所提醒,若是從「溫暖的地方走進比較冷的空間」,要做好保暖,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反而導致血管急遽收縮。   (2)身體的保暖   劉中平醫師更進一步補充,腳的保暖是最重要的,最好就是要穿可以覆蓋到小腿肚的襪子,讓腳部保持暖和。除此之外也要記得帽子和口罩,這三種是低溫或寒流來襲時,須特別留心的保暖配備。而針對腹部的保暖,劉醫師也建議可以多喝溫開水、熱開水,少吃冰的食物。   (3)持之以恆的運動   冬日氣溫降低,也容易讓人產生惰性,活動力也會下降。劉中平醫師提醒,持續運動才能讓血液循環變好,使血壓下降。有些人可能會習慣飯後再吃血壓藥,因此會沒吃血壓藥就去運動,這可能導致運動時血壓突然飆高,是非常危險的。   此外,在還沒運動熱身前,劉醫師也鼓勵大家一定要先穿外套,運動後感到熱了可以再慢慢脫掉,回家半路如果又感到涼了就可以在穿上,避免讓身體忽冷忽熱,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冬令進補有竅門,火鍋暖胃卻也傷身?   冷風颼颼吹,喝一口麻辣湯底或是燉一鍋暖洋洋的養生鍋,可是冬日的一大享受。然而在享受美味湯頭,讓身體和胃袋都暖和起來的同時,劉中平醫師也提醒,別忘記避免太油太鹹的食物,尤其火鍋高湯、火鍋料都相對比較鹹,也富含油脂與膽固醇,在讓身體溫暖的同時也會使血壓和血液濃度提高。   「冬天雖然要吃溫熱,但要清淡。」劉中平醫師認為,現在與早期食物缺乏相比,已是相對富裕的年代。雖然冬令進補已成為常態,但在飲食上仍需多留心,才能在顧及保暖的同時,健康享受美味而不對身體產生負擔。         諮詢醫師:劉中平醫師    資歷: 宇平診所 院長 阮綜合醫院 心臟內科 主治醫師 阮綜合醫院 心臟加護病房 主任 阮綜合醫院 心導管室 主任 台灣內科醫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 專科指導醫師 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 專科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寒流來襲,穿發熱衣才禦寒?新陳代謝快、痘痘肌族群可能愈穿愈癢! 影片|皮膚紅腫越抓越癢不會好?一張圖帶你分清楚蕁麻疹和濕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19

  • 這次不衛教!分享那些年醫師念念不忘的案例們!陰莖大到竟獲頒醫師證書?蕁麻疹起因是心愛毛孩?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這次不衛教!分享那些年醫師念念不忘的案例們!陰莖大到竟獲頒醫師證書?蕁麻疹起因是心愛毛孩?   從小到大,醫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是水一樣,不可或缺,我們的大病小病都是藉由醫師來治療,醫師在我們心中也是一個權威的形象,而在醫師的職業生涯中,遇過的病例千奇百怪,又有哪些時刻是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呢?今天美醫誌就帶大家了解,醫師會對對哪些人事物有深刻印象,攻略醫師從此刻開始~ME粉們衝啊!     各節重點: 00:00 精彩片段 00:45 毛孩與過敏肌的選擇 01:45 注重止鼾,睡飽飽沒煩惱 03:19 全家盯著爸爸戒菸 05:00 醫師也能桃李滿天下 05:40 男性女乳不自卑 07:05「最大槍」雙醫師認證       延伸閱讀 文章|如何選擇適合你的醫美整形診所? 影片|外科手術大直擊!詳細開刀房知識醫師講給你聽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11.01

  • 頸部脂肪和雙下巴你都有嗎? 注意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摘要  肥胖已成為現代生活的疾病之一,過於精緻的飲食及少量運動就是元兇,整體來說脂肪多會堆積在腰側及臀部、大腿等地方,而且總脂肪和內臟脂肪含量與心臟代謝風險密切相關,但近期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堆積在頸部的脂肪以及雙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參考之一,而且風險不亞於堆積在腹部的脂肪,你有雙下巴嗎?那就要好好看看這則報導了!     健康的生活和身體誰都想要,不過會因為個人的壓力和惰性放縱自己,導致身形漸漸地走樣,對於一般人來說,會造成肥胖就是飲食過量及少量運動所導致的,因此常常可見到有些人為了口腹之慾放縱了自己,這些肥胖的脂肪多半都堆積在腹部、腰側、大腿以及臀部的地方,時間累積一久就越難消除了。其實脂肪不只堆積在這些地方,民眾最常忽略的就是下巴和頸部這兩處,這兩處也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就得先了解脂肪,人體內飽和脂肪來源有二:一是由食物攝取,二是自己合成。當我們攝取的熱量多過消耗的熱量時,多餘熱量會被人體轉換為脂肪的型態儲存起來,當儲存的脂肪過多時,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就會上升至異常值,在這時候肥胖狀態會跟著產生,並誘發體內的發炎現象,使心血管更容易受損。