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微晶瓷注射

微晶瓷注射

什麼是微晶瓷注射

微晶瓷(Radiesse)又常被稱為晶亮瓷,主要成份為氫氧磷灰石鈣(Calcium Hydroxylapatite),屬於生物軟陶瓷的一種,外表看起來就像是細小的珍珠粒子,直徑只有25-45微米。
 

當注射微晶瓷進入組織裡後,人體免疫系統便會開始分解微晶瓷的分子,同時增生膠原蛋白,約半年後絕大多數的微晶瓷分子就會被分解殆盡,留下新生的膠原蛋白。由於微晶瓷紮實綿密的分子排列,可以穩固新生的膠原蛋白且容易塑形,因此特別適合使用在隆鼻、下巴或是蘋果肌等處,加強立體效果。
 

舒顏萃不同的是,微晶瓷在注射後可以立即看到改善後的臉龐輪廓,呈現立即性的填充拉提效果。原廠臨床研究報告顯示,治療效果可達約18-24個月,但療程效果的持久度可能會因人而異。部份診所為了減輕患者因注射引起的疼痛,可能會於療程前施行局部麻醉,療程流程須視各診所規劃而定。
 

除了極佳的塑型力外,富含彈性的微晶瓷也提供皮膚良好的支撐,並使皮膚變得緊緻。在療程後的3~6個月內會持續增生膠原蛋白,可依醫師建議進行微調填補,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如今微晶瓷已成為許多想要雕塑立體臉部輪廓者的選擇,但仍須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後如有嚴重的紅腫情況,應回診告知醫師,切勿擠壓傷處,避免藥劑擴散發炎。

什麼人不適合微晶瓷注射

患處有急性或感染性皮膚疾病、嚴重囊腫型青春痘、蟹足腫體質、免疫系統失調者,以及孕婦、哺乳中之婦女皆不適合注射微晶瓷,如果治療部位正在感染或發炎,應待傷口痊癒後,經醫師評估同意才可進行微晶瓷注射。

微晶瓷注射比一比

微晶瓷與玻尿酸、舒顏萃相比,特色在於適合皮膚的支撐與塑形。由於微晶瓷不易被身體吸收的特性,因此可運用來刺激皮下膠原蛋白增生以增厚皮膚,較適合用於臉部較硬骨部位的輪廓雕塑,以及填補較深的紋路。而舒顏萃較適合全臉的改善,玻尿酸則適合臉部局部的調整。玻尿酸與微晶瓷的術後效果都是立即性的,舒顏萃則是漸進式效果,療程後約2~3個月才會逐漸顯現。
 

治療項目

玻尿酸

微晶瓷

舒顏萃

主要目的

 

  1. 改善靜態紋路

  2. 針對臉部凹陷調整

 

 

  1. 雕塑臉部輪廓

  2. 幫助塑形、固定治療部位

 

 

  1. 改善細紋及皮膚脂肪流失

  2. 全臉拉提,豐潤臉部輪廓

 

維持時間

一般約6~12個月,小分子、易動的地方約3-6個月,大分子、交聯劑多的產品約12-18個月

約18-24個月

約18-24個月

適合部位

夫妻宮、淚溝、法令紋、木偶紋、鼻子、嘴唇等

鼻子、下巴、眉骨、顴骨凹陷、臉頰凹陷等

臉頰、太陽穴、蘋果肌、法令紋、木偶紋等

 

術前注意事項

  1. 療程前需說明自身身體狀況,如有相關病史、特殊體質(如過敏、蟹足腫等)、感冒、懷孕、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氣喘、甲狀腺疾病、慢性皮膚病、正值生理期等情況,皆須告知醫護人員。

  2. 當天請停止服用刺激性食物。(如菸、酒、咖啡等)

  3. 當天請勿化妝。

術後注意事項

  1. 微晶瓷術後1 週內避免進行果酸煥膚等療程。

  2. 療程後勿大力按壓施打部位。

  3. 療程後偶有瘀血或輕微泛紅情況,恢復情形須依個人體質以及照護程度而定。

  4. 療程後不可抽煙、喝酒,以免因尼古丁影響新陳代謝,延緩組織修復。

  5. 請勿使用熱水洗臉,並注意勿將注射區暴露在極熱(如三溫暖、日光浴、溫泉等)或極冷的地方(如游泳、潛水等)。

  6. 療程後手術部位若有異常腫脹、發紅、出血疼痛、流膿現象,請立即回診告知醫師。

  7. 療程後須停止服用任何抗凝血藥物、避孕藥或保健品(如阿斯匹靈、維生素E、靈芝、深海魚油等),以免造成注射區域瘀青或流血。

常見問題

Q:

微晶瓷術後摸起來會覺得有異物感或鈣化嗎?

A: 由於微晶瓷是包裹在凝膠載體中極小的晶球,所以注入皮膚組織後仍然可以保持柔軟的觸感,並與人體組織相容,微晶鈣球體也會透過正常新陳代謝被人體分解,留下兼具柔軟與彈性的新生膠原蛋白。
 

Q:

微晶瓷就是牙科用的骨粉嗎?

A: 微晶瓷的確是經由骨粉改良而來,微整形所使用的微晶瓷的顆粒只有骨粉的1/10,適合注射於皮膚,成份、使用方式都和牙科填補用途不一樣。
 

Q:

注射微晶瓷前需要先做皮膚測試嗎?

A: 微晶瓷具有很高的人體組織相容性,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毒性或是過敏等反應,治療前的皮膚測試一般都是不用的。但若患者有相關病史、特殊體質等,皆須在療程前告知醫護人員。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手術效果因個人身形條件以及體質而有差異,手術流程也會因診所的安排而調整,請依醫師親自為您評估後的建議為準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