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整形

美醫誌 ME Media:亞洲醫美整形新媒體|豐富資訊輕鬆查醫病溝通零距離

搜尋新冠肺炎共有80筆結果

  • 打完疫苗哪些事不能做?別讓你的免疫力降低!「這件事」營養師建議要持續保持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情終於開始漸趨穩定,政府也陸續開放民眾接種疫苗,面對棘手的新冠肺炎,除了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防疫意識外,提升保護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究竟接種完疫苗後,有哪些事情「不能做」呢?既然要提升保護力對抗病毒,那是不是免疫系統越強越好?一起來看看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長期不平衡甚至會造成腦霧?   人體在受到病毒攻擊時,免疫系統是首當其衝的第一線,所以強化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重要關鍵。而免疫系統中的首要重地,就是人體的消化道,範圍可以從口腔、食道、胃部、小腸大腸直腸,一路延伸到肛門,這片「戰場」非常廣大,尤其消化道黏膜的表面積,約有260~300平方公尺,所以身體中有70%的免疫細胞都是集中在消化道。在這裡免疫細胞必須抵禦想要入侵人體的許多病毒、細菌與有害物質,在前線戰場中奮勇作戰,不讓它們進入循環系統,擴散到各處細胞,所以如果我們有將基礎打好,保持腸內菌叢的健康穩定,就可以幫助防止病原體入侵,不讓這層重要的防線輕易被擊潰。   人體消化道的免疫系統,影響層面相當廣泛,也與大腦息息相關。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由於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腸道神經系統之間是可以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來進行雙向溝通,所以日常生活中做好腸道保健,也同時照顧好大腦健康。另外,雖然提升人體免疫力很重要,但免疫力並非是「越強越好」,否則腸道健康和免疫力長期不平衡,可能會產生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會讓我們的大腦某些功能突然「當機」,可能影響記憶力、專注力或邏輯思考的能力。           理想中的免疫力應該是平衡的狀態,若免疫力過低,身體就會容易受到感染、反覆感冒、生病等,開始產生各種不良的病症,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因為反應過度,出現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等異常反應,所以維持良好平衡的免疫力不應利用偏方,按部就班的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穩固人體免疫系統的禦敵能力,才是踏實、穩定的健康之道。     接種日期越近越緊張?營養師建議要注意這3點   許多人在施打疫苗前後,都會相當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疫苗效力,甚至引發不良反應,其實不必過度恐慌,施打前應請醫師評估自身的疫苗過敏、慢性病史,並以輕鬆、日常的狀態接種,避免因緊張造成暈針,施打後也要保持充足休息,勿抽菸酗酒,並持續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王若昱營養師也提供了以下3點建議,幫助建立民眾施打疫苗前後的正確認知。   一、睡眠充足   施打疫苗前不要讓自己過於勞累、好好休息,充足的睡眠對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接種前一週可開始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鐘,每天睡足7~8小時,接種後也可以持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讓身體提升防禦能力,維持良好的機能,幫助抗體在體內生成順利。     二、避免酗酒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飲酒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也沒有明文禁止,但從醫學角度來看,施打疫苗前後都要盡量避免酗酒,因為長期大量飲酒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並干擾疫苗反應,一次攝取過多酒精則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進而造成頭痛、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容易干擾疫苗副作用的判斷,且接種疫苗後身體可能較虛弱,會影響肝臟代謝酒精的速度,建議還是先避免為佳。   其實無論是否有安排施打疫苗,平日也該留意自身的酒精攝取量,不建議過量攝取。根據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兩個酒精當量),女性不超過1罐330c.c.的啤酒。(相當於一個酒精當量)     三、避免抽菸   菸癮和酒精一樣都會削弱免疫系統,因此施打疫苗前後都不建議抽菸。國健署也一再呼籲民眾趁著疫情期間戒菸,根據國際研究表示,抽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 1.4 倍,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因此抽菸會讓提高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離肺炎威脅,就是最好的戒菸理由。   王若昱營養師提醒,接種疫苗後必須充份休息,減少抽菸、酗酒、熬夜,面對防疫多一份謹慎,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風險。以上原則其實不僅適用於接種疫苗後的不適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繼續維持睡眠充足的好習慣、控制飲酒量並戒菸,保持身體健康,才可以徹底發揮疫苗的保護力。     參考資料: 1. 國健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 2.Vardavas CI, Nikitara K. COVID-19 and smo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Tob Induc Dis. 2020;18:20. Published 2020 Mar 20. doi:10.18332/tid/119324.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8.06

  • 餐餐吃外送、沒冷氣會死、久坐懶得動?戒掉你的居家防疫壞習慣!

    文/翁嘉妤 圖/傅暄閔      摘要  全台疫情雖然已進入微解封階段,但為了防止疫情傳播,多數民眾仍然選擇待在家中,減少出門群聚的機會,但疫情期間長期宅在家裡,不僅較難兼顧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混亂,甚至長期下來還忽略運動、曬太陽,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可別讓疫情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趁早戒除這些NG行為,讓營養師教你建立正確的日常觀念,一起安然度過疫情危機吧!     防疫期間長期宅在家,你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呢?不是餐餐仰賴美食外送,就是天天窩在冷氣房中,與陽光接觸的機會也變少了,更別提體重還直線上升,就連上一次運動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了?其實居家防疫期間正是調整飲食習慣的好時機,平常也不應忘記運動及日曬的重要性,王若昱營養師指出4項常見的居家防疫壞習慣,不妨審視自己是否該多加留意。     居家防疫壞習慣1:飲食不均衡   防疫期間民眾經常透過美食外送解決三餐,但外食通常都是以大量澱粉、高油烹調肉類為主,或是使用炸物或加工製品(如火腿、臘腸等),較少蔬菜、水果及乳品類,不僅較難顧及均衡飲食,重口味的調味方式,也讓民眾無法了解食材新鮮度。若選購外食時不注重營養、多元,攝取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會容易不足。   除了均衡飲食外,很多民眾容易忽略烹調時使用的「油」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王若昱營養師指出,油脂是屬於三大營養素之一,身體的慢性發炎跟烹調時使用的油品也是息息相關。平常身體發炎的狀態,除了傷口紅腫疼痛的急性發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是由於免疫系統在碰到如病毒、細菌等外來物入侵時,會啟動免疫發炎反應保護身體,但如果發炎反應長期持續,對身體健康反而會有危害,包括疲倦、頭痛、腰痠背痛、過敏,甚至糖尿病、心臟疾病、關節炎等,都與慢性發炎有關。   很多民眾都會選擇服用止痛藥來緩解慢性發炎造成的不適,卻只是治標不治本,建議還是要從飲食習慣上的根本改善。王若昱營養師表示,若要預防慢性發炎疾病,平時要留意攝取人體必需脂肪酸「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建議攝取比例3~5:1,Omega-3的脂肪來源主要是深海魚類及堅果類,這些都是一般外食較為缺乏的,外食較多食物使用Omega-6的油脂烹調,例如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玉米油等,所以常吃外食的人才會因為Omega-6攝取過多,Omega-6:Omega-3比例失衡至20:1,造成長期慢性發炎。   食物的「烹調方式」也很重要,王若昱營養師建議,盡量選擇蒸、煮、烤、燉、滷、涼拌等低油烹調方式,避免油炸、三杯、糖醋、蜜汁、勾芡羹類等高油烹調,而且後者大部分屬於重口味的料理方式,對身體健康也是一大負擔。   另外提醒民眾要少喝飽含熱量和糖份的大地雷「含糖手搖飲料」,根據國健署調查,含糖飲料是國人攝取精緻糖的最大來源,尤其夏天更是難擋手搖飲料的誘惑,不過食藥署規定自110年1月起,所有的手搖飲料都必須標示「總糖量」和「總熱量」,在選購飲料時不妨多看幾眼,控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慾。     居家防疫壞習慣2:長時間久坐不運動   防疫期間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的居家生活型態,容易造成肌肉流失,並增加肥胖、慢性病的發生機率。王若昱營養師表示,居家上班期間可以嘗試「站著」使用電腦,或是每30分鐘就起身走一走,避免久坐。即使在室內,也可以透過運動來活絡身體,例如居家有氧運動、啞鈴、彈力帶等,或利用現有的安全設備,包括桌椅、牆壁等做伸展運動,不僅幫助延緩肌肉流失,也可以緩解久坐產生的腰背痠痛。           雖然目前疫情警戒已「微解封」,政府也開放健身房和運動場館供民眾使用,但運動時仍然要記得遵守防疫準則,不想外出運動者,也可以在家搭配網路上有氧運動或肌耐力訓練的影片,讓自己跟著活動筋骨,維持身心健康,但仍要記得運動不要過量,過程也要做足防護,慎防受傷。     居家防疫壞習慣3:缺乏陽光日曬   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許多民眾的生活型態,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模式,可能讓許多民眾身體的維生素D含量不足。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維生素D是國人攝取容易不足的營養素,雖然疫情前我們還是可以經由日曬來補充維生素D,但在居家防疫期間,維生素 D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由於人體有部份維生素D是透過日照獲得,因此王若昱營養師提醒,家中或工作場所中若有陽台者,白天不妨避開日正當中的時間,在早上9點~10點或下午3點~4點時走出冷氣房,出來曬一下約10~15分鐘的太陽。   維生素D也可以透過飲食補充,如富含油脂的魚類、魚肝油、肝臟、蛋黃、強化維生素D的乳製品、曬過太陽的香菇、木耳等蕈菇類。除此之外,也有人會選擇以營養品來補充維生素D,但服用前務必要注意每日劑量,建議與了解自身身體狀況的營養師或醫療人員討論建議攝取劑量,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多吃無益。     居家防疫壞習慣4:過度焦慮無法放鬆   新冠肺炎疫情未退,確診數不斷起起伏伏,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許多人防疫期間難免會感到焦慮,或是因為工作受到影響而心情沮喪。王若昱營養師指出,疫情雖然大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必每天長時間持續接收疫情新聞,聊天的內容也不要集中在討論疫情,這樣只會讓焦慮指數越來越高,增加無謂的恐慌,甚至影響睡眠,導致生活能力下降。   近期居家「療癒風」正盛,種植植物可以綠化環境,飼養寵物也可以為生活增加不少樂趣,都是許多民眾調劑生活的選擇。王若昱營養師建議,園藝培育或陪伴寵物,都可以舒緩心情,每一個過程都是值得期待、充滿喜悅的,透過這些活動將注意力從疫情上轉移,不再掛心疫情期間的焦躁不安,對紓解情緒也很有幫助。   台灣人首次經歷如此漫長的居家防疫,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些壞習慣,或在疫情壓力下逐漸迷失,不曉得該如何找回自己的步調,其實除了養成正確的防疫觀念外,也別忽略了注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均衡飲食、多運動,偶爾曬曬太陽,培養園藝興趣,或找時間陪伴家中的毛小孩。疫情之下,我們應該加強的是自我的韌性,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可別太放縱自己,反倒被疫情擊垮了。       諮詢營養師:王若昱營養師    學經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曾任亞東醫學中心 營養師 曾任營養品研發 顧問營養師 現職健康體重管理 營養師 現職居家長照與社區演講 營養師 現職台灣健康體重管理促進會 合作講師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你不胖,只是假胯寬!3分鐘改善久坐臃腫下半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30