血液與脂肪混合之後就會變成高血脂,高血脂症會導致心臟疾病之外,也與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在傳統上認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多半是跟腹部脂肪、內臟脂肪的堆積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其他部位脂肪累積及其在臨床上相關性的研究;不過根據西班牙的格拉納達大學(University of Granada)的最近研究,脂肪若是堆積在下巴或是更深層一點的頸部組織,例如肌肉和頸椎之間,會與個人體重的增長或肥胖成正比。也就是說如果你有雙下巴的話,你還有可能再變胖,而且有導致心臟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María José Arias Téllez表示,他們找來了139位的年輕健康成人接受斷層掃描並量化脂肪的分布,其中68%為女性,研究發現,不管身體總脂肪、內臟脂肪多寡,頸部脂肪累積較多者,較容易出現更高的心臟疾病風險。另外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若是要預測心血管疾病和發炎狀態,頸部脂肪被視為和內臟脂肪同樣重要的因素,若是比較男女之間的心血管及發炎狀態,男性更可以看得出來是比較危險的,因為他們的頸部脂肪相對於女性來得多。   而這項研究不僅止於此,專家們更想找出脂肪組織在頸部更深層的地方,病原體是如何運作的,目前只能得知這些頸部脂肪細胞的型態和分子,尚未找到如何運作的關鍵,方法之一可能是透過每天攝取或是消耗的卡路里加以計算和分析,或許未來可以應用在臨床上減少脂肪的堆積,幫助人們有效地避開疾病的糾纏。   想預防疾病上身,就要多關心自己的身體,除了常見的腹部和臀部這些地方,是時候看看一下自己有沒有雙下巴或是頸部肥大的問題,因為脂肪也是會聚集在這裡,一步步侵蝕你的健康狀態。有這方面困擾的人,應該想想自己是否過胖、需要減重,控制好飲食及生活習慣,加強運動鍛鍊體態,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 1. Having too much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 Canal UGR 2. Neck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overall and central adiposity, a hig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and a pro-inflammatory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nature.com) 3. Excess fatty tissue accumulated in the neck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suffering heart problems, according to a new study (medicalxpress.com)       延伸閱讀 文章|短期服用類固醇,易增心血管風險?!皮膚科、耳鼻喉科最愛用! 影片|你的臉該做正顎還是削骨?臉部整形手術的大改造!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07

  • 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地創下新一波的感染,而關於疫苗的網路傳言也從來沒有斷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傳出一則訊息,內容說明接種疫苗當天應該停用藥物: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以及注射疫苗後去揉注射部位產生血栓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傳言使得年長者出現了疫苗緩打潮,連帶影響到整體國民的接種進度和全體免疫率,究竟藥物跟人體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美醫誌帶您來破除謠言。     接種疫苗已成為近期台灣主要的話題流量之一,不過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有關疫苗的假訊息也從來沒有少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出現了最新的傳言,呼籲民眾接種疫苗當天停用藥物如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而部分民眾就確信通訊軟體內的訊息,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經過醫學證實的傳言,大家還是小心為妙。   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些傳言其實都沒有根據,打疫苗根本不須停用上述這些藥物,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打疫苗與藥物服用相關;民眾或長者或許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存在,例如本身有心肌梗塞,醫師會給抗凝血劑來減緩血栓形成,若停用藥物接種疫苗後會發高燒然後加速心肺負擔,加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原則上並不用停用這些藥物,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吃原本的藥物,相對於急性病患者都是安全的。若民眾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者,重症和死亡風險是比一般人高,陳煌麒醫師說,這類人更需要打預防性的疫苗,因為本身有疾病的人,得到感染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例如肺炎加重之後會變成肺阻塞,肺阻塞了之後更加重肺炎程度,這是惡性循環,疫苗的概念是預防這一波急性的轉變,避免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然被誘發成為急性患者,所以才更需要打疫苗。   接種疫苗的手臂如果去揉會產生血栓,這也是另一種無稽之談,陳煌麒醫師表示,疫苗是打在肌肉端,而不是打在血管內,揉這個動作是加快藥物被吸收,但建議民眾不要揉疫苗接種處,因為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紅腫、肌肉潰爛,其實與血栓無關。個人體質才是形成血栓的要素,以東西方人來比較,西方人較為肥胖,形成血栓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入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女性荷爾蒙,那麼血栓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早期疫情開始之時,那時還未強調群體保護力,而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加上印度變種病毒肆虐傳染力大增,群體保護力就顯得重要,至少100位民眾要有70位打過疫苗,才可以避免互相之間的傳染。不過疫苗施打有好處也有副作用,陳煌麒醫師說,以抗凝血劑來說,對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都有預防的效果,但缺點就是會造成胃腸道出血,民眾就會往壞的那一方面想,會忽略了原本的作用。疫苗也是如此,大家目前糾結於施打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是其他等等的副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疫苗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無法達到群體保護力。這很有可能到時新一波疫情又起,大家得到重症的機率就變得很高,疫苗的概念是減少不必要的重症,而不是要終結病毒產生,打了疫苗仍然有可能確診,國外已經多國都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民眾不得不慎。   陳煌麒醫師補充,若是慢性病患者建議還是要儘速去接種疫苗,急性重症如腦中風者就不建議施打,先度過不穩定期觀察14天之後再行施打疫苗。醫師站在保健預防立場,網路傳言很多,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正確的知識,另外疫苗施打絕對是必要,達到群體保護力,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的傳播。       諮詢醫師:陳煌麒醫師    現職: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小心!失智症不是老年人才會有 認知六大因素防止金魚腦上身   你是不是容易忘東忘西的?要注意有可能是失智症或是神經認知障礙找上你了,通常這種病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族群,但是也有可能在年輕族群身上發現,要如何預防這個可怕的疾病呢?趕快來看看美醫學英文的醫師叮嚀吧!   Do you easily forget things?Be careful!You might have dementia 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 This disease happens above the age of 65 years old, mostly on elderly people. But it could be found on younger generations. How’s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Follow MEnglish and you’ll find out more!     