  • 發燒、體溫高是中暑還是新冠肺炎?兩點判斷免驚慌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自從進入夏日,每天的氣溫就像是烤爐一般,讓人不得不開冷氣來因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大多數人也只能在室內活動,而室內溫度有時也像戶外一樣令人感到悶熱,不少人因此有了中暑的情況,但民眾會誤以為自己得了感冒或是更嚴重的新冠肺炎,導致延誤就醫。美醫誌就要來協助大家分辨何謂中暑,跟新冠肺炎有何差異。     近來的氣溫節節升高令人想抓狂,你是不是覺得熱到快發瘋了,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6月20日為止 ,已經總計208人通報熱傷害,可見這波熱浪來襲的確讓人感到心煩氣躁,不少民眾因此在工作中或生活上有了中暑的狀況。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說,中暑的定義不管是室內或是戶外,只要處在熱源的環境中,造成水分過度的喪失或電解質流失,就可稱之為中暑。(熱衰竭)   一般來說,會發生中暑多半是在戶外,柳朋馳醫師表示,最初可看到的症狀例如頭暈、疲倦感,更嚴重一點會出現手腳無力或是暈厥的情況,甚至有熱休克的表現。在中暑過程中會因為電解質的失衡造成肌肉抽筋,嚴重一點就會出現意識喪失,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室內中暑狀況與戶外類似,也會出現全身無力倦怠、抽筋到意識喪失,這些都會表現出來。當民眾處於中暑狀況下,就表示體溫無法做恆定的調節,若是暴露在高溫且長時間的熱源下,體溫就節節上升,甚至破40度都有可能,但民眾不要以為這是發燒,只要在補充水分之後,體溫就會慢慢地退下來。如果個人是因為其他感染源而造成體溫上升,退燒之後還是有可能再造成多次體溫上升而發燒,但是體溫多半會在38~40度之間。   近期因為新冠肺炎流行,多數地方已開始施打疫苗來阻絕病毒傳播,但面對高溫的肆虐,有些民眾或長者在打疫苗前或疫苗後都有不適的狀況發生,例如體溫過高、全身疲倦無力、頭暈等症狀,這樣情況可能讓家人或是鄰近的民眾誤以為是得了新冠肺炎;柳朋馳醫師說,這就要從降溫的方式先來辨別,主要先把患者移至熱源較低的地方,或是讓他喝水看體溫是否有降下的趨勢,並不一定高溫或發燒就是代表得了新冠肺炎,現在有多種的篩檢方式可以知道;另外一種方式就是看是否有呼吸道症狀,例如鼻塞、咳嗽或喉嚨痛,發燒或體溫高並不是判讀是否有新冠肺炎的依據。   有些人在打完疫苗後約8~12小時會出現發燒情形,這也屬於正常的疫苗反應,大部分在注射後的17~18小時會退燒,若真的有持續高燒且伴隨咳嗽或喉嚨痛的現象,就要立即就醫治療或是快篩看是否確診新冠肺炎。柳朋馳醫師建議,民眾在前往接種疫苗時,若是地點處於戶外且無遮蔽物時,可以自行攜帶陽傘、帽子,穿著衣物寬鬆通風,地點在室內的話也要保持通風避免悶熱,當然不論室內或是戶外,一定要多補充水分來避免中暑發生的可能。   柳朋馳醫師最後補充,小孩與年長者其實都屬於容易中暑的族群,還有汗腺功能不完全的民眾也要多注意,民眾若遇到狀況不要過度驚慌,先至醫療機構讓醫事人員檢驗是否為中暑或是其他症狀,當然在炎熱的氣候下,民眾做好自我防護且補充水分,就不用擔心會得到中暑。       諮詢醫師:柳朋馳醫師    現職: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 學經歷: 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總醫師 育睿診所院長 新昕診所院長             延伸閱讀 文章|台灣疫情升溫,咳嗽、發燒心驚驚!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怎麼分? 文章|炎炎夏日私密處發癢難耐,當心!是細菌或黴菌在隱隱作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20

  • 疫苗登記搶快拼手速?唐鳳:打疫苗「長幼有序」!

    文、圖/翁嘉妤      摘要  國內疫情已逐漸趨緩,政府也正著手提升疫苗的覆蓋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開放18歲以上的民眾登記接種疫苗意願,透過COVID-19疫苗預約平台,即可上網進行意願登記,許多民眾紛紛踴躍搶約,讓平台一度當機。行政院政委唐鳳表示,其實只要在同一個週期內登記完成即可,「施打是看出生年份,跟登記序號無關」,並非越早登記就越優先。     疫苗接種意願登記並非先搶先贏,但也要記得登記   隨著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在南韓肆虐,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病例激增,也讓台灣民眾擔心好不容易微解封的疫情又會再度升溫,紛紛盼望能早日接種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今(13)日表示,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上午已經開放18歲以上的民眾進行疫苗接種意願登記,消息公佈後平台流量瞬間暴增,不僅瀏覽時出現卡頓,甚至一度當機,出現近期的疫苗「搶登潮」高峰。   行政院政委唐鳳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施打疫苗主要是看出生年份,與登記先後無關,先收到簡訊也不代表就會優先施打,「在這個週期內,有無資格判斷都是相同的,不會看排序的號碼」。簡單來說疫苗施打是「長幼有序」的,本次開放的18歲以上民眾中,若是有在週期內完成意願登記,系統便會再根據登記民眾的年齡安排施打順序。   民眾也可以在登記完成後的畫面中,看到紅字提醒「登記序號並非後續疫苗預約接種之順序」,無須搶時段登記也可以完成登記。         指揮中心提醒,符合條件之18歲以上民眾只要在7月15日下午17:00前完成意願登記,7月16日~7月18日便會收到簡訊,通知符合者進行後續的預約。     「登記完」還不代表能施打!「等預約」跟系統喬時間   民眾收到簡訊通知後,可選擇線上預約或實體預約,線上預約可選擇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和衛福部健保署的APP「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IOS|Android)。實體預約除了可攜帶健保卡至藥局或衛生所預約外,四大超商也開放門市機台給民眾預約施打疫苗,並提供多項搭配疫苗「小白單」的優惠,讓民眾一站完成疫苗預約和物資採購的需求。         若民眾在預約登記完成後,需要更改接種日期,也可以再透過疫苗預約平台或健保快易通APP修改,相當方便。唐鳳提醒民眾,若是接種當天錯過了預約的時段,還是可以到現場安排接種,但是如果預約當天都沒到的話,就必須再等下一輪開放時間,重新預約。             第二輪登記者別忘了預約!準時接種別放疫苗鴿子   先前第二輪的疫苗施打意願登記,已於7月12日17:00截止,全國約有285萬人登記,系統將於7月13日上午以簡訊通知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民眾記得進行預約,施打期間可選擇7月16日~7月22日的時段,指揮中心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由於第二輪登記初步僅開放AZ疫苗,唐鳳表示,若先前沒勾選AZ疫苗者,7月15日前可編輯修改,將和第三輪預約者一同處理。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文章|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7.13

  • 線上就能看醫生!迎接視訊看診的遠距醫療時代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COVID-19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疫情仍然嚴峻,台灣也不例外,醫護人員也疲於奔命照顧各式各樣的病患,醫療系統似乎像塞車般難以找到順暢的道路,許多的流程及檢驗、繁瑣的管理系統導致醫護出現過勞的狀況,不只是在疫情發生的當下,這已是長久以來累積的問題。面對病患暴增、醫護人員短缺的情形,如果沒有新的變革,醫療系統就會崩盤。因此運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資通訊科技來達成智慧醫療、精準醫療等醫學技術的發展就變得非常重要,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落實遠距醫療並實際應用,對於疫情當下和疫情後,仍有許多挑戰。     談到遠距醫療, 就先得回溯到100多年前心電圖的發明,這是由 William Einthoven運用當時的電話及電報線達到遠端傳輸的效果,藉此正確判讀病人心臟跳動所產生的電位微小波動,這就是遠距醫療的前身。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1960年代,藉由科技監控在外太空的人體健康狀況,於必要時提供醫療建議;這也證實在遠距的情況下, 醫療服務可以於雙向溝通並進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遠距醫療是藉由資訊通訊科技,增加汲取照護和醫療資源的方式,進而提升病人病情結果。     遠距醫療仍需基礎軟硬體配合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遠距從電話問診、電郵,或到近期如LINE等通訊軟體傳達病情,傳遞影像和檢查報告等,這已是許多醫界、醫病甚至親友之間,很普遍的諮詢或討論病情的方式。視訊的方式也是其中之一,這方面需求都一直存在,尤其這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比例逐漸增多,即便如此實務上仍有困難存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楊智傑醫師表示,長者手機若是陽春機,或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但不一定會操作視訊APP,在軟體方便性上本身就是挑戰。另外一個問題是身分辨識和健保卡刷卡的問題,醫院端如何在無法實體刷健保卡的情況下仍能夠完成看診和健保申報,這些基礎建設的部分都需要軟硬體配合。   另外一個遠距醫療的應用就是穿戴式裝置做遠端生理量測,在疫情期間檢疫所及居家隔離都會配發血氧計,拍照血氧計數字然後上傳,醫院端就可以知道隔離者的狀況,但比較理想符合加密安全作法是用雲端監測方式,血氧計透過藍芽傳至手機再傳至雲端。現在一般家用的血壓血糖測量則是已符合數位化遠距醫療使用,搭配遠距門診就可以讓醫師看到過往監測記錄。楊智傑醫師說,穿戴式裝置已行之有年,但是在醫療上仍不普及,自然使用的人數無法提升,相關知識就不會被傳遞出去,例如現在開發中的心電式穿戴裝置,可針對睡眠障礙或心律不整監測,只要病人戴這項裝置回家就可以記錄,上傳至醫療端後,AI就會分析心電訊號並做成報告,有利於醫師運用報告來解釋病患狀況。這些軟硬體的建置是相當必要,尤其對於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變化,不僅可降低醫護人力負擔,亦可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     遠距醫療重要性與病患需求   遠距醫療為何重要,楊智傑醫師表示這與病患需求有關,第一點是解決病患運輸交通問題,不僅僅是在偏鄉,都市也會有這種問題,病患有人從很遠地方舟車勞頓,為了要看到心目中信任的醫師門診,過程對病患很辛苦,尤其是高齡或行動不便者,住在沒有電梯大樓的地方更可以浮現這種問題。第二點是解決慢性病處方箋者與醫師的時間,在現行的門診上,很多人只是來拿藥,不是實際看診,這類民眾其實可以在家透過遠距醫療讓醫師確認狀況就可以拿處方箋,這樣也不用排擠到真正有看診需要的人。     法規窒礙遠距醫療難以持續   不過在法規上要推動遠距醫療必須要有依據,尤其是突破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限制,它的母法是醫事法第11條,也就是醫師必須要親自看診,除了部分族群如偏鄉、離島、山地居民、出院後需要追蹤的患者,還有國際病患。楊智傑醫師表示,因應疫情升溫至第三級警戒,這項法條已稍微鬆綁,因為很多有定期回診需求的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因此衛福部推動全國視訊診療指定院所開設「視訊診療門診」,同時開放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還有居家隔離者及初診者都可適用,對於民眾及醫師來說都是個安心的保障。但是若在解除三級警戒以及後疫情時代,這條法規可能就會回復至原本的狀況,其實很多急性病人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機構,以及家庭整合照護慢性病管理、居家照護、慢性病管理等都有遠距醫療的需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修改及鬆綁的確有其必要。     疫情之下8,000家醫療機構投入視訊診療門診   談到疫情下衛福部推動的「視訊診療門診」,全國已有8,000多家醫院及診所投入,但不是每個科別都有開放視訊門診,以台北榮總為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都投入遠距門診的行列,不過遠距醫療只有開放給有慢性病處方箋且在榮總看過診的患者,看診地區則不限於台北市。雖然只開放部分的科別,但民眾踴躍的程度讓院方也嚇了一跳,透過遠距民眾看診時間也拉長,相對於面對面看診,遠距門診民眾也多花了更多時間詢問健康相關的問題,顯見遠距門診的影響力是逐漸擴大。     遠距醫療如何落實健保、藥品、配送、隱私及安全   整體而言,遠距醫療的推動仍然有諸多障礙,除了軟硬體的建置,人員的配置訓練,還有以下幾點尚待克服   障礙一:如何透過雲端查詢病患用藥紀錄   現行做法是透過病人健保卡查詢雲端藥例,因為許多病患都會有重複看診的情況,特別是管制藥品都會有重複拿的情形,而醫師現場看診透過健保卡才看的到紀錄;但遠距醫療不可能刷健保卡,目前健保署已經適度開放可以用遠端查詢病患用藥的紀錄。   障礙二:藥品如何領取   遠距醫療醫師開的藥方要如何讓病患拿到,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以台北榮總為例,做法是將處方箋寄送到病患家中,病患可以去醫院或是附近藥局領藥,不考慮藥物配送的方式是因為藥物配送成本很高,至於是否由藥師親送藥品至病患住所,在肺炎疫情的風險下也不太適合。   障礙三:健保給付   在遠距醫療的方式下進行醫療行為,如何計價和給付目前還沒有真正的辦法出來,繳費仍要家屬或代理人去醫療機構繳費。不過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減少民眾進入醫院,不少醫院外面都設立領藥窗口,只要刷健保卡、領藥,就可以離開,儘量減少在醫院停留的時間。健保署有協助在積極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目前為止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障礙四:隱私及安全   這次因應疫情許多政策是匆忙上路,像是遠距門診,多半是使用市面上的視訊軟體,例如LINE、ZOOM等等,這些影音檔並沒有妥善管理,而是各自儲存在醫院的儲存裝置,所有病歷資料、影像傳輸、用藥處方等資料的隱私權,以及相關的網路安全都必須要訂定 準則及法規來依循,避免衍生出日後的糾紛。   針對後疫情時代遠距醫療該如何發展,楊智傑醫師表示,除法規能儘速鬆綁外,當務之急就是以簡單方便的方式來解決需求,目前不論是醫院端或民眾端,遠距醫療和網路環境尚無法跟上科技的進展,再來就是醫療分配,如果開放遠距醫療,民眾都可以自由選擇醫師,醫療生態會改變,在規劃上必須要小心。所有的疾病若能提前預防,治療成效會較好、成本也會比較低,政府應加緊部署遠距醫療,透過業界與醫界的整合,用更安全的數位環境,面對未來的醫療挑戰。       諮詢醫師:楊智傑醫師    現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 學經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副主任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臺北榮總精神部教授特約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30

  • 破解疫苗謠言!打疫苗前要停用這些藥?打完疫苗後「不能揉」否則會血栓?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地創下新一波的感染,而關於疫苗的網路傳言也從來沒有斷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傳出一則訊息,內容說明接種疫苗當天應該停用藥物: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以及注射疫苗後去揉注射部位產生血栓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傳言使得年長者出現了疫苗緩打潮,連帶影響到整體國民的接種進度和全體免疫率,究竟藥物跟人體有什麼樣的關聯性,美醫誌帶您來破除謠言。     接種疫苗已成為近期台灣主要的話題流量之一,不過在接種疫苗的同時,有關疫苗的假訊息也從來沒有少過,近期在網路上就出現了最新的傳言,呼籲民眾接種疫苗當天停用藥物如包含阿斯匹林(Aspirin)、保栓通(Plavix)、抗血栓藥物(Dipyridamole)、抗凝血劑等等,而部分民眾就確信通訊軟體內的訊息,但其實這些都沒有經過醫學證實的傳言,大家還是小心為妙。   內科醫師陳煌麒表示,這些傳言其實都沒有根據,打疫苗根本不須停用上述這些藥物,也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打疫苗與藥物服用相關;民眾或長者或許本身就有一些疾病存在,例如本身有心肌梗塞,醫師會給抗凝血劑來減緩血栓形成,若停用藥物接種疫苗後會發高燒然後加速心肺負擔,加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大增,所以原則上並不用停用這些藥物,慢性疾病患者都可以吃原本的藥物,相對於急性病患者都是安全的。若民眾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者,重症和死亡風險是比一般人高,陳煌麒醫師說,這類人更需要打預防性的疫苗,因為本身有疾病的人,得到感染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許多,例如肺炎加重之後會變成肺阻塞,肺阻塞了之後更加重肺炎程度,這是惡性循環,疫苗的概念是預防這一波急性的轉變,避免這些慢性病患者感染然被誘發成為急性患者,所以才更需要打疫苗。   接種疫苗的手臂如果去揉會產生血栓,這也是另一種無稽之談,陳煌麒醫師表示,疫苗是打在肌肉端,而不是打在血管內,揉這個動作是加快藥物被吸收,但建議民眾不要揉疫苗接種處,因為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紅腫、肌肉潰爛,其實與血栓無關。個人體質才是形成血栓的要素,以東西方人來比較,西方人較為肥胖,形成血栓的機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再加入人工合成的藥物如女性荷爾蒙,那麼血栓的風險將大幅提升。   早期疫情開始之時,那時還未強調群體保護力,而現在疫情嚴重之際,加上印度變種病毒肆虐傳染力大增,群體保護力就顯得重要,至少100位民眾要有70位打過疫苗,才可以避免互相之間的傳染。不過疫苗施打有好處也有副作用,陳煌麒醫師說,以抗凝血劑來說,對於腦中風和心肌梗塞都都有預防的效果,但缺點就是會造成胃腸道出血,民眾就會往壞的那一方面想,會忽略了原本的作用。疫苗也是如此,大家目前糾結於施打後可能會出現血栓或是其他等等的副作用,這樣反而降低了疫苗對病毒的抵抗力,也就無法達到群體保護力。這很有可能到時新一波疫情又起,大家得到重症的機率就變得很高,疫苗的概念是減少不必要的重症,而不是要終結病毒產生,打了疫苗仍然有可能確診,國外已經多國都發生了這樣的狀況,民眾不得不慎。   陳煌麒醫師補充,若是慢性病患者建議還是要儘速去接種疫苗,急性重症如腦中風者就不建議施打,先度過不穩定期觀察14天之後再行施打疫苗。醫師站在保健預防立場,網路傳言很多,一定要找專業的醫師諮詢正確的知識,另外疫苗施打絕對是必要,達到群體保護力,才能有效降低疫情的傳播。       諮詢醫師:陳煌麒醫師    現職: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畢業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住院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9

  • 疫苗引發「新冠手臂」副作用?接種處又紅又腫還痛爆!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接種的疫苗到來,國人開始依政府規定的類別接受施打,近日也開始實施殘劑預約劑,讓非規定類別的人員也可以盡早打到疫苗,不過注射疫苗並不是沒有副作用,除了有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反應,皮膚是最常表現症狀的部位,注射後出現紅腫及癢感也是有可能,甚至有人出現所謂的「新冠手臂」,如何緩解這些可能出現的副作用,讓醫師來告訴你。     你或你的家人去接種疫苗了嗎?相信部份長者都已經接種過了,不過根據國外研究,在注射疫苗後有人卻出現了副作用,部分是全身性的反應,像是身體痠痛、發燒等症狀,有些像是局部性的,例如打的部位痠痛、皮膚產生紅疹、蕁麻疹、玫瑰糠疹及各種濕疹型的變化,會因疫苗種類和個人體質出現不同的反應。   皮膚科醫師蔡長祐表示,英國《刺胳針》報告顯示,出現比較多副作用的族群落在女性及小於55歲佔大多數,以現行AZ疫苗來說,一般來說打完疫苗隔一兩天這些紅疹和痛感就會出現,但是約一周它自動就會消腫並痊癒;若是以mRNA疫苗來看,症狀其實也是差不多,但是要注意有人在打完後一周手臂出現局部大型紅腫的遲發性反應,令民眾感到又腫又痛,它被稱做「新冠手臂」,會有人誤以為這個是蜂窩性組織炎,但其實不是,而新冠手臂大部分的人會在4天左右消退。至於腳、嘴部及臉部皮膚會不會有影響,蔡長祐醫師說,擴散至其他部位就是全身性的皮膚反應,比較常見就是蕁麻疹、少見的如玫瑰糠疹、麻疹、肢端紅腫的皮膚反應。   至於年長者會不會有這些皮膚表現,皮膚科醫師何信君表示,一般來說年長者的皮膚對疫苗反應比較溫和,多半是發燒或痠痛,反而年長者要多注意慢性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風險。若是皮膚本身有過敏的人,也會懷疑是否在注射疫苗後引起其他的反應,何信君醫師說,這要看體質和疫苗內容物是否有相關,本身對疫苗內容物有過敏現象,當然接種後就會有。   部份民眾會因為打了第一劑疫苗產生副作用後而對第二劑接種產生卻步,認為自己是不是對疫苗過敏,蔡長祐醫師說,其實副作用都會有,就算是注射第二劑也會有可能再度出現,但症狀就會比較輕微許多,他呼籲民眾還是要去接種第二劑來抵抗病毒的入侵。   至於在臨床上來看,民眾若覺得注射後有不適,可到就近的醫療單位去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就兩位醫師的角度來說,注射完後發生症狀前來求診的並不多,反而是沒有打疫苗的人,皮膚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水泡症狀,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而前來就診,不過醫師沒辦法證實,還是要透過篩檢才能知道。蔡長祐醫師表示,處理這些症狀與一般皮膚問題大同小異,給病人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都能得到不錯的一個治療效果。       諮詢醫師:蔡長祐醫師    現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主任醫師 學經歷: 前蔡仁雨皮膚科診所副院長 前王仁暉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進修 日本東京大塚形成外科研究員       諮詢醫師:何信君醫師    現職: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 皮膚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膚外科研究員 長庚大學部定講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前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石牆起義週年紀念日:同志、跨性別者齊聚,為平權發聲

    文、圖/翁嘉妤      摘要  每年的6月28日,是LGBTQ族群難以忘懷的節日,在1969年的這一天,美國紐約的「石牆酒吧」爆發了一場足以改變往後LGBTQ族群命運的衝突。52年後的我們,在歷經新冠肺炎的肆虐後,回顧當年LGBTQ族群發起的抗爭,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也讓社會大眾重拾對於平權和自由的重視。     沒有營業執照、販售昂貴的稀釋酒,卻仍然大受歡迎的石牆酒吧   1960年代,LGBTQ在美國大部份地區仍然是非法的,不僅遭到社會大眾嚴重歧視,和同性有親密接觸,甚至只有牽手,或純粹在同志酒吧什麼都不做的「待著」,都有可能是遭到警方逮捕的理由。更別提亮麗顯眼的扮裝皇后(Drag Queen)也是警方上銬的對象,跨性別者會被帶到廁所進行脫衣搜身,如果有發現任何男性性徵,或是穿著不到3件警察認為「適合你性別的衣服」,就會被逮捕。       圖片來源:homosensual     位於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reet)的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在當時是由黑手黨經營,雖然根本沒有營業執照,卻是許多社會邊緣者的棲身之所。由於黑手黨賄賂當地官員,所以酒吧例行臨檢前都會有「事前通知」,當然這些黑手黨並不是為了支持這些長期遭受社會壓迫的族群,而是為了販售參水的酒,再用昂貴的費用敲詐顧客一筆,但即使如此,石牆酒吧還是LGBTQ族群難得的心靈慰藉,在這裡他們可以表達自我和情感,在舞池裡狂歡而不受拘束,因此石牆酒吧在當地相當受到歡迎。       2012年的石牆酒吧,右側的建築在1969年曾是酒吧的一部份 圖片來源:Daniel Case, CC BY-SA 3.0     1969年6月28日這天凌晨,石牆酒吧發生的事情,其實有許多眾說紛紜的版本,由於早期沒有充足的攝影紀錄,因此也並無完整的官方歷史資料,不少現場人員也過於難以勾勒清楚事件真實的原貌。   2019年,《時代》(TIME)雜誌的記者Jason Baumann,採訪了《石牆》一書的作者Martin Duberman,這本著作普遍被認為是當時較為可靠的歷史記載,而Duberman也在石牆暴動的50週年後,再次講述起那段代表美國LGBTQ權利運動發跡的關鍵事件。     傳統壓抑、歧視的社會,長期以來只缺一根導火線   當天凌晨,美國紐約市的石牆酒吧遭到4名便衣警察和2名穿制服的警察臨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警察會選在這個時候來到酒吧,Duberman表示,有一說法是酒吧老闆沒有繳交行賄費用給警方,間接促成了這場臨檢;而紀錄片《Stonewall Uprising》則指出由於那時臨近市長選舉時期,現任市長向媒體承諾要肅清這些場域,所以警方突襲的頻率增加。總之這6名警察針對酒吧中的特定顧客展開侵略性搜查,直接隔離現場「疑似」LGBTQ的人士,準備將這些人全部逮捕。   警察們無禮地將酒吧顧客甩在牆上,並把他們強制拖行到巡邏車旁,甚至毆打那些試圖反抗的人。一名來自Louisiana的Stormé Delarverie在酒吧外遭警方痛毆頭部後,在要被強行推進後車廂時,向旁觀者大聲喊道「你們都不做點什麼嗎?」,這句話讓LGBTQ族群壓抑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       Stormé Delarverie 圖片來源:Wikipedia維基百科     兩名年輕的跨性別者Marsha P. Johnson與Sylvia Rivera,被公認是當晚率先向警方丟擲石塊、開創反擊的起義者,接下來警民雙方引爆了激烈的肢體衝突,這是當時LGBTQ族群做夢都想不到的景象,他們高聲唱著歌曲〈Gay Power〉,像在歷經一場革命般的群起反擊,而且還佔據上風。據稱在短短3小時內,酒吧外的抗議人數已經有4百多人,最後防暴警察趕來鎮壓這場衝突,費盡心力才終於平息了這場騷亂。   當時幾名示威者用粉筆在牆上、路面上寫下了「Tomorrow night, Stonewall」的訊息,並開始製作傳單募集有志之士,從這天開始,石牆酒吧就已經回不去了。       石牆暴動後,街上的緊張局勢升級 圖片來源:NY DAILY NEWS ARCHIVE     朝警方投擲的那一塊磚,促成了反權威意識的抬頭   酒吧的示威持續了至少5個夜晚,不只有拳頭上的衝突,這起事件也激發了LGBTQ族群爭取平等權利的意識。石牆暴動雖然不是歷史上LGBTQ人士們第一次反抗,但與1960年代其他抗爭相比,它成為了LGBTQ族群團結的理由,刺激新一代的年輕人積極參與政治,更進一步的改變了美國,甚至全世界。   在這場起義之前,大多數的LGBTQ人士的態度是希望低調的融入社會,不希望惹麻煩,但自從石牆暴動後,許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紛紛投身了政治運動。他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美國第一個同志權益組織馬太辛協會(Mattachine Society)創始人之一Martha Shelley說:「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重要的訊息,那就是走出陰影,活在陽光下」。   被認為是首位向警方做出反擊的Marsha和Sylvia,也是至交好友,身為石牆暴動核心人物,後來也都成為了知名的LGBTQ運動者,在推動平權上不遺餘力,但兩人身為少數族裔與扮裝皇后的雙重弱勢身份,讓Marsha和Sylvia在當時多以白人主導的同志社群間更加難以立足。不過即使他們要面對的高牆比他人還要厚重,Marsha和Sylvia依然積極參與許多同志平權抗爭,就算自身財力並不優渥,甚至還到拮据的地步,這兩位無畏的鬥士還是成立了「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幫助無家可歸的LGBTQ青少年們提供庇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跨性別者權利組織。       左為Marsha P. Johnson,右為Sylvia Rivera Marsha P. Johnson和Sylvia Rivera都是同志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和街頭扮裝行動革命陣線(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的創始成員,畢生都在為爭取平權而努力。令人惋惜的是,Marsha在1922年被發現浮屍於哈德遜河(Hudson River)中,儘管頭部有傷口,警方仍將死因歸於自殺,但此案普遍受到大眾認為是他殺,成為沉寂數十年而未決的懸案。Marsha離世後,好友Sylvia大受打擊,在1995年5月更是試圖走進哈德遜河自殺,最後Sylvia在2002年2月19日因肝癌併發症於Saint Vincent醫院過世。 圖片來源:IMDb、TIME     2016年6月2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宣佈將石牆酒吧指定成為國家紀念區,這也是全美國第一個紀念LGBTQ人權演進的國家紀念區。2019年,石牆暴動迎來第50個週年紀念,知名歌手Lady Gaga、Alicia Keys、Whoopi Goldberg皆齊聚石牆酒吧外,舉辦音樂會活動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天。       圖片來源:WorldPride     距離石牆暴動發生至今,已過了52年個年頭,如今LGBTQ族群的能見度已經遠高於以往,雖然這並非石牆一役就達成的現況,但也證明了當年那場起義造成的深遠影響。     弱勢族群的心聲獲得重視,平權、自由並非只是口號   2021年,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的侵襲,雖然美國已有超過50%的成人施打疫苗,許多地方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常態,但是當我們重新審視這段期間會發現,每當危機產生時,影響最深的經常都是社會中最弱勢的族群,因此在危機獲得控制後,追求正義的聲浪也再次受到重視。   2020年新冠肺炎在美國引發了「反歧視亞裔(Stop Asian Hate)」運動,同年6月,非裔男子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員跪頸致死的事件,也引發了「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活動,一直以來存在於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又再一次的被搬上檯面,因此美國政府目前也正為了打造平權社會而努力。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美聯社     2021年6月15日,美國聯邦眾議院便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將6月19日紀念奴隸制結束的「六月節」(Juneteenth)訂定為聯邦假日,這項決策代表國家有一個「公認的日子」來慶祝奴隸制度的終結,象徵美國的奴隸制度正式走入歷史,具有相當深刻的意義。   2021年6月16日,台灣歌壇天后張惠妹(阿妹)做為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的代表歌手之一,她的照片在這天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的巨型LED螢幕,為女性平權發聲,並提醒人們在疫情中要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回歸最單純的樣貌。       圖片來源:張惠妹Facebook     歷經新冠肺炎疫情後,回顧石牆暴動52週年的今日,這場起義帶給我們的啟發,不僅是鼓勵大家勇敢追求自身的權益,也引發社會大眾關注平權議題,傾聽少數族群的心聲,不忘關心那些受到更大重創的人,讓我們可以更勇敢的去做出改變,能夠更無私的伸出關懷的援手,一起來幫助世界慢慢地從創傷中復原,變得比過去更好。     資料來源: 1.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19588 2.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120613 3.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a140f58b-ecf1-43c1-9219-bd36b5d806cd 4.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34446 5. https://www.amnesty.tw/news/3217 6. https://www.giect.ntnu.edu.tw/index.php/2021/04/09/20210409-09/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6%9A%B4%E5%8B%95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7%89%86%E9%85%92%E5%90%A7 9. https://ew.com/events/2019/06/05/remembering-stonewall-50th-anniversary/ 10. 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48643756 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lvia_Rivera     延伸閱讀 文章|教你了解何謂性傾向!別再為同性戀貼標籤,認同、理解才是最公平的對待 影片|我的性別我決定 理解讓跨性別者勇於追尋自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5