各節重點: 00:00 Preview 精彩片段 00:30 Opening 開場 00:40 Introduce 內容介紹 01:32 Conversation 會話 02:38 Topic 今日重點 05:59 Conclusion 結論 10:01 Keywords 單字教學 10:38 idiom 俗語教室       諮詢醫師:吳幼雯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 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美國度克大學生物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進修 美國哈佛大學附設醫院婦女身心醫學進修 美國哈佛醫學院睡眠醫學工作坊訓練結業     延伸閱讀 文章|護士、護理師傻傻分不清楚?尊重護理人員,是改善護病關係的第一步 影片|皮膚癢好想一直抓抓抓 擺脫你的過敏原兇這麼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5.21

  • 防疫口罩戴不上,是隆鼻惹的禍!?耳軟骨取之有道,自然塑鼻

    文/楊雅雲 圖/傅暄閔      摘要  日前中國大陸女子進行鼻頭美形手術,術後發現醫師不當取用耳屏軟骨填充,耳朵不僅少了一塊肉,連耳機都戴不上,整個耳窿顯露,風都能吹進耳洞!韓國藝人也發生取耳軟骨隆鼻手術,造成防疫期間不離身的口罩也戴不上,是真的嗎?如此驚恐的案例讓愛美的隆鼻消費者心生膽心卻。台灣鼻整形手術蔚為風潮,各種手術術式及人工假體琳瑯滿目,取用自體軟骨減少身體排斥性也受到醫界的肯定,適用於鼻形手術的自體軟骨有哪些呢?哪裡才是隆鼻使用的耳軟骨的正確取用位置呢?又會造成哪些風險呢?     耳軟骨為隆鼻手術最常見的自體軟骨,源於自身、相容性好   鼻整形手術取用自體軟骨部位主要分為鼻中隔軟骨、耳朵軟骨、胸廓自體肋軟骨等三個部位。鼻中隔軟骨的特性為骨直、量少約只有一個指甲大小,適用於鼻微調整形,例如歪鼻。耳軟骨位於左右兩邊的耳朵上,骨量適中,是鼻整形手術最常見的取用位置,常用於耳軟骨搭配人工鼻骨等矯正美形。自體胸廓肋軟骨具有量多、塑型立體及延長效果佳的特性,可達到完美的鼻頭、鼻樑比例,適用於朝天鼻、短鼻、多次鼻整型失敗、人工假體發炎、鼻中隔穿孔、或需大量的軟骨支撐的患者,因自體肋軟骨材料充足且骨質堅硬,對抗攣縮發炎效果比鼻中隔軟骨及耳軟骨好。           耳軟骨取用不當,耳機易脫落,口罩也戴不上   鼻整形手術最常見的取用位置耳軟骨,首選部位為耳甲腔及耳甲艇,報導中大陸女子的鼻整形醫師取用耳屏軟骨填充,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許英哲表示,一般在鼻整形手術時,醫師不會一開始就選擇取用耳屏軟骨,除非是已作過多次鼻整形手術的患者,其耳甲腔、耳甲艇兩個部位的軟骨無法取用,才會另行選擇耳屏軟骨。取用耳屏軟骨的使用量不宜太多,否則會造成耳屏軟弱塌陷、變形的風險。日常聽耳機時,耳屏也具有耳機輔助固定的作用,如果耳屏變形,耳機容易脫出掉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近期也發生韓國藝人蔡麗娜(音譯)取用耳軟骨隆鼻造成口罩戴不上的事件,這是由於對耳輪的腳的位置在耳朵的根部,如果執刀醫師一次取過多的耳軟骨,導致耳軟骨支撐力下降造成輕微變形,影響耳朵的阻抗作用,戴口罩就容易掉落。       圖片來源:IG_@rina_sister 圖說:Roo'ra成員蔡麗娜因取用耳軟骨隆鼻造成口罩容易脫落     取耳軟骨隆鼻後遺症少,選擇專業醫師有保障   醫學上適當取用耳軟骨進行隆鼻手術,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後遺症。一般發生的後遺症為耳朵變形,耳朵呈現凹陷、皺摺的樣貌;取耳軟骨過程中傷口過大,也會產生貫穿性的廔管及耳洞風險。如果發生因取骨不當而導致患者失去耳屏,則會造成不自然的耳朵外觀,患者也會因為無法配戴耳道式耳機,造成生活困擾。   若在術後發現因取過量的耳軟骨造成耳朵塌陷變形,需重建耳廓形狀,可使用自體肋軟骨雕成軟骨骨架重新植入塑造耳廓形狀,許英哲醫師表示在臨床醫學上需要執行重見手術的狀況是極少發生的,民眾不需過度擔心,建議患者選擇有經驗的專業合格醫生,取用適當的軟骨,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術前停用活血功能的食品及藥品,術後傷口無菌護理,遠離感染風險   隆鼻是常見的整形手術,但手術一定有風險,作好術前術後健康管理,減少感染風險,才能打造期待中自然且完美的鼻形。     術前保養:   ●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血管等疾病患者,觀察身體變化,注意保健。   ●手術前一週停止攝取活血類的食品及藥品,例如維他命K、人蔘等。   ●與醫師完整的術前溝通,醫師根據患者期待調整的部位及身體情況,評估適合的自體軟骨、人工假體及術式。     術後護理:   遵循醫囑按時服藥,並以無菌用品(例如:無菌棉棒、生理食鹽水等)觸碰鼻子,切勿用手或未消毒的器具觸碰傷口,以免造成感染或發炎風險。     諮詢醫師:許英哲醫師    現職: 萊佳形象美學診所 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中和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高雄財團法人阮綜合醫院特約醫師 萊佳形象美學診所醫師 台灣形體整合美容醫學會理事     延伸閱讀 影片|隆鼻術後會失去嗅覺?用嘴巴呼吸好痛苦!拉山根真的可以隆鼻嗎?  文章|隆鼻後注意7事項!!鼻子變得很脆弱?玻尿酸隆鼻會後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1.22