  • 民眾「微解封」夢碎!三級警戒延長 全面防堵報復性出遊!

    文、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影響遍及全球,台灣的疫情發展也在5月15日來到第三級防疫警戒,並不斷延期,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2日公佈國內的本土案例數據來看,已經連續2天確診數低於100例,因此也引發網友議論三級警戒是否能夠解除。對於民眾迫不及待出遊「解封」的心情,行政院長蘇貞昌21日在Facebook粉絲專頁提醒:「我們沒有鬆懈的本錢,還是要請大家配合防疫,出遊、群聚,都請再等等」。     合歡山松雪樓預定爆滿!報復性出遊潮再臨?   三級警戒至今長達1個多月,不少民眾已經迫不及待規劃出遊,時值夏天炎熱季節,過去相當熱門的避暑勝地合歡山由於位居高海拔地區,氣候涼爽,不僅能賞日出、雲海,夜晚還能觀星,因此22日便傳出當地人氣民宿「松雪樓」7月份的暑期訂房狀況爆滿,宜蘭太平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太平山莊」房間也所剩不多,讓不少民眾也擔心如此「報復性出遊」會成為防疫破口,使得好不容易降下來的本土案例再次捲土重來。   想要趁暑假出遊踏青的民眾,的確要再等等了,指揮官陳時中於今(23)日記者會中正式宣佈,全國三級警戒將延長至7月12日。陳時中指出,雖然整體疫情趨勢已經有所改善,但並沒有達到防疫的要求,因此三級警戒需要再維持2週,請民眾再多忍耐,一起努力讓疫情可以在7月12日達到平穩。   指揮中心今日發佈之新聞稿中,也總結三級警戒應落實事項:   1. 針對確診個案精準疫調   儘速匡列相關接觸者並加強追蹤管理,及早阻斷病毒傳播鏈。   2. 完成居家檢疫、隔離期滿採檢作業   針對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無論有無症狀,均須於期滿前1日進行公費PCR檢測,以阻絕病毒進入社區。   3. 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   加速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作業,以減少其感染、或感染後產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機率。   4. 社區廣篩   推動社區廣篩,鼓勵各地方政府設置社區篩檢站並加速檢驗時效,同時推廣企業快篩與居家快篩,以擴大篩檢量能並強化主動監測機制,儘速發掘社區內可能潛藏病例,有效斷絕所有感染鏈。   5. 強化重症照顧   建立新冠肺炎重症個案處置諮詢平台,由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余忠仁院長擔任召集人,邀集多位專家諮詢委員,自6月21日起,定期於星期一~星期五18:00~20:00,召開新冠肺炎線上重症病例諮詢會議,線上提供醫院臨床重症個案處置意見,以降低個案死亡率、緩解重症醫療量能。   6. 民生供需產業健康監測專案   針對果菜、家畜(肉品)、家禽、水產、綜合及其他類市場、超市、賣場及夜市等相關職業對象,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地方政府進行人員健康監測,以及時進行各項防治措施,避免災害擴大,降低家戶傳播風險。     三級警戒限制民眾什麼?網傳「微解封」有可能嗎?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疫情警戒標準及因應事項」所示,三級警戒的2項條件是「單週出現3件以上社區群聚事件」或「1天確診10名以上感染源不明之本土病例」。雖然國內連續2天確診案例少於100人,死亡率高峰也過了,卻尚未達到解除三級疫情警戒的標準,目前正處於關鍵期,仍需繼續努力。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面對三級警戒延長,防疫作業仍不可掉以輕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5日公佈規定,因應三級警戒民眾須配合以下事項:   1. 外出時全程佩戴口罩。   2. 避免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   3. 停止室內5人、室外10人以上家庭聚會(同住者不計)和社交聚會。   4. 民眾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應就醫。   5. 營業場所及洽公機關(構)落實人流管制、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6. 職場及工作處所遵守企業持續營運指引之防疫規定,落實個人及工作場所衛生管理,啟動企業持續營運因應措施。(如異地或遠距辦公、彈性時間上班)   7. 餐飲場所遵守實聯制、社交距離、設置隔板等措施,無法落實則採外帶。   8. 婚、喪禮落實實聯制、社交距離並加強清消。   9. 公共場域、大眾運輸加強清消。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網站   先前網傳三級警戒可進行「微解封」,開放部份場域來減緩警戒強度,指揮官陳時中22日於記者會中表示,若需放寬警戒內容,需考量3大重點:   1. 放寬對社會的價值   2. 國人是否能維持戴口罩與社交距離   3. 放寬後人流及交通量是否會影響疫情   陳時中指出,疫情監測有分為低中高等不同層級,例如雙北便是高風險,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屬於中高風險,台中為中風險地區,「目前方向都是全國一制,不會分別降級」。請全體國民大家一起共同忍耐、渡過這段期間。   雖然有部份網友認為自身「足不出戶」已經算是封城,但其實許多國家實施的封城,屬於四級警戒,條件是「本土病例快速增加(14天內平均確診病例100例以上),且一半以上找不到傳染鏈」,倘若疫情已達到上述狀況,警戒程度才會升到第四級的封城。指揮中心表示,台灣正處於疫情關鍵時刻,呼籲民眾持續落實、配合三級警戒管制措施,嚴守社區防線。       延伸閱讀 文章|北農爆群聚!民眾憂蔬果染疫?「這樣做」降低病毒存活率 文章|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北農爆群聚!民眾憂蔬果染疫?「這樣做」降低病毒存活率