  •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 維他命C成為抗毒主角

    文/林聖錡 圖/傅暄閔   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肆虐全球,自爆發以來人心惶惶,更有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各國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目前疫情仍在進行式,除了備妥個人的防護口罩之外,盡量減少到群聚的場合是減少病毒入侵人體的一種方式。在各國醫學和科學研究的努力下,疫苗似乎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有可能問世,不過近期有報導指出,民眾平時所服用的維他命C,可以抵抗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這項療法有沒有效?有沒有科學根據?鎖定本期的國際新知就可明瞭。   維他命C療法成救世主?高劑量可減緩病情?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接近半年,世界各國的災情和死亡人數不斷增加,不少國家選擇封國或是封城來作為防堵病毒的手段,與此同時,研發疫苗的腳步也不曾停下,在不斷嘗試各種療法之際,傳統用來保養的藥品「維他命C」躍上版面。 根據報導指出,在美國紐約長島的醫療機構中,胸腔外科醫師Dr. Andrew Weber表示,他透過靜脈注射方式,給予罹患肺炎的重症患者一天3至4次、1,500毫克的維他命C;這對於成年人來說,是相當高的劑量,一般成年男性約攝取90毫克,而女性約為75毫克,但是接受維他命C注射的患者,比起那些尚未注射維他命C的患者來說,病情相對的減低許多。數據顯示,在美國已經至少有700多位病患使用來對抗肺炎病毒。    多國試驗投入維他命C療法 似乎可見部分成效 Dr. Andrew Weber另外說明,感染肺炎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敗血症、或是身體發炎反應,維他命C的使用會使肺炎症狀的情況減輕許多,但在美國官方是准許給予奎寧、阿奇黴素等藥物混合的「雞尾酒療法」來減輕患者的痛苦,維他命C的療法則是尚未有任何直接證據被認可。在芬蘭與澳洲總共1,766名的患者試驗中,有12名接受維他命C療法者,則是減低了7.8%在重症病房待的時間。除此之外,上海市醫學會在網路發表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當中也提及每日使用100-200毫克的維生素C,有助於患者減輕肺炎症狀。   肥胖過重者免疫系統低落 成為病毒攻擊的最佳缺口 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個人免疫系統尤為重要,對於患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的人,和年紀漸長的族群來說,更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襲而轉化成更嚴重的病症。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指出,確診得到新冠肺炎的住院民眾當中,63%有過重和肥胖的現象,其中的40%是在60歲以下,只有9%的人是因為心臟或是肺部疾病所引起的併發症。這些患者平常飲食缺乏了纖維素和抗氧化劑,而部分水果和蔬菜中就富含了這些成分,攝取這些食物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方式之一。 維他命C隨手可得 源自兩屆諾貝爾獎得主 維他命C各式藥丸和膠囊常見在我們隨手可得的環境中,對於一般人得到感冒或身體有些微的不是,多會透過服用這些錠狀藥品,期望病情的恢復,事實上,如此方便的取得方式其來有自。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的生物科學教授Peter McCaffery表示,維他命的發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在1932年維他命C首次被記錄為可用來治療壞血病的藥品;而將維他命C拿來治療感冒的這項點子,則是由兩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Linus Pauling在1970年所提出的,他提出每人每天應該要服用3,000毫克的維他命C,然後在數十年裡就可以完全根除感冒,他的著作因此大賣,而相關藥廠也連帶獲利,但是後來各國研究機構紛紛投入研究和實驗,並沒有相關證據能夠證明維他命C能夠治癒感冒,後來再也沒有人支持Linus Pauling的相關說詞和各項研究。 各式各類的流感仍然存在於現今,由此可見維他命C療法並不是治療新冠肺炎的解決方式,但是維他命C的確可以幫助你身體變得比較健康,想要對抗肺炎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及維持社交距離,才是讓自己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安然度過的最佳之道。 