    文/林聖錡、翁嘉妤 圖/翁嘉妤      摘要  台北農產公司爆發新冠肺炎事件,目前已累積多人感染,針對北農內部狀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等人都親自至現場視察,並啟動防疫和篩檢措施。而這波事件不免讓需要上街買菜的民眾擔心,蔬果是不是會成為病毒傳染的媒介,買回家的蔬果又該如何處理?醫師表示,病毒雖然會附著在蔬果食材,但是透過清潔及煮食,就不用太過擔心。     全面防堵北農群聚!「市場專案」目標社區清零   北農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引起全台關注,確診人數已累積達54人,農委會及北市府決定以疫苗圍堵疫情,要求24日起,若無陰性檢驗證明則不得進入,並針對雙北批發市場人員全面進行篩檢作業,但因北農影響許多承銷人員生計,因此22日一早快篩站便湧入大量人潮,場面一度混亂。   對此陳時中在今日記者會中指出,昨晚指揮中心有召開會議,與北市府、農委會、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共同研議,認為需在鄰近地區設置篩檢站,避免範圍太廣,導致篩檢時間拉長,降低受檢者意願,目前規劃透過大規模的、快速的全面篩檢,避免傳播住家及社區,盡速控制疫情擴散。專案結束後,會延長篩檢站設置時間,方便周邊攤商、社區民眾就近篩檢,以達到社區清零。   針對北農群聚案,指揮中心協助地方政府及廠商進行防疫,研商「市場專案」強化相關防疫作為,避免感染擴大,相關措施如下:   1.啟動「市場專案」快速全面篩檢,確保雙北批發市場從業人員防疫安全,避免傳播至家戶及社區之風險,並以社區儘速清零為目標。   2.自6月24日零時起,雙北批發市場所有從業人員未持有6月20日以後檢驗陰性證明者不得進場,且規定須於完成篩檢後方得接種COVIID-19疫苗。   3.為提升雙北批發市場各從業人員篩檢意願,篩檢站設置應鄰近市場並配合其作業時間;專案結束後,仍延長篩檢站設置時間,以利周邊攤商及社區民眾就近篩檢,以社區清零。   4.為加快篩檢速度且減少偽陰性及偽陽性情形,建議僅進行PCR採檢,提升篩檢作業效率;如檢驗陽性者,請地方政府衛生局落實後續疫調及接觸者匡列工作,並請提供疾管署彙整轉送居住地縣市,以進行後續疫調及匡列作業。   5.考量雙北批發市場貨車司機及隨車捆工停留於市場時間較短暫,該類人員之篩檢、疫調及接種作業,將請臺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人員名冊,由指揮中心轉居住地縣市政府辦理。   6.推動北北基桃批發市場從業人員逐步施打疫苗,以雙北批發市場優先實施,所需疫苗均由指揮中心提供。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網站     蔬果沾病毒會感染人體? 正確清潔免驚慌!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人可能還是需要透過採買來準備家中的食材,而傳統市場和超市就會成為人潮聚集的地方,對於民眾來說,在外採買不免會與人接觸,除了要做好防護外,又得多擔心購買的蔬果食材是否會受到病毒的附著,帶回家中成為傳染的媒介,若是不小心碰到眼口鼻該怎麼辦?   內科醫師崔可忠表示,病毒通常經由手及飛沫直接傳播到食材上,所以的確蔬果是病毒傳染的媒介,病毒通常透過鼻黏膜、口腔黏膜、大腸黏膜來引起感染,如果民眾沒有先清潔手部而直接摸眼、口、鼻等器官的確有更大的機率感染。不過在飲食上,病毒的影響就是有限的,透過一般的清洗蔬果過程,病毒存活性就會降低,若再經過高溫烹調,就可以殺死病毒,民眾不用太過憂心。   至於食材的包裝袋如塑膠袋等等,是否也是病毒很常附著的地方,進而造成感染?崔醫師補充,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環境中的病毒通常最久存活3~4天,病毒在親水性材質存活比在疏水性材質久,只要包裝材料比較乾燥,病毒存活率就會變低;塑膠袋算是疏水性,當然病毒還是有可能存活,若是不鏽鋼材質機率就更低。但是一般民眾不用太過刻意去挑選材質,因為這是實驗看到的現象,與現實環境上相比仍會有些差距。   為什麼病毒會在蔬果上存活一段時間,這與濕度有關聯,一般室溫民眾會感受到潮濕,若蔬果拿回來直接放冰箱不洗,病毒也會存活,冷和濕的環境讓病毒有活性,最好的方式還是回家應該要把包裝袋丟掉,接著洗手然後洗菜,把病毒量降低,洗菜完後再洗一次手,飲食的部分吃熟食,這樣感染機率會降低。   現在人們防疫意識抬頭,部分人會攜帶酒精來消毒,在市場當場買的蔬果是否也可以用酒精消毒?崔醫師表示,大部分民眾拿回家都會做洗滌的動作,其實噴酒精的實質意義不大,除非民眾是生食,但是蔬菜都是煮食為多,所以不太有必要性。酒精可以噴在手上即可,當然挑選摸蔬果後手不要碰到眼、口、鼻才是重點,那才是病毒會進入人體的地方。   一般感染到肺炎的途徑是透過接觸和飛沫,尤其是在密閉且多人的空間,去任何地方最重要還是戴好口罩,可以保護到鼻子及嘴巴,現在疫情嚴峻可以再加個眼罩,做好屏蔽保障,當然還是要勤洗手,就算外在物質有病毒附著,洗手後病毒附著機率就會降到最低,全民應持續做好基本措施,等待疫情解封的到來。       諮詢醫師:崔可忠醫師    現職: 國泰綜合醫院感染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泰綜合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 國泰綜合醫院醫學研究部研究管理組主任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輔仁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延伸閱讀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新冠疫苗面臨緩打潮?打疫苗後真的易猝死?你也「縮」了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2日公佈,7月1日起開放到第八類6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民眾可自選疫苗廠牌接種,但目前傳出許多年長者接種疫苗後疑似猝死的案例,讓不少民眾對疫苗還是抱持觀望態度。蔡英文總統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對此表示,指揮中心跟專家正在調查死因,「每一個國人都是我們的家人,任何人離去,我們都會感到非常不捨」,相較於感染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蔡總統指出,接種疫苗還是利大於弊,呼籲民眾不要因為這樣而不去打疫苗,並提醒接種前要向醫護人員確認身體狀況,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施打。     打疫苗會猝死?疫苗接種「緩打潮」!慢性病患者要注意   台灣雖然目前已逐步開放各類人員施打疫苗,但卻不斷傳出疑似接種後猝死的案例,造成疫苗緩打潮,對此陳時中20日於記者會中強調,尚無證據證明死亡個案與疫苗直接相關,因此雖然能夠理解民眾擔憂,但國內疫苗施打率還是不足,大方向仍希望讓施打率提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查證後發現,接種後死亡的年長者多有慢性疾病,目前也有9例透過司法相驗解剖,死亡原因釐清是與心血管、慢性病相關,與疫苗無關,並有1例解剖後確診新冠肺炎,莊人祥提醒,高齡長者接種前,需要特別注意身體健康,若自身慢性病狀況不穩定,應等症狀穩定後再安排接種。   根據2020年度台灣人口統計資料,即使在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預期平均每日都會有200多名75歲以上長者死亡,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恐慌。兒科醫師謝宗學也在個人Facebook粉絲專頁以2009年H1N1新流感疫情舉例,當年許多民眾在施打新流感疫苗後,雖然快速控制了疫情,但卻也出現許多時間序列相關事件,包括猝死、流產、癌症、感染等,所有「不好的事件」都容易被懷疑與疫苗相關,使得新流感疫苗也迎來了緩打潮,間接造成隔年再次爆發新流感疫情,但最後經證實,大部份時間序列相關事件,都與疫苗無關。       圖片來源:翻攝自翻攝自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     到底要不要打疫苗?仔細了解疫苗優缺點,為自己的判斷負責   新冠肺炎疫苗副作用讓民眾人心惶惶,但其實安排年長者優先施打疫苗的立意,是為了提供對抗病毒的保護能力,幫助年長者免於新冠肺炎重症的威脅。不過雖然數據顯示如此,但情感上難免會無法接受,在防疫情況下,還是端看個人是否能面對做出這項「決定」的後果。   謝宗學醫師強調「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如果極度擔心疫苗可能帶來的風險,謝醫師表示可以不要勉強接種,只是要承擔染病重症死亡的風險,「每一個決定都有風險,選擇相信的方向,並承擔風險,這樣就可以了」。   是否施打疫苗,最後還是要視個人意願而定,謝宗學醫師建議,在提供家中長輩客觀資料後,最重要的還是尊重長輩個人的想法,若長輩失能無法決定,子女可以詢問長輩慢性病醫師的意見,再決定該如何處理。         諮詢醫師:謝宗學醫師    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 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變種新冠病毒有多強?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擋得住嗎?

    文、圖/翁嘉妤      摘要  美國政府贈送的250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已於20日抵台,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已陸續安排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種順序,盼能早日提升施打率,但面對國外變種病毒肆虐,也讓不少民眾擔心疫苗的效力是否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是否打完疫苗後就能恢復往常的生活,還是要看專業醫師怎麼說。     英國近期遭到變種病毒重創國內疫情,雖然英國已有81%的18歲以上民眾打過第1劑疫苗,59%的民眾已接種完2劑,但近日仍受到Delta(δ)變種病毒株(前稱印度變種病毒株)重創,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PHE)發佈的數據顯示,至6月20日,英國已經連續3天單日確診數破萬,尤其在新增的確診數中,有90%都是新型的變種病毒,讓各國都對接下來的疫情變化嚴陣以待。     病毒也會不斷進化?變種病毒又更難纏了?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仍在全球延燒,各國也開始陸續有變種病毒傳出,外界多以「英國變種病毒」、「印度變種病毒」稱之,為了避免污名化這些首先發現變種病毒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5月31日宣佈,將使用希臘字母指稱這些變異病毒株,並鼓勵各國與媒體跟進。目前變種病毒可分為2大株群,包括「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VOC)和「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WHO更在6月19日宣布,新冠肺炎的Delta變種病毒株已成為全球流行主要病毒株,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 表示,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更比原本的新冠病病毒高出50%,而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又比Alpha病毒更高出60%,引發各國關注。       資料來源:WHO,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and Variants of Interest(updated 15 June 2021)     變種病毒持續肆虐,讓國內也不免人心惶惶,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其實病毒本來就會不斷變化,因為病毒也在求存活,目前在英國流行的變種病毒,就是因為其傳播力大幅提升,讓它變得更加難纏。黃軒醫師解釋,仔細觀察Alpha、Delta等變種病毒,都是一旦進入社區傳播後,便難以消失的類型,這是因為病毒也是會不斷成長、學習的,病毒了解不用讓宿主致死,並以宿主做為載體,擴散病毒的傳播範圍,且讓發病症狀也變得難以辨別。     疫苗對變種病毒完全沒效?面對疫情勿過度恐慌   面對變種病毒,許多民眾都會擔心疫苗是否還具有效力,根據英國《Daily Mail》(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確診者中有高達90%都是感染Delta變種病毒株,且在所有感染Delta病毒的死亡案例中,有29%的人是已完成疫苗接種的,這個數據表面上看似很恐怖,但細究PHE 11日公佈的報告可以發現,雖然因為感染Delta病毒株而死亡的人數為42人,可是這段期間總個案數為33,207人,死亡率其實僅有0.1%左右,其實不用過度恐慌。   話雖如此,但一般民眾難免會擔心疫苗不夠力,無法預防變種病毒。黃軒醫師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變種病毒具有更高的傳播力和重症率,的確會讓疫苗效力稍微降低,但並不表示病毒會讓疫苗的防範效果完全歸零,例如疫苗的保護力原本為70%,遇到沾粘性高、傳播力高的變種病毒降低了30%,保護力還是會有40%。而英國在受到Delta變種病毒株的打擊下,死亡率能夠控制在約0.1%,也是因為疫苗覆蓋率高,才能夠為抵抗力較弱的族群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力,降低致死率與傳播率,因此對抗變種病毒,疫苗還是能夠降低感染與重症的風險。     打2劑疫苗不夠,那就打3劑?你聽過「追加針」嗎?   如何因應變種病毒,其實最實在的解方還是施打疫苗,而且是「完整施打完畢」。根據PHE 14日的新聞稿指出,研究結果顯示,施打2劑輝瑞(Pfizer-BioNTech,BNT)疫苗,對住院的防護力達96%,施打2劑AZ(Astra Zeneca)疫苗則有92%;若單打1劑的話,輝瑞對住院的防護力是94%,AZ疫苗則是71%。PHE首席執行官Jenny Harries表示:「疫苗是我們最好的防護」,鼓勵民眾仍應踴躍接種疫苗,並盡早完成2劑注射。   新冠肺炎帶來的影響甚鉅,也加速了疫苗的開發速度,一般來說,研發一支疫苗至少需要4~10年的時間,但對抗新冠肺炎的輝瑞BNT和莫德納疫苗,卻僅花費 8 個月就完成最終臨床試驗。黃軒醫師解釋,疫苗的機制類似於監視系統的影像辨識,如今新型的變種病毒改變了模樣,可能現階段難以偵測,但系統也是會不斷的研發升級,我們可以對現今的醫療科技保持信心,未來可能有新型的疫苗可以更有效的抑制變種病毒,或是也可以利用目前的疫苗來施打「追加針(booster shot)」,意指在完成第1波的2劑疫苗接種後,再施打第3針來加強抵抗力,總而言之,民眾對於疫情發展不必過度悲觀,但也不可鬆懈。     疫苗混打是未來趨勢?「不夠打」真的可以混著打嗎?   新冠肺炎疫苗需求量大,這也導致全球疫苗的供貨延遲,因此有部份國家開始研擬「混打策略」,也就是每人皆施打2劑不同廠牌的疫苗,以提升接種速度和覆蓋率。   目前已經有部份國家已經開始在推行混打疫苗,例如加拿大國家免疫諮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NACI)已經在6月1日更新了疫苗接種指南,提到疫苗混打的可行性,加拿大政府也在17日正式宣佈,已經接種第1劑AZ疫苗的民眾,第2劑可以施打輝瑞、莫德納疫苗,盡快完成接種。南韓政府則是因為一批原定在6月底透過COVAX取得的AZ疫苗,因為COVAX疫苗共享計劃延宕,因此17日時宣佈,7月起第1劑施打AZ疫苗的部份民眾,第2劑將改打輝瑞疫苗。   混打是否真的可行,其實部份國家還在觀望,黃軒醫師表示,英、美、西班牙等國目前還在做疫苗混打的臨床試驗,因為血液中的抗體很高,不等於保護力就高,例如日本腦炎疫苗的疫苗,最初實驗室中的數據高達90%,但實際保護力只有60%,因此「疫苗混打」的做法是可以考慮,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實驗結果佐證和嚴謹評估,才能夠有望實行。   針對台灣國內是否有必要開放疫苗混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21日表示,因為新冠病毒和疫苗都很新,所以混打的不確定性較多,而且各國的施打策略皆有不同,有的著重覆蓋率,有的則是看免疫力的強度,應視需求再安排是否混打。     疫苗保護力也有期限?不是打了就能一勞永逸!   疫苗本身有一定保存期限,施打進人體後,其實也有一定時間的「效期」。黃軒醫師指出,疫苗的保護力並非永久維持,例如流感疫苗通常會在氣溫較低的秋冬時節施打,效期大約是4~6個月,隔年秋冬仍需再次施打,讓疫苗再次發揮保護效果,至於新冠疫苗具體的效期是多久,其實目前還未有定論,美國雖有研究表示為6個月,但因為各國疫苗目前還在接種階段,尚待觀察何時需要再補打,將來新冠肺炎疫苗也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必須定期接種一次,才能維持保護力。   黃軒醫師也擔心,未來若民眾出國後發現疫苗效期已過,是否可能會像護照過期一樣被遣送回國,或是在疫苗保護力消失後,不再積極補打,造成防疫破口,這是往後可能會需要面臨的問題。     打完疫苗後就可以恢復往日生活?當心再創疫情破口   新冠肺炎徹底改變全世界的日常生活,目前雖然各國都在大力推廣疫苗接種,但短期內恐怕還是難以恢復以往的生活習慣。英國雖然疫苗覆蓋率高,但變種病毒加上民眾「報復性群聚」,讓第四階段解封又再度延期。以色列全國第2劑疫苗接種率也已經來到56.9%,15日政府甚至取消了室內戴口罩的規定,近來卻也接連爆發校園群聚感染Delta變種病毒。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也在18日表示,預估1~2個月內,Delta將成為美國感染主流。各國種種抗疫經驗表示,面對狡猾的新冠病毒,民眾仍應隨時保持警惕。   台灣國內疫情其實也還處於觀察階段,民眾勿因施打完疫苗後就放鬆警戒,「報復性出遊」恐讓疫情再次捲土重來。黃軒醫師提醒,即使未來台灣已經達到群體免疫,民眾還是要習慣防疫新生活,保持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勿觸摸眼鼻口,外出口罩也是必備,對抗疫情不要鬆懈。就算是宅在家,對防疫也是一種幫助,讓我們用各自的方式為台灣的抗疫之路盡一份力,一起讓明天變得更好。         諮詢醫師:黃軒醫師    學經歷: 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2屆(2012)大學傑出校友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預防醫學部副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腫瘤醫學團隊召集人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重症醫學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胸腔主任 台灣台中慈濟醫院前加護病房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3

  • 剩餘疫苗只能「被迫丟棄」?網批浪費原因曝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摘要  新冠肺炎疫苗陸續在一到七類人員上施打,近期傳出洗腎診所疫苗接種後剩餘的部分遭到丟棄,令民眾覺得不可思議,加上日前傳出多起負面偷打事件,使得疫苗接種似乎出現了困境,疫苗是否真的被浪費了?而尚未接種的民眾何時才能打到疫苗呢?     新冠肺炎導致的疫情在各地仍不停歇,台灣的三級警戒也尚未看到曙光,雖然確診案例似乎有下降的趨勢,不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還是呼籲民眾不得不謹慎以對。隨著疫苗逐漸開打,施打狀況從第一類的醫事人員現在已逐漸開放至75歲以上的長者,不過近期的負面消息和洗腎中心的疫苗剩餘事件,讓一線的醫事人員大嘆實在是難為。   究竟疫苗為何會剩下導致必須丟棄,這就得一步步來探討,以洗腎中心為例,與各地衛生局有簽合約的機構才能為患者施打,但是後來衛福部開放不限接種疫苗合約院所也能施打,希望加速接種的速度和人數;以現行的AZ疫苗來說,開封後必須在6小時內打完,若碰到不願意施打的患者,那麼剩餘量就多出,在有效時間內就必須找到相關類別人員來施打,不然疫苗就得丟棄作廢。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說,剩餘劑量可找一到七類對象來接種,盡量以一到三類為主,可在不浪費前提下往下開。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容易,杏豐醫院洗腎中心鍾民道醫師說,剩餘疫苗要找到符合類別的人其實沒有那麼容易,雖然他所服務的單位施打率有90%左右,但是也是有洗腎患者不願意施打,要在院內找到符合75歲以上的人,族群其實不多,大部分家屬都落在65歲以下,但目前還無法接種。另外如果洗腎診所非合約院所,就沒有系統可以審核對象符不符合資格,所以只能打自己診所內符合對象的人。   其實不只有洗腎診所,一般醫院也面臨龐大壓力,家庭醫學科醫師洪暐傑說,若是原本一瓶疫苗可打10人,但每次打完後都會有一點剩餘0.1或0.2cc的量,若用針頭抽出與其他瓶的剩餘結合,醫事人員就可以精準施打到11人次或12人次。如果今天預約10人只來了1人,而且剛好是新開的一瓶,這樣醫療機構就得想辦法趕緊找到名單內的人,找不到就得作廢,這的確是很可惜。最近因為國外疫苗陸續到貨,很多原本預約的人紛紛都未到現場,或是因為猝死案例觀望轉而想打其他疫苗,這些都造成醫事人員的負擔。   尤其是在負面偷打事件爆發後,醫護人員不可能私下找人將剩餘疫苗消耗,一定要按照政府的規定進行,其實醫護人員都覺得相當心痛,政府應該制定規則,開放給更多類的人來接受剩餘疫苗接種,而不是眼睜睜看著疫苗開封過期然後就白白被浪費,當然民眾本身應該多體諒醫事人員辛勞,不要因為疫苗種類變多樣化或是原本預約而爽約,畢竟疫情當前多照顧自己,就是給醫事人員最大的幫助。       諮詢醫師:洪暐傑醫師    現職: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 學經歷: 義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義守大學醫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外國學生專班講師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     延伸閱讀 文章|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2

  • AZ疫苗猝死頻傳,郭台銘爭取BNT!AZ+BNT效果佳?一圖了解各疫苗差異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疫苗接種在即,除了陸續取得莫德納、AZ疫苗之外,日前政府也發函授權台積電與鴻海永齡基金會代表政府洽談購買各500萬劑BNT德國原廠疫苗,讓許多人期待BNT的到來,BNT疫苗和莫德納疫苗都是屬於mRNA疫苗,對人體的安全性較高,副作用也較少,但在臨床上也有發現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究竟BNT疫苗有哪些優點與副作用?一起看下去吧!     BNT疫苗是由mRNA製造而成,與莫德納疫苗相同,安全性較高   BNT疫苗是由美國及德國共同研發,和莫德納一樣都屬於mRNA疫苗,mRNA疫苗的抗病毒原理是透過注射一段帶有新冠病毒載體的mRNA片段,以不進入人體DNA的方式在細胞質轉譯出抗體,抗體會辨識出病毒表面的「棘蛋白」,進一步消滅病毒。           AZ、莫德納疫苗比較傳送門: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BNT疫苗為何需要超低溫保存?與莫德納保存差異在哪?   因為mRNA是一段不穩定的基因片段,所以需要在超低溫下保存。mRNA疫苗中,又以BNT疫苗的保存環境最為嚴苛,除了需要避開光照,還要儲存在-60℃~-80℃的環境中;莫德納疫苗則需保存在-20℃以下,所以兩種疫苗的保存方式較困難。   郭信宏醫師補充說明,外來的mRNA片段容易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進而被人體代謝掉。所以科學家會利用「修飾核苷酸」技術欺騙免疫反應,才得以讓mRNA疫苗在身體發揮較大的效用,也因為「修飾核苷酸」技術不同,所以讓BNT疫苗與莫德納疫苗在保存上的條件略有差異。     BNT疫苗施打年齡範圍擴大,是目前官方唯一認可的青少年新冠疫苗   BNT疫苗在一開始的三期人體試驗就是針對16~60歲的人進行實驗,並在去年12月獲得WHO批准可以給年齡在16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後續第二次的人體試驗又加入了12~15歲的族群,證實安全性後,各國在今年五月時正式將BNT疫苗的施打年齡下限訂為12歲。疫苗一樣需要施打兩劑,兩劑間隔大約21天,打完第二劑疫苗後產生的保護力可以達到95%。     BNT疫苗副作用可能會出現極少見的「過敏性休克」,通常能及時搶救   在臨床上有發現極為少數的人施打完BNT疫苗後,出現全身性的急性過敏反應,推測是mRNA疫苗佐劑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造成人體過敏,聚乙二醇會被少量加入疫苗裡是用來維持疫苗混合物的穩定性,在莫德納、BNT疫苗裡都有此成分。此外,聚乙二醇也常見於護膚品、保養品、瀉藥等成分中,對少部分人來說可能會造成過敏反應。   郭信宏醫師強調,施打完疫苗後,民眾本來就需要在原地觀察30分鐘,產生過敏性休克反應的時間大多在30分鐘內就會發生,所以在這期間身體有不適時,醫護人員都能及時搶救,像是透過注射腎上腺素、抗過敏藥物讓過敏反應消退,所以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另外,在青少年族群中發現,施打完BNT疫苗後,約在數週後,極少數人曾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心臟相關的併發症,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可以得知引發症狀的原因,若未來青少年注射BNT疫苗後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喘或心悸時,要盡快就醫治療。     疫苗混合接種有更好的保護力,讓慢性病、免疫力不全的民眾多一種選擇   近期英國有研究指出,施打一劑AZ疫苗後,再施打BNT疫苗,能產生與原本第二劑也接種AZ疫苗相同,甚至更好的保護力。原因是施打完一劑AZ疫苗後,第二劑再施打時,人體可能會對腺病毒產生抗體,而混合接種能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郭醫師說道,疫苗混打已經在很多國家開始實施,未來台灣也可能會採用這種施打方式。     印度變種病毒蔓延世界,BNT、AZ、莫德納疫苗效力依然存在   研究發現不管是哪種變種病毒,甚至是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它們表面的棘蛋白和新冠病毒的棘蛋白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變種病毒的表面親和力更高,容易與人體結合,所以傳染力更強。但因為棘蛋白都相同,所以現在的疫苗對於變種病毒依然有保護效力。此外,最近印度變種病毒Delta病毒株雖然席捲英國,但主要被感染的住院患者,都是還沒接種疫苗的族群。   郭信宏醫師特別提醒,打疫苗最重要的目的並非是在未來不被感染,而是即使再被感染,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會大幅降低。     年長者、慢性病、免疫力不全者,拒絕AZ,等BNT?施打疫苗的好處大於危險性   近日有許多報導指出有些年長者施打AZ疫苗後造成身亡,郭信宏醫師表示,高齡、有慢性病、免疫不全的人打完AZ疫苗雖然風險較大,但這些族群若不施打疫苗,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與重症死亡率也會更高,反而更加危險。建議符合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盡快施打第一劑疫苗,至少可以建立基礎的保護力。   若民眾施打完第一劑AZ疫苗後,產生嚴重的副作用時,可以暫緩施打第二劑,等待混合接種疫苗的政策實施,屆時再選擇使用mRNA疫苗(BNT、莫德納)作為第二劑。在此刻台灣疫苗總量不足的情況下,有疫苗就施打,避免進入住院、重症及死亡的階段。       諮詢醫師:郭信宏醫師    現職: 長庚紀念醫院 婦產部內視鏡科 主治醫師 學經歷: 台灣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副秘書長 亞太婦產科內視鏡醫學會 國際教學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林口長庚婦產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婦產部內視鏡科       延伸閱讀 文章|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文章|AZ還是莫德納?新冠肺炎疫苗等於免死金牌?疫苗差異、副作用一圖秒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21

  • AZ疫苗死亡案例頻傳?洗腎診所丟棄剩餘肺炎疫苗?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宣布新增例確定病例,175例全數為本土個案,死亡19例。近期由於確診數減緩,坊間有聲音傳出6月28日是否解封三級警戒或是降級,對此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未來10幾天是研判基礎,必須看疫情的變化才能做決定。因為疫情瞬息萬變,國內現在仍存在著社區傳播風險,且已出現人流及交通回升的跡象,所以宜繼續維持三級警戒的狀態。     打AZ疫苗後死亡頻傳?衛福部解釋勿恐慌   15日開始施打AZ疫苗已來台,陸續出現多名死亡案例,造成各界人心惶惶,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國際上大規模接種已來,不管英國日本或是韓國,若是年紀大的長者通常都有潛在的疾病,注射疫苗會引發不良反應,死亡數量就會增加。死因通常會看病歷資料及解剖來釐清是否與疫苗相關,民眾不應多做揣測或過多聯想。   另外死因也可以用持續性監測自然死亡率來看,透過我國109年人口統計資料,75歲以上有143萬3,286人,死亡9萬5,367人,得知沒有接種疫苗狀況下,每日會有200多位75歲以上長者死亡。   目前已有113萬3,515名民眾接種AZ疫苗,其中有17萬4,098名75歲以上長者,自施打疫苗以來接收到11例死亡通報,11例中有8例是75歲以上,這些長者大多數有慢性病;此外11例有2例經解剖發現有心血管及動脈阻塞疾病,死亡其實還是與潛在病史相關,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     洗腎診所丟棄剩餘AZ疫苗?指揮中心:可往下開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開放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的洗腎診所可以自行接種,但是卻有傳出洗腎診所臨時打不完,又卡在非疫苗接種合約院所身分,只能將剩餘疫苗丟棄。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說,洗腎診所醫事人員及病患都是固定的,可以估算出來,也可事先準備,若有剩餘劑量可找一到七類對象來接種,盡量以一到三類為主,可在不浪費前提下往下開放。     9萬失智者並未納入優先施打名單?指揮中心:評估中   隨著疫苗已經開打,但是部分的族群及團體也不斷爭取能夠進入優先施打名單中,台灣失智症協會舉國外數據指出,國外疫情死亡人數中失智者的占比高達2至4成,顯示失智者應優先受到保護,扣除75歲以上失智者外,仍有約9萬名失智者沒有機會施打疫苗,並呼籲政府應將失智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納入第五類施打名單中,對此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國內7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佔71%,若往下推算至65歲就會來到90%,指揮中心會納入討論與評估,再做最後的決策。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 文章|保肺大作戰!綠茶能杜絕新冠病毒入侵你的肺?營養師教你吃出免疫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8