資料來源: 1. https://www.nutraingredients.com/Article/2020/03/25/Hospital-turns-to-high-dose-vitamin-C-to-fight-coronavirus 2. https://nypost.com/2020/03/24/new-york-hospitals-treating-coronavirus-patients-with-vitamin-c/ 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oronavirus-its-time-to-debunk-claims-that-vitamin-c-could-cure-it-132803 4. https://www.bmj.com/content/361/bmj.k2392 5.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3/07/the-vitamin-myth-why-we-think-we-need-supplements/277947/ 6.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distillations/vitamins-come-to-dinner 7. https://mp.weixin.qq.com/s/bF2YhJKiOfe1yimBc4XwOA 8. https://www.ccn.com/the-unlikely-coronavirus-treatment-no-one-talks-about/    *國際新知報導為國外資訊分享,並非國內產品或技術,詳細內容請見資料來源,網路資訊僅供參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0.04.22

  • 非侵入式減脂和抽脂手術該怎麼選?聽聽醫師怎麼說!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非侵入式減脂和抽脂手術該怎麼選?聽聽醫師怎麼說! 如何選擇非侵入式減脂或是抽脂手術?謝承翰醫師建議如果害怕抽脂的侵入以及不平整的風險,或是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族群,這些人應朝非侵入式來做減脂療程。另外若是想要做抽脂另外運用者,例如隆乳或是豐一些特殊區域,想要一勞永逸者,就可以選擇抽脂手術。要成功不只是有醫師的技術,還有自身的目標要夠清楚加減重的意志,才能夠水到渠成。     諮詢醫師:謝承翰 現職: 美麗人生整形醫美中心院長 學經歷: 新光醫院整形外科兼任主治醫師 微顏整形外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 台灣外科醫學會外科專科醫師 台灣整形外科醫學會整形外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會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2.28

  • 眼袋手術會有後遺症?!你的體質適合割眼袋嗎?

    文/美醫誌編輯部 報導   眼袋手術會有後遺症?!你的體質適合割眼袋嗎? 眼袋手術雖然可以去除無精打采的狀況,但是有些人是不適合做眼袋手術的,例如有高血壓和凝血功能方面有問題的患者,在開刀時會引起血腫、瘀血和瘀青等症狀。如果患者有糖尿病倒是可以做眼袋手術,只要控制好血糖問題即可,至於被甲狀腺困擾的民眾則是需要多加評估,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適不適合進行手術。   諮詢醫師:杜隆成 現職: 極緻醫美診所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進修 美國德州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進修 德國和保兒童醫院手外科進修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 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學術委員 振興醫院美容特別門診 主任醫師 振興醫院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整形外科 資深主治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住院醫師 中華民國燒燙傷及傷口照護醫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手外科醫學會監事 馬偕護專 兼任講師 馬偕紀念醫院吉里巴斯醫療團 團長 馬偕紀念醫院外科 病房主任 中華民國燒燙傷及傷口照護醫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美容外科醫學會 監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19.10.10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