  • 水源被汙染?汙水監測場竟有新冠病毒?指揮中心回應了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宣布新增170例確定病例,其中167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18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個案數篩檢量4萬到5萬,陽性率往下降,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趨緩的現象,稍微不注意疫情可能就復燃。     檢察官、書記官、法醫等人員,指揮中心列優先接種類別   對於在外勘驗遺體的檢察官、書記官及法醫等司法人員,在疫情籠罩下仍是有極高的染疫風險,法務部因此向指揮中心爭取能夠列入疫苗優先接種的類別,經過多日的討論,1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將相關司法單位人員列入第二類疫苗優先接種類別中,其中也包含檢驗員、辦理相驗事務的檢察事務官、外勤公務車司機等人,全都列入施打名單,以降低相關人員染疫的可能性。     汙水監測竟有新冠病毒,指揮中心已確認2處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指出,下水道汙水監測證實有新冠病毒的存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下水道出口的監測原僅針對小兒麻痺,從去年初開始加驗新冠病毒,每個月會採檢2次,今年疫情爆發後6月初在11處汙水廠有2處的汙水監測中測到有病毒量,印證了國內疫情熱區的相關現象。不過汙水監測主要只做為輔助判定疫情之用,疫情監測還是以社區篩檢為主,民眾不用太過擔心。     印度變種病毒株全球延燒,指揮中心關注中   印度變種病毒對全球各地帶來新一波的疫情,英國傳出感染印度變種病毒死亡者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已打過兩劑疫苗,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內有3例是境外移入的印度病毒株,但尚未發現本土案例,國內目前仍主要盛行為英國變異病毒株。根據國外報告現行疫苗至少對於英國株都是有效的,施打兩劑保護力更好,至於印度病毒株還需要有更多資料和研究來證明,台灣也會根據疫苗進貨量以及流行病毒株來做調整。     第二批莫德納6月18日配送,開放第一至第三類對象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表示,將於18日起,配送第二批莫德納疫苗7萬3,200劑,同時開放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接種,合約醫療院所可開啟預約掛號服務。指揮官陳時中說,本次疫苗配送是從第一類至第三類人員中,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4成核估,高風險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分配數量以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達5成以上計算,總計配送63,200劑。另外國籍航空機組員5,000劑、民航航空第一線人員5,000劑。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保肺大作戰!綠茶能杜絕新冠病毒入侵你的肺?營養師教你吃出免疫力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隨著台灣疫情逐漸擴散,除了做好防疫措施之外,日常的肺部保養也非常重要,因為感染到新冠病毒的人,除了會出現感冒症狀外,也可能造成肺功能受損,若我們能夠從飲食方面強化肺的保護力,就能降低新冠病毒入侵的機會,但食物百百種,該怎麼吃、吃什麼,也是一大學問,還有研究指出喝綠茶可以抑制新冠病毒,但你知道要喝多少綠茶,才能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嗎?就讓營養師為我們解答,告訴我們如何在疫情下吃得健康同時提升自我防護力!     想要保護肺部,第一道防線要做好   陳怡錞營養師表示,增強肺部保護力的第一要點是先顧好肺的黏膜組織,黏膜組織就像是肺的屏障,是抵擋病毒的第一道防線,與黏膜組織有關的營養素包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這兩個關鍵營養素究竟有什麼功用?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一、維生素A──黏膜生長必需品,能維持肺部屏障完整   維生素A是黏膜生長必需的營養素,可以維持黏膜組織的完整及健康,一般來說,常見的維生素A食物來源可分為兩大類:   1.動物性食物來源 研究發現動物的「肝臟」內有豐富的維生素A,所以想要補充維生素A,可以藉由吃豬肝、魚肝、牛肝等補充其營養素。   2.植物性食物來源 植物中雖然沒有維生素A,但有維生素A的前驅物——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可以在人體中轉化成維生素A,進而發揮功用。在植物中β-胡蘿蔔素含量較多的是深綠色蔬菜,像是羽衣甘藍、芥蘭菜、地瓜葉等,再來含量也不少的是橘黃色的蔬果,例如:紅蘿蔔、木瓜、芒果等,所以素食者也可以透過這些食物補充到維生素A喔!     二、維生素D──讓黏膜組織穩定,強化肺部屏障   維生素D除了幫助人體鈣質的吸收之外,能讓上皮黏膜細胞緊密相連,幫助穩定黏膜組織,強化肺部的屏障,病毒就更不容易進入肺部。   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透過日照合成,若日照不足也可以在食物方面多攝取脂肪含量比較高的魚類(鯖魚、秋刀魚、鮭魚)、蛋黃、曬過太陽的乾香菇等。陳怡錞營養師補充說明,蕈菇類本來就含有維生素D,但有研究發現,把香菇拿去曬太陽後,會再增加維生素D的含量,若民眾不確定買回來的乾香菇、黑木耳是否曬過太陽,把它們再拿去曬太陽一樣會增加維生素D。     多攝取維生素C、Omega-3,讓免疫保護力更全面   除了穩固黏膜組織外,對抗病毒的另一個重點是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陳怡錞營養師說道,當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時,免疫細胞必須一直處理發炎反應,就沒有多餘的能力去對抗病毒,容易削弱免疫系統的能力,導致免疫功能降低,所以可以多攝取維生素C、Omega-3這類營養素避免身體產生慢性發炎。   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調節免疫防禦系統、抵抗身體的慢性發炎。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像是芭樂、柑橘類、奇異果和甜椒等,多攝取這些食物可以提升自身免疫力,減低細胞和器官組織的傷害。   另一個抗發炎的好物是Omega-3,存在於植物與魚類的不飽和脂肪酸,像是油脂豐富的魚類(鯖魚、秋刀魚、鮭魚)、魚油、亞麻仁油、印加果油等都有豐富的Omega-3。Omega-3當中對維持健康最重要的成分為EPA及DHA,EPA是血管清道夫,適量補充可以降血脂、抑制發炎反應、改善免疫系統;DHA則是促進腦部與神經發育,有助改善認知功能、提升記憶及專注力等。     辛香料和具有彩虹顏色蔬果富含植化素,也是抗發炎小尖兵   許多辛香料(大蒜、蔥、薑黃、八角等)和具有彩虹顏色的蔬果可以對抗發炎,這是因為裡面富含植化素。植化素在體內扮演許多角色,像是抗氧化、保護細胞完整性、調節免疫等,讓人體增強保護力。在烹調時加一些辛香料,也能增添風味,營養與美味兩者兼顧。     喝綠茶能抑制體內的新冠病毒?其實不容易辦到   有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單寧酸」可以削弱病毒活性、減緩病毒複製的速度,進而降低病毒的傳染力,除此之外,茶葉中的「兒茶素」有抗發炎、抗氧化的作用,但陳怡錞營養師提醒,雖然綠茶有抑制病毒的功效,可是若想透過喝綠茶消除體內的病毒,是需要喝非常大量才有可能達成,所以沒辦法光靠喝綠茶來達到治療的效果,若感染新冠病毒還是建議要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   總結上述的飲食建議,陳怡錞營養師提醒大家,平時也要多攝取各種豐富顏色的食物來補足營養,並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建構好免疫系統的防護網,才能阻擋新冠病毒的侵擾!       諮詢營養師:陳怡錞營養師    現職: 錞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長 現職/學歷: 錞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長 知名保健營養講師 安民家庭醫學科診所 兼任營養師 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 兼任講師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       延伸閱讀 文章|小心甜蜜陷阱!皮膚老化、記憶力衰退、抑鬱上身,都是「糖」惹的禍 影片|年後減肥看過來!用錯168減肥法易增復胖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賈永婕速捐數百台HFNC 帶你一次看懂「救命神器」優缺點!新冠肺炎疫情見真情

    文/羅立珊 圖/傅暄閔      摘要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者越來越多,其中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可能會造成肺功能受損、呼吸衰竭等症狀,需靠呼吸器供氧維持生命,這讓醫療院所也面臨呼吸器短缺的問題。而在近日藝人賈永婕結合企業力量火速募集到百台以上有「救命神器」之稱的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展現出台灣人的團結,但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呢?HFNC的特別之處在哪?跟著美醫誌一起深入了解HFNC有多救命!     HFNC有多神?設備結構先知道   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因為肺部損傷,造成肺部氧合能力下降,需要氧氣治療。傳統的氧氣治療設備有氧氣鼻導管、氧氣面罩、陽壓呼吸器等,相較於前述設備,高流量鼻導管(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是一種新式的氧氣治療儀器,是由產生高流速氣體的裝置、自動加熱濕化器、以及氣體遞送管路和鼻導管所組成。           HFNC與一般鼻導管比較   一般的鼻導管能提供的氧氣流速只有1~6 L/min、氧氣濃度(FiO2)最多只能維持在40%,但是HFNC可以提供較快的氧氣流速,流速最高可達60 L/min、提供的氧氣濃度為21%~100%。此外,對需氧量較低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採用一般鼻導管治療即可,可是對於需要較多氧氣的重症患者,HFNC才能供應大量氧氣。     HFNC優點一次通通告訴你   HFNC不僅能達到一些插管的治療效果,像是提供病患穩定的氧氣濃度、產生吐氣末呼吸道陽壓,還兼具其他呼吸器沒有的功能,如透過自動加熱濕化器保護患者的鼻腔與呼吸道黏膜、讓患者的俯臥式擺位不受影響,為重症患者帶來許多助益,一起來看HFNC是如何在人體上發揮它的功用!   一、能提供穩定的氧氣濃度   胸腔內科醫師何建輝特別說明,「高流量」(high flow)的意思並非代表氧氣流速大或小,而是取決於呼吸器是否能提供穩定的氧氣濃度而定。因為一般的呼吸器(鼻導管、氧氣面罩),供應的氧氣濃度會隨著患者呼吸頻率有所改變,所以患者可能吸到的氧氣濃度是不穩定的,HFNC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可以提供恆定的氧氣,讓患者可以吸入充足的氧氣濃度,降低插管風險。     二、產生吐氣末呼吸道陽壓(PEEP),增加肺容積,提升氧氣交換能力   新冠肺炎重症者最需要的就是增加肺部的氧氣流量,而HFNC可以產生吐氣末呼吸道陽壓(PEEP),促進肺泡打開,增加肺容積,擴大氣體交換的面積。何建輝醫師用吹氣球來解釋,氣球就像是肺泡,要把氣球從乾扁狀態吹起時需要耗費大量力氣,如果氣球裡面本來就留有一些空氣,要吹飽氣球就會變得容易許多,在氣球裡面存留的空氣,就是所謂的吐氣末呼吸道陽壓。產生PEEP的目的是讓患者在吐氣時,肺泡不至於塌陷,氣道也不會完全閉合,能保持微開的狀態,這樣患者下次吸氣時就能相對省力。     三、自動加熱濕化器可以保護鼻腔、呼吸道黏膜   一般的呼吸器提供的氧氣是乾冷的,當氧氣流速開很強時,若沒有適當的加濕及加溫,將會造成鼻腔與呼吸道黏膜的傷害,HFNC則可以提供恆溫和恆濕的高流量氧氣,更符合一般生理情況下呼吸道的氣體溫度及溼度,氧氣交換功能也會比較好。     四、HFNC能讓患者順利呈現「俯臥式擺位」,增加肺部的血氧濃度   何建輝醫師解釋,好的肺泡(沒有被發炎物質佔據的肺泡)多分布在肺部上層,所以上層的氧氣交換速率較好,患者呈現平躺時,肺部的痰液會隨著地心引力沉到肺部下層,較多的血液也會積在下方,氧氣交換效率變差之外,低血氧狀況會更加嚴重。   「俯臥式擺位」是藉由趴著的這個姿勢,讓較多血液流到好的肺泡,增加肺部的血氧濃度,也可以將痰重新分佈在肺部,提升氣體交換空間與效率,藉著地心引力,痰液也容易被排出。因為HFNC使用上比較簡便,所以患者可以順利執行「俯臥式擺位」提升治療效果。相比之下,插管患者雖然也可以執行俯臥式,但會有管路滑脫的風險,在照護上較不容易。     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發現有胸悶、低血氧情形,不可進行「俯臥式擺位」   何建輝醫師提醒,執行「俯臥式擺位」的前提是在有氧氣供應以及生命徵象檢測器下進行。若民眾在家發現有胸悶,或是血氧濃度低於94%的狀況發生,第一件事是撥打「1922防疫諮詢服務專線」,並到醫療院所就醫,切勿認為透過俯臥就能讓肺部的氧氣量提升。     HFNC能讓醫療器材分流,避免醫療的浪費與消耗   在臨床上,急重症患者需要進行插管治療,而在呼吸器有限的情況下,HFNC能讓非必要進行插管的重症患者也可以獲得充足的氧氣濃度,避免病情進展到需要插管的程度,將插管治療留給需要的急重症患者,可以降低重症死亡率,若患者在這期間病情好轉,也不需要承受插管的痛苦。     HFNC也能作為拔管後的呼吸治療   插管的急重症患者恢復到可以穩定呼吸的狀態時,醫師將視情況拔管,但拔管後患者其實還沒辦法完全自主呼吸,這時就可以藉由HFNC作為一個過渡時期的呼吸支持工具,協助患者一步步恢復呼吸道功能。     HFNC鼻導管無法重複使用,造成醫療耗材開銷龐大,近日已核准健保給付   HFNC上的氣體遞送管路和鼻導管裝置是不能重複使用的,每一個患者都需要有自己的鼻導管,用完就丟棄,避免感染,但因為鼻導管費用較高,當民眾需求量提升的同時,對於醫院也增加一筆不小的負擔,為因應目前的疫情狀況,健保署已經新增「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申請代碼,自5/1起開始申報,費用由公務預算支應。         諮詢醫師:何建輝醫師    現職: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加護病房主任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台北榮總胸腔部住院醫師/總醫師 世界肺癌醫學會(WCLC)會員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常務理事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 北榮宜蘭員山分院 醫品部主任     延伸閱讀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影片|防疫導致口罩痘和酒精手?! 對抗病毒應該這樣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7

  • 75歲長者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孩童防疫補貼上路

    文/林聖錡 圖/翁嘉妤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5日宣布新增135例確定病例,其中132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8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雙北疫情雖逐步趨緩,但是雙北以外的部分縣市,仍要密切注意疫情發展,針對弱勢族群及獨居老人更應提高注意,以防疫情反彈或出現新一波流行。有關地方政府提出到宅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提醒地方政府要注意疫苗的保存條件,必須保存在2~8℃、開瓶後要在6小時內施打,應避免晃動。另要預先安排10人次施打讓效率增加。     中央補助50台PCR檢驗儀器,減少接觸者染疫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5日宣布,將補助各地方社區篩檢站50台PCR檢驗儀器,未來如果居家自採或是企業快篩出現陽性的民眾,可就近至社區進行PCR的檢驗,檢驗結果若症狀嚴重就前往醫院就醫,輕症者則到加強版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避免在家中隔離,減少接觸者染疫的可能性。總統蔡英文15日發表談話表示,近日有許多民眾朋友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尤其是醫療資源的供應,她要特別感謝民間支持共同提高醫療動能,政府也會全力動員調度設備來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       圖片來源:資料照片,總統府提供     首批莫德納開放,針對第一類醫事及非醫事人員尚未接種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莫德納(Moderna)疫苗15萬劑中,7.5萬劑已配送至全國COVID-19專責醫療院所,目前開放第一類尚未接種疫苗的第一線照顧病患醫事及非醫事人員接種,包含醫院、診所及其他醫事機構執業醫事登記人員,非醫事工作人員,以及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     75歲以上長者疫苗接種,不限戶籍地或居住地   隨著第一類施打疫苗人員逐步完成,對於國內較高感染風險的75歲以上長者也開放疫苗接種,針對近來的假訊息流傳在長輩的訊息群組中,總統蔡英文發表談話時特別澄清,接種疫苗真的對長輩很重要,不要輕易相信不實訊息,請長輩一定要注射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75歲以上老人不需要造冊,僅用健保卡讀取就能知道是否符合資格,施打也不限戶籍地或是居住地,但各縣市預約施打的相關措施都不相同,請各位長者要多加注意時間及流程。     孩童防疫補貼正式申辦,符合條件者可領一萬元   國內疫情持續延燒,行政院針對家中有國小孩童及國中有身心障礙之學生進行紓困,開放請領「孩童家庭防疫補貼」,請領方式可選擇線上或是ATM領取,父母或監護人只需準備孩童的健保卡號,以及父母或監護人本人的身份證字號及金融卡即可,若家中孩童未滿兩歲,衛福部將會直接撥款至帳戶。父母或監護人要注意15日是線上申辦開始,18日才開放指定銀行ATM領取。總統蔡英文於發表談話時也提到,其餘紓困方案會陸續推出,請有符合資格的民眾或企業趕快去申請,來度過疫情難關。   行政院孩童家庭防疫補貼網連結如下: :: 行政院孩童家庭防疫補貼 :: (10000.gov.tw)       延伸閱讀 文章|皮膚出現大片紅疹、腳趾有凍瘡?!小心是新冠病毒找上你! 文章|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 拉肚子代表得新冠肺炎?急性腸胃炎、新冠肺炎不再分不清,腹瀉就別瞎操心

    文、圖/翁嘉妤      摘要  隨著夏天到來,腸胃炎也跟著來勢洶洶,加以近日肺炎疫情肆虐,讓台灣的夏日似乎註定不安寧。由於新冠肺炎的通報定義臨床條件中,也含有「不明原因腹瀉」的病徵,因此也讓不少出現腹瀉情況的民眾增加了更多心理負擔,其實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可能會造成腹瀉,出現肺炎症狀,也並不一定與新冠肺炎有關。     炎熱的夏季本來就是急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加上近期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導致人心惶惶,許多民眾也跟著疫情發展感到焦慮不安。由於「腹瀉」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公開的肺炎症狀之一,因此若出現類似症狀難免會與肺炎產生聯想,無法判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還是新冠肺炎,進而影響對於病症的處理,甚至延誤就醫。其實面對新冠病毒無須過於恐慌,了解腸胃炎和新冠肺炎的腹痛分辨,對於新鮮食物的保存也要有基本概念,讓自己與家人安心渡過這波疫情侵襲。     新冠病毒從呼吸道進來,怎麼會造成腹瀉?   一般我們認為新冠病毒都是透過呼吸道感染人體,症狀也多以呼吸系統為主,腸胃道感染較易被民眾忽略。內科醫師張振榕表示,新冠病毒外有一層棘蛋白(Spike Protein),會黏住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與細胞做連結後進而開始感染。早期研究調查ACE2受體大部份都存在於呼吸道,但後來發現感染者的糞便中竟然也有病毒RNA,因而發現腸胃道也有ACE2受體,尤其胃部、十二指腸、大腸、小腸等部位特別多,所以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本來就不僅限於呼吸道,腸胃道的健康也應格外留意。           新冠病毒進入腸胃道的途徑難防,張振榕醫師指出,感染者剛開始可能是呼吸道感染,但後來因為生病時不自覺的吞嚥動作,導致將鼻子、喉嚨、口腔等分泌物中的病毒吞到腸胃道,病毒便與腸胃道中的ACE2受體結合,因而引發腹瀉症狀。其實不只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如此,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的原理也相同,除了會有腹瀉症狀外,也有類似感冒的呼吸道病症。     炎熱環境加上食物囤積,急性腸胃炎說來就來?   腸胃平時沒事,一痛起來卻不得了,多數時間只能坐在馬桶上渡過。張振榕醫師解釋,夏天因為氣溫較高,食物保存容易變質,所以這個時期的急性腸胃炎大多都是細菌引起的,例如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志賀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在高溫的狀況下,只要食物沒有及時冷藏,很容易就會產生細菌,食用後細菌便會在體內快速孳生,也會分泌一些細菌毒素,在短時間內造成腸胃發炎。   除了我們熟知的急性腸胃炎,其實也有所謂的「慢性腸胃炎」,只是慢性大多都與免疫系統的疾病有關,患者可能本身體質就有免疫系統失調,才會引起腸胃道慢性發炎,至於臨床病症還是以急性腸胃炎較常見。俗稱「病從口入」,免疫系統正常者罹患腸胃炎的原因,大部份還是與日常飲食有關,因此注意食物保鮮,保持個人與用餐環境的衛生,才不會因輕忽而得到腸胃炎。     平平都是拉肚子,腸胃炎、新冠肺炎怎麼分?   張振榕醫師表示,根據目前統計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Nausea)、嘔吐(Vomiting)約占5%,腹瀉(Diarrhea)約占 30%,的確病症上與腸胃炎相當類似,所以很難做區分,但民眾可以觀察除了腸胃道問題外,是否還有合併新冠肺炎會產生的上呼吸道症狀,例如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至於一般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還是多常見於急性腸胃炎為主,不用過度擔心,不過仍須謹慎應對,若有疑似確診的患者,請撥打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並注意不要自行前往醫院、搭乘交通工具,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腸胃炎「拉到虛脫」?非常時期到底該不該就醫?   目前國內疫情緊張,民眾也盡量減少就醫,降低接觸感染機會,但腹瀉若相當嚴重時,仍應尋求治療。張振榕醫師指出,出現腹瀉症狀時,可以從以下3點判斷是否需要就醫:   1.腹瀉次數 一般腸胃炎空腹約6~8小時,讓腸胃獲得適當休息後,便能夠稍微緩解,但如果空腹6~8小時後腹瀉情況持續,一天腹瀉超過4~6次以上,患者可能會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的情形,尤其孩童會更為明顯,這時候便可能需要就醫治療。   2.觀察糞便 若糞便帶血、有很多鼻涕般的黏液,或有合併發燒現象,代表腸胃炎可能較為嚴重、有感染,也需要就醫做進一步診斷。   3.合併上呼吸道病症 除了腹瀉、噁心、嘔吐以外,若還有發燒、乾咳、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或改變等新冠肺炎會有的上呼吸道症狀,則需通報1922免付費傳染病諮詢專線,安排就醫。     夏季高溫加上疫情夾擊,注重衛生習慣、留意食品保存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全台三級警戒延長,也代表民眾勢必得繼續「屯糧」、減少出門次數,以應付接下來的抗疫之路。由於現階段多數民眾相當依賴物流配送,導致物流產業相當吃緊,6月初國內物流龍頭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新竹貨運等業者紛紛釋出公告,表示將調整部份地區的低溫配送。Facebook也有粉絲專頁爆料,在宅配訂單爆滿的情況下,物流倉儲根本無法應對如此龐大的供貨量,爆料照片中可以看到許多貨物被隨意堆放,讓網友擔心如果是需要冷藏保鮮的食物,在常溫環境長期存放,難保不會變質,引發腸胃炎等消化道不適。       圖片來源:《終結血汗物流-台灣貨運倉儲產業工會》粉絲專頁     在疫情衝擊下,宅配難免大塞車,除了體恤物流人員的辛勞,注意各平台的配送時程公告以確保食物新鮮外,其實預防腸胃炎最經濟效益的方式,還是要從個人做起,張振榕醫師提醒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著手,落實正確的衛生習慣和注重食物保存:   1.注意食物保鮮 過期和未及時冷藏、冷凍的食物,盡量不要食用。   2.食物應徹底煮熟 避免生食,食物入口前,最好都完全煮熟。   3.隔餐食用要冷藏 若食物沒有在當餐吃完,一定要立即冷藏。   4.不要吃隔夜菜 夏季氣溫高,若食物放置隔夜,細菌容易孳生,不建議繼續食用。   5.遵守用餐衛生 吃飯前、吃飯後都要洗手,用餐時使用公筷母匙,不要共食。   6.如廁前後勤洗手 由於腸胃炎是經由糞口傳染,感染源常常與排泄物、嘔吐物有關,所以廁所是重要的傳染場所,如廁前、如廁後都務必要記得洗手。   7.洗手動作確實不偷懶 洗手應盡量採「濕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乳,並謹遵洗手口訣的「內外夾弓大立腕」步驟來徹底清潔至少超過20秒。           張振榕醫師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會經由糞便排出,所以腸胃道也被懷疑是傳染途徑之一,雖然尚未有足夠數據證實新冠肺炎會經由糞口傳染,但民眾仍須謹慎以對,隨時注意個人、環境及飲食上的衛生,以減少感染機會。         諮詢醫師:張振榕醫師    現職: 張振榕診所 院長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室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早期腸胃癌內視鏡手術進修醫師     延伸閱讀 文章|新冠病毒也會傳染給動物?家中寵物要當心?小心「這樣做」反而會傷害毛小孩 影片|疫情關在家焦慮值爆表!你我都可能是「怪胎」?心理治療強迫症原來是這樣!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

    2021.06.16

美醫誌粉絲團

顧問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任何手術或療 程均有其風險,實際仍須由醫師當面與您進行評估而定